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终将成就无可替代的自己-你可以不成熟,但不能不成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会适应人生的“不公平”

    是的,人生是不公平的。与其抱怨、叹息、消沉,不如勇敢地面对、接受上苍给你的不公平,从不公平的包围圈中找到缺口,用坚强和努力突出重围,把不公平甩在身后!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人抱怨:“这太不公平!”那么,人生是不是公平的呢?看一看我们周围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世界并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而创造的。譬如,鸟吃虫子,对虫子来说是不公平的;蜘蛛吃苍蝇,对苍蝇来说是不公平的;豹吃狼、狼吃獾、獾吃鼠、鼠又吃……这说明在自然界里,弱肉强食是客观规律,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再看看人类社会吧,有些人出生在富贵之家,锦衣玉食,前途无忧;有些人则出身贫寒,竭尽全力,却活得非常挣扎。报纸新闻上报道的飓风、海啸、地震的新闻,对于生活在灾区的人来说,世界更是不公平的。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不公平的世界,我们该怎么办?是整天自怨自艾、唉声叹气,在满腹牢骚中度过一个又一个灰暗的日子吗?不!既然人生本身就是不公平的,那么,我们就应该鼓起勇气,接受它,适应它,战胜它!

    马亮和周磊是好朋友,他们同年出生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然后一起上学、一起成长。18岁那年,他们报名参军,被同一辆列车拉进同一所军营。新兵训练结束后,他们一起被分到连队当卫生员,经过努力学习,他们一起考上了军医大学。大学期间,他们在同一个班,品学兼优,都颇受老师的喜爱。在经过这样一段几乎平行的人生轨迹之后,他们的命运却开始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大学毕业后,马亮服从分配,到了人迹罕至的边防哨所做军医。周磊却因为“有关系”分到S市的大医院里,身边医学名家云集。马亮的朋友愤愤不平地说:“你和周磊条件相当,分配的结果却天上地下,真是太不公平了!”马亮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就背起了远行的背包。

    两年过去了,当马亮为买一本医学专著而不得不搭车跑几十里到城里的书店寻找时,周磊正接受权威专家的点拨调教;当马亮为如何省下一点生活费而精打细算时,周磊正在繁花似锦的公园里与女孩子亲密约会。这之后,马亮被抽调去了前线,周磊则进京读研。

    在炮声隆隆的前线,马亮在野战医院负责救治伤员,他的应急救治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当然,他最大的收获在于,懂得了珍惜,练就了坚韧。而忙于花前月下的周磊,却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结果考试多科不及格,被迫留级,女友也因为他“不争气”离他而去。

    从前线归来,马亮被分配到一所小医院工作,虽然条件简陋,但他更加努力,也因此得到了一名女军医的芳心。后来,她成了马亮的妻子。渐渐地,马亮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外科大夫。35岁那年,马亮考研成功,这之后,幸运之门似乎一下子向他敞开了:科研成果丰硕,免试直读博士……也正是这一年,周磊的好运似乎走到了头:考博失败,科研成绩垫底,手术不慎引起医疗纠纷,渐渐淡出科主任的视野,沦为科里的边缘人物。有一天,科主任当着全科的面隆重介绍新来的副主任--马亮。周磊目瞪口呆……现在的马亮,已是蜚声全国的外科专家。

    相比于发小周磊,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人生何其不公平!但面对命运的不公平,马亮没有抱怨,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承受和坚持。他从基层做起,到前线历练,最终攀上了自己的人生高峰。正如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抱怨不抱怨都一样,关键是你为这个不公平做了什么?”像马亮那样,接受不公平的现在,坚持努力,才能迎来公平的未来。

    80后刘伟,在10岁的时候,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断送了他长大后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伤愈后,坚强的刘伟改练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命运似乎朝刘伟露出微笑,他重新有了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在残奥会上为国夺金。谁知厄运又来纠缠,刘伟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刘伟的父母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认为这孩子废了。

    谁知道,小刘伟展现出了无比的坚韧,他又开始练习用脚弹钢琴。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因为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2012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刘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青春,诠释了坚强。他被评为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就是刘伟的座右铭。

    从10岁开始,命运跟刘伟接二连三地开起了残酷的玩笑。但刘伟没有抱怨人生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不断改变人生航向,与命运做着决绝的抗争,最终见到了绚丽的人生彩虹。谚语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只要你有足够的韧劲,你就能战胜所有的“不公平”。

    是的,人生是不公平的。与其抱怨、叹息、消沉,不如勇敢地面对、接受上苍给你的不公平,从不公平的包围圈中找到缺口,用坚强和努力突出重围,把不公平甩在身后!

    做人有点“心机”,才能保护自己

    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你做人没有一点心机,被别人欺骗,吃大亏,你不必埋怨别人太卑鄙,只能说自己做人太单纯、太没有心机。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胸无城府的人,他们肚子里搁不住心事,有一点点喜怒哀乐都想找个人谈谈,更有甚者,不分时间,对象,场合,见什么人都把心事往外掏,可以说,一点心机都没有。

    文学大师李敖先生在文章《好人坏在哪里》中写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小到老、从老到咽气,一直如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大师讲道,因为好人太单纯,他们只想独善其身,不敢也不愿与坏人较量,结果总是受坏人欺负。

    其实,一个人诚实没有错,但如果太过诚实,对别人没有丝毫的防备之心,这样结果往往是吃亏的。难道诚实错了吗?当然没有!只是社会太复杂,你尽管可以让自己诚实,但同时也要提防被人欺诈,被人骗。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诚实,但不能被别人当傻瓜戏弄;我们可以坦诚自己的想法,但并不要让别人认为我幼稚。总之,内心还是要有一点“心机”的。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的品性如果看起来是善的,那可能是努力扮成这样的,因为人性本来是恶的。这就是荀子的人性本恶论。同时告诉人们,做人要有点心机,才能保全自己。

    从前,有一个地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蝎子想过池塘,但不会游泳。于是,它爬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着我过池塘吗?”

    “我当然能。”青蛙回答,“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必须拒绝,因为你可能在我游泳时蜇我。”

    “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蝎子反问,“蜇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池塘。就在它们游到池塘中央时,蝎子突破弯起尾巴蜇了青蛙一口。伤势严重的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蜇我对你毫无好处,因为我死了你就会沉没。”

    “我知道。”蝎子一面下沉一面说,“但我是蝎子,我必须蜇你。这是我的天性。”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小人当然也是这样,在一些交际场合,看起来大家都在谈笑风生,殊不知,很多时候却激流暗涌,一些看不到的较量也在不动声色地进行着。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你做人没有一点心机,被别人欺骗,吃大亏,你不必埋怨别人太卑鄙,只能说自己做人太单纯、太没有心机。

    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曹操吩咐手下为他修建一座花园,落成后曹操亲自去察看,手下问他是否满意,他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们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唯杨修聪明过人,领会到了曹操的意图:“‘门’内添一‘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他的属下动手把园门缩小了。曹操再次来看非常高兴,便问是谁知道他的意图,左右回答说是杨修。疑心病很重的曹操,对准确领会自己意图的杨修表示赞赏,可内心生忌,所以,杨修并未得到曹操的重用提拔。

    还有另外一次,有人款待曹操一杯酪,曹操吃了一点,便在上面写一‘合’字让大家看,人们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杨修便吃了一口,说:“主公让我们每人吃一口,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虽然曹操当时没怎么样,但他对杨修的戒心日益加重,而且还产生了除掉杨修的想法。

    后来,在一次战斗中,曹操被蜀军围困于斜谷,进退两难,便“有感于怀”。以“鸡肋”为口令。杨修知道了曹的心思,就吩咐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打道回府。将军夏侯敦见状大吃一惊,问杨修为什么要擅自做主行动?他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不料杨修这次聪明“绝顶”,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借口,把杨修杀了。

    毋庸置疑,杨修是聪明绝顶的,但是,杨修却太单纯了,没有一点做人的心机。面对内心狡诈的一代枭雄,他不懂得藏拙,不懂得掩饰自己,又怎能不被阴险的曹操打压呢?西方有句谚语说:尽管星星都有光明,却不敢比太阳更亮。《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这也就是让我们懂得,做人要有“心机”,不能太单纯。

    看破是一种能力,不说破是一种成熟

    很多时候心照不宣地替人保护隐私也是一种交际手段。与其捅破那层纸让对方难堪,倒不如装作不知道。这样就保持了其乐融融的关系,否则会徒增不少尴尬。

    生活中,愚昧者看不懂,聪明人看得破。看破不说破的是大聪明,真高明,看破又说破的则是大愚蠢,假精明。宋江久怀招安之志,吴用看得最清楚,但从不说破,宋头领格外倚重于他;李逵动不动就大叫“招甚鸟安!”结果老是受宋江的怒斥。这便是智者与愚者的区别之所在。

    能看破是种能力,不说破是一种成熟。看破不说破,人和人相安无事,大家和睦相处,其实,这不叫虚伪,而是处事中应有的心机。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召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后来,在体元殿上,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

    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中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药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的方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马培之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能看破,看却不说破。很多时候心照不宣地替人保护隐私也是一种交际手段。与其捅破那层纸让对方难堪,倒不如装作不知道。这样就保持了其乐融融的关系,否则会徒增不少尴尬。

    有些事情,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有度的真诚,才能让彼此更舒服,更安全。

    别把你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

    那些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整天将心情写在脸上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世中,很容易得罪人,而自己还不自知。

    王凯是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设计。公司虽然人才济济,但王凯凭借自己精湛的专业才能,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但是,王凯嘴里藏不住话,脸上藏不住事,和周围同事的关系并不好。

    一次,王凯和另一个同事负责一个客户的广告创意设计工作,客户是一个很俗气的商人,总是站在市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专业上的事情不太懂。面对王凯精心完成的创意设计,客户却不感兴趣,而对王凯同事的设计却频频点头。王凯很不喜欢同事的设计,认为很低俗,然而,客户却能接受。为此,王凯立刻面露不悦,看客户的眼神也充满了鄙夷的神情。这时,客户突然转过身和王凯的目光撞了个正着。

    客户离开的时候,刚出门,门都没关上,王凯就气呼呼地拍桌子,对着客户的背影咬牙切齿。其实,王凯的这一切都被经理看到了。而且,王凯平时在公司也经常给经理难看的脸色,经理也早就对王凯有意见了。第二天,王凯就被莫名其妙地炒掉了。

    与人交往时,如果你心里藏不住事,经常把内心的一举一动都写在脸上,高兴的时候情不自禁,不高兴的时候一句话不对就马上翻脸,这就很容易让人一眼看透你的内心,读懂你的心情。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很容易吃亏。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你没必要反应过于激烈,这可能给你带来很多的麻烦。

    古人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说明了做人要胸有城府,别把心情都写在脸上,才能有所作为。试想一下,如果你哪天不开心,脸上便冷若冰霜,看谁都好像别人欠你钱似的,这样的人,谁会愿意和你交往?内心想什么就说什么,即使不说也都写在脸上,别人想不知道都难。或许你觉得自己是直爽,可有时候别人却会因为你的直而受到伤害。

    那些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情绪,整天将心情写在脸上的人都是不成熟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世中,很容易得罪人,而自己还不自知。只有学会掩饰自己的心情,控制自己的情绪,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状态。

    人际交往中,没有人是来看你的脸色的,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关注你的心情,所以,你就必须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脾气,不将心情都写在脸上,这才是真正有涵养的人。学会掩藏自己的内心感受,才是成熟的人应该做的事,毕竟,你已经不是孩子了,就不能让那个自己像一个孩子似的“童言无忌”,将心思都写在脸上。

    如果一个孩子,家里来了一个他不喜欢的小朋友,他就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小朋友玩他的玩具,他会气呼呼地拒绝,也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如果父母拿他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他会大喊大叫,吵闹不停,甚至会躺在地上闹腾,让父母也束手无策。甚至,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他也不会有礼貌地送一下,反而会狠狠地对客人说:“走吧!我不喜欢你!”总之,对于他不喜欢的人,他就会不理不睬。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是自己喜欢的人,他会一直粘着客人,让客人看他的相册,让客人陪他玩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就是客人要走的时候,他也会死死地抱着客人,让人家再多陪他玩一会儿。在小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他不会掩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将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很简单,很直接。小孩子也不懂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有什么说什么,“童言无忌”嘛。即使小孩子再不懂礼貌,大人也没有谁会和一个孩子计较。

    可是,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步入社会,你就不能像一个孩子那样将心情都写在脸上了。也不是你不想见到谁就可以不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你总会和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打交道,总要去做一些你不得不去做的事,总要去面对一些你不得不面对的人,你无法逃避,只有学会面对。

    如何面对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呢?将内心的厌恶之情挂在脸上,露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情,别人又怎能喜欢你、接纳你呢?将自己的心情挂在脸上,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就很容易为自己招来无端之祸。

    事实上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没有喜怒哀乐是不可能的,只是,你不要把喜怒哀乐表现在脸上罢了。你应该把自己的心情藏在心里,别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话别说满,事别做绝

    做人万不可把话说满,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掉头就不容易,只有留下一些余地才行。

    集做人处世之经验的《菜根谭》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处世秘诀。

    生活中,不说过头的话,不把事做绝,就是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生活中喜欢把话说满的人很常见,他们给人的感觉是信心满满,动辄打包票说一切包在自己身上;要么就赌咒起誓,说肯定没问题。听的人以为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的,可事后却往往失望地发现不过是牛皮而已。

    话不说满,就是给自己留了余地,让自己有机会回旋,不至于被逼得太紧。试想一下,如果你事先跟人家拍着胸脯说好的事情,最后又没有完成,人家从此可能就对你有了不好的看法,或许还因为过于信赖你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呢。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李杰,问他:“有没有问题?”李杰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保证3天完成!”过了三天,李杰这方面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虽然老板同意给他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经开始反感。

    这就是说话太满的危害,要知道杯子留有空间,是为了轻轻晃动时不会把液体溢出来;气球留有空间,是为了不会因轻微的挤压而爆炸;人说话留有空间,是为了防止“例外”发生而让自己下不了台。我们都讨厌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你华而不实,难以信任。

    话不能说满,而做事则是不能把事做绝。自古以来,给人留余地就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周易》中有句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至行不可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有一句佛偈也说:“凡是不可太尽。”人与人相处时,给人留下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下余地。

    韩国北部的乡村路边有很多柿子园,每到深秋时节,处处可见农民采摘柿子的身影,采摘结束后,有些熟透的柿子却被留在了树上,这些留在树上的柿子,成为一道特有的风景,这些柿子又大又红,不摘来享用岂不太可惜?据当地的果农表示,不管柿子长得多么诱人,也不会全部摘下来,因为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柿子留给喜鹊吃?原来,这里是喜鹊的栖息地,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几百只找不到食物的喜鹊在一夜之间都被冻死了。第二年春天,柿子树重新吐绿发芽,开花结果,就在这时,一种不知名的毛虫突然泛滥成灾,使得那年的柿子几乎绝产。从此以后,每到收成季节,果农都会留下一些柿子,吸引喜鹊来这里过冬,喜鹊仿佛也知恩图报,到了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这一年柿子的丰收。

    多么神奇的平衡法则啊!其实,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人们常说:“过头话不可讲,过头事不可做。”做人万不可把话说满,把事情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如果一下奔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掉头就不容易,只有留下一些余地才行。为什么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能游刃有余,八面玲珑,而有的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中,可能有许多原因,但无疑与他们是否在应酬中善不善于给别人留余地有密切关系。

    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看似平时温文尔雅或者柔弱的人,如果真的被点了死穴,那就会变成凶猛的野兽,闯出一条血路来。事情不要做绝,就是避免点中别人的死穴,不要把人往绝路上逼。放人一条生路,就是给自己一条退路呢。

    话不说满,事不做绝,其实也是中庸之道的体现,这是一种温和的处世方式。不说大话,避免给别人带来压力,也避免遭致厌恶;事不做绝,给别人一条生路的同时,也给自己积下了福德。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一些奇妙的轮回,一时的得意,总要由以后的失意来偿还;一时的猖狂,也总会由以后的报应来弥补。说话做事都留余地,才是保护自己的好办法。当你学会了给别人留有余地,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退路,让你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进退自如。

    多一些“主动吃亏”,少一些“被动吃亏”

    总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主动吃亏,有时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

    当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经说了两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其中一句是“难得糊涂”;而另外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千百年来,被多少骚人墨客效仿,还奉为处世哲学!直到眼下瞬息万变的21世纪,在一些问题上仍然适应入时。然而,他所提倡的“吃亏是福”的命运就有很大的差别。在充满功利主义的现代人的眼里,“吃亏是福”很难被人们理解,他们宁可将“好汉不吃眼前亏”、“识时务者为俊杰”作为处世准则。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不愿吃眼前亏的。同样也证明了,“吃亏是福”无论什么时候都很难在一些人心中生根发芽。

    “吃亏”真的是福?当然!但要注意,这里说的“吃亏”是主动吃亏,而不是被动吃亏。这两者的区别就是主动吃亏中的“吃亏”不仅是福,还是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更是一种坦然、一种达观、一种超越。而被动吃亏中的“吃亏”是一种后果,是一种无奈。为人处世,一定要主动吃亏,才能少一点被动吃亏。同样是吃亏,却是天壤之别。

    布鲁克住在奥地利偏远山区的乡间,母亲早年去世,父亲因工受伤,家里的生活重担便落在布鲁克的肩上。为了一家的生计,他于是在路边开了个小摊,靠帮人修理皮鞋过日子。

    一天,一位顾客匆忙拿了一双鞋底坏掉的皮鞋,交给布鲁克修理。只见布鲁克动作纯熟地把鞋底修好并擦净后交给顾客,顾客感动地说:“小师傅!谢谢你把我的皮鞋修好,不但缝补得很坚固,还把皮鞋擦得跟新的一样。”

    附近同行擦皮鞋的人,私下窃语:“布鲁克这傻瓜真是服务过头,顾客只付了修皮鞋的钱,他却把皮鞋擦得这么亮,这有什么好处呢?真笨!”

    但是布鲁克并不在意这些话,他觉得替人做事应尽心尽力,这样一来收取顾客的钱才心安理得。

    人们知道布鲁克是个肯替人设想、不怕吃亏的人,于是纷纷把鞋子交给他修理。消息传到附近一家皮鞋工厂的老板耳中,他便雇用了布鲁克到他的工厂,专门负责修理有瑕疵的皮鞋。

    多年后,那些嘲笑布鲁克的人,仍然在街头修补皮鞋,布鲁克却已当上了皮鞋工厂的总经理了。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吧!只要你经过仔细地观察与思考,就会发现能够“主动吃亏”是一个多么有哲理的处世准则。

    现实生活中那些好贪小便宜的人会经常发生因小失大的事情。他们在与某些老实人的交往中因得到了眼前一点小小的利益,得了一点小小的实惠而窃笑,可能他们却因而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诚信与做人的尊严。殊不知,人家都在背后笑他呢!这样的人一次两次尚可原谅,然而时间长了就没有人再愿意跟他交往了。

    让我们仔细地想想,拿小利益与做人的尊严、长远的利益比较,孰轻孰重?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与之相反的是这些老实人表面上吃了点亏,那不就是失去了一点点的利益,一点点的物质吗?可是他们却会因此而赢得人们的同情,得到人心。古人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可见人心所向是多么地难得!特别是在这个缺乏诚信的今天,老实人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了。

    尽管他们不能如古人所说的那样得天下,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老实人应该说是商机无限,机会多多。想一想,老实的人因为失去了眼前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而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也赢得了好的声誉、长远的利益,是得大还是失大呢?

    可见,能够“主动吃亏”的人最后并不吃亏,而不愿意“主动吃亏”的人结果却吃了大亏。应酬中,多一点“主动吃亏”,你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别人就会接纳你、信任你、支持你。

    总之,人没有无缘无故的得到,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主动吃亏,有时能换来非常难得的和平与安全,能换来身心的健康与快乐,吃亏又有什么不值得的呢?聪明的人敢于吃亏,睿智的人善于吃亏。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主动吃亏的人,在是非纷争中斤斤计较,只局限在“不亏”的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种心理会蒙蔽他们的双眼,最后却不得不吃个大亏。

    有心机的人不能只看眼前,而是能放眼未来,将眼光投得更远!不计较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以“主动吃亏”作为自己的处世准则,用一点点“小亏”换得更美满的生活。

    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

    做人难,做明白人难,做糊涂人更难,关键是如何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要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一种处世智慧,一门学问。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该糊涂时糊涂,就等于给各种繁杂的事情上涂上润滑油,使其顺利运转。糊涂哲学体现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一种谦卑为人的态度。

    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就是说凡事不要太钻牛角尖,不要太想不开,不要太计较,退一步,海阔天空。事情都是随着时间慢慢清晰,抑或慢慢变淡,慢慢化解,慢慢消融的,于是就有了答案……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就成为最“糊涂”的聪明人了。

    假如有人告诉你:“某某人在背后骂你。”你听后会作出什么反应?你可能会非常恼怒,想立即去找这个人算账。如果是这样,那你不仅气坏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扩大事态,徒增痛苦。

    富弼是北宋名相,在他年少时,有一次走在洛阳大街上,平白无故地遭人斥骂。有人过来悄声说:“某某在背后骂你!”富弼说:“大概是骂别人吧。”那人又说:“人家指名道姓在骂你呢!”富弼想了想说:“怕是在骂别人吧,估计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骂他的人听到后很是惭愧,赶紧向富弼道歉。年少的富弼分明是假装糊涂,却显示了他的聪明睿智。

    有位智者说,如果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会回,因为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和富弼一样洞晓“难得糊涂”的真谛。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不免会产生些摩擦,引起些烦恼,如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很多。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这两名战士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半个月的时间过去了,依然没有与部队联系上。有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可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仅剩下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有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吓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熬不过这一关了,虽然饥饿难忍,但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也许他想独吞我背着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但我当时假装不知道谁开的枪,如果我说破了,我们两个人可能会拼命,那样,可能我们两个人都会丢了性命。

    “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如果可能,我愿意永远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这样糊涂地过一辈子。”

    由此可见,做人难,做明白人难,做糊涂人更难,关键是如何做到“该糊涂时糊涂,不该糊涂时决不糊涂”,要把握好这个度,那就是一种处世智慧,一门学问。人生难得糊涂,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所以学一点糊涂学,也许会使你恍然顿悟,它会带给你一种大智慧;也许,从一个侧面去解读生活,你将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做一个懂得低头的人

    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会低头,才能不断汲取教训,才会让自己有所进步,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能处处受人喜爱。

    民间有句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穗子里空空如也的稗子,才会把头抬得老高。

    一个胸有城府的人是一个懂得低头的人,“直木遭伐,水满则溢”,低头是一种智慧,低头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容易被别人接受,要想出头,先要低头。“低”既是成功之要诀,又是处世之良方。一个不懂低头的人,往往是很容易被伤害的人。

    有位商人年轻气盛,经常因为生意上的小事与竞争对手争得面红耳赤。因为摩擦不断,生意也就很不顺利,但是他却不肯轻易低头。

    有一次,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禅师时,挺胸抬头,迈着大步而来。进门的时候,依然高昂着头,结果狠狠地撞在了禅院的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住地用手揉搓,一边看着比他的身子矮一截的门。

    出来迎接他的老禅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也正是我想告诉你的。一个人一生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要出头得先低头,出头不要强出头。”

    年轻的商人把这次拜访得到的教益,看作是自己一生最大的收获,并把它列为商场的拼争的准则之一。商人从这一准则中受益终生。后来,他在商场上左右逢源,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商人。他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启发帮了我的大忙。”

    老禅师给年轻商人的教训,实际上就是“唯有低头,才能出头”。一个聪明的人懂得低头,“低头”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懦弱,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是为了把摩擦降到最低,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处世的一种柔软,更是一种处世的心机。

    很久以前,有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主持释圆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心满意足的老师。”

    释园笑笑问:“你走南闯北十几年,真没有能找到一个自己的老师吗?”年轻人深深叹了口气说:“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画技甚至不如我呢!”释园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的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着,便吩咐一个小和尚拿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释园说:“老僧的最大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说:“这还不容易?”于是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来,倒入那茶杯中去,年轻人问释园:“这幅你满意吗?”

    释园微微一笑,摇了摇头。

    释园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放错位置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而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释园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涧谷因为低下,而能纳百川入流,人要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

    把自己的杯子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学会低头,才能不断汲取教训,才会让自己有所进步,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才能处处受人喜爱。

    学会低头,也就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小忍为大谋;学会低头,就能顺利地越过生活中意想不到的低矮“门框”,免受无谓的伤害。

    你舍弃的时候,其实也是得到的时候

    面对舍与得的两难选择时,人的心底总会有一丝贪欲,一点点的贪欲使人在舍弃某种东西的时候,总是舍不得,总想把所有拥有的事物都抱在怀中,据为己有。

    人性的弱点中,有一条就是贪得无厌,总想占有得越多越好。但是令人苦恼的是,一个行囊如果已经装得太满了就会很沉很重很累。一个生命背负不了太多的行囊。而学会舍弃,生命才能轻装上阵,一路高歌。只有狠心舍弃一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能走出烦恼的困扰。否则,就会让自己苦不堪言。

    我们先来看两则小故事。故事虽然小,却蕴含很深的哲理。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土财主家乡发了大水,贫穷的人们都因为没有所要带去的东西而顺利游在水中,最终获救了。而这个土财主却把家中的金银财宝装满了全身,奋力地在水中挣扎并向远处的一条小船呼救。船上的人大声喊他并让他把身上附带的物品扔掉,这样的话他就可以暂且不会沉水,以便赢得别人划船去救他的时间。但这个守财奴却不舍得扔掉自己的金银财宝,终于溺水身亡。如果他能把身上重重的包袱舍去,他得到的便是生命。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渔人在捕鱼,一只茑鸟飞下,叼走了一条鱼。有无数只乌鸦看见了鱼,便聒噪着追逐茑鸟。茑鸟不论飞东飞西,满天的乌鸦都是紧追不舍,茑鸟无处可逃,疲累地飞行,心神涣散时鱼就从嘴里掉下来了。那群乌鸦朝着鱼落下的地方继续追逐。茑鸟如释重负,栖息在树枝上,心想:我背负这条鱼,让我恐惧烦恼;现在没有了这条鱼,反而内心平静,没有忧愁。

    从以上的两则故事中,不难看出,如果不能狠下心舍弃一些应该舍弃的东西,就会负荷累累,沉重不堪。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不就得到自在了吗?如果骄慢是烦恼,你能舍去骄慢,不就能得到清凉了吗?如果妄想是虚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生活中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很多,如果一味纠缠在那些毫无结果的东西上,拼命追求那些本该放弃的,本该苦苦追求的却又毫不足惜地放弃,到头就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说执着是一种精神,那么放弃则是一种勇气和境界。得不到的或不该得的就该果断地放弃。匆匆的生命,有限的人生,不允许自己四面出击,分散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好时光中忙忙碌碌终无所为。

    当然,面对舍与得的两难选择时,人的心底总会有一丝贪欲,一点点的贪欲使人在舍弃某种东西的时候总是舍不得,总想把所有拥有的事物都抱在怀中,据为己有。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必须学会狠得下心才行。

    上天是公平的,他在这里让你有所遗憾,就会在另外一处给你补偿。如果他给了你痛苦,将来就一定会给你幸福,因此,当我们选择舍弃的时候,不要总以为这是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当你舍弃的时候,其实同时也是得到的时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