横河民间故事集-传说(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好!那你带我到你家去,我帮你编个捕鱼的笼,保证你天天有鱼吃。”

    “真的!”

    “哪会假?!”

    于是茂孝高兴地带泰山回家,到家后,茂孝马上拿起柴刀到山上砍了枝大毛竹给泰山说:“用完了再砍。”泰山接过毛竹就劈成一条条的篾丝,再编成椭圆形的笼,两端用绳子缚住以便关住鱼,中间侧面编成口,用篾丝封住内口,因为鱼从外口进入,内口被篾丝对簇封住,让鱼只可进不能出。泰山又叫茂孝点亮灯笼,一同来到溪坑里,在溪的缺口溪水往下游急流处,放下鱼笼,笼的左右都用草板泥堵住不让漏水,让水只能从笼尾朝笼口流,笼上放着点着蜡烛的灯笼,鱼儿见烛光和流水,就踊跃地向上跃进笼中,一进笼就不能出来了。他们装置好后,再把其他的缺口堵住,让鱼只向装鱼笼的缺口游动。

    回家睡觉时泰山对茂孝说:“明天早上笼里的鱼比你捕两天还要多好几倍呢!”茂孝高兴极了,忙说:“多谢老伯的帮助。”说完他俩就入睡了。

    第二天一早,茂孝到溪坑提起笼子,只见笼里满是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的鱼,他拎回家里想找泰山来分享,可是泰山早已离开了。茂孝给母亲做鱼下饭,母亲见碗内许多鱼,问茂孝哪里来的,茂孝把事情经过一一告知母亲,母亲听了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谢谢泰山,谢天谢地。”从此母亲的病渐渐地好了。

    茂孝晚上点烛装笼捕鱼,周围的人们每天晚上远远望去都能看见烛光,于是就称这条溪为“烛溪”。后来在这条溪下游的湖就被称为“烛溪湖”。古代曾划现在的横河镇龙南片为烛溪里,作为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烛溪湖上游建造了梅湖水库,烛溪湖就改造为农田。原来烛溪湖闸口里面的村子叫闸里头,现在改为烛溪村。

    (1987年,采录于龙南乡梅湖村)

    马蹄漕地名的由来

    张水洲/搜集整理

    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俘虏了徽宗和钦宗。赵构带领皇室部分人员、大臣和兵将逃到江南,在临安建都,自称康王。

    金兵长驱南追,直到临安城下。康王带领众人,弃城渡过钱塘江,向东逃跑。他们一路人马逃到绍兴,被追上来的金兵打散了。康王只好带着部分人马落荒而逃,来到姚北的乌山下。

    清晨,康王独自逃向东横河,已人困马乏,饥寒交迫。他跳下马,就进村子,想找些吃的东西。突然,康王听到西边追兵喊声大起,他只好再骑上马,拼命地往南面逃跑。

    康王骑着马,逃了几里路,来到一条河边。此时,他的马已经十分疲乏,看见河水拦住去路,它腿软失蹄,倒在河岸边的烂泥里。马挣扎着,想立起来,但由于康王的重量而站不起来。康王只好下马,牵马起来。但是,因岸涂烂泥,马还是起不了身,在烂泥里不停地滚动着。

    康王思忖着:难道天要灭我?不!马呀,快起来!助朕逃难吧!康王痛心地对马讲:“宝马呀,为了逃难,朕要打你了!”他拉紧缰绳,猛抽马的屁股。马终于硬撑着站了起来。

    康王把马牵出河边烂泥潭,只见河岸的烂泥已经被碾成了一个很大的马蹄形洼坑。他心痛地抚摸了下马的屁股,蹬上了马鞍,再向南面逃去。康王自言自语:朕永远会牢记今天之事。

    后来,康王在临安又坐上了皇位。他召来了绍兴知府和余姚县官,说了上面的事情。余姚县官回来后,向当地老百姓讲了康王骑马陷泥潭的故事。从此,人们就把当年被碾成马蹄形的洼坑旁边的村庄叫作马蹄漕。马蹄漕位于今日慈溪市横河镇相士地村的东南部。

    (2012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沙河头地名的由来

    孙银海/口述 张水洲/整理

    在慈溪市横河镇南部的翠屏山北麓有一个景色美丽的小村子叫沙河头。这个地名的来历要上溯到清朝初年,那时候,清朝大军南下,南明小王朝已风雨飘摇,浙江抗清义军节节败退。清兵渡钱塘江,克绍兴城,攻陷余姚县,占领了姚北地区。

    明末清初,孙嘉绩变卖了家产和田地招兵买马,组织抗清义军,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帜,组起队伍,来报效南明小朝廷。清兵占领余姚后,孙嘉绩率领抗清义军上了四明山,与黄梨洲等抗清将士会师,坚持着反清斗争。

    明朝年间,余姚横河孙家境曾经出了一百五十多位官员。那些明朝官员告老还乡时,带来了为官时穿戴的行头——乌纱帽、官服和朝靴等。他们去世后,都留下了自己的行头,让子孙后代妥善保存起来,以作纪念,并显示孙氏家族的荣耀。

    当时,孙家境人很担心清兵来搜查,发现保存着的乌纱帽、官服和朝靴等,而遭受灭族之祸。因而,他们就把祖上留下来的行头,统统丢到一条河的漕头,然后挑来泥土,把此河漕头填为平地。

    孙家境人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族的荣耀,就把这条河的漕头称为纱帽河漕头,把翠屏山下的小村子叫纱帽河漕头村。后来又担心清兵发现村名的用意而追问,故将河的漕头称为纱河漕头,村名改叫成纱河漕头村。又因为这一条河处在翠屏山北麓,常有沙石子冲积,久而久之,人们就将纱河漕头叫成了沙河漕头。后来,又简称为沙河头,河畔美丽的小村庄也随之叫作沙河头村。

    (2012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新楼屋的由来

    杨连潮/口述 陈纪昌/整理

    上代有一位建新楼屋的太公,早先家里很穷,住在秦堰祠堂西首一间破草舍里。他是瘸腿,不能下田劳动,有三个孩子,一家人全靠两夫妻日夜纺纱度日。

    据说当时马堰一带有很多做官人家,两夫妻专纺做官人家的棉花。一天,太婆肩背着纺好的棉纱,去马堰东家换回了米,谁知把米倒到米缸里时,竟从米袋里倒出了一只金光闪亮的大元宝。老太婆非常奇怪,二话不说,捧着这一只大元宝跑到马堰这户纺纱东家,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刚才换去的米里头有只大元宝,一定是你们撮米时不小心,把元宝也撮进去了,我送来还给你们。”女东家说:“这是你的福气,我们米里是没有元宝的。”这急坏了老太婆,连声说:“我们穷人家怎么会有元宝呢?肯定是你们特把元宝放在米里,我老太婆可吃不消这个冤枉啊!亏得还好,老头子不在家,如果他在家,被他晓得,我一定会被老头子毒打一顿,说我做人不规矩,偷了人家的东西,那还了得啊!”女东家再三解释,让老太婆把元宝带回去。老太婆怎么会听得进去呢,她放下元宝,回头就走。过了一夜,这米缸里又出现两只金光闪闪的大元宝。这时老太婆不得不把昨天背米发现元宝当即送回,今早又出现两只元宝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老头。老头风趣地说:“财神菩萨进门了!财神菩萨进门了!”

    又过了几年,孩子也长大了,家里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他们准备要造房子,打算去宁波买木材。瘸脚太公仍是穿着一件十多年前的破棉袄,左手拎着一只破簟箩,里面放着两只元宝,上面还遮着一件破棉袄;右手捏着一根青竹棒,走路一瘸一拐的活像要饭的乞丐。当他走到一家木材行时,先把簟箩摆在篱笆边,人到里面去看木头。这时里面有许多阔人正在挑拣木头,瘸脚太公也东摸摸,西敲敲。这个举动被木材行里的阿大先生瞅见了,说:“你这个叫花子出去!快出去!”瘸脚太公回答说:“我也想买一些木头嘛。”阿大先生讥讽地说:“侬要买?大概只能买一根镬铲柄吧。”瘸脚太公说:“我想买多一些。”

    阿大先生说:“你要多买些?好啊!侬买一半,我送一半。”太公故意说:“你的话当真?我不相信,要写下来。”阿大先生当场写好,彼此还按上手印。这时瘸脚太公一瘸一拐地走到篱笆边,拎来破簟箩,放在账桌上,掀开破棉袄,双手捧出两只金光灿灿的大元宝,说:“你木材行里的木头请盘点一下,以一半木头的价钱成交。”这时阿大先生早已惊得瞠目结舌,他哭丧着脸想:这两只元宝足有好几斤重,木材行里的木头全部给他还不够,怎么办?刚才当众立了字据,又不能抵赖,这么一想,阿大先生竟急得痛哭起来。哭声惊动了老板,老板来到店堂,问清了情况,说:“你这位老伯伯,请高抬贵手,阿大先生家里有老有小,按照木材行里的木头来计,一半他也是送不起的,事到如今,我也只好补他一点……”

    太公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故意与他开开玩笑,请他以后不要小看别人。我也不要阿大先生送我一半木头,也不要你老板补他一点。这样好啦,就把我所有买下的木头,负责送到我家里。”阿大先生听了这番话,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对太公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这批杉木编成双排,顺姚江入东横河运送到秦堰桥。那杉木之多,简直吓死人呐!木排头到秦堰桥,尾还在长石板桥哩!

    瘸脚太公大兴土木,开始造房。宅基选在现在的新楼屋地方。一下子造了许多幢崭新的楼房。造好后,据说木头还多了一半,后来太公又买了十八块河角头田,共置田三百亩。

    虽然这位太公瘸脚,但后代子孙崇敬这位太公的品格,平日里讲话时总是忌口“瘸脚”两个字。

    (1987年,采录于石堰乡秦堰村)

    天香桥村的传说

    胡华斌/口述 佚名/整理

    “天香”其含义为天上的香气或香自天上来,那么用“天香”作为村名、桥名出典究竟何在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颇吸引人的传说。

    清朝年间,三北大地上有一条叫东陀殿江的小河,河边有两个村庄,一个在江的东边,另一个在江的西边。

    这里的村民都喜欢桂花,村中遍种桂花,一到开花季节便香满全村。这两个村在江的两边,村民们互相来往很不方便。两村百姓商量要造一座桥,使两个村庄连接起来。于是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桥基落成了。这时桥基旁一户人家刚生下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这个女儿刚一出生房内就异香扑鼻。满室香气,连外面造桥的工匠们也闻到了,直叹满天香。

    等桥造好后,人们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天香桥”,村庄也改称为“天香桥村”。

    那个带来香气的异香女长大后,嫁到了山南姜家,她生了三个儿子都做了大官,该女因此受到当朝太后的接见,被太后认作干女儿。天香桥村从此名扬三北大地。

    (1987年,采录于横河镇天香桥村)

    两个村名的故事

    胡锦晶/搜集 张水洲/整理

    北宋末年,金兵攻占北宋汴京,俘走了两个皇帝。赵构逃到江南,在众臣提议下,定都临安,建立起南宋皇朝。

    金兀术带兵长驱南下,渡过长江,直抵临安城。赵构带领人马,弃城东逃。后来,他们的人马被金兵打散了。

    一天,赵构落荒逃难到横河。一条宽阔的大河拦住了他的去路,河上没有一座桥。因为后面有兵将追赶,形势非常危险,赵构十分着急,赶紧找到最狭窄的河面,好让马跳过河去。面对这种情况,赵构的坐骑也很有灵性,它长嘶一声,用尽了全力,跃过了河,将金兵甩在了后头。追赶的金兵来到河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去寻找船只,渡过了河,再去追赶。

    赵构的马虽然成功地帮助主人暂时摆脱了追赶的金兵,但是,由于两天来的连续不断地奔跑,又没有进食,体力早已支持不了。在跳跃过河后,赵构的马跑了没多久,刚到东横河边的村头,忽然倒地不起,口吐白色泡沫,累死了。赵构悲痛欲绝,亲手把马埋在东横河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帮赵构逃难立了大功的马,把马跳跃而过的地方称为跃马村,而将埋葬马的地方称为埋马村。从此,这两个村的村名来历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了。

    (2006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笋岙与竹山村名来历

    华邹桔/搜集 张水洲/整理

    横河镇笋岙和竹山两个村名的由来,有一个动听的故事哩!

    当年,戚继光将军在海涂上操练戚家军。只见将领个个头戴盔、身披甲;士兵左手拿盾牌,右手握刀枪。海面上风帆蔽日、刀枪林立、旗帜招展,大小战船冒着风浪,快速前进,场面十分威武雄壮。

    且说天上太白老龙,这天正好从曹娥江口入海,见戚将军坐在指挥台上,发号施令,操演水军,满心欢喜,不小心把头点了三下。他原是向戚将军行礼,不料,龙身一动,海面上掀起波浪千丈,弄得波涛汹涌,战船颠簸,桅杆折断,木船翻转,士兵落水非常多。老龙见状,知道弄巧成拙,非常惊慌,连忙把头潜入水中,但海浪还未平静。戚将军命令将士把战船相互系在一起,连成一排,再用很大的麻绳绑在指挥船上。所有船只都靠拢指挥船只来稳住,虽然麻绳很粗,但是过分受力,渐渐断了,只剩几十根竹篾还连着,情况万分危急。

    过了一会儿,风浪逐渐平息下来,船工将士们互相照应,把落水的人员救上船来,虽然损失不小,总算还不是大祸。

    从此以后,大家知道了“竹篾能系千斤”的道理。

    戚家军和地方百姓十分爱惜救命的毛竹,还教育后代爱惜竹子。因此,三北翠屏山中竹笋虽然到处都有,可是人们也不愿踏坏半个笋芽;毛竹长得满山遍野的地方,路人宁可绕道而行。

    久而久之,有两个小村子毛竹长得特别盛,竹笋也特别多,人们便以竹和笋命名,把一个村庄叫作“竹山”,另一个村庄叫作“笋岙”。

    (2006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普照寺

    王利煊、王杏忠/口述 佚名/整理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这座普照寺原来只是矮小简陋的小寺院。当时在这座小寺院里只有一个和尚,但这个和尚不嫖只赌,还练得一身好本领,双手能飞舞一百来斤重的铁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