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透视简明中国通史-西周在延续,历史更精确(信史开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卫国巫人密探风云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时代,始自于周厉王的言论管制期。周厉王,名姬胡,他是周王朝的第十任帝王,是周夷王的儿子。周夷王因为烹煮了无辜的齐哀公而载之于半信史,周厉王则表现出更为明确的暴君风格。

    周厉王于公元前879年继位,继位后就找来荣国的封君荣夷公,商量有什么办法可以迅速发财。荣夷公在历史上首创专利之概念,于是周厉王采纳之,方法就是把王畿一带的山林川泽统统封锁起来,如果百姓想要打柴、采集、捕鱼、打猎,就必须先行缴纳高额的税金。于是周厉王迅速暴富,百姓却是苦不堪言。

    百姓议论纷纷,表示不满。于是周厉王建立起以卫国巫人为主体的密探体制,密探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把对周厉王表示不满的群众报告给官方,抓捕后杀掉了。于是国人大恐,再也不敢公开表达反对意见。走在路上连话都不敢说,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就是出现在这个特定时代。

    没有人再敢说话,周厉王心清气爽,曰:要狠狠地打击那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嘛。

    如此"道路以目"了整整三年。三年后,突然有一天,数不清的国人、工商业者和军人聚集在王宫门前,守宫卫队杀气腾腾赶来,与群众对峙,并高声喊话,喝令群众解散离开,否则予以严惩。守宫卫队发现这样只能激怒群众后,又改喊请大家不要上了一小撮坏人的当,要和谐,和谐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大家解散的话,保证不秋后算账。而此时,密探们就混迹于人群之中,紧张地搜集着资料,准备群众解散后立即抓捕杀戮。

    幸好周王朝时代的国人没有上当,他们发出愤怒的吼叫,打倒卫队冲入王宫。周厉王见此情形,丝毫也不犹豫,立即跳上马车,驾车从后门逃出,向着东北方一路狂奔,渡过黄河,来到了彘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霍州市东南。确信国人不太可能抓到他之后,这才喘了口气,从此躲藏了起来再也没露过面。

    周厉王逃了,但是他还有个儿子,名叫姬静。愤怒的国人开始追杀太子,可怜的小太子疯了一样在街上狂奔,数不清的人在追杀他。姬静一口气逃到素有贤名的召穆公门前,冲进去请求庇护。暴动的群众追杀而来,包围了召穆公的王府,要求召穆公交出太子。

    召穆公壮着胆子与群众对话,请求放过无辜的太子,却被愤怒的群众拒绝。日后太子如果登位,肯定会为他爹报仇,群众不想冒这个风险。见劝说无效,召穆公只好退回,忍痛让自己的儿子穿上太子的衣服,推出门外。这可怜的小东西,没招谁没惹谁,被门外的群众一拥而上,活活打死了。

    召穆公以自己的儿子替代太子,让后世的统治者乐不可支,立即将召穆公树立为典型,宣传人命不等价的观念,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被忽悠,应该说,这个忽悠的效果是极为显著的。

    最重要的是,召穆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换来了个非常不值得的结果。日后这个太子继位,秉袭的仍然是周氏王族惯有的混账风格。

    短命共和国

    周厉王逃遁,共和国时代到来了。据司马迁《史记》载,周厉王逃走之后,周王朝由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他们和衷共济,推心置腹,亲密无间,不分你我,所以号称共和。但是据后世史学家研究,司马迁老先生写史不认真,弄错了。实际上,共和是一个人的名字,是有个诸侯姓共名和,这个人品德比较可靠,老百姓信任他,于是诚邀共和先生来都城执政。执政期从公元前841年开始,14年后,周厉王那没死掉的儿子突然钻出来,共和时代才草草结束。共和执政时期,实行的是无为而治、顺应民心的政治,所以这段历史非常平静。到了公元前827年,传来了逃亡在外的周厉王死掉的消息。这时候朝中有心术不正的大臣,开始密谋推举周厉王的儿子继位,自己也好以拥戴之名获得利益。家天下时代,拥戴者的私心和险恶隐藏在冠冕堂皇的口号之下,所以新君继位一帆风顺,共和从此彻底消失。

    平心而论,新君周宣王即位之初,还是很想有一番作为的。毕竟他的身世经历太过于惨烈,国人暴动,父亲逃亡,自己被追杀,为了救他,召穆公又献出了自己的儿子。如果他不好好地干一番,委实对不起这些拥立他的人们。

    所以周宣王努力表现,任用贤士,选拔人才,清明政治,安抚诸侯,就这样玩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不无沮丧地发现,他真正想要的,不是这个。他最喜欢的,是胡作非为。正儿八经治理好国家,这明显违背他的天性。

    于是宣王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为别人而活?周宣王说:我要做回我自己。于是他开始不理朝政,于后宫中过上淫乱而快乐的生活。王后姜氏看到他露出本来面目,心里很担忧,就脱下头上的簪和耳环,待在后宫的永巷之中,声称国君荒淫好色,都怪自己没当好王后,请国君治罪。与此同时,姜氏大骂宣王宠爱的后夫人是淫妇。

    史书上说,周宣王深受感动,于是励精图志。但这个说法是瞪眼睛说瞎话,实际上周宣王根本没理姜后个槌子,而且是变本加厉。周宣王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和平安康的日子让他痛苦,他巴不得天下大乱,所有人都活在痛苦之中,这样他才有得玩。

    可是天下不乱,人民不痛苦,怎么办呢?有了!周宣王想,思路决定出路,办法总比困难多。天下不乱,我把你搞乱,人民不痛苦,我让你痛苦。就在周宣王琢磨这事的时候,好死不死的鲁国封君鲁武公,带着大儿子姬括和小儿子姬戏,来都城见周宣王。周宣王一看这爷仨,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于是周宣王问:你们这俩孩子,哪个被立为封君继承人了?鲁武公回答:按照武王时代的律令,必须要立大儿子的。周宣王摇头:为什么非要立大儿子?小儿子也是亲爹生亲妈养,凭什么就没有继承权?这对小儿子不公平。现在我宣布,你们鲁国,改立小儿子为继承人。

    鲁武公慌了手脚:这么搞,会闹出乱子的呀。周宣王道:乱讲,怎么会出乱子?你不听我的吩咐,是蔑视天子尊严吗?鲁武公没办法,只好任由周宣王胡来,取消了大儿子姬括的继承权,让小儿子姬戏继承鲁国封君。可是大儿子姬括窝囊啊,他不过就是跟父亲来国都一趟,没犯错没惹事,却莫名其妙地被剥夺了继承权,为什么会这样呀?为什么?

    姬括想不通,咽不下这口窝囊气,活活窝囊死了。而小儿子姬戏,他在父亲死后,幸福地成为了鲁君。

    失去继承权的姬括虽然气死了,可是他的儿子没气死。姬括的儿子叫伯御,他还在耐心等待接班呢,没承想封国被叔叔霸占了。伯御不甘心失去的天堂,于是就秘密组织了一伙亡命之徒,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呼哨一声,杀入王宫,斩杀了叔叔姬戏,夺回了国君之位。

    可是自打周宣王为搞乱鲁国,埋下这枚定时炸弹之后,就天天伸长脖子往这边看,等着热闹看。闻说伯御杀姬戏,周宣王大喜,立即声称伯御杀掉了自己指名的封君,是对自己天子尊严的蔑视,于是率领大军,杀奔鲁国,把个愣头青伯御杀掉了。

    周宣王终于如愿,引领着王朝走向了大混乱时代。

    妖鬼杀人事件

    弄乱了鲁国,接下来周宣王想玩个大的,就驱师杀奔太原,去打那里的戎人。可是他哪里是戎人的对手?反被戎人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周宣王不甘心,又集结大军,再一次杀回去,不想戎人早就看透了他的草包本质,设下伏兵,竟然把周军全部歼灭。幸亏周宣王逃得快,才保住老命。

    逃回来后,周宣王反思这两次失败,恍然大悟,说:唉,打错了,就不该打戎人,戎人那伙子煞星会还手的,要打就打不会还手的,这样才能赢。

    打谁才不会还手呢?当然是打老百姓,于是周宣王增设官员,增加赋税,老百姓们果然是哭叫连天,却无力抗拒。周宣王的心里,顿时感到说不出来的快乐。然后周宣王又开始杀戮大臣,大臣也不敢还手。第一个挨刀的是大夫杜伯。关于杜伯这位霉催蛋的死因,史书上存在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称,当时民间有流言:"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意思是说将有女子乱政,操桑弓箕袋的人将灭亡周王朝。于是周宣王下令禁止弓矢,并派大夫杜伯负责此事。不久杜伯捉到一个入城卖弓矢的女人杀掉,这条禁令就取消了。但不久周宣王又梦到一个美貌女子自西方而来,进入太庙,拿走周氏祖先灵牌,于是周宣王判断谶言仍在生效,认为都是杜伯执行力不够,就杀了杜伯。

    另一种说法称,周宣王有个美貌的宠姬,叫女鸠,她爱上了杜伯就要求和杜伯欢好。可是杜伯拒绝了,女鸠爱不成,恨意生,就向周宣王投诉说杜伯企图污辱她。周宣王大怒,杀杜伯。

    两种说法在历史上都存在,而且相互之间并不排斥,可见杜伯之死,或是多种因素凑合而成。据记载,当杜伯被处死时,他大喊大叫:冤枉呀,我好冤枉呀,如果我死后无灵,我就认了,如果有灵,不出三年,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你等着,我会回来的,会回来的……果然,三年后,灵异事件就发生了。当时周宣王正在外边打猎,忽然看到杜伯驾一辆由白马拉着的白色车子,头戴红帽子,向着周宣王疾冲过来。周宣王急忙想逃,但为时已晚,只听嗖的一声,杜伯一箭命中周宣王的心脏,力道之大,甚至连宣王的脊骨都给射断了。

    事件发生时,朝臣与卫士们全都在一边看着,但没有人敢跟鬼魂过招,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宣王被杜伯鬼魂射杀。

    事后有人分析,这个杜伯鬼魂有可能是痛恨周宣王倒行逆施的刺客,扮作鬼魂来行刺。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但是有关"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的谶语,仍然在释放着强大的能量,并将周王朝迅速推向破碎的末路,这就不好解释了。

    拓展阅读

    秦王朝崛起

    周穆王时代,有个善于驭车的造父,替穆天子驾车巡游天下。于是穆天子把造父封到了赵城,造父就是后来赵国的先祖。

    造父到了赵城,天下对驾车或对马有研究的人都赶过去凑热闹。早间商纣王的亲信恶来,在周王朝建立后被列为奸臣,结果恶来的后人就沦落为养马人。这支部落的首领名字叫大骆,他也带着部族来了。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他在这苦寒之地,流露出养马的天分,他养的马膘肥体壮。

    马是周王朝最重要的财富与战略物资,造父发现了非子这个人才,就急忙报功。这时候穆天子已经死了好久,在位的是周孝王,孝王亲切接见了养马劳模非子,鼓励他多养马,养好马,为天子多做贡献。又把非子封到了秦邑,让他负责不知何故死绝了的嬴氏的祭祀。这样做的目的有可能是"去恶来化",和声名狼藉的祖先划清界限,开始全新的生活。

    于是非子从此改称秦嬴,彻底剥离了商纣王时代的负资产。此后非子家族延续三代人,到了周厉王引发暴乱之时,戎人趁乱进攻,消灭了大骆部落。此后,商纣王时代的奸臣恶来,就只剩下非子一支了。到了周宣王时,他是个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天子,又好大喜功,鼓动秦嬴的第三代封君秦仲进攻戎人,秦仲就信了。结果秦仲去了就没回来,被戎人打死了。

    秦仲虽死,却留下五个强悍的儿子,这五个儿子与戎人拼了老命,稳固住了自己的封国地盘,也成了周王朝北方最有力的屏障。

    周幽王的幽灵王朝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早在大禹始肇家天下,权力私有化之时,就已经埋下了后续王朝覆灭的种子。

    据《国语》及《史记》等严肃的史书记载,夏王朝末年的时候,忽然间有两条神龙,摇摇摆摆地来到了夏宫,很高调地宣布道:我们是褒国以前的两个国君,以后就留在这里,和你们在一起,在一起。

    史书没有提及神龙长什么模样,是穿着衣服还是袒露着鳞甲肚皮,史书只是简单地叙述道:褒人的神灵"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给我们的感觉,这似乎是一个神人杂居的混沌时代,街道上人来龙往,两条神龙到王宫拜访,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夏帝很害怕,就烧乌龟壳占卜,问:家里来了两条龙,是红烧好,还是清蒸味道更佳?

    卦象显示:杀了神龙不吉利,留下神龙也不妥当。于是夏帝就换了个问题问:请神龙留下唾沫,收藏起来如何呢?卦象显示大吉。于是夏帝就命人奉上玉帛财物,把请神龙吐口水的祈求写在竹简上,向两条神龙求拜。两条神龙冲夏帝吐了会儿口水,就飞上天空,不见了踪影。夏帝命人把神龙的唾沫装在一只精美的匣子里,郑重地收藏起来。

    不久夏朝灭亡了,商王朝就把装神龙唾液的匣子收归己有。很快商王朝也灭亡了,这只匣子就成了周王朝王宫的私藏宝物。整整一千多年过去了,匣子也未打开过。

    到了周厉王时代,他在宫中藏物中发现了这只匣子,问清楚详由后,心里就忍不住好奇:神龙的唾液是什么样子的呢?又有什么功效呢?

    好奇心害死王,周厉王下令:打开这只匣子看看。

    匣子一打开,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见打开的匣子里边,哗啦啦地流出大量的液态物,这应该就是神龙的唾液了。唾液浩浩荡荡,汩汩滔滔,在王宫里四处流淌,无法止住。眼看整个王宫就要淹没在唾液的海洋之中。

    周厉王慌了神,想出来个奇妙的怪主意:以邪止邪。周厉王命令所有的宫女集合,统统把衣服脱掉,光着身子冲着唾液海连蹦带嚷。据说周厉王的这个办法是有讲究的,神龙唾液,就是龙精,龙精遇到赤裸身体的女人,就会化为大鳖。不太明白这种变化的科学原理,但史书上说,那些唾液果然消失了,化为一只黑色的大甲鱼。

    甲鱼在王宫里爬呀爬,爬到了厉王的后宫。后宫有个7岁的小女孩,她在宫里的职务是"童妾",意思是周王还没成年的老婆。记载称,甲鱼爬到了7岁小女孩身上,感觉当时只是一场惊吓,也没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此后又过去好多年,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位,那个早年被甲鱼爬过的童妾,已经长大成人了。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童妾并没有接触过男人,怎么会生下孩子呢?她害怕周宣王追究,更害怕这孩子是个妖怪,就偷偷把孩子扔在了路边。

    这时候,恰好国都流传着"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的民谣,周宣王断定,如果有拿桑弓、背箕袋的人出现,周王朝就会灭亡。于是周宣王禁止制造弓矢,民间凡有售卖弓矢者,格杀勿论。

    正好有一对夫妻,靠卖弓矢为生,因而遭到追杀。夫妻二人只好逃亡。他们在路上听到有孩子的哭声,过去一看,发现了被童妾抛弃的婴儿。于是夫妻二人抱起这个婴儿,逃亡去了西南的褒国。

    很快周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幽王继位。这时候,被抱到褒国的小婴儿,已经长成了绝美的少女。不久周幽王攻伐褒国,抓走了封君,褒国人就把这个美丽的姑娘献给了周幽王。从第一眼看到她起,周幽王就深深地爱上了她。由于这个姑娘来自褒国,褒国姓姒,所以史书上称这个姑娘为褒姒。

    历史记载称,自从周幽王得到褒姒后,为其美色倾倒,宠爱无比,日日夜夜不肯分离。很快他就为讨取美人欢心,烽火戏诸侯而步步走向灭亡了。

    后世的学者们,对古人把这件事写入历史,表示出极大的愤慨,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神龙、唾液、赤裸身体的宫女……历史是严肃的,怎么可以写成灵异故事呢,嗯?古人治史,真是太不严谨了!

    实际上,古人治史是很严谨的,褒姒的故事也没什么问题,这实际上是在历史原型上衍生出来一个哲学故事,或者叫寓言更为恰当。故事已经讲得很明白,周王朝灭亡的根由,在于获得权力的暴力法则,在于后宫中童妾这种邪恶而变态的制度。由于国人的政治智慧匮乏,视暴力为获得权力的唯一通道,导致了弱肉强食、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流行。这种观念决定了,当一个王朝走过上升期,强者的挑衅就成为一个必然。这个规律,在春秋时代得到了精确的验证。

    拓展阅读

    此时的世界

    公元前800年,周王朝周宣王在位,而在印度,从公元前3000年前就开始积累的文化喷薄爆发,《吠陀经》在这一年完成。

    《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