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疯狂的镜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得了美人相伴的赵匡胤突然觉得自己也变得文雅起来了,跟花蕊夫人在一起的时候竟然也偶有填词作对的兴致。

    不过花蕊夫人毕竟在诗歌界有丰富的从业经验,被孟昶泡的时候天天干这个,快赶上专业诗人了,跟现今偶然听到岳飞“怒发冲冠”的词觉着写得不错,就要把岳飞找来给自己写歌词的歌手那是两个档次;除了初入宋宫的时候匆忙而成的十步诗有抄袭嫌疑,其他多数都还是不错的。徒步翻阅过《全唐文》中收录的花蕊夫人诗作五十余首,题材多是写在后蜀皇宫内院的生活,虽略显单薄,但用词颇工,亦略有可取之处,如:

    宣城院约池南岸,粉壁红窗画不成。

    总是一人行幸处,彻宵闻奏管弦声。

    赵匡胤拿不出什么得手的作品,跟花蕊夫人唱和的时候只好拿自己当年千里走单骑之时在山沟沟里面看到日出之后灵感迸发而写出来的《咏初日》来凑数: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宋人有关此诗原文的记载不一,这里根据的是南宋初陈岩肖《庚溪诗话》,而比他晚了七十余年的陈郁《藏一话腴》中记载的却是这样:“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差别不大,不影响阅读。

    意象倒是恢宏,可行文直白,韵味全无,的确算不上一首好诗。花蕊夫人读了,深觉与孟昶“冰肌玉骨清无汗”相差天壤,却怎好明说,只有不语。

    这一天二人再次唱和,赵匡胤问了一番花蕊夫人沿长江而下的观感,心潮澎湃、豪气勃发,打算现场填一首类似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样大气磅礴的《临江仙》出来,却不料脱口而出竟然吟道“滚滚长江都是水”,再也续不下去,花蕊夫人掩口而笑。

    赵匡胤暗暗郁闷,心想这都是年轻时候不好好读书的下场,于是抽空了翻书更勤,犹以文韬武略的唐太宗事迹,读得更是怎一个认真了得。

    这一天赵匡胤走近花蕊夫人身边,看到她正手拿一个铜镜,口中喃喃自语,赵匡胤心想,莫非你连白雪公主的故事都听过,还在念叨着“镜子啊,镜子,谁是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

    走近一听,却是花蕊夫人在感叹:拢开封才几个月,好像又肥了哟,得减减!

    赵匡胤心中激动,想苦学多日的唐太宗事迹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于是顾不上学一下这句没听过的四川话,也顾不上跟花蕊夫人沟通白雪公主的故事,走到花蕊夫人身边,说,爱妃,这个简单的镜子后面可是有很多故事的,我给你讲讲吧。唐太宗在魏征死后,去吊唁痛哭的时候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看你现在拿着一个铜镜,也就是穿穿衣服;可对于我呢,就不一样了……

    说着,赵匡胤接过镜子,打算照一下自己的脸,然后继续下面的说辞,无奈铜镜像素太低,赵匡胤看不清自己脸上的饱经风霜。

    花蕊夫人笑而不语,饱读诗书的她,对唐太宗这套著名的镜子理论还是略知一二的。

    照完了镜子正面,赵匡胤又翻过去看了看镜子的背面,正打算开口,却是大吃一惊。

    因为镜子上面刻着“乾德四年铸”!

    要知道此时还是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赵匡胤没听过时空穿梭的理论,而且自己也无论如何不会提前穿越到第二年,以为自己看错,于是擦了擦眼睛,再仔细看了看铜镜上面的字,没错,的确是“乾德四年铸”。

    赵匡胤扔下镜子,转身就走,花蕊夫人阻拦不及,心想为什么太祖拿镜子照了照脸就逃走了呢,他脸上是洗干净了啊!

    赵匡胤的脸是洗干净了,可是很快就有别人的脸要不干净了。

    吃惊不小的赵匡胤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原委告诉宰相赵普,问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怜的赵普头一晚上还在刚刚苦学《论语》里面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太祖问到这么高深的问题一下子傻眼了,不但“人不知”,而且自己也不知,于是只好装作“不愠”的君子,其实也是不敢愠,吱吱呜呜说不出话来。

    接下来据说赵匡胤非常愤怒,做了一个很夸张的动作,就是拿起毛笔在赵普的脸上胡乱涂抹,气愤地说,作为宰相却如此无知,看来说宰相当用读书人。赵普吓得一晚上都不敢洗脸,直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脸上还都是墨汁。

    上述这段故事流传甚广,可惜徒步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出处,所以认为是后人臆造。而涂墨汁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说此事发生在改元乾德之后数日,也就是公元963年底,赵匡深为所改的“乾德”二字而自得,于是找来赵普、卢多逊,让他们评价一下。赵普拍马屁说好,好,好,“古所未有”,而卢多逊则称“此伪属蜀时号也”。赵匡胤大惊,马上就让人核查,果然五代初期前蜀政权的王衍曾经建年号为“乾德”。于是非常愤怒,以毛笔蘸墨涂赵普的脸。

    虽然涂墨事件是假的,但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却是真的。从赵普那里没有找到答案的赵匡胤喊来了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博学多才的窦仪自非学识甚寡的赵普所能比,马上给出了正确答案:“此必蜀物,蜀主(王衍)尝有此号。”(注:前蜀后主王衍918年登基,次年改元乾德,用至924年,时为乾德六年。所铸货币称“乾德元宝”,至今仍有所见。)

    听完窦仪一番解释的赵匡胤非常高兴,《宋史·太祖本纪》载“乃大喜曰:‘作相须读书人。’由是大重儒者。”更有一说是“太祖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卿可谓具宰相之才’。”对窦仪的学识大加赞扬,并于事后问宰相赵普,把窦仪也提拔为宰相好不好。

    赵普此时可是听君一席话,自挂东南枝,一个人当宰相干得好好的,当然不愿意来一个人和自己分权,更何况窦仪为人耿直,日后恐对自己不利,于是回答:“窦学士文艺有余,经济不足。”轻飘飘一句就让太祖心里打起了嘀咕。而闻听此语的窦仪自后也是郁郁不乐,竟于两年后病逝,太祖“闵然谓左右曰:‘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盖惜其未大用也。’”

    一块铜镜引发出这么多故事,恐怕是花蕊夫人揽镜自娱时候所不曾想到的,早知如此,当初就该对着镜子问问“魔镜啊,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气量最小的男人”,说不定还能帮太祖送走一两个不合适的宰相。

    经历了魔镜事件,尤其是听到太祖发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感慨之后,赵普担心自己日后如果再像这次一样表现无知,宰相肯定就没得干了,说不定还得回乡下教书;赵匡胤也深感学识不够,于是经常到大宋图书馆取书来读,发誓将来再和花蕊夫人闲谈,一定要做出一首比“太阳初出光赫赫”这样的大白话好很多的诗出来。

    而赵匡胤到图书馆取书读完之后,往往喜欢第二天在朝堂上向大臣问起书中的内容,真不懂的地方固然是诚意咨询,假不懂的地方就当然是向大臣卖弄一番了。这个倒也可以理解,没文化的人都这样,徒步当年刚学写文章时有一次投稿突然被采用,于是欣喜异常,把报纸剪下来复印了给很多人看,恨不能天底下认识几个汉字的都来读一遍,时日既久,也就无聊。而此时在大臣面前卖弄学识的赵匡胤,大约略略类似于刚开始发表文章的徒步。

    但是赵匡胤惊奇地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半桶水赵普多数情况下是张口结舌,画了多年葫芦的陶谷偶然也会语无伦次,甚至精于考证的窦仪有时也是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但只有史馆修撰卢多逊,每次面对赵匡胤的问题,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娓娓而谈,旁征博引,甚至幽默风趣,口吐莲花,只听得赵匡胤不时点头赞许,回答不出问题的赵普们更是折服不已。

    原来聪明强记、博涉经史却一心觊觎宰相之位的卢多逊就在图书馆里面上班,每天待赵匡胤借完书走后,都会向图书管理员打听所借书目,然后再把此书拿回家通宵阅读,第二天上朝被问起来焉有不明之理?徒步读大学期间好几门课学得云里雾里,到了期末考试时候老师会专门抽出时间划重点,于是接下来通宵达旦专挑划线部分背诵,居然也能答好试卷。卢多逊读书方式和当年专读重点的徒步有得一拼,此时看到卢多逊的举措,不禁感叹投机取巧原来也不光是学生们干干的啊。

    不过还是因为与赵普不和,因此终太祖一朝,卢多逊都没能如愿当上宰相,这点日后还会逐渐讲到了。

    有了文化并且喜欢时常在朝廷上考一下大臣们的赵匡胤发动了高层的读书热,这个爱好很快传遍全国,老百姓也爱上读书了。当然,当官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好老百姓,而老百姓读书的目的则当然是为了不做老百姓,然后来管老百姓——很复杂是吧,如今很多人废寝忘食也要考上公务员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做过归纳,称iPhone用户三大爱好:游戏拍照发微博;Android用户三大爱好:刷机重启换电池;塞班用户三大爱好:摔手机摔手机摔手机;山寨用户三大爱好:凤凰传奇凤凰传奇凤凰传奇。

    而此时宋朝上下三大爱好:读书读书读书!

    老百姓如此热心,当皇帝的岂能让他们失望。于是赵匡胤也不含糊,大力满足他们不当老百姓的愿望,科举考试做了很多变革。

    五代时候当然也有科举的。

    那时候各家皇帝虽然天天都是过着紧张节奏的生活,有的整天忙着亲热儿媳妇所以晚上战战兢兢躲着儿子(后梁太祖朱温),有的担心爹爹不高兴了杀过来于是白天战战兢兢躲着父亲(后晋高祖石敬瑭),甚至还有的担心自己衣食无着而日夜都战战兢兢(后晋出帝石重贵),但科举考试倒是一直没落下,自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开科取士,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除后梁、后晋时曾停举数次外,“至于朝代更易,干戈攘抢之岁,贡举未尝废也”(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七》)。每科进士少至4人,多则达到25人,50余年一共产生状元12人。

    但也因为改朝换代太勤,所以读书人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虽然考到了进士甚至状元,但很快也就在战乱中销声匿迹,十二名状元中,除了后汉乾佑元年(948年)状元王溥、乾佑三年(950年)状元王朴在历史上名声响亮之外,其他状元多数默默无闻。

    王溥在世宗即位后,力挺柴荣御驾亲征参加高平之战,后任宰相,最终还因为陈桥兵变后手臂被范质抓出几道血痕而青史留名;王朴亦是在世宗朝官至宰相(前文第九章《最后的远征》曾提到这个状元宰相)而且有“三个代表”之称,连赵匡胤也要忌惮三分。

    其他的状元们默默无闻到了什么程度呢?徒步决定虚构一个故事来描述一下——宋真宗朝赫赫有名的宰相、莱国公寇准的老爹寇湘,当年是后晋开运二年(945年)状元,可惜中了状元之后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天坐着人力车在开封转悠,人力车夫问:“听说你是今年的状元?”寇湘心想虽然现在资讯不发达,可居然随便一个车夫都认识我,可见咱这知名度着实不低,于是兴奋地点头称是,还问你怎么认识我的。车夫遂说,“太巧了,我是长兴三年状元。”又指着路边一个卖烤地瓜的老头:“那位更惨,天成二年状元。”

    这当然是有点夸张了。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状元卢华,入仕后于次年升为刑部员外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状元黄仁颖则生卒年及生平皆不详,事迹亦不可考,但想来也不至于沦落到沿街叫卖烤地瓜的地步。

    赵匡胤决心改变读书人的出路,所以刚刚发表完《国王的演讲》,从陈桥驿赶回开封,就在建隆元年二月(960年)举行了北宋第一场科举考试,录取了状元杨砺等十九人。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录取了状元张去华等十一人,此后数年,每榜也都录取十来名进士。

    不过这么点人很明显满足不了赵匡胤文人治国的目标,所以开宝三年(970年),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也不容易,现在怎么样了,没有靠拉人力车、卖烤地瓜为生的吧?都给他们赐本朝进士出身,封个官做好了!

    于是这百余名幸运者成了第一批“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开了恩科的先例。日后每逢重大事件,皇帝都会再设“恩科”,给那些最近考试不佳的举子们再一个重考的机会,好比如今高考落榜了再读一年。

    除此之外,太祖还实行扩招,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及第里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增加了同进士出身之后,录取人数便大为增加。

    当然,这个“同进士出身”,跟真正的进士还是有点区别的,内行人看来,好比如今浙大城市学院跟浙大的区别,所以后世出了一个著名的“同进士出身”的故事。清朝名臣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殿试,只是入围三甲,成了“同进士”,虽然日后封侯拜相,极尽荣光,但始终没办法去掉那个讨厌的“同”字,成了他多年的痛,同僚知道他的心事,所以尽量不在他面前提及“同进士”三字。

    某一日饭后,曾国藩与幕客们闲聊扯淡,出了个上联求对,云:“如夫人”。如夫人就是小老婆,如者,实不如也。引申之,此联其实有七个字:“如夫人不如夫人”。此时幕客李元度口舌伶俐,脱口而出:“同进士”。数十年间曾国藩一直以此三字为耻,想不到,今天当这么多人面听到,于是面色大变,聚会不欢而散。后来有人将对联加以完善,变成上联“替如夫人洗脚”,下联“赐同进士出身”,倒也工整。

    不过北宋立国之初,科举还不完善——想想赵匡胤在任命赵普为相时候,连敕书上需要现任宰相签字这一礼节也不知道,所以对于考试中出现其他纰漏也就属于正常了。当时是没有殿试的,一切程序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需将录取结果告知太祖即可。

    到了开宝六年(973年)赵匡胤拿到礼部呈上的名单,心情很好,打算跟新科进士沟通沟通感情,将几十名进士带到了讲武殿面试一番。不料一番闲谈,发现进士中有个叫武济川的,不但知识浅陋,而且回答问题时慌张失措,牛头不对马嘴,于是下令将其刷掉。此时刚好落榜的士子徐士廉击鼓投诉主考官李昉作弊,因为这个面试表现极差的武济川竟是李昉的老乡;赵匡胤一看事情猫腻不小,于是召见了落第者306人,令殿中侍御史李莹为考官,重新考试,再次录取了其中的195人。因为重考时候有“乃御殿给纸笔,别试诗赋”,所以就把皇帝亲自考试这一道程序叫做“殿试”,而且此后殿试也就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程序。

    而且北宋初年,考试录取不是按照答卷的成绩,而是按照交卷的先后判定名次,最先交卷的判为状元。建隆元年状元杨砺就是当年考生中答卷速度最快的,到了开宝八年(975年)的殿试,录取方式仍是如此。不过这年的殿试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场面,考生王嗣宗和陈识同时交卷,太祖阅卷后觉得两人的水平差不多,很难分高下,于是随机应变,命令通过摔跤的办法来决定名次。结果王嗣宗反应敏捷,太祖话音刚落就立即出手,陈识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摔倒,王嗣宗遂被点为状元,世称手搏状元。

    不过如此得来的状元称号似乎不能服众,日后王嗣宗一旦跟人纠纷,对方就会讥讽,“手搏状元,何足道也”?王嗣宗满脸无辜:这能怨我吗?

    直到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文思苦迟”但是“文理可观”的孙何中了状元,而且在宋代状元中首创了连中“三元”的奇迹,从此科举日渐正式,以答卷的速度决定名次的办法也就被取消了。

    当然这些事情年代跨度久远,太祖的有生之年是等不及看到了。当他此时在乾德末年看到宋朝上上下下都很认真地读书,并且自己也和花蕊夫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之后,心中的舒畅难以言表。

    很快,一个让他更舒畅的好消息传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