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民间故事集-故事(5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话说崇祯年间,明朝的气势已尽。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大明朝灭亡了。吴三桂开关投敌,把清兵引入山海关。然后,清军长驱直入而南下,进京城,过长江,与南明小王朝决战。

    传说,忠烈公孙燧的后代孙嘉绩具有血性刚气,文韬武略兼备。当时,他看到祖国山河遭到如此蹂躏,变卖了田产和财物,毅然高举义旗与黄宗羲一起抵抗清军。他杀死了准备投敌的余姚训导王元如,联络浙东各路义军,严守钱塘江天险。清兵前进受到阻挡,损失惨重。

    清顺治三年(1646)春天,在孙嘉绩的亲自指挥下,义军渡过杭州湾,夺取了杭州湾北岸的失地——海宁。孙嘉绩被晋升为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接着,他们还积极准备夹攻杭州省城。那时,浙西震动了,清朝廷皇上也震怒了。顺治皇帝害怕孙嘉绩率义军辅助南明王朝夺回江山,马上派出探子,查明了孙嘉绩是忠烈公孙燧的后代,横河孙家境是他的出生之地。

    清朝皇帝为了动摇孙嘉绩根底,在顺治三年(1646)六月,派出骑兵队袭击了横河孙家境村,趁黑夜焚烧了孙嘉绩的祖堂——敬义堂。这一座经历百余年、出过一百多名官员、五代出过九位尚书的官家大宅在一夜之间化成了灰烬。在敬义堂被焚毁后的一个月,即顺治三年(1646)七月二十四日,孙嘉绩战死于舟山,年仅43岁。也许是天意,一天午夜,神龙山在雷雨前遭受闪电之击,干燥的树叶燃烧起来,引发树林大火,整整燃烧了两天两夜,神龙山被烧成了“烂龙背”。

    从此以后,姚北乡间就流传出这样一句俗语“火烧敬义堂,雷击烂龙背”。

    (2005年和2014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金小鸭

    鲁伯宏/搜集整理

    传说在石堰上街头玻璃厂西边的一座小桥里钻进过七只金小鸭。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一个附近的农民,从半夜里起床到余姚城里去买东西。他走到这座小桥附近时,发现下面水上游动着一群金光灿灿的小鸭。农民俯下身去一数,有七只,他想半夜三更会有小鸭吗?这样刺眼,一定是金小鸭了。

    于是他毫不犹豫“扑通”一声跳下河中,慌里慌张地一心想捉住七只金小鸭。不料,当他跳下河中时,这七只金小鸭敏捷而鱼贯地游进桥墩石缝里了。

    从此,这个农民不想去余姚城了,一心想抓住这七只金小鸭。但是,他待到天亮,也始终不见金小鸭出来。这样他连续守了好多夜,还是不见金小鸭游出来。这个农民发火了,干脆把这座小桥

    拆了。

    事与愿违,哪有金小鸭的踪迹。可是,这座小桥下面的石缝里钻进七只金小鸭的传说一直流传到今天。

    (1987年,采录于石堰乡石堰村)

    冬笋的由来

    孙永盛/口述 张水洲/整理

    古时候,三北翠屏山下有一个孝子。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生了重病,吃饭无味,很想喝毛笋汤,吃油焖笋。孝子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雪天上山去挖毛笋。他在毛竹林里连续转了七天,始终看不见一支毛笋。

    他急得抱着毛竹大哭起来:“苍天啊!我日出上山,日落下山,寻找毛笋已七天了,难道要让生长在竹乡的母亲带着吃不上毛笋的遗憾过年,带着吃不上毛笋的遗憾去世?”

    “苍天啊……”凄惨的哭声从毛竹林里传出来,在空中回荡着。

    这哭声惊上苍,感玉帝。玉帝叫住即将下凡的灶神,说:“灶神,你把笋带上,立即下凡,速解孝子之难。”

    “遵命!”灶神答应着。

    再说,三北翠屏山的竹林里,孝子哭着哭着,发现脚下的山土有裂缝,缝隙间有尖尖的笋芽,他挖掉笋芽旁的泥土,就露出了一支黄壳笋。他母亲吃了这笋汤和油焖笋,到第二年春上,病渐渐地好了起来。

    后来,三北人叫此笋为“冬笋”或“孝子笋”。孝子哭竹生笋的故事在三北流传了下来。

    (1978年,采录于龙南乡笋岙村)

    长命药故事

    胡诚达/搜集整理

    从前,有一位老渔夫与老伴两口子靠打鱼过活。但他俩打来的鱼,常被鱼霸抢去抵租还债,只剩下一些卖不得、吃不得的河豚鱼,因此老两口常常挨饿。

    一天,老神仙渡海过此,得知此情就指点老渔夫祛除河豚鱼毒素的方法,还告诉他们,吃洗净的河豚鱼肉度日,可以强身健体。老神仙又告知老渔夫把河豚鱼内囊腌制成“长命药”的方法,吃了还可以长寿。自此,老渔夫俩天天饱食,身体健康,有返老还童的气色。

    鱼霸得此消息,连夜纠集打手,把老渔夫捉来,强迫老渔夫拿出“长命药”给自己享用。老渔夫被迫说实话,并说已腌制好的“长命药”吃光了,尚在腌制的时间未到,不能吃。鱼霸听了,以为老渔夫骗他,把他责打致死。鱼霸到他家强迫老渔婆拿出“长命药”来,老渔婆把腌制时间未到的河豚鱼内囊交给他,鱼霸很高兴,当晚就吃,哪知腌制时间未到,毒还存在,鱼霸当夜就中毒而死。

    老渔夫死后,老渔婆只知如何能为河豚鱼祛毒,吃了能治腰腿酸软,而把河豚鱼内囊腌制成“长命药”的方法却失传了。

    (1987年,采录于横河镇相士地村)

    关门吃年夜饭

    李思曈/搜集整理

    在我们这地方有一个风俗习惯: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都要关起大门,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好年夜饭,碗筷洗干净后,再打开大门。这个风俗习惯叫作“闭门生财,开门大吉”。相传,这样做原是人们为了瞒骗跛脚铁拐李的。

    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情况,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间查看民情。铁拐李为八仙之一,是个跛脚叫花子仙,因此便在民间吃年夜饭的时候,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处乞讨。

    讨完饭后,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带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皇大帝老爷子就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件事慢慢传到人间,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这户人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许说话。等到铁拐李来讨饭时,打开门,桌上什么也没有。铁拐李一看,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就大发慈悲,悄悄地在这户人家门口放了个金元宝就走了。就这样,这户人家越来越有钱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知道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悄悄地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户户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凡人觉察,就不再到人间来借讨饭察贫富了。但是,关起门来吃年夜饭的风俗习惯,却从此流传了下来。

    (2014年,采录于横河初级中学)

    祭灶日的由来

    诸忠根/搜集整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糟糠夫妻,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男的身体羸弱,生计一天不如一天。一天丈夫对妻子恳切地说:“你我二人这般挨饿厮守,总不是办法,不如你另寻活路吧。”妻子虽然不忍离去,但见丈夫下了决心,也无话可说。

    妻子终于另嫁丈夫,生活倒还好过。几年后的腊月二十三日,门外来了一个乞丐,屋内女人正在裹汤圆,她见乞者可怜,把一碗烧熟的汤圆端给乞者吃。两人交接碗时,四目相对,双方都认出对方正是前妻、前夫。女的就把男的叫进屋里,叫前夫坐下慢慢吃。只因男的已几天没有饱食,便一口一个大吃起来。这时外面进来一人,前夫以为是妻子现在的丈夫,一时心急,汤圆哽在喉中——噎死了。

    女人认为前夫之死是自己的过错,于是每到腊月二十三日便在灶前摆一碗汤圆祭奠前夫。

    那女人的善举和用心被过往神仙知道了,并汇报给了玉皇大帝。玉帝认为该女心地善良,堪为人类表率,遂封她的前夫为灶神,特下诏告示天下百姓,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神上天,言奏天下人的善恶愚智之事,需供汤圆为他送行。于是每年的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成了祭灶日。

    (1987年,采录于石堰乡秦堰村)

    海水为什么是咸的

    张文焕/口述 张水洲/整理

    从新安江和富春江流下来的水原是甘甜的淡水,而流入钱塘江和杭州湾后却变成了苦涩的海水。这是为什么呢?杭州湾海水的咸味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姚北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个动听的故事。

    有一年除夕,灶神为了使凡人吃得饱、穿得暖,在下凡时随带了一个宝磨。此磨既能按人的心意磨出粉和绸,也能按人的心意磨出盐和油。

    天将黑时,灶神来到姚北一条河畔,把宝磨放在河边,交给牵着牛来河边饮水的老翁,并告诉他使用宝磨的方法,然后上山去了。

    第二天,老翁按照灶神告诉他的用法说:“宝磨、宝磨,请磨粉!”果然,米粉从上下磨盘间辗出来了。等了会儿老翁又说:“宝磨、宝磨,请磨盐!”白色的盐屑也从磨盘间辗出来了。从此,姚北老翁有了吃不完的米粉,穿不尽的绸布,烧菜有了用不光的盐和油,生活过得非常快乐。

    喜事传千里,没有几天,姚北老翁有宝磨一事,方圆数百里的人都晓得了。他们都来看,有的要粉,有的要油,有的要盐,有的要绸……老翁都给了他们。

    这件事传到了杭州湾海盗的耳朵里。一天午后,海盗们踏上了姚北平原,前来抢这宝磨。他们把抢得的宝磨放到海船中,海盗头领说:“宝磨、宝磨,请磨粉!”粉磨出来了。“宝磨、宝磨,请磨油!”油磨出来了。海盗头领想:有了油和粉,就可以熬饼吃了。

    于是他们在船上熬了油饼,为了熬出好吃的油饼,头领叫宝磨又磨盐。海盗们吃饱油饼时,宝磨已磨出了很多粉和盐,船很沉了,海盗们赶忙叫宝磨停下。但是,宝磨没听他们的叫喊,还是不停地磨出盐来,因为海盗们不知道如何叫宝磨停下来。

    最后,海船由于载重过重而沉在海底,宝磨在海底仍不停地磨盐,所以,杭州湾的海水从那时起一直是咸的。

    就这样,甘甜的淡水变成了苦涩的海水。

    (1975年,采录于石堰乡东横河石堰水坝)

    圣口传说.罗文秀才的故事五十则

    孙永盛、岑调彩、张文焕、孙亚娟等30多人/口述 张水洲/搜集整理

    圣口出世

    孙永盛、蔡云初/口述 张水洲/搜集整理

    姚北降世

    青山草木苍翠,海湾烟波浩渺,平原坦荡如砥……

    滔滔杭州湾海和绵绵翠屏山脉把广阔无垠的三北平原夹在中间。这弦月形的平原背山面水,好像是一把放在杭州湾南岸的彩色巨扇。几百年来,在这美丽的大地上,流传着美妙动听的罗文秀才的故事。

    在三北平原南缘与翠屏山脉北麓之间有一条河叫东横河。这河道东段地势高,西段地势低。因此,这河水从东头的白洋湖口起一直向西蜿蜒地流到余姚城东注入姚江,东横河沿途有白洋湖、上岙湖、上林湖、烛溪湖和游泾江、杨巷江、洋塘河、梅湖江、西湖江等湖泊江河的水流入,东横河流到匡堰头(今龙舌村),河畔有一个小村庄。圣口罗文秀才就出生在这个村的罗士雄家里。

    罗士雄这年二十五岁。五年前,他娶高家村的高兰英为妻。高兰英是养蚕、纺纱、织布的能手,嫁到罗家后,跟着婆婆学裁缝衣服的手艺,她心灵手巧,手艺胜于婆婆。罗士雄身强体壮,冬天上山打猎,夏天下海捕鱼,春耕种,秋收获……他是一位耕种渔猎的好把手。夫妻俩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交关美满。但是,他们有一件事还不称心,那就是膝下还没有子女。

    去年冬天,生病已半年的婆婆在临死前拉着高兰英的手说:“我要是能熬到明年三月,见了孙孙后死该有多好哇!”

    “娘!您能看到孙孙的。”高兰英含着泪珠对垂死的婆婆说,“您的病会治好的。”

    过了一个时辰,罗士雄的娘终于未见孙孙便离开了人间。

    此后的日子里,家中更寂寞了,夫妻俩盼孩子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了。

    除夕那天上午,罗士雄去伍家板桥(今匡堰镇倡隆村)王秀才家,送了一只鸡,要来了一副春联。高兰英看了后喜得合不拢嘴,拍着丈夫的肩说:“来年财人两发,好做爹了,明日可要起大早贴呀!”

    罗士雄指着妻子的大肚皮说:“孩儿呀,在里面吃饱喝足快长大吧,侬母亲急着要做娘了。”

    “哈哈哈——”夫妻俩的欢笑声在寂静的罗家院子内回响了好久。

    大年初一清晨,罗士雄起床后,朝还在甜梦中的妻子微微一笑,拿起春联来到大门前,小心翼翼地把它贴在两扇朱红的大门上。然后,心满意足地念了起来:

    迎新春,今年添丁;

    辞旧岁,来日发财。

    不知是天色早,还是春联写得好的缘故,或许两者兼而有之。罗士雄看看、念念、念念、看看,在门前踱来踱去,竟徘徊了一袋烟的工夫。

    此时,大门对面罗士雄的三叔拿着春联开门出来。

    “阿士,你早哇!”

    “三叔,您早!”他边说边迎了上去,“三叔,我帮侬贴。”

    “好!”

    叔侄俩把春联贴好后,三叔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时刻辰日,勿痛不难,福如东海;

    春夏秋冬,无病没灾,寿比南山。

    “三叔,这春联是侬写的?侄儿祝愿您新年福量长,寿无疆。”

    “你的好话我领了。此联真出自阿叔我之手……”他刚想向侄子夸耀一下思考了近一个月,用二十张大红,花了两天时间,在除夕夜赶出来的大作(春联)之时,不料看到了罗士雄门上的春联,只好休论大作,念起侄子门上的联来,然后,夸奖笔墨:“这手颜体写得真好呀,出自谁手?”

    “伍家板桥王秀才。”

    “不愧是秀才,春联内容写得好,今年你家财丁双发,得体!得体!七言式,简洁而不显字少,繁复而勿见音多。一手好字,少见!少见!……”

    听了三叔如此夸奖,罗士雄觉得用一只鸡换副春联也值得,心想:要是今年生个儿子,我一定要请王秀才来喝杯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