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吴起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代,除了战国七雄的历史以外,一些贵族或者布衣的列国将相也是决定和影响着各国的命运和历史走向。我们就择其中几位,说一说吧。

    孙武的祖上是齐国人,名叫陈完,是陈国贵族,逃亡到齐国,做了齐桓公的工正,就是国家技术总监,同时兼管占卜。

    孙武就是陈工正的后代,因为他爷爷立有战功得到封邑而姓了孙。孙武长大后,因为自己的家族即陈氏(亦即田氏)要夺齐景公的权,与各家族间仇杀,孙武干脆就出国去了吴国隐居。后来,伍子胥找到了他,带着他去见吴王阖庐,推荐他当官。事先,伍子胥把孙武写的兵法献给吴王阖庐。吴王阖庐见到孙武,说:“你这十三篇,我都看了,不过,能再试一下吗?”意思是,搞个模拟训练,这也是面试的一部分。

    孙武说:“可以一试啊。”

    吴王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

    孙武说:“可以。”

    于是就把宫中的美女都叫出来了,一共一百八十人,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以吴王最宠爱的俩美姬分任队长,都让他们持戟。孙武说:“你们知道心和左右手和后背吗?”诸妇女都说:“知道。”孙武说:“向前,就是看着自己的心,向左,就是看左手,向右,就是看右手,向后,就是朝后背。”美女们都说:“得令!”

    然后把军队的一套约束(规定)都讲了,还为此设了斧钺(处罚违令者用的),然后又把命令三令五申,于是开始击鼓,叫他们向右。美女们都觉得好玩,一起大笑。孙武说:“约束没有明确下去,命令大家不熟,是将官(我)的罪过。”于是,他又三令五申,然后击鼓,叫朝左。美女们又是大笑。

    孙武说:“约束没有明确下去,命令大家不熟,是将官的罪过。约束命令已经说清楚了,还有不守法的,就是军吏的罪。我命令,把左右两个队长,拖出去,斩了!”

    监军官当即扛着大斧子,就来拖那一左一右两队的队长,也就是吴王的最宠姬。吴王从台上看到,要杀自己的爱姬了,吓得大骇,连忙催使者跑下去命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寡人没了这两个爱姬,食不甘味(意思是吃龙虾也是泥鳅味儿),希望将军不要斩啊。”

    孙武说:“我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于是,硬挥动旗帜,令把两个爱姬生生给斩了。随后,监军官举着俩人头,在一百七十八名美女的队列前,徇示一圈,吓得美女各个面色苍白。随后,又拔了两个其次的作为队长,于是又再令击鼓。这些美女遂前后左右蹲起奔跑,各个如中规矩准绳,没有一个敢出声的!于是,孙武派人上去报与吴王,说:“兵士已经训练齐整,大王可以下来观看,唯大王之所用,即使令之赴于水火也不会避也。”

    吴王阖庐青着脸说:“你还是回去继续做隐士这个很有前途的职业吧,寡人不敢麻烦你了。”

    孙武说:“看来大王是徒好我的兵书,而不能用其实。”

    伍子胥连忙劝谏。吴王觉得孙武也确实是个兵家大才,最终还是让他当将了。后来,吴军西破强楚,攻入郢都,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都贡献了很大的力量。

    孙武死后,一百多年就有了孙膑。孙膑老家在山东阿邑和鄄城一带,也是孙武的后人。孙膑曾经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毕业后庞涓去魏国当了将军,事奉魏惠王,庞涓自以为才能不及孙膑,于是偷着把孙膑招来。孙膑来了以后,庞涓怕他比自己有能耐,于是忌惮孙膑,就拿法律给孙膑找了个罪名,把孙膑的俩脚砍掉了,打算使得孙膑隐没而不得显名。

    齐国的使者有到魏国大梁来的,孙膑就以刑徒的身份偷着见了齐国使者,一番畅谈,齐国使者觉得孙膑颇有奇才,就偷着把他装在车里,运去了齐国。孙膑到了齐国,给齐国将军田忌当了门客。田忌经常和齐国的公子们比赛赛马。孙膑看这些各家的马不外乎可以分成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你只管重重地下注好了,我保管你赢。”于是,等比赛的时候,田忌下注千金,齐王和诸公子也下注千金。孙膑说:“你这样,您以您的下驷和他的上驷赛,以您的上驷和他们的下驷跑,以您的中驷和他们的下驷比。”

    于是,这样比了三圈,田忌一负而两胜,终究把齐王的一千斤金子给赢来了。齐威王于是连忙问怎么回事,田忌就讲说了是孙膑的谋划。齐威王于是很感兴趣地约见了孙膑,向他询问兵法之事,从此就拿孙膑当了自己的兵法老师。

    后来魏国进攻赵国,赵国急迫,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打算派孙膑为将前去救赵,孙膑辞谢说:“我是受过刑的人,不可为将。”于是,就以田忌为将,而孙膑做军师,孙膑坐在一辆缁车里,坐着给出计谋。田忌打算带兵去赵国,孙膑说:“解开纠缠的绳子,不能乱抓一气,给人劝架,不能自己也跟着打。魏国攻赵多年,轻锐士卒枯竭于外,老弱病残疲敝于内。我们应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庞涓必然松开赵国。赵国如此则得救。这样,我一举而解赵之围,且收弊于魏也,抢它魏国一些地方。”

    田忌按照这个办法,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南下和齐军在桂陵交战,被齐军大败。

    随后过了十三年,魏国就去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告急。齐国派田忌再次前去救援,带兵直冲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说了,立刻离开韩国而回到魏国。这时候齐军已经入魏境,向西而来了。孙膑对田忌说:“赵魏等国的兵将,素来悍勇而轻视齐军,齐军号称胆怯。善战之人,要因势而利导。兵法云,一百里为了追利而急着跑,必然蹶败上将军,五十里为了追利而急着跑,只有一半的人能到(其他都掉队了)。咱们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做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做五万人吃饭的灶,第三天做三万人的。”

    田忌依计而行,庞涓追着行军了三日,于是大喜,说:“我固然知道齐军是怯懦啊,进入了我们魏国三天,士兵就逃跑过半了。”

    涓觉得齐军怯懦,于是选择了疾行追赶,他把自己的步兵都留在后面慢慢走,而带着轻锐战车兵,一日走两天的路程地,追逐齐军。孙膑估计庞涓的行期,当晚应该到了马陵,而马陵路窄,旁边多是山地阻碍,可以埋伏兵马。于是命士兵在山道埋伏。

    到了傍晚,庞涓果然追到这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阵形崩坏。齐军杀出,魏军大败。庞涓一看智穷兵败了,没办法了,于是只好自杀,临死呼道:“唉,遂成就了竖子之名!”

    此战,魏国主力损失巨大,从此失去战国首强地位,而孙膑也因此名显天下,后世还流传着孙膑写的《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的内容,和孙子兵法不一样,后者多讲大概念,孙膑兵法多具体操作,比如他说:“士兵执行命令,需要识别不同意义的彩旗和徽章(佩戴在身上的);战车运载将士,级;编组队伍的时候,要考虑士卒们的邻里乡亲关系;任命分队长官,要照顾乡土地域情绪。大举进攻敌军,要运用如大而有力的阵势;搔扰使敌疲困,可运用围追堵截,困而不打的阵势;以弓弩对付敌军,要使用变幻如云的阵形;围困聚歼敌人,可布置流动缠绕困敌之阵;阻击敌军精锐的前驱,要封锁敌人进攻的道路;追杀溃退的敌人,要留有出口;援救被困的友军,要强行猛攻敌阵;呐喊助威,鼓噪而行,要注意交错行动。

    “为了隐蔽军队的行踪,要选择在半环形的山地行军;在荆棘蔓延的地方行军,要把军队散布为委婉曲折的阵形;开阔地带,可以布置出人字形的雁行阵对敌;在山林绕行,一定要让队伍曲折相从前后有序;安营扎寨,要安排巡逻打更通宵达旦;夜间警戒,要凭信物符节检查通告;趁黑撤军要使用书简来传达命令。轻装突进,千里跃行,可以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夹道地形状击敌军;袭取敌国的城邑,能借助于水攻那就大事告成。”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去鲁国在曾子门下学习,事奉鲁穆公。齐国人进攻鲁国,鲁国打算以吴起为将迎敌。但是吴起的媳妇是齐国人,于是鲁人就怀疑吴起能不能坚持抗战。吴起为了当将成名,干脆一忍心,就把媳妇杀了,以示自己不会跟齐国人黏糊。于是,鲁穆公终究派他做了大将。于是攻齐,大破齐兵。

    鲁国人有来给吴起说坏话的,说:“吴起这个人,是个猜忌和忍心的人。他年少的时候,家里有一千斤金子,他到处求官却求不到,把一千斤金子都给花光了,他的乡党就笑话他,他于是就把笑话自己的三十多个人,都杀了。然后逃出东门。他跟他妈妈诀别,咬着胳膊出血而发誓说:‘我不做了卿相,不再回卫国。’于是就去曾子那读书。不久,他妈妈病死了,吴起就是不回家奔丧。曾子都为这事很看不上他。他于是就离开曾子,学了兵法给咱国君干活,因为咱国君怀疑他,他就杀了媳妇以求当上将官。我们鲁国是个小国,这样却有了战胜之名,那么列国一定会因此来进攻和压制鲁国。鲁国和卫国是兄弟之国,而国君用了吴起,那就是丢弃了和卫的盟国之好啊。”

    这些乱七八糟的话传到鲁穆公耳朵里边,于是鲁穆公就又怀疑吴起,把吴起辞退了。

    鲁国以政治品德看人,而不是事功能力看人,吴起在这里,耗着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吴起听说当时的战国首强魏国魏文侯善于用贤人,于是跑去应聘。魏文侯就问大臣李克:“吴起这人怎么样啊?”李克说:“吴起贪婪而且好色,但是如果指挥打仗的话,司马穰苴也不是他的对手。”魏文侯觉得能力比品质重要,于是任用了吴起为将,向西跃过黄河,攻击秦国的西河之地,拔取了五个城。

    吴起做将官,能够跟最低级的士卒同吃同住,他在哪行军休息,睡觉连个席子都不铺(就睡地上),行军也不乘车,亲自裹着粮食背着走,和士卒分劳同苦。(其实这不光是分劳苦,也是为了体会士卒的感受,这样自己能随时知道士卒的体力如何,对于行军打仗做计划下命令,能下的准确。)有一个士卒长了疮,吴起亲自为他吮疮之脓,一口口地。这个士卒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就哭了。人问他:“你的贱儿子得到将军来吮疽,这是多幸福啊,还哭什么?”这母亲说:“不是这个意思啊。从前,吴将军也曾为这孩子的爸爸吮疽,结果他爸爸打仗的时候奔不旋踵(不调转脚脖子,意思是不后退),终于战死于疆场。吴将军如今又给这孩子吮疽,我不知他是要啥时候死啊。所以哭啊。”

    呵呵,看来这是家族遗传病了。

    吴起善于用兵,处处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清廉公平,能尽得士卒之心,魏文侯因此就任命吴起做了西河郡的郡守,在西河之地以拒秦人。吴起扎根西河,二十年,把这里建设成了威压秦人的大前线。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继续事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在西边的黄河上泛舟飘荡,看着黄河对我们魏国的护卫作用,于是对吴起说:“咱们国家的山河之固,可真了不得啊。这都是魏国的宝啊。”

    吴起说:“应该在于德而不在于山河之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有彭蠡泽,但是不修德义,被大禹灭掉。夏桀的国家,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华山,南有伊阙之险,北有羊肠之道,也够险要的了吧,但是不修仁政,被商汤灭掉。纣王的国家,左有孟门之险,右有太行之山,北有常山,南有黄河,结果不修德政,被周武王杀掉。由此看来,在于德而不在于险。如果国君不修德,那么,即便此舟中之人都尽是敌国之人了啊。”魏武侯听了,说道:“您说的很好。”

    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名。魏武侯这时候要选一个相国,把贵族田文选做了相国。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我跟您论论各自的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好啊,可以啊。”吴起说:“带领三军,使士卒乐死,使敌国不敢谋,你和我相比,谁厉害?”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治理百官,使万民亲附,府库充实,你和我谁厉害?”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守卫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都只得附从,你和我谁厉害?”田文说:“我也不如你。”吴起说:“既然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你的位子却超在我上面,这是在怎么搞的?”田文说:“如今国君年幼,国人都心疑不定,大臣也未亲附,百姓也不信任,在此之时,是把国政交给你呢,还是交给我呢?”吴起默然良久,说:“还是交给你吧。”田文说:“是啊,所以我就居于你的上边了。”吴起于是才自知不如田文。

    这个故事讲的比较含糊,大约吴起功劳大、能力强,但是如果国君年少,这样的能力强的强臣,反倒会让君民都心疑,疑惑他抢了国君的位子,或者挟制国君,所以,吴起不如田文更适合当相国--这是我的理解。

    所以,造化常为庸人设计,有时候就是这样的。

    田文死后,公叔又来做相国,从名字上看,可能也是贵族--魏国正从魏文侯时期的法家改革任用布衣人才(如吴起、西门豹)而抑制贵族,转向了贵族政治化回归,这是它逐渐失去战国首强的原因。

    这公叔打算害吴起,他的仆人就给他出主意说:“吴起这人,为人节廉而且在意名誉,您就这样对国君说:‘吴起是个贤人,但是你封给他的侯国地盘小,又西临着秦国,恐怕他不会有安心呆在这里干下去的意思。’国君必问:‘那怎么办?’您就说:‘咱们可以用公主来试试他,你说把公主嫁给他,他如果有留下来的心思,必然接受。如果没有留下来的心思,必然不同意这门婚事。’然后您就招吴起来,让公主也来,您叫公主故意生气和轻慢你。那吴起看了,必然觉得这女子不好,未来国君要嫁她给他,他必不答应。”果然,吴起看见公主对相国公叔都那么轻贱,果然没答应魏武侯提的这门亲事。魏武侯于是开始怀疑他。吴起怕早晚自己要落罪,于是干脆离开,去了楚国。

    吴起路上走到河南许昌附近,看看离楚境很近了,吴起回过头,无限眷恋地朝魏国西河方向投去深情一瞥,止不住热泪纵流。西河真是他建功立名的地方,几十年苦心经营,最后竟怅然离去!

    仆人见他流泪了,问道:“根据我平时观察,您把天下看得很轻,丢掉天下就像扔了一个破鞋子。可是您离开西河却伤心流泪,这是为什么呢?”

    吴起回答说:“你哪里知道,如果魏侯信任我,而使我坚守西河,那我一定可以帮助他灭亡秦国。现在他听信谗人之言,我走了。西河要被秦国夺走的时候也不远了,魏国将从此削弱了!”

    果然,随后二三十年间,秦国因为商鞅改革,国力开始强起来,终于尽得了西河之地,从而又跃过黄河,不断侵略魏韩。

    吴起到了楚国,楚悼王素来闻说吴起的大名,于是就叫他做了令尹。这是百官之长了,吴起于是在楚国搞起了魏国曾有的法家改革,明法审令,裁减不急之官,废退公族(贵族),把养这些世代白拿俸禄食邑的寄生虫的钱,用于招募抚养战士。重点在于强兵建设。于是,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又战败三晋(赵魏韩),向西伐了秦国。诸侯都怕了楚国。

    这些楚国的贵族则都想害吴起,因为吴起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等到楚悼王死了,宗室大臣就开始作乱,进攻吴起,吴起拔腿就跑,跑到楚悼王的停尸房里,自己趴在楚王的身上。那些刺杀攻击吴起的人,因此顺便就砍和刺到了楚悼王的尸身。吴起遂被乱砍乱射而死。

    楚悼王下葬以后,儿子楚肃王继位,于是追究射吴起并且顺带射到了我老爸的这些人。因此弄出了七十多家,都给夷灭了。这种对贵族的杀戮,给楚国随后带来了楚宣王、楚威王的所谓“宣威盛世”,这就是吴起伏尸杀贵的故事。

    太史公曰:世人通常讲说军旅,都说孙子十三篇,吴起的兵法,世上也多有,所以我就没多写了,只写他的办事和政改。俗话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膑预测庞涓的战事反应,那是非常准确了,却不能早猜到庞涓的心思而导致自己遭了刑罚。吴起劝说魏武侯,讲德比山川形势重要,但是到了楚国搞政治,却因刻暴少恩(对贵族太狠,这算“无德”)而最终弄死了自己。可悲啊!

    笔者案:吴起之死在一些世故的人眼里看来,大约也应了老子那句话:“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给人当枪使,不落好下场)。所谓的“德”,吴起确实对贵族们是没什么德,但是裁减贵族,以招募战士和人才,对国家未尝不是“德”。司马迁说的,不是很确切了。其实吴起说的山川形势不如德,和在楚国对老贵族们不施德,未必矛盾,前者是泛指对人才的重视,后者只是对部分有害势力进行铲除,其实反倒树恩于士人。至于孙膑不能猜到庞涓要害自己,也确实是个问题。看来,所谓能掐会算,终究都还是有限的吧。

    吴起曾经主张借助自己已经攻占的西河之地,继续侵占秦国土地,乃至吞灭秦国。这在当时是可能的,因为秦国这时候还没有改革。但是魏国的领导人确却是更看重中原的花花世界,向中原发展和争霸,既有利又有面子,于是魏国随后和齐国等发生严重冲突,为争夺中原屡次大战,终于把魏国的国力消耗的不行,也失去了原有的战国首强地位。

    如果不是这么急功近利,先向西占秦国,以秦关中地利之险要,土地之肥沃,好好经营,可以成为争天下的不倒之资啊。

    吴起指出了这一伟大战略,惜乎领导人却是急功近利,只求短期迅速获得好处,终于陷于失败。执政者和官员只求短期利益,岂止是现代才有啊。

    因为错过了吴起说的时机,魏国转向东往中原发展,后来,在魏齐大战的时候,秦则开始改革,魏国再无西向的机会了。魏国没有,列国也都没有了。秦能并统中原,关键转折点是魏国没有执行吴起的战略,这样说是不为过分的。

    如果魏国不把主力发展方向急于调向东,一直攻秦,秦也无暇从容进行改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