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良方-七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鸡矢藤

    【别称】鸡屎藤、臭藤、五香藤、母狗藤、狗屁藤。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本,长2~3米。基部木质化,茎缠绕樊援,全株密被灰色茸毛,茎、叶、果揉碎有鸡屎臭。叶对生,有长柄,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近腊质。夏、秋开花,圆锥状聚伞花序,生于叶腋或枝顶,花淡紫色。浆果球形,淡黄色。夏、秋采全草,切段,晒干。

    【生长环境】分布于山东、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各省。多生于林边、山坡、溪边等地。

    【性味功效】味甘、酸,性平。消食化积,祛风利湿。

    【验方精选】第一方:鸡矢藤适量。

    用法:取鸡矢藤叶或嫩芽擦患处,每次5分钟,每日2~3次。

    主治:神经性皮炎、湿疹、皮肤瘙痒症。第二方:鸡矢藤根15克,冰糖少许。

    用法:水煎服。

    主治:感冒咳嗽,百日咳。第三方:鲜鸡矢藤嫩叶适量。

    用法:揉擦患处。每次5分钟。每日2~3次,一星期为1疗程。

    主治:神经性皮炎。第四方:鸡矢藤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气郁胸闷,胃痛,湿热肚痛,尿血。第五方:鲜鸡矢藤叶适量,雄黄少许。

    用法:捣烂,涂敷患处。

    主治:钩虫幼虫感染脚痒。第六方:鸡矢藤90克,绿豆30克。

    用法:水煎成2000毫升,先服700毫升,2小时后再服1次。服药后可发生呕吐或腹泻反应。

    主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七方:鸡矢藤30克,红糖或白糖30克。

    用法:上药共炒焦,水煎服。

    主治:痢疾。第八方:鸡矢藤100克,地锦草50克,95%酒精500毫升。

    用法:鸡矢藤和地锦草研末,浸泡于酒精中,24小时后过滤。将纱布浸湿后,持续湿敷患处。

    主治:疖肿、蜂窝组织炎。

    鸡冠花

    【别称】鸡角枪、鸡公花、鸡髻花。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50~90厘米,全体无毛。茎直立,粗壮。单吐互生;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渐狭而成叶柄。七~九月开花。穗状花序多变异,生于茎的先端或分枝的末端,常呈鸡冠状,色有紫、红、淡红、黄或杂色;花密生,每花有3苞片;花被5,广披针形,干膜质,透明。九~十月结果,胞果成熟时横裂,内有黑色细小种子2至数粒。八~十月间,花序充分长大,并有部分果实成熟时,剪下花序,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栽培观赏。

    【性味功效】味甘,性凉。凉血,止血。治痔漏下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炒鸡冠花30克。

    用法:取上药,加红糖30克,水煎当茶饮。每日1剂,通常服3剂即可见效,重者加大用量,连服10剂。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第二方:鸡冠花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便血,痔疮出血。第三方:白鸡冠花15克,苍耳子(炒去刺)8克,红枣10枚。

    用法:水煎服,并用鸡冠苗煎水洗患处。

    主治:荨麻疹。第四方:鸡冠花10克,扁蓄10克,地榆10克,鸭跖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孟炎,尿血。第五方:鲜白鸡冠花25克,猪肺一斤(勿下水泡)。

    用法:加水炖1小时,分2~3次饭后服。

    主治:咯血。第六方:白鸡冠花30克,红糖15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红糖调服。

    主治:白带过多。第七方:鸡冠花15克,艾叶根15克,牡荆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头风贯眼(青光眼)。第八方:鸡冠花25克。

    用法:水煎服或调白糖服。

    主治:血热漏下。第九方:鸡冠花(连鸡冠子)60克,蛇床子15克。

    用法:水煎熏洗,每日1~2次。

    主治:阴道滴虫。

    鸡血藤

    【别称】血凤藤、大血藤、血龙藤、猪血藤、过岗龙、血风藤。

    【形态特征】密花豆为攀援灌木。茎无毛。小叶3片,阔椭圆形,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上面疏被短硬气,下面沿脉疏被短硬气,脉腋问有细毛。花多数,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萼筒状,两面被白色短硬毛,萼齿5个,三角形,上面2齿近合生;花冠蝶形,白色;花药2型,5个大,5个稍大;子房密被白色短硬毛。荚果刀状,被绒毛,有网脉,沿腹缝线增厚,仅顶部有一个种子。它的藤茎可入药,全年可采,截为小段,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生于林中或灌丛中。

    【性味功效】味甘、辛,性温。活血,舒筋。

    【验方精选】第一方:鸡血藤糖浆。

    用法: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

    主治:放射线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第二方:鸡血藤60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痛。第三方:鸡血藤50克。

    用法: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空腹服。

    主治:手脚酸麻。第四方:鸡血藤10克,巴戟日10克,石斛10克,益智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遗精。第五方:鸡血藤80克。

    用法:加水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分2次口服,早晚各1次。

    主治:急性乳腺炎早期。第六方:鸡血藤15克,当归藤15克,益母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第七方:鸡血藤60克。

    用法:浸酒250毫升,浸半个月后可用,每次服15~30毫升,日服2~3次。

    主治:血虚闭经。第八方:鸡血藤30克,当归藤30克,海风藤15克,五加皮15克,走马胎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痛。第九方:鸡血藤30克。

    用法:加猪骨适量煎服。

    主治:腰痛。

    鸡眼草

    【别称】三叶大字草、人字草、掐不齐、苍蝇草、公母草、地兰花、蚂蚁草、花生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铺地生长,有倒生(向下生)的白色细毛,老茎通常红褐色。叶互生,三出羽状复叶,有小叶3片;小叶片倒卵形,长倒卵形或长圆形,顶端通常圆形,叶缘全缘,叶两面中脉及叶缘有白色粗毛,但叶面的毛较少,叶脉细而明显,将叶片扯断时,沿侧脉呈整齐的“人”字形断开;叶柄基部有托叶,托叶比叶柄长,卵状长圆形,有长缘毛。七~九月开花,花紫红色或粉红色,花梗无毛,单朵或2~3朵簇生于叶腋;花萼5裂;花冠蝶形,比花萼长约1倍;雄蕊10枚,其中9枚花丝合生。八~十月结果,果为荚形、圆形或倒卵形,长3.5~5毫米,果皮有短柔毛。全草入药,七~八月采,晒干或鲜用。

    【生长环境】我国中原地区、南方诸省有产。多生于向阳坡林中,田间及水边。

    【性味功效】味苦,性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验方精选】第一方:鸡眼草研细粉。

    用法:每次用6克,开水泡5分钟左右,药水内服,药渣敷伤口周围。

    主治:跟镜蛇咬伤。第二方:鸡眼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女子宫脱垂,脱肛。第三方:鸡眼草15克,大青叶12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热感冒、扁桃体炎。第四方:鸡眼草10克,路边菊10克,大青根10克,玉叶金花根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感冒发热。第五方:鲜鸡眼草60克。

    用法:取鲜草洗净,捣烂,加冷开水搅匀,挤出药汁,冲人童便20毫升,灌服。

    主治:产后抽搐、吐舌、角弓反张。第六方:鲜鸡眼草60克,侧柏叶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鼻衄。第七方:鲜鸡眼草30克。

    用法:米泔水煎服。

    主治:淋病。第八方:鲜鸡眼草60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白糖调服;另取鲜鸡眼草叶适量捣烂敷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

    何首乌

    【别称】首乌、地精、红内消、马肝石、小独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缠绕草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叶片狭卵形或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两面均光滑无毛。托叶膜质,鞘状,褐色,抱茎。十月开花,花小,多数,密聚成大型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部具膜质苞片;花被绿白色,花瓣状,5裂,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11月结果,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成明显的3翅,成熟时褐色。根茎入药。栽后3~4年春、秋季挖。秋季割茎藤,切段,晒干或烘干,即为“夜交藤”。把何首乌放盒内,用煎好的黑豆汁与黄酒加入拌匀,隔水蒸焖,使内部成棕褐色,晒干即为“制首乌”。

    【生长环境】我国中部、东南、西南地区均有产。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性味功效】味苦甘涩,性微温。补肝,益肾,养血,祛风。

    【验方精选】第一方:何首乌1八~24克

    用法:取上药,配甘草1.5~3克,加水浓煎2小时。分3次饭前服,每日1剂。

    主治:疟疾。第二方:生首乌900克。

    用法:烘干,研细末,每次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连服30日。

    主治:高胆固醇血症。第三方:夜交藤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失眠。第四方:制何首乌15克,枸杞子10克,菟丝子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肾亏虚,头晕眼花,腰酸腿痛。第五方:制何首乌30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300毫升,煎20分钟左右,取汁150~20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20日为1个疗程。

    主治:高脂血症。第六方:首乌藤15克,地黄15克,柏子仁15克,酸枣仁(炒)15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阴虚血少,头晕眼花耳鸣,烦躁不眠。第七方:何首乌15克,桑椹子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虚便秘。第八方:制首乌30克,鸡蛋1~2个。

    用法:将首乌水煎2次,去渣,入鸡蛋煮熟服,每日1次,连服30~60日。

    主治:血虚,头发早白。第九方:制首乌90克,夜交藤90克,红枣5枚。

    用法:将何首乌放盆内,用煎好的黑豆汁与黄酒加入拌匀,隔水蒸焖,使内部成棕褐色,晒干,即为“制首乌”。3味共煎,分2次服,每日1剂,半月为1疗程。

    主治:精神分裂症。

    佛甲草

    【别称】尖叶小石指甲、佛指甲、鼠牙半枝、打不死。

    【形态特征】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高10~20厘米。茎倾斜或平卧,丛生,圆柱形,淡绿色,老时带淡紫色,着地部分于节处生根。叶3~4片轮生,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先端略短尖,基部无柄,有短距,五~六月开黄花,聚伞花聚顶生,作之字形弯曲;花小,无花梗;苞片条形;萼片5个;花瓣5个,雄蕊10个,心皮5个,成熟时分离。七~九月果熟,瞢荚果呈五角星状。种子卵圆形,具小乳头状突起。夏季采集全草,晒干备用或鲜用。

    【生长环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为主要产区。多生长于低洼山地向阳干燥的石缝和阴湿处,偶有栽种。

    【性味功效】味甘,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佛甲草10克,当归12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迁延性肝炎。第二方:鲜佛甲草、鲜木芙蓉叶(或根皮)等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并取鲜佛甲50克,水煎(或捣汁)服。

    主治:痈肿疔疖。第三方:鲜佛甲草适量,人乳五~十毫升。

    用法:捣烂,加入人乳拌匀,外敷患眼,6小时换药1次。

    主治:急性结膜炎。第四方:鲜佛甲草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外涂患处。

    主治:虫咬皮炎。第五方:佛甲草60克,白茅根30克,玄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吐血、鼻出血、尿血。第六方:鲜佛甲草50克,蒲公英30克,鲜犁头草30克,野菊花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取鲜佛甲草适量,捣烂敷红肿处。

    主治:急性乳腺炎初起。第七方:鲜佛甲草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每日一换。

    主治:指头疔。第八方:鲜佛甲草60克,米醋10毫升。

    用法:将鲜药洗净,捣烂,绞汁,加入米醋,再加温开水500毫升,含漱。

    主治:咽喉肿痛。

    迎春花

    【别称】黄梅、金梅、清明花。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达5米。枝细长,直立或成拱形,小枝平滑无毛,有四棱。复叶对生;小叶3片,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边缘有细毛,下面无毛;二~四月开花,花淡黄色,先叶开花,着生于前年的枝条上,单生或腋生;花梗,被有狭长绿色的小苞;萼钟状,裂片6个,线状,绿色,与萼筒同长或较长;花冠管高脚碟形,裂片6个,筒部长12毫米;雄蕊2个,着生于花筒内;子房2室。迎春花可入药。二~四月收采,烘干备用。

    【生长环境】山东、陕西、浙江、江苏、贵州、辽宁等地栽培。

    【性味功效】味苦,性平。解热利尿,止血止痛。

    【验方精选】第一方:迎春花叶60克,千里光30克。

    用法:煎水,乘温坐浴,每日2次,连用3~5日。

    主治:外阴瘙痒。第二方:迎春花、叶适量。

    用法:烘干,研细末,每用适量,干撒伤口,加压止血。

    主治:创伤出血。第三方:迎春花适量。

    用法:烘干研末,麻油调搽。

    主治:下肢慢性溃疡。第四方:迎春花叶30克。

    用法:阴干,研细末,每次六~九克,酒、水各半冲服。

    主治:痈疽肿毒。第五方:迎春花适量。

    用法:烘干,研细末,麻油(或菜油)调涂,每日3~4次。

    主治:小腿慢性溃疡。第六方:迎春花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发热头痛。第七方:迎春花15克,车前草18克,灯心草9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主治:小便热涩作痛。

    伸筋草

    【别称】石松、狮子毛草、火炭葛、穿山龙、筋骨草、舒筋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蔓生,分枝有叶疏生。直立茎高15~30厘米,分枝;营养枝多回分叉,密生叶,叶针形,先端有易脱落的芒状长尾;孢子枝从第二、第三年营养枝上长出,远高出营养枝,叶疏生;孢子囊穗,有柄,通常2~6个生于孢子枝的上部;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而具尖尾,边缘有不规则的锯齿,孢子囊肾形,淡黄褐色,孢子同形。7、8月间孢子成熟。带根全草入药,夏季采收,洗净,晒干。

    【生长环境】东北、华北、华南、西南及内蒙、河南等地。多生于疏林下荫蔽处。

    【性味功效】味苦、辛,性温。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伸筋草30克,藤杜仲30克,穿破石30克,牛尾莱30克,牛膝15克,猪脚1只。

    用法:共煲服,药渣水煎洗患处。

    主治:筋络不舒。第二方:鲜伸筋草、鲜酢浆草、鲜徐长卿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加白洒少许炒热敷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肿痛。第三方:伸筋草3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3日。

    主治:腓肠肌痉挛(脚转筋)。第四方:伸筋草30克,杜仲30克,千斤拨60克,海风藤15克,假蒌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痛。第五方:石松子(伸筋草的孢子),滑石粉各等量。

    用法:共混合研匀,干撒患处,每日2~3次。

    主治:小儿夏季汗疹。第六方:伸筋草60克,吴茱萸6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主治:脓疱疮溃烂。第七方:伸筋草适量。

    用法:焙干,研细粉,麻油调成糊状,敷患处。

    主治:带状疱疹。第八方:伸筋草10克,枇杷叶10克,紫金牛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结核咳嗽。杉木

    【别称】杉材、杉树、刺杉、日蜈蚣。

    【形态特征】常绿乔木,高可达20~25米,有尖塔形的树冠。外皮鳞片状,淡褐色,内皮红色;枝平伸,短而广展。叶线状披针形,先端锐渐尖,基部下延于枝上而扭转,边缘有细锯齿,上面光绿,下面有阔白粉带2条。雄花黄绿色,雌花淡红色。球果卵圆形,下垂,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多生于山坡上或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微温。祛风止痛。散瘀止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杉树叶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外涂患处,每日3~5次。

    主治:日疱疮。第二方:杉树根1000克。

    用法:煎水泡洗患处。

    主治:遍身风湿毒疮痒痛。第三方:鲜杉树根600克。

    用法:水煎,去渣,先熏,后坐浴,每日2次。

    主治:外痒、混合痔肿痛。第四方:鲜杉树二层皮,鲜侧柏叶各半斤。

    用法:煎水温洗患处。

    主治:漆疮。第五方:杉果60克,瘦猪肉60克。

    用法:水炖,喝汤吃肉。

    主治:遗精。第六方:杉木锯屑、米皮糠各等量。

    用法:将杉木屑、米糠装入尖底有孔的瓦罐内,投入烧红的木炭点燃,用玻璃瓶接好药油备用。先将老新姜切开,搓擦患处,待局部产生刺痛感时,用药油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

    主治:圆癣。第七方:杉木适量。

    用法:烧炭存性,研极细末,用花生油或麻油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

    主治:轻度烧伤。

    扶芳藤

    【别称】爬行卫矛、爬墙虎、山百足、土杜仲、岩青藤。

    【形态特征】常绿爬行藤状灌木。枝上生气根,附在树上或墙壁上。老藤灰黑色,稍扁;幼藤绿色,扁或近四方形。叶对生,椭圆形,长约4.5厘米,宽约3厘米,先端钝,基部阔楔形或圆形,边缘有钝锯齿。聚伞花序腋生,花黄绿色,花梗细长。果成熟后开裂,假种皮鲜红色。全年可采集藤。洗净切段晒干备用或鲜用。

    【生长环境】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其他省、区亦有分布。喜生于深山沟谷边或村旁,也有栽种于庭院内者。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温。舒筋活络,散瘀止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扶芳藤15~30克。

    用法:水煎服,或浸酒内服外搽。

    主治:腰腿酸痛。第二方:扶芳藤30克,白扁豆30克,山药15克,大枣10枚。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主治:慢性腹泻。第三方:扶芳藤20克,白及9克,百合15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主治:咯血。第四方:扶芳藤鲜叶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第五方:扶芳藤、大叶紫珠、藤黄连各等份。

    用法:研粉混匀撒于伤口出血处。

    主治:外伤出血。第六方:鲜扶芳藤叶,鲜接骨木叶(或根皮)各等量。

    用法:先将断骨复位后,小夹板固定,再将上药捣烂敷患处。

    主治:骨折。第七方:扶芳藤20克,五加皮15克,南蛇藤10克,千斤拨15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酒适量冲服。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第八方:扶芳藤30克,大血藤15克,骨碎补12克,梵日花根15克。

    用法:水煎去渣,加红糖、黄酒适量,分2~3次服,每日1剂,连服3~5次。

    主治:腰肌劳损。

    杜仲

    【别称】木棉、石思仙、丝楝树皮、扯丝皮、丝棉皮。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左右。小枝光滑,黄褐色或较淡,具片状髓。皮、枝及叶均含胶质。单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广楔形,边缘有锯齿,幼叶上面疏被柔皮,下面毛较密,老叶上面光滑,下面叶脉处疏被毛;四~五月开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与叶同时开放,或先叶开放,生于一年生枝基部苞片的腋内,有花柄;无花被;雄蕊五~十枚。六~九月结果,果实偏平,长椭圆形,长2~3.5厘米,周边有膜质状翅,内含种子1粒。树皮于4~6剥取为佳,趁鲜刮去粗皮,刷去泥土,鲜用或堆放,内皮呈紫褐色后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甘肃、陕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浙江有分布。现今广泛栽培。多生于低山坡地疏林中或栽培。

    【性味功效】味甘,性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验方精选】第一方:杜仲10克,夏枯草、黄芩各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早期高血压。第二方:杜仲12克,熟地黄15克,续断1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虚腰背酸痛,腿膝软弱,小便频数。第三方:杜仲30克。

    用法:水煎,取汁煮桂圆肉(龙眼肉)适量及鸡蛋1~2只多次分服。

    主治:外痔。第四方:杜仲、红花、白芷、小松树根、铜绿各适量。

    用法:共捣烂,复位后外敷伤处。

    主治:外伤骨折。第五方:杜仲15克,猪腰2个。

    用法:共煲服。

    主治:腰痛。第六方:杜仲15克,锦鸡儿30克,千斤拔30克,猪脚1只。

    用法:加水共炖烂,吃肉喝汤。

    主治:半身不遂,腰膝无力。第七方:杜仲叶100克,蚯蚓10条。

    用法:洗净,捣烂,外敷伤处,每日换药1次。

    主治:跌打筋断。第八方:杜仲、续断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粉,用红枣汤送服。每次10克,一日3次,连服10~20日。

    主治:习惯性流产。

    赤小豆

    【别称】赤豆、野赤豆、红皮豆、红豆、朱赤豆。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达75厘米。茎直立或半攀援,有显著的长硬毛。叶互生,三出复叶,具长柄,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叶脉上有疏毛,纸质。花黄色,蝶形,腋生于短的总花梗上。荚果圆柱形或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五~八毫米,直径3~6毫米,种皮赤褐色。秋季采种子晒干。

    【生长环境】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江苏等省有分布,多栽培。多生于田园中或栽培。

    【性味功效】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

    【验方精选】第一方:赤小豆20粒。

    用法:取上药,用著苦胆1个,将赤小豆装入若胆中,挂房檐下阴干后研末。每日2克,分2次用水冲服。

    主治:顽固性呃逆。第二方:赤小豆120克。

    用法:取上药,与猪脾脏1个一起,经常煮服。

    主治:糖尿病。第三方:赤小豆一斤。

    用法:取上药,与活鲤鱼1条(重一斤以上)一起,煮至豆烂。将豆、鱼、汤分数次服完,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

    主治:肝硬化腹水。第四方:赤小豆30克。

    用法:取上药,与红豇豆30克、红枣10~15枚一起,煮烂。晨起空腹或临睡前服1次,1个月为1个疗程。长期当饭吃效果更佳,不宜放糖。

    主治:高血压病。第五方:赤小豆50克。

    用法:取上药,与糯米50克一起,加水适量煮粥。服时,若赤痢加白糖50克,白痢加红糖50克,胃能受纳者1次顿服,不能受纳者分2次服,每日3次。儿童酌减,每日3次。

    主治:细菌性痢疾。第六方:赤小豆1一斤。

    用法:每次取半斤,煮汤饮浓汁,每日早晚服用,连用3~5日。

    主治:产后缺乳症。第七方:赤小豆一斤。

    用法:取上药,加水5000毫升、食盐30克煮至豆烂。冷却后随意饮用。

    主治:中暑第八方:赤小豆适量。

    用法:研为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鸡蛋清调涂患处。

    主治:婴儿湿疹。

    麦冬

    【别称】麦门冬、寸冬、韭叶麦冬、沿阶草、野麦冬、野韭菜。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高15~40厘米。地下具细长匍匐枝。须根顶端或其一部分膨大成肉质的块根。叶多数丛生,窄线形,长15~40厘米,宽0.1~0.4厘米。花茎从叶丛间抽出,上部生多数淡紫色花。浆果球形,蓝黑色。夏季,切取带须的块根,洗净晒3~4日,堆1~2日(上盖草包或麻袋),再晒,反复几次,晒至全干,除去须根。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山谷溪沟或树林中,亦有栽培于庭院中。

    【性味功效】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润肺,养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验方精选】第一方:麦冬2一斤(鲜品,去心)。

    用法:取上药,捣烂煮熟,绞取汁,加入蜂蜜一斤,放锅内(不用铁锅)以重汤煮,不断搅拌,待液稠如饴,盛于瓷器中备用。每次用温酒调服1匙,每日2次。

    主治:素体阴虚。第二方:麦冬20克,银花15克,地榆10克。

    用法:用保温杯泡水当茶饮。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第三方:麦冬45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煎煮2~3次,合并煎液,浓缩成30~45毫升。分3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3~18个月。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第四方:麦冬20克,日花粉15克,葛根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糖尿病(上消)。第五方:麦冬15克,桑椹15克,首乌20克,黑芝麻(捣碎)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体弱,大便干燥。第六方:鲜麦门冬全草50克。

    用法:取上药,切碎,煎汤。代茶饮服,每日1剂,连用3个月。

    主治:糖尿病。第七方:麦冬15克,浮小麦30克,黄芪20克,黑豆衣12克,地骨皮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主治:自汗、盗汗。第八方:麦冬50克。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先用生理盐水将患处洗净,然后取适量麦冬用食醋调糊,均匀敷于患处,每隔5小时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忌食辛辣,暂停哺乳。

    主治:乳头皲裂。

    麦芽

    【别称】大麦芽、大麦蘖、大麦毛、麦蘖。

    【形态特征】为发芽的大麦颖果。取成熟饱满的大麦,冷水浸泡一日,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每日洒温水2~3次,待芽长至1~1.5厘米时,取出,低温干燥。生用或微妙黄用(微炒对淀粉酶活动无影响,炒至深黄、炒焦则降低酶的活性)。发芽后麦粒仍呈梭形,下端有须根数条,芽干后已萎缩。

    【生长环境】全国各地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咸,性平。生用消食,疏肝回乳;炒黄增强开胃消食的作用。

    【验方精选】第一方:生麦芽100~200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分3~4次服,每日1剂。

    主治:乳溢症。第二方:麦芽、谷芽各15克,山楂20克,鸡内金6克,陈皮9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嗳腐吞酸。第三方:生麦芽125克。

    用法:取上药,微火炒黄,置锅内,加水800毫升,煎至400毫升,过滤取汁;再加水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将两次药液混合为1日量,分3次温服。

    主治:哺乳期妇女欲断奶。第四方:麦芽15克,山楂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半月。

    主治:胆固醇增高症。第五方:麦芽根(长约0.5厘米)3000克。

    用法:干燥磨粉制成糖浆。每次饭后服10毫升,每日3次。30日为一疗程。连服愈后再用,疗程巩固。

    主治:病毒性肝炎。第六方:生麦芽40克。

    用法:加上75%的酒精100毫升中,浸泡一星期,过滤后,涂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通常4周即愈。

    主治:皮肤真菌感染。第七方:麦芽30克。

    用法:烘干或微炒,研细末,每次用3克,开水送服,每日2~3次,连服2~3日。

    主治:婴幼儿乳食不化。第八方:麦芽50克。

    用法:取上药,粉碎,过筛,即得。每次0.5~1克,每日2~3次,口服。

    主治:由于淀粉酶缺乏所引起的消化不良。

    旱莲草

    【别称】黑水草、墨旱莲、鳢肠、墨汁草、烂脚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20~60厘米。全株有粗毛。茎直立或平伏,多分枝,茎节着地生根。叶对生,叶片披针形,边缘常有细锯齿,无柄。折断茎叶即流出液汁,数分钟后即变成蓝黑色,头状花小,色白,生于叶腋或枝顶。瘦果黑色。全草干燥后呈黑色,故称“墨旱莲”。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多生于溪沟、田边、屋旁阴湿处。

    【性味功效】味甘、酸,性凉。凉血止血,消肿排脓,滋阴补肾。

    【验方精选】第一方:旱莲草120克。

    用法:加红糖或白糖,水煎,温腹,每日1剂。

    主治:红痢、白痢。第二方:鲜旱莲草50克,米酒适量。

    用法:捣烂,加水,酒搅匀,取汁服。

    主治:夹阴伤寒(症见高热、头重、全身酸楚、眼花、舌苔黄)。第三方:鲜旱莲草适量。

    用法:洗净捣汁,每次服30~40毫升,每日3次。

    主治: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第四方:旱莲草90~120克。

    用法:洗净捣汁。外涂患外,每日数次。解毒止痛。

    主治:带状疱疹。第五方:旱莲草20克,仙鹤草15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月经过多。第六方:鲜旱莲草适量。

    用法:洗净,将茎叶置手中搓烂,外敷伤口。或将鲜旱莲草洗净焙干,研成细粉,外涂于伤口上。

    主治:外伤出血。第七方:旱莲草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主治:月经过多。第八方:旱莲草适量。

    用法:用旱莲草30克,水煎服,每日2次,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冠心病。

    辛夷花

    【别称】木笔、春花、望春花、木兰、紫玉兰。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约10米;树皮淡灰色,不开裂;嫩枝有托叶脱落后留下的环状痕迹,无毛;顶芽密生有淡黄色展开的长柔毛。叶互生,叶片椭圆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狭倒卵形或卵形,先端短尖,基部阔楔形或圆钝形,上面无毛,嫩叶下面有平伏绵毛,老叶变无毛,每边有侧脉10~15条。3月先开花后出叶,花蕾单生于枝条顶端,长卵形,似毛笔状,花大,紫红色,芳香;花瓣9枚;雄蕊多数;心皮多数。九月果实成熟,果实为聚合果,圆柱状,长8~14厘米。种子的外种皮鲜红色,内种皮深黑色。冬蕾于冬末春初未开放时采摘,阴干备用。

    【生长环境】甘肃、陕西、四川、河南、湖北有分布。山东、江西多栽培。此物多生于山林间或栽培于城镇、村落、庭园中。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散风热,通鼻窍。

    【验方精选】第一方:辛夷2克或辛夷3克,两面针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牙痛。第二方:辛夷3克,紫苏叶6克。

    用法:开水泡服。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第三方:辛夷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鼻窦炎。第四方:辛夷6克,苍耳子10克,白芷10克,薄荷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慢性鼻窦炎。第五方:辛夷50克。

    用法:研碎酒精浸泡3日,滤液加热成膏状,加20克无水羊白脑,100凡士林调均,即制成辛夷浸膏。涂纱条上,放入鼻内2~3小时,每日1次,10次1疗程。

    主治:肥大性鼻炎。

    皂荚

    【别称】皂角、肥皂荚、大皂、日丁、皂丁。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10米以上。树枝、树干上有圆筒状分枝的坚硬针刺(皂角刺),小枝有细毛。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8~14枚;小叶互生,极接近,叶片卵形、矩圆形或披针形。花淡黄绿色。荚果扁长而微弯,形似镰刀,厚木质,两面突起,紫黑色,有光泽。秋季采荚果,四季采刺,晒干。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多生于路边、村庄附近,多为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有小毒。消痰平喘,通窍攻坚。

    【验方精选】第一方:皂角刺30克。

    用法:取上药,与大枣10枚煎半小时以上,弃渣取药液300~400毫升,与粳米30克煮成糊状。分2次服用。

    主治:亚急性盆腔炎。第二方:皂角籽200粒。

    用法:同陈醋一斤,红糖6克,放入沙锅内浸7日,上火熬干,皂荚籽微黄时研为细粉,分20包。每日1次,每次1包,煎汤冲服。

    主治:淋巴结核。第三方:皂荚适量。

    用法:放铁锅内,火煅存性,碾细为末。1~2岁每日服1克,3岁以上每日2克。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儿急、慢性泄泻。第四方:皂荚2枚。

    用法:取上药,与盐15克同烧赤,研细。夜夜揩齿。

    主治:齿龈萎缩、牙齿松动。第五方:皂角适量。

    用法:取上药,烧灰研末。用茶油调涂伤口及周围。

    主治:马咬伤。第六方:皂荚适量。

    用法:放锅中火煅存性,研细为末。每次1克,每日2次,用糖拌吞服。

    主治:小儿厌食症。第七方:皂角10个。

    用法:取上药,研成细末,米醋适量调和。涂于颈与下颌部,干即换涂。

    主治:乳蛾。第八方:皂角粉少许。

    用法:取上药。涂人鼻腔,待打喷嚏时,用手指堵住无异物之鼻孔,以增加压力即可。

    主治:鼻腔异物。多见于小儿。

    芡实

    【别称】鸡头米、鸡头子、野鸡头、南芡实、北芡实。

    【形态特征】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具有白色须根及不明显的茎。初生叶沉水,箭形;后生叶浮于水面,圆形,直径65~130厘米,正面多皱纹,反面紫色,两面均有刺;叶柄生叶底中央。花鲜紫红色,在水面平放,日开夜合。浆果带刺,如鸡头状。种子球形,黑色,坚硬,内含白色粉质胚乳。秋采种子,晒干去壳取仁入药。

    【生长环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池沼湖泊中,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甘、涩,性平。固肾涩精,补脾止泻、止带。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芡实根30克,蜂蜜、蛋清、麻油各1匙。

    用法:将芡实根水煎,去渣,加人蜂蜜等3味,乘热服。

    主治:难产。第二方:芡实根适量。

    用法:切片,煮熟,蘸佐料、醋食之。

    主治:腹股沟斜疝。第三方:芡实15克,莲子(去心)20克,山药18克,苡米15克。

    用法:加水煮烂,加白糖适量,连渣分2次服之。

    主治:脾虚久泻。第四方:芡实15克,莲须6克,金樱子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主治:梦遗滑精。第五方:芡实15克,白果6克,车前草5克,筋骨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湿热带下。第六方:芡实根半斤,鸡一只。

    用法:将鸡去毛和内脏,加水共炖烂,去药渣,加佐料,吃鸡喝汤。

    主治:脾肾虚弱所致的白带过多。第七方:芡实30克,白果10枚,糯米30克。

    用法:共煮粥吃,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间歇服2~4个疗程。

    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谷精草

    【别称】文星草、移星草、戴星草、珍珠草、佛顶珠、日星草、鱼眼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族生,线状披针形,先端稍钝,无毛。花茎多数,簇生,长可达25厘米,鞘部筒状,上部斜裂;头状花序半球形,总苞片倒卵形,苞片膜质,楔形,于背面的上部及边缘密生白色棍状短毛;花单性,生于苞片腋内,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有短花梗;雄花少数,生于花序中央,萼片合成佛焰苞状,倒卵形,侧方开裂,先端3浅裂,边缘有短毛;雄蕊6个,花药圆形,黑色;雌花多数,生于花序周围,几无花梗,花瓣3个,离生,匙状倒披针形,上方的内面有黑色腺体1枚,质厚;子房3室,各室具1个胚珠,柱头3裂。蒴果3裂。花、果期六~十一月。八~九月采花茎,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浙江、江苏、安徽、广东、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生于水稻田或池沼边潮湿处。

    【性味功效】味辛、甘,性凉。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验方精选】第一方:谷精草15克,白芍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目赤、肿痛。第二方:鲜谷精草30克,鲜个里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眼结膜炎。第三方:谷精草10克,紫金牛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结核。第四方:谷精草10克,两面针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牙痛。第五方:谷精草6克;党参(或土党参)6克,车前草6克,决明子6克,白茅根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第六方:谷精草15克,菊花15克,木贼10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感冒头痛。第七方:谷精草10克,猪肝30克(无猪肝可用羊肝)。

    用法:水煎,服汤吃肝。

    主治:夜盲症。第八方:谷精草6克,蝉蜕5克,木贼5克,菊花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疳积所致的眼睛起翳膜。

    花椒

    【别称】点椒、川椒、汉椒、巴椒、南椒、蜀椒。

    【形态特征】灌木,高1~3米。树皮暗灰色,疏生平直而尖锐的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具窄翼,具稀疏而略向上的小皮刺,小叶五~十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边缘有细小圆齿,叶脉上有时生长刺。花小,淡绿色。瞢荚果球形,熟时暗红色,表面有众多瘤状突起,嗅之有浓烈的辛香味。种子黑色,有光泽(椒目)。秋季采成熟果实,晒干。

    【生长环境】分布于东北、西北、中南及四川等地。于山坡及林灌木丛中,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温中散寒,爆湿杀虫,行气止痛。

    【验方精选】第一方:花椒20粒。

    用法:加醋100克,水50毫升,蔗糖少许,煎后温服,症状未除者,4小时后再服。

    主治:胆道蛔虫病。第二方:花椒30克,蛇床子30克,藜芦15克,吴茱萸15克,明矾20克。

    用法:水煎熏洗、坐浴。

    主治:妇女阴痒。第三方:花椒10克。

    用法:放油锅内炸至变黑,出味后去椒温服油。

    主治:儿童蛔虫性肠梗阻。第四方:花椒、枯矾各100克,冰片10克。

    用法:将花椒、枯矾炒黄,研细末,再加入冰片研细备用。用时取适量,撒布创面,或加麻油调涂。

    主治:皮肤溃疡感染,创面掀红痛痒。第五方:川椒50克。

    用法:研细末,与250毫升白酒在酒壶内煮沸,用酒壶中冒出的热气劝难乳头及周边肿块部位,进行熏蒸。

    主治:产后乳汁不通。第六方:花椒3~5粒,大蒜头1个,葱白10厘米。

    用法:同捣烂,敷患处。24小时后换1次。

    主治:鸡眼。第七方:花椒25克,紫皮大蒜100克。

    用法:共捣成药泥,敷患处。

    主治:顽癣。第八方:花椒6克,炮姜8克,制香附6克,饴糖15克。

    用法:将前味水煎去渣,加入饴糖溶化,分2次空腹服。

    主治:胃腹冷痛。第九方:花椒5克,苏子1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寒喘。

    灵芝

    【别称】灵芝草、之秀、紫芝、赤芝、黑芝、茵灵芝。

    【形态特征】一年生附生真菌。子实体伞状,木栓质。菌盖半圆形或肾形,宽五~十二厘米,厚1~2厘米,盖面黄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有不明显的环状棱纹和放射状皱纹,边缘较薄,全缘或波状。管口面乳白色,后变为浅褐色或红褐色;管口圆形,每1毫米约5个;孢子褐色,卵形,极细小,粉末状。菌柄侧生,长八~10厘米,扁圆形,粗1~1.5厘米,红褐色或黄褐色。子实体于夏、秋季采收,晒干或晾干备用。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出产,部分省区有栽培。此物多生于栎树和其他阔叶树的根部或腐木上,也有人工栽培。

    【性味功效】味淡、微苦,性温。滋补强壮,宁心益胃、解蕈毒,助消化。

    【验方精选】第一方:赤灵芝2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留渣复煎2次,每日服3次。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第二方:灵芝9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毒蕈中毒。第三方:灵芝3克。

    用法:水煎当茶饮,也可浸酒服。

    主治:高血压病,风温性关节炎,矽肺。第四方:灵芝6克。

    用法:水煎日分3次服,也可浸酒服。主治:血胆固醇过高症。第五方:灵芝6克,白公鸡1只。

    用法:去毛及内脏,将灵芝用纱布包好,放鸡肚内,用砂锅煮熟服。

    主治:肾炎。第六方:灵芝一斤。

    用法:切碎,小火水煎2次,每次煎约2小时,合并煎液,浓缩用多层纱布过滤,滤液加蒸馏水至500毫升,滴鼻,每次2~6滴,每日2~4次。

    主治:鼻炎。第七方:灵芝5克。

    用法:加冷水200毫升浸泡,在火上煮沸5分钟,温服,每晚1次。可多次煮至到没味再换新药。

    主治:强身健体,治多种慢性疾病,脑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风湿关节炎,肺气肿等。第八方:灵芝3克,青木香3克,乳香3克,两面针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痛。第九方:灵芝3克。

    用法:切碎,米粉100毫升浸泡服,每次服15~30毫升,每日服2~3次,也可水煎服。

    主治:积年胃病。

    陆英

    【别称】走马风、蒴藿、走马箭、接骨木、大臭草、七叶金、八棱麻。

    【形态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高1~2米。根圆柱形,黄白色,有多数须根。茎有细棱,无毛,髓部白色,茎节和叶柄常带紫色。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片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对称,边缘有细锯齿,嫩时叶面有疏毛,老叶无毛,侧生小叶片边缘中部以下和基部有1~2对腺齿;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为腺体;小叶无托叶。四~五月开花,花小,白色,排成伞房花序生于枝顶,有杯形不孕性花;萼筒杯状;花冠5裂;雄蕊5枚。八~九月结果,果实近球形,成熟时红色,直径约4毫米。茎叶及根全年可采收,鲜用或晒干用。

    【生长环境】我国大部地区除东北、新疆外有分布。多生于山沟、路旁、村边湿润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

    【性味功效】味辛,性温。祛风湿,壮筋骨,活血祛瘀,利尿消肿。

    【验方精选】第一方:陆英根15克,过江龙(樯藤茎)30克,穿破石10克,美丽胡枝子根15克,对叶榕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关节炎。第二方:鲜陆英茎叶120克。

    用法:水煎,待凉,洗患处。

    主治:漆疮。第三方:陆英茎叶30克,牛尾菜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腰痛。第四方:鲜陆英根、嫩叶适量,盐少许。用法:捣烂,外敷伤外,每日换药1次。主治:扭挫伤肿痛。第五方:陆英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第六方:陆英30克,制香附30克,益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血滞经闭。第七方:陆英茎叶2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肾炎水肿。第八方:陆英茎、叶一斤。

    用法:煎水洗患处。

    主治:风疹、皮肤瘙痒。第九方:陆英茎叶30克,臭茉莉30克。

    用法:煲鸡肉适量或鸡蛋1~2只服。

    主治:鹤膝风。

    芦荟叶

    【别称】斑纹芦荟叶、油葱叶。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茎极短,有匍枝。叶丛生于茎上,莲座状,肉质,多汁;叶片披针形,肥厚,边缘有刺状小齿。夏、秋开花,花葶高50~90厘米,花下垂,红黄色带斑点。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叶或叶的干浸膏入药,四季可采。

    【生长环境】我国南方各省有栽培。

    【性味功效】味苦,性寒。泻下,清肝,杀虫。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芦荟叶60克,乌桕木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热症大便不通。第二方:鲜芦荟叶适量,白糖少许。

    用法:共捣烂,敷患处。

    主治:烫、火伤。第三方:鲜芦荟叶30克。

    用法:捣烂敷患处。

    主治:蜂螫伤。第四方:鲜芦荟叶1片。

    用法:于炭火上熨软后剖取其粘液厚涂患处,每日涂3次。

    主治:指甲边沟炎(指甲沟受伤红肿化脓刺痛,严重可使指甲脱离)。第五方:芦荟叶、使君子各等份。

    用法:晒干,研细粉,米汤调服,每次3~6克。

    主治:小儿疳积。第六方:鲜芦荟叶、鲜一点红各适量。

    用法:加生盐少许共捣烂,敷患处。

    主治:痈疮肿痛。第七方:鲜芦荟叶60克。

    用法:捣烂与猪瘦肉适量蒸吃。

    主治:睾丸肿大。第八方:芦荟叶10克,冰糖少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百日咳。

    芫荽

    【别称】香菜、胡荽、园荽。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全体无毛,有强烈的香气。主根细长纺锤形,多须根。茎直立,中空,高20~60厘米,有纵向条纹。基生叶有长柄,1~2回羽状全裂,裂片宽卵形或扇形,长1~2厘米,边缘深裂或具缺刻;茎生叶互生,2~3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条形,长2~15毫米,宽0.5~1.5毫米,先端钝、边缘全缘。四~七月开花,花小,白色或淡紫色,排成复伞形花序生于枝顶;无总苞片,小总苞片通常3片,条形或线状锥形;花萼5齿裂;花瓣5片,倒卵形;雄蕊5枚。七~九月结果,果实近球形,表面黄棕色,有较明显纵向的棱线,有香味、微辣。全草于春季采收,阴干备用;果实秋季采收,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全国各省、区有产。

    【性味功效】芫荽味辛、性温。发汗透疹,消食下气,健胃、消炎。子味辛,性平,有发汗,透疹,开胃。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芫荽15克,或加鲜浮萍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透。第二方:芫荽子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食肉中毒。第三方:芫荽子研细粉。用法:每次服3克,日服3次,开水送服。

    主治:胸膈满闷。第四方:炒芫荽子。

    用法:研末,每次服6克,日服3次,开水送服。

    主治:痢疾下血,痔疮便血。第五方:芫荽子略炒,枯矾各等量。

    用法:冰片十分之一量,研极细,每次吹入患耳中少许。

    主治:中耳炎。第六方:鲜芫荽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第七方:鲜芫荽25克。

    用法:酒、水煎服。

    主治:虚寒胃痛。第八方:芫荽子6克,陈皮10克,六曲(神曲)10克,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

    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第九方:芫荽子、胡椒各等量。

    用法:共研细粉,每次服3克,日服3次,开水送服。

    主治:胃寒痛。

    苍术

    【别称】茅苍术、北苍术、赤术、南苍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根茎结节状圆柱形或疙瘩块状,直径1~4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黑棕色。茎直立,高30~80厘米,有稀疏的蛛丝状毛或无毛。叶互生,中下部茎叶长八~十二厘米,宽五~八厘米,大头羽状深裂或半裂,侧裂片1~2对或3~4对,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宽0.5~2厘米,顶裂片宽1.5~4.5厘米;有时中下部茎叶不分裂。或全部茎叶不分裂,叶片倒卵形、长倒卵形、倒披针形或长倒披针形,长2~9厘米,宽1.5~5厘米,上部叶基部有时有1~2对三角形刺齿裂。全部叶无毛,质地硬,边缘有针刺状毛或三角形刺齿。六~十月开花,花白色或紫蓝色,组成头状花序单生于枝顶;总苞直径约1.5厘米,总苞片针刺状羽状全裂或深裂;全部为管状花。六~十月结果,果实有毛,顶端有刚毛状冠毛,长约8毫米,基部连合成环。根于春秋挖为佳,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我国北方地区有广泛分布。多生于山坡、灌丛、草丛、岩缝、林下等地。

    【性味功效】味辛、苦,性温。健脾燥湿,祛风散寒。

    【验方精选】第一方:苍术1000克。

    用法:加水2升,煮浓缩成膏,加蜂蜜半斤调匀。每次1匙,每日2次,开水冲服。

    主治:慢性丹毒。第二方:苍术适量。

    用法:研细末,与白芝麻油调成稀糊状敷患处。每日1~2次,至愈止。

    主治:烧烫伤。第三方:苍术20克。

    用法:泡茶饮,每日1剂。

    主治:胃下垂属湿阻中焦者。第四方:苍术18克。

    用法:取上药,水煎取汁。每日上午1次服下。

    主治:夜盲症。第五方:苍术10克,厚朴5克,陈皮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消化不良,食少便溏,胸闷腹胀,呕恶口腻。第六方:苍术适量

    用法:取上药,将其削成圆锥形,中刺数小孔,塞进外耳道,然后将艾柱放在苍术上点燃。每次五~七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孕妇忌用。

    主治:耳鸣。第七方:苍术10克,薏苡仁15克,黄柏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膝关节肿痛,下肢风湿痛。第八方:苍术适量。

    用法:取上药,研为细末。每日3克,分3次用开水冲服,儿童酌减。

    主治:结膜干燥症。

    连翘

    【别称】旱连子、大翘子、连壳、空壳、黄花条。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高2~4米。枝细长,开展或下垂,嫩枝褐色,略呈四棱形,散生灰白色细斑点,节间中空。叶对生,叶片卵形、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两面均无毛。三~四月开花,花黄色,通常单朵或2至数朵生于叶腋,花先叶开放;花萼深4裂,边缘有毛;花冠深4裂,雄蕊2枚。七~九月结果,果实卵球形、卵状椭圆形或长卵形,先端喙状渐尖,表面有多数凸起的小斑点,成熟时开裂,内有多粒种子,种子扁平,一侧有翅。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果实蒸熟晒干,尚带青色,称“青翘”;熟透的果实,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长环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四川有分布。多生于山坡灌丛、草丛、山谷、山沟疏林中或栽培。

    【性味功效】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消肿散解。

    【验方精选】第一方:连翘30克。

    用法:加水煎至150毫升。分3次饭前服,连用五~十日。忌食辛辣及盐。

    主治:急性肾炎。第二方:连翘一斤。

    用法:研细末。每日20~25克,分3次饭前服。忌辛辣食物及酒。

    主治:肺结核。第三方:连翘18克。

    用法:取上药,加水用文火煎成150毫升。分3次食前服。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第四方:连翘20~30克。

    用法:取上药,文火水煎。分3次食前服。

    主治:视网膜黄斑区出血。第五方:连翘心60克。

    用法:取上药。炒焦煎水服,或炒焦研末服,每次10克,每日3次。

    主治:呃逆。第六方:连翘适量。

    用法:取上药,去梗洗净,曝干,装罐备用。每次用15~30克,开水冲泡或煎沸当茶饮,连服1~2星期。

    主治:便秘。岗松

    【别称】扫把枝、鸡儿松、扫卡木、沙松、香柴。

    【形态特征】矮小灌木,稀为小乔木,高可达1~2米。多分枝,秃净。单叶,对生,直立或扩展;叶片线状锥形,先端尖,上面有槽,下面隆起,有透明腺点。花小,白色,单生于叶腋,基部有小苞2片,具短柄;萼管钟形,5裂,膜质,宿存;花瓣5,圆形,子房3室,每室有数胚珠。蒴果长约1毫米,于上部开裂。种子有角。花期七~八月。岗松的全草或根可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或鲜用。

    【生长环境】浙江、江西及我国南部各地。生于丘陵地、山涧、沼泽地带。

    【性味功效】味苦,性寒,无毒。去瘀,止痛,利尿,杀虫。

    【验方精选】第一方:岗松枝叶2.5公斤。

    用法:煎水,以蒸气熏会阴半小时。

    主治:妇女产后胞衣不下。第二方:岗松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第三方:岗松枝叶15克,鸡血藤15克,钩藤15克,海风藤15克。

    用法:同猪骨适量煲服。

    主治:风湿骨痛。第四方:岗松15克,地耳草30克,胡芦茶30克,虾钳草2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黄疸,肝硬化。第五方:岗松枝叶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便不利。第六方:岗松枝叶15克。桃金娘叶15克,枫树叶15克。茶叶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食积腹痛。第七方:鲜岗松根60克,鲜花树根60克,鲜猕猴桃根60克,猪心1个。

    用法:共炖服。

    主治:心脏病。第八方:岗松根30克,地菍15克,五月艾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两面针

    【别称】山胡椒、红花椒、入山虎、两背针、上山虎、入地金牛。

    【形态特征】常绿藤状灌木。根皮淡黄色。茎枝和小叶两面的中脉上有钩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11枚,革质而光亮,卵形或椭圆形,边缘有疏浅齿。春季开白色小花,腋生伞房状圆锥花序。蒴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全年可采根。

    【生长环境】我国南部各省、区有分布。多生于丘陵、荒坡的灌木丛中。

    【性味功效】味辛,性平。祛风化湿,活血去瘀,消肿止痛、解毒。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两面针枝叶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主治:跌打扭伤。第二方:两面针根10克,地胆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肚痛,腹泻,痢疾,疟疾。第三方:两面针根10克,千里光10克,海螵蛸3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第四方:干两面针根60克,大叶南五味30克,干大力王根60克。

    用法:用白酒1000毫升浸1星期后可服。每日服2次,每次15~30毫升,并用药酒擦患处。

    主治:跌打肿痛。第五方:干两面针10克,干山芝麻15克。

    用法:水煎,日分3次服。

    主治:外感风热吐泻。第六方:鲜两面针根30克,小茴香10克,荔枝核7粒,黄皮核10克。

    用法:水煎冲酒服。

    主治:寒疝疼痛。第七方:鲜两面针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或鲜两面针根100克,米酒500毫升浸7日,去渣,每次饮15~20毫升,日饮2次。

    主治:胃脘痛,痞块(脾脏肿大)。第八方:干两面针根皮10克,干大力王15克。

    用法:水煎,日分3次服。

    主治:风湿骨痛。第九方:两面针根、皮1.5克。

    用法:放置于痛处上。

    主治:虫牙痛。

    走马胎

    【别称】山鼠、血枫、走马风、大叶紫金牛。

    【形态特征】常绿小灌木,高1米左右。地下根茎膨大,外皮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纵棱,内皮黄白色,有香气,断面有血点。叶互生,常集生于枝头,阔椭圆形,顶端短尖,基部渐狭而具翅柄,边缘有整齐的密细齿,背面淡绿色或带紫色。夏季开白色或淡红色的花,花排成顶生或腋生,呈圆锥花序;萼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冠裂片5片,卵状长圆形;雄蕊5枚,着生于花冠裂片基部并与其对生。果球形,宽约6毫米。夏、秋季采根和叶。根切片晒干备用,叶多为鲜用或加工研粉备用。

    【生长环境】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及云南等省、区有分布。生长于山谷、溪旁及丛林下湿润处。

    【性味功效】味辛微苦,性温。理血,解毒生肌,祛风湿。

    【验方精选】第一方:走马胎叶1张,虾钳草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崩漏。第二方:走马胎60克,大风艾60克。

    用法:水煎洗患处。

    主治:妇女产后关节痛。第三方:走马胎60克,鸭脚木根100克,朱砂根100克,五指毛桃120克,倒扣草(土牛膝)120克。

    用法:浸好酒1500毫升,浸3~7日可用,每日早晚各服30~60毫升,兼用此药酒搽患处。

    主治:跌打损伤肿痛,风湿骨痛。第四方:走马胎15克,半枫荷15克,五加皮15克。

    用法:酒、水各半煎服。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第五方:鲜走马胎叶1张。

    用法:用温水烫软,敷患处。

    主治:痈疮脓肿(可拔疮脓)。第六方:走马胎30克,土茯苓30克,栀子30克,红花15克,皂角刺15克,防风15克。

    用法:共浸酒过药面,浸半月可用,每服20~30毫升。

    主治: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引起的下肢麻冷胀痛,行走困难。第七方:走马胎6克,防己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儿惊风。第八方:走马胎叶研细粉,先用金银花藤、葫芦茶各适量。

    用法:煎浓汁洗患处,后将走马胎叶粉撒上。

    主治:疮疡溃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