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器,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见倭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此“一代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对后人可思之处多矣;对于将读小说中“望中原,遍洒血。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尽笳吹,情弥切”的一代知识人者,除了先从碑文了解“联大”之所以是“联大”,并非简单从形式上可以仿效的模式,同时碑文何尝不是与此小说可以同享的,乃至帮助我等深读小说之文学!
文采斐然的碑文,出自著名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之手。他是“联大”的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此前曾是“清华”兼任校务会议代主席的文学院院长。他拒绝留在北平而南渡。抗战胜利后内战时期,许多朋友劝此时在美国客座的他留下,他谢绝了,北平解放前夕,南京政府派人接他南下,他更是坚决拒绝,是深知“南渡”未能“北返”的民族爱国主义者。本书作者宗璞正是他的爱女。当年,十岁的宗璞,随父举家南迁,在现实中,正似小说中的历史系教授孟弗之的次女嵋(孟灵己)。虽说十岁不算大,但国难催人早熟,她己能帮助家里料理不少事务,不仅亲历跑警报、物价飞涨,柴米油盐威逼这些知识分子基本民生之困的世态,更看多了,熟悉了父亲周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毫无疑问,小说中的一切,都有它的原型。为小说,它也是一切文学艺术所动人的基点——真实的酵母。但它不是纪实之作,是地地道道的小说,是对生活的原始状态有所剪裁,更有艺术概括的文学作品。所以,作品中的大学也名为“明仑大学”。这也给了作者更大的艺术虚构的空间,避免书中事事被人“对号入座”惹起的争议和麻烦。但书中出现的校址和教授们活动的地方,又可以百分之百的确定作品中的原型,是“西南联大”。
它虽然不乏许多动人的细节,某些个人的遭遇,也不能说它没有故事,但它绝非一般以讲故事所构成和取胜的小说。然而,以“联合大学”,更确切地说,以“联大”人的“使命与抗战相始终”的纠结,又是一出“一代盛事”的活剧。
小说开篇,用了很大篇幅从昆明的云,到逃难看到昆明处处花树“想不到逃进了花园”的感觉,到吃米线忘了“免红”(昆明人讲不要辣椒)而辣得不行,到路遇这个又那个,或开初跑警报的慌乱,到后来的从容乃至无所谓,其中有的对话,说的都是滇腔滇调,这是一些本土作者写的乡土小说都缺乏的。这样铺开来非常生活化的描写,对于看惯以编故事为小说的小说,一时都摸不准作品笔墨之纵横。待再跑警报,学生带着“马扎”(小板凳)到郊外去上课。一个小山头的坡地,一面是孟弗之大讲宋朝积贫积弱之因果,及仁人志士的正气,另一边是梁明时在讲数论。“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之声与“哪里有数,哪里有美”之声相碰撞,不能不说是抗战中的一道很壮丽的风景。城里被炸,为看护仪器没有跑警报的庄卣辰教授,当实验室震坍,待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埋在土里。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也无疑是座英雄的塑像。
这些知识分子从北平“跑”到昆明,在昆明还要“跑”警报,从城里“跑”到乡下住,滇南滇西战事吃紧,又要他们迁校“跑”西康,前途难测,艰苦必然,他们仍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
为此,他们花光了战前的积蓄,卖了可以换钱的一切,乃至过去读书人认为“斯文扫地”——家属上街摆摊卖面食。苦熬苦撑地活下去,苦熬挺直地“决不投降!”
为此,芸芸众生仍不可缺那虽然极有学问,却不修边幅,傲然无羁,任纵烟酒,恋滇乃恋滇产烟土的白礼文;以及是个好人,也有学问,又极能与时俱进地适应各种需要、还无买官卖官的年月,懂得怎样为自已提升教授进行活动,能动脑筋弄点钱改善生活的钱明经;还有热衷于人与人之间的是是非非,都与其教授身份极不相符,一身小市民气味的尤甲仁夫妇等等。用笔不多,都栩栩如生。那恋云土的白礼文,三迤的文化人不少都识其原型,在感受它艺术的真实和生动中,也带来太多感叹。
这些描写的生动,无疑是作品成功的要素,更多人物、情节的动人,更是吸引读者的保证。如峨(孟离己)被她私恋己久者所拒绝后,情绪动荡在无比的伤痛中,信口接受了原先她毫无准备者的求婚,恰恰是心灵崩溃的情感异化,此时车祸又让男的死了女的还活了下来时,她真诚地以一个未亡人来接受命运对她如此肃穆的安排,以及一对美满的夫妻——卫葑与雪妍正沉浸于得子的狂欢时,雪妍在为婴儿洗尿片时落江呼救无人的景象,惨不忍睹……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危难的联想,男子不轻弹的泪,是沉重的。
在那乱世,在一页伟大的历史时段,芸芸众生,都于作品中有个交待,被这战时的风云纵横交错地扭结在一处了,就连那只家犬——柳,也在雪妍落江求救无人时,下水咬着她的衣服拖她时一同溺水而亡,死得很悲壮。葬在雪妍的墓旁,也很人性。
雪妍才做母亲就离开她那还不满月的婴儿去了;雪妍的邻居,那一对没有祖国,为中国接纳的流亡犹太人,太太又有喜了,准备做母亲;大学新一届的毕业生,大批上滇西前线,为盟军做翻译;进滇时还是孩子的,此时又进入到这同一所大学;本是地下工作者,雪妍的丈夫卫葑,在丧妻之痛中,为他的信仰,托子于人又奔往新的征途;为日军所逼,要迁校再“跑”的教授们,仍是“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我们决不投降!”
生之路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必然的,但道路总是向前的!
韩国总统朴槿惠曾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女儿的笔下,允许她领着读者永远在黑暗中摸索么?
千变,万变,人世都有于义于道不变的运行秩序,它也是“告来哲”的哲学吧。这也是学者们称此书“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之故吧。这在作品行文的语言,某些章节结构的形式,都可以看到两者借鉴、接收、相映的存在。
不过,小说开篇那么从容地铺陈开来,又能那么自如无隙地圆满,自然显示了作家的艺术功力,但那么多零星散落一一淡然自若出现的个体,是需要超强的记忆力,才能开始对他们一一有个印象,并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若作者一开始能以另一招:使读者随着他们每一位的出现不是太生活化地相遇点头匆匆来去,那么,作品与读者也肯定可以贴得更紧。但无论怎么说,它都是当代文学中独具宗璞艺术个性的一本书。
它曾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可是,如今的读者已不允许以奖论书——在各种评奖的公信力普遍下降时,更是如此。但“茅盾文学奖”还是其中一个较干浄的品牌。就从此书的艺术品格看,作者也是绝不可能与拉票、贿奖者之流合污的,所以说:此奖还是找准了对象。
此书是作者四卷本长篇《野葫芦引》可以独立成篇的第二卷。葫芦(Lagenaria siceraria)原产印度,攀援草本。果实因品种不同而形状各异。有药用、食用的,有作盛器、水瓢的。果壳入药,性平,味甘,主治水肿腹胀等症。元曲中常用“葫芦提”,犹言糊涂。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民间更有“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之说。《野葫芦引》取其何意为书名呢?它绝不会是卖关子要你不知它卖的什么药,食用也难牵强附意,要么,当它为盛器,盛储历史的记忆,或药用,借鉴历史,是能治病的。这些猜揣,不知与作者的原意有多大距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