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颐和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时间到了九月底,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让太后颇有些百无聊赖。终于,她实在厌烦了这种日子,对大家说道:“干什么偏要等到每月初一才能看戏呢?这么无趣的日子,我们索性明天便看一场。”

    这么决定了,太后马上下旨让太监们做好演出准备。皇宫中的演出是不需要到外面请班子的,这里的太监们都受过专门的戏剧训练,下过苦功,并且都坚持勤练不辍,他们比宫外的戏子更加聪明。

    太后交给李莲英一份戏单,上面写着她想看的戏。那些戏大都是神话故事题材。第二天,我们就安排看了其中的一出。

    这一天的午后时分,太后回寝宫午休,台上的戏连着上演。我走出去的时候,在院子里遇到了皇上,他此时带着一位太监,返回自己的宫殿。我见过那位太监,他是皇上的亲信。

    皇上问我准备去哪里,我回答说准备回房歇息。皇上说他已经有很久没有见过我了。我听了心里暗笑,其实每天早朝的时候,我都会见到他,他自然也看得到我,根本没有“很久没见”这一说。

    他说道:“自从卡尔小姐进宫画像以来,你的时间基本被占用,我现在很少有机会和你聊天交流。没有你的帮助,我的英语怕是没有什么长进了。看起来,你很喜欢和卡尔小姐在一起,我却总是感觉那其实是件没有多大意思的事儿。这么长时间以来,卡尔小姐有没有察觉出你在留意提防着她?”

    我回答说卡尔小姐应该不会有所察觉,我总是小心谨慎地对待她。

    皇上说道:“听见一些传说,说的是卡尔小姐为太后画完像之后,还会为我画像。我很想知道这是从哪里传出来的说法。”

    我说道,这种传闻我还是头一次听到,真不知道是谁会这样说。我问他若真是有这样的机会,他愿意不愿意接受画像。

    皇上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话锋一转,看似不经意地说道:“愿意不愿意的,不好说啊。不过,我看到太后拍了很多的照片,连太监都拍上去了。”

    我马上明白了皇上的弦外之音,就问他愿不愿意准许我用自己的柯达照相机,为他拍摄几张照片。

    皇上很惊讶,不相信似的问我:“你也会照相么?若是没有不便的话,我们可以找个机会试一试,你把这事儿记在心里吧。不过,做这样的事儿,我们还是要小心一些。”

    他想了想,又说道:“嗯,我们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聊一阵子,我问你个问题,你要如实地回答我,不必隐瞒和掩饰。外国人对我的普遍看法是什么样的?他们觉得我是个有骨气的人么?还有,他们认为我是个聪明的人么?”

    我正准备开口,他又接着说道:“我很清楚地知道,他们会认为我只不过是个小孩子。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要你老老实实地告诉我,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告诉皇上,确有很多外国人向我问起皇帝是个怎样的人,却从未有什么人发表过明确的看法,他们知道的信息大都只是一个内容,就是皇帝龙体康健。

    “若是那些外国人对我,以及对我在宫中的位置,有什么错误的印象的话,”皇上接着说道,“这也都是因为中国宫廷多少年不变的、极端保守的缘故。我已不再寄希望于自己还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外面的人也就没有什么机会了解我,无非是视我为宫廷傀儡,有名无实的摆设罢了。我敢肯定必是如此。将来,若是有什么人在你面前问起我,希望你能如实相告,告诉他们,我在宫廷之中,到底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在国家发展的问题上,我有很多的想法,可是你应该知道,我根本无从实现,我身不由己,根本做不得主啊。太后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改变中国的现状,话说回来,就算有这样的力量,她也不愿意这样去做。我担心,中国离理想中的改革维新,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他接着说道,若是自己能够也像欧洲的君王那样,可以自由地到处去旅行、去学习,该是多好的事情啊,只可惜对他来说,这根本不可能实现。

    我对他说,有几位格格想去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情,可以让她们亲眼目睹外国与中国的大不同之处,开拓视野。

    这样的事情在宫廷是史无前例的。皇上听了,也对这件事情能否得到准许深表怀疑。

    皇上与我聊了很长时间,话题主要是关于国外的风俗习惯。皇上表示很想去欧洲访问一番,看看那边的人如何生活。

    正聊着,一位太监走过来,对我说太后醒了。我赶紧告别皇上,匆匆赶到太后的卧室去。

    2

    时光飞逝,很快到了十月份。开始下第一场雪的时候,李莲英来问太后,她的万寿庆典是不是还如往常一样,选择在颐和园举行。

    我前面曾提到过,颐和园是太后最喜欢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太后没经过什么思考,就定下了这个地方。庆典诸事准备工作即刻展开。

    李莲英呈上了一份名单,列着宫中所有格格的名字和封衔,还有满洲官员妻子、女儿们的名单,请太后御览,并挑选出参加庆典的人员。

    太后看过之后,从中选出了四十五个人。按照惯例,庆典举行之前的一段时间,这些人就会收到进宫出席庆典的邀请。

    我一直站在太后的御座后面,她选好之后,回头对我说道:“通常呢,我是不会准许这么多的人来参加万寿庆典的,这次破了例,我就是想让你看一看,这些人的穿着打扮方式,还有她们对于宫廷礼仪无知到了什么程度。”

    到了十月初六,万寿庆典开始了。卡尔小姐暂时去了北京的美国使馆小住。短时间内不用看顾她了,我们母女三人都回到了宫中。

    初六这天,太监们一大早就在院子里、游廊上和树林间张灯结彩,把宫廷装点得美不胜收。七点钟左右,受邀的来宾们开始陆陆续续进宫。见到这些人的样子和礼节表现,我对太后的评价深有同感。

    主事的太监把这些来宾逐一介绍给女官们。她们都沉默寡言,腼腆羞怯。之后,那些来宾被带到了侍应室。宾客太多,侍应室内已无立足之地。我们这些女官们只得站在走廊里。

    那些宾客穿戴各式各样,有的穿着考究昂贵,式样却很老套。我们认真观察了一阵子,就去向太后禀报情况。

    万寿庆典这类场合,太后总是神采奕奕,非比寻常。她问了我们很多问题。太后还问我们有没有留意一位中年女士,打扮的像个新娘似的。她告诉我们,在所有来宾中,只有这位女人嫁给了汉族大臣。此次之所以邀请她来参加庆典,是因为她之前和宫里有联系。

    太后还说,自己在此之前也没有见过这位女士,不过有所耳闻,知道那是一位聪慧的女人。我们却并未见到她提起的那位女士,应该是暂时没有到来。

    太后很快穿戴完毕,她前呼后拥地进了大殿,在宝座坐定,所有的女官在御座后面站成一排。

    李莲英领着来宾进来,一一引见给太后。那些人进殿之后,有的磕头,有的请安,还有的人什么都没有做,但是都无一例外的诚惶诚恐。

    太后对她们说了几句客套话,感谢她们所送的礼物。我想特别说一下的是,与普通人想象的相反,无论大小轻重,太后总是会对别人的赠与或者服侍,明确表示感谢,而非理所当然地接受。

    太后发现每位来宾在自己面前都显得局促不安,场面有些不舒畅,就适时命李总管带这些人到各自的房间去,还说宾至如归,希望大家不要拘束,随顺心意,安享这段日子。

    那些人都在迟疑着,拿不定主意该走还是该留。太后就干脆对我们说道:“你们带各位宾客去见皇后吧。”我们把她们带到皇后宫里,并一一引见。她们此时才轻松下来,不像刚才那般拘谨不安。

    皇后对她们说,若有什么不清楚的事情,或是想知道宫廷礼节的种种讲究,可以随时询问女官们,大家会很乐意告诉她们。她又提议道,最好是一位女官照顾几位来宾,这样安排最清楚不过。十月初十晚上是正式庆典,万不可出了什么差错。

    我们就按照皇后的说法,每个人分配了几位宾客,负责照看与服侍她们,向她们详细讲解什么场合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这样安排果然合理,而且便于操作,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都很明确,与宾客联系交流起来也并行不悖。

    趁着太后午休的空儿,我去拜访了自己负责照顾的那些宾客。我发现太后提到的那位“新娘”就在其中。我和她很快熟悉了,她比较容易接近,对我也颇有好感。这位女士与平常的满族女性不同,她的汉字阅读书写都很突出,明显受过良好的教育。

    我为宾客们讲解庆典上,什么时候要做些什么,应该注意些什么等等,这些必要的礼仪一概不能疏忽。

    忘记了我是否在前文提到过,她们一直称呼太后为“老祖宗”,自称为“奴才”,而不是日常习惯的“我”。所有的满族家庭都是这样的讲究,晚辈直接以“父亲”、“母亲”等称谓称呼长辈,长辈则对晚辈直呼其名,诸如“你”、“我”这样的人称代词在人际交往中被省略了。太后尤其注重这些规矩,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一直到典礼举行的那一天,所有宾客都在悉心学习宫廷礼仪,还有就是陪着太后看戏。

    我们每天早上都照常去服侍太后,并向她报告前一天的种种趣闻乐事,然后就是提前赶到戏院,齐刷刷站在院子里等待太后驾临。太后的轿子刚一出现,皇上就会告诉大家,我们循着他的号令,毕恭毕敬地跪在地上迎接。跪地的顺序是皇上在最前,皇后紧随其后,后面是嫔妃、格格和女官等等,最后是全体前来拜寿的宾客。

    等到太后走过了戏台,进入对面的房子,我们才可以站立起来。

    这样的仪式本来都是平淡无奇的,却出现了一个人为的有趣的小插曲。第三天的时候,我们正在院子里等候太后到来,皇上突然转过身,对大家说道:“太后驾到。”我们一众人等赶紧跪在地上。

    皇上却依然站在那里,看着我们笑个不停。原来太后根本没有来,他开了一个玩笑。大家都笑了起来。皇上从来没有这样开过玩笑,也从未这样高兴过。这一次,他像个孩子一样,与众人一起笑了半天。

    3

    十月初九晚上,女官们都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们都要早早起身。

    这天早上,已经有宾客乘坐轿子到了山顶上,等候在了太后的专用大殿,等着我们大队人马的到达。宾客们凌晨三点就到了那里,我们紧随其后,到达山顶的时候,天空才刚刚微露晨曦。

    过了一会儿,太后到了,万寿庆典正式开始。这次庆典与皇上的万寿庆典几乎相同,无需赘述。唯有一件事值得记录。

    初十这天早上,我们都要带上特别的礼物给太后:每个人一百只各种各样的鸟儿。每年太后的生辰这一天,太后都会做一件很特别的事情,即自己也掏钱买上一万只鸟儿,加上我们进贡的这些,全部放飞自然。

    那个时候,大殿的院子里挂满了大鸟笼子,百鸟争鸣,震耳欲聋,那种奇景真是难得一见,煞是壮观。

    太后选好了良辰吉时,这一次是在下午四点钟。她命太监们带上鸟笼子,所有人一路跟着自己,来到山顶。

    太后先到山顶的庙里,焚香跪拜,虔诚祷告。太监们一人拿着一只鸟笼,跪在太后身后。太后祷告完毕,一只一只鸟笼打开,放出鸟儿,静静地注视着它们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直到消失在视野尽头。

    她还要祈祷上苍,保佑这些鸟儿平安,不要再被人捉住。太后此时颇为庄严肃穆,一反常态地虔诚。我们呆在后面,一边看着,一边相互嘀嘀咕咕,评论哪只鸟儿最好看,希望能留给自己云云。

    几只鹦鹉被锁在架子上面,有粉色的、红色的,还有绿色的等等。太监们奉命解开锁链,鹦鹉却纹丝不动。

    太后忍不住说道:“真是奇怪,每年放生总有几只鹦鹉不愿意飞走,最后只好留下来养着,直到它们老死。你们都看看啊,它们总也不愿意离开呢。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李莲英过来的时候,太后告诉了他这种情况。李总管何等精明,立即跪下叩头,口中直呼:“太后老佛爷洪福齐天,纵然是鸟儿,也被太后的慈悲所感化,发愿留在宫中,终生陪伴太后。”

    这个仪式名为“放生”,传统观念里,认为是功德善举,放生者必能为上天记取功德,修得今生和来世的好运气。

    一位女官悄悄问我,知不知道鹦鹉不肯飞走,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回答说,我不清楚怎么回事,不过那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她对我说道:“其实这事儿一点也不奇怪,讲出来就非常简单。太监们听从李总管的安排,很早之前买下鹦鹉,开始训练它们的习惯。每天太后午睡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些鹦鹉带到山上去,让它们熟悉这里的环境。他们这么操心,不过是想取悦太后罢了。说到底也不过是在愚弄太后,让太后相信是自己的仁慈厚德感动和留住了那些鸟儿。”

    这位女官接着说:“最为好笑的是,每年太后放生的当儿,也早有几位太监悄悄等在山后,再次捉住那些鸟儿,拿出去卖钱。所以么,不管太后怎样虔诚祷告,鸟儿还是躲不过被捉住的命运。”

    万寿庆典持续到十月十三日。这段时间里各类戏目轮番上演,宫中人人欢欣个个享乐,别的事儿一概不用操心。

    十月十三日这天,庆典活动接近尾声。宾客们都做好安排,明天早上就离宫回府。这天晚上她们纷纷向太后告别,又热闹了一阵子。

    随后的几天,我们依然忙得手脚不停,为太后迁至西苑做种种准备。太后自然又是翻翻那本皇历,选定了黄道吉日,定下二十二日动身。

    4

    二十二日的早上六点钟,宫中人马一如既往浩浩荡荡地离开颐和园,前往西苑。

    天上下着鹅毛大雪,积雪很厚,道路上举步维艰。我们都坐着轿子,不抬轿的太监们则是骑马跟着轿子。

    一些马匹滑倒了,为太后抬轿的一个轿夫竟也不慎失足倒地,可真是不得了,太后的轿子滑倒在地。我听到很多人吵吵嚷嚷,就急匆匆地往前赶,我当时感到心惊肉跳,一个想法在脑海里电光石火:坏了,肯定出大事了!

    后面的人勒住马匹,太监们在高声喊着:“停下!停下!快停下!”我的耳朵捕捉到一句话:“快去看看,她是不是还活着!”

    当时人马走的是西直门前的石板路,出现了这样的意外情况,浩荡的队伍都停了下来,道路堵塞得严严实实。

    我们一路朝前面挤过去,总算看到太后的轿子,正搁在了地上。我们赶紧下了轿子,跑上前去。很多人围在轿子远近,或惊讶,或惊恐,或手忙脚乱,或不明就里,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

    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我的心头。这种感觉不是没有原因,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私下里听到一种传说,说的是有一些革命党人意图谋反,想方设法要除掉朝廷的人。当然,这些都是道听途说,没有谁敢告诉太后。

    我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太后的轿子前面,顿时长舒一口气,太后安然地坐在轿子里,还在对李总管说,不要惩罚那名轿夫,他也并非有心摔倒,委实是路面太滑。

    李总管说怎可如此就放过这个大胆的奴才,竟然这样不小心,几乎让老佛爷摔下轿子。他很生气地说着,转身对司刑的太监下令:“赏他八十大棍。”这些太监们通常都带着竹棍子,随时准备依照吩咐惩罚犯错的人。眼下的局面,他们就派上了用场。

    那个可怜的轿夫跪在脚印凌乱、泥水混合的石板路上,胆战心惊地听候发落。

    司刑太监把这人架起,拖到离我们一百码远左右的地方,掀翻过去,竹棍子一五一十地抡下去,打得有数有序又节奏感分明。

    很快地,八十棍子打完了。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那个挨打的家伙竟然安然无恙地站立起来,走回原地,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过。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有太监端来了一杯茶,我接过呈给太后,关切地问她有没有受伤。太后笑着对我说:“没事儿,一切安好。”

    为什么半路上还会有热茶?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每次离宫外出的时候,太监们都备着小火炉和热水,可以随时奉上香茶。不过是一般不用而已。太后喝完了茶,命人马继续前行。

    一如往常,女官们都抄近路,赶在前面到了颐和园,以迎接太后的到来。我们在院子里等了很久,几乎要冻僵了。太后终于到了,我们跪下等她的轿子过去,才站起身陪着她进宫。

    太后也抱怨说,这个天气真是太冷,速速把火炉拿进来用着。她说的这种火炉是黄铜材质,内壁贴上厚厚的黏土,非常轻便可以随身携带。一般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先在屋子外面燃起,等到烟味散尽,再送到屋子里。

    这次太监们拿来了四只火炉,摆放完毕。我们关上了所有门窗,为的是祛寒保暖。

    然而,我很快就感觉强烈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我不敢说出来,只能克制着这种感觉,尽力保持清醒,还要忙着整理太后东西。最后,我晕了过去。

    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了床上,这是一张陌生的床。我一个激灵翻身坐起,连声问身边的人,这里是什么地方。片刻之后,我听到了隔壁房间传来太后那熟悉的声音,才终于放下心来。

    一位女官送来一杯萝卜汁,说是太后吩咐送来的,让我喝下。我喝下了萝卜汁,觉得好了很多。女官看着我喝下去,告诉我说,太后已经歇下了。我安下心来,重又沉沉睡去。

    我再次醒来的时候,看到太后正站在床边看着我。我很是惶恐,忙着要起身请安,却是动弹不得。我此刻实在太虚弱了,胸闷气短,浑身无力。

    太后嘱咐我安心躺着,好好休息,很快会恢复精神。她还说,最好我能够到她旁边的房间去休息,说着就吩咐太监速速准备好房间,把我挪过去。

    我搬过去之后,片刻不得休息,每隔几分钟,太后就会派人来询问我感觉如何,想吃些什么东西。若是按照宫里的规矩,每逢有人带来太后的口谕,接受的人都必须肃立。这样子,我每隔几分钟,就要竭力站起,以接受太后的关怀。可我真是太虚弱了,这样子反反复复站立、躺下、躺下、站立,周而复始,我不但没能休息好,反倒加重了病情。

    天快黑的时候,李总管过来看我,还带来了几碟子蜜饯。他很是和善,对我说道,你真是幸运,太后很少对哪位女官如此上心,足见她非常宠爱你。

    李总管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劝我多少吃一些蜜饯。我现在对什么东西都没有食欲,就让他把东西留在这里,等我感觉好点儿会吃一些的。他临走的时候,让我好好休息,并说若是我需要什么,尽管着人告诉他。

    我很是惊讶,李总管竟能亲自来看望我,他平日里可是对我们极少在意。后来有人告诉我说,李总管破天荒地对一位女官这样关切,不过是因为太后宠爱我的缘故。

    第二天早晨,我恢复得差不多了,可以起身并且正常做我的事情了。我去向太后叩头谢恩,感谢她在我生病时赐予的关照。

    太后说道,前一天晚上,李总管对她禀告了我的身体状况,她已知道我好多了。她很高兴地看到我恢复得这么快,经过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已能起身行动自如。她说我没有什么要紧的问题,只是不习惯那铜炉中的煤气而已。

    大雪总算停下来了。太后决定第二天的时候,在宫里选出一个房间,为卡尔小姐继续画像工作之用。我建议太后说,倒不如等到卡尔小姐到来之后,自己去选择一处地方,毕竟她对画像需要的环境最为了解。

    太后则说,绝对不可以任着卡尔小姐选地方,说不准她会选出什么不恰当的地方来,我们又不好拒绝,那可就为难了。

    我事后想想,当时的情况也确实如此,宫里有许多地方较为秘密,是不能为外人涉足的。当然更不能为卡尔小姐这位外国人所知。

    第二天,我陪着太后去寻找合适的房子。我们看过不少地方,都觉得不合适,总是光线太暗,不适合绘画。

    终于,我们选定了湖畔的一处房子。太后觉得很满意:“这里位置很好,很方便,你们来来去去既可以乘轿子,也可以乘船,不会在路上耽误时间。”

    我后来注意到,从这个新画室到宫门口,若是乘轿子,起码要四十五分钟,比坐船要快。我本希望可以像往常一样,能够回宫去服侍太后,却发现不可以了。卡尔小姐住在美国使馆,太后又不能允许她每天独自来去。

    出于这样的原因,太后最后做了个折中的决定,她让我住到我父亲那里去,每天早晨带着卡尔小姐进宫,晚上陪着她出宫。这种安排让我心里不情愿,却又不能违抗太后的旨意,也只得这样执行。

    第二天,卡尔小姐进了宫。她并不满意我们选定的画室,她说这里太暗。太后就命太监们把纸窗户换成玻璃窗,结果屋子里又显得太亮了,明晃晃的刺眼。卡尔小姐要求挂上窗帘,以便调整光线角度集中到画布上来。

    我把卡尔小姐的要求转告了太后。太后说道:“嗯,这还是我头一次为了别人改动宫里的陈设呢,先是改窗子,改好了,她不满意,又要挂窗帘。我看干脆一下子把屋顶掀掉,她总该心满意足了吧?”

    最后,我们还是挂上了窗帘。卡尔小姐总算满意了。

    有一天,太后去看画像的进度,她认真看了那幅半成品,对我说道:“为了画这个劳什子,我们受了不少麻烦,我实在还是看不出它哪里特别。我披肩上的珍珠都被画成了不同的颜色,有白色,有粉红的,还有绿色的。你代我问问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对太后解释说,卡尔小姐画像的时候,是按照她自己的视角和视觉印象,画出这些东西的。太后完全不懂这些,她反问我,难道你看到的珍珠是绿色或者是粉红的?

    我再次认真解释,力图简单明了可以理解,这些色彩效果都是因为光线照在珠子上面,映照之后的效果。太后则回答说,她只看到了白色,别的一概没有看到。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太后就忘记了计较这些事儿。

    5

    西苑里面挨着太后的寝宫有一个屋子,内部安放着一尊宝塔。这座宝塔以檀香木雕刻而成,大约十英尺高,里面供奉着各种各样的小佛像。

    太后每天早上都会定时过来祭拜这尊宝塔。祭拜的仪式很讲究,太后对着佛像焚香叩头,再命十位女官也对着叩头。

    太后告诉我,这座宝塔年代久远,已经在宫中供奉了一百多年。宝塔内群佛中,有一尊是观世音菩萨像,大约五英寸高,纯金制就,中间是空的,以珍珠翡翠制成她的五脏六腑。

    观世音菩萨被认为是法力无边的神灵。太后每当遇到不顺利的事情,总要到观音像前焚香膜拜,恳求化解。据说,观世音菩萨大部分时候都能够有求必应。

    太后对我说道:“我每次祭拜祈祷,总是无比虔诚,哪里会像你们这帮子小姑娘,随随便便磕个头,敷衍了事,结束了马上就跑开。”

    太后又接着说道,其实她心里明明白白的,现在不少的中国人,把祖宗的宗教丢在了一边,不再放在心上,而去走些歪门邪道,去信仰什么基督教,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啊。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太后对于那些和西苑有关的古老的中国式迷信,也是无一例外地深信不疑。一次聊天时,太后举例子对我说,若是一个人在你身边走着,然后突然间不见了踪影,这完全不必惊讶。这种现象只是狐狸在作怪而已,它们有的时候就会这样子化作人形,混迹于人群去做些什么事情。

    太后说,狐狸们已在西苑居住了几千年,修炼得道,法力无穷,这样如意变幻实在是司空见惯,大家看到了完全不必惊奇和恐慌。太监们会认为这些动物是妖魔鬼怪,其实没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它们是狐仙,绝对不会伤害普通人。

    好像是为了证明我刚刚听到的这些迷信说法,在几天之后的一个夜晚,我的火炉熄灭了,我吩咐一位太监去看看,还有没有哪位女官没有睡下,去找些热水给我。

    太监提着灯笼走了出去,片刻工夫就跑了回来,脸色苍白如戏子敷粉。

    我问他何事如此惊慌,他回答道:“我看到一个鬼,女鬼!她走到我的面前,噗地吹灭了灯笼,就立即消失了。”

    我说没准儿是宫里的丫鬟呢,可是太监说:“不是。”他说宫里的丫鬟他都是认识的,从来没有见过这一个,他惊慌失措,坚持说遇到的是鬼。

    我对他说,太后说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鬼,也许是狐仙化成了人形而已。他回答说:“不是狐狸,太后之所以称呼她们是狐狸,是因为她不敢称呼为鬼。”

    紧接着,看我还是一副不相信的样子,这位太监环顾了一下左右之后,给我讲了一件事情:

    几年前,李莲英总管在太后宫殿后面的院子里散步,蓦地看到一个小丫鬟坐在井沿上。这原本算不上什么,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很可怕了。他上前去,想问她为何一个人坐在这里。靠近之后,李总管发现竟然还有几个丫鬟也坐在那里。李总管正想上前仔细询问,那些丫鬟却都慢悠悠地、一个接着一个跳到井里去了。

    这时候李总管吓得大叫起来,一个随从壮了胆子,提着灯笼走过去,却只看到了井上压着的一块大石头,压根儿不可能有什么人跳下去,更没有什么人。

    我的这位太监解释说,很多年之前,有几位丫鬟寻了短见,正是在这里投井而死。李莲英所见到的女孩子们,正是这些自杀者的鬼魂。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若一个人寻了短见,魂魄会徘徊在附近,直到引诱另一个人也在这里寻死,自己方可投胎转世。

    我对他说,我才不相信这些事儿,除非亲眼看到。他说道:“亲眼见到?还是不要见到为好,你若是见了一次,可就足够了。”

    时间如流水,日月寻常过,十一月初一这一天,太后下旨说,本月忌辰集中,平日里的戏剧一律停止,宫中每个人的衣装打扮都要依照场合所需,随时更改。

    十一月初九,皇上按例去天坛祭祀。在初九的前三天,他就必须待在寝宫,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除了贴身的太监之外,任何人都不可以见到他,连皇后也不例外,这是宫廷祭祀的规矩。

    这次祭祀和以往的仪式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就是多屠宰了几头猪,摆放在祭坛上一段时间。等到祭祀完毕,这些猪肉会被分给朝廷大小官员食用。大家都认为,得到这些赏赐,是享受到了太后圣恩,吃了这些猪肉,就是受了莫大的祝福,将会得到好运。

    还有一个与其他祭祀活动不同的地方,就是整个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是皇上亲自主持,他人不得代替。这个讲究的原因是这样的,按照祖宗的律法规定,任何一个被判处了死刑的人,最后都是由皇上亲笔签署判决书,等到行刑结束,状纸都会一律交给刑部保管。到了年底的时候,这些人的名字会被抄写在黄表纸上,呈送给皇帝。皇上祭天的时候焚烧这些黄表纸,让纸灰上达天庭。皇室的列祖列宗看了这份名册,就会知道,皇上依然保持着恪尽职守、治国威严的本分,从不曾懈怠。

    这一次祭祀活动在紫禁城举行。慈禧太后非常讨厌那里,可还是不得不下令让全宫人马悉数前往紫禁城。太后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自己实在很依恋皇上,不肯离开皇上哪怕是短短的一个小时。

    天坛祭祀活动结束了,人马依然待在紫禁城,因为十一月十三日是康熙皇帝的忌辰,仍要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

    康熙皇帝统治中国长达六十一年,是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太后告诉我们,康熙皇帝是中国最圣明的皇帝。她嘱咐我们务必虔敬地对待他的祭日,以示对先帝的敬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