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气起了变化。月初时月亮还圆满,天气仍旧酷热。大气里仿佛充满了电,真正令人担惊受怕的雷雨天气早晚是要到来的。
的确,3月2日那天,雷声隆隆响起,从东方刮来了大风,冰雹像机枪扫射般直接打在花岗岩宫正面,噼啪作响。这时必须将大门和窗户的百叶窗板紧紧地关上,否则房间里就会浸满雨水。
冰雹落下,其中有些大如鸽蛋,潘克洛夫看到这情形,就想到他的麦地要遭殃了。
于是他立即冲向麦地。绿色的麦穗已经长出,他用一块宽阔的布料将麦地罩了起来。虽然他在现场受到了冰雹的袭击,但他毫无怨言。
坏天气持续了8天。其间,天空中不断响起雷鸣声。在两次暴雨之间,还可听到天际范围及远处沉闷的雷声,随后雷声又变得狂怒了。天空中电光一道道闪过,岛上好几棵树都遭到了雷击,包括森林边缘湖岸上的那棵又高又大的松树。有两三次,雷电击打在沙滩上面,所击之处,沙子熔化成了玻璃状的物质。工程师在看到闪电在沙滩上的杰作后,想到如果把又厚又结实的玻璃装到窗户上去,就可以抵挡住风雨冰雹的侵袭了。
新移民们此时并没有紧急的室外工作,他们就利用坏天气留在花岗岩宫里,对室内进行一番整治,使之一天天完善起来。工程师安装了一部车床,车削了几件盥洗室和厨房用的器具,尤其是车了紧缺的纽扣。他还安装了一个放置武器的枪架,这些武器一直得到精心的保养。现在,搁物架和柜子也有了。在这段恶劣天气期间,外面雷声隆隆,花岗岩宫里新移民们却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锯呀、刨呀、锉呀、车削呀,工具声与车床声响成一片,和室外的雷声互相应和着。
杰普师傅并没有被遗忘,它单独占去了仓库旁边的小房子,有舱室般大小,里面有一张吊床,上面铺着干草,这个房间对它来说非常合适。
“这位老实的杰普绝对不会顶嘴,”潘克洛夫常常反复念叨,“从来不会有不礼貌的言行,多么好的仆人啊!纳布,它可真是好仆人呀!”
“是我的学徒,”纳布回应道,“不久之后就跟我平等啦!”
“甚至是你的上司,”水手笑着逗趣道,“但说到底,你会说话,而它却不会说话啊!”
杰普现在的服务更加周到。它会为大家洗衣服、烤肉、打扫房间、侍候用餐、搬运木料等。此外还有一件令潘克洛夫倍感高兴的小事,就是杰普要看到这位可敬的水手钻进被窝睡觉后,它才会回到自己的居室躺下睡觉。
至于小组成员的健康状况,不管是两足动物还是四手动物,都非常理想。清新的空气、干净的环境、温带适宜的气候、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不可能相信疾病会降临到自己身上。
实际上,大家的身体都非常健康。一年来,赫伯特还长高了2英寸。他的身体渐渐发育,已经具有男子汉的特征了,而且他自己也希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体魄健壮的全面发展的人。于是,他干完体力活后,一有时间就阅读从箱子找到的几本书籍;他也非常注意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知识,他向工程师学习科学知识,向记者学习语文,这两位老师很乐意将知识传授给他。
工程师决定对这个小伙子进行言传身教,要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他,而赫伯特也从工程师身上大大受益。
如果我死了,工程师心中想道,代替我的一定会是赫伯特。
3月9日,暴风雨结束了,但是这个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天空总是乌云密布。经过雷电的剧烈震撼后都尚未回复到它原先那种宁静状态,除去3到4天天气晴朗利于各类出游外,几乎不是下雨就是起雾。
这时期内,母驴顺利产下了一头小母驴,小母驴身体好极了。畜栏里也出现了变化,岩羊群数量增多了,还有好几只羊羔在畜栏里正咩咩地叫着,在这新生小羊中,纳布和赫伯特在高兴之余,都有他们各自最宠爱的小羊羔。
此外,移民们还尝试过驯养西猯。而结果也取得了完满成功。家禽饲养场附近,又建起了一个牲畜棚,不久里面就住进了好几只小西猯,它们正在被驯养,在纳布认真照料下迅速长膘了。杰普师傅每天负责给它们送去饮食喂料、刷洗过锅碗的水和厨房里的残渣剩物,它认真工作,忠于职守。有时候,它还会逗逗小西猯,拽着它们的尾巴玩耍,这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淘气,它的本性就像小孩子一样,把小西猯弯曲的尾巴当成了玩具。
3月份的一天,潘克洛夫在跟赛勒斯·史密斯随意闲聊时,提醒工程师一件他曾经答应过但还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
“赛勒斯先生,您曾经讲过,可以用一种设备取代花岗岩宫前面的长绳梯,”他说道,“什么时候您可以将它安装起来?”
“您想说的是升降梯吧!”赛勒斯·史密斯回答着。
“如果您愿意,就称这东西为升降梯吧,”水手应声道,“叫什么并不要紧,只要它能让我们上下花岗岩宫省力就行。”
“那就再容易不过的了,潘克洛夫,可这真的有用吗?”
“当然了,赛勒斯先生。等我们装上这东西以后,就会很舒服的。对于人来说,如果您是那么看的话,这将是奢侈的享受;可是如果用于运输东西,那就必不可少了!大家背着沉重的东西爬一段长梯,是非常不方便的!”
“好吧,潘克洛夫,我们尽力让您满意好了。”赛勒斯·史密斯应声道。
“但是,您手头上没有机器呀!”
“我们可以制造呀。”
“制造蒸汽机吗?”
“不是,是水压机。”
实际上,工程师已经掌握了现成的大自然的力量来驱动机器,并且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利用起来。
要达此目的,只要增大供应花岗岩宫内部用水那条小河流的河流量就行了。于是,处理了那条排水坑道上端处藏在石子和草丛中的洞口后,口子变大,河流量就增加了,在坑道的下部的通道形成了冲击力很强的瀑布,当这地方的水满了后,过多的水就将流入到洞内的井里面。在瀑布下面,工程师安装了一个小桨叶圆筒,它与外面的一个轮盘连接起来,轮子上则绕着坚实的缆绳,缆绳的一端系住一只大柳条筐。于是,利用一条直拖到地面的长绳,可以控制水轮机的升降,而大家可以坐在大柳条筐里直升到花岗岩宫大门口。
3月17日,升降梯首次运作,大家都很满意。从此以后,它就取代了那原始的梯子,所有重物,如木材、煤炭、给养,包括新移民自己在内,都通过这个简单的装置上上下下了,没有谁对被淘汰的绳梯感到可惜。托普对这一改善显得尤其高兴,因为它不可能像杰普那样灵活地爬梯级,每次上花岗岩宫时,它都攀在纳布的背上,有时甚至是趴在那猩猩的背上。
也是在这个时期,赛勒斯·史密斯尝试过制造玻璃。他首先得对旧的陶土炉子进行改造。这个工程难度不小,几次尝试都未能成功,但最后,他终于盖起了一个制造玻璃的车间,而工程师的助手吉丁·史佩莱和赫伯特一连几天都没有离开过那里。
制造玻璃所用的原材料,只是沙子、白垩和苏打(碳酸盐或硫酸盐)。岸滩上有沙子,石灰里有白垩,海生植物里有苏打,黄铁矿里有硫酸,土层里的煤又足以把炉子加热到所需要的温度。因此,赛勒斯·史密斯要动手制造玻璃的必要条件都具备了。
最难以制作的工具是制玻璃的吹管,这是一根五六英尺长的铁管子,它的一端用于收集熔化状态的玻璃液。潘克洛夫用一块又长又薄的铁皮,将它卷成枪管状,成功地制出吹管,而且很快这吹管就可以使用了。
3月28日,炉子已被烧至通红。100份沙子、35份白垩、40份硫酸盐苏打,与2到3份煤粉掺一起,就构成了制玻璃用物质,然后把它们倒入耐火坩埚里去。当炉里的高温使原料熔化成液态--更确切地说是胶状时,赛勒斯·史密斯就用吹管收集一定的量,紧跟着就在预先准备好的一块金属板上转来转去,使之形成一个适合吹的形状。其后,他就将吹管递给赫伯特,让他从另一端吹气。
“就像吹肥皂泡那样吗?”赫伯特问道。
“是的,完全是那样。”工程师答道。
于是,赫伯特鼓起腮帮,用力往吹管里吹气,并注意不停地转动,那胶状玻璃液立刻就膨胀了起来。他们又在这膨胀的玻璃球上补充一些胶状玻璃液,很快就吹出了一个直径达1英尺的玻璃气泡了。
赛勒斯·史密斯从赫伯特手里再接过吹管,不停地来回摆动,最终使得柔软的玻璃气泡变长,成为一个圆柱体。
得到的这个圆柱体的两端位置,那凸起的圆边部分可以轻易去掉,只要用锋利的铁片先在冷水里浸湿,就可以将这部圆边割去。随后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把圆柱形体割开,经再次加热把玻璃软化,然后就将它铺在平板上用木滚子碾平。
第一块平板玻璃就这样制造出来了,只要按这样的方法重复做50次,就可获得50块平板玻璃。这样一来,花岗岩宫的门窗很快就安装上了玻璃,虽然不够洁白,但也足够透明了。
而制造瓶子和杯子,就更不是问题了。这些东西大伙也是用吹管吹出来做成的。潘克洛夫也想试一试,这对于他来说就是一种乐趣。但是由于他吹起来太用力,吹出的东西都奇形怪状的,而他自己仍沾沾自喜。
在此期间,他们进行了几次远行,其中一次他们发现了一种新树种,这种树提供的产品又为新移民增添了新的食品资源。
一天,赛勒斯·史密斯和赫伯特去打猎,冒险进入到感恩河左岸的远西森林里,像往常一样,年轻小伙子还是向工程师提出一连串问题,工程师诚恳地一一作答。打猎和人世间的任何事情一样,不专心致志地去做,就有很多难以成功的理由。工程师不是专业猎手,而赫伯特此时又在谈论着化学和物理学,因此虽然很多袋鼠、水豚和刺豚进入猎捕射程范围以内了,但它们最终逃过了年轻小伙子的射击。时间已经不早了,两位猎人眼看就要空手而归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赫伯特却突然间狂喜地叫了一声,同时停下脚步,大声喊道:
“哎!赛勒斯先生,您看见那棵树了吗?”
他所指着的那棵树,与其说是一棵树,不如说是灌木,因为它只是一根树茎,表面为一层鳞状树皮,上面长着细小平行的叶脉。
“究竟是什么树呢?倒像是小棕榈树。”赛勒斯·史密斯问道。
“这是一株‘变种苏铁’,在我们的《博物学辞典》里有它的图片!”
“但是我看不到这棵树上有果实。”
“是的,赛勒斯先生,”赫伯特回答道,“但它的树干里含有一种粉,是大自然为我们磨好了的粉。”
“这就是面包树?”
“对啊!是面包树。”
“很好,我的孩子,”工程师说道,“这是一个重要发现,既然我们的小麦还没到收获期,那就着手干吧,但愿上天保佑你没有弄错!”
赫伯特并没有搞错。他折断一根苏铁的枝茎,这是由一种腺状的组织构成的,里面含有很多粉末,那是粉质的树心和木质纤维,粉质的年轮组成一组同心圆,木质纤维由年轮分隔开来。这种淀粉有一股气味不好闻的黏液,但很容易将这种黏液压榨出来。这种物质是一种真正的优质面粉,富有营养,以前,日本的法律还禁止出口呢。
赛勒斯·史密斯和赫伯特考察了生长苏铁的远西森林后,作了一些记号,然后就回花岗岩宫去了。回去后,他们向伙伴们介绍了这一发现。
第二天,新移民们便去收获面粉。这时潘克洛夫对这个小岛屿越来越满意了,他对工程师说道:
“赛勒斯先生,您认为这是有遇险者的岛屿吗?”
“您这是什么意思,潘克洛夫?”
“好吧,我的意思是,有一些海上的小岛屿,是特地为遇到海难的人安排的,这些可怜的人在岛上总会有办法克服困难!”
“这是有可能的。”工程师微笑着说道。
“这是肯定的,先生,”潘克洛夫回应道,“您看,林肯岛不就是这样的一个岛屿吗?”
他们将收获到的大量的苏铁枝茎带回了花岗岩宫。工程师制造了一台压榨机,将淀粉中刺鼻的黏液挤压出来,经过加工就得到了很多面粉。经过纳布之手,这些面粉很快就变成了糕点和布丁,虽然还不是真正的面包,但已经非常像面包了。
同样是在这个时期,畜栏里的野驴、山羊和岩羊每天都给新移民小组提供必要的奶品。那辆四轮运货大车也被轻型兽力车代替了,他们常常驾上这车子到畜栏去。当潘克洛夫去畜栏巡视之时,他每次都带着杰普,让它赶车。杰普则挥舞鞭子,机灵地执行它的任务。
畜栏和花岗岩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果这些新移民不是背井离乡,他们就实在是没有什么可埋怨的了。他们愉快地生活,完全适应了这小岛屿的环境,一旦要他们离开这片自己创造的乐土,他们肯定会依依不舍!然而,他们还深深地眷恋着祖国,如果有某艘船出现在小岛屿的视线内,他们会发出求救信号,引起那船的注意,从而乘船离开小岛!目前,他们虽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仍要提心吊胆,害怕会发生意外的事情。
因此,谁也不敢保证不发生意外而永远平静地生活。
不管怎样,这些新移民在这个林肯岛上已经生活一年多了,这常常是他们的话题。有一天,他们对这个岛屿又做了一次观测,这一次观测对不久的将来也许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月1日那天是星期天,也是复活节,赛勒斯·史密斯和他的伙伴们在这一天休息,并进行了祈祷。这一天天气晴朗,就像北半球10月份的天气。傍晚时分,大伙吃完晚饭后,都聚集在眺望岗的凉棚阳台,凝视着夕阳西下时的大海。纳布为大伙沏了几杯用接骨木种子制作的饮料,来代替咖啡。大家正在谈论着这个小岛屿和它在太平洋中孤立的位置。这个时候,吉丁·史佩莱引出话题说:
“尊敬的赛勒斯,自从您在箱子里找到六分仪之后,您有没有重新测定过小岛的位置?”
“没有。”工程师答道。
“但是,用这个仪器比您以前使用的那玩意儿要准确得多,不妨用它来试测一下。”
“何必呢?”潘克洛夫说道,“小岛自己又不会移动地方!”
“也许是吧,”吉丁·史佩莱继续说道,“但是,用不精确的仪器测量,得出的结果也不准确,而既然现在进行验证又很容易……”
“您说得对,我尊敬的史佩莱,”工程师应声道,“虽然上次的测量误差应该不会超过经纬度5度,但如果我犯了某个小错误呢?因此我应该尽快进行验证。”
“嗨!谁知道呢,”记者又说道,“我们离外界会不会比我们想象中的近得多?”
“我们明天就会知道的,”赛勒斯·史密斯答道,“如果我不是忙得连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我们早就已经知道了。”
“好啦!”潘克洛夫说道,“像赛勒斯先生这么优秀的观察家是不会弄错的。如果小岛的位置没有移动,它就完全是在原来它所在的地方啊!”
“我们等着瞧吧。”
第二天,工程师用六分仪进行了必要的观测,来核对他已经获取过的小岛屿的坐标,以下就是他所得到的结果:
他第一次观测得出林肯岛的位置是:
西经:150度到155度。
南纬:30度到35度。
第二次观测准确得到的数字是:
西经:150度30分。
南纬:34度57分。
可以看出,虽然赛勒斯·史密斯第一次所用的仪器不够精密,但由于他测量得非常仔细,所以误差并没有超过5度。
“现在,”吉丁·史佩莱说道,“既然我们同时拥有六分仪和地图册,尊敬的赛勒斯,我们就来看看林肯岛在太平洋中的确切位置吧。”
赫伯特跑去取地图册,大家知道,那地图册是法国出版的,所以地图上的地名都是法语。
太平洋区域图展将开来,工程师手中拿着两脚规,准备确定小岛所在的位置。
突然间,两脚规在他的手中停住了,他说:
“可是,太平洋上这个地方已有一个小岛啊!”
“一个小岛屿?”潘克洛夫大声问道。
“是否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岛屿?”吉丁·史佩莱问道。
“不是,”赛勒斯·史密斯继续说道,“这个岛在西经153度和南纬37度11分上,也就是说,比林肯岛更靠西两度半,以及更靠南两度。”
“这个岛叫什么岛?”赫伯特问。
“塔波岛。”
“是一个重要岛屿吗?”
“不,是太平洋中一个偏僻的小岛,或许还从未有人到达。”
“那我们去看看吧。”潘克洛夫说道。
“我们?”
“对呀,赛勒斯先生。我们建造一艘有甲板的小船,而我负责驾驶它。我们距离这个塔波小岛有多远?”
“大概150海里,在我们这个岛屿的东北方向。”赛勒斯·史密斯答道。
“150海里!这算什么?”潘克洛夫应声道,“如果顺风,48小时内就可以去到了!”
“但又何必去呢?”记者问道。
“现在不知道。去看了再说吧!”
就这样,他们决定建造一艘小船,以便在10月份那个美好季节到来时,得以启航驶向大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