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保健与针刺治病的方法虽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也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一)常用的养生保健穴位
1.手太阴肺经上的保健穴
中府: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本穴能宣肺理气、清泄心肺之热、平喘止咳,对增强肺脏功能有一定保健作用。针刺时向外斜刺或平刺、深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本穴能宣肺理气、利咽宽胸、通经活络,可防治咽喉肿痛、口眼邪、半身不遂、牙痛、咳嗽、气喘。针刺时向上斜刺0.3—0.5寸。
少商: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本穴能清热、利咽、开窍,是急救穴之一,对发热、昏迷、休克、咽喉肿痛、癫狂、鼻衄有较好防治作用。针刺时应浅刺0.1寸,或浅刺出血。
太渊:在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本穴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故可防治肺部、咽喉疾病,又能防治无脉症。针刺时要避开动脉,直刺0.3—0.5寸。
2.手阳明大肠经上的保健穴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本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之一,时常按摩或针刺,可长寿。其功能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疖、无汗、自汗、盗汗、经闭、滞产、昏迷、癫痫、痹症。直刺0.5—1寸。
曲池:位于肘外辅骨,曲肘,肘横纹尽头便是此穴。本穴能清热利湿、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实验表明,此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人视力衰退的功效。可直刺1—1.5寸。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本穴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对鼻塞、鼻衄、口喎、胆道蛔虫有较好防治作用。可斜刺或平刺0.3—0.5寸。
3.足阳明胃经上的保健穴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大筋内。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针刺本穴对胃痛、腹胀、呕吐、泻泄、便秘、高血压、神经衰弱,以及下肢痿痹症均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1—2寸。
地仓:在口角外侧旁开0.4寸。本穴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眼睑 动,斜刺或平刺0.5—0.8寸。
4.足太阴脾经上的保健穴
三阴交:位于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此穴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可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时,即出针;体弱者,可留针5—10分钟。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本穴调和气血、祛风胜湿,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湿疹、膝关节痛。可直刺0.5—1寸。
5.手少阴心经上的保健穴
神门: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癫狂。可直刺0.3—0.4寸。
通里:在神门穴上1寸处。本穴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忡、咽喉肿痛、暴暗、舌强不语、失眠、腕臂痛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0.8寸。
6.手太阳小肠经上的保健穴
后溪:握拳,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本穴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耳痛、咽喉肿痛、牙痛、癫狂等症。可直刺0.5—1寸。
听宫:在耳屏前、下颌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此穴宁神志、宣通耳窍,故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癫狂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针刺时宜张口,直刺1—1.5寸。
7.太阳膀胱经上的保健穴
至阴:在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能清头目、通血脉、理气机,对头痛目眩、鼻塞、胎位不正有防治作用。能浅刺0.1寸,但孕妇禁针。
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能健脾利湿。通利三焦,可防治水肿、腰背湿痛、水谷不化、泻泄、肠胀。针刺可直刺0.5—1寸。
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有补肾益精、壮腰利湿作用,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胃俞: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本穴和胃理气、化湿消滞、是增强后天之本——胃气的保健穴,对胃痛纳少、腹胀肠呜、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可斜刺0.5—0.8寸。
脾俞: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功能健脾利湿和胃降逆,能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症。宜斜刺0.5—0.8寸。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下旁开1.5寸处。是肝的保健穴,能舒肝利胆、养血明目。可斜刺0.5—0.8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本穴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脏的常用保健穴,对心痛、心烦、惊悸、健忘、胸闷、梦遗、盗汗、癫狂有较好防治作用。不宜深刺,可斜刺,直刺0.5—0.8寸。
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是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症有防治作用。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8.足少阴肾经上的保健穴
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蜷足时凹陷中。本穴能宁神、开窍、清热,亦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对头痛、头昏、中风昏迷、休克、小儿惊风、小便不利、便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太溪: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能壮腰健骨、益肾,是较常用的保健穴。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阳痿、遗精、失眠、小便频数等症。针刺宜直刺0.5—1寸。
9.手厥阴心包经上的保健穴
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本穴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诸多心脏病症皆有较好防治作用。可直刺0.5—1寸。
中冲:在中指尖端的中央,是常用的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舌强不语、心胸烦闷、热病中暑、小儿惊厥有一定的效果。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10.手少阳三焦经上的保健穴
阳池: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本穴能舒筋、通络、解热,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防治效果较好。宜直刺 0.3—0.5寸。
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本穴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宜直刺0.8—1寸。
11.足少阳胆经上的保健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是较好的保健穴之一。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目赤痛、中风、耳鸣等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针刺时宜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斜刺0.5—1寸。
环跳: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2/3交界处。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诸症均有一定防治作用。可直刺2—3寸。
12.足厥阴肝经上的保健穴
太冲: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能疏肝理气。镇惊熄风、通络活血,对头痛、目眩、高血压、胸满胁痛有防治作用。宜直刺0.5—1寸。
章门:在第十一肋端。本穴既可健脾、胃,又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凡腹胀、胃脘痛、胁痛、呕吐均可刺之。可直刺0.8—1寸。
(二)其他经脉上的保健穴。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功能大补肾阳之气,固精壮阳。能防治腰痛、阳痿、痛经、神经衰弱、头痛。可向上斜刺0.5—1寸。
百会:在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处。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对头痛、目眩、中风不语、脱肛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宜平刺0.5—0.8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本穴清神志、利咽喉,是四肢部保健奇穴,对昏迷、中暑、热病、指端麻木、咽喉肿痛、晕厥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三)个别穴位的特殊治疗作用
1.强身健体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该穴位能治疗多种胃肠疾病,这已被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但是,足三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强身壮体、防病保健。
中医认为,好的医生要在疾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去预防它,这样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东汉末年,华佗就用足三里治疗各种慢性虚弱性疾病了。到了唐、宋年间,由于艾灸法盛行,艾灸足三里防病保健就更为广泛了,宋代医书甚至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也就是说,一个要想平安无恙,就必须常年不断地灸足三里,因为灸过的部位会出现水泡,所以会形象地用到“不干”二字。
因为刺灸足三里能够治疗很多的慢性虚弱性病症,对贫血、眩晕、肢软无力、神经衰弱、久泄、久痢、脱肛、子宫脱垂等有很好的疗效,人们认为灸足三里可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所以后人之称为“长生灸”或“长寿灸”。
在日本,有一个有趣的长寿之家的故事:天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东京永代桥换架竣工。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竣工仪式上,应该请当地最年长的老寿星先过此桥。结果一位名叫满平的老人获此殊荣。年已242岁的满平走在前面,221岁的妻子紧随其后,再后面是196岁的儿子,193岁的儿媳,151岁的孙子,138岁的孙媳,以下近百岁的老人个个身体健壮。这个长寿的家庭让当时的人们惊叹不已。当被问到长生之术,满平微笑着回答:祖传每月初一至初八全家老少皆以艾灸足三里穴,祖祖辈辈始终不渝。
足三里强身健体的威力可见一斑。
2.防治感冒“三风穴”
感冒是人类社会最常发生的一种外感疾病。不论男女、老弱,不分季节,都有得病的可能。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是由于人体正气虚弱,邪气内侵,出现怕冷、发热、咳嗽、流涕、头痛、身痛的一系列症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体免疫力下降,是对自然界的致病因素抵抗能力减弱的结果。
风府、风池、风门就是防治感冒的三个重要腧穴。它们都有祛风散寒、宣通肺气的作用。如果在这三个穴位上施以灸法,对于防治风寒性的伤风感冒,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3.治疗呃逆翳风穴
翳风,位于耳垂后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之间的凹陷中。中医认为,呃逆是由胃气上逆引发而得的。翳风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按压或针刺该穴可以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下面介绍一下比较简单的治疗方法。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医者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压。轻症以中度按压法,使人感觉酸胀、疼痛为度,每次按压10秒钟以上。重症久呃不止的,按压手法应重而强,使人口中分泌唾液,有难以忍受之感,每次按压持续1分钟左右。配合深呼吸后屏气数秒钟,效果会更好。按压一次不止者,可连续按压2—3次。止后又发者,只需施行轻中度按压即可获愈。
4.高血压病取悬钟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发人群较广泛。本病主要以头晕、头胀痛为主症,伴有胸闷、心慌、目眩、颈项板滞、肢体麻木等症状。
中医将高血压病归为“眩晕”“肝风”等范畴。悬钟穴属胆经,胆为木之性,主疏泄条达。肝肾同源,肝胆相表里,可见胆与肾有关。肾主藏精,精能生髓。悬钟穴为八会穴之“髓会”,髓又能充于脑,而脑为“髓海”。因此,针刺悬钟穴既能舒肝理气、祛风止痛、通经活络,又能填精益髓、补肾健脑,所以对各型高血压病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用针灸治疗高血压病,针刺前,先平静卧床10分钟。取双侧悬钟穴,针刺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1次,治疗5天后休息2天,10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前后均测量1次血压,治疗期间停用降压药物。
高血压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的并发症,很多人选择依靠西药来控制血压,但长期服用药物会有各种副作用。针刺悬钟穴治疗高血压病,简便易行,无副作用。而且疗效迅速、持久,并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的症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5.太阳穴治疗情志病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给当代人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的时候,也同时附带了越来越多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这使患心理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按揉太阳穴可很好的缓解各种焦躁、无奈、疲惫的现状。
我们所说的心理疾病指的就是中医里说的情志病,也就是情绪异常。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人的一切思维、意志、情绪活动都与脑相关,而不恰当的情志活动则会影响到脑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及其功能活动降低,出现头昏、头痛、失眠、健忘、思想不集中等症状。
太阳穴在血管、神经丰富之处,用手法或者针刺来刺激这个穴位,可以直接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调节大脑的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全身的功能活动。
(四)可以益寿延年的穴位
益寿延年是个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无论是古代帝王还是平民百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抗老防衰、益寿延年的欲望也越来越强。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只要健康无病,少受病邪的困扰和病痛的折磨,寿命就会自然而然地长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体的腧穴都有治疗疾病、解除痛苦的作用,有助于长寿。
但是,人体本身就有一些可以益寿延年的穴位,这些所谓的长寿穴本身就具有补益气血、延年益寿、强健身体、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效。经常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就能够抗老防衰、延年益寿。
关元:位于腹部下正中线脐下3寸,即“丹田”所在。这是人体的肾阴肾阳相关之所,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具有补益肝肾、滋阴壮阳、调理月经、强身健体的作用。每晚临睡前以中指指腹先顺时针方向按揉100—200下,再逆时针方向按揉100—200下。用力要适中,速度均匀。或者用艾条、艾柱等进行温和灸5—10分钟,使皮肤潮红,针刺宜皮肤针叩刺,每次5—10分钟,每天或隔日一次,使局部微红为度,注意孕妇禁用此法。
气海:位于脐下1.5寸,肚脐与关元连线的中点。它的功能作用和保健方法同关元穴,以补养肾气为主,兼补中气。凡是气血不足、少气懒言、动则气喘、疲乏无力的人最为适宜。
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的穴名。中医认为:肚脐是人的生命之根蒂,一个人在出生之前,是以胎儿的形式寄生在母体的,就是靠脐带与母体相连,吸收养分,才得以生存、生长、发育并不断长大的。现代解剖学证实,肚脐为腹壁最后闭合处,它的表皮角质层最薄,而且没有皮下组织,通透性能好,能很好地吸收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如果能够经常地用一些补益气血、抗衰防老的药研成粉末,敷于神阙穴,会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脘:该穴位于上腹部下中线,脐上4寸,正当胃脘部,所以叫做中脘。中医学认为:中脘穴既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又能通调胃肠、调畅六腑。长期坚持针灸中脘,不仅能增强胃肠的功能,还有助于防治各种胃肠病,使新陈代谢旺盛,后天之本强壮,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利用中脘来养生保健,最宜施行按摩术、艾灸和拔火罐。穴位按摩应根据胃肠蠕动的方向,要按顺时针作环形按摩,每日早中晚饭后各1次,每次50—100下。艾灸则3—5分钟为宜。拔罐可留10分钟左右取下。
太溪:太溪穴属肾经,位于足内踝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有益肾精、滋肾水、补养肝肾的功能。坐位,屈膝,以拇、食二指拿捏足跟跟腱,着力点放在太溪穴处。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
三阴交: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位于内踝上3寸胫骨后缘。可健运脾胃、滋养肝肾、调节小便、调理月经,还有促进睡眠的作用。如果与关元穴同用,可以振奋人的先天之根、后天之本,使人的肝肾充足、脾胃之气旺盛,食欲增加,从而起到强身健体、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以上几处穴位皆为强身保健穴,只要经常按摩、艾灸、针刺或皮肤针叩刺,坚持数月或数年,一定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抗衰防老、益寿延年。
运用针刺保健,除了掌握用针、选穴以外,还必须掌握一些刺法原则。刺法的原则关于配穴:针刺保健,可选用单穴,也可选用几个穴位为一组进行。若欲增强某一方面机能,可用单穴,以突出其效应;如果想要调整整体机能,可选一组穴位,以增强其效果。在具体运用中,可酌情而定。
用针刺保健,养生益寿,用针宜和缓,刺激强度也要适中,一般不宜过大。留针时间不要太久,得气后即可出针;针刺深度也应因人而异。尤其是年老体弱及小儿,进针更不宜过深,但形盛体胖之人,则要酌情适当深刺。
应该注意的是:针刺时应避开血管,防止出血。凡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针刺,过于疲劳、饥饿,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怀孕三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三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禁针。此外,凡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均不宜针刺。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