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通鉴-如何提高智谋水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练识

    练识,就是练学识,没有学识谈不上智谋水平,因为识多才智多,智生于识,智多才谋多。足智多谋,这是中国说的成语。只有学识多,才能够生成智慧和智谋。如果你没有一定的知识,没有一定的见识,寄希望于急中生智,这种“急”生不出智来,只能生出汗来。人们经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这是有学问的人才能做到的。没有学问的人,眉头一皱,只能愁上心来。练识需要做到:

    (一)善于积累知识

    知识是智慧的海洋,是智谋的土壤,是智谋者生成奇谋良策的“基础工程”。任何智谋,无一不是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思维科学知识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和体现。从历史上成功的计谋方略可以看出,奇谋良策的生成,无不源于丰富的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生成智谋。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谋者正是以知识为“诱发剂”,通过丰富的联想,抓住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本质联系,诱发而产生奇谋良策。事实也证明,知识越丰富,为生成奇谋良策提供的土壤和种子就越多。历史上著名的智谋家无不是学识渊博之士。被举世奉为“兵圣”的孙武,就是一位大智谋家,其留给后世的“兵学圣典”《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经典。就目前考古文献中被认定确为孙武所著兵法而言,内容丰厚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从其篇目,即可窥见其涉及内容之广博:九天、九地、九处、九夺、十中、十发、十问、十阵、十官、南北、方面、明暗、虚实、奇正、用间、计、谋、形、势,等等。真是方方俱足、面面俱到,几乎涉及所有的社会生活,从政治、经济到军事、外交,从天文、地理、历算到人情、鸟兽,从兵器、装具到阵法应变,堪称古代的“军事百科全书”,足见作者孙武具有渊博的知识。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智谋家曹操、诸葛亮都是集军事、政治、天文、地理、文学于一身的智谋大家。法国的军事智谋巨匠拿破仑是一位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的人,他对军事史、哲学、数学、地理非常精通,在他经历的几十次战役中,凝结着许多知识的结晶。俄国的库图佐夫之所以在智谋上有较深的造诣,还应得益于他的丰富学识,他懂得德、英等七国语言。大科学家阿基米德同时也是一位智谋家。公元前218~201年,罗马帝国屡次侵略位于地中海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国。为了反抗侵略,叙拉古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大多数青年男子战死疆场,剩下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也挺身而出,用他的知识和智慧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他设计了一种抛石机,能将很重的石头抛到很远的地方,当敌人进攻时,抛出的石块凌空而下,把敌人打得狼狈不堪,仓皇而逃。一天,烈日当空,侵略者又乘着帆船来攻,阿基米德把一面打磨精细的金属凹面镜安放在城墙上,并且把凹镜反射的焦点投到敌人指挥船的帆布上,因为船帆上涂有油脂,马上就被凹镜反射的焦点点燃了,船上顿时浓烟滚滚,敌人一片惊慌,纷纷跳水逃命,失去了指挥的其他敌船,各自仓皇逃去。

    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带兵攻打孤竹,春往冬返,迷于归途,博学多识的相国管仲提出:“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开老马的缰绳,老马果然把齐军引出了荒漠。在部队行军途中找不到水喝,面临渴死之难时,齐桓公召集大臣商议办法,大臣隰朋说:“臣听说蚂蚁夏天居山之阴,冬天居山之阳,蚁穴附近必定有水,可令士兵到山南找蚁穴深掘。”部队依计而行,果然找到了水,解救了全军。以上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学识对于智谋的重要性。

    我们再看看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几个主力师师长的简历,也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的作用。第三机步师的师长布朗特少将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专业硕士,骑兵第一师师长彼得森少将是工商行政管理硕士,第四机步师师长奥迪诺少将是核工程理学硕士和国家安全与战略研究的硕士,而一零一空中突击师的师长皮特里斯少将更是持有美国名校普林斯顿大学的国际关系博士学位,曾任西点军校国际关系教授。其实,在美军军官队伍中,这些师长的学历并不稀奇,据资料显示,在30万美军军官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就有10万之众,余者也都全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当然,学历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和能力,还是很容易想见的。

    (二)善于优化知识

    在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中,智谋型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知识结构相比,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主体知识的具体内容上和对相邻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广博精深程度上。智谋型知识结构的主体知识要求更加精深全面,相邻与边缘知识要求更加渊博丰富。事实上,领导者所必备的智谋型知识结构,并非一个固定的模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框架,而是多层次的、发展的,呈现动态性、多样性、整体性的结构体,每个人都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他们博学,并不是让他们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境界,这其实也是根本无法达到,而是要根据整体性原则,首先学习、掌握工作中最为有用的知识,以求建立起一个虽不算最优却相对最适用的知识结构。尔后,再将思维触角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逐步达到博大精深,向最优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知识结构,但是你要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就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于本职谋划的要求。比方说,你要想谋划安邦治国大计,如果不熟悉历史,不了解事件和多个战略,你就想自己以后可以救“三军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这只能是空想。

    提高智谋能力,究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诸葛亮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明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在军事活动的领域内,指挥官职位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如果职位较低,那么需要的是一些涉及面较窄而比较具体的知识。如果职位较高,那么需要的是一些涉及面较广而比较概括的知识。”古今中外的智谋名家们无不以知识之渊博精深为要,建立起自己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以渊博的相邻知识及丰富的边缘知识为辅助的知识结构。可以认为,智谋的热心者要提高智谋水平,就必须具有智谋型的知识结构。毛泽东堪称一代智谋雄才,从他的知识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广博的社会、自然、思维、心理等知识中,渊博的政治历史知识、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丰富的文学知识等,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框架,而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中,尤其对古代智谋的研究最为精深。可以说,毛泽东的知识结构是最具统御和战略特色的智谋型知识结构。事实上,当哪一级领导,应当有与哪一级相对应的知识结构;干哪一行,应当有与哪一行所相对应的知识结构。一般说来,军事领导不同于地方领导,党的领导不同于行政领导,行政领导不同于企业领导,上级领导应优于下级领导,这是事物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1962年胡适先生留学日本时就提出:为文既要博大,又要精深。他把人的知识结构分为“广博型”(像一块厚厚的砖)和“精深型”(像一块竖起的砖)。他主张,为学既要博大又要精深,像一个等腰三角形。高与宽应该成比例。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来说,一般的智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像“T”字形,一横一竖的“T”,横向代表宽度,纵向代表深度。现在看来,我觉得还不是非常准确,作为智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像一个“米”字形,“米”字是一个十字,一个中心线,然后向四面八方辐射,或者说还有一个比喻,还可以像一个“井”字形,中间这一块就是基本知识,然后向八个方向延伸开来。这种比喻只是说明智谋家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是以基础的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三个方面为核心的,外围紧接着就是各类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类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对不同层次的智谋家,要求其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越是高层次的智谋家,越要求其具有综合知识,越要求有宽正面、大纵深的决策科学、领导科学、思维科学、战略科学、创造科学等综合知识。你谋划的内容如果是治国安邦的宏图大略,你就要研究、学习更多学问。如果你是某一个专业领域的领导者,就要求你把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学透。

    (三)善于活化知识

    所谓活化自己的知识,就是一定要把我们在课堂上、书本上学的这些死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我们讲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学立场,学观点,学方法,学活,活学,还要活用。要在“活”字上下工夫。如果读死书,死读书,读出来的条条就会像赵括谈兵,贻笑后人。背了很多计谋,用起来却是僵硬的、僵化的,这样的人没有不失败的。以迂直为例。“以迂为直”,就要“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故意迂回绕道,避开敌方正面的重点防御,由敌军料想不到的路线进军,而且还要以小利诱惑敌人,使敌人的注意力集中于正面,放松对非正面地区的防御。从古至今,这种兵法被人们活学活用,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三国末年,魏国将领邓艾率军绕过姜维重兵防御的剑门关,从崇山峻岭中绕远路,走阴平山谷小道直入江油关,攻陷蜀国,即是“迂”转化为“直”的生动实例。有些知识看起来不起眼,但不知什么时候就有用,有时甚至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古今战场上,老马识途、草船借箭、撒豆成兵、火牛阵等斗智用兵的史料,都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刘伯承元帅是四川人,懂得彝民风俗,看起来好像与军事无关,但在关键的时候却起到了重要作用。1935年5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进入彝民居住区,敌人运用“亲而离之”的智谋,煽动、拉拢彝民与红军对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根据彝民习俗,同沽鸡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友修好,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红军顺利通过了彝民居住区。

    在积累、优化和活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捕捉知识。要向社会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家长学习,向朋友、同事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爱学习的人,处处是知识,处处可以长见识;不爱学习的人,面对知识的海洋却觉得枯燥无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不合理应该想办法使其合理;知识结构合理的也不是万事大吉,高枕无忧,还要不断进行补充和更新,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这样才能适应变化急剧的客观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时移而事异,事异而情变,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运动过程中,与其相适应,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也在不断发展运动之中。因此,任何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合理,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职务上是合理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职务的晋升,过去所学的知识就会老化,从而向不合理的方向转变。作为指挥人员更是如此,因为战争领域是变化最快的领域,再加上指挥人员职务变动大的特点,如不及时更新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就跟不上现代战争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就会被淘汰。

    我们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更新自己的知识。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用“日新月异”一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知识成指数增长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了,知识总量在急剧增加。据研究,人类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2000年之和,而到2050年左右,现今人类所掌握的知识量将仅为那时知识总量的1%。可见,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是空前的。就拿计算机领域来说,其发展速度之快,新技术、新产品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以至于人们形象地形容计算机领域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点,在军事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枪支、飞机、坦克、火炮、舰艇、导弹等武器,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一代产品出现;一代武器尚未退役,新一代武器已经装备部队,一代武器还在试用,新一代武器已在研制。作为指挥人员,如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或更新知识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科技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很难担当起指挥谋划现代战争的重任。另外,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军事领域的运用,必然引起作战方式的改变或者变革。而作战方式的改变或变革,必然引起军事理论的深刻变化。当前,军事领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根本性变革,各种新观点、新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层出不穷,从“第三次浪潮革命”到“世界新军事变革”,从“21世纪战争”到“信息化战争”,从“数字化部队”到“一体化部队”,从“电子战”到“信息战”,从“空地一体战”到“联合作战”再到“一体化联合作战”,从“震慑论”到“体系破击”,从“立体战”到“太空战”、“卫星战”、“新概念武器战”等等,无一不需要指挥人员去理解、去领会、去掌握。只有那些对新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怀着极大兴趣,并付诸极大热情去掌握的指挥人员,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要求,做未来战场上的“主人”。同时,我们还要适应岗位的调整和职务的变化,扩充我们所需要的知识。

    (四)善于捕捉知识

    练识离不开勤学苦读。高尔基讲:“天才出于勤奋。”华罗庚说:“一分辛苦一分才,知识不可能侥幸得来,任何人也不会恩赐于你。勤须要持之以恒地勤。”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说过:“今日懂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他们关于成功前提的结论,无不是勤学苦练。陈毅元帅的苦读生涯也说明了这个道理。1921年10月,陈毅因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爱国运动,被中国和法国政府逼迫回国,在四川乐至家乡住了半年时间。在此期间,他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日的学习、劳动、锻炼时间长达16个小时以上。有他写的自咏学习诗为证:“鸡鸣三程起,河畔习外语。一早贵千金,分秒需珍惜。午前学各科,精通义和理。切记不偏废,骄傲是大敌。午后人田园,挥汗获真知。播下情和爱,收获谷和粟。夜里会百家,夫子全请齐。共议天下事,共谋治国理。学成在于勤。勤靠志不移。不惧风雨阻,霹雳助威力。”一代导师列宁渊博的知识、高深莫测的智谋思想,也受益于他的刻苦学习,他那张大学文凭是靠自学取得的。在他17岁时,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喀山大学当局开除了,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学习的信念,他为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自修大学法律系。他在家里的菩提树下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每天早晨就抱着一大堆书在那里苦读。午饭后,读理论书,看报纸杂志,晚上点起一盏油灯继续学习,经过一年半时间,他系统学习了法律系的几十门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毕业考试,因成绩优异,学校发给他一张优等毕业证书。更难能可贵的是,列宁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保持终生。被我国人民尊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幼年失去父母,17岁时避乱隐居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结草为庐,耕种田地,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苦。在10年隐居生活中,他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学问,从社会历史到诸子百家,从历代兵法到文学名著,都认真学习,他的博学多识,为日后出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以惊人的韬略帮助刘备建立大业,与势力远大于蜀的魏、吴抗衡,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且著有《将苑》等著作,在《隋书·经籍志》、《中兴书目》、《诸葛亮集》等古籍中都有记载,传留后世。被誉为“西方历史中最伟大的参谋总长”毛奇元帅,是一位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精力过人的奇士。8岁时,他开始在乡村牧师处接受教育,两年后,进入哥本哈根皇家军校,22岁又考入普鲁士军事学院,在那里,他受到许多学科的系统教育和训练。他对卡尼茨的《战争史》,埃尔夏的《物理学》,特别是对里特尔的地理学都颇有兴趣。由于不知疲倦地学习,使他的健康受到损害,不得不中途辍学去疗养。毛奇早年颇不得志,直到42岁才当上少校,但令人钦佩的是这并没有减弱他学习军事的热忱。他潜心研究军事史以及拿破仑的战法和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吸收他们的优点,但并不盲从。从拿破仑那里,他学会了机动为战争的灵魂,因而认识到铁路将会在战略上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从克劳塞维茨那里,他学会了政策与战略的密切联系,因而对政治与外交事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外,他把后膛枪、铁路、电报、系留气球等先进技术和统计学、经济学、地理学等新学科引入战争,从多方面奠定了现代大军队作战指挥的基础。正是由于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的头脑,他每战必胜,从未打过败仗,与俾斯麦和罗恩共同完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建国伟业。“争海内廓清,创大清鼎盛”的清朝皇帝康熙,也是一位勤奋学习的典型。据史书记载,康熙五岁时即知读书,十七八岁时,因读书过于疲劳,造成咯血,仍不肯稍休。就是在平定三藩之乱、日理万机的日子里,他也读书不止。南巡时,曾夜至三鼓,犹不废读。到了晚年,他仍手不释卷。他一生苦研儒学,提倡程、朱理学。天文、地理、历算、音乐、法律、战术、骑射、医药以及蒙古、西域、拉丁文字母,无所不学。识多智广、智多谋多的他,智除奸党,平定三藩,抵御外敌,统一海内,使清朝进入全盛时期。

    勤学苦读不是不动脑子的死读书。读书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的“四多”读书法即足以印鉴:(1)多读——它既包含要博览群书,也包含对主要的书或文章多读几遍以求甚解之意。毛泽东对《饮冰室文集》、韩愈的古文、唐宋诗词等,都是反复地读,直到能背出来。他酷爱读诗,能背诵的古诗就有四百多首。(2)多写——就是在课堂上及时写讲堂录,课后读书时多写读书录。毛泽东除有各种记录本外,还有选抄全篇文章的选抄本,摘录精要的摘录本等,经过多年的积累,这种笔记本共有几大网篮。看书时,他还常写眉批,一本《伦理学原理》全书仅10多万字,他在书的眉头上却写下了12000多字的批语。(3)多想——在读书的过程中,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观点是错误的,要心中有数。在批语中,毛泽东既有比较简单地表示赞成、反对、怀疑的话,又有他根据历代学者的不同学说,加以综合比较,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见解。(4)多问——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毛泽东除了在校自修,找本校教员问学外,他还经常到长沙城里向人请教。

    练识离不开调查研究。说起调查研究,其实质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对策的综合思维过程,是提高智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过程是以调查为起点,以研究为最终目的的。调查是研究的基础。毛泽东同志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面讲:“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一切实际工作者必须向下作调查。对于只懂得理论不懂得实际情况的人,这种调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则他们就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斯大林也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正确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之上。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注意总结经验、研究历史,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名将、统帅、军事家、智谋家,多如繁星。他们中有不少既是沙场上的虎将,又是文坛上的豪杰;既是韬略的行家,也是著文的能手。孙武,是古代兵学理论家之冠。他自幼生活在有着丰富的军事遗产的齐国,加上祖父是齐国的名将,家风的熏陶,为他走上军事生涯提供了条件。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热心于军事生活,十分重视观察、研究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精心研究兵法,吸取《军南》、《军政》和诸子百家的精华,写成了永世不衰的《孙子》,论述了战争、治军、制胜等方面的规则,揭示了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被公认为是兵家圣典。曹操是古代为研究《孙子》奠定科学基础的第一人,曹操一生中酷爱兵法,他结合自己的用兵经验写下了《魏武帝注孙子》,自作兵书10万余言,为研究《孙子》树立了第一座里程碑。他指挥过50余次颇具韬略特色的战役,如官渡之战的以弱胜强,徐淮之战的各个击破,柳城的奇兵出塞,合肥的知己知彼,关西的战术多变,都显示了他高超的用兵艺术。这些历史上的典型事例,都可以从《孙子》中找到理论的影响,然而又都不是《孙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他“师孙武而不泥孙武”的结果。是他经过研究,进行军事学再创造和再发展的结果。

    练识离不开总结经验。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注意总结经验、研究历史并从中借鉴而取得成功的名将、统帅、军事家、智谋家,数不胜数。有的是沙场上的名将,有的是韬略的行家。唐代李靖,出身官宦世家,然而他不愿当坐享其成的纨绔子弟,自少年时起就苦读兵书,钻研兵法。他最喜好孙吴兵法,常与其舅父韩擒虎讨论总结用兵之道。他戎马一生,作战无数,胜多负少,可谓战绩斐然。《武经七书》之一《唐李问对》,就是他结合自己作战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的结果。拿破仑一生酷爱军事历史,特别注重总结前人的经验,他对欧洲的古代名将如汉尼拔、亚历山大、恺撒等,都进行过悉心研究,在他后来指挥的许多重大战役中,都可以找到这些古代名将的智谋思想。从认识论的观点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大飞跃。而总结经验之功,则在于促成这一飞跃。通过调查研究,使智谋者自身的知识、智能、技能与有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地交融、联系、提炼,并在此基础上求得再生,形成新思想,生成新的计谋策略;通过总结、研究,拓展智谋者的视野,加强新思想的交流,从中汲取他人的营养。取他山之石,攻我需之玉,达到提高自身智谋能力的目的。

    练胆

    提高智谋水平,胆量非常重要。因为谋划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风险。如果没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没有勇于面对风险的骨气、胆量,你想系军队安危、国家安危于一身,办不到。所以,提高智谋水平要练胆,胆要大。“胆大包天”,这是刘伯承元帅讲的话。

    如果没有包天的胆量,就不可能有包天的智慧。大家都熟悉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一段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如果你没有包藏宇宙之机,特别是吞吐天地之志,怎能有宏图大略啊?怎么去深谋远虑啊,怎么去为治国安邦出大主意啊,办不到。所以练谋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练我们的胆量,勇于面对风险,勇于承担风险。如果一根草掉下来,一个树叶子掉下来,你都怕砸到头,就不能够容大事,也不会有大量。可见,要提高智谋水平,练胆非常重要。

    (一)敢于决断

    勇于决断,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格中优秀的一面。但对于智谋家来说,其意义绝不仅如此。约米尼在《战争艺术》中说:“一个将才的最重要的条件,永远只是下列两条:(一)精神上的勇敢,能够负责作重大决定;(二)物质上的勇敢,不怕任何的危险。他在科学和军事上的才能,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是比之于这两点,却是居于次要的地位。”《吴子》中“治兵”一节云:“用兵之害,犹豫为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优柔寡断历来是兵家大忌。三国时的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前,疑心重重,不敢进击,结果失去了战机。海湾战争后,美国国防部在给国会的最后报告中,明确将总统布什的果断列为基本经验的首条,虽然这其中也许有“拍马屁”之嫌,但我们应看到其中的道理。请看,他们是如何评价布什的:“总统领导果断,所提目标明确,增强了人们对美国使命感的信心,争取到了为达到目标所必需的国内外支持”,“布什总统及时的决断确立了国内外的共识,为建立多国联盟和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从军事角度看,美国的领导也是关键,没有一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勇于承担解放科威特的军事责任。”卓越的领导者应有主见,敢于力排众议,当机立断;要有自信心,自己主谋的事情,敢于拍板定案;要善于权衡利弊,扬长避短,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利害关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胆有识,敢于冒必要的风险;要有坚强的毅力,不管是在艰难困苦之中,还是在战局发生重大变故之时,都能冷静思考,果断处事,勇往直前。

    其实,自古以来,勇敢决断都是智谋家手中锋利的宝剑。古波斯年迈的戈蒂亚斯王想选一个智勇超群的人来接替他的王位。一天,他拿出一个硕大的绳结告诉大家说,谁能解开这个结,王位就将让给谁。众多有智慧的人都来碰运气,可是无论他们怎么挖空心思,也是无能为力。后来,亚历山大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了,他仔细看了看那个绳结,发现是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就毫不犹豫抽出利剑往绳结上一剁,瞬间剑落结开,干净利落,围观的人们顿时恍然大悟,惊叹不已。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谋与勇敢决断的关系。无疑,亚历山大在举起利剑之前认真观察过绳结,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绳结是个无法解开的死结。同时,他很快悟出了戈蒂亚斯王的真正用意,一般人只是想用手解开绳结而不敢用刀去剁开它,只有胆识过人、勇敢决断的人,才能果敢地处置。他发现了绳结的秘密,就立即大胆地处置,显示出他智勇双全的本色,而那些前来解绳结的许多人,其中肯定有不少是足智多谋的,但是在勇敢决断方面比起亚历山大就逊色了,所以他们的智谋没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谋与断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一个人如果只有勇敢、果断的精神而缺乏智谋的能力,那么,他就往往会陷入鲁莽和愚笨,他的行为就会经常面临失败。只有用智谋作引导,行为的利剑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取得成功。另一方面,一个人虽然智谋满胸,如果缺乏勇敢决断的气质,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缩手缩脚,再好的智谋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古今有许多很有说服力的例子。

    勇敢决断的品质可以赋予部属以士气。据说,拿破仑一上战场,士兵的力量可以增强一倍。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来源于士兵对将帅的信仰,更重要的是来源于拿破仑的坚决、果断、自信、勇猛的品质。

    作为一名智谋者来说,自信、果断、超凡的胆识与勇气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使所出之谋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而且有助于使人树立信心,增强必胜的勇气。例如,官渡之战是曹操一方以弱对强的战争,在整个战役过程中,曹方的智囊团体现出了非凡和宏大的远略。最初,袁绍声势浩大地渡河南下,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曹操初不欲战,“恨力不及”。谋士郭嘉勇敢地呈上十策,全面而具体地分析了袁方外强中干的实质。这种在敌方气焰方盛而咄咄逼人的情形下鞭辟入里地捕捉其弱点的能力,正源于谋士郭嘉自身的胆略。如果被敌方气势所慑服,惊慌失措而惶惶不安,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智谋和对策了。假如没有谋士郭嘉呈策以定主帅曹操之心,那么,能否抓住这一转瞬即逝的重大战略机缘,进而去夺取战争的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后来,曹操、袁绍双方兵马在官渡对峙,曹军形势严峻,曹操又想退兵许都,别图他计,写信给谋士荀或,征求他的意见。苟或写信来,耐心劝说并呈策曹操。书略曰:“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曹操听从荀或之言,在坚持和努力中寻找到战机,官渡一战将袁绍打得大败。再如,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的谋士人物鲁肃、周瑜、诸葛亮等,以压倒敌人的气度和胆量,镇定自若,巧于筹划,才取得赤壁大胜,苏东坡赞之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东吴的孙权被后人称誉为“好谋善断”。的确,孙权理政用兵很有策略。面对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的进攻,他对外联合刘备,对内努力统一思想,积极备战。在讨论对策时,东吴政权内部分为两派,主降派说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锐不可当,降则安,战则亡。主战派说东吴开国三世,兵精粮足,且占有地利,战必胜。在两派纷争,人心动荡的关键时刻,孙权拔出佩剑,砍去面前奏案的一角说:“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并当场将佩剑赐给主战派首领周瑜。孙权的决断,打击了投降派的威风,大长了主战派的志气,坚定了将士抗曹的决心,最后取得了赤壁大捷,改变了魏、吴两国力量的对比,使曹军多年不敢正视东吴。

    隋朝末年,天下纷争,唐高祖李渊决定在太原起兵,夺取天下。但李渊顾虑太多,犹豫不决。谋士刘文静、裴寂劝李渊当机立断,即刻发动兵变。刘、裴二人见到李渊说:“公处嫌疑之地(指隋炀帝特使来太原宣诏拘留李渊),副将败阵,反以罪问,事至如此绝境,只有立即举兵一途,才能解倒悬之急”。刘文静、裴寂二人为了打消李渊的顾虑,分析了兵变的有利条件:“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豪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入,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李世民也向李渊建议:“今主上(炀帝)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小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并说:“不若顺民心,举义旗,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主帅的果断坚定,有时是来自谋士的果断与信心,谋士的果断之谋,影响与推动了李渊的行动,使他克服了过于谨慎、顾虑重重的缺陷,终于抓住时机,太原起兵,为建立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世上没有任何人都满意的万全之策,再高明的智谋要想让每一个人都拥护、赞同也是不可能的,每一个策略都要被人说长道短,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智谋者来说,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真理,坚定走自己的路,坚定自己的信念,直到自己的谋划被接受并付诸实现。李渊太原起兵后,率大军西行关中,途中受阻,军粮渐感不足,又传言说突厥联合刘武周,率军乘虚进攻太原。有人主张回师太原,李世民则指出:“本举大义,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众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何以自全?诸人保家爱命,言不可见。定义取威,在兹一决,雨罢进军,若不杀老生而取霍邑,儿等敢以死谢。”但李渊接受了前一种意见,拔营北返,天黑后一部分军队已经撤离了前线。李世民坚持己见,立即去见李渊,在李渊休息的帐外失声痛哭。李渊闻声召见世民,世民说:“今兵以义动,进战则走,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李渊说:“军已发,奈何?”世民说:“右军严而未发,左军虽去,计亦未远,可即追回。”当夜世民、建成骑快马将左军全部追回。李世民如果不坚持自己的智谋,如果不努力去争取实现自己的智谋,李渊进军关中、建立唐王朝的历史也可能要重新改写。由此可见,智谋者坚定的品质,不被别人左右的性格,在智谋中是多么重要啊!

    (二)敢于冒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巴顿、隆美尔、麦克阿瑟都是这样的军事家。1944年8月,在执行布列塔尼战役中,时任集团军司令的巴顿命令所属的第八军冒着左翼和后方暴露挨打的危险,向200英里外德军防守的布雷斯特快速进击。当先头部队的师长急慌慌地问侧翼怎么办时,巴顿喊道:“不能用恐惧来左右自己……让敌人去担心它的侧翼吧。”正是巴顿率军急进,才把德军迅速赶出了布列塔尼半岛的内陆,最后解放了半岛各港口,赢得了此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德国元帅隆美尔也是一位善于冒险的指挥员。北非战役中,他经常置后勤补给线于不顾,率领部队以最快的速度突击,这种“以快制慢”智谋的运用加上一定的冒险精神,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胜利。麦克阿瑟将军更是一位善于冒险的智谋家。他认为,战争是复杂多变的两军对抗。绝大多数情况都隐藏在“云雾”之中,指挥作战不承担任何风险,想有100%的把握打胜仗是不可能的。指挥员必须具备敢于冒险的魄力和善于冒险的功底,才能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抓住一线光明去追逐胜利;才能以小的代价,出敌不意,获得重大战果。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指挥美军赢得无数战役的胜利,其中以仁川登陆战役最为人津津乐道,他自己也颇为自得,其原因不仅仅是这次战役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敢于承担风险、行常人所不敢行,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患得患失,谋而不断,会错失良机,给自己造成被动。秦朝灭亡后,有人建议项羽趁早杀掉刘邦,以防刘邦今后与之争夺天下。项羽犹豫不决,鸿门宴本是杀刘邦好时机,范增先是向项羽使眼色,又举起身上佩戴的玉器,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范增又让项庄舞剑伺机杀刘邦。但项羽迟疑不决,使刘邦得以逃脱,最后江山落在刘邦手中,自己则兵败自杀。项羽的失算,咎由自取。作为谋士范增,态度是坚决果断的。看来谋士只能对谋主起影响作用。

    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春申君也是一个当断不断的典型范例。春申君,名黄歇,战国时的楚国大臣。他博学多闻,善谋且长于辞令。他游说秦退兵,解楚之难,还巧施金蝉脱壳之计,助太子继位,可谓智谋多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由于优柔寡断,命丧门客之手。这事得从头说起。楚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很忧虑,到处找能生育的美女献给他。找来好多,却始终没有生儿子。赵国人李园是春申君的门客,他有个妹妹,长得很美,想献给楚王。但是听说楚王不能养儿子,这样,妹妹生不了儿子,在宫里时间久了也要失宠的。他就想先把妹妹献给春申君,等怀了孕,再献给楚王,一旦生下儿子,妹妹的身价就不一样了。于是就向春申君请假回家,故意误了假期。春申君问他为什么回来晚了,他编了个瞎话说:“齐王派全都求聘我妹妹,我陪使者喝酒,误了归期。”春申君大概听说过他有个妹妹长得美,并且也想占为己有,就问:“彩礼送来了吗?”李园说:“没有。”于是春申君就说:“能让我见上一见吗?”言外之意就是要霸占其妹,这正中李园下怀。李园就把妹妹打扮一番,送至春申君府中。当夜即留其妹服侍春申君安寝。没多久,其妹即有孕在身。李园知道后,就如此这般地劝妹妹。李园妹妹又去劝春申君道:“楚王看重您,宠信您,比亲兄弟更甚。您担任楚国宰相二十多年,楚王却没有儿子。如果楚王死后改立兄弟,就要任用他自己的亲信,您又怎么能长久受宠呢?再说,您地位高,掌权时间久,在国君的兄弟面前有许多失礼之处,如果楚王的兄弟登上王位,灾难就会降临您的身上,您还怎么保住相印和江东封地呢?现在我有孕在身,可别人不知道。我被您宠幸的时间不长,如果凭您的地位把我献给楚王,楚王一定会宠幸我;如果老天保佑生个儿子。将来就是您的儿子当国王了,楚国就全部归您了。这与那种意想不到的灾祸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春申君认为这话很对,就把她安排在馆舍里,派人好生照护,然后面见楚王说,李园有个妹妹十分美貌,看相的人说她能生儿子。楚王很高兴,立即召来,大加宠幸。后来果然生了儿子,立为太子。封李园妹为王后,李园也因此受到抬举。但李园为人奸诈,他恐怕春申君泄露秘密,就暗中准备除掉他,杀人灭口。有人劝春申君早做准备,杀掉李园,而春申君却一厢情愿地认为李园是个软弱无能的人,又和他很友好,不会出乱子的。后来,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然让武士刺死春申君,并斩杀满门。所以,司马迁评价春申君说:春申君虽权略楚秦,计谋高超,后来却被李园所制,真是糊涂,正如俗语所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印度有则寓言:父子同骑一头驴,旁观者责曰:践畜;父骑子随,则怪父不慈;父牵子骑,则谴子不孝;父子同行,又讥曰:呆傻。父子无奈,只好有驴不骑抬着走。同样,如果智谋者因别人说长道短、批评围攻而动摇,放弃自己的智谋,屈从于世人的言论,屈从于权威与偏见,无所适从,结果只能导致像父与子“有驴不骑抬着走”的可笑局面。

    (三)敢于承担责任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勇气有两种:一种是敢于冒个人危险的勇气,一种是在外来压力或内心压力(良心)面前都敢于负责的勇气。”并且认为第二种勇气更值得称道。果决的作风不仅表现为敢于冒险的精神,还表现为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关于这一点,历代兵家早就有所认识。我国大军事家孙子将“勇”列入为将者必备的五种素质之中,可见他不仅尚智,也尚勇。从整个《孙子兵法》的内在逻辑来看,孙子所倡导的“勇”不是指匹夫之勇,而是勇于决断、勇于承担责任的大智大勇。在《地形篇》中孙子说:“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这句话的本义可以理解为将帅要有主见,勇于在重大问题上果断决策。分析其内在的含义可以看出,领军作战的将领敢于违背国君的意愿,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打了胜仗还好说,万一打败了,这个责任可不好承担,轻则处罚,重则祸及全家。可见,“勇”含有勇于承担责任的意思。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勇敢决断的品质既源于一个人的天生禀性,同时也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智谋者如果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登泰山而小天下”,出谋划策时才能站得高,望得远,预见未来,就能高屋建瓴,深刻认识事物,宏观把握事物,知晓利害得失,多谋善断。如果一个智谋者知识浅薄,能力较差,很难想像他在复杂的智谋中能够透彻地认识事物,把握全局,作出高明的智谋。即使作出智谋,也很难想像他能坚决、果断施行而不患得患失。没有高超智谋水平作基础的果断与坚决,那是“瞎猫碰死老鼠”,那样的果断有可能是武断,那样的坚决有可能是固执。提高智谋水平,加强勇敢果断的气质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在社会实践中,军人进行的战斗,探险家选择的征途,投资者决定的方向,政治家采取的政策等等,都需要有勇敢决断的精神。特别是在实践中出现重大风险的时候,无论是惊慌失措,还是草率行事,都会招致失败的灾难。只有具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举起勇气的利剑,果断地排除困难,走上胜利的顶峰。

    练心

    心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过去古人把“心”视为思维的器官,认为它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这里讲的“心”是指胸怀、气量、思维品质。要提高智谋水平,练心是绝对必要的。练心的总体要求是心要宽,要细。前提要求是心理素质过硬,心理品质良好。练心要做到:

    (一)塑造宏大胸襟

    心宽是指度量宏大。度量,一般是指人的胸襟、气量。一个人的度量大小,对于他的事业成败至关重要。宽宏大度,才能虚怀若谷,满腹经纶,始终如一地朝着正确的目标前进,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这是对领导人才的要求。在历史上,常常有鼠目寸光、喜怒无常之辈施用雕虫小技取得成功的例子,但他们毕竟如电光石火,转眼即逝。只有那些有度量有修养的人才能把握全局,冷静举措,走出一步步令人拍案叫绝的好棋。秦晋淝水大战之际,秦兵百万逼近晋国都城,朝野震惊,唯有司徒(相当宰相)谢安面无惧色,他不慌不忙地布置兵力御敌,然后到别墅里去和客人下棋。当击退敌兵的战报传来以后,谢安把它放在床上,面无喜色,下棋如故。等客人告辞之后,谢安高兴地返回内室,由于心情高兴,履齿碰在门槛上被折断而未觉察,后人称誉谢安有“庙堂之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著名统帅蒙哥马利也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修养,他给自己订立的原则是“激而不怒”,“掳而不跳”,“引而不发”,“乐不狂欢”。他认为,这些对一个指挥员来说尤为重要。它能使你保持平静的心情,冷静地分析处理一切问题,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决策。1944年6月,盟军于诺曼底登陆后,蒙哥马利把敌军的主力吸引到自己这面来,保证了美军的顺利突破及向纵深发展,而英军却由于敌军主力的顽强抵抗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进展缓慢,甚至有些部队不得不转入防御。对此,美国各界报纸宣扬是美军打败了德军,英军无能等,英国也呼吁蒙哥马利改变战略打击德军,挽回英国人的面子。在强烈舆论的压力下,就连丘吉尔也沉不住气了,向蒙哥马利询问原因。所有这些,蒙哥马利都毫不介意,照常按照盟军的计划行动,确保了诺曼底战役的胜利。

    度量修养是理智的基础,是孕育智谋的沃土。那些豁达大度的人能够站得高,看得远,行动有理、有利、有节。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鲜明的对照。孙膑自幼酷爱兵书,深谙智谋。器量狭小的庞涓非常忌妒他,将他迫害成没有膝盖骨的残废人。孙膑心胸宽阔,不因遭受厄运而气馁,他佯装疯癫,逃脱险境,尔后在齐国被重用。他在与庞涓的军事角逐中,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而好大喜功的庞涓早已利令智昏,一步步走入孙膑布下的罗网,最终在马陵道兵败身亡。孙膑的成功,除了靠他的兵法智谋以外,心胸开阔,度量宏大,才能从容筹划,从长计议,以柔克刚,无疑也是重要因素。倘若他见辱即斗的话,结局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有宏大的度量,才能有稳定、积极、健康的情绪。一个人的情绪直接关系到他的能力发挥。成功会使人激动兴奋,也会使人产生麻痹和松劲情绪;失败会使人悲观沮丧,也会使人冷静反思。在成败面前,喜怒过度都是不可取的。古人修身非常讲究“制怒”、“制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比如像小说中的周瑜气死、牛皋笑死之类的悲剧,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其发生的主要根源就是缺乏度量修养。

    度量作为人的道德品质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积极的智谋应该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紧密联系的。智谋绝不是奸诈卑鄙的同义词。对于政治家来说,政策和策略就是生命,首要的是制定政策的正确性。正确的政策能够得到正义者的支持。对于经营者来讲,要提倡《论语》加算盘,讲经营道德,不干不符合社会公德的事,不赚没有道德的钱。对于军事家来说,像“美人计”那样的计谋,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提倡使用的。再好的计谋,如果失去道德标准,也是不可取的。一个人豁达大度,待人宽厚,谦虚谨慎,他就能团结更多的人,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不就是最好的智谋么?无德之人,必定鼠目寸光,只贪私利,不顾大局,他们热衷于学习雕虫小技,研究“窝里斗”的本事,是难成大业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带领新四军进入经济文化发达、敌人控制严密的江苏,在远离中央红军、无法得到策应的情况下,广泛交结友军,千方百计争取大多数,分化瓦解敌伪力量。和友军发生摩擦时,他教育部队主动让些地盘,赠送一些枪支,友军称他有“大将风度”,获得了友军的信任和支持。当顽固派军队向新四军进攻的时候,友军主动为新四军提供方便条件,使新四军很快歼灭了敌人的精锐部队,打开了苏北抗战的新局面。

    (二)培养缜密思维

    智谋者如果心不细,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根本不可能提高智谋水平,不可能出好主意。所以,刘伯承元帅要求我军指战员要“胆大包天”,还要“心细如发”。细节决定成败。混沌理论的“蝴蝶效应”警示我们,一些小的扰动经过逐级放大就会产生大的影响,一个小小的不经意的行为可能导致重大的后果。

    心细是施展智谋的必备品格。勇敢果断、坚韧顽强可以使智谋由思维变成行动,由愿望变成现实,但需要辅之以谨慎细心。一部汽车开足马力向目的地飞驰的时候,它离不开方向盘和刹车装置,它要随着道路的具体情况,不时修正方向,增减速度。施展智谋除了需要勇敢果断、坚韧顽强的精神,还必须谨慎细心。谨慎细心,是保证智谋成功的安全链。高明的智谋家总是考虑问题十分周全,常常计中有计,谋外有谋,处处小心。粗枝大叶的“马大哈”不能巧设计谋,就是别人传授的计谋,在实施中也会漏洞百出,弄巧成拙。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有一句名言:“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美国原国务卿鲍威尔是美国唯一的黑人上将。有一次雨夜跳伞训练,担任指挥官的他连续三次要求士兵认真检查强制开伞的拉绳是否准备好。最后,当他亲自检查每个人的拉绳时,想不到竞还有一个人没有把钩子扣好。当鲍威尔把那条脱落的拉绳塞到那个士兵面前时,吓得士兵目瞪口呆:这样跳下去,伞将永远打不开,人非摔死不可。从那时起,“永远要检查细节”便成了鲍威尔的人生信条。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七彩阳光。我们不容置疑,一个细节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可以决定事情的成败,甚至完全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负。甲午战争爆发之前,清王朝曾邀请日本海军驱逐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前来参观令北洋水师引以为自豪的先进装备。当东乡平八郎登上“镇远号”巡洋舰时,他顺手摸了摸舰上的栏杆和扶梯,只见白手套上沾满了污垢,他又发现炮管上竟然晾晒着刚刚洗过的衣服。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使他断定北洋水师是一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甲午海战的结局果真不出所料,堂堂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一个细节笼罩失败的阴影,这样的遗憾历历在目。

    传说古时雅典有一只牛头人身的恶兽,它要雅典人每9年供奉7对青年男女供它吃掉,否则就降大灾给人们。这一年,进贡的时候到了,人们哭着为7对青年男女送行。雅典国王的儿子被送别的悲惨情景所感动,他说服了国王,要和7对青年男女一同前往,亲自去杀死恶兽,为雅典人永除祸殃。临行前王子和国王约定,如果获得成功,返航时就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国王只要看见白帆,就知道王子活着回来了。王子到了恶兽住的岛上,一位美丽的公主帮助他杀死了恶兽。在返航的几天中,王子异常兴奋激动,雅典已经不远了。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王子忘了同父王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换成白帆。在海边等候儿子的国王看到回来的船上依然挂着黑帆,以为儿子已经死于恶兽之口,悲痛至极,纵身跳下了大海……这场不该发生的悲剧,完全出于王子的疏忽。

    疏忽是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它的特点是注意力分散、减弱和消失。由于疏忽,会使人产生错误的感觉、意识,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产生疏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讲,一方面,是来自人的习惯和性格的缺陷。一个人生性马虎,做事粗心大意,心不在焉,只能注意到重大的、突出的事件,而对细小的事物则漫不经心,或者注意力缺乏稳定性,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转移或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的使命意识不强,对本职工作缺乏热情和毅力,对自己要求不严,草率行事。发生疏忽有时也是因为客观情况造成的,比如工作繁忙紧张时,往往会顾头不顾尾,造成遗漏;工作接近尾声或胜利即将到来时,会使人产生麻痹松懈情绪,以致功败垂成;被某些假象所迷惑而丧失警惕,以为平安无事,这时,灾难可能就要发生。要做到谨慎细心,除了要提高责任心、增强警觉感外,还要加强心理训练,培养察微辨细、慎终如始的优良习惯。

    (三)锤炼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提高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心理障碍得以排除的过程。智谋运用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和制约智谋主体正确进行运筹谋划的心理因素。它既可能是智谋制定前的某些心理定势,也可能智谋思考中的某种痼癖,既可能是急功近利的心理态度,也可能是犹豫不决的心理缺陷。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使智谋主体自觉不自觉地偏离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进而导致智谋失算或失误。

    常见的与智谋运用有关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一是先入为主的心理。任何智谋者,对于客观情况的掌握,必定是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进行的。先行进入大脑的东西,往往印象比较深刻,经常会对后来进入大脑的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苏联领导层受先入为主心理定势的影响,固执地认为德军在征服英国之前不会进攻自己,结果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陷入极大的被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的陈国将领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认为隋将贺若弼在历阳集中兵力是调防的需要,结果,在隋军渡过长江后还没有觉察。这些都是心理障碍的作用。二是急功近利的心理。这种心理障碍是指一些指挥人员性格急躁,感情冲动,常常为了一时之利,一己之忿,唐突决策,贸然行动,从而损害了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这种心理障碍极易被敌方利用,我国历史上龙且被韩信所擒,曹咎被刘邦所乘,赵括被白起所赚,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心理障碍。三是投机侥幸的心理。这是一种智谋主体凭自己的主观想像去臆断敌方意图和行动的心理障碍。它极易受到敌方假象的蒙蔽,一旦敌方的假象迎合了自己的心理,就会出现认识偏差,导致智谋失误。英阿马岛战争,面对阿根廷种种军事行动的迹象,英国总认为,凭自己的实力,阿军不敢动武,结果被阿军突然袭击,占领马岛。而阿军占领马岛后,又侥幸地认为英国相隔万里之遥,鞭长莫及,因而未及时采取防御措施,结果造成马岛易手。其实,造成智谋运用失败的心理障碍还有很多,比如说,唯我独尊的心理、骄傲自满的心理、畏惧恐慌的心理、悲观失落的心理、急欲报复的心理,等等,指挥人员只有充分认识这些心理,理解其实质,同时在实践中有意识的揣摩,才能有效地克服它们,达成强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智谋创造不只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意志,一种精神状态。只有在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人的智慧才能焕发出来,潜智潜能方可被激活。心理应激水平高,意味着在接受外界强刺激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行动敏捷,思维清楚准确,面对险境仍能当机立断。心理应激水平低,则会产生心理功能障碍,使注意力和知觉范围缩小,甚至言语失常,思维和动作混乱,反应敏感度下降,决策能力减弱。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心理应激能力不经过锻炼就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心理应激能力训练的方法很多,如实战景况训练法、情况设置训练法、意念训练法、注意转移法、心理调整训练法、自我暗示训练法、稳定情绪训练法,等等。其中前三种方法比较重要。一是实地景况训练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模拟训练的一种,就是受训人在预先设置好的近似实地的情景和环境中进行训练,使受训人从生理上、心理上逐渐适应实地条件下的情境,从而冷静沉着地制定和运用智谋来处理种种复杂困难的情况,以提高心理意志品质,有效控制情绪,增强心理稳定性。这种训练方法的关键在于景况的逼真性。二是情况设置训练法。就是受训人通过对预先设置好的各种困难情况的灵活处理,达成勇于克服困难、经受各种艰险的心理品质。一般情况下,这种训练方法中预先设置的情况,要由简单到复杂,以便受训人逐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养成敢于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以经受各种艰险的考验。三是意念训练法。又可以称为“过电影式”心理训练法,其实质是:使受训人有意识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即将进行的行动过程的想像,并使之连贯起来。其目的是:通过内心的演练,使受训人提高洞察对方企图和事态发展的能力,增强信心,胸有成竹地制定和实施智谋。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有些人平时技术很好,而一到关键比赛或比赛的关键阶段,就动作变形、发挥失常。而有些人平时技术并不突出,但每临大赛,却常有上佳表现。作战中也会出现类似情况,究其原因,就是与指挥人员的心理压力与心理包袱有关,而意念训练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时除了多做一些适应性、针对性强的模拟练习外,加强体能锻炼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心理素质虽然属于精神层面,但需要物质载体为依托,心理对抗能力不是“虚化”的东西,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靠强健的体魄支撑的,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能为基础,就不可能在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心理修养

    心理修养是指人们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而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磨炼的过程。智谋心理修养对于健康智谋心理品质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内在”的一种磨炼。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客观环境再优越,训练方法再科学,也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人们还必须重视心理的“内在”修养,自觉进行艰苦的磨炼,争取做一个有高水平智谋素养的人才。

    进行智谋心理修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善于通过实践进行自省。自省是净化心灵、提高心理品质的有力武器。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值得重视的是,自省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没有实践,坐在那里苦思冥想,想一辈子,恐怕也不会有什么提高。通过实践进行自省,最重要的是严于解剖自己,切实搞清自己在智谋心理品质上的优长与缺点。如果不认清自己的优长,就无法在智谋运用中扬长;不了解自己的弱点,就无法在智谋运用中避短。事实上,一个指挥人员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缺点,本身就是一个优点,如果掩饰了一个缺点,实际上又增添了一个缺点,即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历史事实证明,经常用自我反省的方法进行智谋心理修养,就能及时把一些智谋运用中的心理缺陷弥补起来,最终实现提高和完善智谋心理品格的目的。二是善于效仿他人优长,以补己短。通过自省认清了自己的优长和不足,这还不够,还要善于借鉴他人好的品质,弥补自己的不足。很多人喜欢效仿古今中外名人的气质、性格、意志等智谋心理优长来充实完善自己,这是一种极佳的方法。因为这种效仿能够通过直接的比较鉴别,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缺陷,并找到克服这些缺陷的方法和途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效仿绝不是简单地模仿,而要客观分析他所效仿对象所处的环境,他所面对的客体,他设谋定计时真实的心理反映,然后取其精华,为己所用。当然,效仿的对象也不是只能局限于那些名人,也可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周围的一切有着优良智谋心理品质的人,都可以效仿,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正是此意。总之,如果能够做到集众人之长于一身,何愁不能提高自己的智谋心理品质。三是要讲究方法,按规律办事。做任何事,都有个方法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好的方法,办什么都事倍功半,有了好的方法,办什么都事半功倍。历史上一些善于进行自我心理修养的人,常把一些名言警句或贴于案头,或铭记于心,借以提示、激励、约束自己,以达到强化意志力、增强自觉性的目的。这是一个好的方法。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心理缺陷当成座右铭,在情绪激动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以加强性格陶冶,保持思维的理智性,这也是一种好的方法。有的人,心情烦躁的时候,借助下棋、钓鱼、吟诗赋词等活动,稳定心绪,这也不失为好的方法。仔细研究这些方法可以看出,它们都是把握心理规律,按规律办事的结果。因此只有善于把握心理修养的规律,找到适合自己的办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智谋心理品质。

    练眼

    有了很深的学识,很宽的胸怀,很大的胆子,还要有深远的眼光。跟光深远对于一个智谋者十分重要。眼光深远,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天,曾国藩在家里吃完饭出去遛弯,李鸿章带了几个人要推荐给他。到他府上一看,他出去遛弯了,这几个人就站在过道的走廊里等候。曾国藩从外面穿廊而过,又回到正堂,李鸿章跟着就进来了,说我给老师领几个人来,想请你见一下。曾国藩说,哦,就是门外的几个?他说对。曾国藩说,我看过了,在我右边的那一位,我走过来的时候跟我点头哈腰,两眼乱闪,我一走过去,他的腰马上就直起来了,这个人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不可重用。我左边这个人,我进来的时候向我鞠躬,鞠得很深,我走过了以后,他还没有起来,我已经进了大堂,已经要落座了、转弯了,他的腰还没有伸直。这个人为人赤忠,老成,可信,管钱、管物、管人都行,可为管家。后面那一位大汉子,腰杆绷直,目不斜视,这个人刚直不阿,可以领兵为将。此后不久三个人的表现正如曾国藩所言,一点儿不差。当然,曾国藩这种观察人、考察人的方法对于现代干部的考察使用来说不太合适,但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下,是相当独到,也是相当高明的。民间相亲上当的故事中,塌鼻子要用花来掩饰,瘸子要用骑马来掩饰,就是相亲者不会观察,不善观察。如果有曾国藩的眼光,你骗得了他吗?一眼就看穿了。我们练眼,不妨学学那些老中医。我认为老中医观察事物的方法非常对头。中医的基本原理就是“望闻问切”,首先就是用观察的办法看病人。隔老远走过来一个病人,老中医根据病人是什么穿戴,什么走相,就能看出这个人是什么家世,什么阶层,甚至于什么职业。大家不信吗?打鱼的、砍柴的,或者城里玩鸟的那些纨绔,走路都不一样,穿戴都不一样。我们看小品,赵本山演的那个农民企业家,他刚进城时穿着西服,却不伦不类。

    英国人说,承认某个人是贵族,要查他的三代。为什么这么说啊,因为第一代、第二代再有钱,他那个贵族的气质不容易养成啊。

    对一个人的职业身份,有什么毛病,老中医可以看出来。可是,他还要走近了再看看,看看这个人多胖,多瘦,脸色怎么样。这个人胖乎乎的,脸色红润,这个人就容易得冠心病,血压血脂等“三高”少不了他。这个人面黄肌瘦,消化道疾病就少不了他。这个人如果脸色铁青,肝和胆上可能有点儿毛病。他走近了看脸色,看胖瘦,看出毛病来,可是他还不说,他还要通过闻来验证。闻是什么?用鼻子用耳朵都是闻。武则天进宫,大臣就说你咳嗽一声,声如凤鸣,一声咳嗽就看出她身体好不好。你老抽烟,老喝酒,咳嗽一声试一试?你会声如凤鸣吗?你咳不出那个凤鸣之声,因为你的五脏六腑不清新。这就是闻你的声音。此外,还要闻你的气味,即,不仅是要用耳闻还要用鼻闻。每个人的气味都不一样,病人身上都有病人的味道。大家都知道,经常在伙房做饭的,身上就有油烟味;经常在药房工作的,身上就有药味;带孩子多的,身上就有奶腥味。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气味。西方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苏格拉底的医生,就用闻味来看病,他根据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呼吸的味道的不同来判断病情。你要是喘气有糖味。搞不好就有糖尿病;你喘气有臭味,肯定口腔有毛病,有溃疡或牙龈炎。所以,他望过了以后还要用闻来验证,还要用问来验证。问,就是问你哪儿不舒服?有什么表现?实际上,他望的时候已经把疾病的方向切准了。望闻问之后,还要去切脉。这切脉是中医的看家本领,但是一个上午要为几十个人看病,都那么静心给你看病,也办不到。所以,老中医望的功夫是前提,是基础。把眼睛练好了,才是当一个好中医的基础功夫。

    我们要想提高智谋水平,不妨像曾国藩那样观察事物,要像老中医那样去观察事物,也要像福尔摩斯办案时那样观察事物。一次福尔摩斯办案时,华生和他一起坐在小楼上面,看到下面一个邮差来送信,邮差的肩膀上有一个小锚图案,他就断定说这个邮差是刚刚从南亚退役回来的海军上尉,马上将给我们送信来。华生不相信,说你怎么知道他是刚刚退役的?还是一个小上尉呢?送信的一上来,华生一问,果然不错。为什么呢?福尔摩斯说,这个人的年纪有三十来岁,像个上尉的军龄。他的皮肤黝黑黝黑的,邮差不可能到海边去洗澡,现在在南亚正在发生一场战争,他肯定是从军服役受过了暴晒以后,皮肤才这样的。而他穿着一件衬衫,衬衫上面是一个海军的那个小锚图案,可断定他是个海军,是在南洋服役刚刚回来的;他这个年纪只有是上尉的可能;他的家庭还不在附近。所以,这个人的邮差职务,他一眼就看清了。这种眼光就非常深的。

    (一)提高洞察能力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位将军若是只会用他的眼睛来观察一切,那他就永远也不配指挥一支军队了。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是说指挥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洞察力。洞察力指的是智谋主体透过表面现象发现事物内在本质或意义的才能。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道:“……在行动过程中大多要求立即定下决心,人们没有时间重新了解情况,甚至常常连仔细思考的时间也没有……要想不断地战胜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在这种茫茫的黑暗中仍能发出内在的微光以照亮真理的智力;二是敢于跟随这种微光前进的勇气。”克劳塞维茨在这里所说的“内在的微光”即是指洞察力,它可以帮助指挥人员准确而迅速地辨明真相,从而定下尽可能正确的决心。美军非常崇尚和重视克劳塞维茨的这段话,他们认为,“具有洞察力是取得一切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高洞察能力?一是据疑思察,见微知著。据疑思察,见微知著,就是指要注重把握事物发展中的“疑点”、迹象和细微变化,发现其掩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例子:1949年8月29日黎明,随着一声巨响,一朵硕大的蘑菇云从地面腾空而起,莫斯科随即向全世界发布公告,宣称苏联进入了核时代。后来的资料证明,苏联之所以能如此神速地造出原子弹,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年轻的空军中尉弗累洛夫。早在1940年,在空军某基地任职的弗累洛夫,就很关注世界核武器的研制进展情况。有一次,他到附近的一所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当他翻阅了当时所有的科学期刊后发现,有关核原子研究的世界名人,如费米、西拉德、特勒、安德森、惠勒、威格纳等都从杂志上消失了。弗累洛夫根据这一“疑点”,得出了唯一可能的结论,那就是核研究已成了美国的国家机密,他们的科学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弗累洛夫把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写信给斯大林,报告了他的推测和依据,并建议尽快研究、制造原子弹。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斯大林曾由衷地称赞弗累洛夫是“对苏联核武器研制立下大功的人”。作为年仅28岁的基层军官,弗累洛夫的建议之所以引起苏联高级决策者的重视,并很快付诸行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的推理有理有据,令人信服,而这种推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的能力。

    《左传》中对曹刿的描述是:“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从这短短五六十个字的精彩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曹刿见微知著的本领。

    再看夷陵之战中陆逊的表现。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数十万大军,大举伐吴。出巫峡天险之后,为了尽快与吴军决战,刘备每天派人到阵前叫骂。可是,陆逊却稳坐帐中,置之不理。刘备见激将法不灵,遂令人带领数千老弱将士,进到吴军阵前平地设营,企图诱敌出战。吴军将领见此情景,纷纷请战,但陆逊不允。数日后,刘备埋伏在山谷中的8000兵力,由于不能克服长期宿营和供应的困难,只得撤了出来。蜀军平地设营引诱吴军进攻的企图也暴露了,吴军将领们这才意识到陆逊的远见卓识。从以上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据疑思察,见微知著,确实是指挥人员智谋素养高的重要表现。

    二是未雨绸缪,提高预见力。预见,是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和情况,对某一事物发展变化的预想和推测。它是智谋运用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持主动、夺取作战胜利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明的智谋家,无一例外地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姜太公垂钓渭水,胸中早有兴周灭商的韬略;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毛泽东坐镇陕北,却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大体进程了然于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元帅朱可夫也是一个具有卓越预见能力的指挥员。1941年5月,朱可夫仔细分析了德军的一系列行动,预感到苏、德大战不久就将开始,他向苏军各部门和各集团军发出警告:“整个3月和4月,德军统帅部一直紧张地把部队从西线和德国中部地区调到邻接苏联边界地区。”但斯大林和苏联最高统帅部的一些高级将领们,有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不愿相信各个方面向他们提供的德军将在1941年6月发动对苏战争的情报。结果,德军的进攻开始后,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一个多月后,朱可夫根据苏军的抵抗能力,分析德军突击态势,预见到德军将要吞并基辅地区,进而向莫斯科进攻。为了保存苏军实力,他于1941年7月29日向斯大林提出放弃基辅,并尽快把西南方面军整个右翼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东岸。斯大林听后,怒斥朱可夫胡说八道,并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朱可夫在前线进一步了解敌情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又三次向斯大林提出建议。他最后一次向斯大林强调说:“斯大林同志,无论多么令人痛心,基辅也必须放弃。我们别无其他出路。”当斯大林注意朱可夫建议时,已经晚了,态势果真按朱可夫的预见发展,苏军百十万大军覆灭,仅被俘人员就达665000人,其中苏军西南战区总司令、政委和参谋长都死于战场,断送了整个基辅集团军的前程。

    我军的雷英夫同志也是一个善于预见的高级参谋人员。朝鲜战争爆发时,他担任周恩来总理的军事秘书,战争爆发后,他没有为朝鲜人民军的一时得胜而迷惑,而是在全面考察国际形势、悉心分析作战态势、仔细研究双方指挥员的特点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美军可能在仁川实施登陆作战的预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赏。

    三是善权利害,趋利避害。利与害是一对哲学范畴。利指有利,好的方面;害指有害,坏的方面。趋利避害是一切生物行为活动的规则,只不过对于人类来说,这种规则往往体现为有意识的行为,而对于其他生物来说,这种规则体现为自发的,无意识的行为。欲达趋利避害之目的,首先要尽知利害,诚如孙子所言:“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发动入侵科威特战争前,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就没有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有害性,一厢情愿,悍然发动战争,最后导致巨大灾难。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全面了解和掌握敌我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利弊,以做到心中有数。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刚开始时,就充分认识到中日双方的利弊所在,从而正确地指导了战争。从战役战术的角度来看,尽知利害,指的是作战前指挥人员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比如天候、地形、士气、社情、敌我态势等。总之,尽知利害是趋利避害的前提和基础。不能尽知利害,就不能做到趋利避害。然后是善权利害。认识和察知了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指挥人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正确地权衡利害。权衡利害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从其轻”。也就是说:利有大有小,害亦有大有小;当大利与小利冲突时,弃小利而就大利;当大害与小害共存时,避大害而就小害。英阿马岛之战,英军早就破译了阿军的密码并查知了阿军指挥所的具体位置,但英军并未轰炸阿军的指挥所,而是留着它,让其与阿国内保持联络,从而侦知其重要情报,这就是弃小利而就大利。我们常说的“丢卒保车”,就是就小害而避大害。这种明显的利害趋避是普通指挥人员都能掌握的。高明的指挥人员往往更进一步,他们能从不利中看出有利,从有利中觉察不利。孙子就说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袁曹官渡之战,曹操因缺粮少兵,后方不稳,处境困难,打算退保许昌。而谋士苟或则认为:我以劣势兵力,阻击袁军达半年之久,眼下袁军力量已经衰弱,局面必将发生变化,正是出奇制胜的绝好时机。曹操乃绝顶聪明之士,立即采纳了这一建议,决心坚守危局,伺机而动,不久,奇袭乌巢得手,取得了胜利。

    四是明辨虚实,因敌制胜。何谓虚实?孙子曰:“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又说,“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与“实”是智谋运用中一对重要的辩证范畴,“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虚”与“实”的对立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客观上的。兵强为实,兵弱为虚;器优为实,器劣为虚;有备为实,无备为虚;气锐为实,气惰为虚等。另一种情况是主观上的。真者为实,假者为虚。认识到客观上的“虚”与“实”只是基础,能掌握和洞悉主观上的“虚”与“实”,才算真正掌握了虚实的真谛。主观上的虚实又分为“我之虚实”和“敌之虚实”。“我之虚实”旨在通过虚实互换的诡诈手段,或隐藏实力,能而示之不能;或隐真示假,实而虚之;或假而示真,虚而实之;或真而示真,实而实之;或假而示假,虚而虚之,目的是迷惑或麻痹敌人,让敌人不明真相。察敌之虚实,是考察指挥人员洞察能力的真功夫。明辨虚实,是为了避实击虚,因敌制胜。避实击虚历来是兵家用兵作战的法则之一。其重要性诚为管子所云:“凡用兵者,攻坚则轫,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是说,指挥者用兵作战,攻击敌人强点就会碰钉子,而攻击敌弱点则会起神效。硬打敌之强点,则敌之弱点为强点,巧攻敌之弱点,则敌之强点也会变为弱点。管子寥寥数言,切中真味。在这里,“坚”即为实,“瑕”即为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吴如嵩同志将避实击虚分为战略、战役法、战术三个层次,并以楚汉战争为例进行分析。他写道:“公元前206年,田荣起兵反楚,占领三齐(在今山东)之地,自立为王。西楚霸王项羽‘后院起火’,发兵攻齐,无暇西顾。困守巴蜀的刘邦趁机‘决策东向,争权天下’,大举进攻项羽。这就是战略层次上的‘击虚’。汉军在战略进攻阶段中,韩信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可以视为战役行动上的‘击虚’。楚汉相持阶段,韩信攻魏、破赵、灭齐三次水上作战都是战役上避实击虚的成功运用。对于楚汉战争中一些战术层次上‘击虚’行动,文学家也有所记述。例如,韩信破赵之战中,汉军背水列阵属于战役范围,而隐伏在赵军大营附近山中的汉军,趁赵军空壁出击之机,乘虚夺占赵营,就是一次典型的战术范围内的击虚行动。”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智谋素养高超的指挥人员,总能避开敌人的强点或“实处”,抓住敌人的弱点或“虚处”,取得成功。

    (二)掌握思维技巧

    技巧指巧妙的技能。智谋思维技巧是指巧妙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以达成智谋目的的技能和艺术。这种技能艺术,就有“存乎一心”的东西,但并不是说就没有规律可循,比如说,指挥艺术虽然是指挥者自身才能、智谋、意志、情感、风格的一种体现,但它毕竟是实践的产物,自然有其内在规律和表现形式,其他指挥者可以通过学习、借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智谋思维技巧同样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他高明智谋者的学习、揣摩、研究、借鉴,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一般来说,指挥智谋思维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具体。这种思维技巧就是从全局出发,去思考局部,从未来出发,来把握现在。高明的棋手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是在关照全盘的前提下,或主动攻击,或积极防守,或批亢捣虚、直逼要害,或丢子弃子、保持主动,总之,他走的每一步“棋”都是有利于全盘胜利的高明之招。高明的智谋主体也是如此,他们总是把全局作为思维的出发点,去思考每一个具体的局部。他所采取的每一步行动,都有利于总体作战目标的实现。粟裕大将就是一个善于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高明的智谋家。解放战争后期,为了达成“把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的宏观目标,他设想、建议、谋划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战役。第一,1948年7月,他率部组织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战局,达成了协助刘邓大军改变困难处境的战略目的。第二,1948年9月,他指挥了济南战役,取得了歼敌10万余人的巨大的胜利,使华北与华东连成一片,从而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第三,1948年11月,他指挥华野部队首歼黄百韬兵团,后来又发展成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领导的大规模的淮海战役,歼敌50余万人,取得了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他的这种从宏观上把握具体的智谋思维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站在对方的思维立场,反观以求。这种思维技巧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维互换,设身处地地推想对方可能采取的最佳行动。其实质就是对敌人的作战思维进行分析,使己方能够及时地预测到敌方的意图,从而因敌设谋,克敌制胜。“兵者,诡道也。”作战行动中,敌对双方都在千方百计地算计对手,以求战胜对手。我因敌设谋,敌亦欲识我之计;我想发挥优长,敌也力避其短;我想巧用地形,敌也想抢占先机,这就是对抗的本质。所以高明的智谋者,总能在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换位思考法,揣度出敌人的真实企图,使己方时时处于主动地位。苏联著名元帅朱可夫就是善于利用这种思维技巧的指挥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突击部队推进到离柏林很近的奥得河时,与后续部队脱节,人员和物资供应不上。朱可夫对他的坦克集团军司令卡图科夫说,假设你是柏林的战役司令官,你有23个师的兵力,其中有7个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在我兵临城下,而后续部队在150公里以外这种形势下,你会怎么办?卡图科夫经过仔细思考后回答说:“那我就用坦克部队从北面攻打,切断你的进攻。”卡图科夫认识到这一点后,采取了弥补措施。朱可夫就是用这种“反观以求”的方法,准确判断出了德军的行动,提醒了卡图科夫,从而弥补了这次进攻作战的一大漏洞,使柏林战役得以顺利进行。

    三是进行视角转换,多方位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技巧的实质是要求思维主体善于从多种不同的角度研究同一问题,观察同一现象,思考同一对象,目的是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问题,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智谋运用中,经常会用到这种思维技巧。前面所说的“反观以求”,实质上也是一种视角转换,只不过其针对性更强,同时视角转换的含义也更丰富。楚汉时期的张良就是一个善于运用这一思维技巧的智谋家。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处于相持阶段,双方都有一点精疲力竭,项羽略强一些,想趁机击败汉军,便举兵进攻刘邦驻守的荥阳。刘邦有点恐惧不安。正当进退为难之时,手下谋士郦食其向刘邦献了一条计谋,他让刘邦仿效汤武立桀纣后裔为王的办法,立即分封原被秦所灭的六国的后裔为王,说这样天下人就仰慕刘邦,称臣于汉,项羽也就不攻而自垮了。刘邦情急之下,竟采纳了郦的计策,并让人刻制了六国印章,准备分封。张良闻后大为吃惊,忙问:“谁为陛下划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并随手拿过刘邦吃饭用的筷子,从多个视角比划分析形势,一连说出了“八不可”,断定不能分封六图。刘邦听后顿时醒悟,立即下令销毁已经制作的印章,不准再议复立六国之事。张良高超的智谋思维技巧不仅避免了刘邦的失误,而且对以后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汉王朝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直觉和灵感

    直觉指直接的觉察、理解和认识,也可以理解为没有经过分析推理的观点。它是一种非逻辑性思维方式。从古至今,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试图揭开直觉的奥秘,所得出的结论五花八门,有的认为是“神赐”,有的认为是“天生的”,有的认为无法解释。现代哲学认为,直觉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同一切精神现象或意识形态一样,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从表面上看,超常思维过程没有一般思维的所谓“间接性”,但实际上,直觉思维正体现着由于“概括化”、“简略化”的作用,是高度集中地“同化”或“知识迁移”的结果。直觉在思维领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人们通过它,常能有意无意地调动自身全部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察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在很短时间内抓住问题的实质。正因为其重要,人们才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加快自己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情况的分析、判断和反应速度,以培养自己的直觉。

    灵感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即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远隔知觉”。灵感主要是用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人们有时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思考,却总也找不出解决的办法,然而,在偶然的时机,由于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这种事物甚至可以与思考对象毫不相干),突然顿悟,茅塞顿开,而使问题得到创造性的解决。灵感在军事领域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军事家往往能想出奇谋妙计,在很多情况下得益于灵感的发生。军事历史上,田单妙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朱可夫巧用探照灯震慑德军、埃军巧用高压水龙头“冲破”巴列夫防线,都是灵感发生的结果。其实,灵感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它只属于长期坚持艰苦劳动并善于思考的人。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经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因此,有志于培养灵感的人,只有平时养成勤思考、善用脑的习惯,在危急关头,灵感之光也能放射出来。

    提高智谋水平,如果把眼光练到了他们这样的水平,你何愁什么人、什么事物看不透?所以说,提高智谋水平,需要练什么?就是要练识、练心、练胆、练眼。当然,仅仅是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掌握辩证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反映了物质世界最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它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据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要提高智谋能力就必须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这是因为,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诸多方法中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一种。首先它主张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智谋的生成,无不依赖于对事物内部及与其相互影响的诸事物的关系的切实把握上。也就是说,只有把握事物的内部发展规律,把握事物相互联系的诸矛盾,才能产生正确的计谋与策略。其次,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矛盾着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结、依存,同时又互相排斥、斗争,又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渗透、转化。正是由于对立面的既统一又斗争引起了对立面的转化,事物才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矛盾的统一体才发生分解和破裂。而智谋的生成,正是建立在对这一规律活用基础之上的,只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认识事物,并确定指导原则和方法,才能产生高超的计谋与良策。因而,要提高智谋能力就必须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掌握辩证方法,一是要正确掌握“两分法”的法则。即看问题要全面,要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甚至多个方面,多视角观察认识事物,既看树木,又看森林。表现在工作上,则是不但要看到成功,还要看到挫折;不但要看到有利因素,还要看到不利因素;不但要看到经验,还要看到教训;不但要看到对手的优势,还要看到对手的弱点等等,从而权衡利弊,比较长短,择优去劣,辩证思维。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明智的领导者,在考虑问题时,必须兼顾事物利害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到有利的条件去利用它,促成事业的成功;充分考虑到有害的条件去消除它,避免意外的祸害。这是领导者智谋所应把握的原则之一。诸葛亮说“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曹操说“在利思害,在害思利”。这就是说,要辩证地去权衡利弊,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利与害。二是要正确把握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原则。作为领导者,要具备较高的智谋能力,就必须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时,不带主观性,既把握个别,又把握一般,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方法,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善于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一般中寻求个别。智谋之所以能以奇制敌,妙就妙在它既具有普遍性,更具有特殊性,而其特殊性的指向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恰恰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促成事物发生质的变化。三是正确地把握主要矛盾规律。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组成的综合矛盾体,但其中必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关联着事物的性质,决定着事物的发展与运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智谋的意图指向正是针对这一主要矛盾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因而,作为一个高明的权谋者,绝不能形而上学地看待利与害。经营上的竞争也好,战场上的对垒也罢,如果工作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不仅工作是低效的,也往往给事业带来损失。四是要善于“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据日本有关统计:在想从事发明的人们中,每一万人只有不到一个人有发明的具体成品;而1000个有发明成品的人中只有不到100人能申请专利,这100件专利被用于事业的还不到10件。因此,日本松下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不发明,只改进。实践证明这是成功之道。放弃自我发明新产品,而直接向国外购买适合本公司发展的专利权,再对外型重新设计,改良质量,降低成本,就会使产品价廉物美,更具竞争力。不发明只改进的策略,有效地克服了开发新产品经费庞大、不易成功,且成功产品寿命短的困境。可见,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切不可利无轻重,害无大小,凡利皆趋,凡害皆避。这样往往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五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任何事物都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统一。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对于复杂的智谋对象,既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单凭感官去感知事物暴露的、外部的、表象的东西,也不能脱离现象去看本质,仅凭热情去把握事物隐蔽的、内在的、深刻的东西。把本质和现象割裂开来,就会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唯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牛顿正是在研究了大量类似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这样的现象之后,运用抽象思维,才揭示了其本质的内在的原因是地球的引力,从而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所以,作为一个高明的智谋者,深入实践,调查研究,在掌握了大量现象材料的前提下,运用抽象思维,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定下正确的计谋和策略。六是要树立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在一定的关系和范围内,全局和局部总是对立的。全局不是局部,局部不是全局。谋划者在运筹智谋的过程中,应分清主次、轻重、先后、缓急,做到一般服从重点,次要服从主要,后行服从先行,缓需服从急需。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出发,正确地观察和处理每一个局部问题,才能从各个局部入手,完成和实现全局的要求。从另一个侧面讲,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也就是不仅要懂得局部性工作的指导规律,还必须懂得全局性工作的指导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工作指导,并为谋划确立正确的立足点。

    二是大胆想像。我们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成奇谋良策的“金翅膀”、“合成器”和“加速器”,正如爱因斯坦所讲到的:“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像力是科学决策中的重要因素。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无处不有想像力驰骋的广阔天地,无事不需想像力去获取成功的奇谋良策。事实也正是如此,想像力是智谋能力的核心,任何智谋的产生,都要借助于想像,想像的过程也是智谋最初形成的过程。在现实当中,一个优秀的智谋者的头脑,绝不只是一部录像机,只把遇到的情况录下来再不走样地放到屏幕上,而应当是一架会科学处理亿万信息的活电脑,能将经过处理的信息用想像的方法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构想出事物运动的图式,逐步完善地映出事物的全貌及一系列的成事对策。如果缺乏这一点,那么,他占有的信息、资料、情况再多,也难以拿出高超的计谋与策略。之所以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谋成略的“合成器”,是因为人的头脑如同一个生产智谋、计划、命令等产品的加工厂,而丰富的想像力则犹如一架合成器,不断地将各种矛盾、信息、对策等,按照不同的工艺要求加以科学地调和,生产出胜敌的计谋与策略。

    猫与军事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官发现法军阵地上有只名贵的波斯猫,他们由此想像:只有贵族才养这种猫——这只猫的主人可能是高级军官——高级军官所在地可能是法军的高级指挥所——摧毁敌高级指挥所关系重大。于是命令炮兵猛烈轰击,结果摧毁了对方一个旅指挥部。由此可见,想像之妙,就在于合理地将猫、主人、阵地、指挥所及作战的目的性结合起来,加以想像,从而达到了预期目的。之所以说丰富的想像力是生成奇谋良策的加速器,是因为想像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奇妙境界。科学的想像,对于认识事物、揭示本质、预测发展变化、模拟处置过程、优选最佳方案,可谓最便利、快速的方法。这里所说的想像不是智谋者记忆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自己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是建立在一定科学知识之上的想像。

    智谋者所应具备的想像力,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逻辑想像能力,即通过事物的前因,依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想像事物的后果,做出符合事物一般发展规律的预测,以此制定自己的制胜策;二是联系想像能力,即通过想像,把要解决的问题与头脑中储存的诸多经验性知识及智谋模型联系起来,从而在新的交叉点形成一个新的计谋策略;三是批判想像能力,即运用多维思考,敢于求异,敢于突破单一思维定势,超常规进行想像,反常识制定制胜策;四是创造想像能力,即通过对诸多经验与“智谋模型”的超越,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崭新领域,寻求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和首创性的制胜之道。

    培养想像力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而必须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广泛的兴趣。任何想像都是建立在广博学识之上、植根于丰富实践经验之中的。人的头脑好比一个神秘的“黑箱”,人的智能结构和想像力也是一个他人无法完全了解的“黑箱”,而兴趣则是开启黑箱的钥匙之一。一般人都把“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视为生理上的必然结果,其实不然。据研究:年龄大的人记忆力差一些,主要是年龄大的人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相对降低的缘故。也就是说,当人们对某一事物缺乏兴趣时,头脑的反应就特别迟钝。相反,兴趣愈高昂,头脑的活动就愈灵活,随之而来的想像力也就愈丰富。日本有个科学家叫西乡和友,他在四个十年中四兴其趣,均获成功。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十年成为卓有建树的航空技术专家;第二个十年他更弦易张,对绘画发生兴趣,经一番努力,成为一个抽象派画家;第三个十年,他又别开生面,成为一个生物学家;第四个十年他又成为著名的服装设计师。无数事实证明,当你相信可以做好某一事情时,你的大脑将展开想像的翅膀,由此为你铺平成功之路。二是要刻意求新。不要让传统观念麻痹你的大脑,不坐井观天,不故步自封,对新思想采取开放与接受的态度。三是要不断进取。日本通用电器公司有这样一句口号:进取,是我们最重要的产品。一个有作为的智谋者,应把进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启用“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哲学,会使你更具有神奇想像的效用。当你问自己“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时,你的创造力便会涌现出来,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的主意也就应运而生了。四是要不断开阔思路和视野。思路和视野开阔,能使你得到许多新的启发。积极与那些能帮助你想出新主意、新方法的人交往,与那些与你职业不同、兴趣不同的人交流,会开阔你的视野,激发你的想像力。

    以上所说的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也好,激发想像力也好,都是从逻辑层面上讲的,而直觉思维、顿悟灵感也好,则是从非逻辑层面上讲的。关于智谋的修养还有很多内容,这些内容需要个人在学习中,在实践中去领会,去悟。通过自己的悟,做智谋实践的有心人,才能在工作实践中、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