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家训2-法则17:顺境需要挫折教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逆境下,人可以锻炼出不怕挫折的勇气和百折不回的信念,但逆境绝对不是获得这些高贵品质的必要条件,甚至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在逆境下更容易养成这些品质。

    逆境还是顺境并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无论处于哪种境地,都应该有这样的认识:不屈服于逆境,不安享顺境。

    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小时候家里穷,根本请不起老师,父亲就给他上课,教他哲理,让他懂得了世间情怀,懂得了怜悯,也懂得了写作。11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了,酷爱文学的他,独自一人来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始了拼搏的生涯。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的才华释放了出来,获得了免费就读的一个机会,这对于一个家境贫寒的青年是多么难得的机会!5年后,他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没有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美元非公职津贴。

    从此,他开始专注于童话创作,一篇又一篇的优秀作品接连不断地问世,事业一次次达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却一直处于低谷。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自幼贫穷,早年丧父,终身未娶,贫穷,孤独,悲痛的窘境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他;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顽强的拼搏中度过的,他不断地与命运周旋,抗争着。他的作品为世间带来了一丝温暖,为孩子们带来了幸福与欢乐,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青年时期曾经游历全国各地,以接触社会、体会民情、考察史迹。同时,他还向前辈学习各种历史知识。后来他继承父职作了太史令,阅读了国家珍藏的许多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他开始秉承父志撰写《史记》。正当司马迁专心著述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秉公直言,惹恼了汉武帝。为了免除一死以完成《史记》的写作,司马迁强忍屈辱,接受了世间最残酷的“腐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韩非等在逆境中发奋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身心备受摧残、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决心以残烛之年,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公元前93年)终于出狱。武帝对司马迁的才能还是爱惜的,任命他为中书令。从此他埋首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这两个都是逆境成材的故事。顺境和逆境比较,人们都喜欢顺境。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在顺境中向目标奋斗,如同顺水行舟,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对人的事业发展也有不利因素。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娇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对顺境消极作用的一种警诫。积极利用顺境的有利条件,避免顺境的消极影响,是人生旅途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与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加了人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正反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

    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顺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进的。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因为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他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人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逆境不是必须经历的

    顺境中容易成材还是逆境中容易成材,这一直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数人总是喜欢罗列一大串名人来证明逆境成材的道理,如岳飞、曹雪芹、司马迁、蒲松龄……他们都是在逆境中奋发图强,成就一番事业而名垂千古。的确,逆境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逆境也的确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潜能,但是逆境本身是一种无奈,逆境也是非常态的路径,谁不盼望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生活,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呢?一个人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他哪来的心思谈事业,谈理想呢?“逆境中成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应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剪影,如今有不少人把“逆境成材”当成一种教条,在“逆境崇拜”下,没有逆境,打破顺境也要创造逆境,没有贫穷,创造贫穷也要迎合那些矫情的古训。真的是只要逆境就能成材吗?

    【情景再现】

    一直以来父母都认为张海迪从逆境中获益很多,但是,让父母听听她自己的心声吧。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话,我是一个健康的人的话,我想我会做得比现在,比今天还要好,我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今天还要大。”

    “今天坐在这面窗前,看着眼前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够像你们一样,用双脚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温馨、亲切,找回我以前曾经拥有过的走路的感觉。”

    “还有一个脆弱的海迪。像我这样一个残疾女性,身上被弄脏后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懊恼是你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有时我甚至想,没有我多好。有时出差住在高楼,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结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乐死……”

    逆境不是必须经历的。新一代的成长和发展越来越多面对的是顺境,这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时代发展的标志,年轻人的成材环境越来越好,一些富家子弟会不学无术,好逸恶劳,但这不是“顺境”的错,而是教育创新的滞后——社会的进步为年轻人提供了发展的“顺境”,而教育尚未在“顺境成材”上为社会提供一套有效的启蒙思想。在这个时代里,父母不能一味追求“逆境成材”,父母所要做的是引导新一代如何利用好“顺境”,引导他们珍惜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把教育的前提放在“顺境”上,而不能把自己当年的艰辛复制到后代身上,故意营造贫困去迎合“逆境成材”所需要的逆境。一个人战胜了逆境,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是一个理智的强者。

    【情景再现】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50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300多人,他问:“谁要这50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50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然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他,因为他并没贬值,他依旧值50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逆境并不会改变一个人本来的价值,只要永不放弃,人的价值就永远不会贬低。通往成功的道路从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相反,经历苦难是一种幸福,只有经历过逆境并且克服眼前的一切,才能真正获得成功。轻而易举获得的成就不会长久。逆境并不是一种苦难。逆境仅是一种环境,只是人们奋斗中的反向作用力,只是为了让成功果实品尝起来更加甜美的催化剂。

    爱默生说过:“浅薄的人相信运气,相信环境。天真地认为,由于某人正巧出生在这个家庭、叫这个名字或者恰巧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地方,才会发生那件奇妙的事,如果换了一天,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而坚强的人相信因果,所有成功人士在这点上都是一致的。他们相信事物的运行有着自身的规律,但并不是靠运气;在最初和最终的事件之间,往往存在着密切联系。决非偶然。”

    挫折是最好的礼物

    逆境不是必须经历的,但挫折教育是必须的。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不必强调逆境成材,但一定要知道,挫折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现在的生活变得更为优越了。然而,正是这些优越的条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时,也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运用不当,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父母不必让孩子逆境成材,但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情景再现】

    有一名老教授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不仅学业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面也甚优,他从来就没输过。然而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在众多的尖子生中很难再独占赘头,他输了,但没有输得起,就因为考试分低,学校要他留级,他就离校出走了。

    某市重点高中高考落榜的孩子中有四名服毒自杀,后因抢救及时才获救。现实生活中,除这些遇挫折而自杀、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其他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究其根源,这种结果与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对挫折的适应力有直接关系。

    这样的小挫折都无法正视,无法用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无法经受住,那么当这样的孩子走出校门,踏上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更大的挫折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与他们“相遇”,那么他们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跨越这一个个更大的“坎”呢?

    现代家庭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干扰,让其顺利成长,缺少甚至没有应激与磨难,适应力从何而来。一位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挫折教育是对孩子负责的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知道要对自己做的任何事情负责,正确面对挫折,正视挫折,经受住挫折,让挫折引导孩子不断成长。这就需要孩子正确处理生活中的挫折,但这并非孩子的一种本能,他们在这方面需要帮助,需要父母的引导与教育。虽然父母不可能关注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但做一个有心的父母,尽可能多的关注到孩子们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许这时候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帮助,那父母就可以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父母不可能帮孩子解决每一个困难,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挫折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它是绊脚石,让你寸步难行,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让你站得更稳、更高。

    【情景再现】

    安徒生童话中有一个豌豆公主的故事:

    一个公主迷路了,走进了邻国的城堡。邻国的皇宫里没人相信她是公主。为了验证她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公主,在为她铺床时,皇太后在7层厚厚的床垫子下面放了一粒豌豆。第二天早上起来,公主抱怨说:“是什么东西硌得我整整一夜都没睡好,浑身都痛死了。”于是,所有的人都肯定,面前的这个女孩,是一个真正的公主。

    公主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受过一点挫折。所以就是一粒小小的豌豆放在床上她就会觉得不舒服。而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有时候也会如此,因为自己从小就吃苦,所以就不让孩子受一点挫折。挫折其实是一种心理承受力。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

    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曾经提出使用“3C”的办法来帮助孩子们度过困境。这“3C”是指调整(control)、挑战(challenge)、承诺(commitment)。

    调整(control)指的是一种心理上、情绪上的调整,是为了帮助孩子认识到“困难并不等于绝境”。例如,7岁的苗苗在外出玩耍时不小心把新买的衣服弄坏了。当父亲发现情况时,苗苗闷不吭声,低着头。父亲应该这样对苗苗说:“新衣服弄坏了心里很难过是不是?怕爸爸打你是不是?”这时候,孩子肯定会向父亲说明自己是不小心弄坏的,并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作为父亲可以顺势开导孩子:“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尽管新衣服弄坏了,但是你能主动反省自己,爸爸感到很高兴!”

    挑战(challenge)指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理挑战,让他学会在不快乐的事情中看到快乐的一面。当孩子弄坏了新衣服,父母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然后,教育孩子改正缺点,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苗苗的父亲是这样鼓励孩子的:“我知道你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喜欢与伙伴们一起玩耍。尽管这次衣服弄坏了,但是,你下次一定要注意,如果玩剧烈的活动时,要穿上耐磨的衣服,这样就能既玩得开心,又不会弄坏衣服了。”

    承诺(commitment)指的是用“承诺”的方式帮助孩子看到生活更为广大的目的与意义。例如,父亲对苗苗说:“你觉得新衣服弄坏了,让爸爸妈妈很失望,但是,爸爸妈妈一直希望你活泼开朗,做个快乐的孩子。不管你怎样,只要你以后注意点,爸爸妈妈不会介意的。”

    通过调整、挑战和承诺三个步骤,苗苗的不良情绪明显减少了。事实上,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关键就是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努力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也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成功导读】

    双喜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在家中妈妈对他管得特别严,每一次的测验,孩子与父母都看得特别重,孩子的压力也就可想而知了。他几乎每次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使成绩都不太理想。而每次检测后,妈妈来接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考得怎么样?”回家之后,孩子每次还会遭遇严厉的批评。下一次的检测前,父母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孩子考好。测验中的孩子,每次都处于高度紧张中,生怕自己出一点点的差错,可是结果总会事与愿违……

    妈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关于家教的书,才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于是她不再逼孩子做作业,只要孩子自己愿意做,就做一点,不愿意就算了,出门前也告诉他,考不好也没有关系,想不到意外发生了,在后来的几次模拟测验中,孩子的成绩出奇的优秀。

    双喜的成功故事告诉父母,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应该这样做:

    第一,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父母要及时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他,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另外,在孩子做出很大努力取得一定成绩时,父母要及时的给予肯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困难与挫折。

    第二,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态度常常不稳定,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与失败,这时,父母要及时告诉孩子,“挫折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父母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挫折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

    第三,提供锻炼的机会。父母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父母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父母不要去帮忙。在家庭生活中,要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

    第四,培养良好的性格。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面对现实、面对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应正确分析原因,迎着困难上,而不是逃避。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什么事情能把人难倒的,有了困难也应鼓励孩子独自去解决。培养孩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遇事不能患得患失,而应达观开朗。并且帮助孩子用合理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孩子积极快乐的心境。

    第五,适当让孩子“受点罪”。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能经受住风雨,现在就让孩子“受点罪”也未尝不可,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受点罪”。不少父母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父母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孩子必须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

    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挫折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较强,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父母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如果孩子较自卑,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父母切忌过多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

    坚强自信战胜挫折

    生活中不可能避免的是失败与挫折,要让孩子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爬不起来。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与挫折可能使人沉沦,也可能成就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成就一个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益友,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坚强自信战胜挫折的意志力,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成功导读】

    居里夫人曾先后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学金,而她的长女伊雷娜与其丈夫在她逝世后的第二年,也荣膺诺贝尔化学奖。伊雷娜说:“这是妈妈培育与熏陶的结果”。居里夫人正值中年时,车祸夺去了她心爱的丈夫。但她表现了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并且用这无比宝贵的精神精心哺育着她两个年幼的女儿。她鼓励孩子要勇敢,训练她们不“怕黑”,不许在打雷时把头藏在枕头下,甚至也没有因丈夫的惨死而不许女儿们单独出门。居里夫人坚强的“遗传”,使女儿创造了奇迹。

    居里夫人成功的事迹告诉我们:坚强是一种品格,坚强是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强是一种力量,坚强是成熟的象征,坚强孕育希望,坚强创造奇迹。孩子不仅属于家庭,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坚强,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父母的责任,不仅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还应当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磨炼的机会,塑造他们的毅力,培养他们的意志。让孩子从小学会坚强。

    哪个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坚强,可是大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更何况我们的孩子,接受孩子的脆弱,教孩子坚强,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职责。要承认孩子的脆弱,尊重孩子的成长周期。由于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限,孩子有时表现出脆弱,这是很自然的。

    孩子的道德意志与孩子的品格完全是一致的,道德意志越是强大,品格的形成越快,越牢固。意志是一个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概念。孩子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意志活动的过程,强大的意志正是在这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那些自以为是的父母一天到晚总把“孩子不是那块料”挂在嘴边上,他们却没想到“孩子的未来就是毁在父母的预言中”,不管多聪明、多可爱的孩子都会被这样的父母给毁掉。只有启发孩子的主动性,扩大容许活动的圈子,才能培养孩子的勇气和自信。当孩子能外出了,应尽早让孩子到社会、大自然环境里玩玩走走。孩子跌了跤、手上出点血,父母千万别咋咋呼呼,忙个不停。父母离孩子远一点。孩子就会更坚强点。

    【成功导读】

    一次,小明英语考试得了50分,磨磨蹭蹭地回到家。父亲拿着游泳衣已经等得着急了,因为他每天都要带小明去河里游泳。

    “爸爸,我今天不去了。”小明低声说。

    “怎么了,儿子?”父亲关切地问,他知道活泼的儿子一向不是这样的,一定发生了什么事。

    “我,我的英语考试了50分。”小明垂着头,声音更低了,一双手还不停地绞着衣角。

    “哦,原来如此。来,让爸爸看看你的试卷。”父亲和蔼地说。

    小明不情愿地将试卷地给父亲。父亲打开试卷,仔细地看了一遍说:“孩子,要找出自己没考好的原因,采取正确的方法改进,争取下一次考好。对于游泳,也如对待学习一样,要持之以恒。心情不好,要调节自己,怎么能因一时灰心就中断锻炼呢?记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什么事也干不好的。”小明原以为会被父亲责怪,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心中顿时信心倍增,高兴地说:“爸爸,我们去游泳吧。”

    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小明的父亲都时时刻刻鼓励小明,培养孩子自信与持之以恒的品质。使孩子克服一个个困难,朝着成功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最终能够坚强自信地面对困难。孩子的自信其实很脆弱,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别人对自己不公的评论而苦恼不已。而作为父母,有责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并让孩子知道自己其实并不是那个样子,从而鼓励孩子从错误的结论中解脱出来。

    教育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后证实:孩子对自己本身的看法全部来自旁人的评价,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极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天真的孩子下意识地不断对自己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父母的“期望”。

    有些父母之所以会说孩子“根本不是那块料”,其实是自己没有识才的眼光。一些父母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自卑的人,但他们又望子成龙,却不相信自己能育子成才,所以他们高举“根本不是那块料”的旗帜,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认识到:荆山之玉尽管很美,但却需要有人对其进行识别和雕琢,否则再美的玉也不会展露在世人的面前。孩子用娇、怒、任性与不听话,来向父母反映自己的情感。孩子虽小却也有自尊,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及周围人的尊重,这样的孩子其最终成败已可预见。父母为什么不能说一句“你很棒”,“你一定能成功”呢?

    作为父母,如果尝试着用微笑对待孩子的每一点努力与进步,给予更多一点的鼓励和赞扬,就会激发孩子认真学习、不断上进的愿望与热情,并促使孩子满怀信心地去战胜困难。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自信,请不要吝惜一句赞美,好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