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的第一代掌门人陈完,是陈国陈厉公的小儿子。陈厉公死后,陈庄公继位,随后陈庄公的弟弟陈桓公继位。陈桓公杀了自己的太子御寇,而陈完跟御寇关系好,怕被株连,于是他就逃亡去了齐国,被齐桓公收留。
齐桓公叫陈完在齐国做了工正(分管生产技术),同时兼管占卜(占卜也是当时的信息产业啊)。有一次齐桓公到陈工正家喝酒,一直喝到天黑,要求陈工正点上蜡接着喝。陈工正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意思是白天您在我家喝酒是不是安全吉利,我占卜了,但没占卜夜里会怎么样。意思是夜里喝,没准闹出打架斗殴什么的。齐桓公很赞赏地罢了酒。
“工正”陈完随后又改姓田,称为田完。
田完死后,儿子孟夷接着活着,孟夷生了田湣孟庄,后者又生了田须无,田须无又生了田无宇。田无宇是个大力士,事奉齐庄公,很受宠爱。
田无宇死后,儿子田乞事奉齐景公,做了齐景公的大夫。田乞家在自己的封地上收赋税的时候,用小斗收,用大斗借给民众,偷着给民众行德,收买人心,而齐景公不管他。于是,田氏就开始得到齐国的民心,家族日益强大。
齐景公死的时候,因为他的太子死的早,就立了自己和宠姬生的子荼为接班人,以相国高昭子、国惠子作为辅政大臣,因为这个子荼岁数太小,才一岁。田乞很不高兴,打算立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接班人,因为这个阳生和田乞关系好。
于是,田乞佯装对高昭子、国惠子特别敬顺,每次上朝,帮着他们赶车陪驾,对他俩说:“现在立了子荼,大臣们都不愿意,都想作乱呢。”又骗大臣们说:“高昭子这人很可怕,要对你们动手,不如你们先动手。”于是大臣们都被忽悠了,跟着田乞,杀入公宫,进攻高昭子、国惠子,后者赶紧组织国君的武装迎战,结果战败,高昭子被杀,国惠子逃亡,国君子荼也被杀了。
于是田乞立了阳生为齐国国君,是为齐悼公,田乞则当了相国。
齐悼公四年,田乞死了,儿子田常接班。
大臣鲍牧和齐悼公有此仇,就杀了齐悼公。齐国大臣就一起立了齐悼公的儿子接班,是为齐简公。田常寻机杀了齐简公,立了齐简公的弟弟接班,是为齐平公。田常照样当相国。
田常杀了齐简公后,怕诸侯发兵来讨伐自己这个弑君犯,就把从鲁、卫抢的土地都还给鲁卫,又和晋、韩、魏、赵相通好,又修功行赏,亲拊百姓,所以齐国倒也安定了。
田常还对齐平公说:“人都喜欢得到赏赐恩惠,讨厌刑罚。所以,以后所有施德的事儿,您干。所有刑罚的事儿,这种讨人厌的人,我来干。”这样,干了五年,齐国的政治权力都归了田常了(有杀罚之权啊)。田常于是利用法律和刑罚之权,把齐国卿族的鲍氏、晏氏以及国君一族中的强者,都给杀了。而把齐国安平以东到琅邪,都割为自己的封邑,面积大于齐平公所食的直辖地面。
田常还选出了身高七尺以上的长腿美女,填充在自家后宫,供往来的宾客、知识分子和武士进去随便风流一把。于是大家都感谢他,愿意帮着他夺姜姓齐国国君的权。田常自己也很风流,他死的时候,有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死后,儿子田襄子接班,接着当相国。田襄子死后,儿子田庄子接班,田庄子接着给当时的齐宣公当相国。田庄子死后,其子田和接着给齐宣公当相国。
齐宣公死后,儿子齐康公继位。齐康公在位第十四年的时候,他因为没权,就整天淫于美酒妇人,也不听政。田和于是说他不正经,把他迁到海岛上居住。
三年后,田和向当时的战国初期强国魏国国君魏文侯请求,希望他能帮着自己成为诸侯,魏文侯就上报周天子,遂批准田和成为诸侯,依旧称为齐侯。
次年,田和死掉,儿子田午继位,六年后,田午死去,儿子田因齐继位,是为齐威王。这一年,齐康公在海岛上也死了,且没有后代,从前姜子牙后代的姜姓齐国,曾经出国齐桓公赫赫霸主的姜姓齐国,彻底结束。
这时,也已经进入了战国初期。
战国初期第一位齐国君主齐威王田因齐继位以后,却不理政事,把事情都交给大夫。于是数年之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齐国形势岌岌可危。于是齐威王就召来了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去管理即墨,我身边的人天天说你干的不好,但是我派人去看了即墨,发现田野丰美,人民自足,办事效率很高,整个地方安宁。这是因为你没有贿赂我左右的人来赞美你啊。”于是,封给了即墨大夫一万家的食邑。
然后,又召来阿邑大夫,说:“自从你去了阿邑,朝内对你的赞美一天胜似一天,但是我派人去看了阿邑,却是田野荒芜,百姓贫苦。你这是通过贿赂我的左右大臣来求得的名誉阿。”于是,烹了阿邑大夫,那些左右平常赞誉阿邑大夫的人,也都一起下锅烹了。从此齐国大治,人人不敢饰非,诸侯闻之,二十余年不敢加兵于齐国。
齐威王显然认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比听人毁誉更好。
这一天,一个叫邹忌的士人又抱着琴来找齐威王,说自己会弹琴,于是给齐威王弹了一段儿,叮叮当当,很是不错。于是齐威王收留了他,让他在宫里住下。过了没一会儿,田因齐没事儿干,就自己也弹琴。邹忌推门而入,开口就说:“您弹的真好哇!”
田因齐立刻勃然不悦,按着宝剑,说:“这位先生,你刚刚被我收留下,还没听我两声,凭什么就夸好!”他又要根治虚假了。
邹忌说:“我刚刚听到您弹的,大弦似春风浩荡,小弦如山涧溪水,您把弦按下去的深,释放的舒展,大小五弦和谐以鸣,相互加益,回旋而不相害,我因此知道您弹得好啊。”
“呵呵,”田因齐淡笑道,“算你善于谈论音乐。”
“何止是谈论音乐,那治理国家和安定人民的道理也都在其中啊。”
“哦?”田因齐又勃然不悦了,说,“治理国家和安定人民,又跟这琴瑟弹奏之间能有什么瓜葛!”
邹忌说:“大弦似春风浩荡,这是国君该做的样子;小弦如山涧溪水,这是相国应有的样子;把弦按下去的深,释放的舒展,这是政令的正确样子;大小五弦和谐以鸣,相互加益,回旋而不相害,这是四时应该有的样子。琴声返复但是不乱,这是使治国实现昌盛的办法;琴声相连,上下拨动沟通,这是渡过危机的办法。所以说,琴音调而天下治。那治理国家和安定人民的道理,最和五音相像不过了。”
田因齐乐坏了,觉着这家伙真懂啊。于是俩人就就弹琴而谈起了政事,一连谈了三天。三个月后,齐威王就把邹忌任命为了齐相国。
邹忌的相国当上的太容易了,一些“稷下学宫”的人都不服。稷下学宫是当时齐威王设立的国家知识分子享乐营,各派学者都跑到里边高谈阔论。于是,稷下学宫一个身长不满七尺(一米五四以下)、滑稽多辩的叫淳于髡的家伙(从名字上看可能还是个秃子),带了七十二个稷下学宫高级知识分子,一帮人跑到邹忌的相国府来踢馆了。
淳于髡上来就大大咧咧地说了一句怪语:“我有几句心得要告诉相国您。狐白裘上,补丁了一块老羊皮,您说,这怎么样?”
新任相国邹忌说:“我明白,我不会把不肖之人混杂在贤人之中使用。”
淳于髡说:“车轴如果做成方的,想放进圆的车毂(轴承)里去,当何如?”
邹忌说:“敬受教,我会严加管理我的门下,不敢留一些杂劣的宾客。”(门下若有杂宾群小,则忠信方直之言不能进。另一个版本是淳于髡说:“棘木做的车轴,上面涂着猪油的润滑油(意思是很光滑了),放进方的车毂里,却不能良好运转。”邹忌回答说:“我会恭谨地事奉国君的左右近臣。”意思是恭顺变通。
淳于髡又说:“三个人共牧一个羊,羊吃不到东西,人也得不到休息,又是为什么?”
(呵呵,这个我也能答了,这是讲岗位编制的,一个岗位上的编制(人数),不是越多越好,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增加人,边际效益反而下降(指新人带来的新效益下降),就不划算了,所以要控制在合理编制上,不要再多。牧羊这个岗位最合适的编制是一个人,如果人多了,边际效益下降,多余的人创造的价值在减少,和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个道理。当时中国还没有和尚,所以说的是牧羊。)
邹忌也应声而答:“我敬承诺,要减吏省员,使他们不去扰民!”
好嘛!邹忌对答如流。淳于髡一帮人,一开始神气倨傲,而邹忌客气谦卑,随着对答的进行,邹忌越来越倨傲,淳于髡则越来越卑下。
淳于髡一身冷汗走出门口,对跟班的七十二人说:“这个人好厉害啊,我说了三句隐语,他应答之迅速直好像声音的回响一样!这个人啊,真是了不得啊!我估计他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封侯的!”--服了!
不久,邹忌果然被封为了“成侯”,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下邳。而刚才淳于髡说出的话,就是“隐语”,不说穿了,但有自己的意思,看对方懂不懂,对方的答言中就体现了他懂不懂我的话,这是知识分子比拼内力的一种方法。后来的游戏“射覆”有点接近它。《红楼梦》里,贾宝玉他们还玩过射覆的游戏。
齐威王第二年,齐威王和魏国大王魏惠王在临淄见面,俩人一起到郊外田猎。魏惠王问:“大王你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阿。”
魏惠王说:“怎么会呢,像寡人这样的小国,还有一寸大的珠子,可以照亮前后十二车子的,这样的珠子有十个。怎么万乘之齐国,竟没有宝物呢?”
齐威王说:“寡人当作宝物的东西和你说的不一样。我有一个大臣叫檀子,镇守南城,楚人不敢犯,泗水小国十二个,前来朝拜;我有田盼,镇守高唐,赵人不敢入黄河捕鱼;黔夫守北境,燕赵之人纷纷投诚;还有警察总监种首,是盗贼的克星。这四个人,是我们齐国的国宝,照耀千里,岂止十二乘车子。”
魏惠王听了,很惭愧,不怎么高兴地回去了。
齐威王第三年,魏惠王去北上攻打赵国。当时,在战国初期,魏国是战国首强,因为魏国的改革做的早(从魏惠王的爷爷魏文侯时代开始了),所以,魏国实力颇强,为了扩大领土,就北上攻打赵国,围攻赵国邯郸(今河北南部邯郸),以庞涓为将。赵国不支,只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问:“我们是救赵国还是不去救赵国,哪个对我们有利呢?”
相国邹忌说:“不如不去救。”
段干纶则说:“不去救赵国的话,就是不义啊,而且对我国也不利。”
齐威王问为什么。
段干纶说:“假如魏国吞并了邯郸,魏国势力就加强,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但是去救的话,未必能打胜魏国。不如我们去南攻魏国的襄陵(河南睢县),以陷魏于两面作战之困境,等魏攻克邯郸后,魏军人马疲劳,我们再去打魏军,会有大的回报。”
齐威王赞同。
齐威王打算派孙膑为将前去救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人,不可为将。”于是,就以田忌为将,而孙膑为军事,孙膑坐在一辆缁车里,坐着给出计谋。田忌打算带兵去赵国,孙膑说:“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跟着打。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魏国攻赵多年,轻锐士卒枯竭于外,老弱病残疲敝于内。我们应该引兵疾走魏国都城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庞涓必然松开赵国。赵国如此则得救。这样,我一举而解赵之围,且收弊于魏也,抢它魏国一些地方。”
田忌按照这个办法,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到了十月份时,魏将庞涓终于攻下了邯郸,庞涓看见齐军在攻打自己的都城,大怒,就急行军回救大梁。这时,魏军长期作战,已经疲惫,在急行军回来的路上,齐军的桂陵伏击魏军庞涓,大败庞涓。
齐威王十四年,魏惠王又命庞涓向西去攻打韩国,韩国的南梁被魏军围住,附近的国都也危在旦夕。韩国也没办法了,赶紧向东方齐国求救。
齐威王问下属:“我们是早点去救好,还是晚点去救啊?”
田忌说:“救人要趁早,不然韩国就臣服于魏国,成了魏国的小弟了。”
孙膑则说:“应该晚救。我们急于出兵,等于代韩国受过。一旦齐、魏两国两败俱伤,韩国就会收取渔翁之利,弄不好我们还要受制于韩国。所以我建议,让韩魏互相激烈拼杀,然后再出兵攻击疲惫之魏,解救危亡之韩,收取更大的尊名。”
于是,韩国使者带着齐威王的口头鼓励又回到了中原战场。韩国自以为有了后盾,遂连续向魏发动五次强大反攻,虽给魏军以一定削弱,但“五战不胜”,陷入了危亡之境。韩国于是急了,又来齐国求救,说愿意把整个韩国都抵押给齐国,请齐兵相救。
齐国这时看魏国已经消耗得不少了,韩国也极其服从于自己了,方才令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援韩。
庞涓旋即离开南梁,迎着齐军而来。齐军于是大踏步撤退,庞涓急剧追赶。齐军在撤退路上,孙膑对大将田忌说:“赵魏等国的兵将,素来悍勇而轻视齐军,齐军号称胆怯。善战之人,要因势而利导。兵法云,一百里为了追利而急着跑,必然蹶败上将军,五十里为了追利而急着跑,只有一半的人能到(其他都掉队了)。咱们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做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做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做三万人的。”
田忌依计而行,庞涓追着行军了三日,于是大喜,说:“我就是知道齐军是怯懦啊,三天时间,士兵就逃跑过半了。”
庞涓觉得齐军怯懦,于是选择了疾行追赶,他把自己的步兵都留在后面慢慢走,而带着轻锐战车兵,一日走两天的路程地,追逐齐军(这样猛追,势必出事,如孙膑所策)。孙膑估计庞涓的行期,当晚应该到了马陵,而马陵路窄,旁边多是山地阻碍,可以埋伏兵马。于是他砍了一颗大树,在上边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下。”--这是一种心理战,为了促使对方惊乱的。又把齐军善射的人准备了一万个,拿了一万只弩埋伏在道路两旁,和他们约定:“今晚见到火光后,就一起发射。”弩是当时的新发明,其实就是机械弓,可以事先搭上箭,拉开弦,等着需要的时候,一扣板机发出去,最适合埋伏了。
到了傍晚,庞涓果然追到了这颗大树下面,看见树上似乎有白粉写的字,于是就钻火点了火把,上去看。这字还没看完呢,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阵形崩坏。齐军杀出,魏军大败。庞涓一看智穷兵败了,没办法了,只好自杀,临死呼道:“唉,遂成就了竖子之名!”
齐军乘胜又向魏军的后部攻去,大败魏军,把魏军的上将军魏惠王的太子申都给抓了,拉回了齐国。魏国主力损失巨大,从此失去战国首强地位,而孙膑也因此名显天下,后世还流传着孙膑写的《孙膑兵法》。
魏国本来是天下首强,经过桂陵、马陵两次战役,主力丧失严重,迅速走上了下坡路,而齐国在取代魏国,成为中原和东方诸侯中的强者。
马陵之战胜利结束后,田忌领着齐军回国,那边相国邹忌就着急了,这田忌打了胜仗,立了大功,我的相国位子就不保了,难免被田忌抢去。他的门客公孙阅教他,说:“不怕,他打胜了,更好扳倒他了。”于是,公孙阅教邹忌找了一人人拿着黄金跑到临淄大街上,找人算命,并说:“我是田忌家的阿,我们主子爷连战连胜,声威天下。我们主子爷想干件大事,能干成吗?给我算算!”
这么一嚷嚷,满大街的人都知道田忌要干大事了。国君齐威王也听见了:“田忌要干什么大事啊?是要割我的脑袋吗?”
田忌在回国的路上也听到了,这是邹忌忌惮我,污蔑我啊,于是,他领兵急速来到临淄,攻打临淄,要把邹忌揪出来,灭掉这个小人。可是这在齐威王看来,就是作乱的行为啊,于是据城抵抗,田忌攻不进去,只好带着孙膑,一小拨人,仓皇逃奔去了楚国。
齐威王三十五年,齐威王去世,儿子齐宣王继位。
齐宣王二年,齐国西北方向的燕国发生了禅让的事情。燕国位于河北省北部,都城在蓟城(北京西南郊),燕国大王燕王哙,觉得自己的相国子之是个贤人,就把王位禅让给了子之。
这本来是个好事,但是改变了父传子的传统,却变成了一场政治动荡。燕王哙把王位传给子之之后,他的儿子太子平就不乐意了。阴谋准备把王位夺下来。
齐宣王五年,燕国太子平终于发作了,率领支持自己的民众,在都城暴动,猛攻燕王子之,双方一场大战,太子平竟被燕王子之打死。但是动乱反倒愈演愈大,民众死者数万,演化成全国的内乱。
齐宣王决定趁着燕国大乱,以平定燕国的昏乱态势为借口,派大将匡章带兵北上伐燕。燕国国内人心汹汹,都无心守城,于是匡章仅仅用了五十天时间,就杀入了燕国都城,杀死了燕王子之。接下来,匡章向齐宣王请示,要不要趁机就灭了燕国。齐宣王命令,灭掉燕国。一时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就变成了齐的郡县。
但是,齐国吞灭燕国的事情,激化了国际矛盾,齐国国土陡然扩大了半倍,悍然成为列国中土地最广的国家,极大地威胁了相邻的赵国以及韩魏两国,于是,诸侯国际奔走呼号,纷纷盟会,要组成联军,北上去给燕国复国。
齐宣王看列国都联合把矛头瞄向了自己,感觉形势超出自己的应对范畴,为了避免在列国联军打击下覆军而还,紧急命令匡章从燕国撤回。燕国人在国际势力的支持下,立了从前燕王哙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职为君,是为燕昭王。
齐宣王八年,秦国国君秦惠文王的相国张仪欺骗楚国,许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楚国因此宣布与齐国断交。随后张仪自食其言,根本没有六百里可以给楚国。楚怀王因此大怒,引兵西攻秦国,大战于丹阳,结果损兵折将,随后楚怀王悉起境内之兵,再次攻秦到蓝田,结果又是大败,十万楚军阵亡,楚将屈丐等七十名高级将官阵亡。
齐宣王十九年,齐宣王死,儿子齐湣王继位,继续以齐宣王所任用的相国孟尝君(田文)为相国。
齐湣王三年,楚怀王被秦昭王欺骗诳入咸阳,被扣留在咸阳,并且死在咸阳。
齐湣王十三年,齐湣王就齐国的下一步发展进行策划。齐湣王想向西南吞并宋国。
这个时候,北方有个风尘仆仆的人来到了齐国。这人就是苏秦。苏秦此时来自燕国。自从三十年前,燕国因为禅让的事大乱,齐国趁机吞灭了燕国,随后燕国在国际势力的帮助下复国,燕昭王继位,燕昭王就对齐国怀有了血海深仇,立志报复齐国,此时,苏秦就是他派来实现“弱齐强燕”的间谍。
苏秦的策略很简单,唆使齐国去吞灭宋国,这样消耗齐国国力,激化齐国与列国的矛盾,当列国一起联手攻齐的时候,燕国也一并加入进去,就能摧毁齐国,给燕昭王报三十年前的旧仇了。
所以,苏秦到了齐国之后,对齐湣王的吞宋计划非常赞同。齐湣王说:“可是,我要吞宋,列国特别是秦国干涉怎么办?”秦国目前和齐国,是东西两极强国,秦国必然不愿意看见齐国吞灭一个诺大的宋国而自壮,从而威胁了秦国的地位和安全。
苏秦是以陪伴燕昭王的太子来齐国做人质的身份进入齐国的,他说:“你在发起伐宋行动之前,为了避免遭遇其他大国干涉,特别是远方秦国的干涉,那就必须先发制人,具体是,联合中原的赵魏韩三国,以及我所代表的燕国,以齐、赵、魏、韩、燕五国之兵,向西去痛殴秦国,连年屯兵攻打函谷关以威逼西秦。这样,秦国就无法干涉你的灭宋计划了。”
苏秦想迫使强大的秦国屈服之后,就可以从容吞下西邻的宋国了,慢慢消化宋国去--这就像日本国为了占领东亚地区并且从容消化这一地区,不惜主动对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本土,发动珍珠港急袭,摧毁美国可以远程干预东亚的军事机器。
至于秦以外的赵魏韩三国,在秦无力干预的情况下,这三国也是不敢干预齐国灭宋的。
于是,齐湣王批准了苏秦的计划。显然,这次齐湣王比起他老爹的从前讨灭燕国,要准备得充分多了。齐宣王下面有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齐湣王上台以后让大家轮着独奏,吓得南郭就跑了,齐湣王确实比老爸聪明一些(但混不知自己已经堕入苏秦的计中)。
齐湣王十四年,齐湣王派苏秦去游说赵魏韩三国的权臣,通过许诺,三国全愿意帮着齐国吞宋,具体就是帮着齐国拦秦国。于是,齐、赵、魏、韩、燕五国,发起了合纵攻秦战役,秦昭王不能抵挡五国大兵,被迫割地求和。
齐湣王十五年,趁着五国在函谷关一线,压服住了秦国,齐国通过前后三次战役,终于吞灭了宋国,宋王偃败死。
宋国也是五千乘之国,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大国,齐国吞宋,国土壮大得甚多。
齐湣王十六年,齐国吞宋,极大地壮大了齐国,从而威胁了其他列国的安全,并且令秦国非常恼怒。同时,苏秦游走离间列国与齐国的关系,把齐湣王许诺给赵国权臣李兑的宋国陶邑,说服齐湣王不给李兑,激怒了赵国。而魏国目前相国是孟尝君,孟尝君曾担任齐湣王初期的相国,因过分专权,被齐湣王赶走,遂深恨齐湣王,也愿意以魏国之兵伐齐,而韩国弱小,唯秦赵魏的马首是瞻。秦国,固然是极想讨伐齐国,遏制齐国吞宋自壮后的势头。
于是,次年,齐湣王十五年(公元前285年),秦、赵、魏、韩、燕国组成了浩浩荡荡的合纵攻齐联军,出于对齐国吞宋的愤怒,直攻至齐国西线的济水,齐国因为吞宋国力和兵力消耗甚大,其主力至此地迎敌,一战大败。随后,秦、赵、魏、韩列国,转去瓜分齐所攻下的宋国土地,唯独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军独自深入,直攻到齐都临淄,攻破临淄,齐湣王败死。
随后五年时间里,乐毅陆续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唯独只有即墨、莒等三城未下。
这次五国合纵攻毁齐国,客观上打破了秦、齐两极左右天下的格局,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客观上为秦国统一全国扫除了一大障碍。而这场五国攻齐,以及前面的唆使齐国吞宋等等,又都是苏秦策划和推动的,最终目的为了帮助燕昭王实现“弱齐强燕”的间谍使命。但客观上,苏秦的这种作法,对中国最好的统一,也做了一定的贡献。
赵魏韩燕这四国跟着秦国去合纵攻齐,不得不说是这四国“顾小利而忘大局”的战略失误。从中原列国自身利益来讲,维持东西齐秦均势对峙,是安全的,不应该彻底摧毁其中一极。就好比现代世界不希望美国一极独大。
临淄被占领了,齐湣王也死了,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都城被攻破后,跑到了莒城,莒城住着个太史,名叫太史敫,法章隐姓埋名,在太史敫家当了男仆。这太史的女儿觉得法章相貌举止奇特,认为不是常人,所以常常周济他,甚至干脆私通起来了。后来,齐国人到处寻找法章,法章生怕是叛徒要抓了自己去邀功,不敢前去自我暴露。最后,终于鼓足勇气去了,说:“我就是湣王的儿子啊。”于是,被莒城人立为新的齐王,是为齐襄王。
齐襄王继位后,以这太史的女儿为王后,称为“君王后”,后来生下儿子名建。但是太史是个老脑筋,太史敫说:“女儿没经媒妁之言就嫁了,真不是我的闺女啊,污辱了我的劝谏!”于是终身不见这个“君王后”。君王后很贤,虽然见不到老爹,但不失人子之礼。
齐襄王五年,这时乐毅已经在齐国纵横五年,攻下齐国七十余城,就剩即墨和这个莒城了。即墨那里,田单以火牛阵突然袭击,终于战败了燕君,随即来到莒城,把齐襄王(法章)迎接到临淄。随后,逐渐收复了所有失地。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
齐襄王十四年,齐襄王死,儿子齐王建继位。
齐王建六年,秦国进攻赵国,在长平展开大战。齐国和楚国都发兵去救助赵国。秦国国内这样商议道:“齐楚来救赵国,如果齐楚和赵国真的很亲近用力,我们就撤兵,如果齐楚都并不亲近赵国,我们就继续攻赵。”
这时候,赵国粮草匮乏,向齐国求助粮食。齐王建不愿意给,大臣周子劝他说:“不如给赵国粮食,如果不给,秦兵知道齐赵其实不亲合,秦兵就不会退了。这样,秦国的计谋就得逞了。而且赵国对齐国来讲,就是一个屏障,仿佛嘴唇对于牙齿,唇亡则齿寒。如果赵国灭亡,祸害就轮到齐国了。还是给他吧,因为爱惜小米就不给,这是为国家计事错误啊。”
齐王建就是不给。于是,秦兵继续加攻赵国,终于在长平破杀赵军四十余万,于是接下来又围了邯郸。
齐王建十六年,秦国灭掉周王室的洛阳。齐王建的妈妈“君王后”死掉。
齐王建二十八年,齐王建去朝拜秦国,秦王政在咸阳宫置酒招待他。
齐王建三十五年,秦国灭掉韩国。齐王建三十七年,秦国灭掉赵国。
齐王建三十八年,荆轲刺秦王,不果,被杀。次年,秦国破掉燕国都城,燕王败走辽东。
齐王建四十年,秦国灭掉魏国。
齐王建四十二年,秦国灭掉楚国。
齐王建四十四年,秦国开始发兵击齐。齐王建听相国“后胜”的意见,不去迎敌,选择投降。秦兵把齐王建迁到共邑居住,随后竟然饿死。齐国灭亡,成为秦朝的一个郡。天下遂一并于秦。
最初,秦国忙于进攻赵魏韩和楚国,列国忙于自救,所以齐王建最初四十年,齐国没有遭受任何外兵的侵扰。齐王建十六年,他妈妈“君王后”死后,他开始听信相国后胜的意见,而后胜接收秦国间谍送来的大量的金子,他又派宾客(即门客)去秦国访问,秦国又多给他们金子,于是后胜和宾客们都劝齐王建不要合纵,而去朝拜秦国,不要帮助五国攻秦,秦因此就灭掉了五国。五国灭亡,齐国也就没戏了,齐王建遂投降。齐国人都怨齐王建不早和诸侯合纵攻秦,而听信奸臣之言,长期置身战争之外,而亡国。
太史公曰:据说孔子晚年喜欢《易经》,《易经》确实幽明深远,一般人是搞不懂啊。从前周朝太史替陈完用易经占卜,说他十代之后必成国君,结果就是真的如此。田乞和田常之所以能连弑齐国二君,专了齐国之政,大约也不光是形势势力积累使然,也是好像遵循着吉兆的要求啊。
笔者案:马克思说,资本家为了30%的利润,可以铤而走险。所以商人脑子灵,属于不安分阶层,在法家盛行的秦国,遭到长期压制(法家的中心思想就是君权强化)。但是在齐国这里,商人得到人们艳羡,这是从前商人出身的管仲(就是诸葛亮所自比的)所定下的传统。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到农贸市场卖金子的人(鬻金者)那里,抓住金子就夺了过来。“市长”(农贸市场的头儿)把他抓起来,问他:“人都在这里,你就抓取人家的金子,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见到金子罢了。”这是齐国人拜金的写照。
大约唯其齐国人拜金吧,秦国在后期时执行的远交近攻战略,才能在齐国这里见效,通过送秦国当政者和舆论界金子,使得这帮人都劝齐王建和秦国结好,便于秦国远交近攻的执行。
而那些出使秦国拿了秦国金子的“宾客”,也就是当时的舆论界,他们游走公门,捏造亲秦舆论,对齐国的政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专家”爱金,古已有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