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玩家赵匡胤-江东往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多年以后,当写下著名的《鹤冲天》里“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诗句之后的柳永谢绝仕途,自封白衣卿相、号称奉旨填词,以与人和曲为娱并纵情地游荡于汴京的秦楼楚馆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祖籍福建的风流才子为何移居京城,更少有人知道他户口的变动与昔日那个仰天悲叹的南唐国主李煜有什么关系。

    时光倒转到数十年之前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刚刚写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服下赵光义赐予的牵机药死于开封,而跟着他前往大宋京都的南唐降臣们也结束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中的很多被贬的被贬,被杀的被杀,南唐国从此灰飞烟灭。

    然而,在南唐的诸多降臣惨遭厄运之时,有一个人显得特别例外。他非但没有招来祸端,反而更加春风得意,青云直上,被宋太宗赵光义擢升为工部侍郎,成为宋廷重臣。

    他就是李煜手下的知事柳宜。

    就大宋工部侍郎柳宜而言,除了卖主求荣,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事迹可供传记,但多年以后,柳宜却因某一个儿子变得大大有名——其第七子名叫柳永,原名柳三变。

    公元978年七月初七,垂死之时的李煜却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死后多年关于柳永的故事。那时这位千古词帝也许正痛苦地躺在开封的葡萄架下,依偎在小周后的怀中,那一瞬间,这个中年男人看着遥远天际那乳白色的天河,想象着那满天的喜鹊正纷纷向天河飞去,它们彼此咬住尾巴,横跨天河搭起一座绚丽多彩的鹊桥,让天河两边苦等了一年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做一次短暂的约会。

    这一天是七夕节,白天的李煜刚过完四十二岁生日。

    而现在,此生即将结束。

    李煜的眼神逐渐暗淡。他的心头浮现起刚刚填好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紧紧地握住小周后的双手,无神的瞳孔映着依稀明月,不堪回首的故国逐渐浮现于心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三年前的李煜曾这么写。

    四十年前是937年,正是李煜的诞生之年,而南唐国运,也当从此算起。

    曾经有人归纳过中国历史,结论是姓杨的和姓李的凑一起总会发生非同一般的故事,譬如托塔李天王抓不住孙悟空邀请来二郎神杨戬帮忙,譬如杨坚的隋朝终于被李渊所灭,而开元盛世的李唐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杨玉环也是功不可没;杨振宁、李振道先后以华人身份获得诺奖,甚至柏杨、李敖这俩冒牌的杨李也都在文坛久负盛名,此说故有牵强之处,但其中巧合亦是惊人。

    当李煜的爷爷李昪废掉吴国最后一个杨姓皇帝杨溥,灭掉杨行密所建立的吴国的时候,他倒也不知道自己正在为这一惊人的理论增添一条论据。

    不过公元937年在金陵(南京)即位,建立南唐的李昪还不姓李而姓徐,全名徐知诰。称帝之后的李昪自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裔(见南唐旧臣徐铉《江南录》及陆游《南唐书》;但新旧五代史均不支持此说。另唐太宗第三子亦名李恪,李世民曾因其贤能而打算立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但是在此三十多年以前,徐知诰显然没有时间去考证自己的祖上是否曾经如此荣耀,他每天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搞到饭吃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他的父母在战乱中不知所终,年仅八岁就成为孤儿,在濠州(今安徽凤阳)、泗州(今泗县东南)一带流浪乞讨,运气好的话能吃上残羹冷炙,还可以住住桥洞庙宇,运气差的话甚至要被狗咬。

    后世有一首著名的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不过公元892年的凤阳距离朱重八的出生还有四百余年,十年非但没有九年之荒,反而风调雨顺,除了适合种地,也适合乞讨。某一天八岁的小李昪(姑且这么称呼)正奋力驱赶向自己扑来的狗,遇到了率军攻打濠州的淮南节度使杨行密。

    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于唐宣宗李忱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他自幼父母双亡,成了孤儿(注意这个特点)。成年后的杨行密力气很大,据说可以轻而易举地举起一百斤重的东西,而且可以日行三百里(时速约25公里)。这让我想到《红拂夜奔》里面的李靖,在王小波笔下,李卫公不但是个大科学家,大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大诗人,大哲学家;王小波认为,正因为他有这么多的本事,所以年轻时就找不到事做,只好跑到街上以流氓为生。我们可以认为,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却有着相同的不幸,杨行密也因为有这么多的本事,所以年轻时候也找不到事做,只好干起了一个无本买卖,生意好的时候一天也能赚上几个月的生活费,那就是当小偷。

    我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惋惜杨行密生错了时代,如果晚生1100年,以他的特长,甚至可以参加奥运会并且拿个举重或者竞走冠军,再训练一下说不定110米跨栏也能拿个金牌——感谢完国家之后,各大报纸就可以长篇累牍报道一下,然后说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简直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光荣。而且由于杨行密耐力好,还不用在下一次比赛的时候装脚疼,跑道上走几步就满脸痛苦地回去;而后甚至可以不用读什么书,还拿个老家合肥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

    按照中国大学的操守,这简直是一定的。

    不过彼时的杨行密没时间考虑金牌以及随后的问题,因为运气不佳的他偷了几次,很快就被抓起来了。

    按照我小时候学的《挺进报》那种讲故事的方式,被捕入狱的杨行密的罪行很快从行窃上升到了勾结造反组织推翻唐王朝的程度,于是杨行密经受了腐朽的唐朝统治阶级的严刑拷打,却始终不肯透露造反组织机构的机密,在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高喊了一声“打倒李唐帝国主义!”,然后被砍头了事。

    当然如果这么写,好处是可以树立一个荡气回肠的悲剧英雄角色,坏处是后面李煜、柳永的故事就根本没法继续了。好在被抓之后的杨行密随后被送到刺史郑棨那里,郑棨爱才,一看杨行密长得一脸正气,放到舞台上不用化妆就是一个正面人物,于是挥挥手:回去干点正经事吧!

    杨行密的正经事就是回去造反,反正目前这个社会的主流趋势已经变成了农民起义,翻开报纸,每天的新闻都是某地的老百姓又造反了,就像我们今天看到每天网上的新闻都是某地的行长又贪污了一样。

    在造反队伍里的杨行密很快将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发挥,力气大,跑得快,带兵打仗老是赢,很快当上了军队头目,并且攻克庐州。唐朝廷面对全国各地的割据,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杨行密为庐州刺史,接着又先后消灭江淮一带其他势力,地盘渐渐扩大,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官至淮南节度使。

    此时杨行密已经有了扬州、苏州、常州、滁州之地,渐露割据一方的气象。在攻打濠州的时候见到眉清目秀、聪慧过人的小李昪,这位乱世英雄想到自己的身世,顿生恻隐之心,随后把他带在身边,甚至打算收为养子。

    不过杨行密的亲生儿子杨渥却讨厌这个孩子,见李昪长相不俗,父亲又如此偏爱,恐日后对己不利,杨行密的其他儿子也表示同意。杨行密无法,只好让部将徐温将其收养,改姓名为徐知诰,从此徐知诰跟着义父徐温与杨行密一起开始了南征北战的生涯。

    很快淮河以南和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土都被纳入了杨行密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割据之地,也基本为后来吴国的疆土定了型。唐天复二年(902)三月,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

    治理吴地之时,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的杨行密深知不折腾的重要性,招贤纳士、顺应民心、发展生产,史载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加上与周边军阀交战中胜多败少,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在淮南站稳了脚跟之后,杨行密最大的对手就变成东南面已经平定两浙的钱镠,两国除了军事上你来我往,战事不断的武斗之外,还搞了不少文斗,创意不亚于脑白金的广告:杨行密让人用绳索贯穿铜钱,称之为“穿钱眼”;钱镠也不甘示弱,每年派人以巨斧砍柳树,称为“砍杨头”。反正杭州柳树多,只要愿意砍,每年都有活干——时至今日,走在西湖之畔,看到最多的就是垂柳,一想到当年这些柳树们甚至承担着牺牲自己性命为国家出气的重任,徒步的心头都会涌上一阵不能捐躯赴国难的空恨。

    两国的敌对状况虽然因为902年的和亲(杨行密女儿嫁给了钱镠第六子钱元璙)而得到缓解,但终杨行密一生,似乎都没有把钱镠当成真正的亲家。然而报仇的最好方法就是比敌人活得久,我想活了81岁的钱镠在垂老之时,眼前浮现出53岁就死掉的杨行密的身影时,他的嘴角定会浮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不过很可惜,那时候杨行密已经看不到了。

    与此同时,徐温也在跟随杨行密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官至右衙指挥使,成为杨行密的左膀右臂。公元905年,杨行密病死,长子杨渥即位。

    很可惜,虽然都是吴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并且都有一个有能耐的老爹,杨渥可不像当初孙坚的儿子孙权那样有割据之才,而是与写出“为人不识武藤兰,称帝江陵也枉然”诗篇的湖南王高保勖有异曲同工之妙,所感兴趣之事不是励精图治,而是打球、饮酒、玩女人,并且爱好与众不同,与所处东八区的时差很大,因为杨渥都是白天喝酒玩女人,夜里打球。

    考虑到如今我们走夜路都需要开着路灯,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一千余年前的淮南人没有夜视功能,上个厕所都需要提着灯笼,何况打球。于是那时的人们就会经常见到杨渥点着每支价值上万钱(约60万元人民币)的蜡烛把整个球场照得灯火通明,远远看去火光冲天,球场的明亮程度完全不亚于现代的电灯照明技术。甚至杨渥在服丧期间也不肯休息,史载“渥居丧,昼夜酣饮作乐,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

    对自己儿子的性格,杨行密当然有所了解,病重之时的杨行密虽然对杨渥不满意,可其他儿子年幼,如不立长子,日后变故更多,所以只好安排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杨渥即位。

    即位后的杨渥的种种行为引起了徐温、张颢的不满,就像当初湖南的孙光宪屡屡劝谏高保勖一样,两位也是忠实履行了先王杨行密的嘱托,对杨渥苦口婆心加以劝说。可是20岁的杨渥年纪虽小,脾气却大,面对老臣的劝谏,发怒道:我就这样了,爱咋咋地吧,要是你们看不惯,就把我杀了,自己当吴王!

    话说到这份上了,君臣之间也就再没什么信任可言。杨渥担心徐、张真的一旦翻脸自己就小命不保,于是安排心腹陈蹯、范遇统帅东院马军以为护卫;徐温见少主越来越不像话,说不定哪一天上朝时候就被埋伏的刀斧手砍了,遂于907年发动政变,率兵杀入内廷,除掉杨渥身边的护卫,将其软禁起来,与张颢共掌军政。又于次年派人将杨渥勒死,立杨行密次子杨瀛。

    就像很多同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创业者一样,不久之后,两位昔日一直合作无间的指挥使之间也出现矛盾,张颢意图杀掉杨瀛与徐温后自立为吴王,可惜迟疑中被徐温抢了先,徐温带领一帮兵士杀入张府,割了张颢的脑袋。此后的徐温受封为大丞相、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淮南大权尽入徐温手中,名义上的吴王杨瀛则像汉献帝,所起作用无非是给所辖之地发发号令,用《新五代史》的原文记载,就是“备位而已”;而号令的内容,则由扮演曹操角色的徐温制定。

    写到这里,徒步认为该让在后台待了很久的徐知诰出场了。

    低调的徐知诰此时的官职是升州(今南京)刺史,虽然他看着义父徐温从右牙指挥使一路升迁到摄政大臣的位子,却并没有生出多少的非分之想,给自己的定位是好好做一个地方官。虽然同时代有很多传位非亲生儿子的案例可供参考,譬如李嗣源以李克用养子身份登上帝位,再之后自己的养子李从珂起兵造反又当了皇帝,以及后来的郭威传位外甥,可这前者是通过武力政变,后者是因为郭威儿子被杀光了;对比一下自己的处境,徐温有六个亲生儿子,尤其是长子徐知训,深得徐温喜爱,徐温在南京建大都督府的时候都是把他留在广陵(今扬州)辅佐杨瀛。徐知诰很清楚,未来是很光明的,可最大的光明是养父留给他亲生儿子的,自己好好当个地方官和孝顺儿子,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所以徐知诰视徐温如亲父,极为孝顺。某次徐温留宿徐知诰的府邸,因身体不适,早早就寝。半夜醒来,床前侍立一人,问话,知是徐知诰。徐温就让其休息,不久再次醒来,发现窗前仍有一人,问之,还是徐知诰。徐温对他说:“汝自有政事,不当如此,以废公家之务!”徐知诰听命退下。不料三度睡醒,徐温发现床前又有一人,问之,答是徐知诰的妻子。徐温深受感动。

    不仅孝顺,徐知诰处理政务的能力也颇让徐温满意,徐温甚至对着亲生儿子感慨:事在二哥矣,汝辈当善事之。

    就在徐知诰感慨这辈子只能当当孝顺儿子的时候,有个坏消息——也可以说是个好消息——传来,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徐温手下大将朱瑾所杀,徐知诰听令率兵前往江陵平变。不过朱瑾杀完徐知训后拎着徐知训的脑袋进宫,极力劝杨瀛诛杀徐温夺回大权,可惜吴王杨瀛见了徐知训的脑袋竟然吓得连连后退:这都是你干的,如果大丞相将来找麻烦,可不关我的事!朱瑾见杨瀛如此没骨气,一声长叹,横剑自杀。随后徐知诰就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

    在扬州的徐知诰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瀛,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简朴,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逐渐富强,人心归附。

    身居高位却无实权的吴王杨瀛很快在郁闷中于920年死去,在徐温的安排下,个性同样懦弱的杨行密四子杨溥即位。此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徐知训已经死去,徐知诰终于有了对未来更高的期待了。

    时间很快到了927年。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的中原大地混乱依旧,后唐明宗李嗣源虽然竭力治国,却仍有力不从心之感,时时在深夜焚香祷告:臣本蕃人,岂足治天下,世乱久矣,愿天早生圣人!

    李嗣源的祷告很快生效,如果他在这一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晚上没事去洛阳走走,就会看到夹马营的某一个地方红光冲天,并且异香传来,经久不息——若是走进房屋和婴儿的父母聊聊,就有机会看一下未来的宋太祖,此时的香孩儿长的是什么样子。

    同年十一月,徐温病逝。

    之前徐温虽然喜爱徐知诰这个养子,但儿子终归是亲生的好,还是想把在扬州辅政的徐知诰替换成自己的次子徐知询,不过尚未安排妥当就与世长辞,随后官至镇海、宁国节度使兼侍中的徐知询手握重权却目空一切、薄情寡恩,结果是人心大失,以致三弟徐知诲、四弟徐知谏都倒向了义兄徐知诰这一边。

    眼见时机成熟,徐知诰诱骗徐知询入扬州,夺其兵权,留滞不遣。后见徐知询庸碌无能,遂令其袭父之东海郡王爵位,外放为官;徐知询自知无力抗争,终日宴饮,数年后终于任上。

    三十余年后,这位昔日凤阳街头的乞讨少年终于修成正果,成了吴国事实上的掌权者,如同当年的义父徐温,让名义上的吴王杨溥成了汉献帝。935年,徐知诰进封齐王;两年后改名徐诰并令杨溥逊位,即皇帝位,国号齐,改年号升元,并于升元二年(938年)恢复原姓,改名李昪。

    当当上皇帝的李昪终于不用再像当年那个衣食无着的小乞丐一样每天为生计操劳的时候,他觉得是时候为自己找一个名声响亮的祖先了。既然刘崇、刘龑都说自己是刘邦后人,经常在徒步耳边聒噪的苏半仙号称是眉山苏轼的传人,李昪不用怎么思考就决定让自己做了大唐李氏的后代。

    对于这一点,徒步以为虽然荒唐,但是看看一千余年以后的中国人所作所为也就释然了。每当我看到如今湖南常德桃源县、江苏连云港宿城、安徽黄山黟县都为了证明自己才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真正所在而吵得不可开交;当湖南新晃县、贵州赫章县为了谁才是真正的“夜郎国”故址而大打出手;甚至山东阳谷和临清、安徽黄山都旗帜鲜明声势浩大地各自抢夺“西门庆故里”名号,借着这个名声并不好的古人来做点噱头,我想,对比这些行为,还是窃国的袁世凯说自己是袁崇焕的子孙更让人能接受一点。

    李昪选择的高祖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既姓李,又是唐室后裔,自然也要“恢复”国号为唐,是为南唐。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随后李昪尊李恪为定宗静皇帝,曾祖李超为成宗平皇帝,祖父李志为惠宗安皇帝,父亲李荣为庆宗德皇帝。此时养父徐温的地位稍显尴尬,被尊为义祖;而当年差点做了李昪养父的杨行密则什么都没捞着,不知如果某天在天堂看到庆宗德皇帝李荣的时候,会否告诉他,老子辛苦干了二十年却什么都不是,让你那本该讨饭的儿子捡了个现成便宜,你死这么早啥事不干竟然也做了皇帝在天堂晃悠!

    李荣回答:老兄少安毋躁,咱这都是命啊。

    纵观李昪的发展史,与日后的柴荣、赵匡胤何其相似。历经一系列巧合,从一个最初的局外人到达傲视天下的权力之巅,男主角的人生轨迹中如果添上山洞海岛武功秘籍,几乎就可以换上张无忌令狐冲的名字,稍加修饰,就是一本五代版的《倚天屠龙记》或者《笑傲江湖》了。

    不过无论是外在条件还是本身拥有的政治资本,李昪既不能同柴荣、赵匡胤相比,也不能和杨行密、徐温相比:既无赫赫军功作为铺垫,从小培养起来的恬淡个性也让李昪缺乏扩张之心,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对外不但与相邻的吴越、南汉睦邻友好,还派出使臣到福州调解闽王与其兄弟的关系,甚至一直尽力与后晋保持着正常关系,礼尚往来。当公元940年南唐边将不遵守命令,进入后晋安州(今湖北安陆)抢掠被击败,损失将士二千余人后,李昪为惩一儆百,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引起大规模战争,他谢绝后晋遣返的战俘,让后晋依法处置,并亲自致书石敬瑭澄清事件发生之原因。

    看着没有了兵戈之祸的南唐一天天兴旺起来,很快出现了“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荣景象,李昪终于有时间干一干自己感兴趣的文化事业,不但建立起藏书超过十万册的南唐图书馆,而且建立大批学校,发展教育,在庐山白鹿洞所修的学馆至今犹存,名曰白鹿洞书院。

    除此之外李昪自己也为诗为文,为儿孙开了一个好头,亦为南唐的最终覆灭埋下了伏笔。李昪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一首《咏灯》:

    一点分明值万金,开时惟怕冷风侵。

    主人若也勤挑拨,敢向尊前不尽心。

    据说是李昪刚成为徐温义子的时候,想向义父抱怨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栽培,于是借掌灯的机会作了此诗。而徐温很快明了其中之意,并从中看出李昪的才华,遂把他当成亲生儿子对待。

    当初并没有想过要做皇帝的李昪一旦坐上了皇帝宝座,渐渐发现其中妙处,很想永远地坐下去,这一点当年的嬴政先生想必深有体会。而且李昪采取的策略与嬴政相似,那就是请人炼制长生之药——不过显然方药的毒副作用远大于长生不老的功效,服药中毒之后的李昪不但个性变得暴躁易怒,而且积存的毒素到了升元七年(943年)一齐发作,具体体现是李昪背上生了一个大疮,李昪很快因疮而死,在位还不到七年,子李璟即位。

    驾崩前的李昪曾经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很不放心。

    虽然在自己的熏陶下李璟也是醉心于吟诗填词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但这个儿子似乎并不认同自己所奉行的睦邻友好的国策,所以临死之前曾拉着李璟的手,为他分析了一番周边国家的局势,让他好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轻易招惹邻国,最后咬破李璟的手指:“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吾言!”

    不过即位后的李璟等手指上的伤疤好了之后,老爹的话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先是于945年趁着闽国内乱之时出兵,迫使闽国称臣;后又于951年11月趁着马殷的几个儿子马希广、马希萼互相攻伐之时,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楚国,占领长沙,虽然次年南唐军又被马殷旧将刘言起兵击败,但是两场战争下来,南唐的国土扩张不少,李璟也渐渐觉得自己用兵如神治国有方,自信心膨胀,重用被后人称为“五鬼”的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诸人,不但奢侈无度,而且政治腐败,百姓怨声载道。

    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柴荣和赵匡胤很快就要来了。

    王小波在随笔《关于幽闭型小说》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让徒步记忆深刻:

    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举例来说,对数学家来说,只要他能证明费尔马定理,就可以获得全球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极大的快感,问题在于你证不出来。物理学家发明了常温核聚变的方法,也可马上体验幸福的感觉,但你也发明不出来。

    不过就在王小波作了费马定理“证不出来”结论之后不久的1993年6月,当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在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结束自己的学术报告,并以“我想我就在这里结束”结尾,全体入会者掌声响起的时候,这个困扰了人类358年的数学之谜终于宣告破解,怀尔斯获得佛尔夫斯克尔奖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世界上最有名气的数学家,不但如王小波所说获得了其他数学家的崇敬,自己也从中得到极大的快感。

    然而对于1000年前的李璟来说,他自然也赞同“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的结论,而且知道如果自己能够东平吴越,西取南楚,北定后周,当然也可以获得极大的快感——然而问题在于他也搞不定。

    时间很快到了南唐保大十三年(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出兵从孟昶手上抢回四州之地的柴荣派宰臣李谷为淮南道前行军行营都部署举兵南下,目标直指寿州(今安徽寿县)。前几年攻打福建、湖南取得成功于是觉得自己用兵如神的李璟见到柴荣主动打过来,不敢马虎,派南唐大将刘仁赡镇戍寿州,并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两万增援;另以皇甫晖为应援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三万进屯定远(今定远东南)策应,后退至滁州清流关。

    驻守寿州的刘仁赡让后周军队见识了南唐人的顽强,任凭李谷在城下狂轰滥炸,仍旧是坚守城池,指挥若定,李谷郁闷不已,在寿州城下过完了显德三年悲伤的春节后,等来了御驾亲征的柴荣。

    在寿州城下命士兵填堑壕、驾云梯的柴荣体验到了李谷的无奈,如果奥本海默生在公元十世纪并且正好认识柴荣,我相信周世宗就算把全国的佛像都熔了铸钱,也愿意造一个原子弹将寿州平掉的。

    强攻之下的寿州城池岿然不动。

    屡攻无果的柴荣见刘仁赡有勇有谋,打算收归己用,遂于两军临阵时亲自劝降,刘仁赡给出的答案是一箭射来,掉在柴荣面前。柴荣暗吃一惊,后退一丈,继续劝降。

    顽强的刘仁赡甚至在自己的儿子眼看城池守不住了打算偷偷出城投降时将其抓回,大怒,斩首示众。不过弹尽援绝的寿州仍然在历时一年之后被攻破,此时的刘仁赡已经重病在身卧床不起,部将瞒着他开城投降,周世宗也受感动,追封其为彭城郡王。

    后人写诗称赞刘仁赡曰:

    义发孤城赖一心,辕门斩子定三军。

    可怜生死淮流断,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退守清流关的皇甫晖、姚凤,则很快就碰到了穿着五彩的军服、在赵普带领下抄近路赶过来的赵匡胤,后面的战事曾经由挨得夹·斯诺详细讲过,需要复习的话可以翻阅斯诺的作品,《将星,照耀大周》。

    可惜李璟手下像刘仁赡这样的大将太少了。

    攻破寿州之后的周军在柴荣率领下势如破竹,连续攻占泗、濠、楚等州,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急忙上表柴荣打算割地求和,柴荣不允,累计夺得十州之地。李璟无奈,又恐后军周军渡江南下,只好在五月再遣使献庐、舒(今安徽合肥、潜山)、蕲、黄(今湖北蕲春、黄州)四州,承诺以江为界,纳贡称臣,后周共得14州60县,柴荣遂罢兵休战。

    战事结束是在公元958年。

    这一年的李璟有点忙,因为这一年他忙着改了三次年号。

    被战事搞得焦头烂额的李璟年初的时候改元中兴,以保大十六年为中兴元年,希望换了年号的南唐能再度兴起,到了三月,眼看战事吃紧,中兴无望,李璟又改年号为交泰;到了五月与柴荣言和之时,又去掉南唐年号,改为显德五年,日后用中原年号遂成为惯例,直到太祖开宝七年(974年)才加以改变,不过彼时的南唐皇帝李煜见自己已经被逼上绝路,宋军压境之时,李煜下诏和大宋决裂,放弃“开宝”年号,使用干支纪年。

    看着柴荣引兵归去的背影,李璟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奈。

    不过很快李璟就不用再为这事夜不能寐了,因为不久柴荣就亲征北上伐辽,旋即在瓦桥关生病,随后病逝开封。

    消息传到南京,李璟听到柴荣死讯时长长舒了一口气,在你折腾的时候,我经历了当皇帝最惨的体验,人还在,领土没了。现在该我扬眉吐气了,哈哈,可怜的柴荣,你却经受了当皇帝比我们更惨的体验——领土还在,人没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