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古往今来世代显赫的家族,无不由表德造就;天地之间最为高尚的人品,还是从读书养成。
【汇评】
传家久远,总不外“读书积德”四字。若纷纷势利,宾如烟花过眼,须臾便灭。
古联云:“树德承鸿业,传经裕燕贻。”
又云:“树德箕裘惟孝友,传家彝鼎在诗书。”又云:“天麻静迓惟为善,祖泽长延在读书。”又云:“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又云:“立品定须成白璧,读书何止到青云。”皆格言也。
【译注】
要想家业世代兴旺,总要靠读书积德,如果纷纷热衷于权势财利,那就像过眼的烟花,顷刻间就消散了。
古代对联说:“培养高尚道德,才能继承祖先的鸿业;传授圣贤经典,才算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又说:“培养道德的根本,只有孝敬和友爱;传家接代的至宝,在于经史与文章。”
又说:“等待天降的福禄,只有积善;延长祖宗的恩泽,在于诗书。”
又说:“要想门第显贵,应多做善事;要想儿孙成才,须刻苦读书。”
又说:“培育人品,应当追求达到白璧无瑕;读书课业,目的不仅在于直上青云。”
这些都是格言。
【原文】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读书即使不能成名,也会使人品格高雅;修德即使不图报答,也能使人恬然自安。
【汇评】
不因果报方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
【译注】
不能为了报答才去做好事,怎能为了博取功名,才去发愤读书呢?
【原文】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为善,是最快乐的事;读书,是最美好的事。
【汇评】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努力修道于身,则心旷神怡,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此事之最乐,而莫可加者也。若徒求诸绮席之丰,堂构之美,润屋润身,相去殆有天壤之别矣!”
张扬园云:“人第见近世游庠序者至于饥寒,衣冠之子多有败行,遂以归咎读书,不知末世之习,攻浮文以资进取,未尝知读圣贤之书,是以失意斯滥,得意斯淫,为里所羞称尔,安可因噎而废食乎?试思子孙既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蚩蚩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黠者习为巧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勿耻也。然则诗书之业,可不竭力世守哉!”
【译注】
茅坤说:“人生在世,努力修养大道在身,就会心旷神怡,通体愉快,并且言行无不得当,做什么事能够这样呢?修道的快乐。是无以复加的。假如只是为了丰盛的宴席和华美的房屋,这种‘富润屋’与‘德润身’的区别,真如天壤之别了!”
张履祥说:“有人只因看到近世读书人有挨饿受冻的,而官宦人家的子弟,却多有伤风败俗的行为,于是就归罪于读书。他们不知社会衰败时,人们只是学点华而不实的文章,用来博取功名,而不了解读圣贤经典著作对于修养身心的重要。因此,失意后就行为越轨,一旦得志就耽于享乐,被百姓看不起。但怎能因为这些而否定读书呢?试想,子孙后代都不读书,就都不懂得道理,代代相承,后代就成了头脑迟钝的愚人。他们不懂得孝敬长辈,不懂得自身修养,不懂得教育子孙,愚昧的就安于见识鄙陋。狡黠的就施展奸诈的骗术,这样代代相传,后世的人就离禽兽不远。而不知羞耻了。对读书这样大的事业,怎能不竭力提倡,世代相承呢!”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诸位到这里为了什么?难道仅仅限于学问和文章,掌握一点微末的技艺,便算得上读书之人?
在我所要求的并不高,只不过为子为臣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人伦的本分,共做恪守礼教的人。
【汇评】
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刘直斋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若夫少时无所持养,不为事亲从兄之事,不闻礼义廉耻之说,但为无根浮伪之文,骤登青云之路,其不蔑弃君亲,草菅人命者,鲜矣!”
【译注】
这是香山书院的楹联。
刘直斋说:“人才的衡量,要先看他的器量见识,然后再看他的文学技艺。假如年轻时没有关怀过别人,不做孝敬父母、遵从兄长的事,没有受过礼义廉耻的教育,只是会写一些虚伪华丽的文章,一旦仕途得意,不蔑视君王、嫌弃双亲、草菅人命的,真是太少了!”
【原文】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完美,文才功名会使他锦上添花;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荒谬,文才功名会使他更加奸诈。
【原文】战虽有阵,而勇为本;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战场虽有阵列,但以勇猛为根本;丧事虽有礼仪,但以哀戚为根本;士人虽有学问,但以品行为根本。
【原文】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文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飘摇的旋风,不能调和音调;机巧的妇人,不能主持家务;文章的高手,不能治理国家。
【原文】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译文】经世的本领出自于学问,这本领才有本源;心性的修养体现于事业,这修养才算圆满。
【原文】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舍弃事业成功,没有实际的学问;追求性理道德,离不开经史文章。
【原文】何谓至行?日庸行;何谓大人?日小心;何以上达?日下学;何以远到?日近思。
【译文】怎样才算高明的行为?中庸不偏的行为;怎样才算有德望的人?小心恭谨的人;怎样才能上知天命?要下学人事;怎么才能远达目标?从近处思考。
【原文】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能竭忠尽孝,才可以叫做人;能治国安邦,才可以叫做学问;能安危定变,才可以叫做才能;能经天纬地,才可以叫做文章;胸怀爽朗温和,才可以叫做风度;万物看来只一体,才可以叫做仁爱。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译文】
求学问的方法是日日有所增加;修大道的方法是日日有所减损。
【汇评】
此老子语。日益则可以明道,日损则可以修己。道明而己修,则不假思索,不假作为,而无所不识,无所不为矣。益损:益智识而损欲求也。
一益一损,似相反,实则相成,士不学以益则不知道,不修而损则不化所学也。
【译注】
这是老子的话。
日日有所增加才可以明了大道,日日有所减损才能够修养自身。大道明了,身心修成,就可以凡事无须思虑而洞察,无为而有所作为了。增加和减少,是指增加知识,减少嗜欲。
一个增加,一个减少,看去好像相反,其实是相成的,因为士人不学习,就不能了解道,而不通过切实修养于身,而减少欲求,所学知识就不能消化。
【原文】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译文】
只要志向坚定,终究是可以成功的,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矢志不回,百里秦川终于归了西楚;只要肯于吃苦,上天是不会辜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百折不挠,三千兵马也可吞灭吴国。
【汇评】
此蒲留仙落第自勉联。
【译注】
这是蒲松龄科场失败后所写的自勉对联。
【原文】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译文】通过学习来聚集学问;通过问辩来明辨道理;以宽广的胸怀来存养于心;以仁爱的心地来力行于世。
【汇评】
此是《易·乾》九二之《象传》语。
【译注】
这是《周易·乾》九二爻的《象传》里的话。
【原文】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畲;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译文】把心术当做根本;把伦理当做骨干;把学问当做田地;把文章当做花朵;把事业当做果实;把诵读当做耕耘;把记问当做积累;把圣贤言行当做师友;把忠信诚敬当做修持;把乐行善事当做受益;把乐天知命当做归依。
【原文】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凛于自己的闲居,以体察独修的深邃;分析自己的思绪,以预知细微的变化;庄重自己的举止,以完成上天的义命;敦守至上的伦理,以凝定自己的道心;省察所有的言行,以考察道德的得失;改正过失向至善,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汇评】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
【译注】
这是刘忠介公《人谱》上的六条文字。
【原文】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功夫。
【译文】
保持自己本来的心性而不为尘垢所染,是圣贤最重要的功夫;安于自身所处的地位而不受富贵所惑,是圣贤最高深的造诣。
【原文】操戈者,务得其柄;究理者,必穷其源。
【译文】
操兵刃,必须握住柄;究义理,必须探根源。
【原文】
万理澄澈,则一心愈精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愈流。
【译文】透彻把握诸多道理,心性就会更加纯正严谨;全部身心专注一处,道理就会更为通达晓畅。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译文】观察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景象;学习圣人贤者克己修身的工夫。
【原文】
下手处,是自强不患;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进德修业,下手处,是积极进取,无丝毫退避之心;进德修业,成功处,是真实自然,无丝毫虚妄之念。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已难;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译文】用圣贤之道教导他人很容易,用圣贤之道管好自己却很难;用圣贤之道装饰言谈很容易,用圣贤之道身体力行却很难;用圣贤之道奋发于始很容易,用圣贤之道圆满成功却很难。
【汇评】
陈榕门云:“以圣贤教人,似易实难,莫若先以圣贤治己,人将慕而化之;即不然,而己不失为圣贤路上人,所得多矣。下二段尤关吃紧,言行不符,是为假圣贤;始终不一,又成了两截人。必要一直做到底,方得。”
【译注】
陈宏谋说:“用圣贤之道教育别人,看似容易,实际上却很难,不如先用圣贤之道管好自己,这样就可以熏陶和影响他们;即使不能影响他人,自己也不失为圣贤路上之人,收获是很多的。下两段格言更为重要,言行不相符,是伪君子;开始和后来不一致,是两截人。圣贤之道要在实践中贯彻到底才行。”
【原文】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圣贤的学问是本末一贯的,实行王道仁政,一定以天德为根基;后世的学问是言行两分的,不肯修养自己,只是一味教导别人。
【汇评】
陈榕门云:“一言学问,合下便当修己,不修己而治人,真谓之未尝学问。”
【译注】
陈宏谋说:“一谈学问,当下就应该酌量和管好自己。不管自己,却只顾去管理别人,那就真是所谓不曾学、不曾问。”
【原文】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独凛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嘴里讲的是伊尹周公,心里男盗女娼,只指责别人,不反省自己,这是挂牌欺人的圣贤;白天严肃地省察自己,晚上敬畏鬼神,既体察人心,又了解天心,才是根基扎实的学问。
【原文】
无根本的气节,如酒汉殴人,醉时勇,醒来消退,无分毫气力;无学问的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如同酒徒酗酒打人,醉时勇猛无敌,醒来却浑身发软,无丝毫力气;缺乏学问的见识,好像厨子灶前烤火,只顾前面温暖,对于背后与左右,无丝毫关照。
【汇评】
不知者赏其一时,惑其一偏,每击节叹服。信以终身。吁!难言也!
气节信不过人,有出于一时之感慨,则小人能为君子之事;有出于一念之剽窃,则小人能盗君子之名;亦有初念甚力,久而屈其雅操;当危能奋,安而丧其生平者,此皆不自涵养中来。若圣贤之学问。至死更无破绽。
【译注】
不知底细的人,迷惑于此人的一时之勇,常会击节赞叹佩服,并终生相信此人的勇猛。唉!世事真是难以讲清楚。
志气节操是骗不了人的,出于一时的冲动,小人也能做出君子之事;利用人们的心理,骗子可以赢得君子的名声;还有的人开始十分努力上进,但时间一长,高尚的情操就改变了;有的人在危难中能奋起,在安逸的生活中却消磨了意志。这些人一时的君子之行,都不是出自平日的修养,如果真正掌握了圣贤之道,那么,一生都不会出现漏洞了。
【原文】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也;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道理以领悟和体会为精粹,所以应当沉潜到事物中去,不然便是无根基的道听途说;史事以典籍和掌故为依据,所以应当广博精确地掌握,不然便是想当然的主观臆造。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心变。
【译文】
只要有一毫粗疏,真理就把握不准,所以说“只有求精”,不然,在许多见解面前,就会疑惑不定;只要有一丝动摇,立场就坚持不稳,所以说“只有专一”,不然,在利害荣辱面前,就会失去节操。
【原文】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与人交往,要谦和中有耿介;处理事务,要斟酌中有果决;体认真理,要正确中有通达。
【汇评】
陈榕门云:“此三种,是何等学识!何等作用!非浅学所可貌似。”
【译注】
陈宏谋说:“这三条格言,体现了怎样的学识,又能起多么大的作用啊!涉世短浅的学者连貌似都难以做到。”
【原文】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活在古人之后,指责古人的过失,很容易;处在古人的时代,完成古人的事业,却很难。
【汇评】
一“恕”字尽之。恕则公,恕则厚。其理如此。
【译注】
一个“恕”字可以充分说明问题。用恕道看问题才会公正,用恕道待人才会宽厚。道理就是这样。
【原文】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古代的学人,得到一句精粹的话,就会身体力行;现在的学人,得到一句精粹的话,只是向人炫耀。
【原文】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古代的君子,耻于自己才学不高,就发愤学习;现在的士人,耻于自己才学不高,却隐讳遮掩。
【汇评】
吕新吾云:“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之,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译注】
吕坤说:“学者的才学不能提高,病根在于讳言自己的缺点毛病,怕别人笑自己学识浅陋。一次受人笑话,尚且感到羞耻;一辈子贻笑于人,却反而不羞耻吗?”
【原文】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眼界要开阔,就要遍游名山大川;度量要恢弘,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就不会与圣贤相悖;既读史籍,再读经书,以史证经,就不会只为章句之学。
【原文】读经传,则根底厚;看史鉴,则议论伟;观云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读经阅传,就会基础坚实;读史鉴今,就会雄辩难屈;遍观景物,就会眼界开阔;去除嗜欲,就会胸怀磊落。
【原文】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
【译文】阅读未读过的书,就像得到好朋友;重读已看过的书,就像会晤老朋友。
【原文】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勿止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何事值得多思多虑?心境应如静止的水,纯洁宁静;不要停止不要遗忘,求知恰似奔腾的河,不舍昼夜。
【原文】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治学不能心念芜杂,因为心念太杂就会动摇不定,难以集中;读书不能过分勤苦,因为过分勤苦就会精神疲惫,不能深入。
【汇评】
用功过勘者,心力既疲,未见得手。须于诵读之余,闭目静坐,养其神气。令此心如鱼之在水,如鸟之在林,悠悠洋洋,活活泼泼,是读书之至乐也。
【译注】
有用功过于勤苦的人,精神已经困乏了,再读下去,也未必会有所得。应该在诵读一段时间后,闭上眼睛,安心静坐,养养精神。让心神像鱼游在水底,鸟栖在林中,悠闲自在,生动活泼,这才是读书最大乐趣之所在啊!
【原文】心慎杂欲,则有余灵;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心思要防止掺杂欲念,不杂欲念,才会格外聪明锐利;眼睛要防止看得太杂,集中观察,才会格外精微明了。
【汇评】
心欲其时时结聚,结聚则聪明生。
【译注】
思想要常常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才会产生聪明。
【原文】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书案不可以多放书,心里却不能缺少书;鱼儿离开水,鳞片就会干枯,心里离开书,精神就会萧索。
【汇评】
张梦复云:“读书可以增长道心,为颐养第一事。”
【译注】
张梦复说:“读书可以增强向道之心,是保养身心健康的最好办法。”
【原文】焚修,非神仙中事;学问,岂诵读中来?
【译文】
焚香修炼,并不属神圣仙佛事务;满腹学问,怎能从死记硬背中来?
【原文】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译文】
志气所趋向的地方,任何遥远的地方都能到达,高山大河也不能阻拦;志气所趋向的地方,任何坚固的堡垒都能攻破,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挡。
【汇评】
朱文公云:“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之处。只如而今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做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
【译注】
朱熹说:“读书记不住内容,读熟就可以记住了;道理理解不透,细心揣摩就透彻了。只有不立志才是最可悲的,因为有劲无处去使用。譬如如今一些人贪求利禄,却放弃道义;只要做贵人,却不肯做好人,这些都是不立志造成的。”
【原文】把意念沉潜下来,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起来,何事不可做?
【译文】
把心思沉浸在治学上,什么深奥的道理不能透彻把握?
把志气奋发在事业上,什么艰难的事情不能圆满完成?
【汇评】
今之学者,将个浮躁心观理,将个萎靡心临事,只模糊过了一生。
【译注】
现在的学者,用浮躁的心去探求真理,用萎靡的精神去办事,只是模模糊糊虚度一生罢了。
【原文】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不虚心,如同用水灌溉石头,一滴水也灌不进;不开窍,如同用胶粘住琴柱,一点弦也转不得;不体会,如同闪电照耀物体,一丝毫也抓不住;不力行,如同河里车路上船,一点用也不会有。
【汇评】
许鲁斋云:“读书最怕是自满,惟虚故能受,满则无所容。”学者当佩此言。
陈子兼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薛文清公云:“为学不是虚谈道理,须于应事接物时,随处详审体察。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究于实际何补?”
高忠宪公曰:“学者读书,须要句句反到自己身上来看,一面思索体认,一面反躬实践。这才是读书。”
【译注】
许衡说:“读书求学最忌自满,因为虚空才能盛东西,满了就无法装了。”求学的人应当对这话感到钦佩。陈子兼说:“读书必须懂得出入的方法。开始时要考虑用什么方法能钻进去,最后要想办法跳出来。看书看得入迷,觉得道理亲切,这是入书法;实际运用得得心应手,这是出书法。”
薛文清说:“读书学习不是空谈理论,应该在待人接物中,随时应用、体会、检验。如果只是空泛地学习天下各种理论,却不知如何运用它去很好地处理问题,那么学这种空头理论到底有什么用处呢?”
高攀龙说:“求学的人在读书时,应该字字句句都运用到自己身上,一面深刻思考体会,一面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原文】拣做过事,心自明了;读未明书,学有进境。
【译文】
择取亲历的往事,分析利弊,得失自然明了;研读未懂的书籍,沉潜其中,学业自然精进。
【原文】与智者言,学其旨趣;与愚者共,教以当然。
【译文】
和才智高的人交谈,应学习他思想的精髓;
与智力差的人共事,要教诲他当然的道理。
【原文】人惧不能自立,莫患人欺;学至有所见闻,莫愁运蹇。
【译文】做人,只怕不能自立,不要怕别人欺侮;求学,只要确有见识,不要怕运途艰难。
【原文】志宜远大,谓我不可及人,甘于自弃;心贵和平,休云世莫我知,便尔自负。
【译文】志向应该远大,说自己赶不上别人,那是甘心自弃;心胸贵在谦和,说世人不了解自己,那是骄矜自诩。
【原文】取友观其大处;读书识其纲领。
【译文】结交朋友,要看其大节,不可求全责备;读书学习,要抓住纲领,以求纲举目张。
【原文】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恭谨自守,心境自然静定;收敛气机,心气就会平和。
【原文】
读未见书,重新眉宇;温已习业,再洗胸襟。
【译文】捧读未见之书,令人面目焕然一新;温习已课之业,使人心胸如同再洗。
【原文】
抱济世才,莫皆自弃;未阅历事,安得为知?
【译文】人人都有济世才能,不要轻易自弃;不曾实际经历世事,怎能自命才能?
【原文】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读书学习,贵在提出疑问,疑问是确信的先机;读书学习,贵在循序渐进,渐进方能最后成功。
【汇评】
陈白沙云:“疑者,觉悟之机,知其可疑,而思问焉,其悟自不远矣。若徒以为晓得,便竟住了,大无益。”吕新吾云:“天地所以循环无端,积成万古者,只有四个字,曰:‘无息有渐’,为学亦然。”
【译注】
陈献章说:“提出疑问,是从迷惑中醒悟过来的关键,知道可疑,就想向别人请教了,这就离觉悟不远了。如果认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就停止了探索,这是对求知非常不利的。”
吕坤说:“天地万物所以循环往复而没有终始,积累成万古的历史,就是因为不停而逐渐地变化,求学也是这个道理。”
【原文】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理,要使自己由衷折服方可;向人谈理,要使别人由衷赞同才成。
【汇评】
老妇能解之诗,便是幼妇绝妙好词;行文而如鬼咒神谶,尔虽得意,谁为点头?
【译注】
老太婆都能听明白的诗。就是“绝妙好词”。写文章晦涩难懂,如鬼咒神符,作者自己虽然得意,又有哪个读者会点头称许呢?
【原文】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译文】
爱惜精力,留待将来担负经天纬地的重任;虚掷光阴,请问何时报答君主父母的恩情?
【原文】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宇宙万事万物,都在个人本分之内;个人本分之事,含在宇宙万象之中。
【原文】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身虽然生在天地开辟之后,心却涵盖着天地开辟之前;身虽然在万事万物的纷扰之中,心却凌驾于万事万物的纷扰之上。
【汇评】
康节诗、白沙诗。皆超然物表,阅之作天际真人想。
【译注】
前两句是邵雍的诗,后两句是陈献章的诗。都超然于万物之外,读来令人产生做遨游天际的仙人的想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