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建国大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除了派楚昭辅向家人通报,赵匡胤还派了潘美向朝廷送信,告诉他们殿前都点检已经造反了。说到这里,请容许徒步再稍微显摆下,这个潘美,拜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塑造的潘仁美一角所赐,已经成了老百姓心目中宋初第一大奸臣,坏得像干面包一样掉渣。自从儿子潘豹在擂台上被杨七郎撕了之后,就对杨家处处使坏,不久箭射杨七郎,逼死老令公;金沙滩上又让“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代了赵德芳,三郎马踩如泥酱”,接下来是把杨四郎赶到辽国去当筑路工人,把杨五郎赶去深山里面当和尚,害得老杨家除了六郎之外男人死光,只剩佘太君、杨排风、穆桂英一帮女将,上演了《大宋的女人们》系列故事。当年听评书至此,徒步恨得牙痒痒,惊叹世界上再大的教堂都难以装下这厮的罪恶——事实上,从潘美此时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到最终平定南汉,渡江战南唐,他一辈子立下的功业,比老杨家祖孙三代加起来还多。

    单说潘美提了脑袋去告诉周臣们这么大一个噩耗,能让他们听完了故事还将脑袋留在自己的脖子上,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两边送信的都去了,加上协助韩通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又是赵匡胤的哥们,等大军到了城下,只消喊一声“三弟五弟开门”,这两位弟弟就会像芝麻一样把门打开,入城的赵匡胤即可径奔皇宫而去,往龙椅上一坐,接受众人朝拜,造反完毕。

    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多半应该像很多年前那个著名的预言诗——《木兰辞》里写的那样:

    阿母闻儿来,出郭相扶将。

    阿妹闻兄来,扔掉擀面杖。

    小弟闻哥来,城门大开喜洋洋。

    开他皇宫门,躺在龙椅上。

    脱掉战时袍,换上黄袍装。

    百官皆下拜,口里称吾皇。

    出门看赵普,赵普也惊忙。

    同行四五年,不知匡胤扮皇帝这么像!

    哈哈,皆大欢喜。

    史书上记载了两拨送信的人看到的收件人的不同反应。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听到儿子做了皇帝的消息,高兴得脸色通红,喊了一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赵匡胤妹妹的表现倒是未见描写,但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马上扔掉擀面杖,抖了抖脸上的油烟,拿水湿一下刘海——毕竟马上做公主了,不能马虎——从厨房里面出来,笑容灿烂,心想昨天那一棒子,打得真是值啊!

    早朝未毕就收到兵变消息的大臣们,可就没人感叹“点检素有大志”了,众人马上变得如同大年初一惊闻联军进犯边境的消息一样慌了手脚,宰相范质紧紧抓住王溥的手,忍不住泪流满面:“仓卒遣将,吾辈之罪也”,松开时,王溥手臂抓痕明显,几乎出血。王溥无言以对。

    相比于知识分子们的手忙脚乱,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此时表现出了军人的镇静,他迅速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那就是——协助他把守京城的石守信、王审琦的军队已经靠不住了,别说指望他们抵挡赵匡胤,说不定此时已经杀奔皇宫来了。于是迅速回家,打算组织自己的家丁拼死抵抗。可是很遗憾,在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率小股部队先头闯入京城的王彦升。

    需要说明的是,史书上对韩通的评价是“性刚而寡谋,言多忤物,肆威虐”,被人称为“韩瞠眼”。他有一个聪慧的儿子韩微,颇有智略,不过因为小时得病,身体虚弱而且背驼,人称“橐驼儿”。这个虽然背驼但是心明眼亮的年轻人老早就觉得赵匡胤心怀异心,劝父亲加以提防,但寡谋的韩通认为一个30出头的年轻人能搅起什么风浪呢,置之不理。三天前的正月初一晚上,赵匡胤去韩家辞行,韩微再次劝父亲当机立断,斩杀赵匡胤,可是韩通仍然犹豫了一下,这次犹豫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今天就碰到王彦升了。

    王彦升二话不说,拍马就追,《续资治通鉴长编》里的描述是他“跃马逐之,至其第,第门不及掩,遂杀之,并其妻子”。被杀的儿子里面包括足智多谋的韩微,忠诚的韩通一家成了这次政变中唯一的流血牺牲品。

    在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里,早朝上听到兵变消息之后,大臣纷纷抱头大哭,甚至商量着如何投降赵匡胤;只有韩通跳出来,阻止了各种阴险的论调,喊了一句:“制止叛乱,无不从流血而成!显德未闻有因平叛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韩通始!”然后回家准备兵器去了。

    当然,韩通这话里面有两处错误,日后被谭嗣同拿来再喊的时候,后者作了修改,才显得更有生气一点。但无论如何,韩通的故事是结束了——不管新政权的到来意味着什么,能在有生之年为所忠诚的事业流血牺牲,足矣。从这个角度看,韩通没有辜负柴荣的信任。

    而因为不听令的王彦升斩杀韩通,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的命令成了空话,赵匡胤感到自己在陈桥驿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请求》没有得到贯彻,所以下令对他“终身不授节铖”。几天以后杀人者王彦升又在深更半夜跑去宰相家里施行敲诈勒索,把口才很好的知识分子王溥吓得说话都结巴了,史载王溥“惊悸而出”,被赵匡胤得知之后,怒火中烧,于是将王彦升逐出京城,赶到唐州当刺史去了。

    撇开遇难的韩通一家,整个政变过程的确井然有序,赵匡胤率大军赶到开封的时候,时间刚刚过午。在三军的拥戴下登上明德门之后赵匡胤随即回到都点检办公室,他脱下黄袍,正打算稍事休息,因为昨晚真没睡好——当然,演员都是睡不好的。可是很快就见到手下弟兄把宰相范质、王溥给押了过来。

    影帝赵匡胤见到两位宰相,马上声泪俱下开始哭喊。范质仔细听了一下,赵匡胤是这么哭的:

    “我说我当不了这个皇帝,

    你们非得拿剑逼我干这个事。

    现在皇帝倒是到手了,

    侍卫副都指挥使倒这么走了!

    叫我怎么对得起先帝啊!啊!啊!”

    范质听了暗暗好笑,这话怎么这么耳熟,一寻思,这台词不是葛优和姜文在《让子弹飞》里面喊的嘛,那时候刘嘉玲刚刚被周润发派来的枪手打死,两个男人在空旷的院子里先后抱着死去的县长夫人,哭得声嘶力竭。不过按时间顺序来,当然应该算赵匡胤先喊了。

    笑完的范质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旁边的兵士就拿刀架了过来,王溥见情形不妙,赶紧下拜,范质也只好跟着下拜,等两个知识分子行完三跪九叩大礼,已经算是承认了赵匡胤的皇帝身份了。

    此时已经下午三点多,赵匡胤看距离天黑还远,想今日事今日毕,早一天当皇帝早一刻踏实,打算马上去崇元殿即帝位,然而这时候才发现忘了个大事,那就是没有禅位诏书。

    在很多人的理解里,现在整个都城都在赵匡胤的控制之下,别说让恭帝禅位,就算派他去镇定二州杀敌送死,他也不敢拒绝,还要什么禅位诏书呢。答案是,这个必须有。

    设想一下,如果你有一件旧衣服不想要了,可以直接扔到垃圾桶;如果你有一套旧书不想要了,又舍不得扔,可以写上“某年月日,某甲赠与某乙”,然后把它送给想要这些书的人。

    如果你有一个老婆或者老公不想要了(这个……我真的只想打一个比方),你就不能写上“某甲赠与某乙”,而需要签一个契约,古时候叫休书,现在叫离婚协议。

    如果写休书的时候涉及房子,你更不能写“某甲赠与某乙”,需要做一个“放弃产权声明”,敲上公证处的章,还有你的签名。

    以此类推,如果一个国家不想要了,送给别人,也得签一个“放弃国家声明”,按上自己的手印,防止日后反悔——那么这份东西,就叫做禅位诏书。因此,恭帝柴宗训需要做一个内容如下的《放弃国家声明》:

    本人柴宗训,男,七岁,现任大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但自从担任此职以来,公司经营不善,业绩半年无突破,股价一直下跌,内心相当纠结。同时,销售总监赵匡胤,与前任董事长共事已久,能力突出,深谙公司经营之道,经慎重考虑,本人自愿放弃在大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一切职务及财产,转于赵匡胤名下。

    对于上述事宜本人声明如下:

    本人放弃一切职务及财产完全是本人的个人意愿,本人在任何时候均不再要求集团公司对此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及任何补偿责任。

    上述声明为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签署人签名:柴宗训

    身份证号:41240009530914XX1X

    显德七年正月初四(960年2月3日)

    正当影帝赵匡胤为没有提前准备好诏书这个失误略觉惋惜、导演赵普也深感小瑕掩瑜的时候,翰林学士陶谷闯了进来,从袖子里面掏出一张已经由柴宗训签好字的《放弃国家声明》——当然,陶先生也许觉得上面徒步草拟的版本太没文采,他写出来的声明都是骈体文的(毕竟是专业干这活的)。赵匡胤接过一看,上书:

    “天生烝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其揆一也。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尉赵匡胤,禀天纵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讨,厥绩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谣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於戏钦哉!畏天之命!”

    陶谷掏出诏书的时候,得意洋洋的眼神并没有逃脱赵匡胤的眼睛,未来的宋太祖突然觉得这个眼神非常邪恶。

    徒步也觉得这个眼神非常邪恶,于是翻了翻书,打算给他找一个同类,很快,找到了。此人名叫李贯,江西吉安府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探花。

    燕王朱棣造反成功赶走建文帝、当上明成祖后,拿到了很多朝臣给建文帝的奏章,里面有很多要求讨伐他的文字,便以开玩笑似的口吻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说:“这些奏章你们都有份吧。”众多大臣个个心惊胆战,但只有李贯从容不迫地上前说道:“我从来也没有写过。”然后摆出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眼神有着和陶谷一样的邪恶。

    于是朱棣愤怒了,他走到李贯的面前,把奏章扔到他的脸上:“你还引以为荣吗!作为大明朝的公务员,拿钱不做事,危急时刻,身为近侍竟然一句话都不说,我最厌恶的就是你这种人!”于是将李贯关进了监狱。——当然,朱棣如果600多年后再看看报纸,听听新闻,说不定就不会发这么大火了,作为公务员要做什么事呢,玩玩蜘蛛纸牌、斗斗地主,困了,朝堂上打打瞌睡就行啦。

    好脾气的赵匡胤倒没有朱棣这么暴躁,他选择了一种比较温和的表达不满的方式,于是让时任翰林承旨的陶谷在建宋后继续担任此职,主要做做文秘工作,负责草拟各类诏制。时间一久,陶谷深感工作单调,前途有限,于是希望借自己当初拟禅位诏书的功劳,暗示赵匡胤提拔自己一下。谁知赵匡胤回答说:“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尔!”要什么提拔?

    被浇了冷水、眼见升官无望的陶谷便在翰林院的墙壁上赋诗一首:“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为后世留下一个“依样画葫芦”的传说。

    不过这个故事到此还不算完,据《清稗类钞》载,明清内阁官员代皇帝起草批拟奏章,也是件件依照“样本”,阁员们还总结出二十八个字的经验: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当然这都是题外话了。

    一切搞定,赵匡胤乃临御崇元殿,被服冠冕,在大殿之上接受文武群臣跪呼万岁,即皇帝位。因取自己驻地宋州之名,国号“大宋”,史称北宋,改后周显德七年为宋建隆元年。连神仙陈抟闻讯都大喜差点下凡:天下自此平定,百姓有好日子过啦!

    《长编》载:宣徽使高唐昝居润,引匡胤就龙墀北面拜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兖冕,即皇帝位。群臣拜贺。奉周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诏定有天下之号曰宋,因所领节度州名也……华山隐士陈抟闻帝代周,曰:“天下自此定矣!”

    正月初五,改元,建宋,大赦天下。

    这天,赵匡胤下令进行了一系列活动:首先赏赐诸位兄弟,作为跟随自己去陈桥驿辛苦两日游并聆听《我有一个请求》讲座的奖赏;接着焚香敬天地、社稷,告诉皇天后土,大周集团股份公司已经重组,原股东已经撤资;最后下诏至诸道节度使,告诉他们,老板换人啦。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人事重组,打麻将换个人都要变一下方位,何况新建一个国家。赵匡胤的基本部署是原班人马仍各司原职,就像歌里唱的——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当然有些职位是不得不变了,譬如柴宗训已经不适合再当皇帝,赵匡胤本人也无法再任殿前都点检,死掉的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那职位也要有人顶上。

    于是诏令幼主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石守信接替韩通任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死掉的韩通升官至其为中书令(追任),并以礼厚葬;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升任殿前都点检,侍卫马步军都虞候韩令坤升为都指挥使,两位率军驻守前线可不必回朝,凡事拥有自主裁决权;侍卫司的原最高领导李重进,也升至中书令,继续留守驻地扬州,同样不必来朝。当然,这三位不必来朝的兄弟日后有机会再和太祖见面时,关系已不比今日的融洽了。

    至于宰相,还是由原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担任,俨然一切从旧。正月初六,太阳照常升起,众人照常上班。

    然而很快就有人发现,有件事情与往常不一样了。

    秦汉以降,宰相与皇帝议事,都是坐着的。

    一直到建隆元年的正月初五,他们一直都是坐着的。

    然而正月初六开始,宰相突然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朝堂上没有自己的椅子了。

    此故事的1.0版是说范质这天坐着向太祖汇报工作,影帝赵匡胤突然说哎呀眼睛怎么突然不好使了,看不见呀,你把稿子拿我面前来。范质不知有诈,拿着稿子上前,回来一看,座位已经被人移走了,心想原来太祖使出了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呀,但也不敢申辩,只好站着议事,从此宰相就再没座位了。

    这个版本的好处明显,比如通俗易懂,富有传奇色彩,男女老幼都有兴趣聆听,颇具当下很多明星以拙劣文笔自爆家丑之妙,然而BUG也有很多,最明显的一个就是,坐着的宰相不止范质一人,调虎离山也从来没听说一次能调走三只的。

    此故事的2.0版显得更符合逻辑,是说范质与其他旧臣为求自保,主动上书自贬,请太祖改变旧制,废除宰相坐议之礼,太祖欣然应允。相较前者,2.0版故事简单,脉络清晰,逻辑合理,可信度极高——当然,最重要的,是因为《续资治通鉴》里面就是这么写的。

    也许有人认为撤掉宰相的椅子并非那么要紧,不值得作为建立政权后一件大事单独描写,但是如果你碰巧有过被人请客吃酒,主人坐着喝,你站着陪的经历之后,就能明白这里面有多大的差别了。

    当然,如果范质再多活几百年,就会发现这有地方可站的宰相还是算好的,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后,明太祖朱元璋直接把宰相的职位废掉了;随后清朝虽未正式恢复相位,但也设置了大学士和总理大臣,略相当于宰相一职——然而自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康熙设计除掉鳌拜以后,这帮高级官员都只能跪着和皇帝议事了。

    建国大业至此,大功告成。后人读书至此,多会念叨赵匡胤辜负世宗厚爱,夺取后周江山;然而纵观宋祚三百年,我泱泱中华,国富民强,纵恭帝如康熙在位六十年,国运能昌盛如此?

    然而我们终须知道,显德七年正月初五,七岁的柴宗训孤儿寡母正式迁居,后周皇后、少主之显赫从此不再。319年后,赵匡胤的后代,时年九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的宋恭帝在即位不满二年时,孤儿寡母无力掌控的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后人写诗慨叹:

    当日陈桥驿里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三百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历史的吊诡,300年前谁能预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