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皇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第二天早上,我担心会迟到,就比平时起床更早。我匆匆忙忙穿好了衣服,梳洗打扮完毕,赶往太后的寝宫。到了寝宫,只见几位御前女官正坐在走廊里。她们笑着让我一起坐着,说时间还早呢,才刚刚五点钟。她们告诉我,要在五点半钟的时候,叫醒太后。

    过了几分钟,皇后也来了。我们向她行礼并道了早安。皇后和我们聊了几分钟,问起若是太后醒了,谁当班在里面伺候着。我告诉皇后是我当班。她命我立即进去伺候。

    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去,看见几个丫鬟在旁边站着,一位女官坐在地上。这位女官已经值了整整一晚上的班,困倦不堪。她看到了我,就站起来,对我低声耳语:“你来得正好,我先去换件衣服,洗漱一下。太后醒来之前,你千万不可离开。”

    那女官说毕,离开了。我走到太后床前,说道:“老祖宗,五点半了。”太后面朝墙睡着,并不知道是谁在叫她,嘴里兀自说着:“走开,离我远点,让我再歇一会儿。我没让你们五点半叫我,我说的是六点。”说完,又睡去了。

    到了六点钟,我再次叫醒太后。太后醒来之后,说道:“太烦人了,真是令人讨厌的东西,怎么叫来叫去的没个完!”她发完脾气,眼睛看了一下周围,说道:“呀,怎么是你呢,谁让你来叫醒我的?”我回话说是一位女官告诉我,说我今天轮到在太后卧室当值的。

    “真是有意思,我还没下旨让你当值,谁这么胆大包天,竟敢自作主张乱说?”太后说道,“她们都知道当值不是轻松的事情,欺负你是初来乍到,拿你开心呢。”我默不作声。

    一整天,我都尽心尽力伺候太后,却也发现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太后特别在意小节,在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费尽心思去找些新奇好玩的事情来转移她的注意力,避免她因一些事情动怒。

    我的读者朋友们一定想象不到,到了晚上十点钟,我回到自己房里的时候,心里是多么的高兴。我又累又困,一到房间便脱了衣服上床睡觉。脑袋碰到枕头便马上沉沉入睡。

    我在宫中接下来的生活,如此循环往复。从清晨上朝一直忙到晚上,手脚不停。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过去了十五天。我开始对宫廷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喜爱的感觉与日俱增。

    太后始终对我们和蔼可亲,带着我们游览了颐和园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景观。我们还一起走过一座很高的拱桥(名叫玉带桥),去观赏太后位于湖西面的农庄。太后时常带着我们在玉带桥下划船行舟,或是在桥上往来徜徉。玉带桥的桥顶是太后很喜爱的地方,她经常在桥顶长时间停留,坐在她的黄绸缎凳子上,品味香茗,欣赏风景。

    太后一般四到五天的样子,会到农庄走上一走。若是能在农园里收获一些蔬菜、稻谷或玉米之类的农作物,她会非常高兴。她会在某间庭院里,饶有兴趣地亲自烹饪自己收获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太有趣了,便也饶有兴趣地挽起袖子,帮着太后烹饪。

    我们曾经从农庄里取回来一些新鲜的鸡蛋,太后教我们用红茶茶叶制作茶叶蛋。

    她煮食所用的炉子非常特别,以黄铜制就,内部镶上灶砖。铜炉没有固定住的烟囱,因此可以方便地搬到任何地方。

    太后告诉我们,制作茶叶蛋的时候,首先将鸡蛋煮熟,然后敲碎蛋壳,但不剥去,再加入半杯红茶、盐和香料。她对我说:“我喜欢乡村生活,那里比宫里的生活自然得多。我很乐意看到青年人玩得开心,我也会一起开心。我不喜欢贵妇人,尽管我们也位居其列。我年纪大了,但依旧贪玩。”

    在农庄里忙完了,太后会首先尝一尝我们烹制的东西,然后给我们每个人都尝一尝。她问道:“你们不觉得自己烹制的东西,要比御厨烹制得好些么?”我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要好得多了。”

    我们便是以这类消闲方式,度过漫无边际的宫廷时光。

    2

    我每天早上都能见到光绪皇帝。在我有空的时候,他总会来问我一些英文单词。我惊奇地发现,皇上懂得的英文单词,竟然还真不少。我感觉他是个很有趣的人,有一双会说话的、情绪丰富的眼睛。

    皇帝单独和我们待在一起的时候,像完全变了一个人,很开心,会开玩笑。然而,一旦他面对太后,立即判若两人,显得忧心忡忡又死气沉沉,笨拙而乏味。很多参加过早朝的人,都曾经和我说过,皇上显得有些愚钝,并且过分沉默寡言。

    我每天都见到皇上,当然知道事实上他并非如那些人所说。我在宫中有足够长的时间来观察皇上,发现他其实是中国少有的聪明男人。他有足够的通达权变能力和超乎常人的智慧,只是没有机会表现出来而已。

    很多人问起我,光绪皇帝有没有胆识和智慧呢?当然了,话说回来,局外人并不清楚宫中的规矩,尤其是孝悌之道是多么的严苛。受到严苛的礼教所限制,光绪皇帝被迫放弃了很多事情。

    我曾经和皇帝有过几次长谈,发现他是个有智慧,有耐性的年轻人。他的人生之路并不平坦,内心并不幸福,从童年时代起,他的健康状况就不太好。他告诉我,自己研究的学问不多,却天生热爱此道。他还是个天生的音乐家,能够无师自通地演奏任何乐器。他喜欢钢琴,经常让我教他弹奏。大殿中便有几架漂亮的平台式钢琴。他还极擅欣赏西洋音乐。我曾教过他几支简单的华尔兹舞曲,他很快便能完美地演绎出来。我认为他是个志趣相投的人,一位很好的朋友。他也很信赖我,经常和我谈起自己的烦恼和痛苦。

    我们多次谈论西方文化,我很惊奇地发现,他对每样事物都如此精通。他一再和我谈到期待国家富强的雄心壮志。他爱他的子民,在饥荒时代或是洪涝灾害的时候,他愿意做出任何事情来护佑百姓。他非常在意自己的百姓。

    我清楚,有些太监歪曲了皇上的形象——说他如何狠毒等等。进宫之前,我就对这些情况有所耳闻。皇上对太监们还算和蔼,当然也少不得划清主仆之间的等级界线。他向来不允许太监主动对自己说话。他从不听信任何流言蜚语。

    我在宫中待了很长时间,深知那些太监们是多么刻薄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主子没有丝毫的尊重之心。他们无一例外地来自农村的最底层群体,没有接受过教育,内心没有道德观念,品行不端,甚至彼此之间也没有尊重之情。外界听闻过很多关于太后、光绪皇帝形象的彼此矛盾的信息。我可以向读者们肯定一点,这些都是太监们向其家人传达的闲言碎语,他们毫无顾忌地添油加醋夸大其词,为的不过是让谈话显得新鲜有趣而已。北京城的人们所知晓的与宫廷有关的信息,大多是通过这种歪曲的途径获得的。我在宫中的时间里,也屡屡遇到这样的事情。

    3

    有一天,在太后午休的时候,我们突然听到一阵恼人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燃放鞭炮的声音。这种声音出现在宫中就太不寻常了,因为宫中是禁止带进烟花爆竹之类东西的。

    太后被吵醒了。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像见到房子着火一般,浑身战栗着四处乱跑。太后令太监们少安勿躁。但是根本没有人听她的,大家仍然像热锅上的蚂蚁,疯了似的团团乱转,一时间众人大呼小叫,声震屋瓦,乱作一团。

    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吩咐我们把黄色包裹递给她。(在此,我有必要解释一下那只特殊的“黄色包裹”,它以普通的黄布制成,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竹棍,分别用来惩罚太监、丫鬟和嬷嬷。)慈禧太后每天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黄包裹,以备不时之需。我们都知道包裹在哪里,就纷纷过去将里面的竹棍全部拿出来。太后令我们去责罚那些不听话的太监们。

    那种场景真是有趣得很,所有的女官和丫鬟人手一根竹棍,努力去分开那些嘈杂混乱的人群。这真是太滑稽的情况了,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别人也都在笑个不停。太后虽然站在走廊里看着我们,不过距离很远,未必看得真切。场面过于喧闹,她肯定也听不见我们在笑。我们费力地去分开人群,不过实在笑到筋酥骨软,根本没有力气动手打人。

    突然间,仿佛得到了什么号令,所有的太监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原来是太监总管李莲英带着他所有的随从,走了进来。刚才还喧闹异常的太监们都吓坏了,像被施了定身法,愣在原地,呆若木鸡。我们也都止住了笑,拿着竹棍转身走向太后。喧闹声开始的时候,李莲英也在打着盹儿,听见了声音便赶过来了解情况,并准备向太后禀奏。

    当时的具体情况好像是这样的:一位小太监捉着了一只乌鸦。乌鸦在中国被视作不祥之鸟。人们因为厌恶太监,就将其比作乌鸦。由此太监们便对乌鸦有了莫名的痛恨。他们经常设置陷阱捕捉乌鸦,然后在乌鸦的脚上缚上大鞭炮,点燃引线之后,放飞那只倒霉的鸟儿。剩下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了,那只可怜的乌鸦正自由地飞向无边广阔的天地,鞭炮炸响,鸟儿在高空被炸得粉身碎骨,血肉飞扬。

    看起来,太监们玩这套可不是头一回了。我听说他们特别热衷于欣赏这种血淋淋和充满了痛苦的场景。他们经常会在相邀开怀畅饮的时候,进行类似的把戏,并以此为乐。这种残酷的消遣一般都是在宫外进行的,这一天,那只不幸的乌鸦正飞过宫廷院子的上空,爆竹爆炸的瞬间,它刚好飞近了太后休息的宫殿。

    听完了李莲英的禀报,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吩咐下去,立即将肇事的小太监拿下,当着自己面儿接受惩罚。李莲英随从中的一位太监掌事,听到命令,即刻将肇事的小太监从人群中揪了出来,李莲英令人将小太监按在地上,两位太监站在他的身体两边,各执一根沉重的竹棍,轮番在他大腿上击打。那个小太监挨了痛打,从头到尾都没有敢呻吟一声。李莲英在旁边数着,等打到了一百下,才喊停手。

    随后,李莲英跪在太后面前,脑袋在石阶上磕得砰砰作响,他称自己失职,管教无方,让太监犯下过错,惊扰了太后,实在是难辞其咎,恳请太后责罚。

    太后说并不是李总管的过错,令他带犯错的小太监离开。整个过程中,犯错的小太监一直趴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有两位太监走过来,每个人抓住小太监一只脚,把他拖出了院子。

    我们大气都不敢出,唯恐太后说我们矫情,看到她惩罚别人,故意做出一副多么恐惧的样子,等会又会到外面四处传播流言蜚语,说她是多么残酷无情,专横无礼的人。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事件,竟没有一个人感到惊诧。我后来在宫中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事情,也便司空见惯了。刚开始的时候,我很同情这些受到惩罚的人,但是,很快我便改变了这样的观念。

    我在宫中亲眼所见第一个受到惩罚的人,是一名丫鬟。她拿慈禧太后的袜子时,因为粗心,错拿了不是一双的两只。太后见到了这种情况,非常生气,便命另一名丫鬟对她掌嘴,左右两侧脸颊各打十巴掌。那名执刑的丫鬟打得不够重,太后认为她们是好朋友,故而违抗命令,不舍得重罚。于是又让那个受罚的丫鬟反过头来惩罚执刑的这位。

    我觉得这样的事情委实滑稽无比,差点儿就笑出声来。当然,在那种庄严肃穆的场合,慈禧太后又在生气,是绝不可以笑的,只好拼命忍住。

    当天晚上,我问起这两名丫鬟,如此这般互相掌嘴,有什么感觉。我之所以忍不住问这样的问题,并非出于刻薄的心理,而是因为我看到她们在掌嘴完毕,离开太后卧室的时候,马上便轻松地闲谈说笑,如同没事人儿一般。她们回答说这些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早就习以为常了。后来,我也和她们一样,见怪不怪,对此类事情习以为常了。

    4

    现在提一提这里的丫鬟们,若是论及出身,她们比那些太监们要好一些。她们都是满族八旗子弟的女儿,选进宫中后,要服侍太后满十年,才被准许出宫嫁人。我进宫的第一个月里,见到了这样一位出嫁的丫鬟。太后赏赐了她一小笔钱,大概五百两银子。这是一位特别精明能干的姑娘,在宫中的时候,很是中太后的意,故而很难被恩准出宫。这位姑娘名字叫做秋云,太后赐给了她这个名字,因为她看上去轻灵纤弱,柔美可人。

    我和秋云在宫中相处的时间并不长,我很喜欢这位姑娘。她曾经嘱咐我说,不要听信宫中任何流言蜚语,太后曾经对她说过很喜欢我。三月二十日的时候,她离开了居住十年的宫廷。

    秋云的离开让我们很伤心,很不舍。直到她离去之后,太后也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自己是多么离不开她。那段日子里,我们真是麻烦重重,感觉做什么都做不好。太后更是觉得没了秋云,凡事都不合心意,她的情绪为此大受影响,经常无故发脾气。

    剩下的丫鬟们为此惶惶不安,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取悦太后,可都是白费力气,她们根本没有这种能力。没办法,我们只得帮助丫鬟们做一些事情,以免太后更加心绪不安。

    然而,事与愿违,太后制止了我们的行动。她说:“你们自己的事情都够忙的了,我不想你们再去帮助丫鬟们,这样做让我不高兴。”她看出了我对她严厉语气的不适应,转而笑着说道:“我心里知道,你们这样做是出于善意,为的是让我不要生气。但是这些奴才们太过狡猾,她们并非做不好事情,只是她们清楚,我会挑选聪明伶俐、手脚勤快的人到卧室来服侍自己,她们不愿意做这样的差事,就故意装笨扮傻,惹得我生气,便会安排她们去做寻常的差事了。太监们更是坏得很,他们也都害怕顶替秋云的位置。我看出他们的花花肠子了,偏偏不让他们称心如意,以后我专找蠢笨的人来伺候我得了,看他们能躲到哪里去。”

    听闻太后这一席话,身边的几个丫鬟马上愁云满面。我看到这种情景,又差点儿笑出声来。我当时觉得这些丫鬟们是真的笨拙,而不是懒惰。但是随着和她们打交道的日子越来越长,我才发觉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那些太监们则是完全没有脑子的人,他们缺乏同情心,如行尸走肉一般。他们从早到晚都保持着同一个脾气,同一种状态,那种残忍的脾气和呆笨的状态。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是太后有吩咐,他们马上跪地答道:“喳。”可一走出房门,他们便茫然四顾,互相打听:“刚才,太后吩咐咱们做什么事儿?我可全忘记了。”

    有的时候,我们中的谁刚好在场,太监们过后便会来问:“能不能告诉我刚才太后吩咐了什么事情?我没有听到啊。”我们便常常笑着对他们揶揄一番。他们肯定是不敢再回去询问太后的,我们当然也没有必要为难他们,因此笑过之后,我们还是会告诉他们。

    根据太后的旨意,一位太监的记录员负责将一年内太后发布的指令一一记录在册,因此,宫中每一天的事情都有案可稽。有二十位训练有素的太监专职负责这件事情,他们受过专门的教育,都可算得上是优秀的学者。他们必须回答太后冷不丁提出的关于中国文化的问题。

    当然了,在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太后本人也有很高的造诣。若是哪个人回答不出她的询问,或者是学识不及她本人深厚,她总是为此感到骄傲,并为此不加掩饰地喜形于色。大家也因此而抓住时机奉承太后一番。

    太后也喜欢逗乐,她乐得和他们开些玩笑。她也知道御前女官们学问不多,便也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来考考我们。我们不管知道不知道,都得随便搪塞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往往张冠李戴,驴唇不对马嘴,惹得太后大笑不止。

    我曾经听人说过,太后不喜欢太聪明的人,却也不能忍受别人太过笨拙。因为这样的原因,在刚进宫的三个礼拜,我心里暗自焦虑不已,不知道该去扮演怎样的角色才算适度。不过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我很快便掌握了太后的好恶。太后当然是喜欢聪明伶俐的女孩儿的,却不喜欢别人锋芒毕露。我能得到太后的欢心,大抵便是因为这个原因。无论何时和太后在一起,我总是留神观察她的表情,进而揣摩她的心理(当然,并非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她很讨厌下人这个样子),然后恰如其分地去完成她吩咐的事情,不让她操心任何事情。

    我还特别留意到一类细节,不管什么时候,太后想要一样东西,比如烟袋、手帕等物品,她都不会做出明确指令,只是看一眼想要的那件东西,然后再看一眼身边伺候着的人。(屋子里面有一张桌子,太后每天需要的东西,都搁在上面。)

    很短的时间里,我便熟悉了太后这种特殊的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着她的眼睛,我便能清楚地知道她想要的东西,因此我很少出错。这让她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太后为人意志坚定,精明强干且雷厉风行,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偶尔我也会看到她心情糟糕的一面。她感情强烈,性格敏感,但是能以坚强的意志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她也希望别人能和自己保持一致:做一个沉默的执行者,只付诸行动,不付诸语言。她不希望别人掌握自己的心思。

    我敢肯定,亲爱的读者们一定会这样想:担任这位中国至高无上统治者的御前女官,该有多么的不容易啊。事实上恰恰相反,我对自己的状况很满意。太后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只要处处用心,让她高兴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5

    四月初,太后因为久旱无雨而心存忧虑。她连续十天早朝后都进行祈祷,祈求天降甘霖,却没有任何结果。那一天,太后一言不发,不与我们任何人交流,我们也保持沉默。我观察到,太监们无一例外地非常恐慌,仿佛有祸事即将降临。我们异常勤劳地工作,早饭午饭都没有吃,所有的女官都饥肠辘辘。

    我为太后感到忧心。最后,太后对我们说,大家可以离开了,她想歇一歇。我们这才长舒一口气,赶紧都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我好奇地询问身边的王公公,为什么太后要为天不降雨而忧心忡忡呢?每天都是这样艳阳高照的天气,做什么事情都方便,不是很舒适么?

    王公公答道,老佛爷是为天下贫苦百姓担忧呢,这么长时间滴雨不见,地里的庄稼都要旱死了,百姓可不都要饿死了么?那天下会成为什么样子啊。

    王公公还提醒我说,自从我进宫直到现在,还没有下过一场雨呢。我掐指一算,我进宫已经两个月零七天,真没想到已经这么长时间。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又觉得仿佛已经进宫很久,宫里的生活舒适安逸,太后又对我如此慈爱有加,好像早已与她相识多年一样。

    那天晚膳太后吃得极少,四周静寂无声,每个人都沉默。皇后让我们尽快吃完,我不知道为什么。回到休息室之后,皇后告诉我,慈禧太后为贫苦可怜的百姓担忧,准备亲自祭祀祈雨,将会下旨在宫中禁食肉类两三天。

    那天晚上,太后在休息之前发布了一道懿旨:北京城内,禁止屠杀生猪。这么做是希望以人们禁食肉,不杀生,以一片至诚之心感动上天神灵,广赐甘霖,惠及天下,拯救苍生。

    太后又令我们每个人沐浴漱口,保持身体洁净,准备好祈祷上苍。皇上也要亲自前往紫禁城的庙宇,主持祭祀仪式(名为“祭天”)。皇上亦须禁食肉类,不与他人对谈。一心一意祈祷上天大发慈悲,普降甘霖,拯救万民于苦难。

    光绪皇上佩戴着一块三英寸见方的玉牌,上面雕刻着满汉两种文字的“斋戒”二字,含义相当于前面所说的“祭天”,不吃肉,一心祭祀,每天祷告三次。

    所有和皇帝同行的太监也都佩戴相同的玉牌,用意是时刻自我提醒,须认真履行自己祭天的承诺。

    第二天,太后很早起床,嘱咐我不用为她准备珠宝首饰,她只需朴素穿戴即可。她自己匆匆穿戴完毕。她的早餐也极其简单,只有牛奶和馒头。我们的早餐则是白菜煮饭,加上一点点盐调味,读者朋友可以想象出来,这样的早餐实在是索然寡味。

    太后除了发布命令之外,不和我们任何人交谈。我们也都无一例外地保持沉默。她身着一件浅灰色的袍子,没有装饰任何刺绣或是花纹镶边,洁净素雅;穿着灰色的鞋子,使用的当然也是普通的灰色手帕。

    我们跟随太后步入大殿,看见一位太监跪在地上,手里捧着一大捆柳条。太后拿了一根细小柳条,插在了头上。皇后也如法炮制,并吩咐我们也都照着做。光绪皇帝拿了一支,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太后吩咐太监和丫鬟们也一样做了。每个人头上都插着一枝古怪的柳条,这场景真是有趣。

    李莲英走进来跪在太后面前,禀告说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准备妥当,按照吩咐都布置在太后宫殿前面的小亭内。太后说道,大家是去祭祀,理所当然要步行前往。

    我们用了短短几分钟时间,穿过了庭院,到了祷告的地方。亭子中央摆着一张大方桌,上面放着几大张黄表纸、一块玉板、一些朱砂粉代替墨水,两把小刷子,是做写字之用。

    桌子的两侧,有一对大大的瓷质花瓶,插着两大枝柳条。我们任何人都不允许说话。我特别好奇,为什么每个人的头上都要插上柳条呢?我很想搞清楚。太后的黄缎垫子铺在桌子前面。太后取过一片檀香,放入盛满炭火的香炉。

    皇后悄声与我说话,让我去帮助太后燃香。我便走上前去,拿了几片檀香,放在香炉里点燃,如此反复做着,直到太后说够了。

    太后在垫子上跪了下来,皇后跪在太后身后,我们也都在皇后身后跪成一排,祈祷起来。早上的时候,皇后就已经教过我如何祷告了,祷告辞是这样的:“我等臣民敬仰上天如是,祈求诸位神灵体恤天下臣民,救万民于饥馑。我等臣民甘愿以己之身,代受万民之苦,祈求上天垂怜,普降甘霖,以济天下苍生。”我们诵读祷辞三遍,叩头三遍[2]。

    祈祷仪式结束之后,太后一如既往地去上早朝。早朝的时间比往常早了很多。因为要在正午之前赶回紫禁城,光绪皇帝要在那里祈雨。平时皇上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太后总是要跟着的。

    早朝结束的时候,大约九点钟。太后吩咐我不必为她拿什么珠宝,她今天不需要这些东西。我便到了珠宝房,把东西都锁好,钥匙放在一个袋子里,封好了,和别的东西一起,交给了一位专事看管的太监妥善保管。

    我们把太后喜爱的物品都装起来,其中最重要的还数那些衣服。太后的衣服相当多,根本无法全部装起来带走。因此,众多御前女官之中,那位管理衣服的女官最为忙碌。她要负责挑选好足够太后四五天内更换的衣服。她告诉我说,已经挑选了大概有五十件不同的衣服了。我对她说,太后不过在紫禁城待上个四五天,不必带那么多衣服去吧。她说,多带上一些有备无患,谁也搞不清楚太后每天的想法。皇上的行李则简单多了。

    太监们抬来了几只黄色的木箱子,大约长四英尺宽五英尺深一英尺。我们先在箱子里铺上一条很大的黄色绸巾,放进衣服,再盖上一层厚厚的黄布。每个箱子都如法炮制。我们花了两个小时,装完了五十六只箱子。太监们将这些箱子提前运过去了。

    皇帝、皇后与一众女官在太后轿子出宫门的时候,齐刷刷跪在地上送行。等轿子从面前过去之后,再各自找到自己的轿子,坐进去一路随行。行进的队伍一如往常那般壮观,太后轿子前面有御林军开道,四位年轻的亲王骑着马走在轿子两侧,四五十名装束齐整的太监骑着马紧跟轿子之后,一路浩荡前行。

    皇上和皇后的轿子与太后的轿子一样颜色。嫔妃的轿子是暗黄色,御前女官的轿子则是红色的,都是四人抬的那种。太后她们的则是八人抬轿子。我们的太监也都骑着马,跟在我们的轿子后面。皇上的轿子从青石路上下来的时候,我们的轿子都跟着下来了,我感觉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抬头望去,太后的轿子依旧循着原路行进。我们抄了近路,提前赶到万寿寺准备接驾。

    我们刚在万寿寺下了轿子,就忙不迭地为太后准备茶水点心。太后的轿子很快到达,我上前扶着她下了轿子,又搀扶着她的右臂缓步登上石阶。太后在御座上坐了下来,我们将一张桌子摆到她的面前,我妹妹为她端来了茶(当时的规矩便是如此,每当太后出行,或者每逢节日,原本太监们做的事情,便由我们来做了)。

    我们将所有的美味茶点都摆放妥当之后,就出去歇息了。平日里,太后从颐和园回紫禁城,总是习惯在万寿寺停下来歇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