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蔾,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屦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祇悔,元吉。
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并行不悖
继前面极短的两章后,本章的篇幅之长为系传之冠。内容为孔子对十一个爻的心得发挥,和上传第八章不同,没有任何前言,但编纂在一起,仍隐隐有脉络可寻。
列为章首的,为咸卦九四。憧憧往来,是心思不定,朋从尔思,由于感情困扰。爻变成蹇,心乱所以难行。憧为童心,小孩识世未深,对未来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注意力也欠集中,经常会为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所吸引,所以想归想,很难真正成事。
咸为下经第一卦,彖传中明确指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心灵作用高度发达,远远超越其它物种,应善用此心建立共识,促进世界和平。历来多少思想家殚精竭虑,著书立说,欲探究宇宙人生的奥秘,提出种种救世的方案。除了造成百家争鸣外,究竟有无实效?思想和行动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哪一派的思想才是正确呢?若按咸九四《小象传》的评断:“憧憧往来,未光大也。”则许多想法都落了空,甚至还滋生流弊,给人群社会带来伤。“贞吉悔亡,未感害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贞观贞明之道,正知正见何在?
孔子在此提出了他的感想: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各家思想同归于大道,都是要探讨真理。而真理存在许多面相,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彼此虚怀论辩,相互参证,未必不能建立共识。一昧执己为是,斥人为非,有碍大道的融通。融通必重往来,往来即能获益。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卦辞称:“小往大来,吉,亨。”亨者嘉之会,嘉会足以合礼,集思广益,能厘清片面认知的盲点,拓深义理的内涵。
《中庸》上有一段子思对其祖父孔子的赞语:“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和本章往后的论述同调。日月相推而生明,如日月之代明;寒暑相推而成岁,如四时之错行。小德川流,殊途异趣;大德敦化,同归智海。
往者屈也,既往的已成历史,逐渐丧失对现实的主导力。来者信也,信同伸,未来的还有待掌握规划,以伸张我们的志向。检讨过去,策励将来,人群社会的大利便由此生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易经》的大用即在乎是。
尺蠖是山野间常见的小虫,行进时必先蜷屈而后伸。龙蛇这种大虫,当气候严寒,环境险恶时,也会深藏穴中,以保存性命。我们研究学问到了高深莫测的境界,是为了经世致用,解决人生实际的问题。安身立命,不断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累积经验,以提高我们的德行。超过这些以外,虚无飘渺、难以印证的学说理论,只宜存而不论。穷究大道的奥妙,了解天地造化的缘由,那就是真积力久,豁然贯通的盛德。日新之谓盛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切真知必从力行中得来。
神为道体不测之用,入神由精义而生,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穷神则已至最高境界,澈上澈下,全体大用皆明。
孔子这一大段议论,由质疑何思何虑起,至德之盛终,教人法自然、正思维、重实践,发挥得淋漓尽致。远离颠倒梦想,方证究竟涅盘。咸九四下应初六咸其拇,正是心想牵动实行之象。两爻齐变,恰成既济,知行合一,利涉大川。爻辞所称“贞吉悔亡”,贞者事之干,贞固足以干事,可救憧憧妄想之失。
赦过宥罪
咸九四爻变成蹇,空想窒碍难行。困六三进退失据,内外交煎,更是人生惨酷之境。前行大石档道,后退蒺藜多刺,返家不见其妻,不凶何待?然而孔子毫不同情,反而直斥其非:为了不光彩的事受困,声名必蒙耻辱,自己选错了据点,危险怪得谁来?爻变成大过,岂非死期将至?众叛亲离是必然的下场,太太跑了,有什么好奇怪呢?
困六三本身不中不正,阴柔乘于九二阳刚之上,居内卦坎险之极,嗜欲深重,贪嗔妄行,终至自误误人,堪为借鉴。
人生包袱太重,难得解脱,造成艰困难行的蹇境,按易理须以解卦化解之。《系辞上传》第八章最末,曾以解六三为例,说明不中不正,负且乘而致寇至的后果。本章则以解上六,象征澈底解脱的智慧。
解卦利西南,往得众,强调顺势用柔,运用群力。上六爻辞“公用”二字,正合卦旨。公即公众,将对手造成众矢之的,国人皆曰可杀而后杀之。用字字形,似网罟之象。《老子》称“无之以为用”,又云“弱者道之用”,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后收网,一举成擒。高墉也者,正是长期造势所累积的民意基础,站在制高点上弯弓射箭,自然万无一失。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说出人生行事的公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解卦六爻而言,上六的弓矢何时准备的呢?
九二爻辞云:“田获三狐,得黄矢,贞吉。”显然二爻时,已将除患的工具准备好。由于本身尚在险中,不宜妄动,一直等到六爻,动而免乎险,时机成熟了才出手。九二爻变成豫,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动而不括的括字,即坤六四括囊之括,为固结不解之意。解上六澈底解决,完全摆脱恶业的纠缠,故称不括。
人生造业,自有因果,常积渐而至。若不及早醒悟,待罪孽深重之时,祸发而不可救,悔之晚矣!孔子往下又以噬嗑初九和上九两爻为例,阐明其理。文词极浅近,人人可喻,但多少人间憾事仍循此铸成。人性真是充满了弱点,业力流转,实在不可思议。
积善成名,积恶灭身,与坤卦初六《文言传》所述相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从初犯的屦校灭趾,到累犯的何校灭耳,校的刑具意象,发人深省。罪大而不可解,解卦《大象传》虽称“赦过宥罪”,但罪孽过深,枷锁业障永随身。
噬嗑本即生存斗争之象,利之所在,残酷无情,杀机一动,势不两立。卦辞称“利用狱”,真的是活生生的人间地狱,无量众生沉沦其中,受身心大苦,何日方得解脱?
万夫之望
否卦天地闭,贤人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卦辞直言“否之匪人”,否卦是个非人世界?《尚书》称谓,人与民有分,民即老百姓,人指任官者。否卦彖传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大象传》又以荣禄为戒,可见卦辞意在指斥为政者无德无能,才造成泰极否来的惨境。欲推翻否局,必须同人于野,朝野同心协力,渡过险难。
否卦九五为君位,当休否之责,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爻辞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苞桑实指在野的基层民众,根深入土,充满韧性,为国命之所系,九五当全力巩固之。以爻位言,苞桑即初六,故又有茅茹丛生之象。《小象传》且云:“志在君也。”君民若能紧密合作,休否有望。
孔子针对否九五所发的议论,主要是居安思危。泰极否来的大起大落,充分演证此理。身安而国家可保,比起噬嗑的积恶灭身如何?九五爻变成晋,又恢复大有竞争力的局面。为否为晋,全在国家领导人一念之间,故爻辞称:“休否,大人吉。”
鼎卦象征革命后新建立的共和政权,九四恰当执政之位,阴居阳位不称职,与六五君位的关系,阳承阴亦不好,勉力撑持,结果可知。“鼎折足”下应初六的“鼎颠趾”,有失去人民支持,国家倾覆之象。公餗即公共的资财,全民戮力建设的成果。渥字为深濡沾湿之意,九四高官待遇优渥,却不胜任至此,可谓愧对全民。濡字在《易经》中,多用以描述失败,或指情欲和功名利禄冲昏了头。如既济初九“濡其尾”、上六“濡其首”;未济卦辞“濡其尾”、初六“濡其尾”、上九“濡其首”;贲九三“贲如濡如”;夬九三“遇雨若濡”等等。鼎九四其形渥,真是形容生动。爻变成蛊,革命者一旦入朝主政,又成为新的利益阶层,腐败的比谁都快。
孔子的评论,见出其心目中对当政者的要求:以德为首,以知为次,以力为末。三者俱弱,很少不及于祸。
一个伟大领袖究竟应具备些什么条件?其行动风范何如?孔子在三百八十四爻中,精选出豫六二来作说明:介于石。于同如,其介如石,表示立场客观中立,绝不偏倚任一方,且坚定不移,谁也无法影响动摇。一个人平时这么冷静,不随着野心家的乐声起舞,一旦事机成熟,必可当机立断,即刻展开有效的行动。
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表示仍有上下之交,只是绝不逢迎拍马,也不会为了讨好基层而乱了应有的分际。豫卦九四一阳当道,人气十足,充满群众魅力,驱使其它阴爻如痴如狂地追随。他本身固然志得意满,其它人却无一有好结果。初六鸣豫凶,高鸣战斗的号角,成了炮灰致凶。六三盱豫悔,迟有悔,一昧仰承上意,谄媚未得欢心。六五君权全被架空,韬晦保命而已。上六冥豫不悟,乐极生悲。全卦唯有六二既中且正,保持清醒,故能知几远害。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算是孔子对几的规范定义,为何只称吉不提凶呢?照讲吉有吉兆,凶有凶机。坤初六“履霜坚冰至”、姤初六“羸豕孚蹢躅”,就是典型的凶兆。《易经》对人的训练是知机应变,见机而作。一见凶兆,立刻采速捷行动遏止或化解,如此则不凶矣,故一律以吉称之。
既有先见之明,由事几之微,可推知事相之彰。行事的过程中,也懂得因时制宜,该用柔时用柔,该用刚时用刚,不逞血气之勇,不露妇人之仁。这种人物才是能孚众望,可成大事的领袖。
豫六二爻变,成解。显然真正解决问题的是六二,不是慷慨激昂的九四。解有和解之意,豫变成解,化干戈为玉帛,解生民于倒悬之苦。系上传第十一章所称:“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豫六二当之无愧!
正法修行
易重生生之道,复见天地之心,初九一阳在下,为内动之主,正是生生不息之几。孔子以高徒颜回为此爻之代表,克己复礼,其心三月不违仁,不迁怒,不贰过,完全合乎初九之义。有不善未尝不知,正是知微知几;知之未尝复行,不终日贞吉。颜回古称复圣,其来有自。
损卦《大象传》称“惩忿窒欲”,六三和上九两爻间的互动,却显现生化之理。絪缊为阴阳之气弥漫聚合,醇似酿酒纯朴厚实。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形容自然衍生万物之美,说的是大宇宙的资始资生。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则是人体小宇宙的浓蜜情怀。
三人行,指内卦原为乾,损一人,九三变六三为兑。一人行,指外卦原为坤,上六变上九为艮。坤卦彖传称西南得朋,故称得其友。损卦由内乾外坤的泰卦变来,天地交泰是两性交往的大原则,经此人为调整后,更有节制而专一,故称致一。原泰卦上六城复于隍、九三无平不陂,皆有滥交失控之象;现损卦六三得友、上九得臣,转为畅旺荣景。本章开头咸九四讲一致而百虑,此处损六三又称致一以生,天下之动贞夫一!
损初九爻辞言“酌损之”,两性互动之初,斟酌损益,适度节制确有必要。依此行至六三,自然如醇酒般醉人,情深意浓。中孚九二:“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爻变成益,彼此共饮美酒,至诚相待,皆于身心大有补益。需九五:“需于酒食,贞吉。”爻变成泰,天地交泰是最自然的生理需要。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爻变成解,身心澈底放松。系上传第九章有云:“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以美酒况情谊,意境极贴切。
损卦以二、三、四爻为下卦,三、四、五爻为上卦,所得之卦中卦为复。惩忿窒欲与克己复礼相通,复初九一阳复始,所显现的生机,正为损六三所致之一。
损极转益,益极却也变损,益上九正显此理。上九为亢龙之位,失时失势,已不能再予人利益,若仍高傲待下,必遭反噬。或击之的或,是不定之词,表示打击可能来自各方。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达人君子应深知警惧。
危以动、惧以语,色厉内荏,会给人看破手脚,完全不予响应。无交而求,一厢情愿,当然没人理睬。一旦陷于孤立,则过去在位时所结下的仇怨,便易接踵而至,人生惨酷有如此者。故而孔子规劝:安身而后动,易心而后语,定交而后求。语似平淡,却是至理,人人依此修行,可得万全。《小象传》释莫益之,为“偏辞也”。偏即不全,片面求益;偏即不正,偏颇失宜。系下传首章有云:“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益上九理财未能正辞,故而致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