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曾国藩-毛泽东评点曾国藩军事思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评点原文】

    1911年。著名将领蔡锷曾编有一本<;曾胡治兵语录>;,毛泽东曾认真研读过这本军事理论书,吸取其精华,如爱氏、爱兵、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即精神教育)等等。例如,曾国藩曾作有《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弟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鸡和鸭,英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饭。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材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这使人想起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建国后制定的《党政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中不难看出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

    【评点背景】

    毛泽东这位在中国战场叱咤风云、挥洒自如的时代伟人,在童年时代的经历和性格就让人们产生一些联想,他在战争中百折不挠的大无畏斗争精神以及在以后的军事生涯中,就其治军、对抗的策略上都有其不同之处,有些时候还会运用“妥协”的方法。

    毛泽东与自己的父亲毛顺生素来不和。父亲让他继承自己的事业,做小生意,而毛泽东素有大志,心怀天下,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康”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对父亲的反抗就升级了。当父亲骂他“不孝”、“懒惰”时,他就引出经书中“父慈子孝”的话来回敬他。有一次,毛顺生设宴款待生意场中的客人,要儿子出来殷勤待客,儿子讨厌繁文缛节,毛顺生便当着客人责骂他“懒而无用”,盛怒之下,毛泽东便立即与父亲争吵起来,父亲更加恼火,要动手打他,毛泽东则赶紧逃跑,父亲气得在后面紧紧追赶。毛泽东跑到水塘边停下来,吓唬父亲说:“你再迫近一步,我就投水了。”双方提出了“和谈”条件,父亲要他道歉并磕头认错、儿子则要求父亲答应不打他,然后可以跪一只脚磕头。后来毛泽东很有意味的说:“战争就这样结束了。我从这件事认识到,当我用公开反抗的办法来保护自己权利的时候,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保持温顺的态度,他只会更多的打我。”

    毛泽东一共读过6年私塾。1902年,在韶山南岸私塾,启蒙老师邹春培;1904年转韶山关公桥,塾师毛咏生。在这两处,毛泽东从读《三字经》开始,继而读《幼学》、《论语》、《孟子》和《诗经》等。1905年至1906年夏,毛泽东就读于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塾师周少希,1906年秋,转学韶山井湾里,塾师毛宇居,读过《春秋公羊传》和《左传》。此后,毛泽东有近三年停学在家,白天同长工一起劳动,晚上帮父亲记帐。1909年秋至1910年夏,毛泽东又到韶山乌龟井、东茅塘复学,师从毛简臣、毛麓钟两位先生,读了《汉书》、《通鉴易知录》,以及许多时论和新书。毛泽东后来曾说过:“我过去读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6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其实,毛泽东并不喜欢读这些经书,据他的塾师毛字居回忆,当时毛泽东在他那里读《公羊春秋》和《左传》,但却喜欢看《精忠传》、《水浒》、《隋唐嘉话》、《三国志》和《西游记》等古典小说。毛泽东自己也说,读了这些小说,“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好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的还要多。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讨论。我认为这些书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这些少年时代读过的书,对毛的一生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应该说,他最早的军事知识是从这些书中得到的。后来,他在其著名的军事论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提到的“曹刿论战”、“晋楚城濮之战”等战例都出自《左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战例,则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笔墨。毛泽东还曾引用“洪教头打林冲”论“战略退却”:引“三打祝家庄”论“矛盾的特殊性”;引“景阳冈上的武松”论“勇敢精神”等等,都得益于《水浒传》。

    1910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临行,他改写了日本西乡降盛的一首诗留赠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豪情壮志溢于言表。东山小学堂是新式学堂,毛泽东在那里学到了自然科学和新的西方学科。他自己则喜欢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报》。

    第二年,毛泽东入长沙,进湘乡驻省中学就读。辗转几年,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也转入了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在师范学校一共学习了五年半时间。这是他一生的知识与思想获得长进的阶段,对他以后的道路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湖南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读书极为广泛,对于哲学、伦理学、政治、体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思想也很庞杂。从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本珍贵的《讲堂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对于军事问题也有相当的兴趣。《讲堂录》中就有毛泽东亲手记录下的重要军事论语,如:

    “两军交绥,安者胜矣,骄则必败。”

    “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

    “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那里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人士既甚弱矣,则兵出于招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

    “孙武子以兵为不得已,以久战多杀非理,以赫赫之功为耻,岂徒谈兵之祖,抑庶几立言君子矣。”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善用兵者,无智名,无勇功。(孙武《谋功篇>;)”

    上述笔记可见,毛泽东已对中国传统兵法,包括《孙子兵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其中的以弱胜强的奋斗精神,以及以智取胜的战略战术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当时的湖南人对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取得赫赫战功的曾国藩普遍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把他视为治学为人、带兵打仗的楷模。毛泽东在师范学校的恩师杨昌济就曾有意引导毛泽东读曾国藩的书,并鼓励他成为治国兴邦的杰出人才。杨昌济在日记中提到,毛泽东资质俊秀、殊为难得,“余因为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公任之例以勉之。”在毛泽东的《讲堂录》以及书信中常可见到曾氏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他在1917年8月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更加突出的谈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人能如彼之完满乎?”

    曾国藩原本是文人,弃文从武后,治军打仗,立下了大功。这对像毛泽东这样的知识分子更易起到模范作用。此后,毛泽东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其治军打仗也确实多方借鉴了曾氏经验。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不仅在纸上谈过兵,还实实在在当了半年的兵。毛泽东十分关注辛亥革命的进程。还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时候,他从《民立报》上看到黄兴在广州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英勇殉难的消息,心情非常激动。在此之前,他通过阅读报纸和一些革命宣传品,了解到孙中山和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上,公开提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组建民国新政府,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院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这是他的第一篇政治论文。

    1911年4月,清政府颁布了所谓“铁路国有”的卖国政策,将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从民族资产阶级手里收回,出让给洋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湖南学生界尤为激烈,倡言罢课,开会演说。毛泽东也是其中的一个,经常聚议于岳麓山头,并且还剪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了。起义胜利的消息当天夜里就传到了长沙,可是新任湖南巡抚佘诚格却把电报扣押下来,不准在报上发表。因此,革命党人取得这样重大的胜利,长沙的普通民众还一点也不知道。过了两三天,毛泽东到城外兵营里去看望一个同乡,才知道起义的消息。

    一天下午,湘乡驻省中学来了一位武昌的革命党人。他在讲台上慷慨陈词,痛斥了清朝政府的昏庸误国,懦弱无能,主张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武昌起义的经过,分析了目前武汉三镇的军事政治形势湖北的新军虽然到革命这一边来了,新军将领黎元洪就任了湖北省都督,可是,北京的朝廷却起用了北洋大臣袁世凯,叫他挂上湖广总督的头衔,带领着冯国璋和段祺瑞两员大将,兵分两路,水陆兼程,向武汉三镇扑来。湖北的局势十分危急。因此,他呼吁一切革命分子和爱国志士,赶快行动起来,援救湖北起义军,以完成驱除鞑虏、建立民国的革命大业……

    毛泽东听了这次演讲后,决定和其他几位朋友去参加革命军。这时,清帝还没有退位,斗争还在继续。一支学生军已经在长沙组织起来。毛泽东不喜欢这支学生军,认为他的基础太复杂,于是决定参加正规军,到战场上去真刀实枪地干一番。

    正当他们谋划着要到湖北去参军的时候,湖南的新军起义了。起义军里应外合,顺利地攻克长沙城。起义军成立了新政府,通电全国,宣布湖南光复,并且开始招募新兵,扩充军队,准备援救武汉。毛泽东就在此时参加了湖南的新军。

    参军后,毛泽东被编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军营生活过得很呆板。采用日本和德国的步兵操典,每天三操两讲,点名训话。在这里一切以长官的意志为转移,长官说是黑的,你不能说是白的,稍有辩解,就会遭到打骂。毛泽东很不喜欢这种生活,但是,为了援助湖北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民族共和理想,他坚持下来了。天天勤学苦练,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些军事常识、基本训练初步掌握住了。他盼望马上开到武汉去。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只听得左队队长天天喊结集待命,准备随时开赴湖北,却是干打雷,不落雨,喊来喊去,军队还扎在练操坪按兵不动。其原因在湖南的立宪党人谭延闿担任了湖南都督,暗杀了起义都督焦达峰等人,排挤了大批革命党人,对湖北局势采取了“坐山观虎斗”的姿态。

    当时,新兵每个月有7块钱的薪饷,除了交两块钱的伙食费以外,剩下的钱还真不少。他订了好几份报纸,买了不少新书。他从当时的《湘汉新闻》上第一次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名词,他就和其他学生和战士讨论社会主义,并写信给原来的同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

    毛泽东在兵营里是个“秀才”,同班长和许多士兵都交上了朋友,常常帮助他们写信、出主意。大家都很尊重和敬佩他。

    1912年,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南北实现“统一”。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带着茫然的心情离开了军营。

    半年的军事生涯使毛泽东学到了一般的军事常识,了解了旧军队里的情形,这也为他后来在红军中革除旧军队的一些习惯,创立新的建军原则打下了一个基础。然而,参军半年的毛泽东并未得到真刀实枪地干的实践机会,倒是后来在湖南一师的时候,成功的组织了一次武装护校,在军事指挥领域内初露锋芒。

    1916年10月,湖南一师成立了一支“学生课外志愿军”。这是按照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军国民教育”的指示而组织起来的。其宗旨是:激发爱国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军事学术,实施军事民教育。这支学生志愿军其有一个营,下面有连、排、班、的建制,由一名职业的军事教官担任营长。平时,也搞一些简单的操练,以及投弹、射击之类的活动。因为毛泽东在辛亥革命时候当过半年兵,就被指定当了一名连长。

    当时,长沙的形势十分混乱。南北军阀混战,湖南常为战场,士兵们三五成群,公开奸淫抢掠,把一座长沙城搞得鸡犬不宁。学生们对这些北洋兵恨之入骨。1917年11月20日前后,毛泽东参与学生志愿军进行了一次护校斗争,智缴了部分北洋军阀败兵的枪支。毛泽东的同学周世钊曾回忆了这件事:“一天午餐过后,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已经到了离校只有两里多的猴子石附近。可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不敢继续前进,停留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顿时使全校陷入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毛泽东探听了北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又饥饿、疲惫、又惊慌,并不知桂军有没有进长沙,觉得可以设法把他们赶走。”于是作了一番周密的筹划。随后,毛泽东带领一部分同学立即去城南警察所借人、借枪。

    傍晚,第一师范的学生志愿军一律穿上平日操练时的军服,整齐的集合在操场上,看起来跟正规军一样,借来的20个警察也背上枪,站在学生中间。毛泽东作了简短有力的战斗动员之后,大家再一次检查自己的装备,就按照既定的战斗部署,分三路出发了。毛泽东带领一支南路军,由妙高峰下去,穿过铁路,然后迂回到北洋军的正面,准备去阻挡敌人的进路。其他两路,也迅速包抄了敌人的后路和东路、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对北洋军的包围圈。沿途,一些被学生发动来的农民和工人夜校的学员,早已拿着木棒、铜锣、打鼓在路旁等候着,陆续加入了队伍。

    过了一会儿,在与湘江平行的粤汉铁路上,影影绰绰的溃兵,象一条大黑蛇,在惶惶不安的向北蠕动。当离学生志愿军伏地不远的时候,毛泽东随即命令埋伏在山头上的警察鸣枪三响。要时间,写有“桂”字、“湘”字、“粤”字的灯笼一起点燃了,满山遍野,一片灯火。接着,便是一阵排枪,山那边又吹起了军号。随后就是鞭炮放在洋油桶里的爆炸声,活象无数机关枪打响了,一场“激战”就这样开始了。

    铁路线上的北洋军士兵一听枪响,吓得昏头转向,拼命向两边逃跑,没有一个开枪还击的。打了一阵枪,毛泽东命令停止,让两个零陵同学用桂林话喊着:“傅良佐跑了!南军已经进城,你们投降吧!”“投降不杀,缴枪发钱,放你们回家!”一会儿,那边打出了白衬衫,后来派人交涉,全部缴了枪。毛泽东组织同学们将所缴获的枪支和其他武器,送到了学校。当晚溃兵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发款遣走了,

    事后,全校沸腾般的议论这件事,都说毛泽东“一身是胆!”当同班同学邹蕴真问毛泽东“万一当时败军开枪还击,岂不甚危?”毛泽东回答:“败军若有意劫城,当夜必将发动,否则,必是疲惫胆虚,不敢通过长沙城关北归,只得闭守于此,故知一呼必从,情势然也。”就这样,毛泽东以假乱真,不损一兵一卒,打了一场大胜仗。

    1918年春,南北军阀再次开战,张敬尧进入长沙。在此战乱中,毛泽东组织以学生志愿军为基础的警备队,并担任队长,负责警卫全校的安全。开始时,“城中秩序大乱,拟联合他校,组织学生保卫队巡逻街市,适北军至乃止。”后来,“湘东战役,居民一夕数惊,学生捍卫学校异常得力”,使一师得以坚持上课。为了纪念,学校特“摄影留念”,并在这张照片上写道:“戊午上期,本校教职员学生弦歌步辍,几不知有兵祸云。”

    这一次的经历较之半年的军营生涯,似更有实战意义,是毛泽东第一次两军对垒中充当指挥员,并一举成功,打了一个大胜仗。此一役算得上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活学活用,毛泽东于此初露军事指挥的锋芒。

    【评点解析】

    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中,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称“湘军”,正是这支让太平天国折戟沉沙,千秋功业毁于一旦。由此可见曾国藩之军事才能以及他带兵、治兵之道。他曾作有《爱民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鸡和鸭,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壤,莫到民家去打饭。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材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侮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这种带兵、治兵军事思想确实在地主阶级中是很少见的。毛泽东同志也为红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由此看出,是为同出一辙,有明显的借鉴和被借鉴的关系。

    秋收起义时,毛泽东就为自己首创的第一支军队取名为“工农革命军”。他曾指出:我们是工农群众的武装,要为工农群众打仗。我们有湘赣粤已经组织过的千千万万的工人和农民同我们一道,我们的力量是伟大的。

    上了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向士兵进行思想教育的第一课,就是明确打仗的目的。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红军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

    1929年初,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开宗明义地指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同年,他又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明了新型人民军队为人民打仗,为人民建立革命政权的斗争方向,要求在部队中认真进行与白军根本不同的建军宗旨教育,使红军官兵都知道是为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

    治军之本在治心。心服,才能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心明,才能士气高昂,奋勇杀敌;心齐,才能同生共死,克敌制胜。毛泽东把士兵的心和人民牢牢地联系在一起。他始终把自己的军队称为人民的军队、工农的子弟兵,把这个军队的宗旨定为“为人民服务”。这样,就使这个军队有了工农群众这样深厚的基础,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民心中扎下了根。

    毛泽东曾在各种场合教育自己的士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他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告诫指导员们记住:“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他还说,我们的军队“是属于人民和保护人民的,它们和一切属于少数人,压迫人民的旧式军人、旧式警察等等,完全不同。”毛泽东在陕北招待留守兵团学习代表时指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人民的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诬,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

    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教育,使得军队的内部产生了强烈的正义感、自豪感,使得每一个士兵都有了一种救国救民的责任心,部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和政府》这篇著作中最精辟地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宗旨:“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毛泽东还深刻阐述这个宗旨对于军队建设和进行人民战争的深刻意义。他指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下,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就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在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在这个宗旨下,这个军队就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有一个正确对待俘虏的政策;在这个宗旨下,这个军队就形成了人民战争所必须的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因此,为人民服务成了人民军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团结战斗的思想基础。

    对于这支工农子弟兵来说,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毛泽东为军队规定了三大任务,即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生产。

    毛泽东还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军队的三大任务加以补充和发展。

    建军时期,毛泽东提出三大任务是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更为具体的表述了这一军事、政治、经济三位一体的任务,指出:“红军决不是单纯的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除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开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坚持长期抗战,打败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解放区的封锁,减轻人民负担,毛泽东发出了“积极生产、克服困难、亲自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要求军队一面打仗、一面生产,一支军队当两支用。他说:“我们有打仗的军队,又有劳动的军队。打仗的军队,我们有八路军和新四军;这支军队也要当两支用,一方面打仗,一方面生产。我们有了这两支军队,我们的军队有了这两套本领,再加上做群众工作一项本领,那么,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在毛泽东的号召下,解放区的军队和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他又说:“军队的生产自给,在我们的条件下,形式是落后的、倒退的,实质上是进步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在形式上,我们违背了分工的原则。但它使我们在军队克服了生活资料的困难,改善了生活,个个身强力壮,足以减轻同在困难中的人民的赋税负担,因而也就取得了人民的拥护,足以支持长期战争,并足以扩大军队,因而也就能够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达到最后地消火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目的。这种历史意义,难道还不伟大吗?”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人民解放军的三大任务,又被通俗的概括为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还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人民解放军又是一个工作队,……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当时,中央曾决定把210万野战军全部减化为工作队,去从事接管新解放区的工作。建国以后,军队在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是在战争年代形成的,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它使我们的军队真正和人民打成了一片。自然,毫无疑问,军队作为战斗队的职能,也就是打仗的任务,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的,是最根本的任务,而工作队和生产队的职责又是这个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军队的基本标志,是这个军队不脱离人民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途径。

    军队是高度统一的战斗集团,千军万马只有统一指挥,密切协同,才能战无不胜。“一盘散沙”和“乌合之众”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军队与人民的关系,不仅需要领导组织群众、共同生产来联络,而且需要有严明的纪律来加以约束。历史上任何一支受到人民欢迎和爱戴的军队,首先是以纪律严明、秋毫不犯为基本特征的。

    毛泽东在建军过程中创立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秋收起义后,部队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沿边界分兵游击,毛泽东经常对部队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要求大家对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骂人,不拉佚,请来伏子要给钱等等。当时,经过教育,部队执行纪律的情况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当时生活十分艰苦,粮食军饷都很困难,战士肚子饿了,拿老百姓一个红薯,一个鸡蛋的事仍有发生。

    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井冈山挺进,经过江西遂川县紫荆山时,为了处理好军队与群众以及当地地方武装的关系,毛泽东亲自向部队宣布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三条纪律的提出和执行,维护了起义军的革命形象,初步培养出好的纪律作风,有效地争取了群众的支持。

    1928年1月25日,部队在遂川县分兵发动群众时,为了使部队和老百姓建立良好的关系,毛泽东又提出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4月,毛泽东正式向部队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翌年1月,毛泽东在率红军向赣南进军时,又改六项注意为八项注意,增加了“洗澡避女人”和“大便找厕所”两项。后来,又将这两项改为“不得胡乱屙屎”和“不搜敌兵腰包”。

    此后,在红军颁布的各种训令、情况报告以及章程中都反复重申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基本内容。其他各地红军也相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纪律,其基本精神也都大体一致。

    抗日战争时期,鉴于出现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毛泽东重申了党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强调进行纪律教育,人人遵守纪律。

    解放战争进入胜利反攻的重要历史关头,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训令指出:本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衽多年,其内容各地军略有出入。现在统一规定,重新颁布。望即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三大纪律有:一,一切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有:一,说话和气;二,买卖公平:三,借东西要还;四,损坏东西要赔;五,不打人骂人;六,不损坏庄稼;七,不调戏妇女;八,不虐待俘虏。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易于每一个士兵牢记和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包含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我军政治工作中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只要自觉地执行了这些纪律,我军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就得到了最实在的贯彻与落实。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突出反映了军队和人民的关系,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基本性质和宗旨。这个纪律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了秋毫无犯。这也是毛泽东的军队受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衷心爱戴的基本原则。正如朱德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的军队是中国人民革命的产儿,它象儿子忠于母亲一样地忠于人民,所以人民爱戴和拥护它,帮助它克服困难,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不断巩固和壮大起来。”

    毛泽东创立了人民的军队。它的宗旨,它的任务、它的纪律就是它的生命力、战斗力的源泉。他在创立了自己人民军队的同时,深深地把它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起来。效仿曾国藩治军的《爱民歌》,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显示出了二者极强的联系性与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