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往事:“第一”解读-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纪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章本立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2分28秒,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一团烈火和巨大的轰鸣声中徐徐离开发射台,向着预定的目标飞去。9时10分5秒,弹头精确命中目标,运载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它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许多年过去了,我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每当我回想起参加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研制的情况,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使我永生难忘。

    紧急命令

    1960年九十月间,我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运载火箭正处于关键阶段。当时我作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三设计部驻沈阳工作组的一员,承担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中的设计工作,并以军代表的身份,对发动机的质量进行验收。1960年10月11日,驻沈阳工作组接到北京紧急电令,命令我第二天立即回北京接受新的任务。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我怀着急切的心情告别了共同战斗两年的战友,匆匆地离开了沈阳。

    10月13日回到北京。下午设计部领导找我谈话,告诉我的新任务是去靶场参加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这是党对我的极大信任,也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1958年10月根据党的需要,我和30多名北京航空学院的应届毕业生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刘有光政委接见了我们,并讲了话。他讲到了五院的性质、院的战略目标和最近几年的任务。刘政委语重心长地说:“我国是火箭的故乡,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双手研制出洲际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为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为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刘政委的讲话使我们受到了极大的教育和鼓舞。我深深地感到任务的光荣、艰巨,并为能亲自参加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而骄傲。从此,我下定决心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一生。

    现在党派我去参加我国研制生产的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这怎么不使我万分激动呢!

    出发前后

    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是研制中最全面、最严格、最综合、最重要的一项系统试验。为了完成好第一枚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总院组织了120多人的试验队。我们设计部参加试验队的有任新民主任、李伯勇、章本立等9人。

    根据技术条件规定,在参加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前必须完成发动机的典型试车。1960年10月17日,运载火箭发动机首次进行了90秒的典型试车。这天一早我和参试人员来到了发动机试验站。发动机已经安装在与地面成45度的试车台上,试验站的操作人员正按照指挥员的命令有条不紊地对发动机进行试车前的各种测量和检查。聂荣臻元帅、陈赓大将、张爱萍上将、安东少将亲自参加了这次重要试验。下午4点30分,发动机的测试检查工作全部完成,推进剂也加注完毕,控制中心发出了试验前的第一次警报,这预示着试车即将进行。

    为了安全,我们撤出了试车台现场,站在离试车台500米以外对面的山包上观看。下午5时20分,控制中心发出了第三次警报。这时人们的精神状态一下紧张起来,我的心也加快了跳动。因为试车的成败将直接影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那么我国自己生产的发动机能否经得住长时间、高温、高压、高转速的考验呢?这是人们所共同关心的。虽然我参加发动机的研制已经两年,但参加发动机试车还是第一次,还不知发动机试车将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这大概是心情紧张的另一个原因吧!

    随着三次警报响过后,试车指挥员下达了启动发动机的命令。顿时从发动机推力室的喷口喷出了橙红色的火焰,发动机发出了震天动地的轰鸣。高温燃气强烈冲刷着用铸铁块铺成的试车台导流槽,400多公斤重的大铁块也被掀起抛出老远。火焰点燃了导流槽周围的野草,一只野兔吓得四处逃窜。有的女同志赶紧用手捂住耳朵,人们屏息注视着金蛇狂舞般的火龙。5秒、10秒、50秒……随着试车时间的增长,人们的心情也逐渐放松,90秒后发动机关车,我国运载火箭发动机首次典型试车成功了,山坡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聂荣臻元帅即席发表了简短的讲话,热烈祝贺发动机首次典型试车获得成功,并预祝同志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次日凌晨3时,试车后的发动机进行了分解检查,全部零组件均正常。这证明我国发动机的质量是好的,可以参加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1960年10月19日,首批两枚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合格,国防科委和五院的有关领导听取了各系统的详细汇报并批准这两枚运载火箭可以参加飞行试验。10月20日晚8时半,全体参试人员登上装载运载火箭的专列待命出发。

    在列车上

    装载两枚运载火箭及部分仪器、地面设备、特种车辆,以及参试人员的专列,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混合编组而成,由20多名全副武装的战士押运。10月23日凌晨4时40分,专列向着遥远的目的地进发。

    试验队的领队是老五院科技部部长耿青同志。试验队的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除少数40多岁年长一些的专家外,大部分是刚从大学毕业投身于祖国航天事业的年轻人。列车在向前奔驰,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从到五院报到时起,我完全被这壮丽的事业所吸引,工作是那么新鲜而具有魅力。1958年10月到1959年2月我参加了运载火箭发动机图纸资料的翻译、复校工作,并通过学习、消化,为下厂生产作技术准备。工作是紧张的,晚上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1959年2月到1969年10月,我一直在沈阳参加运载火箭发动机的生产试制工作。

    我部驻沈阳工作组的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作非常繁重,我们既是设计代表,负责解决试制中发生的技术问题;又是作为军方代表,肩负验收产品的责任。同时为了早日把运载火箭发动机试制成功,我们都身兼数职,当时称之为八大员:即设计员、工艺员、检验员、调度员、材料员、工具员、资料员,外加搬运员。我们与工厂的干部、工人并肩战斗,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我们与他们一起吃住在车间,送走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又迎来了多少个灿烂的黎明。

    1960年3月初,厂方决定以实际行动向“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献礼,我与涡轮泵车间的师傅们连续苦战三昼夜,没有离开车间一步,终于在1960年3月6日装出了我国第一台运载火箭的涡轮泵,3月8日装出了第一台发动机样机。为此我曾荣立二等功一次,并出席了零陆八一部队群英会……

    现在我又受党和同志们的委托,去参加运载火箭研制中最后一关——飞行试验,我既感到任务的光荣,又深深感到责任的重大。我反复在列车上沉思,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胜利到达

    经过五天五夜的长途行军,专列于1960年10月27日下午13时20分安全到达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戈壁大漠之中,地理气候环境比较复杂,缺水严重,夏天白天热得汗流浃背,晚上却冷得使人发抖。进入10月,晚上气温达到零下20至30摄氏度。1960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基地副食供应极其短缺,主食吃的是黑面馒头、窝窝头,其困难之大一般人是难以想像的。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工程兵指战员,战天斗地,住帐篷斗严寒,硬是在这渺无人烟的戈壁沙滩上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建成了一座粗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心的同志们也在同样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我国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他们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深深地教育和鼓舞了我们。

    我们到达基地的当晚,基地举行了盛大而热烈的欢迎大会。会场是在工程兵的食堂兼会场的工棚中。会后,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火线文工团为试验队进行了精彩的演出。

    10月28日,运载火箭在技术阵地开始进行水平测试。11月3日,运载火箭水平测试完成,表明火箭经过长途运输一切正常。运载火箭装上胶轮转运车,准备向发射阵地转移。

    节外生枝

    当火箭在技术阵地水平测试即将结束时,11月1日中午12时50分,我国第二台运载火箭发动机典型试车进行到55秒时氧化剂泵发生爆炸。氧化剂泵盖上的18个螺栓全部拉断,泵盖飞出30米砸在试车台观察间的墙上。

    当晚11时30分,基地的试验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以任新民主任为首的发动机组有关人员连夜举行了会议。当时十一所在基地的参试人员中,从事涡轮泵研究工作的就我一人。我感到形势逼人,压力很大。要害的问题是,由于发动机典型试车涡轮泵爆炸,火箭还能不能按计划发射?这不仅是个重大的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集团背信弃义,片面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当时我国又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国家在这种最困难的时刻为研制运载火箭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周恩来总理和聂荣臻副总理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亲自主持会议,及时研究解决运载火箭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全国有数千家工厂,10多万名工人为运载火箭的研制而日夜奋战。如发动机的推进剂液氧、92%的酒精和过氧化氢,当时我国都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为此燃化部专门建立了工厂进行试制,并按时提供了合格的推进剂。冶金工业部为发动机提供了各种规格的金属材料。机械工业部、建材部、化工部、纺织工业部等都为发动机提供了各种机电产品:轴承、橡胶密封材料、各种润滑剂、特种油漆、防热玻璃棉、玻璃布、橡胶、石墨制品,等等。特别是直接从事运载火箭发动机生产的国营黎明机械厂五分厂的全体同志,更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全厂上下团结战斗才创造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我国运载火箭是全国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成果。它凝结着千百万人的辛勤劳动,寄托着中国人民的希望……此时此刻怎能不使人感到责任重大、心情紧张呢!

    当任新民同志传达完试车情况已是凌晨1点了。接着由我向任主任和试验队的领导汇报了氧化剂泵的结构特点、设计要求和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并初步分析了氧化剂泵轴承爆炸事故产生的可能原因。根据我国生产的发动机多次校准试车和典型试车的情况来看,发动机涡轮泵有足够的可靠性,建议仍按原计划进行飞行试验。最后经同志们反复认真地讨论,并报试验队临时党委批准,决定飞行试验按原定计划进行。但我的心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中。

    胜利的喜悦

    1960年11月4日,运载火箭转运到发射阵地。从晚上开始,一切按飞行试验计划进行。运载火箭首先从运输车上吊到起竖托架车上,然后给火箭装上弹头,再把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展开托架上的三层平台,开始对火箭进行垂直测试。垂直测试合格后开始加注推进剂、称重、安装火工品等。

    11月5日凌晨6时,指挥员下达了3小时准备的命令。参试人员和各种车辆按计划逐步撤离发射场。我们也撤到离发射台后方3000米左右的敖包山上。从敖包山上看去,运载火箭像一颗绿色的宝石镶嵌在银色的戈壁沙滩上,经晨光照射,闪闪发光,真是美不可言。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个初生儿将从这里起飞。

    聂荣臻元帅亲临飞行试验基地指挥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试验,并亲自为首次飞行试验剪彩。参加这次重大试验的还有火箭技术专家钱学森,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等,他们坐在试验场飞行控制中心。上午9时左右,火箭发出一声轰鸣,发射台周围喷出一股白烟,火箭慢慢地开始离开发射台垂直上升。从发动机喷管中排出橙红色的火焰极其壮观。数秒钟后运载火箭开始向西拐弯按预定的弹道向目标飞去。当运载火箭飞行进入同温层时,大气经高速物体的扰动出现了白色的尾迹。火箭越飞越远,连视力再好的人也看不见了。但沿途各观察站通过电波源源不断地向指挥中心传来报告:“发现目标,飞行正常”,“发现目标,跟踪良好”……不久,弹着区传来报告:弹头命中目标,我国运载火箭第一次飞行试验成功了。

    飞行试验成功后,当天晚上在基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会。聂老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人们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在弹着区尚未报告命中目标之前,我还是放心不下,当听到命中目标的喜讯后,我的心才像一块石头落地。那时我的喜悦心情是无法形容的,和同志们一起欢呼、跳跃。我们胜利了!这充分说明,任何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住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系航天工业部第十一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