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2:辽宋风云-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契丹人九月开始备战,以辽国斡鲁朵军制的迅速集结能力,他们居然在十二月才发起进攻。那么请看一下这次南侵的当量单位吧——辽军倾巢而出,分兵两路,东路由萧太后与小皇帝御驾亲征;西路是耶律休哥,主攻方向是河北。

    而且为了牵制住山西一带的宋军,辽国派出北院大王蒲奴宁居驻军奉圣州(今河北涿鹿),与辽山西五州节度使蒲打里合军,压制住雁门关一带的潘美。

    但其实没有什么必要了,潘美在北伐过后已经身败名裂,在军中毫无威信可言。不管有多少苦衷,他犯了军中最大的忌讳,见死不救。从此直到他死,他默默无闻,再没有任何作为。和曹彬一样,宋军曾经的骄傲,最强的双子星已经毁了。

    现在站在宋朝边疆上的人也全都换了,这些人的经验举世无双,远远高出潘美、曹彬,但到底能管多大用,却谁也心里没底。

    因为实在是太老了,请看这些名字——张永德、宋偓、刘廷让、赵延溥,真正的骨灰级人马,有的甚至还是赵匡胤的老上级。这些人重现江湖,宋军的真相已经惨不忍睹,从现状上看,是因为能战的人都死光了,或者在形象和精神上残废了;从底子上讲,皇帝赵光义已经对当打之年的将军们彻底失望,再也不敢托付军国大事。

    就这样,宋朝迎来了辽国精心准备的报复。

    耶律休哥率先南下,他先在望都击败宋军,把当地的军备辎重全部烧毁,再进兵滹沱(自五台山流经真定,向北注入拒马河)北。这时辽国人吸取了宋军的教训,他们在宋朝境内选择了合兵,东路军的萧太后、辽国小皇帝与耶律休哥会合,耶律休哥成了先锋,他渡过拒马河,进攻瀛州,与宋朝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激战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西北三十里处)。

    刘廷让,这是宋朝屈指可数的名将。此人出身世家名门,曾祖父就是五代十一国时桀燕帝国的创始者刘仁恭。他在后周、宋初时为大将,宋朝伐蜀时,他是东路军的主帅,那时他叫刘光义,等到赵光义登基,他才改名为刘廷让。

    战功赫赫,完全可以证明,做将军,刘廷让有足够的强度。

    在宋、辽战争史,甚至宋、金战争史上,宋朝面对来犯的敌人,如果想挡住,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率军出击,野战争雄。

    如果不然,那么不管城池再怎么坚固,异族的骑兵都可以根本不用理会,他们能在宋朝的各个重镇之间的大道平原之上任意驰骋,直扑宋朝的要害之处。澶渊之盟时辽国直入内地,逼得皇帝亲征;金兵入寇,一路直抵开封,都是因为宋军不敢野战。

    但是刘廷让除外,他与满城大捷时的监军、沧州都部署李继隆约好,我上前迎敌,你率精兵在后,一定要迅速支援我。李继隆出身贵族,是赵光义的第一大舅子,正牌皇后的哥哥,但完全凭着自己的军功在宋朝立足,是有名的硬汉。他答应了。

    君子馆之战爆发,刘廷让以数万宋军先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南)遇敌,后转战至君子馆被辽军重重围困。这时候才知道辽国人为什么选在十二月发动战争。该死的天气,公元986年的冬天竟然寒冷得出奇,宋军对付辽国骑兵唯一的法宝——弓弩,竟然拉不开!

    只有刀枪厮杀,近距离肉搏……当天宋军的人数越战越少,辽军的援军却源源不断地赶到,刘廷让开始绝望,他知道,耶律休哥的后面是辽国的皇帝,援军要多少有多少,可是李继隆在哪里?他也需要援军!

    但是李继隆这时已经后撤到了乐寿(今河北献县南),远远离开了战场和敌人……彻骨奇寒之中,宋军激战到傍晚,战阵终于崩溃,刘廷让全军覆没,大将武州团练使、高阳关部署杨重进战死,先锋将雄州知州贺令图被俘,只逃出来主帅以及几个骑兵。

    辽国方面,这一战国舅详稳挞烈哥、宫使萧打里等人当场战死,一样的尸横遍地,战况极其惨烈。但不管怎样,宋军大败,南下的大门打开了。

    辽军乘胜进兵,当月攻克深州(今河北深县西),转过年来,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正月,辽军再攻破束城县、祁州(今河北安国),纵兵大掠。魏博(今河北大名)以北辽骑纵横,无所抵抗。这时耶律休哥雄心顿起,他建议乘宋军连败之际,长驱南下,把辽国的疆界向南推进到黄河北岸。

    条件真的成熟了,如果按耶律休哥说的去做,不仅会给宋朝施加空前的压力,而且黄河以北的宋军都会失去依托,被各个击破。这样,宋朝的军力基本上就全部消失。别再想禁军了,之前的北伐,还有君子馆之战等,禁军早就派上了前线,京都之中就算还有,也必定所剩不多。如果运气好,耶律休哥跨过黄河,到开封城边一游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这个提议被萧太后否决,她不仅不同意,甚至下令班师。后世人回望这个决定,有的说,萧太后坐失良机,到底是妇人之见;有的说,萧太后见好就收,已经达到了报复的目的。但是,回顾当年,就在辽军的侧后方,有一个汉人的名字正突然间变得响亮——张齐贤。

    终辽一世,它从来没有让宋朝真正地崩溃过,总会有汉人突然崛起,打碎它一次次的美梦。

    张齐贤,字师亮,曹州冤句人。他的人生非常奇妙,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论怎样从一介白丁迅速飞黄腾达成贵族》。

    话说他家世代贫寒,他和所有中国农村的苦孩子一样,人生的希望就在于读书、考试、进城、当公务员。但是他与众不同,他敢于冒险,并且敢于不断冒更大的险。

    当他三十三岁那年,机遇来了,宋太祖赵匡胤回洛阳祭祖扫墓,圣驾在大街上行进,他突然间冲出去把皇帝拦住,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上表进策,要求面谈。

    说到这里,就要认清楚一个事实,人生绝不像戏里唱的那样浪漫美妙,拦轿喊冤,或者拦住皇上进献诗文,表现自己,然后高官厚禄、娇妻美妾,人生幸福。绝大多数结果会很惨烈,至少印象分就很低。但是赵匡胤并不是皇帝科班出身,他蛮随和的,把这个大胆的年轻人带到行宫,让他把话说完。

    张齐贤以手画地,陈诉自己的治国十策。赵匡胤觉得其中四个还可以。注意,这是百分之四十的中奖率了,在皇帝的日常办公中,大臣的条陈近一半内容得到认可,都非常不容易。应该说,他的冒险已经成功,他的条陈连同他本人马上就会被皇帝采用,富贵已经临头!

    但是张齐贤在关键时刻冒了更大的险,他与皇帝争辩——我这十条都很好,都应该采纳实行,并且一次次地坚持,决不妥协。

    结果赵匡胤火了,把这个不知好歹的乡下倔小子扫地出门,连同他的十策都扔了出去。

    完蛋了,失败了,张齐贤灰头土脸地回家去。但是历史记载,赵匡胤回到开封后,对自己的弟弟说,我在开封找到了个人才,有用,但我不用,留给你了。结果在赵光义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考中,张齐贤榜上有名,但是他的名次不高,赵光义为了重用他,结果把他前面的一百三十多名进士都破格采用了,就为了给他一个标准起步的台阶。

    至于为什么,请看他当年的十策——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哪个是没用的?有用,并且敢在皇帝面前据理力争,这才是大臣的风范。

    张齐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都保持住了最初的硬度。赵匡胤之所以当时不用他,就是为了把他的锐气、倔强给磨掉,以后用起来才听话顺手。却不料张齐贤越挫越勇,变本加厉,就像这时,正规军都忙着从边疆往内地撤,他一个文官却主动要求到前敌坐镇,被任命为代州知州。

    山西代州,在雁门关附近,是宋辽边疆上举足轻重的要害。这一次虽然不是辽国的主攻方向,可是一样的大兵压境,战云密布。而且在河北方面耶律休哥节节胜利的时候,这边的辽军也按捺不住了,他们直抵代州城下,要开辟第二战场。

    这时山西方面宋军的最高军事长官还是潘美,代州是重中之重,坐镇的是他的副手卢汉赟。辽军来了,卢汉赟派侍卫都指挥使马正出战。马正在南门外倚城列阵,与辽军对决,可是寡不敌众,他败了。这时卢汉赟的反应在史书上记载是非常懦弱无能,他“保壁自固”,也就是说,不再出战,学习当年的北汉人,在城墙上和辽国人较劲。

    似乎没错,很理智。但是知州张齐贤不干,他派人秘密出城,去联络太原方向的都部署潘美,约好时间来个里应外合,把来犯的辽军击败。但是很郁闷,他派出的使者在回程时被辽国人截住,有人逃了回来,有的人被抓住了。

    机密泄露,张齐贤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中,他怕的不是计划没法再实施,而是怕一旦潘美如约而来,辽军已经有了准备,潘美和他的部队就会有极大的危险。那样山西的防守体系就会瞬间瓦解……怎么办?现在没法挽救!

    可是突然间事情有了转机,潘美的使者到了,给他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说潘美本来已经率军赴约,行军四十里已经到达了柏井,可是突然接到了开封的密诏,皇帝命令所有山西方面的部队不许有任何出战行为。因为在东路,刘廷让刚刚在君子馆全军覆没,山西方向不允许再有任何一点点的闪失。

    潘美只得收兵,他派人来转告张齐贤,一切小心,但是不必害怕,山西并不是辽军的主攻方向,辽军的实力不会太强。

    张齐贤长出了一口气,真是死里逃生!但是紧接着他就意识到了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他的使者被辽国人抓住了;第二,他面前的辽军实力有限……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张齐贤的脑海里形成,想到就做,他马上去找卢汉赟商量。可是这位军头理都不理,皇上都命令全军防守了,你一个文官多什么事啊,何况你这法子纯粹是去送死。一句话,恕不奉陪。而且卢汉赟明确表示,我的正规军一兵一卒都不会借给你,你一定要玩,自己想办法。

    卢汉赟以为这样就把张齐贤给难住了,但是他忘了,他眼前的这个书生连当年的太祖皇帝的账都不买,你算老几?张齐贤转身就走,真的自己去想办法。没有禁军,我有厢军,人很少?没什么,智慧才是第一战斗力!

    当天晚上,张齐贤把代州城的全部厢军(禁军挑剩下的,平时只做些杂役)集中起来,只有两千人。他先派出二百人,每人扛着一面旗,背着一捆草,趁夜出城,到城西南三十里的地方,也就是太原方面潘美军的来路方向,把草都点着,把旗都举起来,声势越大越好。

    当天夜里,契丹人突然看见火光四起,而且光影中旌旗招展,声势浩大,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抓获的那几个信使——潘美的援军到了!

    潘美在自己的军队里声名尽坠,可是在战场上的威名犹存,尤其是刚刚结束的雍熙北伐,潘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辽国人马上向北撤退,途中经过了土登塞,就在这里,张齐贤的一千五百名厢军突然杀出,倒霉的辽国人,以为中的是潘美的埋伏,每个人都只想到了逃跑。

    结果这一战,张齐贤大获全胜,生擒了辽国北院大王的一个儿子,帐前舍利一人,阵斩两千余人,俘虏五百人,缴获马匹、车帐、牛羊、器甲等一大堆。战后,张齐贤以卢汉赟的名义向皇帝报捷,以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来向全国展示——辽国人并不是不可击败的。雍熙北伐、君子馆等战役虽然失败,但根本没有必要恐辽。

    由他开始,宋朝在军事上开始了缓慢的复苏。

    然而,宋朝的局势更差了。张齐贤的胜利与雍熙北伐、君子馆之战比起来,不过是辽国人在吃饼的时候偶然掉了一粒小芝麻,有点可惜,但绝不心疼。

    并且这似乎还把辽国人给刺激到了,萧太后和小皇帝这次没回漠北,退兵只退到幽州,分兵派将,时刻到宋朝的北方边疆进行传统国民运动——打草谷。宋朝整个北疆都动荡不安,并且麻烦还波及了西北。

    西夏的李继迁再一次证明了游牧民族同样很聪明,或许他们对危险和机遇更加敏感。他时刻观察着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当君子馆之战结束之后,他终于判定,宋朝输定了。连上一次的反击都做不到。那么很好,我得罪了大宋,为什么就不能和辽国做朋友呢?

    想到就做,被王侁打得片瓦不留的李继迁,只能以自己曾经的西夏王族的身份向辽国人求亲。惨了点,但是辽国的萧太后是个绝版好女人,堪称男性之友,她透过贫穷落魄的表象,看到了李继迁内在的志气、能力还有最重要的决心,她断定,李继迁是个非常优秀的潜力股。

    辽国毫不犹豫,就把义成公主许配给他,让李继迁成了辽国的驸马爷。

    从此西夏的裤子系上了辽国的裙子,双方同心同德,一起瞄准了宋朝的银子。效果马上出现,当年三月,李继迁向王亭进攻,宋军安守忠部被击败,李继迁开始死灰复燃。

    到此为止,稍微回顾一下,五年前赵光义抓过的那把绝世好牌都已经打出去了,可结果让人沮丧得要死。完败,没有捞到半点好处,辽国方面就不说了,现在连西夏的小爬虫都已经找到了靠山,开始向宋朝公然叫板。

    在第二年,也就是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十一月,契丹再次进攻。这一次,首当其冲的就是君子馆孬种李继隆。

    但这一次,这个人向宋、辽两国都展示了一下什么人才能真正地带兵。

    契丹人先攻击的是易州。易州城有一支极其精锐的骑兵部队,而且骑兵们的妻子儿女都在城里,卫国也就是保家,这从根本上让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旺盛。但是李继隆另有打算,他在契丹人进攻之前就把这支骑兵部队调到了自己在定州的军营里。

    他的监军袁继恩说不行,易州空了,要出事的。李继隆微微一笑,不解释,更不收回命令。于是易州被毫无悬念地攻破,骑兵们的家属全被契丹人掳走。

    接下来契丹人乘胜直奔他的定州而来怎样应对,定州城里有两种完全对立的态度,一方面,朝廷专门派来了皇宫内侍中黄门林延寿等五个人,他们拿着赵光义严令不许出战的诏书,要求据城死守;另一方面,监军袁继恩挺身而出,要求出战——守城只能自安,却打不退外侮,我将身先士卒,死于敌前!

    定州城里的士兵们更加群情激愤,直到这时,李继隆才表态——军队里的事,还是由军人做主吧。去年,我之所以不在君子馆战死,为的就是今天报答国家。

    全军出城,向契丹主动迎击。两军在唐河相遇,李继隆的部下眼睛都红了,为了自己的妻儿老小,也要拼了这条命!易州的骑兵们根本就是不要命地冲向了仇人。此战大胜,阵斩契丹一万五千余人,缴获战马一万余匹。

    “仁不统兵、义不行贾”,李继隆先对自己人狠,再让契丹人一败涂地,让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他是什么变的。

    辽国人没完没了,接下来上场的是他们的王牌,辽国的战神耶律休哥。这位仁兄在一年之后,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的七月,得到了一个消息。宋军的威虏军粮草不够了,宋朝皇帝亲自下令,要李继隆派大批精锐部队护送粮草辎重去救急,运粮车达到了几千辆。

    粮草、粮道……耶律休哥一听就来了精神头。他选了好几万契丹的精锐骑兵,亲自率领出发。目的是不仅要毁了宋军的粮草,还要乘机把李继隆的机动部队全部消灭。

    计划是好的,情报也是准确的,只是在行军的路上,他非常偶然地遇到了一小队巡逻的宋军。这支宋军步兵和骑兵混杂在一起,最多不过一千人。耶律休哥理都不理,小鱼小虾别捣乱,今天算他们运气好,他率军继续赶路,就当没看见。但是这支宋军的首领可不这么想。

    他是宋军的崇仪使、北面缘边都巡检使尹继伦。契丹的大队人马从他身边急匆匆地赶过去,他把手下们召集了起来——看见没?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这些浑蛋把咱们当成了肉,他们一定是去打仗的。如果赢了,回来顺手就把我们抢到北边去;要是输了,回来也会拿咱们撒气。咱们怎么办?

    尹继伦长着一张大黑脸,他的部下在黑脸面前互相看看,彼此都看到了对方一脸的坏笑。嘿嘿,那还用说吗?全队立即转向,悄悄地跟在契丹人的后面,一直跟到了上次大战的唐河附近。

    到了夜里,有马全下马,长家伙的不要,短刀子的干活,但是还不要急,辽国人夜里特别精神,要等到最好的时机……第二天早晨,天将亮未亮,契丹人刚刚吃早饭的时候,尹继伦和他的一千个部下突然冲进了对方数万人的大营里,见人就砍,直接砍向了契丹人的中心要害——大帐。

    耶律休哥正在吃早饭,筷子都还在手里,一名宋兵就冲到面前,手起一刀,非常可惜,只砍到了耶律休哥的胳膊,但是这条胳膊差点就断了。耶律休哥突然重伤。据记载,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逃跑,纪录不错,他成功了。这时李继隆派来的护粮军也被惊动了。宋朝大军既动,耶律休哥又重伤逃跑,契丹人乱成一团,被追杀十余里路,躺倒了一大片。

    估计这一刀砍得耶律休哥非常爽,他对战场的兴致再也没有那么高了。从此之后,有好几年的时间,辽国人对宋朝非常礼貌。

    北宋和辽国之间的关系非常奇妙,他们要么你死我活,要么恩恩爱爱,而且历史证明了他们几乎前后脚地一起倒霉。

    像是同命鸳鸯,还是一对欢喜冤家。反正日子是相当欢快,一点都不寂寞。但是西北边儿就不是这样硬朗干脆了,从这时开始直到两三百年之后,只要与西夏沾了边,就什么事情都非常微妙。你要处理,就必须得有卓越的头脑,而且该头脑还得正处于灵敏与经验的巅峰状态。

    要不然,你就得有巅峰状态的蒙古铁骑的战斗力,才能把那边的问题连根拔起,斩草除根。

    这时候就是,看一下摆在宋朝君臣面前的难题。李继迁反了,已经和辽国打成了一片,而辽国无论如何现在都骑在宋朝的脖子上……为所欲为。怎么办?连带着对李继迁也听之任之?

    想说不,那好,你出兵?没人;谈话?不听;或者也嫁过去一位宋朝的公主,和辽国的女孩儿在后宫竞争一把,曲线救国把李继迁感化喽?

    真是开玩笑了,就算真的办成了,那也是在助长李继迁的气焰,更把西夏惯出了毛病……那么就需要那个既卓越又灵敏还处于巅峰状态的脑袋了。看看同样绝望的局势,在有些人的脑子里会闪出怎样的灵光,来个火中取栗,让李继迁和辽国一起吃鳖。

    分析一下,李继迁为什么难以制服?他并不很强,此前并非大宋朝一流战将的王侁,以几千宋兵的力量就能让他丢盔弃甲地跑路。这时他也没什么强大的号召力,西夏的原住民们有听他的,也有当他的话一文不值的。并且他几次大败,连老娘都保不住,跟随他的人的命运就更加凄惨,所以,肯跟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一句话,这人还没成精,他之所以让人头疼,就因为他是块癣——总是复发,没完没了。至于原因,只因为他是条地头蛇。

    如此而已。

    那么换个思维,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汉人去西夏满沙漠地乱跑抓人吗?所谓以毒攻毒,能不能找个更大的地头蛇呢?要知道,就在这时的大宋,就有一位西夏的大哥级人物——李继捧。

    这个人当初只是不能压制整个党项全族,可是针对李继迁,李继捧的地位和号召力就是超级的。那好,把他的家眷都留在京城,超一流的待遇,再给他本人更高的待遇。在职称上,与他先祖拓跋思恭拉平,“定难军”恢复番号,他成为了坐镇一方的节度使大人,而且像唐给拓跋思恭的特惠一样,他被赐姓为“赵”,改名为赵保忠。

    具体任务,就是回西夏,把不听话的小弟搞定。

    处方对症,效果马上出现。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五月,也就是李继隆在唐河痛击辽军那年的前几个月,宋朝把前李继捧现赵保忠先生派回到西夏支援边疆工作,在年底十二月,赵先生就回旨报告,李继迁投降了。

    目的达到,别管真假(事实上边疆上的事哪个朝代都别想较真儿),辽国的女婿向宋朝投降了,至少是一个重大的外交胜利。

    消息传到大宋的朝堂之上,从皇帝到官员,所有人都看着那颗卓越不凡但已白发苍苍的脑袋,边看边摇头叹气。唉,咋回事呢?都是人生下来的,可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赵普,你这个老家伙,都已经六十七岁了,就不能老得糊涂点?

    赵普第三次成为大宋首相。因为从前的故事,赵光义为赵普安排了一位副宰相。这是一颗从开始就以火箭般的速度在官场上迅速冒升的政治新星,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人是皇帝赵光义的宠儿、亲信,注定了是未来的帝国宰相。

    天子门生,龙飞榜第一人——吕蒙正。

    但是,赵普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让赵光义明白了他哥哥当年为什么要那样宠着赵普。就算知道此人好财、专权,都让他独相近十年。

    因为绝对的实力。历朝历代的第一位开国宰相,像赵普、李斯,都不是被任命出来的,那是物竞天择,抢出来的!

    赵普在最后的时光里,梳理了宋朝官场,辅佐赵元僖在权力中心站稳,给宋朝留下了一笔最珍贵的遗产——人才。

    代州张齐贤在他的极力推荐之下,从边疆回到了开封,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从此这位有勇气且坚定的书生进入了权力中心,开始参与制定宋朝的重大国策。

    另外,在他实际任职的最后几个月里,一位貌似和他一个类型的年轻人崛起了。他叫寇准,这一年才二十九岁,但是资格已经相当老了,因为他中举之时年仅十九岁。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赵光义选人才,不仅要看学问,而且要看这个人的年龄。

    太小的不要,因为有些事与聪明和才华无关。你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知道人生那些说不清但又必须得领会的东西是什么。

    当时有人劝寇准,把年龄改了,多说几岁。可是寇准从开始时就显露了他的真面目——不改,难道我从刚开始就要欺君吗?

    这让赵光义非常欣赏。

    寇准在地方上整整历练了十年,才调回中央,回来之后,寇准立即就崭露了头角。他跟赵光义在大殿上说事,天生的硬性子,把皇上给惹火了,赵光义拂袖而起,准备退朝。可是寇准接下来的举动在宋朝三百年间独此一份。

    他突然上前,把皇帝的衣服抓住,《宋史》中的原文是“令帝复坐,事决乃退”。老天爷,他命令皇上重新坐好,把事儿说完了再走!

    这样的人,赵光义从来没遇到过。他事后对寇准的评价非常高,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得到了魏徵。但是历史证明他说错了,寇准对宋朝的贡献,远远大于魏徵对唐朝的贡献。

    年轻一代风华正茂,昨天的太阳终于下山了。赵普在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七月间死在了西京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分别的一天终于到了,关于赵普,我们也用自己的话来送他一程吧。

    纵观赵普的一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风光无限,从一介平民,到开国宰相,并独相十年,这在历史的长河里已经是凤毛麟角,可以和秦相李斯、汉相萧何等旷世人杰相提并论。之后他的命运也和这些人很相似,盛极而衰,站在了死亡的边缘,甚至随时会身败名裂。

    但是谁知道他还有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以一个纯粹的投机政客的身份重现,帮了皇帝也救了自己,从人生的谷底里硬生生地重回巅峰。这就彻底超越了他的绝大多数同类,让李斯、范蠡、文种、刘基之辈望尘莫及。

    可这还远远不是结局,赵普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时光里,才真正有了他在中国历史人物里独一无二的身份地位。

    他不用权术手段,不要挟、不欺骗,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让从前的政敌、现在的皇帝都真心接纳他,并让他的后辈们以他为榜样,使他的政治行为、典型的政治手法,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重现。这样的人,我们通常都叫作——绝世之人杰。

    人,都有其生,有其死,但生死之间,能做到赵普的地步,自有人类以来,可说屈指可数。

    最有活力的还是西夏。那片土地太邪门,谁到了那儿,都马上活蹦乱跳,跳起来没完没了。

    李继捧和李继迁联袂演出,两个党项人把宋朝和辽国都看得眼花缭乱,头昏脑涨。

    李继捧回国,昔日的大哥威望还在,李继迁重新当小弟。时间稍微长了点,李继迁这些年努力的效果就出现了,主要就是他的妻子们。

    李继迁的老婆没有一个是白娶的,辽国的公主不必说了,其他的都是当地党项贵族豪强的女儿,妻妾成群,也就是老丈人成群,就是领地、军队、物资成群!

    他先给了李继捧一个笑脸,顺便捞了个大宋的官儿做。一年后原形毕露,直接挑战李继捧的大哥地位。草原沙漠上强者为王,李继捧只有应战。

    战场选在了安庆泽(今内蒙古乌审旗西)。

    战场很开阔,场面也很壮观,只是结果太搞笑。李继迁都郁闷死了,正在玩命厮杀,眼看大哥的位子到手,结果乱军中突然一箭射来,正中他的……屁股。那可是箭哪,至于屁股,别管是赵光义的还是李继迁的,都是肉做的。

    李继迁落荒而逃,安庆泽之战就这样输掉。回到老窝,李继迁面朝下趴着(没办法),想来想去,还是得找老丈人,只是这次找最大的,向辽国史上最伟大、最美丽的太后求援。太后一听,啊,还有这事?这还了得,马上给了李继迁一个天大的安慰——李继迁,我任命你为西夏国的国王!看谁敢不服!

    李继捧不服,你有辽国,我有大宋,干吗服你?何况就算为了开封城里的妻子儿女,我都得跟你掐下去。于是李继迁卷土重来。赵光义屁股中箭,从此终生半残,可是李继迁转眼就能爬上马,带着大批党项死党重新杀到李继捧的老巢夏州。

    李继捧挺不住了,他向开封求援,那时赵普还活着,很简单,就近派商州团练使翟守素出兵,一个小小的李继迁,你比当年的北汉、南唐又怎么样?结果李继迁真的是很乖很识相,宋朝的大兵将到未到,他宣布再次投降。

    这次投降的代价是,他也被改名了,从此叫作赵保吉。

    似乎天下太平了,两个姓李的重新变成了一家子,大家都姓赵,从此和气过日子吧。但是西夏人永远有花样,这次是李继捧,这位老兄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是小吉吉把他在大宋的特权抢光了,还是他也想要个辽国的公主?不太清楚,反正他在小迁迁改名为小吉吉的三个月后,就向辽国投降了。

    萧太后很慷慨,公主是暂时没有了,不过也给你个高官——西平王。怎样?比大宋给的高吧?

    不怎么样,李继捧被激怒了,小迁迁现在都是国王了,我才是个王啊?萧太后,你太不厚道了,你不知道,小迁迁现在也是大宋的人了,你真的不知道?

    萧太后大怒,党项小白脸娶了我辽国的人,竟然还做了宋朝的官!这绝对不能容忍,她立即派出大将韩德威率兵前去问罪。

    李继迁演砸了……他缩在老巢里不动弹,辽国的姐夫来骂人,随他去吧,我生病了,不见客。韩德威只好把气出在其他的党项人身上,在灵州附近来了个传统的运动项目,打了场规模超大的草谷,然后回国交差。

    以上就是党项人的有奶就是娘、奶多的才最亲的坎坷找娘经历。这一切都结束后,过了四个月,赵普才死。

    这时赵光义的腿已经开始疼了,他的骨中之骨、血中之血也不让他安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