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夭折的千古一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首次亲征就大获全胜、几乎将北汉一举灭国的柴荣一扫战前的郁闷心情,打扫完战场甚至打算马上率兵返回京城,心想这次可要在冯道等人面前长长志气,不料这个愿望却永远实现不了了,因为不久之后冯道就死掉了(四月十七日庚申,“太师、中书令瀛文懿王冯道卒。”)。

    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死,这其中包括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柴荣率众人在战场上进行焦土抗战之时,两位哥们领着部下以一级战备的姿态向南奋勇逃窜,史书上说他们奔逃过程中“控弦露刃”,一路上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柴荣命好几批人持诏书前去追赶,二位连使者都给杀光了。逃了一夜,惊魂始定时收到消息,周军竟然打胜了!这下可有点出乎意料。

    然后他们抖了抖身上的泥土,像没事人一样赶了回来,看到了满脸错愕的柴荣。

    因为柴荣没想到这世界上有人脸皮竟如此之厚,来去都不打招呼的。

    《资治通鉴》上说柴荣见到重归的大将之后拿不定主意,把自己关在柴房里想了一夜,早上起来还舔了一下挂在门上的苦胆,然后在张永德的强烈建议(“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下“掷枕于地,大呼称善”,下定决心诛杀二人:若是军纪不严,日后带兵的日子肯定比这苦胆还苦。

    在我看来,战场上面临瞬息万变的局势尚且能立刻做出判断的世宗,处理这种问题大约是不需要在柴房里静坐一夜的,更何况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差点让他在焦土抗战的战场上成为焦土——从日后很多表现来看,柴荣可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我以为,很可能柴荣跟他们打完招呼之后就召集了他们七十多个高管部下,稍作思想工作,告诉其余兵士,这就是临阵脱逃的下场,然后将其悉数处斩。

    史载:“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柴荣在大军稍事休息之后即发令继续北上攻打太原,以求彻底消灭长跑冠军刘崇。一路上北汉多个州县投降,甚至有不堪北汉压迫的老百姓自发前来慰问周军,带着煎饼鸡蛋,场面煞是感人,这也让周军产生了一种自己此行即将解放全人类的错觉。

    可怜的刘崇刚刚为“自在将军”修好宅第,就很快要被柴荣赶出自己的宅第了,心中无限后悔一个月前鲁莽做出的攻打周朝的决定。不过天不灭汉,柴荣的大部队跑得太快,补给跟不上,当地老百姓送来的鸡蛋煎饼当早饭吃吃还行,天天吃成本就高了,何况贫瘠的北汉土地上养出来的鸡产蛋效率也不高——更严重的是柴荣手下大将史彦超因为轻敌中了埋伏,以两千人追杀辽国两万骑兵,陷入包围,史彦超大败战死。眼看攻克太原无望的柴荣遂引兵回开封,灭汉行动无功而返。

    显德元年一役的先胜后败让柴荣深刻反思。

    回开封之后,闭门多日的柴荣决心改革军队: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张永德出任殿前都指挥使,从禁军中挑选精壮者,组建新军。同时命赵匡胤负责,广募天下壮士“选取优者为殿前诸班”,即进行全国海选补充禁军兵力。通过整顿,禁卫军成为一支威震邻国无比强大的军队。

    在世宗的理想里,此军队必将“振长策而御宇内,吞汉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矣。

    军队整顿完毕,就该有作战规划了。公元954年前后的长江黄河没有太大的洪水,这些精壮的士兵不用扛着沙袋抗灾救洪;显德初年的大周也没有太多的地震,士兵不用钻到倒塌的墙下面挖人——战争年代军队的唯一使命,就是战争。

    于是周朝的邻居们就遭殃了。

    此时环绕周朝的几个较具威胁的政权,分别是大辽、北汉、后蜀、南唐。四年前的郭威没有“同时打赢两场战争”的战略,现在的柴荣更不会有“同时打赢四场战争”的宏图,他知道,这些国家要一个一个地收拾。现在研究的不是打与不打的问题,而是先打哪个的问题。

    于是柴荣召集诸大臣入殿,给他们上了一堂业余政治课,分析了当今天下大势,随后给朝中近臣布置了两篇命题作文,一篇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另一篇是《开边策》,限期上交,由柴荣老师亲自阅读打分。

    从小学三年级学写作文至今20年,徒步写下过不少于两篇的命题作文,其中一篇被老师当作废纸扔掉了,另一篇也被老师当作废纸扔掉了——这一方面说明老师的不识货,另一方面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命题作文是很难写的。更何况柴荣出的题目难度更大,第一篇翻译成白话就是《试论当皇帝是一个辛苦的职业兼论做大臣也是一个不易的职业》,第二篇翻译了是《在取得对汉作战阶段性胜利的利好局面下平定辽、汉、蜀、唐诸国的战略计划考》——题目都有点长,但是你看看如今各类期刊上能发表出来的论文,题目有比我这更短的么?题目太短,怎么凑字数啊。

    命题作文很难写,但是皇帝布置的作业必须尽快完成,于是很快柴荣就收到了一大撂文章,他的重点是看《开边策》,忽略掉很多诸如“修文德,来远人”那套老掉牙的东西,有一篇文章让他眼前一亮,文章提出著名的“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论,认为应该先拿南唐开刀,先取江淮,次第剪灭诸侯,柴荣深以为然,看了一眼作者:比部郎中王朴。

    比部郎中,刑部官职,品级从五品上,掌管各类物资、货币使用,相当于国家财务部中层干部。

    这是王朴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柴荣的眼帘,而注定将伴随他度过余生。

    于是柴荣召见王朴,对《开边策》中所提计策进行深入讨论,君臣言谈投机,遂为日后的战略定下基调。会谈的最后,是柴荣听说王朴精究术数,很好奇地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略加沉思,表示压力很大,然后答曰:“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三十年后的事情,我不敢乱说啊。)

    柴荣听后十分欣喜,仰天叹息曰:“若如卿所言,寡人当以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事后证明,“精究术数”的王朴此时的预测并没有变成现实,柴荣非但没有如其所言活30年以实施其三个十年计划,反而是在即位五年六个月之后病逝——于是大家意会成此时的王朴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乘法,五六三十么。

    徒步不能确认此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一向认为这种预测是比较不靠谱的,著名的预言大师诺查丹玛斯不是老早以前就讲过“1999年7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的童话么。而且苏半仙的另一个故事可以为此佐证:一人去一座古寺游玩,途中遇到一算命的,遂问:“给我算算,我能活多长时间!”算命的瞅着他的脸半天,说道:“先生命好啊!”此人心中大喜,忙问:“快说,我能活多久?”算命的说:“你能活到死啊!”——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里面的算命先生,说了实话。

    然而柴荣铿锵有力的回答,三个十年计划的宏伟蓝图,并不因故事的真实与否而打折扣。

    “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壮哉斯言!

    我想,如果拍成电影,在王朴和柴荣交谈的镜头之下,是否应该配上这样的背景音乐: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我知道我要的那种幸福,

    就在那片更高的天空。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抱……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

    ——感谢汪峰。

    当皇帝最惨的事情是什么?人还在,领土没了。

    于是显德二年到显德六年(954-959年),大周朝周围的皇帝们发现日子开始变得很难过,因为柴荣已经开始实行周朝“开拓天下”的计划,他们的领土很快就要慢慢地变没了。

    徒步帮柴荣整理了第一个十年计划的成绩单:

    显德二年,出兵后蜀,攻占秦(今甘肃天水)、阶(今甘肃五都)、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四州。

    显德三年,亲征南唐,攻寿州遇阻,攻克滁(今安徽滁县)、扬(今江苏扬州)、泰(今属江苏)、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潜山)诸州。

    显德四年,再次亲征南唐,克寿州(今安徽寿县)。

    四年底,第三次南征,取濠(今凤阳西北)、泗(今泗县东南)、楚(今江苏淮安)等州,次年,南唐李璟遣使求和,割江淮之间14州60县。

    显德六年初,正式对辽用兵。柴荣亲率大军自京城出发,直抵沧州,统步骑数万直入辽境,大军一路顺利,辽军非逃即降,势如破竹,兵不血刃,连下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及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之地,计十七县。五月,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

    如果这是销售报表,相信这是一份会让每个人看了都很满意的报表。

    在这里作者不打算做很详细的战争描写,因为这些工作日后赵匡胤还会继续干,未来还有阐述。

    我相信,如果继续列下去,这张表单上的数字会更惊人。周朝周边的皇帝,肯定想不明白,为什么会碰到这样一个不友善的邻居。

    但是周朝的百姓可不这么看。国外皇帝很惨很凄凉,国内百姓很爽很幸福——你以为这是《新闻联播》的主打曲调,其实是柴荣治下的周朝的真实写照。因为除了打了很多仗,这么多年柴荣还解决了更多国内民生问题。

    先是扩建首都,将开封变成一个周长二十二公里,面积二十五平方公里的新城,比旧开封面积大了数倍。老开封市区的街道弯弯曲曲,车子走在里面,你远远看去会以为司机是醉酒驾驶,如果放在今天,就会有交警冲上去拿个东西让你吹一下。柴荣现在下令将街道全面修成直道,宽度分成五十步、三十步、二十五步三种,一步约为现在0.22米——那么最宽的开封街道大约11米,比如今三车道略宽。新建后的开封城高楼林立,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壮丽无比,无愧于大都市的名号。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开封扩建之后,下一次大修已经是六十年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了。在古代建筑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大型城市的建筑使用了六十年而没有进行大修,足以说明开封新城的建筑质量。徒步生于杭州,数年间最熟悉的场景莫过于见到路口又堆着一块牌子,上书“前方施工,车辆绕行”,几十米外吊车轰鸣,道路翻转,宛如被剖之鱼——立此存照。

    同时,城市改造过程中,将城区内存在的大量坟墓,一律迁到城外安置。在古代人的意识中,迁坟是非常不吉利的,因此有不明真相的群众对此怨言不止,甚至咒骂柴荣。柴荣感慨:“朕知道修建外城,死人、活人均受到影响,但你们谁又理解朕的苦衷?有些人骂朕,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遭受骂名仍为民图福利,千载之下读来此段,仍感觉到其心如朗朗乾坤。

    如果上面这几件事看起来还比较温和,那么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比较震撼了。

    2001年2月27日,战乱中的山国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传出一条消息:塔利班下令摧毁全国所有的佛像,包括世界闻名的具有千年历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杨佛像!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大家以为塔利班疯了。

    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战乱中的大国后周朝首都开封传出一条消息:废除全国大部分佛教寺院,将其内大量的铜器、佛像、钟鼎限期熔毁,僧尼强迫还乡种田!消息一出,举世震惊——大家以为柴荣疯了。

    柴荣当然没疯,消息发出前不久,他还在指挥军队攻打后蜀呢。但是打着打着,柴荣发现国库没钱了。

    没钱了就造呗,反正你掌管国库,想造多少就造多少——很巧,柴荣也是这么想的。

    柴荣没学过经济学,不必研究发行货币之前需要多少的黄金储备以及诸如之类的让人头疼问题——农民经济学家慕容彦超倒是对此问题有所研究,在衮州的时候还成功地发动过一场通货膨胀,可惜慕容彦超已经死掉好几年了。于是柴荣下令铸钱,接着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铸钱需要铜,可是国家没有铜。

    铜呢?

    徒步帮柴荣找到了答案。

    唐朝末年开始,社会动荡,百姓发现混口饭吃变得越来越难。于是志向大者入身行伍,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决心打造出一个太平年代;志向小者在家好好学习,以图学而优则仕,等前者打造出太平年代之后帮忙建设太平年代。然而还有更多的人,读不了书,打不了仗,于是出家当和尚,在前面两种人的太平年代到来之前独自提前体验太平年代——因为当和尚和吹牛一样是不用上税的。于是很快,随着从业人员的增加,佛教迅速发展,寺院也成了逃避赋税的天堂,就像今天很多中国公司的注册地都是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一样。

    显德末年,全国人口约483万(《宋史,地理志》,按每户5口人计算),另一个数据是说此时人口约1154万(《旧五代史,食货志》,亦按5口计算),如果按照人口年自然增长率10%计算,显德初年的人口应该为此数字的约6成。

    然而此时全国和尚尼姑的人口却是很精确的,将近75万人,全国大小寺庙共33030所(数据根据《资治通鉴》卷292换算)。一方面是乱世之下人口锐减,另一方面是不干活、不缴税的佛门弟子越来越多,甚至作奸犯科的都加入到和尚的行伍,这一切大大影响国家的形象和税收收入。

    最重要的,因为敬佛太深,民间百姓则纷纷销毁铜钱,以铸造器皿及铸佛像,床头灶尾,摆的都是。

    所以国家没铜了。

    于是柴荣发怒了。

    955年五月,下令:未经朝廷敕赐匾额的寺院全部废除,禁止私下剃发出家当和尚、尼姑,现有的和尚尼姑队伍要大幅精简。

    九月,下令:除了朝廷的礼器、兵器以及寺庙道观的钟磬、钹镲、铃铎之类准许保留外,其余民间的铜器、佛像,五十天内全部让送交官府;过期不交,重量在五斤以上的判死罪,五斤以下,按重量量刑。当然政府不是白拿的,会用等值的物品兑换,史书载,“给其直”。

    柴荣的执行力是惊人的,于是很快全国拆除了九成的寺庙,保存2694座,留下僧尼61200人。保存的寺庙里面,有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比熟悉的名字: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西安法王寺、河南宝丰清凉寺、高平开化寺……不一而足。

    对于那些想在开曼群岛和维尔京群岛注册公司的人,柴荣做了严格限资格限制:如果父母、祖父母健在,家中别无其他子女侍养者,不准出家;有不良信用记录者,譬如有偷盗奸淫前科者不许出家;同时出家者必须有父母开具的同意出家的书面证明,如果父母、祖父母都不在了,证明可由同宗近亲出具;得到这个证明后你还不能出家,还要经过理论考试,考试的内容是念经——要做和尚,必须能背诵经文一百纸,或读熟经文五百纸;

    要做尼姑,必须能背诵经文七十纸,或读熟经文三百纸。

    如果做不到,就不接受注册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从这时候开始,那些立志出家的都会把经书抱回家,日夜诵念,每当夜幕低垂,家家都是经声佛号,这才有了那句著名俗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好严格的政策啊,看看今天少林寺的敛财专家、和尚释永信,不知道能读几百纸的经文呢。估计严查之后,释方丈就只好回家种田啦。

    另外,官方对寺院僧民都要造册登记,分为两本,朝廷留一本,祠部(属礼部)留一本,每年四月都要进行核查。凡是发现有未登记在册的僧民,一律勒令还俗。

    让和尚尼姑还俗容易,执行毁佛熔铜的命令就没那么简单了,就像迁坟一样,时至今日若是执行起来都会受到强大阻力,何况千余年前?柴荣为了给各级官员培养信心,甚至亲自做了一个表率,《历代佛祖通载》载:在柴荣下诏收缴的铜佛像中,包括一尊镇州(今河北正定)的大悲铜佛像。据说这尊佛像非常灵验,许多人对大悲铜佛像顶礼膜拜。为了显示决心,柴荣亲自拿起大斧头,在大悲铜佛像的胸部砸出一个大洞。“毁大悲佛像铸钱,世宗亲秉钺洞其膺。”旁边的围观者中,就有赵匡胤。

    老大英勇至此,百姓还有何话可说?二话不说,烧吧。

    司马光著书至此也不禁感慨: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

    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需要说明的是,显德二年发生的毁佛一事,让后周世宗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并称灭佛“三武一宗”,同时在佛教史上被称为“法难”、“三武一宗之厄”等等,世宗因此背上骂名。然而试想,当全国近16%的人口都变成没有产出,只有消耗的和尚尼姑,所做的事情跟如今的大部分公务员无甚区别的时候,不采取强力措施,这个国家前途何在?你能设想15亿中国人里面有2.3亿都是公务员,日日消耗着你所缴的种类繁多的税费,做的事情却仅限于念经,焚香?

    毁佛之后,国家钱币充足,国库丰盈,劳动力增加,加上各种优惠的农业政策,后周朝的农业生产开始大有发展。对外征伐,连战皆捷;对内安民,国富民强,柴荣的第二个“十年养百姓”的计划尚未开始实施,一个“显德盛世”似乎即将就要拉开大幕,而盛世的缔造者周世宗柴荣,也将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盛名。

    可惜天命难违,时不我待。就在柴荣北伐大辽连下三关,准备进军幽州,千秋大业指日可待之时突然病倒,随后班师回京。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五代最英明的皇帝之一,三十九岁的周世宗柴荣心含遗恨而去,带着他“十年开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蓝图,从历史的天空黯然滑落,六个月后,政权易主,柴氏江山改为姓赵。

    纳兰行者读书至此,悲不能已,垂泪而作《满庭芳·柴荣》:

    谁解心思,为君不易,望朝中尽风雨。

    励精图治,豪气震危局。

    辽汉汹汹犯境,且看我,披挂出师。

    高平外,英雄本色,一举溃强敌。

    须臾征后蜀,拆佛铸币,遣散僧尼。

    渡江战南唐,所向披靡。

    奈何命运乖舛,三十愿,竟随风去。

    流星落,千古一帝,追慕久叹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