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心理学-你的情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消灭情结的力量源泉

    我们已经知道社会适应不良是由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的社会作用所引起的。“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这两个术语,描述的是在持续社会适应不良后的状态,这些情结不在基因里,也不在血液里:它们只是在个体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些情结呢?所有人都有自卑感,人们对成功和优越感的追求构成了精神的生活。之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些情结,是因为他们的自卑感和优越感通过一种心理机制得到了控制,进入了有社会意义的建设性渠道中,这一机制的源泉是社会性情感、勇气和常识中的逻辑性。

    现在来思考下这种机制起作用和不起作用时的情况。只要自卑感不是太强烈,我们知道孩子们通常会努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并且致力于生活的有用面。这些孩子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对他人是感兴趣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自然、很正常地会培养出社会性情感和社会适应性,在某种意义上,几乎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这样的人——大人或小孩——在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没有产生这种结果,我们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真的这样说的人:“我对别人没兴趣。”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好像对世界不感兴趣,但是他们不能证明这一点;相反,他们为了掩盖自己缺乏社会适应性,会宣称对他人有兴趣。

    隐藏的情结

    社会适应不良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可以通过思考边缘性的案例来研究它们的起源——存在自卑情结,但因为条件比较有利,因此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案例,这种情结此时被隐藏了起来,或者起码有将其隐藏的倾向。如果人们没有遇到困难,他们可能看上去心满意足;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表达了——如果不是在语言上,起码也是在态度上——他们有自卑感的事实。这是一种自卑情结,正在遭受这种情结折磨的人们,通常一直在寻找“因为以自我为中心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

    很有趣的是,我们发现有些人会隐藏自己的自卑情结,而其他人则会直截了当地承认,“我很自卑”。后者通常会因为自己的坦白而感到高兴,并且会因为自己承认了但是别人没有这一点而比别人感觉良好。他们告诉自己:“我很诚实,关于我痛苦的原因我并没有说谎。”但是当他们正在坦白自己的自卑情结时,也暗示了造成其处境的生活困难或其他环境因素。他们可能会提到自己的父母或家人,会提到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提到他们曾经遭遇过的事故或限制。

    自卑情结可能通常会被掩盖,并用优越情结来进行补偿:这种人很自大、鲁莽、自负且势利,他们更在意外表而不是行动。这种人在早期的努力过程中,可以产生某种程度的紧张情绪,后来这被他当作所有失败的借口;他或她可能会说:“如果我没有紧张,我什么做不到啊?”这些“如果”一般都隐藏着一种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也可能通过诸如狡猾、谨慎、爱卖弄学问、对遇到生活中较大问题的逃避、对那些受很多原则和规矩限制的小范围行为的追寻等特征表现出来。如果人们总是依赖于某些事情,即使自己不需要那么做,这也是自卑情结的一种标志:这种人不信任自己,他们会培养出不寻常的兴趣爱好,并且总是忙于一些琐事,比如搜集一些没用的东西;人们就这样消磨时间,并且总给自己找借口;他们过于为了无用的事情训练自己,这种训练如果持续很长时间,就会导致强迫性神经症。

    自卑情结的爆发

    自卑情结通常隐藏在所有问题儿童身上,无论他们在表面上显示出来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懒惰实际上就是拒绝生活中的重要任务;偷盗就是占别人的便宜;撒谎就是没有说真话的勇气——孩子们所有的这些表现的核心都暗示了一种自卑情结。

    神经症是自卑情结的一种爆发形式——当人们正在遭受焦虑性神经症时,就什么都做不出来!他们可能不停地想有人陪伴左右,这样,他们就成功地达到了目的。他们被别人支持并强迫别人关注自己,这里就看到自卑情结转变为优越情结——别人必须服从!在让别人服从自己的过程中,神经症患者当了别人的上级。

    在形成这种情结的所有情况中,他们之所以不能通过社会的有用渠道发挥功能,是因为缺乏勇气,正是勇气的缺乏,使得个体不能遵循社会性路线。在缺乏勇气的同时,智力上还伴随着对社会生活必要性和整体性的不理解。所有这些特质,在罪犯身上都有着最清晰的体现——他们实际上是自卑情结超群的例子。罪犯们软弱且愚蠢,他们的软弱性和社会愚昧性共同构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

    酗酒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分析。酗酒者想从自己的困境中逃出来,他们非常软弱以至于会满足于酒精带来的解脱。这种人的意识形态和整体见解,都和伴随着正常勇敢态度的社会常识大为不同。例如,罪犯们总在给自己找借口或指责别人,他们会提到找不到工作,还会说社会很残酷不能给他们支持,或者他们会说贫穷驱使他们犯罪;宣判时,他们总是在找借口,就像一个残害儿童的杀人犯会说:“是上天命令我杀他的。”另一个杀人犯在判刑时说:“我杀了一个那种男孩有什么影响?还有上百万个那种男孩。”然后,还会有这样的“思想家”,他们说杀一个很有钱的吝啬老太太没有错,有那么多有价值的人正在挨饿。

    我们会觉得这些争辩的逻辑性很脆弱。这种人的整体见解受一种无用的社会目标决定,就像那个目标的选择是由缺乏勇气所决定的一样。罪犯们总是需要为自己辩解——而对生活有益的目标是不言自明的,不需要别人的辩解。

    人为何会有反社会情结?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临床病例,它显示了社会态度和目标是如何转变为反社会类型的。患者是一个差不多14岁的女孩,她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长大。她的父亲很勤劳,一直以来勤勤恳恳地工作养家,但是后来生了病;母亲是一个善良老实的女人,非常关心自己的4个孩子。老大是一个很聪明的女孩,但是12岁的时候死了;老二小时候病恹恹的,但是后来康复了就出去工作帮忙养家;老三是患者。这个女孩一直很健康,母亲一直以来都忙于照顾生病的女儿和丈夫,所以就没有太多时间关心这个女孩——我们可以叫她安妮。安妮还有一个小弟弟,他很聪明,身体也不是太好,结果安妮就觉得自己挤在了两个被喜爱的孩子中间。她是个好孩子,但是感到自己没有像别人一样被喜爱,并且抱怨自己被冷落了,且感到很压抑。

    在学校里,安妮非常努力,她在班里名列前茅。但是当安妮13岁半上高中的时候,有个老师很不喜欢她——或许她给这个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不管原因是什么,缺乏赞赏使她的情况变得很糟糕。

    她一直以来都被老师喜爱,只要这样,她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儿童;她曾经成绩很优秀,而且同学们也都很喜欢她,但即使在那个时候,个体心理学家也能通过观察她的朋友关系,发现事情有点儿不对劲——她总在责怪自己的朋友,并且总想要支配他们,她想成为关注的焦点,想被奉承,但是从来不会责怪自己。

    安妮的目标是被欣赏、被喜爱和被保护。她发现自己只有在学校才会实现这些,在家里则不会。当她换了学校之后,她发现在那里也得不到欣赏,老师指责她,说她没有好好预习,而且成绩也很差,她终于开始逃课,而且一逃就是好几天。之后,她的情况比以前更加糟糕,最后老师建议学校开除她。

    开除学籍一点儿用都没有,那是学校和教师方面对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妥协。但是如果他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请来可能帮上忙的其他人。跟家长交流后,他们本应当安排让安妮转到另一所学校,也许另一个老师可以跟安妮相处得很好,但是她的老师没有那样思考,她的想法是,“如果一个孩子逃课并且成绩不好,就必须开除”。这种想法是个人逻辑而不是常识的表现,常识对于教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能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女孩失去了她对生活的最后一点儿把握,她觉得所有事情都土崩瓦解了。被学校开除后,她失去了在家里仅有的一点点赞赏,于是她逃离了家庭和学校,失踪了几天几夜,最后人们发现她跟一个士兵住到了一起。我们能理解她这样做的原因——她的目标是被欣赏,一直以来,她都在努力做有用的事情,但是现在她不再那样做了。那个士兵刚开始很欣赏她、喜欢她,但是后来,家人收到了她的来信,说她怀孕了,想自杀。

    这种给父母写信的行为与她的性格是一致的——她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都是期望得到赞赏,最后她回到了家里,她知道母亲肯定会对自己感到绝望,但不会责怪自己,因为她觉得家人巴不得自己能再回到家里。

    在对待这类问题时,同情的能力——用同情心使自己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这里讨论的主人公非常希望得到别人赞赏,并且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斗,我们应当同情这样的人,并问问自己:“我在那种处境中会怎么做呢?”给予他们鼓励也很重要——但应是朝着有益目标的活动。我们应当努力使她们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他们会说:“也许我需要换个学校,但是我并不蠢。或许我还不够努力——或许我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或许在学校里我过于用自己的方式做事,而不能理解老师的话。”我们可以给一个人勇气,这样他们就学会了朝着生活中好的方面努力。正是自卑情结引起的缺乏勇气导致了这些问题。

    换一个和安妮相同年龄、相同处境的人,可能会选择犯罪。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如果孩子们在学校里没了勇气,他们可能不自觉就陷入了犯罪活动,或者成为暴力组织中的一员。这种行为很好理解,当孩子们失去了希望和勇气时,他们开始逃课、撒谎、不做作业,并且找地方待着——不在学校里面,在这些地方他们会找到那些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并加入他们。他们对学校完全失去了兴趣,然后慢慢地退回到自己的个人世界里。

    自卑情结不是遗传

    自卑情结通常都跟那种认为人不会有特殊能力的想法有关。认为某些人有天赋,而别人没有的想法是一种常有的谬误,这种想法本身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根据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能完成任何事情,当某个男孩或女孩对这个格外绝望,并且感到不能实现某个有用的目标时,这就是一种自卑情结的标志。

    自卑情结的另一个方面是相信遗传特征。如果成功真的取决于天生的能力,那么没有任何心理学家可以帮助任何人,但事实上,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勇气,并且心理学家的任务是要把绝望转变为希望,这能使人们鼓起勇气做出有益的努力。

    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案例,16岁左右的年轻人,被学校开除后在绝望中自杀。其自杀是一种报复行为——是对社会的控告,那是个体证明自身价值的方式——就他们的个人逻辑而不是常识而言,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是去说服这些年轻人并给他们勇气。

    我们还能举出很多别的案例。来看下这个女孩的情况:她11岁,不被家人喜欢,别的孩子更讨人喜欢,她觉得自己很多余,于是开始变得脾气暴躁,喜欢与人争斗,并且不听话。这是一个很容易分析的案例,这个女孩觉得自己不受人喜欢,开始还会争取,但后来就失去了希望。有一天她在商店里偷了东西——对个体心理学家来说,偷盗与其说是犯罪,不如说是儿童想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富有冲动的行为表现。除非一个人觉得自己贫穷否则就不太会有这样的冲动。这个女孩的偷窃行为,就是她在家里缺乏关爱并且缺乏希望的结果。儿童只有在觉得自己贫穷的时候,才会开始偷东西。他们的感觉也许并不能反映客观事实,但在心理学上,也是解释其行为的原因。

    另一个案例是一个8岁的男孩:一个私生子,长得不太好看,跟养父母住在一起,养父母没有好好照顾他,也没有好好教导他。有时养母会给他一些糖果,这在他的生命里是一个欢乐的时刻。养父年龄很大,这对夫妇有自己的孩子,一个女孩,是这位养父生命中唯一的乐事,他视她为掌上明珠。男孩偷东西是因为觉得自己贫穷,想使自己变得富有;他偷东西,养父就打他,但他还是不知悔改。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孩子很勇敢,因为尽管养父打他,他还是会偷东西,但这不是事情的本质——因为他总希望能不被发现,这就不是勇敢了。

    在这个案例中,那个男孩从来不知道作为家里的宝贝会是什么感受。我们必须说服他,并且给他作为集体中一员的机会,当他学会了认同别人并且能为别人考虑的时候,他就会懂得,当养父看到他偷东西以及那个小女孩看到自己的糖果不见了时的心情。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社会性情感的缺乏、知识的缺乏,以及勇气的缺乏是怎样一起形成了自卑情结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