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金瓶梅》十二讲-欲把金针度与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金瓶梅》、金学和宁宗一先生

    陶慕宁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还没有一部作品如《金瓶梅》一样引发如此纷纭的聚讼。有关该书作者的种种揣测、对于版本及艺术品位的鉴定以及其中露骨的性描写的争论,几乎是伴随着它的问世就展开了的,而且时至今日,仍是见仁见智,未有定谳。近几十年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日益澄明,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密切,“金学”新说竞起,尤其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等畛域屡有创获,而且愈发有了国际性的影响,成了学林瞩目的“显学”。

    清儒治学,义理、考据、词章相鼎足,蠲词章则卒读不忍;舍考据恐架空设言;弃义理终不过承讹袭谬,是以不当偏废。用之于“金学”,则有专事考赜作家、版本来历者,是为考据;亦有侧重结构、情节、人物性格之分析者,即今所谓文本研究,古所谓词章者;又有发中外文艺理论之矢射《金瓶梅》之的,欲揭橥其创作规律、美学风格者,此殆义理。繇是以观,治《金》诸家取径容有不同,家数或存歧异,要不失各成胜业,考据、词章郁郁乎文哉,第义理一道,尚罕觏思辨敏捷、理路清晰、融汇古今、厚积薄发之作。有之,则宁宗一先生《世情奇书〈金瓶梅〉》之谓也。举隅言之,此书胜在视野宏大开阔、高屋建瓴,持论谨严精深、含蕴不尽。

    具体而言,本书特色可析为五点:曩者研究《金瓶梅》多苦绠短,而作者雅擅发明,在洞察中国小说史沿革递嬗的基础上,借鉴文艺形态学、小说类型学的理论,即曾对几部划时代的小说经典文本抉微析异。他以独具的文心诗眼触摸到吴敬梓、曹雪芹、笑笑生三位作家气质禀赋的不同,进而提出《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而《金瓶梅》是小说家的小说之卓见,这就不仅赋予了传统的小说概念以现代意义的阐释,而且廓清了长期以来困扰着“金学”界的由于衡尺陈旧、概念模糊所酿成的迷雾,庶几使《金瓶梅》创作风格的研究走出目前的僵局。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该书浓郁的哲学思辨意味。读这本小书,你会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哲学根底,它的思辨力量就来源于这种哲理的“厚积”。可贵的是,它的作者不惟旁涉各家,更是融通能化,并没有用种种文艺理论来堆砌炫耀自己的体系,而是着力于审慎的逻辑推衍和恰当的引譬联类以“薄发”自己的机杼。也正是由于这种渊博的修养,使得读者能够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不为菁芜混杂的作品所惑,不被臧否两歧的评论所迷。“《金瓶梅》的二律背反”一章充分地显示了作者不懈的反思精神和超脱的学术见识。又因为是小书,所以不拘执于字句、不害冷僻琐屑,是作者先立其大,小者自然不能夺,正可觇见随物赋形的功力。

    这本书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宏观视野和精巧结构相结合。全书流动着作者对于整个小说史的统摄意识,他对《金瓶梅》细微之处的含茹从不脱离小说史的流变轨迹,这就使立论永远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如渊渟岳峙,如孤峰出岫,雄辩难移。书中写道:“《金瓶梅》的作者已经不再是简单地用黑白两种色彩观察世界和反映世界了,而是力图从众多侧面去观察和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人物了。小说历史上那些不费力地把他观察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硬塞进‘正面’或‘反面’人物框子去的初级阶段的塑造性格的方法已经受到了有力的挑战。”这种宏观的、辩证的点睛之笔实际已决不止于对《金瓶梅》一书的批评,而是涉及到整部小说史的规律性揭示了。一本小书能有这样的大手笔,行文却从容有致而绝不“局促”,结构上珠联绳贯、经纬相牵,让人一章章读来毫无“逼仄”之感,心绪随着作者文思的起落而自然舒卷,从娓娓道来的小处领略《金瓶梅》的大观。天机云锦裁处之妙,洵非刀尺建功,这正是高明手眼所在。宏观的视野观照结合微观的惬心贵当的讲述,这就是前叙的高屋建瓴而又含蕴不尽。

    第四点,世界上第一流的文艺批评家莫不以文笔凝练隽永见长,如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法国的丹纳,读他们的评论文章,不啻是一种审美的享受。《世情奇书〈金瓶梅〉》无疑也具有词章之美,它叙述的精彩生动,议论的汪洋捭阖,使之有别于那种干巴巴味同嚼蜡的理论专著。它辩丽整饬而给人以平易可亲之感,流畅自如而又别具警策深湛的魅力,重视符采而未尝因词害句。在今日的图书市场上,能够见到这样的好书实属不易。

    诵诗读书,讵可不知其人?在这里再谈谈本书创作的缘起、委曲,以略表见书与人的纠牵。《金瓶梅》长期被目为诲淫之书,由于人所同知的原因,不但《金瓶梅》研究在一段时期内受到了质疑、打击,连它的研究者也数罹灾殃。当年宁先生也因评骘此书受到冲击,被安上了“毒害青年学生”的罪状。正因为这段遭际,作者对《金瓶梅》蒙被诟詈尤为不平,他后来一系列的述造都有为《金瓶》作《春秋》的旨归——不止于消除误解,更标置《金瓶梅》美学,发明它独有的艺术成就。“金学”研究曾经咻于众楚,险些毁在柙中,因此宁公之探骊得珠,可说是别有一番滋味,两者之共荣辱、同喜乐,有以哉。斯编也还不满足于为《金瓶梅》正名、让外行人看个热闹,而是要把金针度与人——篇幅有限,更多的妙处、胜景,要请读者自行领略。宁先生和心血隃麋成此一书,第五个特点就是发皇之处既有兰陵深意,也存宁公痴心。

    先生《说不尽的〈金瓶梅〉》初版之年,学生草有短评,蓦然已阅二纪。今又为先生新著作序,愈感惶惶不胜。承乏用事,谨为读者绍介佳作。

    2015年4月9日于南开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