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强迫意念:是指患者对自己潜意识中的某种欲望、冲动或一种自知不该和没必要出现的想法失去了控制能力,虽企图摆脱,但已无法停止和除去这种不由自主地重复思索的一种病症。——译者注
[3] 阿基利斯:就是阿喀琉斯,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半人半神的英雄,除了脚踵外,周身刀枪不入。在特洛伊战争中杀死特洛伊主将赫克托尔,使希腊军转败为胜。后被太阳神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译者注
[4]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 ,1840—1919年):法国著名心理治疗家,南锡学派代表人物。主要研究癔症、催眠及心理治疗。——译者注
[5] 佛罗林(Florin):一种英国银币,值2先令。——译者注
[6] 艾尔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人格理论及心理治疗方法。——译者注
[7] 古柯科植物:一种常绿灌木或乔木。——译者注
[8] 弗罗拉(Flora):罗马神话中的花神。——译者注
[9] 拉辛(Racine,1639—1699年):法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有《安德罗玛克》《巴雅泽》《米特里达特》。——译者注
[10]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年):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历史学者及信义会神学家。被认为德国浪漫主义先驱。——译者注
[11] 埃米尔·左拉(Emile zola,1840—1902年):法国作家,自然主义创始人。代表作有《小酒店》《卢贡—马卡尔家族》《三城市》和《四福音书》等。——译者注
[12] 弗罗林:1252年热那亚和佛罗伦萨开始铸造的一种金币。足金,重3.5克左右。——译者注
[13] 凯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年):瑞士德语作家。代表作有政治抒情诗集《诗歌集》。——译者注
[14] 赛姬:希腊神话中,丘比特之妻。——译者注
[15] 克洛诺司(Cronus):宙斯之父。希腊神话中第一代泰坦十二神中最年轻的领袖。他是时间的创力和破坏力的结合体,吞噬一切的时间。他的父母是天神乌拉诺斯和地神盖亚,他的妻子是掌管岁月流逝的女神瑞亚。——译者注
[16] 萨福(Sappho,约公元前630或612—约公元前592或560):古希腊著名的女抒情诗人。——译者注
[17] 就是官能心理学现象。官能心理学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然主义官能心理学开始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三种官能:一般感觉、想象和记忆。官能心理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伊斯兰教医生伊本·西那,他认为人类具有四类七种心理官能。——译者注
[18] 费登(Paul Federn,1871—1950年):精神分析治疗家,主要研究精神病及治疗,以及发展自我心理学。著有《精神病分析》《自我心理学和精神病》等。——译者注
[19] 爱德华·琼斯(Edward Jones,1928—1993年):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译者注
[20] 阿多尼斯(Adonis):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娜所爱恋的美少年。——译者注
[21] 贺悉里(Osiris):古埃及的主神之一,司阴府之神,地狱判官。——译者注
[22] 巴克斯(Bacchus):希腊传说中的酒神。——译者注
[23] 希波克拉底(Hippcrates):古希腊著名医生,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欧洲医学奠基人。——译者注
[24] 《绿衣亨利》:瑞士作家凯勒的小说,此书以第一人称述说了主人公的成长史,是世界著名青少年读物。——译者注
[25] 雅克·奥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年):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等。 ——译者注
[26] 德拉克洛瓦(Eugne Delacroix,1798—1863年):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译者注
[27] 西格弗里德:古老的德国传说中的一个沐浴了龙血,刀枪不入的英雄,但背上一处未沾龙血成致命弱点,武士哈根说服知道这一秘密所在的克里姆希尔德,然后,在西格弗里德衣服上的这一致命处绣了一个小十字架,并据此刺杀了他。——译者注
[28]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前356—前323年),20岁继承王位,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马其顿帝国最负盛名的征服者。——译者注
[29] 赫尔姆霍茨(Helmholtz,1821—1894年),德国著名物力学家和生物学家。——译者注
[30] 昂布鲁瓦兹-奥古斯特·李厄保(Ambroise-Auguste Liébeault,1823—1904年),法国精神病学家,南锡学派的创建人,现代催眠术之父。——译者注
[31] 希波莱特·伯恩海姆(Hippolyte Bernheim,1840—1919年),法国心理治疗家,南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从事癔症、催眠和心理治疗 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译者注
[32] 布洛伊勒(Bleuler,1857—1939年),瑞士精神病学家,第一个提出“精神分裂症”一词的人,其代表作《精神病学教材》被视为精神病学的范本之一。——译者注
[33]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享誉世界的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代表作《无意识过程心理学》《心理类型》《记忆、梦、思考》等。——译者注
[34] Albania之意为白,而Montenegro之意为黑。——译者注
[35] 此梦为译者改译。——译者注
[36] 原文此处为“我们”,但根据上下文意思,此处为作者笔误,应为“你们”。——译者注
[37] 同上。——译者注
[38] 同上。——译者注
[39] 路德维希·乌兰德(1787-1862年),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歌手的诅咒》《诗集》等。——译者注
[40] 欧洲人常欺骗孩子,说孩子降生是由鹳鸟衔来的,这在前文中也曾提到。——译者注
[4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年),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译者注
[42] 希腊神话传说中狮身人面的怪物,她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道路上,问过路的行人一个谜语,如果行人答不上来,就会被它害死。这个谜语是:“什么东西早上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答案是“人”。——译者注
[43]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约前496—前406年),雅典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俄狄浦斯王》为其代表作。——译者注
[44] 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前480—前406年),与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并称列的希腊三大悲剧大师之一,代表作《独目巨人》《阿尔刻提斯》。——译者注
[45] 即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译者注
[46] 桑多尔·费伦齐 (Sándor Ferenczi,1873-1933年),匈牙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译者注
[47] 内斯特罗伊(Nestroy ,1801—1862年),奥地利剧作家,喜剧演员,代表作《楼上和楼下》《护身符》等。——译者注
[48] 《圣经·旧约》的《出埃及记》中记载,神叫先知摩西将希伯来奴隶带出埃及,但是当时的法老不让以色列人离开,此时摩西给法老的土地带来了“十灾”,分别是血灾、青蛙灾、虱子灾、苍蝇灾、畜疫灾、泡疮灾、冰雹灾、蝗灾、黑暗之灾、长子灾。——译者注
[49] 1882年,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发现了结核菌。——译者注
[50] 197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 (Edward Jenner)发明了为人种牛痘的方法预防天花。——译者注
[51]本书中引用的实例多出自于克拉夫特·伊宾(Kraft Ebong)等人的著作,而本书所用到的精神分析法材料,主要来自于我和萨德格尔(Sadger)记录的事实;对此,后文中不再专门进行解释。——原注
[52] 见《柏拉图对话录》。——译者注。
[53] 估算同性恋者数量的详细步骤以及在该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可参考希尔什弗德的《性学年刊》。——原注
[54] 同性恋者在同性恋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纠结程度(或者克制同性恋行为的意向),通常将会成为其是否能进行精神分析治疗的决定性指标。——原注
[55] 就同性恋现象的初发期来说,众多学者认为同性恋者们说的时间往往并不可信。原因在于,在他们的脑海中往往会克制其最初对异性的情感迹象。我们利用精神分析法对同性恋者早期记忆中所忘却的事件或事物进行再次激发,使他们遗失的片段得到补充,从而验证了此论断。——原注
[56] 归结为“退化”的诊断,一般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不可草率定论。莫比尤斯(Moebius)也认为“纵观所有情形,将某些现象归于‘退化’的做法也是于事无补”。——原注
[57] 纵观古今,一般同性恋者,甚至绝对的同性恋者往往是一些社会地位特别出众的人。——原注
[58] 起初所有人都将同性恋看作某种疾病,直到后来,专家们才开始采用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待它。之所以能有如此过渡,完全得益于布拉赫(Bloch)始终坚信古代文明社会中存在着众多的同性恋者。——原注
[59] 原欲在与“性”有关的术语中,指的是在深度的无意识层面里,是性的原始驱动力。——译者注
[60] 特劳费(Traufi)、纽盖堡(Neugcbauer)针对双性人的生理结构出版了专门的书籍,可供参照。——原注
[61] 循环上演着这种同性恋的现象。其实,正是因为始终拒绝女性才导致了他们对于男性无法自拔的渴望。精神分析学认为性颠倒者并非异类,而且最不赞成的就是将其从大众中单独提出来。就我们所观察到的一些很不明显透露的性冲动,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可以将性取向指向同类。其实,这样的做法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已被探知。可以说,在我们一般人的现实生活中,对同性的渴望都能够赶得上对异性的爱恋。而对于同性恋患者而言,这一点尤为显著。不仅如此,精神分析学进一步提出,不管是在幼年时期、野蛮时代和古代初期,这种对男女都怀有渴望的性态度,都是一种更为基础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加上发展过程中对其中一方偏好的遏制,最终才出现了后来的普通人和同性恋者。所以,以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某一正常男性只对女性有兴趣的原因,将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有价值的课题。该课题仅凭化学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就个人而言,之所以到性成熟阶段才能确定其最终的性取向,这里面肯定有不少因素的影响,而对此我们尚且无法完全探知。这些因素,或是来自自身,或是来自外界;当然某些案例中,往往是一两个因素占据了决定性的位置。通常来说,人性取向的纷繁复杂已经体现出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就同性恋而言,我们能够观察到,远古人的体质和意识范畴在他们身上起着很大的作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性取向的“自恋”和来自肛门的性取悦。不过,纵然将这种绝对的同性恋者用特殊体质的理由单列出来,自成一类,也无法让我们去更深地认识他们。不过,他们身上的那种表现,在那些转移型和看似性取向正常的人身上也能都探寻到。乍一看,他们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不过,我们通过研究便会发现,同性恋者和他们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区别。至于说导致他们的性取向变化的偶然原因,我们则必须关注一下“阻碍”经历(孩童时期遇到的性挫折和害怕性生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其父母是否健在。同性恋现象极易出现在那些在人生初期失去勇猛父亲的人身上。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性取向的转变和解剖学上生殖器官的模棱两可这两者显然是两码事。即便可能存在着些许联系,更多的时候也是互不关联。
[62] 在性事方面,古时候的人们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像现在的人们很注重性伴侣,以前的人们则更多地把性看成是本能的一面,他们认为本能是一切事物的来源,由此他们甚至崇尚一些低等的性对象,而现在的人们则轻视本能本身,仅仅在理想的对象出现时,才有性的冲动。——原注
[63] 由此我们不免会联想起被催眠的人在催眠过程之中对施术者百般服从的情形,而我们也会因此怀疑,催眠术的关键或许就是让接受催眠者的原始欲望在受到性本能中某方面的残忍对待之后,在潜意识之中对使催眠的人产生百般的依恋。——原注
[64] 然而应该明确的是,高估性对象不可能一定会在对所有对象的抉择之中出现。在下文中我们还会用另一个更突出的例子来说明身体别的部位的重要性。对于这些除却性器官之外的其他部位为何会引起人们对性产生兴趣,豪赫和布拉赫曾经解释为“进一步追求刺激”,然而我认为却不是这样,要知道,原始欲望的各部分之间都有很紧密的联系,所以或许会出现从一个部分转向另一个部分的情形。——原注
[65] 在特殊的情形之下,女性高估男性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当她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常会表现出这种过分估计。——原注
[66] 这种衰弱通常是指身体上的衰弱,但是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探知,这种现象也可能是某些偶然因素所致,比如性意识在孩提时代因惧怕心理而遭到抑制,导致一个人扭曲了正常的性目的,继而追逐别的替代物品。——原注
[67] 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学做进一步的讨论,就会看出毕耐特的理论还不能完全把我们的问题解释清楚。许多在这方面的观测都表明,当一个患者第一次遇见他所迷恋的物品时,该物品一下子就具有了性的色彩,但我们却无法凭借当时患者所处的四周环境,对引起这样的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另外,这些“初期”性意识全产生在五六岁以后。按照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我们对这种病态情形是否会在这么晚才第一次形成固定模式产生了质疑。最可靠的解释是:对于患者来说,在初次看见所迷恋的物品之前,在他们的记忆里必定潜藏着已被他们忘却的性意识的发展,而这样的“迷恋物”好比一种可以遮蔽记忆的东西,象征着那段时期的发展。幼儿初期的成长过程中会迷恋一些物品的原因,以及他们会迷恋哪种物品,这很可能于他们自身的体质有决定性的关系。——原注
[68] 恋物症患者为何会把脚当成迷恋物?我们已从精神分析法上找到答案:像脚和头发这样的部位都带着很强烈的气味,只有一个人完全忽略了这种让人不舒服的味道体验时,才会对它们产生迷恋。而迷恋足部的病患者,恰恰就是把那些脏臭,即散发强烈刺激气味的脚当作其性对象。关于对脚的迷恋,我们可以在幼儿的性启蒙中找到其他一种解释:女性是否具有男性生殖器是幼儿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他们会用“脚”来替代那种所谓的生殖器。此外,我们通过探查其他的一些迷恋足部的病例,还认识到了“视淫本能”的影响。那些由短裙底部往上至性器官部位的视淫过程,常常会由于外在的压力或来自自身的控制影响而半途终止,所以,患者的视淫冲动就自然地放在了足部或鞋子的位置,在幼儿天真的心中,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应该是没什么区别的。——原注
[69] 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即“美”的概念来源于性所带来的兴奋和刺激,它原来的意思应该是“能激发性感的事物”。德文中的“Reiz”一词具有两种意思,在特定的语境中被解释为“兴奋刺激”,但在日常生活中,则大多被解释为“迷人”“诱惑”。有意思的是,没有人会认为性器官看上去很美观,尽管它是最能挑逗起人们性刺激的。——原注
[70] 根据我们的研究可以看出,造成这种性反常行为的原因很多。例如,袒露生殖器的偏好和阉割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袒露的同时能时刻展现他(男性)自身的性器官的完好无缺,同时也可以使他获得一种看见女人没有和他一样生殖器的天真烂漫的满足。——原注
[71] 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之后,我对受虐症的认识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我针对人心结构和能影响人心的各种本能提出了一些假设,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之上,我认为应该把这种虐待症划分为两类:1.原本就存在的或表现为色情嗜好的受虐症,由此延伸出的是“女性的”和“柔和的”受虐症。2.那些未曾在日常生活当中得到发泄而把自身当作性对象的虐待症,会造成“后续性”的虐待症,叠加在原本就存在的受虐症之上。——原注
[72] 换个角度看,诸如恶心感、羞愧感、道德心等精神控制力的成长,同样有历史的沉淀,它们可能是种群历史进步过程中性生活接受外界控制的结果。我们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旦这些精神控制力在某个人的发展的历程中接受到来自外界的说教,或是某种力量的刺激,就会开始显现它的作用。——原注
[73] 我对于性变态性行为本源的看法如下:它的产生类似于恋物癖,在性变态行为正式形成之前,它就已短暂存在过。经由精神分析的事实我们得知,性变态行为源自于没能摆脱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后遗症,一旦这种情结被压制,一个人原始性中最偏激的那部分将再次显露。——原注
[74] 心理疾病的发生源自于人本性中的欲望,与人自身对于这种欲望表现时所做的控制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原注
[75] 性变态精神世界中真实的想象(或许会在适当的时候立刻转成行为)、臆想症病人臆想出来的恐惧(实则来源于自身臆想到他人身上的恶意)、来自于歇斯底里症病人潜意识中的想象(精神分析法从这些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中研究得出的),三者在所有问题上都相互印证。——原注
[76] 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往往也伴随着显而易见的性变态,很多案例都显示出他们对异性的情感被彻底抑制了。没错,我最初是因为受到了柏林的W.弗里斯的启发,才开始关注到心理疾病中性变态存在的客观性和一般性的,不过,在此之前,我在很多案例中也看到过这种状况。这种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但其对所有有关性颠倒的理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原注
[77] 精神分析理论中最主要却又最不成形的就是本能理论,所以我在之后写的《快感原则之外》及《自我及本我》中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原注
[78] 暂时很难明确说明此类设想,原因在于它们仅仅是对于某类心理疾病的分析。虽说如此,但我还是需要提及上述设想,否则我将继续不了我对于本能的说明。——原注
[79] 其实,倘若无法理解孩童时代某些因素的作用,就无法理解遗传所起的作用。——原注
[80] 也许这一提法不太正确,为此我特意再次查找了相关书籍,结果证明,此说法仍可保留。关于儿童性欲的一系列研究,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还都只是个开端。正如学者贝尔(Bel)所说:“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尚无哪位学者已经认真研究过年轻人的感情生活。”人们总是将青春期前呈现出来的性视为一种病态,且将其作为一个评判是否为变态的标尺。纵观所有有关幼儿时代的心理学书籍,都找不到特意分析儿童性欲的文字。即使是在“大家”〔普莱耶(Preyer)、巴尔德温(Baldwin)、普雷兹(Perez)、斯特鲁贝尔(Strumpeil)、谷鲁斯(Gros)、海勒(Heler)、苏里(Suly)等〕的作品中也无法看到。不过,他们的确对幼儿时期的性冲动有所发现,但是觉得很正常。普雷兹曾证明的确存在上述现象,谷鲁斯也指出所有人都知道这样的情况:“一些孩子小时候就存在性冲动,渴望触摸到异性。”在贝尔的书中我们还能找到最早发生“性爱”的例子,这发生在年仅三岁半的孩子身上(详见H.艾里斯1913年的作品)。——原注
[81] 我曾在《遮蔽性记忆》中探讨了幼儿时期最原始的记忆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参阅《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的第四章。——原注
[82] 我坚信,心理疾病的病人在儿童时期的成长与普通人几乎无异,二者只是在现象的强度和明显程度上有所不同。——原注
[83] 我们在生理学的解剖中,也看到过相似的例子。拜耶观察到,婴儿体内的性器官(例如子宫)和体长的比例通常高于较大的幼儿,不过我们尚无法探知这些内生殖器官在之后退化的原因。哈尔班也发现,所有的生殖器官都是这样的,且这种退化多发于出生后的十几天。那些只用性腺说明“性”的研究者们,经由上述观察,最后发现了儿童性欲和性潜伏。李卜什舒兹(Lipaschschutz)的文章中曾记载到:“以下这种看法可能更符合现实:所谓的青春期的性的成熟其实是早期发展起来的过程的加速,而这一过程起始于孩童时期。”十几岁的这一时期,实际上是人生中的“第二青春期”,而从出生到这一时期可被称作“青春中歇期”。菲林克齐发现,这本书中所记载的解剖学上的发现与心理学上的说法是相符合的。让人遗憾的是,性器官的首次成长高峰期发生于当其还是胎儿时,但是儿童时期的性行为只有在其三四岁时才能被很清晰地观察到。当然,我们不会要求人生理上的发展非得跟上心理的发展。该项目通常将人的性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动物没有类似于人类的性潜伏现象,所以如果想研究动物的性器官是否也经历过两次快速成长,将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原注
[84] 这里所指的方向与性本能能源的升华的方向恰好相反。不过,大多数时候,反向作用和升华作用是互不干扰的,升华作用也能够通过更简单的方式完成(详见《论自恋》和《自我与原我》中第三、四、五章)。——原注
[85]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这种性活动所带来的满足感就已经可以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睡眠当中了,我们也可以把那些过敏性失眠症的病因归于无法得到性满足。我们都知道,那些在性方面不能得到满足的保姆常常会抚摸幼儿的性器官,这样可以使自己比较容易地进入睡眠。——原注
[86] 其实,艾里斯在这里所说的“自体享乐”这个词,其所涵盖的意义跟我所指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艾里斯侧重于讲“自体享乐”是来自于内部而非外部的兴奋,而通过精神分析学,我们认为兴奋的来源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种兴奋和对象之间的联系。——原注
[87]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一系列分析,我发现人体的所有部位,包括所有内脏在内的器官均能够成为快感区域,具体详见本人撰写的《论自恋》。——原注
[88] L.安得列斯·萨洛姆曾写过一篇有关肛门性欲的文章,在文中他详尽而深入地讨论了肛门快感区。他说,当幼儿第一次遇到来自外界的阻止和控制时(基本是让他们放弃从排出积累的粪便中寻求愉悦),这种阻止将对他们日后的全面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也使幼儿首次发现自身的冲动处于一种不怀好意的世界,进而逐渐将本身与外部环境彻底脱离。同样,他也首次通过抑制的力量控制了自己本能的冲动。自此,在他们心中,“肛门”便成了所有恶心和违反正常生活的事物的代名词。肛门和生殖器官绝对不同是普通人的普遍看法,殊不知,它们二者无论是在生理结构还是作用上都很相近,两套组织紧密相连。其实,“对女性而言,性器官仅仅是在那儿租赁了一块地罢了。”——原注
[89] 近期,布列拉发表看法称,心理疾病病人心中怀有的愧疚感通常来源于对于性成熟初期的自慰印象,不过这还需要精神分析学的进一步研究。精神分析对此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说明是,自慰表现了幼儿的性欲望,而性欲通常伴随着愧疚感。——原注
[90] 艾里斯以前曾写过一些性生活很健康人士的传记,在书中记载了他们儿时的首次性行为。因为所有人的性生活肯定都会受到儿童时期遗忘的影响,所以这些传记肯定存在着一些不足,不过,我们能够运用精神分析法对其进行修补,因为它们确实很有意义。——原注
[91] 1905年出版的本书首版中,有关儿童性行为的分析资料大多取自对于成人的精神分析的研究。因为起初我并没有对幼儿进行研究,就从幼儿角度出发也仅能发现少有的几个相互没有联系的观点和想法,直到后来开始接触到一些在儿童时期便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时,我才慢慢发现了幼儿的一些“心理-性欲”(Psycho-sexuality)的存在。让人惊喜的是,正是因为这些观察到的临床资料,再加上精神分析法的研究,为上述谜团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同样,1909年发表的《关于一个五岁男孩恐惧症的研究》一文中所提到的幼儿语言发展的最初一年内能够产生性象征(或是用那些非性物件来替代有关性的东西),也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些在精神分析法中没有涉及的现象。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我将自我享受期和将爱指向性对象两者分开来说,它们表面上看似无法发生于同一时期,实则不是这样。上述的分析中,还有贝尔的观察都证明了,3~5岁的儿童便有通过自己拥有的强烈情感而准确挑选性对象的能力。——原注
[92] 女孩也会产生“阉割情结”。不论男女,都曾经认为女人原本和男人一样具有阳具,并且会由于阉割而丧失。而男性一旦搞清楚女性天生就没有阳具这一点时,就会忍不住从心底里产生对女性的鄙视情结。——原注
[93] 在年龄稍大的孩子中有各种关于婴儿如何产生的理论,这里仅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原注
[94] 关于这一时期在成年心理疾病患者身上留下的印记,可以查阅阿布拉罕(Abraham)的论文,他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点。同时,又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把口欲期及“虐待-肛门期”进一步划分为两个阶段;这是另一种看法。——原注
[95] 我的看法在1923年之后开始改变,即儿童发展不仅包括以上两个阶段,还有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性器官阶段。不过这一阶段的性对象只有一种,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性冲动也是集中的,与性成熟的最终结果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只认识一种性器官,就是男性性器官。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将这一阶段称之为“男性生殖器期体系”。在阿布拉罕的观点中,这个体系可以参考一个生物学的原型,也就是在胚胎时期,性器官还没有分化并且两性依然相同的时期。——原注
[96] 直至长大成人后,还有部分人始终记得,作为孩子的他们在被摇晃时所感受到的,那种流动的空气接触到性器官后所引起的一阵阵的性快感。——原注
[97] 通过对很多心理病例的深入分析,可以证明很多运动当中产生的快乐感都与性相关。很多现代教育家就是依据这个道理来极力引导年轻人去参与竞赛性的运动,用以转移年轻人对性的关注的。也就是说,这些年轻人用运动产生的乐趣来取代了性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使性活动回归到了自体享受阶段。——原注
[98] 通过深入讨论,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的口腔、肛门及尿道等都能产生乐欲,而与之对应存在的心理方面的特殊性,并不是一种反常或特殊的心理问题。区分正常与反常的标准应该是看性本能各成分在发展过程中参与的强弱程度。——原注
[99] 我已经说过,当幼儿性欲发展到“性器官阶段”时,通常会出现选择对象,从而开始接近最终的性体系了。——原注
[100] 即爱恋自己的异性父母亲,仇视自己的同性父母亲的情结。——译者注
[101] 《旧约全书》中“出埃及记”第二章记载。为了躲避埃及法老搜杀以色列男婴的法令,摩西的母亲把刚出生的他藏在了河边芦苇丛里,结果正好被法老的女儿发现并收养,取名为摩西,意思就是“我把他从水里拉出来”。——译者注
[102] 例如M.斯坦恩的《男性机能性阳痿及其治疗》,W.斯坦开尔的《焦虑的形成及其治疗》还有弗伦克则的《心理性阳痿的分析与治疗》等。——原注
[103] 公元初年,基督徒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当时的经书只能偷偷传抄,到了二、三世纪罗马教廷编集《新约全书》时,很多传抄的经文因不够权威而被放弃,此后,这些经文便被称为“伪圣经”。——译者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