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人的种族最早和秦人是同宗的。从前,伯益的后代中有叫飞廉的,事奉纣王,给纣王做官,飞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恶来,也事奉纣王,后来为周人所杀,恶来的后人就是秦国君主的祖先了。而恶来的弟弟叫季胜,季胜一直传下去,成为赵氏的祖先。
具体来讲,季胜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到了当时周朝周穆王的驾驶员。这位驾驶员造父,是古代第一驯马家,当时周穆王的座驾是用八匹马拉的,造父能开着这“八匹马力”的车在梅花桩之间乱转,让三十二个马蹄步调一致。
后来造父曾经给周穆王赶过马车,跑到遥远的中亚草原去泡妞,还从王母娘娘那里讨回了昆仑山玉酒杯。
造父因为有功,被周穆王赐给了一个赵城做封地,于是就有了赵姓(“赵”字的原始本义就是飞奔)。
得到“赵”姓的造父,往下传了七代就是叔带。叔带这时候不再为周王室帮忙了,因为觉得当时的周幽王很无道,于是改去事奉了诸侯晋国,具体是晋文侯。
再往下传了五代就是赵夙。赵夙曾经帮着晋献公攻打其他诸侯,被赐予了封地,封地是耿。赵夙的儿子就是赵衰。
赵衰做了一下占卜,问老天事奉晋献公的诸个公子,吉不吉呢?龟骨上的显示,都是不吉。又卜问事奉其中的二公子重耳呢,则回答是吉的。于是,赵衰就按占卜的告知,跑去事奉重耳。重耳因为骊姬之乱而出奔去了翟国,赵衰也跟着跑去了。并且在翟国娶了媳妇,这媳妇给他生下赵盾。随后赵衰接着跟随重耳流浪,总计十九年,最后得以返国,重耳还当上了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之所以能够返国并且很快当上了霸主,多是赵衰的计策,具体说在《晋世家》里。
赵衰死后,赵盾担任了晋国执政官,不久晋襄公死去(重耳的儿子),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晋灵公第十四年的时候,晋灵公变得越发骄纵,执政卿赵盾屡次进谏,晋灵公都不听。有一次,晋灵公叫厨师给煮熊掌,半天没煮熟,他一怒之下,就把大厨师杀了。把尸体拉出去,被赵盾看见了。晋灵公怕赵盾又来责管自己,就打算干脆也杀了赵盾。赵盾这个人,素来仁爱,曾经施舍救济一个桑下的饿人,所以,在晋灵公对赵盾的刺杀现场上,这个饿人护救赵盾,赵盾得以逃脱。但是他逃跑没有跑出国境,随后他的堂弟赵穿杀了晋灵公,而立了晋襄公的弟弟,是为晋成公。赵盾因此也就回国,继续任国政。晋国史官董狐讥讽赵盾“作为国家正卿,出亡没有逃出国境,回来也不讨伐贼人(赵穿)”,于是董狐就在史书中写“赵盾弑其君”。这对赵盾当然是很冤枉的。
此后,晋成公在岗六年死去,其儿子晋景公继位。
晋景公的时候,赵盾已经死了,儿子赵朔接替了他的封地,继续为卿。赵朔还娶了晋景公的姐姐当夫人。
孰料,在这晋景公第三年的时候,从前晋灵公的一个宠臣名叫屠岸贾,因为“赵盾”杀了晋灵公(其实是赵穿干的),就想给晋灵公报仇,于是这个屠岸贾--正担任司寇一职,遍告晋国诸将,说:“赵盾弑君,现在他的子孙在朝为官,这还成个体统吗?你们跟着我一起杀灭了他们。”
于是屠岸贾也不请示当朝国君晋景公,带着诸将们,以及诸将的兵甲,去攻赵氏各家,杀了赵盾的儿子赵朔,以及赵盾的三个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并且把他们全部灭族。
那赵朔(也就是赵盾的儿子),事先听说了这一消息,大夫韩厥劝他逃跑,但是赵朔却不肯逃跑,于是,也全家被灭族了。
赵朔被干掉了,他的媳妇怀着孕(她是晋景公的姐姐,被称作赵庄姬),跑到晋景公的宫院里,藏了下来。不久生下了儿子赵武(即戏台上说的赵氏孤儿)。屠岸贾听说了,就跑进宫里来搜查,最后赵妈妈急中生智,把儿子藏在她裤子里,侥幸逃脱了搜查。
赵家有两个忠义的门客,一个叫杵臼,一个叫程婴,这时候,他俩就说:“这次搜查不果,下次保不齐还要来搜查。”于是,俩人找了一个别人家的婴儿,给穿上富贵人家的襁褓,由杵臼带到山里,藏起来。
程婴则跑回来,对诸将说:“谁给我一千斤金子啊,我知道赵氏孤儿藏哪儿了!”
诸将都乐了,答应了他,于是带着兵,由程婴领着,跑进山里,见到杵臼正抱着这孩子呢,于是杀了杵臼和这假孩子。遂不再追杀和搜查真的赵氏孤儿了。
真孩子,大名赵武--赵家最后这点儿骨血,由程婴想办法给弄出了宫廷。程婴把这孩子给带到山里,抚养成人。
赵武长大之后,到了他十五岁的时候,晋景公就得病了,还做了个梦,梦见秦国始祖伯益的后代变成了鬼祟在折磨他,所以才闹的病,问执政官韩厥怎么办,韩厥趁机说:“伯益的后代,有秦国的嬴姓,也有赵姓,赵姓在晋国被绝了香火,所以其祖先的鬼,在闹您呢?”晋景公说:“赵家一个都不剩了吗?还有活着的子孙吗?”于是赶紧把山里的赵武给召来了,恢复赵武贵族身份,归还封邑。晋景公又帮着赵武,去杀死了屠岸贾给他报仇。过了两年,搭救和抚养赵武的忠义门客程婴,在赵武行了加冠礼成人并且同时当了大夫以后,心满意足的程婴也不想再活了,就自杀了,去天堂追随他的老哥们杵臼去了。最后,这个故事也就完了,这就是后代戏台上唱的《赵氏孤儿》的故事。
不过,以上司马迁说的这个故事中,有五六个疑点:
第一,司马迁说,屠岸贾在未经向晋景公汇报的情况下,就带领了几家诸将,去攻杀赵氏。“屠岸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那么,屠岸贾未经国君允许,敢这么做吗?这不是叛乱吗?即便敢,他有没有能力竟然攻灭赵同、赵括、赵婴齐、赵朔四家晋国之卿。而且,赵婴齐当时实际已经不在晋国了。
第二,韩厥事先得到消息,劝赵朔逃跑,赵朔不跑,宁可等死。如果是国君来杀,他为了表示忠贞,当然要不跑。但这里是屠岸贾要来杀赵朔家,而且未经请示国君,并不是国君要杀,他何以不反抗呢?
第三,屠岸贾既然要给晋灵公报仇,而赵穿实际是杀晋灵公的直接凶手,为什么他却没有屠杀赵穿家族。赵穿的儿子赵旃当时也是卿,安然无事,直到孙子赵午都是晋国大夫。
第四,赵庄姬在晋景公宫中生下婴儿,屠岸贾居然敢冲进宫中去搜捕。
第五,程婴跑去举报,带着诸将跑到山里,随便指着一个叫杵臼的人,说他怀里抱着的就是赵武,你们快杀了吧,并且,你们还给我一千金作为赏赐吧。诸将就信这是真赵武?随后屠岸贾也信这是真赵武?
第六,程婴干嘛不把假婴儿放在赵庄姬的居宫中,然后带屠岸贾来,说这是赵武,你快杀了吧。这样是不是还更可信一些,而且还可以免得他的老哥们杵臼一死。
所以,这个故事是彻头彻尾不可信的。司马迁及其父亲认识一个老家在赵地的老家伙,叫冯唐。冯唐也是汉朝的一个官员,跟司马家关系很好。冯唐因为老家是赵地,知道很多掌故,曾经给当朝的汉文帝讲赵国的廉颇、李牧的故事,把汉文帝听的拍掌叫好,说我要有这样的大将就好了。我们怀疑,冯唐讲述历史时,是很不严谨的,加了很多传说--譬如廉颇吧,武功并不太赫赫,如果他没塞进去猛料,不至于叫汉文帝听得这么入神。有可能,冯唐就讲了这“赵氏孤儿”的故事,给老友司马家,于是司马迁就这么写了。但这不是来源于史料,而是口头讲说,可靠性是有限的。
可检查的史料是《左传》,《左传》当然早于《史记》,至少在战国时代就成书了。《左传》讲的有很大的不通。
《左传》上说,故事是这样的。赵盾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比较霸道,也都是卿,并且跟晋国各家卿关系不好,也族大逼君。刚好,赵婴齐又跟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媳妇(即赵庄姬私通),事败后,被他的俩哥哥赵同、赵括给驱逐了,跑去了齐国。
赵庄姬因为没了老情人,分外愤怒,就恨了大叔二叔赵同、赵括俩人。于是向他弟弟晋景公告状,诬告说“赵同、赵括”要谋反。
晋景公本来就忌惮赵家,于是,与众卿联手,发出各家甲士,把赵同、赵括都给灭族了。
至于赵庄姬和赵朔生的儿子--赵武,则被妈妈带着,去到晋景公的宫里生活。随后,新中军将韩厥从前因为是赵盾提拔的,跟赵家感情好,就去找晋景公求情,说赵氏祖先赵衰、赵盾有功勋,不能没了后人。于是晋景公就复立赵氏,以赵武为赵氏新的继承人--掌门人,成了赵家的主子。整个过程并不什么惊心动魄,也没有屠岸贾这个人。
客观上讲,因为赵庄姬的诬告,其儿子赵武反倒取代了赵同、赵括的赵家掌门人地位,而成为家族的族长,地位抬升,随后走入政坛。
接着说赵武的事,不管是按司马迁还是《左传》的版本,最后赵武都恢复了身份。赵武作为赵氏唯一的新的掌门人,于是也一步一步地在政坛上发展,从大夫升为新军将,慢慢到了上军将,最后在晋平公的时代,当上了晋国的正卿,主晋国之政。
赵武的主要政绩是促成了晋楚南北的百年争霸之结束,宣布南北弭兵,此后,晋国主要关注的是国内的矛盾了,也就是君族和卿族的矛盾,以及各卿族之间的矛盾。
赵武死后,儿子景叔接替家族掌门人地位,接着当大夫。景叔死后,儿子赵鞅接家族的班,也就是赵简子(他的谥号)。这时候已是晋顷公第九年,晋国君权已经甚弱,赵氏、魏氏、韩氏、范氏、中行氏、智氏,作为晋国的六家卿族,依靠私人封地积蓄起了如火如荼的经济军事实力,分掌国权。(这和齐、鲁、郑等国的情况一样,卿力量大于君,孔子正是这一时代的人,为此痛心疾首。)
到了晋定公十五年,赵简子并且成为了晋国的执政官。赵简子对邯郸城的主子邯郸大夫赵午说:“把我寄放在邯郸的五百家人送给我吧,我要把他们放在晋阳。”从前,赵简子率兵攻打卫国,卫国人无奈,就把五百户人家给了赵简子,被寄放在邯郸。邯郸的主人赵午就是从前弑君的赵穿的后人,跟赵简子同宗不同系。现在赵简子修了一个新的晋阳城,要把这五百家人移民过去。赵午当即答应,但是回去跟自己的父兄一说,后者怕让这些人去到晋阳(山西中部,属于边地),背井离乡地,卫国会不高兴,于是就建议不要让他们走。
赵简子看赵午出尔反尔,于是把赵午招来晋阳,杀死了。
于是邯郸城的赵午的儿子赵稷就宣布以邯郸举城叛乱,跟执政官赵简子对抗。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说:“范氏和中行氏(两家也是卿),都是赵午家的姻亲,如果他们在都城(新绛)突然对您发起袭击,您就不好办了,不如先对两家下手。”
赵简子说:“不好,国君曾经说过,始祸者死,谁要挑事,就处死谁。咱先动手,就算犯法了。还是后动手比较好,等范氏和中行先动手。
董安于说:“后动手的话,打起来,老百姓就跟着倒霉了。不如先动手,国君怪责了,您就杀了我来解说。”
赵简子不同意。果然,没过多久,范氏、中行氏在都城率领家族部队猛攻赵简子,赵简子仓皇逃跑,北上去了自己的晋阳城龟缩起来。二氏追来围攻。
这时,“魏氏”、“韩氏”、“智氏”,跟“范氏”、“中行氏”有过节,于是,智氏的掌门人“智跞”跑去对晋定公讲:“您曾经下过令始祸者死,挑起祸乱的人必须处死,现在范氏、中行氏先动的手,赵氏是被驱逐跑了,但不处理范氏,中行氏,不公平啊。我们请求把范氏、中行氏也驱逐了!”
晋定公应允。于是智、魏、韩三家率兵去攻范氏、中行氏。但是不能战胜。范氏、中行氏于是反而想起兵攻打晋定公,因为是晋定公批准三家来打自己的。中行氏的家臣,从齐国跑来的流亡大夫“高强”是个经验丰富的上侵君权者,忙来劝阻这二氏说:“三折肱知为良医(成语出处,久病成医)。唯独国君是不可以打的。我从前就是因为讨伐我们国君才闹得流亡到你们这里来。现在三家并不和睦,您可以各个击破。打败了他们三家,国君自然就依赖您了。现在先打国君,三家怕您控制了国君,擅了晋国之政,就威胁了他们,反而会更加团结。”
范氏、中行氏一贯觉得自己牛气,觉得抢来国君这个“军旗”就主动了,偏起兵去打晋定公,激起国人反对。国人都帮着晋定公打他俩。范氏、中行氏被迫逃亡去了自己的封地朝歌。随后魏韩两氏向晋定公说情,请求宽赦赵氏。赵简子这才得以从晋阳放了出来,回到都城绛城。
次年,智氏的掌门人智跞觉得董安于是个聪明的人,有他作为家臣帮着赵简子,赵家力量会越来越强大,于是他就对赵简子说:“这次内乱虽然是范氏、中行氏先动手,但也是董安于想对范氏、中行氏下手,才闹起来的。咱国君说了,挑起内乱的人死路一条。现在,范氏中行氏已经逃亡,但是董安于却什么事都没有,这合适吗?你看着办吧。”
赵简子没办法,假如智跞以此为理由,禀明了国君,又联合了韩魏来打自己,自己就受不了了。他心中七上八下。董安于于是说:“我死了话,赵家能得到安宁,晋国也不致再闹内讧,那我值得啊。”于是自杀。赵简子把这个告诉了智氏,智跞这才没话,赵氏也才安宁。
随后,赵简子又联络韩魏智各家,连续三年对逃跑在朝歌的范氏、中行氏用兵,终于把他俩打跑了出国,逃去了齐国。从此,范氏、中行氏从晋国舞台上消失。原本六卿(范氏、中行氏、赵、魏、韩、智)的晋国政坛,就剩四卿了。晋国的权力被进一步集中在这四卿的手中。
赵简子善于用人。他有个臣子叫周舍,喜欢直谏。但是周舍没多久就死了,赵简子每次家族开会,就闷闷不乐,大夫们问什么意思啊。赵简子说:“你们没什么过错,我听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你们跟我开会说事,我只听见唯唯之声,不闻从前周舍之鄂鄂,所以我心忧啊。”鄂鄂就是耿直直谏的意思。赵简子善于听谏可见一斑。
赵简子在和范氏、中行氏角逐的过程中,还击破了与该二氏相亲的邯郸赵氏,从而占据富庶的邯郸。邯郸人民过“正旦”(就是正月初一),那时候没有鞭炮,老百姓就送给赵简子一笼斑鸠,让他放生。赵简子大悦。别人说:“老百姓为了送鸟让您放生,竞相捕鸟,斑鸠都快绝种了,岂不是伤生。”赵简子大悟,取消了这个娱乐项目。
赵简子死后,他的儿子赵无恤嗣立,当了家族的掌门人和卿。这时候,四卿之中,智氏的实力最强,智氏目前的掌门人智瑶(从前智跞的孙子)做了晋国的执政官。智瑶又被称为智伯,这个人非要骄傲,很想把另外三卿也就是赵氏魏氏韩氏兼并了,自己一统晋国政坛乃至取代晋国国君。
于是智伯找借口跟赵魏韩三家要土地,韩魏都惹不起,只好划了些封邑给了他。但是赵无恤不肯给。于是智伯就发兵来打赵家,并且联络了韩魏两家都帮着自己,这两家出于对智氏的惧怕,以及灭掉赵氏后能分得赵氏的地的诱惑,于是一起去了。三家共同来打赵氏。
赵无恤赶紧向北又跑到自己的晋阳(今太原),智、魏、韩三家大兵追来,把晋阳团团围住。当初董安于修建晋阳城的时候,城内宫室的柱子都是用青铜做的,柱间墙骨都是丈余高的荻蒿类坚韧植物主杆做成,这都是防着将来守城的时候没兵器箭矢材料来的。如今赵无恤赶紧把这些青铜和荻蒿弄出来,做兵器和箭杆。
三家大兵把晋阳围了一年多,然后引来汾河水来灌晋阳城。城内被水淹得老百姓只能把锅吊起来做饭,其实也没什么饭可以做的了,大家易子而食,锅里煮的都是孩子。赵无恤害怕了,于是夜里派出张孟谈,私下跑出城去,去找韩、魏两家游说。告诉他们:“所谓唇亡齿寒,如今智伯灭了我们赵氏,接下来,就轮你们俩了。”张孟谈灵牙利齿,一番鼓动,韩魏两家竟也觉得有理,于是决定背叛智氏。
于是,三家联手,突然对智伯发起进攻,智伯仓皇无措,四周又都是大水,竟被杀败,自己也做了俘虏。赵无恤非常恨智伯,就把智伯的脑袋用漆涂了,做成了漆器,具体是一个尿壶。呵呵。
所谓漆器,就说用植物漆在木片的器皿外涂上厚厚几层,上面花上鬼怪鸟兽,这也是贵族人家的心爱,比青铜器更加轻便美观。现在你去日本饭馆还可以看见漆器的碗杯。
智伯的毛病在于傲气,对敌人和盟友都估计不足不充分,不能冷静理智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智伯本来实力最强,如果他不失败,还能够使得晋国不分裂。现在他死了,赵魏韩力量旗鼓相当,晋国就面临着被分裂的危险。而这对“中国”是不好的,“中国”地区将失去绝对强的国家,变成诸侯混战,而秦国也有了机会。
赵无恤随后跟韩魏两家分了智氏的地,赵无恤在二十五年后死去。接班的赵氏掌门人是赵献侯。随后是其子赵烈侯。
在赵列侯第六年的时候,赵魏韩的势力已经极大,而晋国君只剩区区两个城而已。于是这一年,经过天子批准,赵魏韩三家正式成为诸侯。这就是三家分晋。赵烈侯自然是赵国第一任国君。
赵列侯死后,随后是赵敬侯、赵成侯,这时候,赵国定都在邯郸。而魏国则占有河南大片土地,都城定在河南中东部的大梁(开封)。不论赵国还是魏国,乃至韩国,都想把对方两国给吞吃掉,这样可以强大自己,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且客观上回复了从前晋国的统一领土范围,使得“中国”出现超级强国。客观上来讲,这是好的事情。然而,互相吞吃,实现起来太难。但不管怎么样,赵国从邯郸南下,开始跟魏国抢地盘,双方多次展开交战。
赵成侯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进攻魏国的附庸国卫国,攻取河南长垣、富丘。魏国出兵救助卫国,以庞涓为将,先在三梁打败了赵国十万大军,接着很快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顿时陷于危急之中。邯郸攻守的持久战开始了。
邯郸被围三年,不得不向东方齐国求救,齐国用军事家孙膑的围魏救赵之策,解了邯郸之围,并且在桂陵大败庞涓回国路上的军队。但是赵国经过这次打击,国力颇受影响。
赵成侯二十五年,赵成侯死,儿子赵肃侯继位。
赵肃侯十七年,南下又进攻围击魏国的黄城,但是没能攻克。十八年,齐、魏联合伐赵,赵军绝黄河水去灌齐、魏联军,后者方才退去。二十二年,秦军攻取赵国蔺、离石二城(在山西)。秦国这时候正在进行商鞅改革。
二十四年,赵肃侯死,年少的儿子赵武灵王继位。年少的赵武灵王接手的赵国这时候可以说是已是一个半死不活的国家,在以往的三四十年里除了邯郸被魏国围了一次以外,几乎没怎么参与国际竞争和事务。
赵武灵王八年,魏国相国公孙衍组合“合纵”阵营,进攻秦国。赵武灵王参加了公孙衍(并非苏秦)串连组织的第一次五国合纵攻秦之战。不料五国联合部队,初战失利,只得从函谷关后撤,结果魏、韩、赵三家在“成皋”被追来的秦军大败,被杀得血流成河。三家主力合计被秦人斩首八万之多。
同年,东方强国齐国趁火打劫,在河南濮阳(古名观泽)再败赵军。
次年,西边的秦人又来犯赵国本土,攻下山西西部“离石”地区的中阳,并东进山西腹地,占领平遥地区的中都,近逼晋阳仅100公里。
赵武灵王第十二年,秦人再攻赵,攻取离石地区的重要城邑“蔺”,虏赵将赵庄,赵军被斩杀甚多。
赵武灵王第十九年时,面对一连串的战败,赵武灵王准备大搞军事变革。于是这年春天一月,赵武灵王在信宫召集群臣上朝。
上朝的时候,我们插说一句,群臣要在国君面前指画陈说时,一定要用笏。笏就是个笔记本,该说的话先用毛笔写在上边,走近国君,照着上边念。等赵武灵王发言的时候,赶紧也像现在干部那样,立刻捏起笔来做笔记,都记在笏上。也不知道是真懂假懂,凡都记上了。赵武灵王在上边谈着国际形式,下边就真积极假积极地做笔记。不过,笏板儿地面积不大,只能记些要点,好在当时写字也慢,一个字要画半天,不用担心开会没事干。
赵武灵王也拿着个笔记本,就是笏板儿,上边写着今天讲话要点,照着念。注意:周天子的笏板,四个角都是正,赵武灵王的笏板,上面的两角是圆的,下面两角是方的,这是表示诸侯应让于天子。而大臣们的笏板,四角都是圆的,表示他处处必须退让。
赵武灵王讲的是什么的,主要是军事改革的意思。
当时,中原国家的军队主要突击力量是战车。战车属于装甲部队,两到四匹马拉着,车上站立三个战斗人员。依托马拉双轮战车这个运载平台,车上的两名武士使用搏杀兵器矛戟,错车交轮而战,是摧敌主力。战车的冲击力十分可欢,加上车体份量,惯性比骑兵要大得多。但是战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太过笨重,在山地就完全没有了平原上的优势。遇到壕沟和障碍,也很是头疼。战车受地形限制厉害,一旦车列队伍混乱,就失去其集团效应。而乘马作战的话,也就是骑兵,可以更加灵活,骑兵通常担负正面突击、迂回包围、追击、奔袭等任务。其行动轻捷,受地形、气象影响较小。但是当时列国没有骑兵,只有北方的胡人使用骑兵。
于是赵武灵王在会上宣布:胡服骑射,向胡人学习,组建一只骑兵部队,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车、骑、步多军种配合作战的整体战斗能力。
但是,向胡人学习,穿胡人的衣服,骑着马这种古怪的动物,在中原衣冠文化里边,还没有这样的先例,中原的衣服,包括军人的衣服,都是大袍子,也不适合骑马。总之,这太反传统了。
于是,群臣都不乐意。
赵武灵王说:“你们知道,我们赵国,东边有中山,是我们的腹心之疾;东北有燕国、东胡,人多势众;西北有林胡、楼烦,精于骑射;正西有强秦,虎狼之国。如此强邻环伺,我们是首选的俎上之物。可我们却没有强兵以自救,社稷危亡,朝夕之间啊。强兵是当务之急,寡人非得胡服不可!”
虽然赵武灵王以形势相迫,群臣还是不愿意,大家都闭着嘴。
赵武灵王也不管那么多了,硬是颁布了“胡服令”:要求官员军人都像胡人学习,穿胡人衣裳。
随后一些大臣还是不同意,赵武灵王就找来重要的几个,亲自说服开导。胡服总算实行起来了。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胡服骑射后第三年,赵军分两路大举进攻中山国。
中山国位于今天的河北保定、石家庄一带,在邯郸以北,赵武灵王这次车、骑、步联合军种作战,取得一定成效,夺得中山国四个城邑,中山战败,又献出四个城邑讲和,赵军遂退去。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再攻中山。二十六年,又攻中山。但这两次都没有取得多少果。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暂时中止对中山的攻击。他在这一年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公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则自称“主父”,这在诸侯世界中似乎没有先例。
赵主父还有一个大儿子,是赵主父娶自韩国的夫人生的,原本被定为了太子。但是,后来这韩国夫人死了,赵主父又娶了一个叫吴娃的美女,生下了这小儿子公子何。赵主父因为爱这吴娃,就把大儿子从太子的位子上给撤下来,改小儿子公子何上去当太子,如今则提前继位当了赵惠文王。
三年后,赵主父大会群臣,大儿子(名叫公子章)也来了。赵主父看见这大儿子公子章向上面的弟弟公子何(赵惠文王)缩着脖子磕头施礼,不禁心里可怜他。心想,这老大,本来是要做王的,现在却向弟弟北面磕头。赵武灵王不禁对这老大产生怜惜,他对于这两个孩子都很疼爱,觉得不如分国为二,让俩孩子都当王,分割而治。
会后,赵主父与部分与会人员驱车到邯郸郊外八十里一处历史名胜--沙丘,度假疗养。
大儿子公子章和小儿子公子何(赵惠文王)也跟随来到这里住下,和赵主父都分住在不同的宫里。公子章为了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王位,于是准备带着自己的人作乱。他派人化妆成赵主父的使者,到公子何(赵惠文王)的宫里,说赵主父要他来见。
公子何的老师肥义,是个耿直的大臣,怕公子何中计,于是说:“那我先到主父那里去看看,必要的话你在去。”于是肥义先出去了,到了门外,走不多远,被扑上来的公子章之党,乱刃杀死。
公子章之徒干脆武装进攻公子何(赵惠文王)的宫室,公子何的安全保卫干部高信带着人和他们搏斗。
赵主父的叔叔公子成和大臣李兑,听说了这个消息,沙丘那里打起来了,立刻带着四个县的士兵跑来维和。他们看见公子章正和公子何的人打呢,于是冲上去,把公子章的徒众全部消灭。公子章只身逃跑,想想没处去,就往老爸赵主父的宫院跑去。赵主父看见大公子慌慌张张,满脸是血地跑来,赶忙把他放进宫院。公子成、李兑干脆就把赵主父的院子给围起来了。
公子章最终还是死掉了,具体怎么死的不详。
公子成和李兑互相商议:“咱们因为公子章的缘故,围了赵主父的院子,即便咱们现在赶紧撤围,这也是犯君大罪啊,咱们全家都活不了啊。不如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主父困死在里边好了。”
公子成本来就对胡服骑射非常讨厌,嫌赵主父改革变易祖宗之礼大逆不道。索性,让军队把赵主父的宫院继续围起来。并且朝里边喊:“里边所有人员,赶紧都出来,后出来者夷灭全家。”于是,宫中的人全出来了。
赵主父于是在里边就没饭吃了。只好在房子角的鸟窝里,抓了小鸟来吃。小鸟也很快吃光了。赵主父奄奄待毙,他的心中充满了怒火,但是随即转为平静,他躺在那里,越来越把自己和世界遗忘。
这样,整整一百天后,赵主父竟被饿死在这离宫中。
而赵惠文王这时候年少,对公子成、李兑这样做,并不能制止。
赵惠文王二十五年,赵国试图与韩魏建立联合,以共同防秦。魏国同意,与赵取得联合。但是韩国在中原西部,靠近秦国,长期依附于秦,不敢过来联盟。赵魏遂联合伐韩,韩向秦国求救,秦将白起急行军赶到韩国境内,击败赵魏联军,斩首十五万。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攻韩,围住阏与。赵派赵奢为将,前往解救,赵奢大破秦军于阏与之下,被赐号马服君。
赵惠文王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卒,儿子赵孝成王继位。
赵孝成王元年,年轻的赵孝成王遇到了一个机遇。
此时,距离赵国都城邯郸以西一百五十公里,上党地区的十几座城池正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官民都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上党位于山西南部的长治地区,属于韩国的地盘。秦国为了得到上党,秦昭王煞费苦心,派出手中的王牌大将武安君白起,与韩国苦战三年,斩首五万,得城十数,才总算把上党向南穿越太行山的孔道堵住,使上党无法与韩国在河南的本土相连。上党成了韩国遗留在山西南部的一块飞地。
上党人明白,自己作为韩国臣民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韩国领袖“韩桓惠王”已经命令他们就地向秦军投降。但是上党郡守冯亭想负隅顽抗。为了寻求太行山以东赵国的援助,冯亭就在绞尽脑汁之后,想出一个歪点子:让赵国和秦国互相打起来,等秦赵两个大国互相疲于战斗,自己再乘隙另求生存之路。怎么才能挑拨秦赵互相打起来呢,冯亭决定投降赵国,以此激怒秦国,促使秦赵互斗,从而使秦人的火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这种救亡的路子,是古今中外常见的。
赵孝成王于是在邯郸接待了冯亭的使者。密谈之后,赵孝成王精神状态大为亢奋,于是命令叔叔平原君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
果然,上党归化赵国的消息传来,秦昭王多年的苦心谋划,在一日之内化作了泡影,他的愤慨可想而知,命令秦军大举进攻上党的赵军。
廉颇是赵军主帅,连战不利,于是开始坚守。
到了七月,赵括替代廉颇担任上党前线的总指挥,而秦军偷着换上了白起,赵括冒然出战,终于战败,被秦军包围。赵括在突围时被杀,于是赵卒四十万投降,然后都被坑杀。赵国遭受长平之战的巨大损失。
当时各国都有常备军,拿工资,此外每次战役还会专门征发士兵,自费前往,是为国家无偿服兵役。魏国的常备军叫“奋击”,韩国的主力叫“材士”,赵国的主力叫“百金之士”(年薪一百斤金子的常备军),都是非常生猛。硬募入伍标准很高,比如魏人奋击和赵人百金之士,条件之一是能负重奔跑,一日急行军一百公里。但是生猛归生猛,却不如秦兵倍受激励,秦兵都是拿提成的,斩敌一头升一个爵位,爵位的高低都对应着不同待遇,比如一年享受国家给予的多少小米、田地,甚至奴仆。但是赵人“号令不治,赏罚不信”,说了的常不兑现,所以人们打仗不卖力,除了逃跑以外,很少达到一日百公里的高速。长平之战除了赵括指挥不当,军法素来不严,也是赵军失败的原因。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喜派出间谍到赵国查看,回来说:“赵国的青壮年都在长平之战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孩子还没长大。趁机可以伐他们啊。”燕国昌国君乐间不同意,说:“赵国是四战之地(指东西南北四向都受兵),所以他的民众都习于军战,很难打过他啊!”
燕王喜说:“我以两倍的人打他,二伐一,行吗?”乐间说:“那也打不过。”燕王喜说:“我五伐一呢?”乐间说:“也不行。”燕王喜终于喜不了,大怒,一脚把乐间踢倒,派出据说四十万大军,战车二千乘,以栗腹为将,南攻赵国鄗城。
赵国以廉颇为将,北上迎击,破杀栗腹,遂围燕国都城。燕国割地求和,廉颇方才退去。但是,趁着燕赵大交兵,秦军又趁机出动,拔取赵国榆次地区三十七城。
赵孝成王二十年,秦王政继位。
二十一年,赵孝成王死,儿子赵悼襄王立。赵悼襄王以乐乘取代廉颇为赵国大将,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败走,廉颇这也属于造反,被迫逃亡去了楚国,从此再未能回国。
赵悼襄王二年,以李牧为将,又去攻燕国,拔取燕国武遂、方城。
三年,以庞暖为将,又攻燕国,擒燕将剧辛。
赵国多次攻燕,也不能视为六国之间互相掐和搞内讧,实际上,只有打败了燕国,劫持了燕国,使得燕国不敢再亲秦,才能以赵燕之力,去合纵攻秦。
果然,次年,赵悼襄王四年,赵将庞暖带领赵、楚、魏、燕四国大军,西向合纵攻秦,攻到函谷关以内的蕞城,未能攻克,遂撤退。
赵悼襄王九年,赵又攻燕,取貍阳城。这时候,秦军趁赵军主力北上,攻击赵国的邺城(在邯郸南),拔取之。同年,赵悼襄王死,儿子赵王迁继位。
赵王迁二年,秦军又攻赵国国武城,赵将扈辄率兵营救,结果大败而死。
赵王迁三年,秦军来攻赤丽、宜安(在邯郸北,可见赵国的国土现在只剩邯郸地区了),赵将李牧率领赵军与秦军合战,打退秦军。
赵王迁四年,秦军又来攻番吾,李牧再次迎战,又打退秦军。
李牧虽然对秦作战取得一定战果,但是赵军在这些战斗中自身伤亡也不小,以赵国目前的国力和所剩不多的土地面积,这些军事伤亡,对赵国就已经是致命的了。
赵王迁五年,赵国北方的代地大地震,房屋大半倒塌。次年,赵王迁六年,赵国爆发大饥荒。
赵王迁七年,秦人大举攻赵,赵将李牧、司马尚引赵军迎击。赵王迁听信宠臣的谗言,诛杀李牧,罢免司马尚,以赵怱、颜聚替代二人。在接下来与秦军的交战中,赵怱战败,颜聚败逃。赵国遂将亡兵尽,赵王迁只得投降。
赵王迁八年十月,赵国邯郸成为秦国的地盘。
太史公讲完赵国的故事后,点评说:我听冯王孙说:“赵王迁的妈妈是个妓女(倡),被赵悼襄王宠爱。赵悼襄王废掉了太子赵嘉,而立了赵王迁。赵王迁这人素来无行,听信谗言,所以诛杀了他的良将李牧,而听信郭开。”这岂不是真荒谬啊。秦军俘虏了赵王迁之后,赵国大夫逃跑到北边的代地,立太子赵嘉为代王,坚持了六年,最终还是被秦灭掉。赵遂成为秦国的郡县。
笔者案:赵国的灭亡,除了跟赵王迁的昏庸以后,也跟赵国的政治有关。
赵国人地处偏北,赵国人性情卞急、直悍,好气而轻于发作,非常生猛直悍。大约也是受其北方胡人影响吧。据说赵武灵王向胡人学习,于是对赵人更加放纵,赵人的不羁和逞能放纵违法的行动和风气,经过赵武灵王的拐带,就变得更严重了。法令被肆意破坏。这固然是使得赵人的个人有了强悍气,但是国家的法令和法制则不行,终于使得赵国不能强大,虽然赵卒勇悍善战,终于还是节节走下坡路,被秦所灭。
赵多用赵姓宗室贵族,也是败坏法令国家不能强的原因。
赵相比于秦,失败还是在于体制的原因。而秦国通过法家建立了高效率的政府和军队系统。
赵武灵王是个军事家,但政治上不行,为人也心血来潮过于个性乖张,终于在政治体制建设方面没有为子孙打好基础,反倒大大咧咧地放纵赵人违法蔑律。
举例来讲,廉颇和蔺相如当时因为交恶,廉颇就在大街上用车子别蔺相如的车子。这也是赵人放纵蔑法的体现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