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民间故事集-故事(6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太阳西下了,罗文和小伙伴们赶着鹅回家了。一连十天,他们都这样烤鹅吃。鹅群里少了十只鹅。罗文自己数得一清二楚,就担心起来,如果被娘舅发现了,那怎么办呢?

    因此,他整日愁眉苦脸,提心吊胆,连吃鹅肉也不觉得香了。这日中午,罗文躺在草地上,望着天空,正在发呆。这时候,从北方飞来十只天鹅。罗文面朝空中的天鹅,喊:“天鹅!天鹅!地上鹅儿多,赶快来入伙!”

    罗文刚说完,只听得“哗、哗、哗”一片声响,一群天鹅真的飞了下来,混入鹅群入伙了。罗文的愁眉展开了,脸上露出了笑容,情不自禁地说:“这下可好了,吃鹅的事娘舅不会发现了。”

    后来,罗文上午把鹅赶到草地吃草,中午吃一只烤鹅,傍晚把鹅赶回家。天天如此,过了半个月,小伙伴们的情谊也加深了。那时,北方的野天鹅飞到南方来过冬,在三北平原上经常有天鹅飞过。罗文说:“地上鹅儿多,赶快来入伙!”那些天鹅就飞下来入伙了,他赶的鹅群没有少一只。

    有一天,太阳已升到半空中(辰时光景),可是,罗文秀才还在睡觉。舅舅就喊道:“罗文,快起床来,鹅都要饿死了!还不知道……”

    罗文秀才在床上听到舅舅的喊声说:“舅舅,昨天是您的生日,客人多,他们猜拳饮酒到很晚,我睡觉很迟了(已三更天了),今日起床晚了。我想起来今天是‘飞鹅日’,您千万别把鹅放出去,否则鹅就要飞光的。”

    罗文的娘舅听了此话,顿时火冒三丈骂道:“你这畜生!睡了懒觉还骗我今日是飞鹅日,快快起来,再不起床,我就要来打屁股了……”

    “舅舅,今天是飞鹅日,如果您把鹅赶出来,肯定是要飞走的,我想今天不去赶鹅了。”罗文边穿衣服边对舅舅说。

    “你这懒虫!看我把鹅放出来,会不会飞掉!”舅舅一边说一边出来,走到鹅舍前,一把打开舍门,把鹅赶了出来。

    果然的,鹅一只只从舍门出来,曲着长颈,“鹅、鹅、鹅……”地叫个不停,向主人讨吃的,看样子饿得厉害。

    罗文的娘舅再也看不下去了,一转身急忙跑到屋里去喊罗文秀才,叫罗文秀才去赶鹅:“我已把鹅放出来了,没有一只飞上天去的,鹅快饿死了……”他边说边走,到罗文睡的厢房里来。

    此时,罗文已穿好衣服从屋里走出来,娘舅与外甥在门口相遇。

    “怎么鹅不会飞呢?”罗文想。

    “你出去看一看吧,吃了饭,就去赶鹅!”

    我以前叫天鹅下来,它们真的下来与鹅合群了。而今天我讲鹅要飞的,它们竟一只也不飞走,莫非是……罗文想着,哦!以前我叫鹅下来是说押韵的话,今天叫鹅飞上天也得讲押韵的话。于是,罗文绞尽脑汁想好了两句话吟唱起来:“鹅儿双翅展,立即飞上天。”吟唱毕,眼前一只只鹅都展翅向空中飞,鹅群飞走了廿多只鹅,罗文看着呆住了。

    罗文看着飞到天空的鹅,看他娘舅也很心疼,急忙说:“舅舅,我会叫鹅下来的!”说完又吟唱:“天鹅要吃草,赶紧到地上。”可是吟唱毕,天鹅还是向南飞去,永不回来了。罗文数了数,鹅比原来少了三分之一。

    罗文的娘舅从惊呆中醒来,说:“你赶快把那些远飞的鹅叫下来!”

    罗文重复吟了三遍,但没有奏效。他只好对娘舅说:“飞鹅日,那批鹅要飞去,我没有办法啊!幸亏这批鹅飞得迟,要吃草还没有飞走,你快点把它们关进鹅舍。如果我今天把它们赶到草地上,它们吃饱了草是要飞的,到那时就来不及了。”说完就与娘舅一起把鹅关入舍中。

    失去了廿多只鹅,娘舅非常心疼,舅母和母亲大哭了一场。罗文很懊悔,再不敢说今天是飞鹅日,让鹅飞了。

    以后,三北一带人们忌说飞鹅日了,怕家鹅飞上天不回来。从此,忌讲飞鹅日的习俗延续至今。

    山野放牛

    自从失了三分之一的鹅,鹅蛋也少了三分之一,卖蛋的收入也减少了。后来,娘舅把剩下的鹅卖掉了,再也不让罗文养鹅了。

    第二年春上,娘舅用卖鹅和蛋的钱买来两头小黄牛,叫罗文去放牛。

    凡是天晴,罗文总是要牵着两头小黄牛到山坡上或者田野荒地里去放养。在放牛时,罗文骑在牛背上吹吹笛子,也觉得挺惬意的,要比放鹅有趣多了。他在大山或田野里到处走,拣最好的草坡放养。

    三个月后,娘舅买来的小黄牛被他养得挺健壮,可以耕田了。娘舅很高兴,时常夸奖他。

    初冬一日,罗文正在给娘舅放牛。那些与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又来到他的身边,在一起玩了一会儿。他在牵牛回家的路上,牛的一条腿陷入深洞中,只听见“嚓”一声,牛的腿断了。罗文见牛的腿断了,不能回家了,就哭爹喊娘起来。

    那些小孩听到哭声找过来,围在罗文的身边,问他:“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他说:“一头牛的一条腿断了,不能回家了。”“我们一起来跟你想法子。”小孩们想了想,一个高个子说:“你反正把牛牵不回家了,不如我们就把这头断了腿的牛吃了吧。”

    罗文一听,起先他还是不肯,后来又想了一会儿,就说:“好吧。”

    于是,他们就用刀把断腿牛宰了。你一块,我一块地吃着烤牛肉。多余的牛肉藏在山洞里,后来,他们一连吃了十几天,才把牛肉吃完了。

    他们捧着一个牛头,拿着一条尾巴,来到一座小山前,把牛的头放在山的东面,把牛的尾巴放在山的西面。

    罗文走到东面说:“山崖开道缝,牛头镶当中。”于是,山裂了,牛头就镶进去了。他走到西面说:“岩壁裂条缝,牛尾嵌其中。”于是,岩壁裂了,牛尾巴就嵌进去了。

    等天将暗,罗文一手牵着一头牛,一手拿着牛鞭,哭丧着脸,回到舅舅家,对他说:“舅舅,一头牛不知为什么钻进了山里!”

    舅舅一听,不相信他的话,就说:“你有没有在骗我?”

    罗文又说:“哪会骗您呢?您要是不信,就到山里去看看,不就全明白了吗!”

    第二天,天蒙蒙亮,他舅舅就跟随着罗文来到山上。一看,牛的头和尾巴全在外面,而牛的身子不见了,头和尾巴都镶嵌进山中。他舅舅就拉牛的尾巴,牛就叫了三声。

    这叫声是罗文事先与土地公公约好的,因为罗文是圣口,说了什么话,就会变真的。他舅舅拉牛尾巴时,就让土地公公学牛叫三声。这样,罗文就瞒天过海了。

    后来,人们称这座山为牛头山。这牛头山坐落在鸣鹤场外白洋的后面。

    海边种地

    因为牛少了一头,娘舅认为养牛也不顺利,耕了田地后,把牛卖了。舅舅用卖牛的钱买了一块靠海边新塘内的地,就让罗文种地了。

    罗文用了五天时间,整理好这块新买的荒地,种上了油菜、大豆和麦子。他在地头还搭了一个小茅屋,劳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下雨了,也可以躲一躲。到了第二年春上,在春雨的滋润下,庄稼长势非常好,油菜、大豆和麦子真讨罗文喜爱。这毕竟是他亲手种出来的呀!

    过了几天,菜蕻好打了。罗文把绿油油的菜蕻挑到家里,在餐桌上得到了舅母的夸奖:“这嫩菜蕻真好吃!罗文也是个种地好手了,菜蕻种得好又多,吃也吃不完。”罗文说:“舅母,吃不完的菜蕻,可以晒菜蕻干。‘菜蕻晒成干,泡汤做下饭’。菜蕻汤在夏天是很好吃的。”

    第二天,舅母和罗文娘晾了不少菜蕻,制成菜蕻干。后来,众人也模仿制菜蕻干。晾菜蕻干渐渐地传遍三北大地,形成了一种习俗。

    春收时节,罗文起早落夜,拔油菜,打麦子,摘大豆。春季作物收进后,又忙于管理套种的瓜地和稻田。在稻田里,他种上了糯稻,好做汤团吃;在瓜地中,种了西瓜、冬瓜、白瓜、黄瓜和菜瓜,在各种瓜类之间,还种上了玉米、高粱、黄豆和茄子等。

    夏天,气温高,农作物生长快,而杂草和害虫生长也快。因而,除草、除虫和施肥这类农活就得反反复复做,这个季节里劳动时间长,农夫是很辛苦的。罗文因还未成年,更是辛苦。他起早落夜,忙碌于地头。瓜长大了,他就睡在小茅屋里,管瓜地。

    幸亏有五六个曾经吃过他的鹅和牛的小乞丐,已经成了他的好伙伴,经常来到地头,帮他干活。晚上,不回家的就与他一起睡在小茅屋里管瓜。当然,这里种出来的东西也一起分享了。西瓜切开大家吃,玉米烤熟了大家吃,饭煮熟了也是大家一起吃。

    他们也不担心像鹅吃了要少的,像牛吃了要没的。这样多的瓜和玉米,吃一些,娘舅也发现不了,因为娘舅忙,极少来看。再说,种的瓜和玉米大多是卖掉的,瓜卖了买米,都是罗文经手的,小伙伴帮罗文,吃饭吃瓜也理所当然,娘舅看见了也不会计较,娘舅买鹅买牛买地,目的是让罗文自食其力,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他就放手让罗文干,让外甥增长才干哩!

    罗文把在这块地上收获的作物和卖作物的钱,送到娘舅家里,娘舅和舅母在罗文母亲面前,多次夸奖他。

    就这样,这块地和小茅屋成了他们的天下,当然恩人罗文秀才是小伙们崇拜的偶像,所有人都听他的。

    到了秋天,秋季作物也收进了。糯米和高粱大丰收,冬瓜也卖了不少钱。种地的收入远远超过养鹅放牛,如此看来,娘舅是有远见的。

    等春天作物种下。一天晚上,娘舅回家,对罗文说:“我今天与买瓷器商人签订了协议,明年瓷器要多卖出一倍,我想再造一座新窑,你们这六七个小伙子去做窑工吧!”

    “我种的那块地怎么办?”

    “我想让长工们去打理你种的那块地,你去新窑干活,把你的小伙伴也叫去,我再在老窑里给派个老师傅过来教你们。”

    “嗯!”

    “窑要烧好,必须要有技术,你得好好向老师傅学习,掌握了烧窑的技术,就是捧到了金饭碗,你娘下半辈子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湖畔烧瓷

    元宵节一过,罗文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新窑场。窑工老师傅先教他们选土与和泥。老窑工领他们到湖边的山坡上,找质地细腻的黄土,挖出来,挑到窑场。然后,他把泥块敲碎,加上适量的水,便教他们和泥,水若不够,可以一次次地加,直至和成可以制作瓷器的坯泥。

    下午,老窑工教他们制作瓷坯。制坯是一种不容易学的技术,学了一个下午,罗文做的两个有点儿像,其余的都不成样子。老窑工说:“把下午做的瓷坯都弄碎,重新和泥,明天上午重新制作坯儿。”

    第二天,他们又和了泥,再学制坯,经过这一天的学习,他们基本上学会了制坯。

    第三天,老窑工教他们在瓷坯上画图案,这一道工序是精细的活儿,制作图案是一种艺术,技艺高,很难学精。他们学了四五天,能够画一般性的图案了,就把画成的瓷坯在窑棚内晾干。

    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做成了足够烧一窑的瓷坯。老窑工就开始教他们烧窑:从怎样选用燃料、不同时段用怎样的火候、直到什么时间熄火、焖窑时间需要多长和如何开窑出瓷等。

    第一窑烧出来了,正逢商人来采购,就卖了。他们每人也分到了一个月工钱。

    以后,他们从砍柴和选土做起,再和泥与制坯,继而绘图、晾干、装坯、封窑、烧制,直到开窑出瓷。这样一月复一月,一窑复一窑地烧着,技艺也越来越长进,烧出的瓷器也越来越好。

    转眼间,重阳节到了。这天他们砍好柴,就去登三北主峰——栲栳山。他们先从有石级铺成的古道上山,再踏着羊肠山路登上峰巅。

    他们站在栲栳山顶,极目远眺,三北大地犹如彩色画卷,水墨画似的村庄、白练似的河流、毛毯似的田野和一座座零星的小山或坐或躺于大平原上,北面的杭州湾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

    他们站在栲栳山顶,俯视翠屏山北麓:烛溪湖、上林湖、白洋湖、杜湖、灵绪湖、窖湖、凤湖等好像明镜镶嵌于青翠的群山之中,山坡上松涛阵阵,竹海翻滚,偶尔传来了鸟兽的鸣叫。

    观看着美景,罗文神思飞扬,说:“北有杭州湾海,南有翠屏山脉,中间是大平原,山海地的物产都有,三北真是天富之地呀!”

    小伙们说:“西有临山可挡,东有龙山可守,这是能建一个小国家的地形啊!”

    “将来,让罗文来当皇帝,我们来做大臣!”一个小伙伴说得大家哈哈大笑。

    美景看好了,好梦笑醒了。现实摆在他们面前:该下山挑柴回窑场去了。

    重阳节后,因彭桥黄先生的再三邀请,罗文离开窑场,去彭桥黄家祠堂复习功课,准备去余姚县城参加选拔秀才的考试。这一年,罗文已经十六岁了,考中了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秀才,将来可以考取功名。

    一天晚上,小伙伴们在窑场回忆他们与罗文在一起的日子:吃鹅肉、吃牛肉、吃西瓜……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有人提议:“我们学会了烧瓷,为答谢罗文,不妨烧制一张玉眠床(因青瓷色如碧玉,故称玉眠床),将来他出山了,做了大官或皇帝,好送给他睡。”

    于是,他们就暗地里准备起来,把最好的泥土拣出来,留着做玉眠床。泥土够了,他们就和泥制坯、绘图晾干,烧制成玉眠床。

    玉眠床烧成后,他们先藏在树林里,用柴草盖住,不让人看见。后来,又觉得不妥当,怕被人发现,搬走了。因此,他们讨论后决定用布包起来埋在地下。在树林里,他们把玉眠床搬出来时,被一个斫柴郎看见了。

    斫柴郎向人们传讲,他亲眼看见罗文娘舅家的窑里烧出了精致的玉眠床。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传到了京城里。皇上就派人来上林湖窑场,索要玉眠床,余姚县官发布告,查找烧制玉眠床的窑主,要他交出玉眠床。

    余姚县官带差役来上林湖窑场搜查,没有查出玉眠床,问各窑场主和窑工,回答都是不知道这烧玉眠床的事情。

    上林湖窑场的各窑场主都推说是有人看见罗文娘舅家的窑里烧出来的,唆使县官去罗文娘舅家要玉眠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