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罗斯给世人的50个投资启示-附录索罗斯大事年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索罗斯大事年表

    1930年乔治·索罗斯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得到父母的宠爱,父亲教给他生存的艺术。索罗斯自认为是神灵或救世主,和伙伴们玩匈牙利版的大富翁游戏,为了让游戏更刺激,他引入了新规则。

    1940年索罗斯编辑了一份报纸,卖报纸获得了一点点收入。擅长各项运动,学业成绩不突出,喜欢打架。

    1944年纳粹入侵布达佩斯,索罗斯全家躲过劫难。

    1947年索罗斯只身前往伦敦寻求发展。

    1948年在餐馆做服务员,身无分文。他还干过一些农活,做过油漆工。

    194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卡尔·波普以及波普的书《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索罗斯的学习成绩不太好。

    1951年开始写书,梦想成为教授、哲学家或经济学家。但不久幻灭,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手提包推销员。

    1953年毕业后开始金融生涯,随后成为一名套利交易员。

    1959年进入沃特海姆公司,从事欧洲证券业务,并成功预测了德国安联保险公司的股票升值。在安联股票上投资的成功,使索罗斯名声大振。

    1963年开始为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效力,并在1967年凭借擅长经营外国证券的才能晋升公司研究部主管,之后说服公司建立两家离岸基金--老鹰基金和双鹰基金,在他的操作下均盈利颇丰。其间他联手罗杰斯成为华尔街上的最佳黄金搭档。

    1967年建立了两个海外基金,其中,用自己的25万美元,建立了双鹰对冲基金。

    1970年开始与吉米·罗杰斯合作。

    1973年与罗杰斯离开霍德·布雷彻尔德公司,创建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通过低价购买、高价卖出的投资招数以及卖空雅芳化妆品公司等交易,使基金呈量子般增长。到1980年,基金公司取得102.6%的增长,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只涨了47%,公司资产达3.81亿美元,索罗斯个人资产达到1亿美元。

    1979年公司更名为量子基金。

    1980年量子基金增长102.6%,但同时罗杰斯决定离开公司。

    1981年因误判美国公债市场行情而遭遇量子基金的首次大损失,下降程度达22.9%。

    1982年索罗斯运用自己的“盛-衰”理论成功预测里根政府下美国经济的繁荣,到1982年年底,量子基金上涨了56.9%。

    1983年53岁的索罗斯与28岁的苏珊·韦伯结婚。

    1984年索罗斯在匈牙利建立第一个慈善基金会,到1994年,他在26个国家建立了89个慈善办事处。截止到1992年,索罗斯已捐出5亿美元。

    1985年9月,因成功预测德国马克和日元即将升值而美元贬值,通过做多马克和日元前后总计赚了大约1.5亿美元,量子基金在华尔街名声大噪。

    1987年出版《金融炼金术》。因误判日本证券市场即将崩溃而将资金转移到华尔街,结果却损失了约6.5亿到8亿美元,使量子基金净资产跌落26.2%。

    1988年寻找接班人,这个人就是斯坦利·德鲁肯米勒。同年,出版《全球资本主义危机》。

    1992年抓住英镑无法维持高汇率的时机成功狙击英镑,获利近10亿美元,基金增长67.5%,一跃成为世界闻名的投资大师。

    1994年量子基金遭遇有史以来业绩第二差的一年,因卖空马克和日元损失6亿美元。基金资产增长只有1%。同期,索罗斯为慈善事业捐款3亿美元。

    1996年索罗斯开始进军美国的慈善事业,利用慈善事业,影响法规、政治。

    1997年因看到东南亚经济繁荣下掩盖的金融管制松弛漏洞,索罗斯分别于1993年、1997年掀起两次攻击,在1997年成功狙击泰国泰铢,随后扫荡东南亚各国金融市场,造就轰轰烈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8年索罗斯进攻港币失败,获利希望落空。随后他出资9.8亿美元协助一位财团寡头完成了对俄罗斯国家电信公司Svyazinvest25%股权的收购,但遭到寡头欺诈,成为投资生涯中的最大败笔。量子基金元气大伤。

    2000年4月28日,纳斯达克崩盘,索罗斯损失30亿美元。宣布关闭旗下两大基金“量子基金”和“配额基金”,基金管理人德鲁肯米勒和罗迪蒂“下课”。

    2001年将量子基金重新命名为“捐赠基金”,这个基金会把大部分资金转让给外聘基金经理,主要从事低风险、低回报的套利交易。

    2003年11月,索罗斯基金会驻俄办公室被勒令关闭,据说原因是“多管闲事”。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他重新入局,量子基金该年实现了32%的回报率。在危机扩大的2008年基金回报率依旧达到近10%。《福布斯》宣布,索罗斯的身价达85亿美元。

    2008年出版《索罗斯模式:世纪危机启示录》(PublicAffairs),这本书里索罗斯描述了过去25年金融建设的超级泡沫,而且其快要崩溃。

    2009年出版《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PublicAffairs),是《索罗斯模式:世纪危机启示录》的新版本。索罗斯在书里建议成功经济恢复项目的五个成份。

    2010年出版《超越金融》,是由Public Affairs出版的索罗斯的5个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开创性会谈的合集。

    2011年在《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占第46位,身家达145亿美元。

    2012年做空日元,至少赚10亿美元。

    2014年英国IT外包公司Quindell就因为一份索罗斯基金买入公司5%股份的研究报告而在大涨。实际上,索罗斯基金的仅买入Quindell 1%的股份。

    2015年1月22日,在达沃斯经济论坛晚宴上宣布正式退休!

    问题巴菲特衡量:企业的质量索罗斯衡量:假设的可靠性

    1.买什么他了解而且符合他的标准的企业的全部或一部分在他的假设有效的前提下价格会变化的资产

    2.何时买在价格适当的时候在通过检验假设后确定恰当时机

    3.买价能提供“安全余地”的价格(也就是低于企业估计价值的价格)现价

    4.如何买付现金期货,远期合同,交易保证金,借来的钱

    5.买入多少(占总投资组合的比例)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限度:手头有多少可用现金,市面上有多少股,以及适当的价格能维持多久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限度:很少超过总投资组合的50%

    6.投资进展监控企业仍然符合他的标准吗假设仍然有效吗?是否与实际进展相符?假设事件已经结束了吗

    7.何时卖股票:当企业不再符合他的标当假设事件已经结束或假设已不再有效的时候准的时候完全拥有的企业;当它出了问题而我们又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

    8.投资组合的结构和杠杆作用没有目标结构,杠杆作用仅限于保险融资或低利率时的借款完全控股企业的股票是基础,也成了杠杆融资的安全保障

    9.寻找投资机会的读大量年报关注政治、经济、工业货币利率和其他方面的方法接电话趋势。寻找正在发生的全体事件之间的联系

    10.应对市场崩溃等系统性冲击的方法只以能提供充分的“安全余明智地使用杠杆(”永远不要赌上身家性命“)及时撤退地”的价格买入他了解的高质量企业。巴菲特式的企业往往能在竞争对手们陷入麻烦的时候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长期内提高自己的利润率

    11.面对错误撤出(股市投资)全线撤退承认、接受,分析错误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认为“不作为有详尽的错误分析方法,因此不会再犯同样之罪”也是错误的错误

    12.在系统无效时怎么做停下来(比如在1969年关闭巴菲特合伙公司)寻找方法的缺陷(比如转向费希尔的方法)停下来继续研究系统,看能否改进它

    1.反射性假说--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基石“反射性”概念是索罗斯投资哲学的基石。也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反射性”概念,就不能了解索罗斯的投资哲学。当然,不了解“反射性”概念,也不能了解索罗斯的历史哲学及人生哲学。

    索罗斯是这样解释“反射性”概念的:“我们试图理解世界,而我们自己是这个世界的组成部分,我们对世界不完全的理解在我们所参与的事件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思想与这些事件之间相互影响,这为两者都引入了不确定的因素。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把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之上,因为我们的行为很容易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这两种影响相互助长。我把这种双向反馈机制称为‘反射性’。”反射性在哲学上被称为互动关系。

    索罗斯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社会活动的参与者都是有思考能力的,所以思维就具有双重的作用或者说是双重的功能。消极功能或认识功能是指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寻求理解他们参与的情景,希望能与实在相符;而积极功能或参与功能是指社会户外活动的参与者主动寻求并发挥其影响作用,力图根据他们的意愿来重新塑造实在。于是两种功能同时发挥作用的自激励链条。

    2.结果背离预期--反射性理论对金融市场的解释索罗斯认为反射性概念和可错性假说更确切地指出了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本质,他把金融市场解释为一个结果背离预期的历史过程。

    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从属于社会学范畴,金融市场的运行受主体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与表象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独特的规律特征。在金融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认识并进而采取的行为,会对市场的运行状态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显著的影响,比如在股市上经常出现的追涨杀跌,即“参与者可以用自己影响他们本人或其他参与者的决策的思想和观点来更直接地影响现实”。由于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机制,参与者的观点和事件的实际发展进程都不可能不受其影响。在金融市场,正是由于参与者思想的影响,及金融市场表象与参与者思想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反射性),使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要比自然规律具有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不能简单地移植于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金融市场。

    基于这样的判断,索罗斯明确指出,波普尔的科学发现模型是不能应用在反射事件上的。而且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不够资格享有我们给予自然科学的地位。他反对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理论和均衡理论。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有人的参与,市场与人处在交互作用中,由于人对市场的理解、认识是不完全的,因此,不会产生完全竞争,从而市场也不会达到均衡。因为完全竞争理论的假定条件之一是买主和卖主对目前的市场状况有完全的了解,而竞争则是实现均衡价格的前提。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在短期的均衡中,厂商可以获得超正常利润,也可能发生亏损,但在长期均衡中则只能获得正常利润。而均衡是市场中的多种变量保持不变时的一种状态。

    根据索罗斯的哲学理论,完全竞争理论和均衡理论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参与者对市场的理解是不完全的。他认为,供需曲线的形状不能视为独立而既定的,因为“供需两者均包含了参与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未来价格又是参与者“本身的预期造成的”,这就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为因果、双向反馈机制,供需曲线的变化反射性地影响着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又影响着供需曲线的变化。由于人们对市场理解的不完全性,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具有不完全性。这就使得未来的价格总是偏离人们的预期,而这种偏离反过来又影响着供需曲线的变化,使未来的价格偏离均衡价格。

    索罗斯极力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过于迷信市场的做法,市场原教旨主义采取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判断方式,认定自由市场是完美的,对经济的任何干预都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效率,因此必须加以抵制。索罗斯认为原教旨主义的观点只适用于一个完美的世界。

    3.开放社会理论--反射性理论对开放社会的倡导索罗斯正是从反射性概念、可错性假说和对原教旨主义的批判走向了“开放社会”理论。

    他认为开放社会思想基础是:“我们的理解力是不完善的,一个完美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必须满足于一个次优选择:一个不完美的社会,它随时接受改善,并力求的到改善。”按照索罗斯的哲学,开放社会的思想基础是承认认识的不完备性,所有人类构筑的东西都是有缺陷的,尽善尽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一个随时愿意接受改进的、不完美的社会自由、民主、法制、人权、正义和社会责任是开放社会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开放社会概念与市场经济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虽然索罗斯极力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市场经济。他反复强调,市场经济在满足个人利益方面是相当成功的,没有什么别的能够替代它。同时,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是开放社会所必需的。市场自身的缺陷和社会正义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经济产生了合理性;索罗斯还把民主国家联盟和民间社会作为推动开放社会的重要步骤。

    尽管索罗斯的思想存在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反射性理论确实是对认识论理论的极大丰富。索罗斯是第一个从认识论的高度来强调反射对认识过程有巨大影响的人。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抽象和深邃的哲学思想较为具体和成功地应用于经济和金融等领域,尤其他对金融市场的独特解释和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