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良方-十三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蒲公英

    【别称】蒲公英、仆公罂、地丁、黄花郎、白鼓、狗乳草、鬼灯笼、茅萝卜。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生,排成莲座状;叶片矩圆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作不规则羽状分裂,裂片齿牙状或三角状,全缘或具疏齿,绿色,或在边缘带淡紫色斑,被白色丝状毛。花茎上部密被白色丝状毛;四~五月开花,全部为舌状花。六~七月结果,瘦果倒披针形,外具纵棱,有多数刺状突起,顶端具喙,着生白色冠毛。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田野、路旁、山坡草地及深岸沙地。

    【性味功效】味苦、甘,性寒。清热解毒,利尿散结。

    【验方精选】第一方:蒲公英适量。

    用法:研末。用甘油与75%酒精按1:3比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每日换药1次。

    主治:痈疖疮疡、急性乳腺炎等。第二方:蒲公英根(或全草)15克,甜酒10毫升。

    用法:水煎二次去渣,混合后分3次饭后半小时服。

    主治:慢性胃炎。第三方:鲜蒲公英100~200克(干品50~10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有便血者,将蒲公英干品炒至微黄用。通常使用2~4剂即可止血消肿止痛。对内痔嵌顿、血栓外痔及炎性外痔,则配合水煎熏洗。

    主治:痔疮。第四方:蒲公英60克。

    用法:加水煎煮取汁2碗。温服1碗,剩下1碗趁热熏洗。

    主治:甲亢术后突眼加重症。第五方:鲜蒲公英50克,鲜乌蔹莓根50克,鸭蛋2个(去壳及蛋黄取蛋清),墨汁50毫升。

    用法:将前2味捣烂,加入蛋清、墨汁拌匀,外敷患处。

    主治:深部脓肿。第六方:新鲜蒲公英适量。

    用法:捣烂榨汁,敷于痛处皮肤,外盖2层纱布,中间夹一层凡士林纱布,以减缓药汁蒸发。

    主治:肺癌性胸痛。第七方:蒲公英根3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连服三日。

    主治:产后宫缩疼痛。第八方:鲜蒲公英20克。

    用法:捣烂,加鸡蛋清1个搅匀,再加白糖少许,共捣成糊状。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莲子菜

    【别称】月经草、黄牛尾、鸡肠草、疔毒蒿。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5厘米左右。根茎粗短,根粗长而弯曲,带木质。茎多数,丛生,直立,基部亦带有木质,四棱形,嫩时有柔毛。叶6~10枚轮生,狭线形,上面嫩时有毛疏生,边缘向外反卷,下面有柔毛,中脉隆起。六~七月开花,聚伞花序集成顶生的圆锥花丛,序梗有灰白色细毛。果期九月。双悬果,扁球形,无毛。全草夏、秋采收。

    【生态环境】我国长江流域的下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于山坡草丛及荒地。

    【性味功效】味微辛、苦,性寒。清热解毒,行血,止痒。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蓬子菜适量。

    用法:揉搓患处。

    主治:皮肤瘙痒。第二方:蓬子菜30克,茵陈30克,大青叶20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五~七日。

    主治:湿热黄疽。第三方:蓬子菜30克,芦根15克,栀子9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五~七日。

    主治:胆囊炎。第四方:鲜蓬子菜1000克,黄柏15克(研末)。

    用法:将蓬子菜加水煎,煎成600毫升浓液,过滤,加入黄柏细末再熬成膏,外用适量,涂患处。

    主治:稻田皮炎。第五方:鲜蓬子菜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绞汁外涂患处,或连渣外敷患处。

    主治:疮疖疔毒。第六方:鲜蓬子菜100克。

    用法:洗净,捣烂,加冷开水适量,绞汁外涂患处。

    主治:急性荨麻疹。第七方:鲜蓬子菜30克,鲜筋骨草25克。

    用法:水煎,去渣,频频含咽。

    主治:咽喉肿痛。第八方:鲜蓬子菜适量。

    用法:捣烂绞汁,涂患处,或连渣外敷患处。

    主治:虫咬皮炎。

    榆白皮

    【别称】榆皮。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8米。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淡灰黄色。单叶互生;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通常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柔毛,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叶柄有毛;托叶披针形,有毛。三~四月开花。花先叶开放,簇生,有短梗。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中央,与缺口相接。春季或八~九月间割下老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性味功效】味甘,性平。利水,通淋,消肿。

    【验方精选】第一方:榆白皮、当归、益母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流产后血不止。第二方:榆白皮15克,石韦30克,篇蓄15克,白茅根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

    主治:小便涩痛,尿血。第三方:榆根白皮12克。

    用法:水煎分2次早晚分服,每日1剂,连服3~5日。

    主治:喘咳,咯痰不爽。第四方:榆白皮60克,小蓟、地丁,蒲公英、马齿苋各15克。

    用法:共烘干,研细末,干洒或麻油调敷患处。

    主治:褥疮、皮肤感染。第五方:榆白皮3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用3~5日。

    主治:虚劳小便白浊。第六方:鲜榆叶适量,白糖少许。

    用法:捣烂敷患处,每日换1次。

    主治:疖肿。第七方:榆叶适量。

    用法:研细末,干洒伤口,加压包扎。亦可采鲜叶,洗净捣烂,敷贴伤口。

    主治:刀伤出血。第八方:榆白皮适量。

    用法:烘干,研细末,每用适量,鸡蛋清调涂患处。

    主治:丹毒。蓖麻子

    【别称】蓖麻仁、大麻子、金豆、红大麻厂、草麻、千斤吊、红蓖麻。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湖南、广东等地可变为多年生),高2~3米。茎直立,中空,绿色或紫色,表面有白粉。单叶互生,叶片掌状五~11分裂,长可达50厘米,边缘有不规则锯齿。花单性,红色。蒴果球形;有刺,成熟时开裂,种子扁广卵形,平滑,有光泽,有淡红棕色的斑纹。秋季采子,晒干。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生于村边、路旁,或栽培。

    【性味功效】味甘、辛,性平,小毒。消肿拔毒,通经导滞。

    【验方精选】第一方:鲜蓖麻根60克,冰糖30克,豆腐1块。

    用法:开水炖服;药渣捣烂敷患处。

    主治:颈淋巴结核(瘰疬)。第二方:蓖麻子适量。

    用法:先用热水将鸡眼周围角质层浸软,用刀刮去。然后取上药,用铁丝将其串起置火上烧去外壳,待出油时趁热按在鸡眼上,包扎固定。

    主治:鸡眼。第三方:蓖麻子仁20粒,猪大肠头半斤。

    用法:用砂锅装好,加水炖2小时,去渣,分4次2日内服完。隔日再服1~2剂。

    主治:脱肛。第四方:鲜蓖麻茎叶适量。

    用法:水煎,乘热熏洗患处。

    主治:风湿关节痛,肌肤麻痹,疥癣瘙痒。第五方:蓖麻子适量。

    用法:去壳取仁,捣成泥状。敷于患侧下颌关节及口角部(厚约0.3厘米),外加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主治:面神经麻痹。第六方:蓖麻子14粒。

    用法:将蓖麻子敲去壳,捣烂,分做2个小饼,分别敷于产妇两足心(涌泉穴),外用胶布固定,嘱产妇仰卧片刻,胎盘可下。胎盘下后即去掉药饼。

    主治:产后胎盘滞留。第七方:鲜蓖麻叶、鲜一点红、鲜酢浆草、鲜地胆草各适量,黄糖少许。

    用法:捣烂敷患处。

    主治:疖肿,无名肿毒。第八方:红蓖麻根(红茎红叶者)60克,鸡蛋1~2个,黑醋适量。

    用法:先将鸡蛋破壳煮熟,再放入蓖麻根、黑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

    主治:癫痫。

    椿白皮

    【别称】香椿皮、春颠皮、椿根白皮、香树。

    【形态特征】乔木。高可达15米。树皮赭褐色,小枝幼时具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有特殊气味;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疏锯齿,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夏季开花,白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叶均有特殊香气。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开裂为5瓣。种子有翅。全年可采树皮,除去粗皮,鲜用或晒干。

    【生长环境】全国各地有栽培。野生于中山区以下林中,栽培于屋旁、田园。

    【性味功效】味苦、涩,性凉。清热燥湿,涩肠,止血。

    【验方精选】第一方:椿根白皮6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日。

    主治:淋浊、白带。第二方:鲜香椿果30克,猪瘦肉100克。

    用法:水炖服。

    主治:胃脘胀闷。第三方:香椿树根皮20克。

    用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日。

    主治:胃溃疡出血。第四方:椿白皮10克,粟米15克。

    用法:椿白皮煎水去渣与粟米同煮粥吃。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腹泻。第五方:鲜椿白皮60克,猪瘦肉50克。

    用法:加水炖烂,喝汤食肉。

    主治:痔疮出血。第六方:椿花(椿树果)10克,猪瘦肉30克。

    用法:加水炖烂,喝汤食肉。

    主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冷痛。第七方:椿根白皮100克,金银花50克,地榆炭50克。用法:共烘干,研细末,每服6克,温开水送服,1日3次,连服3~5日。

    主治:便血。第八方:香椿子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疝气痛。

    鼠曲草

    【别称】佛耳草、清明菜、白头艾,田艾。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0~40厘米。茎基部分枝多,直立或斜生,密生白色绵毛。叶片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两面均有白色绵毛。1~4月开花,花小,黄色或淡黄色,组成头状花序,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八~十一月结果,果实小,倒卵形,顶端有冠毛,冠毛污白色,长约1.5毫米,基部联合成2束。茎叶或全草于春、夏季花开时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省区有分布。多生于稻田、耕地、干旱或湿润草地。

    【性味功效】味微甘,性平。健脾利湿、宣肺止咳、祛风湿。

    【验方精选】第一方:鼠曲草30克,青蒿159,薄荷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感冒咳嗽。第二方:鼠曲草30克。

    用法:水煎,红糖调服。

    主治:痢疾,肠炎,泄泻。第三方:鼠曲草15克,胡颓子15克,盐肤木15克,枇杷叶10克,白前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第四方:鲜鼠曲草30克。

    用法:水煎服;另取鲜鼠曲草叶调米饭捣烂敷患处。

    主治:无名肿毒,对口疮。第五方:鲜鼠曲草100克,用猪瘦肉120克煮汤。

    用法:以汤煎药服。

    主治:白带。第六方:鲜鼠曲草30克。

    用法:水煎,加红糖15克调服,于每年春初服,连服七~十日。

    主治:预防肝炎。第七方:鲜鼠曲草6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虚浮肿。第八方:鼠曲草30克,金樱根30克,芡实20克。

    用法:用猪瘦肉120克煮汤,以汤煎药服。

    主治:遗精。

    路路通

    【别称】枫果、枫实、枫香果、枫球子、狼眼。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15~35米。树皮幼时灰白,平滑,老时褐色、粗糙。叶互生;托叶线形,叶片心形,三~四月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无花被;雄花淡黄绿色,成总状花序,有锈色细长毛。九~十月结果,复果圆球形,表面有刺,蒴果多数,密集复果之内,长椭圆形,成熟时顶孔开裂。种子多数,细小,扁平,棱上有时略有翅。根于秋冬采挖,鲜用或晒干备用。根脂春季采收,树皮夏季采收。

    【生长环境】我国中原地带及西南、华南、东南等地有分布。生于湿润及土壤肥沃的地方。

    【性味功效】味苦,性平。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枫香脂:辛、微苦,平。活血、止痛,止血、生肌、解毒。枫香树根:辛,苦,平。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枫香树皮:辛、涩,平,有小毒。解毒、止泻。枫香树叶:苦、辛、涩,微温。行气消肿、解毒去湿、活血散瘀。

    【验方精选】第一方:路路通7只。

    用法:水煎去渣,加鸭蛋3只(去壳)同煮,服汤食蛋。

    主治:荨麻疹。第二方:路路通7只。

    用法:水煎,加白糖、蜜糖各30克,温服。

    主治:风虫牙痛。第三方:路路通15克,薜荔果(王不留行)15克,土党参15克,麦冬15克,通草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产妇乳汁不通。第四方:鲜枫香树嫩叶捣烂加白茅根花适量塞鼻孔,另用白茅根15克,栀子根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鼻衄。第五方:枫香脂10克。

    用法:研细粉,温开水冲服。

    主治:胃痛。第六方:鲜枫香树根30克,鲜桃金娘根100克,百草霜6克。

    用法:将上药炒干,水煎冲酒服。

    主治:妇女血崩。第七方:鲜枫香树二层皮30克,鲜枫香树节30克,鸡蛋2只。

    用法:共炖服。

    主治:腰痛。第八方:路路通15克,猪瘦肉80克。

    用法:加水炖,去滓,食肉喝汤。

    主治:头痛、头晕、耳鸣。

    蜈蚣

    【别称】日龙、百脚、鲫蛆。

    【形态特征】体形扁平而长,全体由22个同型环节组成,长六~16厘米,宽0.5~1.1厘米。栖居于潮湿阴暗处。头部红褐色,头板近圆形,有1对多节的长触角。步肢21对。夏季捕捉,用沸水烫过,晒干或烘干;或用两端削尖(长于虫体)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直晒干。

    【生长环境】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性味功效】味辛、咸,性温;有毒。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验方精选】第一方:蜈蚣1条。

    用法:研末。冲服,每日3次。

    主治:偏头痛。第二方:蜈蚣270条。

    用法:去头足,烘干,研细末,每次量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连服1个月。如进行第二疗程,中间停药休息一星期。

    主治:空洞型肺结核。第三方:蜈蚣1条。

    用法:取鸡蛋1个,捅入蜈蚣蒸熟。服食,每日2~3次。

    主治:坐骨神经痛。第四方:蜈蚣6条。

    用法:浸入白酒300毫升。每日喝药酒2~3次,每次10~20毫升。

    主治:雷诺氏病。第五方:蜈蚣适量。

    用法:研粉,每日服3次,每次1克。另取蜈蚣粉20克放入半斤生桐油内浸泡10日后,外搽患处。

    主治:骨髓炎。第六方:蜈蚣3条。

    用法:置瓦片上焙干,研末,加适量鸡蛋清凋匀。涂在皮损处,每日五~六次。

    主治:带状疱疹。第七方:蜈蚣15条。

    用法:焙干,研末,每次量1条,每日3次,连服3~5日。如无副作用,可继续再服。

    主治:食管癌、乳腺癌,皮肤癌、子宫颈癌。第八方:蜈蚣适量。

    用法:置于瓦片上,用文火焙干,研为细末,加适量香油调成糊状。外搽患处,通常每日搽3~5次。

    主治:带状疱疹。第九方:蜈蚣2条,黄柏15克,轻粉3克,冰片0.3克,麝香0.15克。

    用法:共研细粉,每次用带线消毒棉球沾裹适量药粉放入子宫颈患处,每日换1次。

    主治:宫颈癌。

    槐花

    【别称】槐米、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树。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树皮粗糙纵裂,内皮鲜黄色,有臭气;幼枝绿色,皮孔明显。羽状复叶互生,长达25厘米,叶柄基部膨大;小叶7~17片,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苍白色,贴生短细毛,主脉于下面显著隆起。花蝶形,黄白色。荚果(槐角)长而有节,呈连珠状,绿色,无毛,肉质,不开裂。种子肾形。花蕾,果实入药,夏、秋采收晒干。

    【生长环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生于山坡、平地,多栽培于庭园。

    【性味功效】味苦,性微寒。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验方精选】第一方:槐花适量。

    用法:炒黄,研为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饭后用温开水服用。主治:银屑病。第二方:槐米200克,糯米100克。

    用法:共炒黄研末,每日清晨开水送服10克,连续服用。服药期间忌糖。

    主治:颈淋巴结核。第三方:鲜槐花30克,鲜白茅根30克,鲜小蓟根30克,鲜生地30克,侧柏叶15克,牡丹皮10克,红枣10枚。

    用法:水煎服。

    主治:出血性紫癜。第四方:槐花12克,菊花15克,草决明12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高血压,头晕目赤。第五方:槐花12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吐血,鼻衄,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第六方:槐花15克。

    用法:煎水当茶常饮。

    主治:预防和治疗血管硬化。第七方:槐花适量。

    用法:取上药2份,另取糯米1份,炒黄研末。每日早晨空腹服10克,服药期间禁止服糖。

    主治:颈淋巴结核。第八方:槐角10克,地榆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防风5克。

    用法:共研细粉,吞服。

    主治:大便出血,痔疮出血。

    满日星

    【别称】龙鳞草、日星草、猫爪草、明镜草、日胡荽。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横走,节上生根。单叶互生,肾形或圆形,基部心脏形,五~七浅裂,叶柄长。夏季开两性花,为腋生的伞形花序,小花无柄,密生呈头状,花萼4浅裂;花瓣4枚,白色,卵圆形,雄蕊4枚,花丝白色。果扁圆形,细小,常有红色小斑点。全年可采全草。鲜用或晒干备用。

    【生长环境】分布于我国中部、南部、西南各省、区。生长于田边、水沟边或水渠石缝中等阴湿处。

    【性味功效】气微香,味辛,性凉。清热解毒,除痰止咳。【验方精选】第一方:满日星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主治:乳痈。第二方:鲜满日星15克,鸡肝1具(或猪肝60克)。

    用法:取鲜草洗净,拌鸡肝(切碎),蒸熟,吃肝喝汤。连吃3~5次。

    主治:疳积,眼中生翳。第三方:满日星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湿热黄疸。第四方:鲜满日星适量,食盐少许。

    用法:取鲜草30~60克,水煎服。另取鲜草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绞汁含漱。

    主治:喉炎。第五方:满日星30克,旱莲草25克。

    用法:捣烂,加生盐少许,用开水多次冲服。

    主治:小儿风热。第六方:鲜满日星120克,鲜海金沙藤叶30克,猪瘦肉120克。

    用法:先将前两味药洗净切碎,用纱布包好,与切好的瘦猪肉拌匀,加水炖烂,去药渣,吃肉喝汤,每日1剂。

    主治:尿路结石。第七方:满日星适量。

    用法:捣烂,用醋调匀,取汁含漱,日含漱3~5次。

    主治:齿龈出血。第八方:满日星30克,野菊花25克,积雪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主治:急性肾炎。

    蜂蜜

    【别称】白蜜、蜜糖、蜂糖。

    【形态特征】由蜜蜂采的花粉所酿。以水分少、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棍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并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为佳品。蜜于春至秋季采收,滤过备用。蜂蜡于采蜜后将蜂巢置水中加热,滤过,冷凝取蜡或再精制后备用。贮藏宜放罐内盖紧,置阴凉干燥处,防灰尘,防高热。

    【生长环境】全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合蜜蜂生长。蜂蜜主产于湖北、河南、江苏、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等省。

    【性味功效】味甘,性平。补中、润燥、止痛、解毒。蜂蜡:甘,微温。收涩、敛疮、生肌、止痛。

    【验方精选】第一方:蜂蜜适量。

    用法:蒸熟常服,每次服1匙,每日服3次。

    主治:高血压,低色素性贫血,心脏病,肝脏病,冠状动脉硬化,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于溃疡宜饭前空腹服)。第二方:蜂蜜30克,食盐6克。

    用法:开水冲服。

    主治:习惯性便秘。第三方:蜂蜡30克,豆油290克,煮沸成膏。

    用法:伤面用生理盐水洗净,涂患处。或蜂蜜适量,先用生理盐水洗净伤面,然后涂蜂蜜于患处。

    主治:轻度水火烫伤。第四方:蜂蜜30克。

    用法:每日早晨用开水冲服。

    主治:妊娠便秘。第五方:蜂蜜30克(冲服),甘草15克。

    用法:水煎甘草取汁冲蜂蜜服。

    主治:十二指肠溃疡。第六方:杏仁10克,核桃仁30克,蜂蜜60克。香油少许。用法:香油炸杏仁、桃仁,研细粉,用蜂蜜炼拌。分2次调开水口服。或用蜂蜜30克,开水调服。

    主治:肺燥咳嗽,大便燥结,习惯性便秘。第七方:蜂蜜30克(冲服),沙参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0克。

    用法:水煎冲蜂蜜服。

    主治:虚劳干咳。第八方:蜂蜜适量。

    用法:开水冲服,每日早、晚各1次。

    主治:肠燥便秘,干咳无痰。第九方:蜂蜜、葱白各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主治:疮痈肿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