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沟通艺术-当众讲话的基本法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众讲话的人如果口若悬河、思维敏捷,无疑会充分展示令人心悦诚服的能力。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所谓的天生演说家,那些口才出众的人都是经历过最初的恐惧和窘迫,而后不断历练才蜕变成现在的样子。

    1.每个人都是天生演说家

    当我们羡慕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时,总是会说“他天生就是干这个的料”!这句话里当然有对他人的夸奖,然而更多是对自己没有做出一番成就的安慰——“谁让我天生不是那块料呢”。但是对于演讲这件事,我想说的是,除了哑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

    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上帝给我们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换句话说,上帝给了我们嘴巴,就是让我们来表达、沟通并进行演说的。然而,为什么许多人不善演讲,恐惧演说呢?这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所以首先要明确一点,你天生就是演说家,不要被后天的环境所胁迫而丧失优秀的演说能力。

    我帮助过很多人,在演讲方面,通过教学实践我更加地确定,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说家。在教过的学生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根特。在数千人的学习队伍中,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所以,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不得不提到他。

    很多年以前,根特住在费城,是一个颇为成功的生意人。他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到我的课堂,我不得而知,在上了几次课之后,根特主动提出来请我吃午餐。吃饭的时候,根特有些内敛,不怎么说话,又想要说话,最后他前倾着身体,小声地对我说:“卡耐基先生,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避开所有在公众场所讲话的机会,但这是不可能的。如今,我又被选为了所在大学董事会的主席,必须由我主持会议。我想请教您,在迟暮之年,我是否还可以学会当众演讲?”听了根特的话,我斩钉截铁地说,“可以”!

    这之后,我并没有给根特上过什么特别培训班,他也上了几节课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课了。我们再次见面,已经是三年后了。那是在厂商俱乐部共进午餐的时候,我碰到了根特,向他询问我的预言是否成真。根特微微一笑,从口袋中拿出一个红色的小笔记本,我看到上面是他拟定的演说日程表。他骄傲地告诉我:“我现在有突出的演讲能力,在演讲中获得的快乐,以及对我心理上的满足感,是我以前所不曾感受过的。”

    根特的突变是因为中了什么魔法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生的演说家,是原有的自卑心理和固有的思维模式,固定了他的想法,一度认为自己不是演说的料,对于在众人面前演讲极度缺乏信心。然而,一旦他能够认清自己天生就是演说家,那么就冲破了顽固的旧思想,重新审视自己,重塑信心,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演说家。

    在我众多的学员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寇蒂斯的医生,他来自布鲁克林。在刚来我的课堂时,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当时他去佛罗里达度假,度假的地点正好距离巨人队的训练场不远,而这个寇蒂斯是一个十足的帮球迷,因此他常常去看他们打球。时间长了,他就和那些队员们成为了朋友,这些球员们还邀请他参加一次球队的宴会。

    宴会上,不时地有人上台发言,上台的人都是落落大方,幽默风趣,演说效果都很不错。寇蒂斯在台下安静地听着,看着,但是不曾想,宴会的主持人突然向大家宣布说:“今晚有一位医学界的朋友在场,我们有请寇蒂斯先生上台来讲讲棒球队员的健康问题。”

    寇蒂斯听到之后,当场就愣住了。没有任何准备的他,显得局促不安,心跳加速,脸颊发红。这倒真的不是因为寇蒂斯对自己的医学水平没信心,行医30多年,对于健康问题,他当然有资格,也非常在行。然而对于演讲,却是他这一辈子还不曾做过的事。因此,如今让他在这么多人的注目下登台演说,他是紧张到腿发软的。

    可是台下的呼声越来越大,大家都非常想听寇蒂斯的演说。起先,寇蒂斯向主持人摆摆手,示意自己不能演讲,但是台下的人可不吃这一套,呼声反而更大了。但是寇蒂斯的心里非常尴尬和紧张,他知道自己肯定说不出三五句完整的话,所以他决定与其在台下出丑,不如就离开吧。于是,寇蒂斯没有说一句话,起身就离开了餐桌,大家错愕地目送着他灰溜溜的背影。寇蒂斯再一次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感觉那是一件莫大的耻辱。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寇蒂斯回到布鲁克林之后,就马上参加了我的演讲培训班。

    寇蒂斯非常刻苦,进步飞速,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显然,他没有想到自己其实是有演讲天赋的,进步这么迅速让他重拾了信心。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寇蒂斯的演讲才能突飞猛进,人前大大方方,成了班上的演讲明星了。还经常受邀去发表演说。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演说的天赋,只不过由于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原因,没有机会演说,这就造成了没有机会说,以为自己不会说的自卑心理。结果,越不说越自卑,越自卑越不说。事实上,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敢于说出口,对自己有信心,你就会发现,自己可以演说得非常棒,自己原来有这么大的潜能。

    像寇蒂斯和根特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演说并不难,也不是某些人的特权,只要你肯打开自己的心扉,勇敢地说出来,就能准确地表达自我。如果再加上后天的一些学习,比如演说的技巧,那么天才演说家的梦想就不再遥远。

    2.充满自信地当众讲话

    一个人当众讲话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可是就在这不多的机会中,还是会有不少人浪费它,唯唯诺诺,羞羞怯怯,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有数据显示,即便是在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中,也有高达百分之八九十的人患有所谓的“登台恐惧症”。可是当众讲话这种机会并不多,而每一次当众讲话都是自我表现的一次机会,它可能会改变你的生活、工作,甚至一生。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当众讲话,要学会充满自信地当众讲话,展示一个有魅力的自己。

    很多人也都知道,当众讲话是一个很好地表现自我的机会,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担心自己面对着那么多人的时候,手足无措,说错话,或者说的不到位,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给别人留下糟糕的印象。

    有这些担心的人大多都是爱面子的人,一方面,他们想要在众人面前演说,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自己发挥不好,使自己颜面扫地。其实当众演说的时候,你只需专心致志地说自己想说的,不要去考虑其他和演说无关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会感到非常轻松,然后自信地演说。

    一场自信的演说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它能够给你带来什么呢?史怀博的经历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1900年12月12日的晚上,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接近八十位金融大亨聚集在大学俱乐部的会厅里,史怀博就是其中一位。

    当时的史怀博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些金融大鳄们根本就不认识他。但是史怀博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希望能够借助当众演讲来说服这些金融届的大亨们为自己投资,从而实现自己的商业梦想。在朋友的推荐下,史怀博获得了当晚当众演讲的机会,朋友告诫他一定不要演讲太长时间,台下这些人可没什么耐心。

    但是史怀博没有听从朋友的建议,为了这次演讲,他准备了太多太久。台下坐着的有翰·摩根,他如帝王般的威严使得整个会场看起来很压抑,但是史怀博没有丝毫的胆怯,他带着自信和勇气走上台,开始了演说。

    史怀博究竟说了什么,历史上没有留下具体的记录,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这场演说持续了九十分钟。宴会还未结束,史怀博就征服了所有人,就连威严的摩根也被他降服。最后,史怀博得到了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催动了美国钢铁公司的诞生。

    史怀博说了什么对于大家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态度,他的心态。他重视这来之不易的当众演讲机会,懂得抓住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明白,面对那么多的金融大鳄,自己没有退路,想要有所收获必须自信、勇敢地前行。也许很多人都想要找到投资,都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没有足够的自信,别人怎么会相信你呢?

    我的一位学员曾经坦诚地跟我说:“卡耐基先生,5年前我曾想去参加你的讲习班。当时,我走到你举办讲习班的饭店门口就停住了,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走进去就必定要演讲。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僵在了门口。最后,我不得不转身走回了家。如果我当时知道你能帮助人们克服恐惧的心理,那种面对群众便会瘫痪的恐惧心理,我这5年的时间就不会白白错过。”

    这段话,是这位学员当着200个人的面对我说的。和大家一样,我被他大方得体的仪态和流利的口才吸引折服。一个能够从容地说起自己曾经的不堪的人,内心是无比强大和自信的,而他的这种自信是会感染到每一个人的,是会影响你的生活态度和质量的。

    大庭广众之下的演讲,最需要克服的就是恐惧的心理,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演讲前适度的紧张是有利的,但是过度的紧张则常常误了大事。一般人过度紧张的表现就是呼吸急促,手心冒汗,想上卫生间等生理反应。这个时候,大家不必慌张,可以一边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能行”、“我可以的”、“我真棒”等等。另一边可以做深呼吸,慢慢地吸气、吐气,让自己的心跳速度放慢。或者可以听听音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这样都有助于克服我们恐惧的心理,避免不必要的紧张。

    从心理学上来看,一定程度的恐惧是必须的,所以大家也就不必因为自己的恐惧而感到自卑怯懦。事实上,恐惧可能正是来自于你登台演说的机会太少。恐惧皆从不确定和无知当众衍生。而当我们对一样事物熟悉了之后,便不会再感到恐惧,因此,只要我们反复练习,多在公开场合说话,慢慢地,信心有了,恐惧没了,演讲的功夫就到家了。

    除了恐惧还有就是担心自己当众演讲会出丑,这也是大家的一大通病。既然怕出丑,那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你准备的越多,就越不容易紧张。其实,紧张大多来自于自己准备的不充分。丹尼尔·韦伯斯特曾经说过:“我如果不做好准备就出现在听众面前,那么就如同没有穿衣服一样尴尬。”无论是在大场合还是在小场合,如果你已经事先知道了要当众演讲,那就请一定要对自己负责,认真的准备。仔细地演练对你在演说现场出色发挥,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自信,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对自己都缺乏信心,那么凭什么指望别人相信自己呢?

    一次成功的当众演说绝对少不了演讲者的自信,它会使你的头上自带光环,会让你的语言充满吸引力,会让你的身上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所以,大胆地走入人群,大胆地展示你自己,大胆地说出来,你会发现当众讲话并没有那么困难。

    3.努力消除恐惧心理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中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我们对于周围的一切未知事物都充满了恐惧,这就正像罗宾教授在《思想的酝酿》中所说的那样:“恐惧皆从不确定和无知当中衍生。”由此看来,恐惧并不是一个永远存在的事物,只要了解了我们所恐惧的事物,那么恐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教授曾经写过一本叫做《克服恐惧》的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读过它之后,我便一直将书中的名言作为人生指南。艾伯特的例子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艾伯特在读中学的时候,班级上经常会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当众演讲。当时,艾伯特一想到要站起来当众演讲五分钟,就立刻头疼、紧张,他回忆说:“每次快要到演讲的日子时,我就会佯装生病,然后倒在床上,不去学校。后来只要一想到我曾经装病不上台演讲的经历,就会觉得两颊如火烧一般滚烫发红,以至于不得不走到学校后墙边,把脸颊贴到冰冷的墙面上,设法平复脸上的潮红。”

    这样胆怯恐惧的心理一直伴随艾伯特到大学。有一次演讲的时候,本来艾伯特已经把演讲稿都背的滚瓜烂熟了,一直到上台前,他都在认认真真的练习。可是,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向台下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头时,艾伯特的脑海顿时一片空白,似乎忘记了身在何处。最后,他勉强地挤出来几句磕磕巴巴的开场白,至于下面的演讲内容,也想不起来了。结果,艾伯特在台上足足站了五分钟,最终不得不在如雷般的倒彩声中尴尬地鞠躬下台。

    下台后,校长还来说一些安慰的话,虽然他也没有想到艾伯特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还是有必要的。这件事对艾伯特的打击非常大,以至于对演讲厌恶至极。

    大学毕业后,艾伯特赶上了动荡、改革的1896年,当时,上层统治阶级正在激烈地讨论“自由银币铸造”事件。偶然的机会,让艾伯特看到了一本关于“自由银币人士”建议的宣传小册子。看过之后,他发现里面漏洞百出,内容空洞,于是他决定回到家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健全的币制。显然,这免不了要当众演讲,向大家宣传自己的想法。

    第一次演讲,台下全是艾伯特昔日的同学,内心的恐惧还是有的,毕竟同学们都曾看过他出丑的样子。但是艾伯特坚持下来了,度过了开头煎熬的几分钟之后,他对自己充分了解的币制改革滔滔不绝,口齿清晰,声音洪亮,不知不觉,竟然说了足足一个小时。这次的经历让艾伯特明白,恐惧必须由自己来掌控,了解了恐惧本身,它便不再是恐惧。

    登台演讲恐惧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不该被上一次的恐惧束缚住,让其影响以后的演讲机会。恐惧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控制。显然,在众人面前说话时将恐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就能消除紧张、焦虑,从而获得圆满的预期效果。事实上,必要的恐惧感有助于我们提高注意力,反而是出色讲话的一种动力。

    我在授课的时候,经常会让学员们交流一下来上课的原因,以及想要从这里学到什么。得到的答案大多数都是:“当人们要求我站起来讲话的时候,常常感觉很紧张,甚至是恐惧,大脑陷入一片空白,思维也停止了。我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我希望自己能够泰然自若,思维敏捷,侃侃而谈。”

    对于这样的原因和愿望,我只想说,克服你的恐惧,将会得到当众讲话应有的勇气。

    如何提升自己的勇气,克服不必要的恐惧呢?学习他人的经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你没有任何演讲的经验,更谈不上什么个人演讲风格的时候,学习成功演讲人士的经验会给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演讲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的,它也可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我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来教大家讲话的技巧,为的就是向大家证明一点,即演说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高的。

    1912年,当时的我在纽约125街的青年基督协会讲授演讲的课程,来上课的都是对于演讲懵懵懂懂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我在教学中也走过歧路,当时在教授那些早期班的时候,我错误的将那些商界的大人物当做是大学生来教,结果这样一味的模仿是根本无益的。这些大人物们所需要的就能够在商务会议上,鼓足了勇气,大胆地站起来,然后可以自信流利地做出一番清晰、连贯的报告。

    于是,我开始读书,学习,了解一些成功的演说家的经验,通过向他们的取经,使我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我将所有的教科书一股脑地抛掉,一个人直愣愣地站在讲台上,用最简单的概念,给这些大人物们做深入浅出的讲课,然后指导他们刻苦练习,直到自己的报告言简意赅,深入人心。

    这一招果然很快就有了成效,没用多久,我的学生们的演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来上课的时候,脸上也都带着兴奋的神情,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之后的日子里,我收到了许多感谢信,都来自于工商业的翘楚们,他们当中不乏州长、国会议员、大学校长和娱乐圈的大明星,这些感谢信,我经常会拿出来细细品读,这对于我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

    恐惧来自未知,恐惧来自内心的不自信,只要我们肯下功夫,愿意付出努力去了解未知的世界,愿意放下高傲的心去虚心地向有经验的人取经学习,那么你就会变得勇敢,不再畏惧,充满自信。那样,自然而然的,当众讲话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4.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

    关于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我最有发言权,而在众多经验中最基本的一点是:“你要假象听众都欠你钱,正要求你多宽限几天;作为神气的债主,你根本不用怕他们。”

    我很认同爱默生说的一句话:“恐惧较之世上任何事物更能击溃人类。”这一观点可谓击中了人类的要害。也正因为如此,只有消除恐惧和自卑感,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演讲和谈判的技巧。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公共场合练习说话。只要你能坚持下去,不但能克服不安的心理,还有助于演讲者重建自信,消除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彻底告别怕羞与恐惧心理。

    害怕当众讲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要迎难而上,通过练习消除恐惧心理。因害怕当众讲话而选择逃避,像懦夫一样无所作为,那才是不可原谅的。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克服当众怕羞的心理。

    首先,要弄清自己为什么害怕当众讲话。其实,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因为许多人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你大可不必为此自卑,甚至陷入万分焦虑的状态。在我的成人演讲口才训练班里,许多人一开始都畏惧当众讲话,因惧怕而不敢上台演讲的人几乎占到百分之百。

    此外,一定程度的登台恐惧感对人们练习演讲反而是有益的,因为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应付环境中不寻常挑战的能力。在面对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人往往会爆发出超出自己想象的能量,这显然是一种向上的动力。

    在一次训练班的毕业聚会上,一个毕业生当着全场二百多人的面对我说:“卡耐基先生,五年前,我来到你举办示范表演的一家饭店门口,当时就停下了脚步。我知道,只要走进房间,参加你的课程,肯定要进行讲演训练。我把手按在框上,却害怕走进去;最后,只好转身走出了饭店。当时,如果知道你能教人轻易举地克服恐惧——那种面对听众会瘫软的恐惧,我就不会白白错过五年宝贵时光了。”

    听完这番话,我被他独特的仪态和强烈的自信深深吸引住了,因为这个学生不仅是隔着桌子在进行闲谈,更是在当着众人的面发表议论。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对我坦诚相告,说明通过训练班的练习,这个昔日害怕演说的人已经完全克服了当众怕羞的心理。不难想象,借助现在具备的表达能力和信心,他处理行政事务、日常管理事宜的技巧会大幅提升。就像他说的那样,如果在五年或十年之前便已战胜恐惧,那么他肯定比目前的状况会更好,会享受更多成功和快乐。

    人们之所以害怕当众讲话,主要是因为不习惯这种状态。罗宾生教授曾说:“恐惧皆衍生于无知与不确定”。这一点说得十分贴切,因为对许多第一次登台的演讲者来说,当众说话本身就是一个未知数——他们不了解怎样完成一场成功的当众演说,更不知道在演讲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因此难免陷入焦虑,进而产生害羞和恐惧心理。

    对初次演讲的人来说,当众演说是由一连串复杂而陌生的情境组合而成的,这显然比学打网球或学开车还要繁杂。为了使这种可怕的情境变得单纯而轻松,并克服焦虑和恐惧,唯有依靠坚持不懈地练习。

    既然是当众说话,肯定要面对台下许多双眼睛的注视,所以一定程度的恐惧是不可避免的。你惟一要做的就是面对这种恐惧,竭力让演讲更成功。即使登台之后就陷入恐惧,甚至一发不可收拾,造成大脑空白、言辞不畅,甚至因肌肉痉挛而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你也不必感到绝望。对初学者来说,这些症状看起来十分正常。虽然它们令人极度焦虑和厌烦,但是终究不可避免,是每个人必经的一种体验。

    请坚信,这种上台恐惧症是可以克服的,只要你多加练习,它就会达到到一种可以控制的程度。而后,这种压力就不再成为你演讲的阻力,反而会成为促使你出色演讲的助力。慢慢地你会发现,经过刻苦努力地练习,当众说话竟然会从一种尴尬的痛苦变成一种美妙的享受。学会克制刚上台演讲时的恐惧感,面对台下的目光不再手足无措,你就会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发挥得越来越出色,这就是经验带给我们的改变与进步。

    迅速消除登台的恐惧感,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把握机会,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当众演讲的机会,随时在谈话中使用演讲的技巧。在某些聚会或者集体活动的时候,不要只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旁观者,而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众人眼睛的焦点,让所有人倾听你发言,尽可能地利用每个机会练习口才,总会迎来令人惊喜的改变。

    你可以主动帮助领导、朋友、家人处理一些事情,例如那些需要与人交流、谈判或反复沟通的事务。通常,这些事情需要当事人具备出色的口才,由此成为我们锻炼演说能力的绝佳机会。而在一些聚会上,你可以自告奋勇去担任主持人一职,这样既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还能帮你接触到更多人,结交更多朋友。接触那些比自己口才更棒的人,或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演讲者,你就能得到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从而逐步消除当众怕羞的心理。

    如果你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一场演讲,那么请提前半个小时进行演讲的练习,让身边的人倾听你的演讲,并提出中肯的建议。大家知道你认真地准备演讲,总是会毫不吝啬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如果你觉得演讲技巧不够纯熟,我这里又一个窍门——你可以参加当地义务组织的宣传和募捐活动,他们很乐意给义务宣传人员讲解说话的技巧,而且那些独门秘诀往往很有效,对提升你的演讲水平很有帮助作用。

    当克服了当众说话的害羞心理后,你会发现自己受益匪浅。不但在众人面前说话变得轻而易举,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自信满满,那种勇往直前的自信和魄力令人精神振奋。由此看来,敢于不断接受挑战,是优秀演说家必备的心理素质,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演说能力的提升,还会让人生更加丰富。

    5.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销售鞋子的销售人员都被派到了非洲的一个部落,任务就是去开辟新的鞋子销售市场。第一个销售人员来到这个部落之后,看到了穿着简陋的当地人,关键是他们根本就不穿鞋子。于是他沮丧地给主管打电话:“主管,我们的鞋子在这里根本就卖不出去,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另一个销售人员来到这个部落之后,看到的是一样的情景,但是他却做出了和之前一个人完全不同的反映,他兴奋不已地打给主管:“太好了!这里的人都没有鞋子穿,我们的鞋子在这里一定能够大卖!”

    这个例子很明显地展示了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暗示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效果。

    我们在当众讲话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所有的人都面临着当众演说这个挑战,如果一直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那便会增大自己的恐惧,这对于演讲是无益的。反之,如果能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非常容易让自己从恐惧中摆脱出来,自信、乐观地面对演讲这件事。

    威廉·詹姆斯是一位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在书中这样写道:“人们认为行动总是跟随在感觉之后,但实际上行动与感觉是并存的关系。行动为人们的意志所制约,接着制约行动,我们可以间接地制约感觉,感觉并不受意志的直接控制。”这样,想要让自己远离不开心、恐惧,那就是要开心、勇敢的行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改变自己焦躁、恐惧的内心。

    当你即将走上台进行演讲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德·雷斯基的一句口头禅:“你若气填胸臆,便可以携气而坐,紧张感自然无影无踪。”所以,上台的时候,就请表现得生气勃勃,器宇轩昂吧,给自己胜利者的信心和姿态。告诉自己,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对我来说没有那么困难,没有人会把我怎么样的,只要做个深呼吸,在台上就会散发光彩了。

    或许,你对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还存有疑虑,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个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例子,告诉大家积极的心理暗示究竟会带来那些益处。

    罗斯福一直被美国人当做是勇气的象征,他在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中,展示出了惊人的魄力和果敢,带领美国人民度过了那场经济灾难。但是你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位勇士,曾经也有胆怯的时候。

    在罗斯福的自传中,他曾经这样写道:“我曾是个体弱多病而且非常笨拙的孩子。年轻的时候,我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对于自己也没有信心,所以我不得不艰苦地训练自己。而这种训练,不单单指的是身体上的,也包括了灵魂和精神。”

    而罗斯福这个转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罗斯福曾提到过,他在马利埃的一本书中读到过一段给他深深影响的话,这段话是一位小型英国军舰的舰长说给书中的主人公的,教导他如何才能顶天立地、无畏无惧的生活。原话是这样的:“每个人在最初要行动时,都会紧张不安,不过他不应让这种恐惧感蔓延下去,他所应采取的方法就是控制自己,让自己表面上若无其事。这样持之以恒,假装就能转换为现实。”罗斯福从中受益匪浅,他决定训练自己的心理。

    罗斯福回忆说,自己曾经非常担心,什么都害怕,从具体的事物,比如大灰熊、野马、猎枪等等,到抽象的一次讲话、一次见面,他都会从内心里感到恐惧。但是他开始慢慢地改变这种恐惧的心理,靠得就是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很勇敢、无所谓的样子,在心理上告诉自己没什么可怕的。渐渐地,罗斯福的胆子真的大了起来,以前恐惧的事物现在看起来都是小儿科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勇往直前,一无所惧,都渴望自己能够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落落大方,这就需要我们克服当众说话的恐惧。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克服恐惧心理绝对是大有好处的。

    我曾经教过一个推销员如何提升自己的演说能力。他从一开始屡次被拒的自卑心理中,渐渐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这个客户是个善良的人,他很好相处,我肯定能把他拿下,所以当他即使是面对特别凶悍的买主时,他也能够微笑自如的应对,在对方来不及说“不”的时候就将订单拿下了。

    还有一位家庭主妇,也是我的学员,从前,她是根本不敢邀请邻居来家里做客的,因为他害怕当着大家的面说话,她担心自己做不好,反而让大家扫兴。后来通过课堂训练,我鼓励她要自信,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是一个优秀称职的家庭主妇,准备一场家庭宴会不成问题,我完全可以处理好一切,让大家玩得尽兴。在这样的练习中,她渐渐地恢复了自信。终于,她在自己的家中办了一次家庭聚会,邀请了左邻右舍,无论是饮食、环境,还是音乐、游戏,她都准备的非常棒。结果,她周旋在大家的身边,和大家谈笑风生。宴会过后,大家都对她报以极高的评价和赞扬。这让她非常开心,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恐惧和焦虑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当你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众人时,当众讲话就变得不再那么恐怖,反而你会慢慢地爱上在众人面前说话,你会享受当众演说的那种快感和骄傲、自豪感。

    面对一个圆圈的几何图形,悲观消极的人看到的是一个窟窿,而乐观积极的人看到的则是一个甜甜圈。窟窿和甜甜圈给你的人生带来的当然会是截然不同的心境。所以,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给自己更加完美的人生。

    6.热情能帮你改变一切

    一个足球运动员说起足球来总是能够滔滔不绝,一个文学爱好者说起莎士比亚起来总是能头头是道,即便有人向他们提出质疑,他们也都能够机智灵活的应对。他们是出色的演讲家,他们的演说才能是天生的吗?他们为什么能够如此自如、自信的在众人面前说话呢?为什么足球和文学能够成为他们极佳的演说题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对足球和文学充满了热情。

    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演讲题材的,尤其是想要成为成功的演讲题材。对于你来说一窍不通、十分不喜欢的题材,说不定在别人的眼中就是绝佳的题材。比如,虽然我们可能都有过亲手洗盘子的经历,但是我个人对于洗盘子这个题材可不是很感兴趣。但是我听过一些家庭主妇的演讲,关于洗盘子她们就是能够把这么一件小事讲的兴趣盎然,让听者觉得妙趣横生。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家庭主妇,每天周旋于锅碗瓢盆,心中充满了对于洗盘子的怒火,或者是由于长时间做家务,有了别样的洗盘子的小秘招,这些都是她们极其愿意与人分享的,所以他们的演讲是有感染力的。

    1926年,我有幸参加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的国际联盟第7次大会,那次会议的内容很是有趣,会后我还做了大量的笔记。在我的笔记本上有这样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加拿大的乔治·佛斯特爵士在三四个死气沉沉的演说者复述完他们的手稿之后,上台发言。我注意到他并未携带任何纸条和稿件,不由得大为赞赏。在演讲的过程中,他常常使用手势来增强说服力,他看起来热切而且诚挚,他诚心诚意地想让听众们了解他的想法,他愿意将自己的信念传达给听众。这种情形清晰可见,一如窗外日内外那湛蓝的天空。我在教学课上所演示的法则,在这次演讲中被展露无遗。”

    乔治·福斯特爵士,真诚、热情,娓娓道来,大大方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出色的表现正是来自于他对于所说的内容的极大的热情。这对于我之后的教学大有裨益。

    之后的日子里,在我的课堂上,如果有学生抱怨说:“我的生活平凡无奇,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那么,我就会对其进行一定的启发,发觉学院内心深处的热情。比如,我会问他休息时间都喜欢做些什么事情?这个时候大家的回答就会各种各样。有的人喜欢看电影,有的人喜欢打网球,还有的人喜欢钓鱼,有一个学员居然爱好收集关于火柴的书籍。当我继续追问这个爱好收集关于火柴的书籍的学员时,他就马上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火柴的种类,火柴的产地等等专业问题,手舞足蹈,热情洋溢。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这个学员始终沉浸在收藏的世界里。当我提出为什么不与大家聊聊这个题目的时候,他犹如恍然大悟一般,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对自己的爱好感兴趣。但是我告诉他,测试一项题材是否具有演讲价值,惟一的方法是问自己对他有多大的兴趣。既然你狂热的喜爱着一项事物,那么你对于它的热情是其他人很难超越的,而正是这种热情使得你拥有了比别人更为有利的条件。后来,这位学员就以火柴为题材,对我们大家进行了一次演讲。此后,他还被邀请到其他的公开场合大谈有关手机火柴书籍的经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喜爱。

    我认识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在纽约的一家银行里工作。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经常向我抱怨,说自己像个机器人一样,每一条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处理着单调的事物。很明显,他不再像在大学校园里那样生气勃勃,有活力,每一条都像是在混日子。结果,他每天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提高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而是盼望着早点下班,希望老板不要给自己多余的困难的工作。这样的日子,让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十分痛苦。

    后来我问他,你最喜欢做什么,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去完成。听到这里,他的眼睛亮了,直言自己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热情。原来,他对音乐的节奏感非常好,喜欢黑人音乐,并且还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偶尔完成一些创作。然后,我就鼓励他在业余时间将这份对音乐的热情释放出来。后来,她听了我的建议,在工作之余找了一份酒吧打碟的工作。没想到,他在那里被一位星探发现了,得以接受邀请出唱片。再后来,他辞掉了银行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说唱歌手。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是最大的动力。热情,是穿越寒冬绽放在枝头的那抹新绿;热情,是走过泥泞遗留在身后的那行足迹;热情,是人生深蕴的宝藏,是让生命蓬勃的动力。

    很多人对演讲这件事是充满了兴趣的,但是往往在选题上找不准话题。没有合适的题材,那么上台演讲时就必然会出现磕巴、紧张等负面情绪,导致演讲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选对了题材,演讲其实一点都不困难,甚至你根本不需要谁来引导,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讲上几个钟头。什么样的题材才是适合你的演讲题材呢?显然,那些让你焕发热情的话题最值得注意。

    热情,是一种工作态度,是将你的演讲梦化为现实的力量。事情的成败往往在于主观上的医院,因此在当中讲话这件事上务必要投入极大的热情,从而感染每一个听众,完成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