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强大,谁都伤不了你-理性思辨就能淡定从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可怕的非理性

    同样的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大多数的人起起落落,不得不改变。因此我们要转变,社会变了,世界变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改变?不变就会灭亡,观念要变,方法要变,思维要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淡定从容。

    理性看尽天下事,便可悠然见南山。

    说起理性思辨,它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用辩证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听上去有些像高中政治课上学的东西,但这么朴实无华又有点教科书味道的道理,常常要到我们真正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理性思辨与淡定从容之境,是平行又是连续的一对概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时的冲动、鲁莽与不甘心而看不清世事的真实面目,被肆虐的感情泛滥之海所淹没,找不到前方的灯塔,找不到身后的出口,自己被自己击溃。

    淡定从容之境,应该是这样一种境界:

    不带有偏见,不带有主观情感的“功利心”,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自己能接受的立场是什么,不能打破的底线又是什么,内心都非常清楚。不盲从,不迷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为自己纠结,也不为结果焦虑。

    这样的境界,每个人都憧憬、渴望;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才不是一个脆弱得容易被驳倒、被嘲讽的人。

    但事实是,想到和做到往往是两码事。

    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理性思辨不可或缺,它是通往从容淡定之人生境界的唯一路途。凡事要多思考,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好好经营自己的情商,做一个明眼看花人,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

    现在的电视台,似乎很流行这种模式的法制教育节目:

    一个人原本好好地在既定的轨道上生活着,突如其来的某种意外元素导致其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情节向另一个方向发展。由此,主人公原本平静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或喜或悲,或怨或恨,在新的人生轨迹上上演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爱恨嗔痴。在这一系列的事情面前,主人公逐渐失去了分析问题的理性,没有了正常人的理智,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并作出了非正常人的非理性判断,越来越激烈,把事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后酿出恶果。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少数,现实生活中,大起大落的人实在少得可怜,但不管怎样,非理性的思维模式确实会影响人的正常判断能力,并使人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成为自我主观情绪的奴隶。

    我们经常告诫自己,做任何事都不要冲动,不要失去理性,不能蛮干,得多思考,权衡利弊,万不可急躁而至方寸大乱,可一旦真的遇到事情,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呢?

    也许,我们终生都在非理性与理性之间的挣扎,也必定要时常受到选择与放弃的折磨,但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样,即便前方是险滩,我们也能来个轻巧的飘移、转弯,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从容淡定。

    你得承认非理性存在的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很容易处理的一件事,却因为自己失去了理性,结果被弄得一团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

    非理性与理性的关系,就像是太阳与月亮,太阳热烈,月亮清冷,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理性与感性世界。可以这样说,非理性是人的第一反应,是先天的;理性是人的第二反应,是后天修习的。因此,你不可能否认非理性的存在,你所能做的,是尽量接受它、控制它,并完全驯服它。

    比如,今天你去约谈一位客户,并做好了一切准备,想好了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方案。可你万万没有想到,这位客户居然对自己出言讥讽,态度恶劣至极。你的第一感觉一定是难堪、生气与委屈,以致后来你根本没有办法再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知不觉就失去了理性,结果谈判失败。

    你还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满怀希望地去一家渴望已久的公司应聘,为了能够表现得好,你在心里打下了好多遍的腹稿,想着到时候应该怎么说才得体,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自己的一身本领都展现出来,以求博个满堂彩。可是到了关键时刻,因为紧张,以至于自己头脑里一片空白,原先想好的话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生活中被人误解,受了一点儿委屈,别人都不相信你,不肯听你解释,只是不断地将责任推到你的身上。没有人在意你的感受,更没有人听你的诉说与解释,你感觉被人们抛弃了,这是非理性就会跳出来,使你暴跳如雷,歇斯底里,近似疯狂地发泄自己的不满,可换来的只是他人的异样眼光和毫不动摇的怀疑。

    在爱情中,非理性一直独占鳌头,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热恋中的你,敏感,柔软,多疑,你会因为恋人的一句无关痛痒的话伤心好久,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而大声争吵。爱情里似乎谈不得理性,任何理性在爱情中都是多余的。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曾说过:“事实上,人类并不像计算机那样长于逻辑,这不是‘漏洞’,而是本能。”这句精辟准确的话语很好地说明了非理性的存在。既然存在,就得认真接受,消化,克制。

    是的,我们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做,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怎么做。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与生俱来的非理性本能,那我们就得学会适应,学会调节。如果连这个也做不到,做到淡定从容只能是天方夜谭。

    无法改变,就接受吧。

    可怕,不是你的借口

    理性,是我们对抗非理性的有力武器。

    我们都知道,当人失去理性时,思维就会混乱,会忘记一切,任凭感情寻找各种可能的宣泄方式。这时,他会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周围的一切,人们的看法、感受、反应,都熟视无睹,两耳不闻。

    这样的人,是可怕的。

    其实,非理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不可抗拒。低估自己的理性能力,只会越加助长非理性的气焰。所以,我们首先要树立的是一种信念,一种“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战胜的”心态和勇气。

    有很多人之所以误入歧途,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在失去理性的时候作出了错误的决定。譬如,一些杀人犯,当法官在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是“我当时并不想杀人”,只是因一时的冲动与愤怒,被非理性控制了身体,而当他们恢复理性的时候,才追悔莫及,悔不当初,然而一切已经不能回头。

    非理性产生的危害,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它会让你迷失自我,犹如进入一片原始森林,找不到出路,直至走向崩溃的边缘。

    任何可怕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不易控制或根本不能控制,非理性就是如此。但可怕不是我们逃避、无视与放任不顾的借口,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会思考,有思考的能力。如果说本能是上天烙在心上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后天成长则是一朵朵盛开在心上的鲜花,抚慰着心上的印记,淡化着曾经的缺陷。

    是的,可怕不能成为你不去反抗的借口,须知良好的心态是一切的前提。

    你可以比你想象中理性

    反抗非理性,学习理性,带给人的是平静、和谐、安宁、健康、快乐与成功。面对老板的褒贬,能够仔细地作出理性的分析,让平静代替任何的面部微表情,提升自己在老板心中的形象;面对亲人朋友的不理解,尽量冷静地倾听,并给出理性的解释,把握情感的力度,委婉亲切;面对敌人或对手,要理性对待,全面透彻地分析,巧妙地找出他们的缺点逐个攻克。

    在非理性面前,最不可自乱阵脚,毫无章法,只有时刻保持清醒,你的道路才会一帆风顺。

    在非理性面前,千万别失去一丝理性。用理性来约束非理性的蔓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挖掘出你内在的潜力,做出惊人的举动。

    保持理性,拒绝非理性,不冲动,不盲动,将是你走向智慧人生的第一步,你将会变得强大无敌,自信有活力。

    §§§第二节 “合理化”的结果是无止境的纠结

    所谓的“合理化”,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安慰,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从而心安理得,不再哀怨结果,而通过自我说服来接受。这么看来,倒有些阿Q精神的意味,被财大气粗的赵大爷欺负践踏了,明里斗不过,只好逞逞口舌之快,好叫自己欺骗自己,令心里舒坦点儿。

    这样的情况,也是自我妨碍。事情发生了,却不想在心里产生负担,令自己不断自责,只好用将结局“合理化”这一套思维模式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获得自我安慰。就像吃不到葡萄的狐狸一样——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至于到底酸不酸,谁又能证明呢?

    找借口,最后找来的都是落寞失望。在自己的内心中修建城防,企图自我保护,结果在抵御外界伤害的同时,也令自己的世界越发狭小,变得目光短浅,弱不禁风。

    无止境的纠结,循环反复,有了第一次的妥协,第二次就再容易不过了。

    结局,自然惨不忍睹。

    “合理化”到底有多合理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

    你因为某种原因被老板炒了,但却说“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等自我安慰的话。

    你因失言侮辱了朋友和熟人而感到难过,这时候你会为自己开脱说是一个意外,对自己的过失行为带来的后果而内疚,你极力宣称“每个人都这样做”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你的女朋友喜欢上了别人,你却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种品德不佳的女人,嫁给我,我都不要,天下好女人多的是”。

    工作上,你无休止、无节制地应酬、饮酒作乐,却说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你被对手打败了,但却不愿承认是因为自己准备不足,能力不足,而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

    如此种种,“不会划船说溪窄”——总在为自己的失意找借口,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的心态,让我们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客观因素,以追求内心安慰。

    可是,你果真可以得到安慰吗?这样“合理化”的借口果真就那么合理吗?

    事实是,错的永远是错的,再合理的解释,再巧妙的掩盖,再美丽的自我安慰,也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正是这种“合理化”的解释把人带入了无止境的纠结中。

    “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经常这样说,也这样对别人这样说。合理化的解释就成了一种只要能使对方接受就可不顾其他的一种行为手段。合理反成了一种动机,一种借口,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不惜对他人对自己带来重大的伤害。

    最大的“不合理”

    被“合理化”俘虏的人,内心往往处在一个矛盾的纠结中。既想给自己的做法找个合理的解释,使之合理化,让人们认可,又明白自己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是对错误做法的一种包庇、掩盖,不到真相大白的一天,他的心灵不会得到净化,内心不会平静下来。

    长期无止境地处在这种矛盾中,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错误,所谓的“合理”也变成了最大的“不合理”。

    无止境的纠结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朋友以前工作的公司有个叫王通的小伙子,为人勤快,活泼好动,嘴很甜,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八面玲珑,很得老板的赏识,公司有什么事也愿意派他去处理,总之,他很受重视。而他每次回来,也都会主动去找老板,分析此次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他是如何解决的。每次他讲的都很详细,人人都夸这个小伙子一定前途无量。

    可是,好景不长,王通却不再受领导的赏识了,有专业人士帮助分析,王通犯了一个看似不起眼,其实很严重的错误——把自己所作所为都做了“合理化”的分析。

    对于每次任务的总结报告,虽然详尽,但王通在里面却时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理由,为自己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同时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了一个合理、正当的理由,以此来博得自己和他人的认可。对于自己得不到而又想要的东西,他总能找出借口对那个东西予以否定。这大概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吧,否定了葡萄的价值,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当然,对于取得的成绩,他则是大肆渲染,让人们明白自己不能够得到的东西是多么的没有价值,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事后,王通对朋友说:“其实我也很纠结,很矛盾。每次这样给自己找理由时,内心都很痛苦,担心被别人发现。但有了那么多次没被发现的经验,下一个借口也就无止境了。”

    其实,王通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化解释的同时,他的内心也时刻冒着被人识破的风险,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纠结中,正如他事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

    在这个例子中,王通之所以作出那么多对自己来说很合理的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思维模式的偏差。当一个人为自己找了理由,他就总能轻易地认同这个理由而不加以辨析。这样的惯性思维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无底洞之所以可怕,在于他让人看不到尽头。没了远方,便如大海孤舟,容易迷失自己的心,模糊自己的双眼,陷入无止境的纠结之中。

    给“合理化”松绑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在处理的过程中,总想把每一步都做到完美无瑕。凭借自己的智慧、机智,巧妙地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自己的一些思想、感觉和行为产生问题时,个人可以适当地利用合理化作用加以调整,但不是为了纯粹找借口。“合理化”是建立在做人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的,不能触犯到个人原则、社会道德底线以及信仰。

    给“合理化”松绑,是一个度的问题。度的把握,非要有理性思辨的能力不可。

    我们可以嘲笑阿Q精神胜利法,但其实那也是对自己苦闷无奈的心情找到的一个精神寄托,为自己的这种做法找个冠冕堂皇的“合理化”的解释。

    有句话说,“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这是一种适应。但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的行为找寻“合理”的理由。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这是在为自己的错误,为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而采取的一种自欺欺人的借口,借各种托词以维护自尊,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在这样的基础上,找出你可以更努力、更向前的理由。借口终究是借口,你不能抱着借口过一辈子,麻痹自己。给自己浇一盆水,让头脑清醒,来一场理性与自我妨碍的对决。当理性胜利的时候,你会看到智慧之光,看到一个更有能力、更成熟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理想构想,它时刻提醒我们应该怎样做,但理想总是不容易实现。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想,并清楚地感到自己背叛了自己原有的思维模式,而在潜意识上又有原谅这个背叛的需要,于是,便找到了这个理由来原谅自己。但与此同时也给自己的心理上带来了无止境的纠结。

    聪明的人,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让理性思维主宰我们的行为,而不是什么合理的解释。解释,是认输的标志,想要内心强大,就得遇事不冲动,不慌张,从容淡定,拒绝找借口,方能达到游刃有余之境。

    其实,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做真正符合原则的事,不必为不如意找什么合理的解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只问应该不应该做,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尽心尽力。只要你尽力了就行,不要过分关心成功与失败,这样,也不会把自己陷入无止境的纠结中。

    §§§第三节 知识是智能架构的DNA

    宋代真宗赵恒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当然,这是古人对知识的看法。自古以来,人们早就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个道理。为了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借光”“秉烛夜读”,以期一朝而改变命运的人不计其数。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知识的看法依然如故,他们仍然把拥有丰富的知识,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因而刻苦求学,奋发图强。当然,具备丰富的知识,是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的,知识什么时候都是提高自己智慧的法宝。知识决定你的认知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走哪条路,我们怎么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思考问题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而你思考问题看待问题的方式则取决于你的知识架构,与你的知识水平紧紧相连。

    一个懂经济学原理的人,做事情时,懂得成本、收益和机会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这个来判断自己在资本市场里的资金动向,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以及怎么做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一个热衷历史政治的人,能把问题看得更加透彻。一件小事放在眼前可能会挡住视线,但若把其放在历史长河中,那它不过是一滴水珠,如此一来便不会心生悲观。

    一个热衷文学艺术的人,会以感性思维为主,在考量一件事情的利害时,会多关注情绪情感的力量,关注内心的感觉。

    所以,不同的知识架构的人考虑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理性思辨的思考方式是有着各类知识储备的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模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建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基本认知,编织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这就是知识的作用。

    经验是最有用的知识

    我们可以无条件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用人生践行过的真理,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事实上,这些巨人不一定是历史人物,先贤前辈,也有可能是你身边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从身边的人身上汲取的经验,对你来说也是有用的知识。

    事实上,我们经常要争论的一个论题,那就是知识和经验哪一个更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经他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要比理论知识生动实用得多,对生活的指导作用相较理论知识并不逊色。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去换位思考,遇到坏的事情要从好的方面去思考,遇到好的事情要从坏的角度去思考。从自己的利益去考虑问题,同时也别忘了也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回首事情发生的经过,判断事情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在共性的事情中找到无序,在无序的事情中找到共性。找出事物存在的共性,也就是找出它们的规律。

    有这样一句话,跌倒了不要急于爬起来,看看什么东西可以捡起来。所以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是第一步要做的,而从这个问题中学到什么是第二步要思考的。

    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理性思维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用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构建自己实现理想的阶梯,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第四节 只有“认知”能改变你的高度

    人生的高度,要一步步攀爬。你手中可用的梯子很多,但最稳固的一定是认知这把永远不会腐烂的梯子。认识世间的百态,自己的缺点,不断地成熟,不断地磨练自己的内心,使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能够提高人的认知,能指导人的行为。

    事实上,从知识到认知,给人的不仅是力量,还有高度。

    一个人学识的高度,决定着他人生的高度和境界,同时也决定着他做人的高度和幸福的高度。

    要想达到一定的人生高度,提高认知,不断学习是我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认识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缺陷,使自己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人。

    首先,认知自我

    前几天看《职来职往》,有位嘉宾求职找工作,经过一番考核、问答、谈话后,最后求职失败了。在谈话中,有位达人问了嘉宾一个问题:你知道自己具体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吗?嘉宾想了想,很实在地回答:不知道。

    现场一片哑然。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能放心地对他的能力作出合理判断呢!

    人贵有自知之明。每个人都应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些什么以及能做什么。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毫不了解,那是很愚蠢的。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需求,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职位的需求,你适合做什么职业是一回事,你有机会做适合的职业又是一回事。你选择企业的同时,企业也在选择你。所以,你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适合与不适合,胜任不胜任,都要有自知之明。

    当我们的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当我们的优势还不明显的时候,当我们的经历与经验还欠缺的时候,坦白说,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我们是被动的,企业在选择我们。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我们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今天不适合做这份职业,并不意味着明天也不适合。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能力在提高,适合与否,是基于我们的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正确认识自己,不仅对职业生涯很重要,对为人处世也相当重要。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作出既适合自己又适合环境的选择。

    总之,学会选择。选择是一种能力,可供选择的越多,就表明我们的能力越大,我们未来的成就也会越高。

    正确认识自己,不仅对职业生涯很重要,对为人处世也相当重要。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够作出既适合自己又适合环境的选择。

    人生就是一连串选择的过程,每一个人都应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职业更是如此。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为了不让自己为昨天后悔,请好好认识你自己。

    凡事多思考

    认知是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起码的认知力,就难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认知力如此重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呢?

    知识、修养是一种内涵,而思维方式却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想要提升自我的认知能力,要用思维方式这种工具,把知识和修养转化为认知力。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多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容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进步,而有的人则不进反退呢?问题就是他会不会思考,知道自己的处境和能力。和读书学习是同一个道理,有的人容易进步,因为他乐于思考;有的人容易退步,因为他怠于思考。如果一个人只能接受人家的赞美,那么他的保质期并不会太长。一个人应该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指导,甚至是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能认真思考和接纳他人批评的人,会比其他人更成熟、更有度量。

    有些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会在私底下议论纷纷,遇事也不敢当,不敢做。不敢担当就不会负责任,不会负责任就无法获取别人对你的信任,这样一来,你的人生前景就十分堪忧了。

    因此只要是对人有利的好事,善事,我们就要敢说,敢做,敢当。

    认知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思考力,思考力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情况,所以,认知决定着你的高度,影响着你的高度。

    总之,思考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也是通往人生高度的阶梯。多思才能多知,多知才能多得。

    认知与你的内心修养

    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内心修养上,而内心修养通常表现在细节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魅力。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做起,从细微处着手,学会识大体,顾大局,不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环境,成就自己的魅力人生。

    良好的内在修养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与价值,一个有着很高修养的人,最具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现如今,每个人都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向市场最前沿,利益关系逐渐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关系。一个人面对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程度,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认识他人的情感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对加深沟通交流,提高人格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古代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

    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甚至是接听电话时都会给人一种享受的感觉,这就说明此人的内在修养比较高。在内心深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欣赏这样的美。这种美,并不一定要外表长得多么好看,也并不一定要拥有一块名牌手表,或者一副很好的嗓音。如果“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那么徒有其表反而不能得到人们的欣赏。一个人如果有极高的修养,便很容易在普通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个人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想要提升自己的修养,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如果胸无点墨,即使穿着多么华丽的衣服,也会毫无气质可言,反而给别人粗俗肤浅的感觉。

    另外,要想提高认知力,加强自己的修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基本的就是语言,如果我们说话不讲究艺术,或是说话不得当,那么很难得到别人的好感。如果在性格上习气很重,恶性不改,偏见,嫉妒,傲慢,那此人很难在道德修养上有所提高。

    §§§第五节 只用“头脑”与人打交道

    古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与人相处,最重要的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情商的高低。学会用“头脑”与人打交道,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认识自己,将眼光放长远,就会收获他人的尊重与理解,游刃有余地在社交场上驰骋。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也无法预知他人的做法。但是,我们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合理合情地与他人进行沟通,不踩到他人暗藏的地雷,不戳痛他人内心隐藏已久的伤痛,成为一个人见人爱,善解人意,既尊重了他人,也提升了自我形象指数的人。

    很多时候,太理智并不见得人见人爱

    不知道亲爱的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生气的顾客投诉公司的服务时,如果你越是急于辩护和解释,对方反而会越生气。相反,如果你表现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在听其讲话,并且认同他的讲话时,他的情绪反而会逐渐平稳下来。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感觉他人感受的能力十分重要,心理学将之称作——同理心。以上情形中,倾听承担了同理心发挥作用的载体。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如果你表现得太理智,非要争个高下,反而会使事情走向另一个极端。

    理智,在人际交往中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有用,不论是朋友、同事、亲人,还是爱人,在以情感纽带为链接的关系网络中,对归属和尊重的需求并非那么的理性。我们需要一点儿“头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管理自己的感情,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真正做到“人情练达即文章”。

    情商,必不可少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当我们出现错误的时候,即使内心懊悔,我们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错误。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应如何利用我们的大脑,巧妙而又妥善地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对方易于接受。

    即使面对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也要不断地用“脑子”与人打交道。

    现在的社会,没有大炮的硝烟,人与人的较量,不是靠拳脚,而是靠头脑。我们常说做事要用脑子,这就是要我们在做任何事时要运用好情商,认真对待,用真情去打动对方,你的情商决定你办事的方式、态度与结果。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富兰克林年轻时,是一个毛躁的小伙子。有一次,一位教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旁边,很尖刻地训斥了他一顿。

    “你真是不可救药了,你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的意见变得太珍贵了,没有人能承受得起。你的朋友发觉,你不在场时他们会感到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也没有人愿意告诉你什么,因为那样会吃力不讨好,他们认为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过后,富兰克林说:“我订下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也决不准自己太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在文字或言语上措辞太肯定。我不会用‘当然,无疑’等词,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我想象’一件事该是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看来是这样的……”

    是的,不管你做什么事,是用嘴说,用眼看,用手写,用耳朵听,还是用腿走,这一切都离不开大脑的支配。选择了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别人,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感染别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学会运用你的头脑与人打交道,需要情商的加盟。

    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首先得承认自己也会出错,尊重他人,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能感到自己比别人更具有优越感,而要让别人感到你对他的重视程度。不要从正面指出和反对别人的观点,多一分肯定,多一分赞扬,少一分否定,少一分批评。“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对每一件事都抱着单纯的动机,以触动内心美好的感情,付出你真诚的感情去感染别人。想获得,先要付出,付出越多,收获越大。

    感情,才是人际交往的纽带

    人是感情动物,用真情换真情,你给我一粒米,我还你一斗粮。亲情、友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交流感情可以使事情变得更容易。只有真正懂得用头脑思考的人,才能从失败和成功中收获一样多。

    古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简单说,劳心者就是靠头脑吃饭、靠头脑管理人的人,只有不爱动脑子的人才是被人奴役的对象。与人相处,要用情商去打交道,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彼此之间的关系,熟悉沟通的艺术。

    人与人打交道,要学会使用自己的头脑,学会运用自己的情商,做事之前,先想想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推断一下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做事时,应该态度真诚,虚心谨慎,一丝不苟,在自己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帮助别人取得成功。如果与人打交道,只做表面文章不注重实质,态度不诚恳,溜须拍马,没有个人主张,人云亦云,得过且过,对人不真诚,对事不专心,虽然也很用脑子,但其效果可想而知,因为情商并非虚情假意的代称,它关乎智慧、修养和善良。

    总而言之,用你的头脑与人打交道,要付出真情实感,这是一门相处的艺术,如何在现今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不受伤害,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保护自己,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提高自我的情商指数。

    §§§第六节 准备好改变自己,抵抗不确定恐惧

    还记得曾风靡全球的影视大片《2012》吗?如果下一秒人类就要被大水淹没,现在的你会怎么做呢?

    庆幸的是,这样的假设毕竟是假设,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依然要对明天充满向往。做人不要杞人忧天,未来的天空还会那么高、那么蓝,人们还会快乐地生活着。

    未来总是不可预知的,我们看不清方向,不确定的前方每天都有未知的事情发生,被未知笼罩,被焦虑和恐慌纠缠,没有安全感。

    也许,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改变自己,让心更加坚强,随时准备抵抗未来的恐慌。

    离恐惧多远

    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无法预料,即使是伟大的先知也不能。我们用双手处理烦人的日常工作,用头脑来思考、构想我们的未来,我们所做的只是我们需要做的,向往的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一种未知结果的判断。不要去看远方模糊不清的东西,而要做手边的事,把每一件事都往好处想,不要总往坏处想。总想好的,心情就好,希望就大;总想坏的,内心一刻不得轻松,失望便会伴随你,甚至本来不属于你的恐惧也会跑来找你。

    明天总是未知的,因此我们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和担忧。而消除这些恐惧和担忧的最好办法大概就是强大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事情发展不顺利,自己也能应付得了。

    电视剧《一个好汉两个帮》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护士长尹秀贞患上了严重的肝腹水,但她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别有用心的院长瞿宗平不告诉她真实的情况,这使尹秀贞一直处于疑虑中,整天忧心忡忡,总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担心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后来,瞿宗平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谎称她得的就是癌症,于是尹秀贞在万分恐惧之下自杀了。

    同样的情景,在梁羽生的小说《江湖三女侠》中也有描述:

    唐晓澜喝了雍正的酒,被雍正骗说是毒酒,他已经中毒了,在规定时间内要找他获取解药,解去身上的毒才能活下去。唐晓澜不想屈服于雍正,宁死也不去找他。他就这样每天生活在担忧、害怕当中,随着时间一步步逼近,唐晓澜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衰弱,到了规定的时间,他竟然真的已经奄奄一息了。

    现实中的有些人,总是对不确定的未来充满恐惧、担忧。担心未来不能实现,害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一直生活在担心和恐惧之中,总之不能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我们总说做事情要未料胜,先预料到败,要把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到,要做最坏的打算。结果我们在这种恐惧和担忧中每天都寝食不安,然而那些担心往往没有出现。

    强大你的内心,从容应对未知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是个盲人,她在自己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她说:“我们大多数人都把生命视作理所当然,我们知道迟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一天想象的遥遥无期,我们身强体壮,生机勃勃之时,死亡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很少想到死,日复一日,光阴无限,我们为区区小事而奔波,碌碌无为,而不知如何对待生命,何等消极冷漠。”

    所以,海伦放下了对未知的恐惧,从容地面对自己的每一个今天和每一个明天。是的,与其担忧,不如放松下来,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我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相信我们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大门的同时,也会为你开启另外一扇窗。每个人其实永远都是上帝的宠儿,他不会偏袒某一个人。

    改变自己,强大你的内心,把恐惧赶出你的内心。

    所谓的“小概率事件”

    当我们怕被闪电击死,怕坐火车翻车时,想一想它们发生的概率吧。我们总是担心那概率很低的事情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却不去想甚至不愿去想那更多可能令我们愉快的事,我们看不见在我们身边即将出现的好的结果,而为那距离自己很远,甚至明明知道那根本不会出现的事担心。

    悲观的情绪让我们过于担心小概率事件,而影响了当下更重要的生活,也让我们错过了生活中的小幸福和小快乐。生活中的确有阴影,但我们要知道,另一面肯定是阳光。

    记得有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你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恶劣的天气,但你能改变自己的心情;你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灵。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改变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所以,多一分从容,多一分淡定,用强大的内心来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过好每一天。

    忙碌,是个好办法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伤心的事情,面对这些伤心事,很多年轻人都感到痛彻心肺,甚至绝望。这时年轻人该怎么办呢?

    找些事情做,让自己没有时间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情。

    心理学家曾发现这样一条定理:忧虑最能伤害到你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你工作之余。那时候,你的想象力会混乱起来,使你想起各种荒诞无稽的事情,把每一个小错误都加以夸大。在这种时候,你的思想就像一个没有载货的汽车,乱冲乱撞,摧毁一切,甚至自己也会变成碎片。消除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让你自己忙碌起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假定你现在靠坐在椅子上,闭起两眼,试着在同一个时间去想两件事情……

    你会发现你只能轮流地想其中的一件事,而不能同时想两件事情,对不对?对你的情感来说,也是这样。我们不可能既激动、热诚地想去做一些很令人兴奋的事情,又同时因为忧虑而停滞下来。一种感觉会把另一种感觉赶出去,也就是这么简单的发现,使得军队的心理治疗专家们能够在战后创造奇迹。

    当有些军人因为在战场上受到打击而退下来的时候,他们都被称为“心理上的精神衰弱症”,军方的医生都以“让他们忙着”为治疗的方法。

    除了睡觉的时间之外,每一分钟都不让这些在精神上受到打击的军人停下来,比如钓鱼、打猎、打球、打高尔夫球、拍照、种花以及跳舞,等等,根本不让他们有时间去回想他们那些可怕的经历。

    让自己不停地忙着,是改掉忧虑的最好办法。忧虑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沉浸在工作之中,否则只有在绝望中挣扎。

    “没有时间去忧虑”,这正是丘吉尔在战时说的一句话。当别人问他是否为自己身负的重任而忧虑时,他说:“我太忙了,我没有时间去忧虑。”

    查尔斯·柯特林在发明汽车的自动点火器的时候,也碰到这样的情形。柯特林先生一直是通用公司的副总裁,最近才退休。可是,当年他却穷得要用谷仓里放稻草的地方做实验室。家里的开销,都得靠他太太教钢琴所赚来的1500美元。后来,他又用他的人寿保险作为抵押借了500美元。我问过他太太,在那段时期她是不是很忧虑?“是的,”她回答说,“我担心得睡不着,可是柯特林一点儿也不担心。他整天埋头工作,没有时间忧虑……”

    工作,确切地说是忙碌,是治疗忧虑的最好办法。如果你正处于悲伤忧郁的情绪中,那么试着给自己找点儿事情做吧,忙碌起来,你就会忘记那些不愉快。

    §§§第七节 变化的世界里也包括你

    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每时每刻,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以你看不见的速度变化着。世界瞬息万变,变化成了必然的趋势。

    当然,这样的变化里,也有你。当变化成了必然,你能做的,就是勇敢从容地调整自己,适应变化。

    这样的世界,你只能接受

    仅仅四天,郝明出差回来后就发现公司里发生了很多变化。公司的面貌焕然一新,墙壁的颜色、室内的陈设都发生了改变;一个同事辞职去了国外;一个同事受到领导重用升迁了;公司又招聘了三名新员工;公司又购置了新电脑,几个同事的显示器换成宽屏的了……只四天怎么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以前也是这样的吗?

    其实不变蕴含在变化之中,只不过每天都在一起你感觉不到他细微的变化。郝明表现出来的震惊很正常,我们每天面对着的,其实都在不断地变化着。所不同的是我们有没有用心地去感觉,去观察,去发现那些变化。

    我们早就习惯用2秒钟充一杯咖啡,用2分钟将面包加热,用2小时看一场球赛。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想,这世界变化忒快了,以至于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发生很多变化。在我们还没有觉察它的变化时,它已经离我们很远了。我们要加快我们改变的速度,以适应周围的世界。

    曾经熟悉的同学,结婚不久又离了婚;平时不怎么联系的大学同学,今天得知对方悄悄结婚了。也有一些同学不久前跳槽了,下岗了,下海了……

    这个世界每天都在不停变化着,每个人都在里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精彩的,有伤感的,有激情的,有无奈的。变化的世界,变化的你我。接受变化,努力让自己更精彩吧。

    有时不能改变他,我们就去适应他,这种适应也是一种自我改变。

    从前我们总说人定胜天,我们总想改变世界,总要把别人改变成自己想象的那样,可是直到最后才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最需要改变的就是自己。

    同样的世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大多数的人起起落落,不得不改变。因此我们要转变,社会变了,世界变了,为什么我们还不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变就会灭亡,观念要变,方法要变,思维要变。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生活的表象是给别人看的,日子的滋味却是要自己品尝的。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试着接受。这个世界永远不变的真理就是,世界一直在变。

    改变自己,或许就能拥有一片新的天空

    其实,没有什么人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只是代价的大小不同而已。外在世界有自己的模式,相同的一群人遇到同一件事,每个人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报怨是一种想法,力争上游也是一种想法,人生的结果是自己走出来的,不能总是生活在自己的想法之内。

    不是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才能使自己的心清静下来,我们身上的影响力便是我们可以做到的让我们能够去影响别人改变,这才是我们自身真正的影响力。一个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他要有能力听真话,听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话。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不愿意改变自己,很大程度上是被习惯所束缚。习惯会上瘾,如同抽烟,这时候转变便变得异常艰难。可是,变化的周遭,无形的压力会让你备感孤独,冥冥中的改变扼住你的喉咙,令你动弹不得。不改变,便要收获孤独,收获低落,这样的结果不仅对身体有害,对心理也同样有着莫大的伤害。

    不够强大的内心,不够释然的内心,不能理性看待世界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只会让自己一个人受伤。有什么不可以改变呢?如果这样的改变并不苛刻,何不试着接收和适应呢?

    总之,你不能让世界适应你,而是让自己适应世界。

    要学会改变自己的思路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思路往往决定了他会向哪个方向走,也决定了他能走多远。如果缺乏好的思路,即使他再聪明、再有抱负,也会和成功失之交臂。拥有了好的思路,就能够在迷雾中拨云见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1916年,犹他州弗纳尔镇的人非常渴望修建一座砖砌的银行,而且建成后的银行也将是小镇上的第一家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万事俱备,只差砖还没有着落。

    这时,障碍出现了,这是一个致命的障碍,由于它,整个工程将无从进展: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到镇里,每磅要2.5美元,这昂贵的运费将断送掉一切。一位商人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听起来近乎愚蠢的主意——邮寄砖。

    事实上,包裹每磅1.05美元,比用火车运送便宜了一半。难以相信的是,邮寄和火车运过来用的竟是同一班列车!

    几周之内,邮寄而来的包裹洪水般涌入小镇。每个包裹7块砖,刚好可以不超重。这样,弗纳尔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而且,这家银行全部是用邮寄过来的砖盖起来的。

    可见,面对难题,换一种思路,则事事可为。一切“不可能”都有可能被你粉碎。

    1988年10月27日,秘鲁的一艘潜水艇在公海上被一艘日本商船撞沉。包括船长在内7人死亡,24人逃离险境,还有22人正随潜艇渐渐下沉。大家推举老船员詹特斯为临时船长,研究逃生办法。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些人绝望了。詹特斯决定冒险——用发射鱼雷的方法将人一个个地发射出去。然而,这样做太危险了,人被发射后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弄不好还要留下难以治愈的“沉箱病”。这时潜艇已下沉了33米,把人射出海面需要3秒,不能再犹豫了。詹特斯告诉大家进入鱼雷弹口前,尽量把腔内的空气排净,否则,人的肺会像气球一样在发射中爆炸。结果,这22人中除一人脑出血外,都安全地返回到海面,得以死里逃生。

    有些事情看似复杂棘手,但只要你能够开动脑筋,转变一下思路,就可以轻松地解决它们。

    在现实生活中,善于思考问题、善于改变思路的人总能给自己赢得发展机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创造出柳暗花明的奇迹。

    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难免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好的解决方法。可是人们如果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些事,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思路不同带来的。

    世界是个大舞台,里面有你也有我。世界是变化的,你也是变化的。努力适应正在发生变化的世界,在问题面前改变思路,勇于接受变化的世界。善于思考,善于变通,你就能巧妙做好别人眼中的棘手事。

    人生就像一场戏,请演好每一个角色,演一出好戏!自由自在,变化其中。

    在这变化着的世界里,你准备好了吗?

    强大内心训练课之不冲动

    目标:

    学会用理性思维,控制自己情绪的最重要课程是控制冲动,面对任何问题从容淡定。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它带给我们的没有一点儿好处,我们要驱赶它!

    方法:

    1.空一下,再思考

    用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遇事三思而后行,每日三省吾身,不冲动,不慌张。

    长时间锻炼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不喜不怒,淡定、坦然。

    2.说一句自己不想说的话,做一件不愿做的事

    逆向思维训练,强迫自己去做不愿做的事情,说自己不愿说的话。最看不起你的是你最在意的,最了解你的是使你最快乐的。不愿意做的事却可以左右你的感情,干扰你的思维和行动的准则。每个人总有些自己不愿意但又必须做的事,也有些自己喜欢做却不能做的事。控制自己的感情,平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无奈。

    经常练习,可以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或各种使我们容易激动的问题时,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考虑。

    3.找一件事例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使自己欣赏的地方

    小游戏训练,也可以直接到市场、到生活中去,也可以去分析某些有代表性的事例。

    小游戏训练,模拟生活中容易使人冲动的事情,如面对误解而受到冤屈,遭人诽谤、咒骂,遇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人等。

    时刻提醒自己要进行反思,强迫自己去做,努力去做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不冲动,不盲从,不慌张,不失去理智,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辨别,不因为观点的差异而激动,不因为误解而失去控制能力。多观察周围的反应,多听取不同意见,做事三思而后行。绝不说“不”,不去正面反对别人,不轻易下结论。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遇事不武断,给自己一点儿压力,就能慢慢学会从容淡定。

    4.进行换位思考,彻底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事例进行分析,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明白事情发生的原因。想一想,在那样的情境里,如果是你你应该怎样做,如果是他他会怎样做。要有宽容之心,容人之量,学会宽容。不是有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可见,宽容能使自己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