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状最基本的风筝说起。最简单的应是平板状的方形风筝了,这种风筝一般用两根长度不同的提线固定在风筝中轴上下适当的位置,使风筝在空中与风向成一定的迎角,下方装有两根一定长度和宽度的尾条,如图1所示。让我们来分析风筝是如何上升以及保持姿态稳定的。
1.风筝的上升过程
图2是平板状的方形风筝在空中稳定时的受力示意图。风吹在风筝表面上,产生一个垂直于风筝面的压力F,这个力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分力F2和竖直方向的分力F1。F2的作用是使风筝远离,F1的作用是使风筝上升,同理,风筝线的拉力T也可以分解为水平和竖直两个分力T1、T2。G为风筝的重力。当风速较大时,压力F较大,竖直方向满足F1>T2+G即F1-T2-G>0风筝上升。此时应该将风筝线放出,使水平方向满足F2>T1,风筝远离。风筝上升到一定高度和距离,风筝线重力大大增加,使得拉力T大大增加,而且风筝和竖直方向的角度减小,使得分力T2大大增加,当达到F1-T2-G=0时风筝就不再上升,而是稳定在空中。风筝刚放飞时,地面附近风速常常较小,往往需要人为助跑来加大风的压力F以满足上升的条件,这里应用了相对运动的原理。
2.风筝姿态的稳定
图1所示的风筝如果没有尾条,在空中的姿态是很不稳定的,风筝面会以拉线方向为转动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或摇摆,若提线位置系得不合适,使得风筝的重心落在转动轴的上方,风筝还会头朝下颠倒过来,迅速栽向地面上。给平板状风筝加上适当重量、适当长度的尾条是使风筝状态达到稳定的有效方法。当风筝的身子转过一个角度时,尾条的方向由于所受重力和风力的方向不变而保持不变,从而产生使风筝回复原来位置的力矩,图3为顺着拉线方向正视风筝时的示意图,F1、F2为重力和风产生的拉力的合力在风筝平面内的两个分力;L1、L2为二力到转动轴O点的力臂,产生的回复力矩为:M=M1+M2=F1×L1+ F2×L2,可以看出,当风筝的身子偏转的角度在0°—90°范围内时,力臂L1、L2随偏转角的增大而增大,从而保证了风筝姿态的稳定。
保持风筝姿态稳定除了加尾条的方法外,还有利用类似于飞机垂直尾翼的原理,增加与风筝平面垂直方向的投影面积的方法,其做法一般都采用取使风筝面翘起成孤形的方法,如图4所示,S1为风筝有效的迎风面积,S2为等效的垂直尾翼面积。对飞机来说,当气流方向和机身长度方向一致时,垂直尾翼的迎风面积为零,不产生回复力矩;当机身由于不稳定因素而产生以通过质心的竖直轴线为轴的偏转时,垂直于尾翼的迎风面积就不为零,气流将产生垂直于尾翼面的压力,形成回复力矩,使机身回到原来位置。同理,当风筝面以拉线方向为转动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或摇摆时,两侧空气将通过等效垂直尾翼面积产生对摇摆运动的阻力,同时迎面气流也将产生对垂直尾翼面积的压力,前者使摇摆减缓,后者产生回复力矩。当风筝在放飞时受到风力后风筝面会弯曲成弧形,称为软翅风筝;也有一些风筝在制作时,用线将风筝面事先拉成弧形,都是利用上述原理使风筝姿态稳定。
(二)风筝制作材料的特点及选择
1.竹骨架
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竹材的特点是:质轻、纤维直而密(皮部),因此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可以劈成各种规格的条,加工方便。可以热弯曲,定型后不易变形。缺点是刚性不如木材。竹属禾本科竹亚科植物,我国竹种很多,有22属200余种,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竹种的选择:
(1)毛竹(楠竹)
主要产地: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
主要特征:是我国分布最广,产量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粗大端直,杆高达20多米,径达16厘米或更粗,竹壁厚在0.5—1.5厘米之间,节间长40厘米,材质坚硬,强而韧,劈篾性能良好,是制作各类风筝的良好材料。也是我国制作风筝的重要材料。
(2)桂竹(五月季竹、寿黄竹、小麦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各省、河北、河南、四川等地。
主要特性:杆高达15米,径可达14—16厘米,中部节最长达40厘米,竹“杆粗大,竹材坚硬,篾性也好,是制作风筝主要受力部分的良好材料。
(3)水竹(烟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以南广为分布。主要特性:竹杆高5—10米,径4— 6厘米,节问长20—40厘米,竹型中等偏薄,竹杆端直,质地坚韧,力学性能好,劈篾性好,是制作小风筝或大风筝细部骨架的良好材料。
(4)慈竹(甜慈竹)
主要产地:长江流域以南一带地区。
主要特性:竹杆高5—10米,径4—8厘米,节长可达60厘米,竹壁薄,竹质柔软,力学强度较差,但材质较轻,利用这种竹材所劈成的条(不刮肉),可制作中型风筝上的直杆。不但具有一定的刚性,重量还比其他竹材轻。
此外,还有檬竹、甜竹、石竹、黄箬竹、箭竹等。
竹材的选择:
(1)纵向地看一根成年的竹杆,可大体上分成根部、中部和梢部。根部节密须多形不整,不可使用。梢部明显地变细,枝多也不可用。只可选用中段节长,粗细变化很小的那一段。
(2)横断开一竹,观其端面,最外部是竹皮,皮内纤维组织密集的部分是竹青,竹青内部组织疏松的部分是竹黄,制作风筝一般只使用竹青和竹皮部分,竹黄要削去。但削去多少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3)刚刚采下的新竹水分多,易弯曲变形,要放置于阴凉处自然干燥一段时间后才能用。放置了数年,水分很少的竹子脆而坚硬,不易弯曲,一般情况下也很少使用。当然,没有长成年的幼竹和多年在地里都自然裂开的老竹也不能用。
2.蒙面
传统中国风筝的蒙面以纸、绢为主,现代也使用人造纤维纺织品或无纺布,塑料薄膜等多种新材料。
(1)纸材:
糊风筝所用的纸要求纤维长,有韧性,薄而轻,透气量小,着色性好,由于温度变化所引起的变形小。传统中国风筝所使用的纸多半为手工制造的长纤维纸,如绵纸、皮纸、宣纸、雅纸、高丽纸等。现代使用的还有很多机制纸,如温州机制皮纸、美浓纸、拷贝纸、油封纸、电容器绝缘纸等多种。选择用什么纸决定于风筝的大小、部位、飞行条件、着色要求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风筝的大小为主。一般风筝越小,用纸越薄,越轻柔。例如一些小型风筝就要使用高强度的皮纸、高丽纸等,而大型风筝所用的纸要由几层裱在一起使用。
(2)绢材:
绢是一种很薄的真丝纺织品,重量轻,强度大,有很好的着色性能,是传统中国风筝的常用蒙面材料,但成本很高,不宜初学者使用。现在有一些夹以人造纤维的比绢更薄的纺织品,如电力纺(绝缘纺)和洋纺等,它们比绢轻,强度大,透气性也更小。因此,目前制作传统中国风筝往往用纺代替绢。用纺织品糊风筝大都要经过先期处理,即用胶矾混合液浸湿后晾干熨平再用。这有两个作用,一是减小透气性;二是在绘画时容易着色,颜色不会浸洇。此外,用胶矾处理过的绢也硬挺一些,不像没有处理的柔软。
传统的胶矾配方比例是胶2,矾1,水36。即20克骨胶加10克明矾加360克水,加温溶解成的液体。但也有些风筝用未用胶矾处理过的“生绢”蒙面。另有其特殊的效果。
(3)复合材料:
传统的大风筝常使用复合材料蒙面,即用绵纸或皮纸托裱的绢。这种材料强度大,气密性好,着色性好,具有纸和绢都无法比拟的性能。
(4)新材料:
上述传统中国风筝的蒙面材料有两大缺点:一是没有抗水性,一弄湿后颜色褪落,蒙面也损坏。第二是强度差,经不住大风或高速飞行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考虑应用新材料。例如尼龙绸、锦丝绸、无纺布和塑料膜,都是很好的材料。它们的气密性好,不怕水,前三种的强度远远大于纸和绢。塑料膜的品种很多,有的极薄,重量只有绵纸的1/10。但也带来新问题,如着色、胶合等方面。
(三)风筝四艺——扎、糊、绘、放
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四个字:扎、糊、绘、放。简称“四艺”。简单地理解这“四艺”即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放风筝。但实际上这四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全部传统中国风筝的技艺内容。
“扎”包括:选、劈、削、弯、接。
选材:前面已经介绍过。
劈竹:由于竹的纹理平直,因此可用“劈”的方法沿竹的自然纹理把它撕开,而不是用刃切开。由切口—劈入—拨开三步构成。劈竹前要把圆竹进行初加工,去掉竹根和竹梢,截成约1—1.5米的圆竹段,再把竹段劈成8块宽度大约相同的竹板风干待用。劈竹用具除传统的厚背劈竹刀之外,我们可以自制劈刀。找一段厚5毫米以上,宽约50—60毫米的钢板,长度约200毫米,最好在一端有个直径约15毫米的孔,如旧的汽车弹簧钢板即可。在砂轮上把板的一边磨成两边倾斜45’—60’的斜角,形成刃口,再找一根能插进孔洞的钢棍。长度约300毫米,这个劈竹工具就做好了。它可以轻易地劈开任何直径小于160毫米的大竹。
削竹:削是劈后的精加工,是用刀刃在削刮竹材,使它加工成各种风筝零件所需要的各种不同宽度、厚度和斜度的竹条。传统多用“抽削”的方法,即操作者坐着,在腿上铺块厚布,左手拿竹材,竹皮向下,右手横向持刀,刀刃压在竹肉上,稍向下倾,用左手用力把竹板向后抽出,竹肉即被削掉一层。适当调整刀刃与竹板的角度和压力,便可改变削掉竹肉的厚度。
弯竹:竹材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件来。弯竹过程先是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不停地转动竹条,设法使竹条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并来回移动,使其各部逐步加温。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断,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家。因此要掌握好时机,稳准地弯曲,最好一次成功。在电烙铁上弯曲时可一段段地进行,最后弯成一个较大的弧形,小弧形则一弯而成。竹皮向外弯曲容易,竹皮向内弯曲困难。弯曲后可把竹条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更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简单概括即时预热—弯曲—定型。
连接: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除此之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
1.绑扎包括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交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恨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90°,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平行绑线法。平行连接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6倍以上,才有足够的强度。搭口接既简单,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
2.扣楔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在纵向骨架上的打孔,而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
3.活头用于风筝的折叠的部分。在中国风筝里最常用的是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
4.插接方法用于连接可拆装的零。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制作插管时要考虑到插紧后的摩擦力和抗弯曲力,所以插管必须有一定的长度,不能太短。
“糊”包括:选、裁、糊、边、校。
选材:前面已经介绍。
裁剪:风筝上平面部分取形容易,只要把蒙面材料铺在风筝图纸上绘下外形来就完了。但在风筝上有很多曲面,如沙燕的翅膀,就是一个复杂曲面,取形时必须先用一张纸放在沙燕翅膀的骨架上比好,并沿边缘剪下来,然后再按纸样绘在蒙面材料上。下料时必须略大于纸样的边缘,而且要比糊蒙面时所用的卷边稍大一些,并要考虑纹理,务必使风筝左右的纹理对称,而且尽量避免使用倾斜的纹理。
糊:糊纸前,往往先把胶涂在骨架上。目前最好的胶是乳胶,涂胶最好用毛笔轻轻涂在骨架上,使胶均匀。胶的浓度要看所糊材料而定,所糊的材料越薄,不要很大强度的,可用稀一点的胶水,相反,则要求胶合强度也大的,胶水要浓一些。要注意一些骨架的角落里不要积留很多胶水,避免蒙面不平整。往涂好胶的骨架上蒙面要准确地放在骨架上,尽量少移动。蒙面在骨架上要平整,各处的松紧程度要相向,避免引起风筝的扭曲变形,严重影响飞行。蒙面的骨架上定位后,要用手轻压四周,使蒙面与骨架贴牢。
边: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当风筝不大,而蒙面与风筝骨架的胶合强度很大时,可直接用刀子把剩余的边缘切掉,叫“切边”;当需要增大强度,则把多余的边缘剪下一部分,留一部分涂胶后卷过来,叫“卷边”;当需要更大的强度时,卷边后还要把多余的部分缝上,叫“缝边”; 当用塑料薄膜蒙面时,它与骨架的粘合强度往往不够用,而又不宜缝合时,就要用把多余的边缘卷过来再粘合的方法,叫“粘边”。
校:在蒙面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检查风筝骨架的正确位置,发现有扭曲,不对称等情况要随时校正,否则等整个风筝糊完以后再发现问题就不易校正了。
“绘”包括:色、底、描、染、修。
色:传统的中国风筝几乎只使用品红、槐黄、品绿和黑色,这四种颜色。品红、品绿、槐黄和黑,这几种颜色大部分都很鲜艳,它们之间的对比是较强烈的,再加上黑、白线条的运用,就可以更加强对比的效果。画出来的风筝却琳琅满目,绚丽多彩。现在有了更好的透明色,取得了更好的色彩效果。
底:有很多风筝在绘画之前,要先上底色,例如制作蜻蜓或蝉风筝的翼,在绘制纹理之前,就必须先上底色。这种底色一般在未糊之前上好。因底色上大面积着色,要求均匀或渐变,往往先把纸或矾绢铺在桌面上,在表面先用板刷刷上一层水,使其湿润后,再用板刷均匀地涂上透明色,等稍晾一会,还未完全干时再刷一次,直到适度为止。待完全干后用熨斗熨平。如果没有渐变色的要求,则可用染色的办法处理底色。把溶好的颜色放入平盘中,把纸或绢裁成小于平盘的宽度,用手拿纸(或绢)一端的两角,使它浸入色水中,然后沿盘边轻轻拉用,则纸被全部浸湿着色,等全张纸都拉出色水以后便轻轻地把纸挂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上,像晾晒被单一样,待干后熨平便可使用了。如能买到事先染好的彩纸、彩绢也可直接使用,不用自己染了。
描:准备好有底色或无底色的蒙面材料以后,就可以开始绘画了。画前先要在白纸上用墨线绘好大样,各细部花纹都要绘出,只是先不用上色。把准备好的蒙面材料铺在大样上,用毛笔勾出全部线条来,根据图案的要求,有黑边的全用墨线勾出,大黑面用墨染好,个别图案是白边或色边的用白粉或颜色勾出。对于描线的要求是:准确,均匀,流畅,对称。
染:指着色。对于没有矾过的“生纸”、“生绢”在勾画的图案上着色之前,先要在着色部分用笔上一遍胶矾水,待干后再上色。凡较大面积地着色,尽量多选用透明水色,小面积着色可用不透明的颜色。如在特殊情况下,要大面积地着不透明颜色时,一定不可上得太浓,太厚,否则会引起蒙面的局部僵硬或局部抽缩,使整个蒙面无法使用。
修:指染完色以后的修饰和勾勒方法与绘画同。
“放”包括:风、线、放、调、收。
风:春秋两季的风向及风速较稳定,经常有缓缓上升的气流,加上温度适宜,风景宜人,很适合放风筝。风筝的选择风力大小与放风筝有很大的关系,2—3级风的天气,一般可以放面积在0.1—0.5平方米的小型,如软翅鹰、小燕、蝴蝶、蜻蜓和硬翅人物风筝。3—4级风的天气,适合放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的中型风筝,如人物、七星八卦、立体筒形、飞机以及龙类串式风筝等。5级风的天气不宜放一般的软翅风筝,如果要放那就需要添加尾巴,5级风时只能放2平方米左右的大型硬翅风筝等。装有硬翅的筒子类风筝、企鹅串式风筝、八角形风筝等。6级以上的风力,不宜放一般风筝。
线:随便的用尼龙线、钓鱼线、轮胎线、编织线。除此还有一些专用的风筝线具有比重比水轻、强度高、光滑、耐磨等特点。
放:有时在风力弱的天气中施放风筝,在起飞时已奔跑至场尽端或余地不多的情况下,当风力不济必须频频快速用力向后撤线,给予人为的加风,如感觉风筝线稍重即刻把握时机放线,如感觉减轻则应停止放线,如风筝有下降的趋势,有时尚须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至风筝能在天空托住不坠,起飞工作方算圆满达成。
调:在风向及风力不稳定情况下则必须进行调整。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将有翻转栽落的危险,此时有两种控制方法,其一是迅速放线,其二是迅速向前奔跑数步,均可缓和其情势。但有时风力突然停顿风筝向下坠落,应该用相反的方式处理,即刻向后迅速奔跑,如果后退无果,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风力弱使放风筝或起飞困难的时候,应该尽量节省场地,能不后退则不退,以便在必要时向后奔跑。反之,风力强劲施放风筝又必须尽量退至最后端,以便有需要时向前奔跑,同时在场地宽阔的情况下,如果风筝不慎栽落将不致挂在树梢。有时低空气流极端不稳,涡流漩力过大,则风筝起飞后尽向一边倾斜;有时风向突然变化无常风筝东摇西晃,此种气候最好停止升放,因为这并不是风筝本身的问题。
收:收回风筝比较容易,只要避免收线过急即可,因为当收线时,风筝线与地面所呈角度愈来愈大,收线过急风筝则有向前俯冲跌落之危险。其次在收线时要尽量避开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降下挂在树梢尖端。
这“四艺”的综合活用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制作与创新的水平。
(四)风筝的制作流程
1.了解风筝升空的力学原理。
2.知识准备:风筝的历史、风筝的研究、结构问题、材料种类及其物理性质、材料的选择常识等。
3.资料的准备及分析:风筝造形的种类、有关国内外风筝造形图片资料、风筝形态及结构发展的可能性等。
4.基础条件的假定:个人的技术能力、经济的负担能力、时间的运用情况、工作环境及升放场地之有无等。
5.命题:根据上列各项基本条个人趣向,决定目标及设计对象。
6.日程表:详细规划工作日程表,预计用多少工作时完成,避免与其他工作时间发生抵触。
7.草图:构思考虑形态同时兼顾结构,把解决问题的各种造形及结构一一用速描画出,数量愈多愈好。
8.检讨、评价:将草图检讨及评价,经去芜存菁后,选择其中最佳的方案。
9.决定方案及制图:决定最佳方案后,规划其结构及各部分大小长短尺寸,然后制平面图,立体风筝造形尚须绘制结构图。
10.材料及工具的整备:准备竹材、纸、颜料、浆糊、捆绑骨架用线等材料及小刀、剪刀、小锯条、铅笔、毛笔、蜡烛或酒精灯等工具。
11.扎骨架:选择笔直的三年生桂竹,将竹先剪成 0.4厘米—0.5厘米见方之长条形竹筋(向竹店定制较为便捷,四尺长度一根约八角),选择其中较直者用刀削成适当粗度,然后用小锯一一锯成,需长度再开始扎架。有时弯曲部分须用蜡烛或酒精灯加以熏烤,呈预定的弧形,熏烤时竹筋不可离火过近,否则会烧焦。竹材过干需要沾水,竹筋受热后执竹两端之双手宜稍加用力使其弯曲,有变形征象及感觉后即将竹筋移至火烛旁边,俟其稍冷后再行松手,否则竹筋会自行弹回。捆绑竹架应自中央主干部分着手,立体几何形态风筝有时做成很多单元形状然后接合一起。扎架以前,最好在所有竹筋预定扎接处用尺量准作成记号,扎架完毕后,各处予以检查是否则对称,两端弹性重量是否冷胶涂在线绳上,干燥后异常坚固不致松脱。骨架扎好后有些地方须要用线绷紧,以防骨架变形。
12.糊纸:将纸比照骨架之形状先用铅笔轻描轮廓,再在各边多画出一公分左右边缘,然后按此边沿裁剪。糊纸时除将纸边涂抹浆糊约 1.5厘米左右宽度外,竹架部分也应该稍擦浆糊,然后互相粘接。有些软面风筝,如蝴蝶、蜻蜓的翅膀边缘无竹条,可将纸边涂糊后予以折边,折边内的折叠处,如再粘里一条细线在内,则使纸边更加坚固不易撕裂。中型以上风筝有时须要裁剪数块纸一一粘在竹架上,如果某块面积较大,可裁两公分宽之纸条,糊在背面的竹条或拉线上,施放受力时纸面不致被风鼓起。
13.绑拴提线:选择适宜之施力点绑拴提线,视骨架结构情形系绑一根或两根以上。
14.试飞:选择对风筝受力强弱适宜的风力及施放场地试飞,有时移动提位置再行试飞。
15.修正:经更换提线位置及长短,仍未能顺利飞升时,视试飞情况变更部分结构,或将竹筋削细调整受力面。
16.试飞成功:经一再试飞及修正,最后直至风筝能平稳飘浮于天空始算成功。
17.着色:试飞成功后再开始敷色,如果试飞前即将颜色涂好,试飞有问题再修正时会将颜色弄坏,有时纸面破损须重糊后再敷色彩。
18.完工:全部工作完成,将风筝妥为收藏,俟合宜之时间及风力再行升放。
(五)制作口诀
在中国民间流传的风筝“扎糊诀”和“画诀”。这些据说是曹雪芹所作的。“扎诀”和“画诀”到底成于何时,出自谁手尚无定论,而且所传的内容也各有出入,这些“口诀”是前人对传统中国风筝技艺的记录和总结,是以前风筝技艺流传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不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这些口诀都对我们了解认识、研究和探索中国风筝的历史和技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雏燕扎糊诀
雏燕如何糊扎?依纸计算莫差。
头乃四横三竖,胸腹两头相加。
主条五段等分,尾竹正方交叉。
全长十取七五,裆线上五更狭。
三停中路是主,两翼尤须详察。
诀为四三三四,变化悉靠自家。
肥燕扎糊诀
肥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两腹齐尾根。
中间应照拍子计,主条七段皆等分。
两膀对扎似半圆,上条健直下条纤。
膀角主要是存形,尾中配花须持平。
两者务必扎牢固,上大下小利泻风。
中路裆肥为保稳,收放不致左右倾。
瘦燕扎糊诀
瘦燕三三法更奇,一头一腹尾根齐。
头宽应是长之半,胸是膀条十之一。
十段等分论条架,膀梢瘦削方俏皮。
下端长短如何定,六五于十最为宜。
头腹相停裆略短,一五于十尤须知。
腿瘦狭长单面软,泻风左右不倾歇。
比翼燕扎糊诀
比翼双头燕,扎法格调变。
头高一作基,八一乃其范。
胸腹是正方,个半宽为宪。
梢软膀兜浅,受风匀也遍。
比度五七强,横平须略欠。
裆同头之高,风自中路散。
硬膀扎糊诀
硬膀糊从两翅先,纸由条后搭向前。
膀线两端纸开口,先将稠糊涂外缘。
两旁凹处须一致,不然吃风必转圈。
受风泻风上中下,三停搭配重两端。
下部是尾主泻风,根软保稳不倒翻。
头小凹糊增风力,上大切记要平粘。
软翅扎糊诀
软翅扎时条最难,汗不去透形必还。
主条受风应力大,反用竹青要烘干。
上条是主须刚健,若有下条须扁圆。
轻巧玲珑论骨架,竹厚条密最为嫌。
喜看长干小儿女,青梅竹马戏门前。
宓妃何兴来天畔,婀娜婷婷步青莲。
小燕画诀
小燕欲将童子拟,四肢渐大短身躯。
颈长疑是头颅巨,眉清目秀意顽皮。
口角乳黄犹然在,胸中洁白更无欺。
权寄游兴桃源水,且寓逸情武陵溪。
尾随下蛱觅花圃,时逐鸳鸯戏芙蕖。
殷殷祝福椿萱茂,仙寿遐龄过云霓。
雏燕画诀
雏燕如何来画,拟人是胖娃娃。
肢短头宽且大,尾小羽稀有差。
双瞳澄似秋水,两颊艳若荷花。
眉开眼里含笑,黄口呢喃催话。
心头洁白天真,胸中坦率无瑕。
孺慕情意拳拳,除此哪有牵挂?
春未习步花丛,夏初学飞林下。
时伴彩蝶翩跹,偶随鹤雀穿架。捉捕螟螣蟊贼,巡田收苗护稼。
肥燕画诀
大地春回景色妍,燕子报喜到人间。
画拟人态形神备,笔法意匠体势全。
广额丰发腮含笑,眉梢上轩见喜颜。
红润眉心花绽蕊,绿泛眼膜叶钩连。
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
颔如满弓承双颊,胸似银瓶气度轩。
蓄势待发权在握,时根腋翎必相衔。
两笔皆寻膀线起,位在中央不可偏。
腰列纹锦即尾羽,上寿福禄在两端。
二尺一节尤须记,尾翎似盆节下悬。
主尾展开八字势,四翎适为一个宽。
两膀画作菱角形,肩领双钩月半圆。
铁肩高耸凌云志,一展遐龄可齐天。
翎如尺数各加十,上起中线下到弯。
羽内纹锦花一簇,红桃绿柳色最鲜。
五福捧寿桃花瓣,十绿全臻柳叶尖。
彩蝶双双飞上下,不负春光舞翩跹。
瘦燕画诀
纤纤瘦燕舞临风,竞掠翩跹上九重。
天际频传钲鼓乐,云端隐闻丝竹声。
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霄宫。
为貌娇姿拟人态,须将意匠写神形。
金盘舞起羽衣飘,锦绣仙裙束细腰。
万缕情思双鬓上,一段风流两眉梢。
盈盈笑含樱口闭,脉脉情余此目意。
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
鬓云覆颈衬玉颔,细指捧心愈增妍。
红中一幅缀素锦,酥胸双凸柳腰纤。
翡翠珊瑚镶宝带,雾彀冰绢束金环。
环带锦饰三元寿,裙绦彩多蓝紫绣。
福禄连绵绕仙桃,回纹万转玲珑透。
乐奏归风送远曲,浓歌艳舞风星倚。
锦瑟凝歇曲似终,绎福缤纷舞又起。
仙秧拂云翦翦飞,珠袖临风飘飘举。
胭脂霞披石榴裙,红映九霄晴空里。
尘缘未尽一线牵,瑶池罢宴返人间。
谁道天方能持后?应许掌上看留仙。
半瘦燕画诀
新燕至秋羽初丰,貌似少年弱冠容。
黄口犹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
神凝两目澄秋水,气贯双眉耸剑峰。
世事未谙烟棱角,胸怀坦荡喜争雄。
清晨戏蝶翻花圃,黄昏逐蝠入云层。
邀集新雨觅仙境,会同故友访武陵。
奋翼千仞冲霄汉,展翅万里乘长风。
宇内翱翔无所羁,明春北返忆归程。
比翼燕画诀
比翼双燕子,同命相依依。
雄羽映青彩,雌羽耀紫晖。
相期白首约,互证丹心誓。
(六)风筝制作实例
1.蝴蝶风筝的扎制
一个“蝴蝶”共有四根骨架条。选择较老的竹子,劈成5—6毫米宽的细条,截成约150毫米长的段,去掉表皮和内瓤,刮成楔型的薄片,使其在一定范围内符合所要求的正面的尺寸。刮削过程中要随时透光观察,看刮得是否均匀、平整。刮好后烤弯,烤弯时,火候要略大,要使其在使用的范围内变成均匀的浅褐色,但不得焦糊。然后,合适部分(同样弯度的竹片既可做上膀条,只是截取的范围不同。故截取时,要分清上膀条和下膀条)。用精制的刀片劈成截面形状为矩形的4对细条(4对细条从始至终都要分别放置,不得混乱)。再将各对细条刮削成所要求
展眉喜兴发,顾眄神彩奕。
语语多深情,绵绵无尽意。
引领瞩遐观,襟怀犹但适。
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
卜居武陵溪,仙源靡赋役。
相敬诚如宾,直情非伪饰。
偕隐岂邀名,滤泊实素志。
连夜新春雨,花开不违时。
牡丹已葳蕤,红绿交相辉。
彩蝶翩翩来,迷花不知惜。
锦衣纨绔者,尽是轻薄儿。
耻与侪辈伍,联袂去云霓。
倒图画诀
填墨为范成倒图,黑白易位抑何殊。
嗜痴有人偏喜爱,好怪无事不追逐。
别开生面变旧法,另创奇观辟新途。
个中布局耐寻味,巧用纹样见功夫。的侧面的尺寸。刮削时,要将两根细条并拢、对齐,刮削动作要轻,刮削次数要多,以保证均匀、平整。两根细条还要经常翻面、调头、变换位置,以减小误差。整个刮削动作要轻,刮削次数要多,以保证均匀、平整。整个刮削过程要在平滑的木板或塑料板上进行,不可用金属板或玻璃板,以免加剧刀刃的磨损。
“蝴蝶”的四根骨架条呈“十”字对接,对接处用两张较硬的纸片夹粘牢固。过程如下:将事先画好的“蝴蝶”图样铺在桌面上,再覆盖一层平整的透明塑料薄膜。将一张纸片涂上乳胶,胶面向上摆放在四根骨架条的对接处。将一对上膀条位置粘好,用重物压住,以防错位。再将一张纸片涂上乳胶,胶面向下粘在四根骨架条的对接处。对准位置后用手指头压实,使骨架条与纸片严密粘合。将重物移去,检查各条的位置。若误差较大,应进行调整,调整后重新压实。待乳胶干结后即可粘贴蒙面。
蒙面材料用洋纺(小纺),不可用绢(因为绢的柔韧性较差,而且透气太多),将洋纺过水,晾至半干时熨烫平整,使洋纺的经纱、纬纱相互垂直。用镊子夹住骨架的纸片,将骨架的一面均匀、适量地涂上略加稀释的乳胶,勾出蒙面的轮廓线(凡需剪开的部分都要勾描胶线,以防散边)。熨烫后沿轮廓线剪裁成型,再贴上身子就是“蝴蝶”的雏形。
“蝴蝶”的身子是用纸做的,身子上的两根触须,取自猪鬃刷子。两根触须的细端夹粘在两片身子之间,粗端露在外面,若用乳胶点成图中的形状再涂些颜色就更加逼真。
“蝴蝶”的绘画尽可随意,但所用的颜色只能是透明色,不能用含胶、含粉的颜料,以免蒙面产生非正常形变而影响飘飞效果。若非用不可,也只能在靠近骨架的部位略加点缀。
“蝴蝶”画好后,熨烫平整。将蒙面的中线剪开,剪至身子的尾尖处再分向两侧,剪好后,熨烫定型。熨烫后,整体形状可能略有改变,只要两侧对称就无关紧要。定型后,栓结无级可调提线(最细的合股尼龙线),提线长约100毫米。全部完工后,逐个试飞,牵引点的位置及蒙面中线剪开的长度稍有改变即可影响飘飞效果。效果最佳时,两个翅膀大幅度抖动,手持牵引线有明显的震颤的感觉,收线时应可飞过头顶,放线时应可盘旋远去。这种“蝴蝶”可以单个放飞,也可以成对放飞。成对放飞要用担子(挑子)。担子是一根竹条,长约320毫米,中腰0.8毫米×0.8毫米,两端0.6毫米×0.6毫米。中腰栓一段最细的合股尼龙线,用以连接牵引线。两端各绑一个用细钢丝做的小勾,用以挂接“蝴蝶”提线。
放飞时,一对“蝴蝶”翩翩起舞,或离或即追逐嬉戏。亦或偶尔“掐”在一起,翻转下落。此时,只要抖动牵引线即可使他们分离,继而扶摇直上,飘忽于晴空之中。但要切记,风大时容易断线,所以放线长度最好不超过30米。
2.电光眼动态龙的制作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风筝历来以精致龙头的扎制工艺和逼真精美的造型而得到世人的喜爱和喝彩。传统的龙头经多少年多少代风筝艺人的流传和改进,形成了今天的精美造型。传统的龙头各部位都是固定不动的,似乎缺少了点活灵活现的动态感。为了改变这种固定不动的造型,使龙头增加活灵活现的动态感,工匠们近几年来在龙头的动感方面做了一点大胆的尝试,经过多次反复实验,对龙头的扎制做了几个部位的改造。在不破坏龙头的传统造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它的动态感。改造后的龙风筝放飞到空中时,放飞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放飞线一拉一送,导致龙下额的前后摆动,使龙嘴自动做闭合张开的动作。龙嘴闭合时带动龙舌自动收进口中,龙眼自动闭合,龙眼内灯泡自动熄灭。相反,龙嘴张开时,龙舌自动伸出,龙眼自动睁开,龙眼内灯泡自动通电闪光。其特点是重量轻,增加了风筝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动力来源于放飞者手中的牵引线,操作简便随意,增加了放飞者的运动和乐趣,使龙风筝在空中的效果真正能够像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受到周围风筝爱好者的好评,并在2000年中国首届风筝创新作品大赛中获得铜牌。
现将电光动态龙风筝的各传动和转动部分的制作与原理分别介绍如下:
龙嘴的张合部分,由龙下颌前后摆动而形成。具体制作:下颌根部有向后延长约80毫米的两根竹条。与龙头主圈的接触处钻直径1毫米小孔,用大头针插于其中当旋转轴,成为龙的下颌关节。
龙眼睑的制作及眨眼动作。龙眼睑须做成比龙眼眶直径略小直径70毫米的半球状竹条框架,用1毫米×3毫米的竹条扎制直径70 毫米的圆圈,然后用1毫米×1毫米的细竹条弯成与竹圈相同直径的半圆状,纵3根、横3根,呈放射形状固定于竹圈上,使其为半球状凸面,将其糊面,涂色,并在有凸出的竹条处粘金纸,使龙闭眼使有金光闪闪的效果。在竹圈的直径两端处和龙眼眶的相应处各钻1毫米小孔,并插大头针做转轴。在竹圈内侧转轴上方20毫米处钻直径1毫米小孔,栓上使其闭眼的拉线,同时挂上使其睁眼的细弹簧(用自行车闸线绕制),另一端固定于下面的竹架上。龙头内眼眶上外侧固定直径3毫米、长5毫米塑料管,使闭眼拉线顺利穿过连于下颚根部向后的延长竹条上。当下颚闭合时合用杠杆作用通过拉线时眼睑闭合;下颚张开时,拉线变松,弹簧回缩将眼睑拉开。
龙眼及闪光眼球的制作。用1毫米×3毫米的竹条做成直径65毫米的圆圈。用150瓦的灯泡球面当胎涂上肥皂,覆上直径65毫米的湿绢,涂白乳胶连糊4层绢,干后用圆规画直径为65毫米的圆,用快刀片沿线割开取下,整形后粘于竹圈上,中间割出直径为45毫米的圆孔,竹圈的下3/5固定于眼眶内3/5处。将前头直径为45毫米的喇叭形灯泡后部去掉,前端固定于45毫米的圆孔中成为透明的黑眼球,后部透明处用黑胶布包好,留直径为30毫米的圆孔,将手电筒灯泡底坐插入孔中。将正负极连线引出接至下颚与龙头开关触点上,通过开关后引至3节5号电池中。当下颚闭合时,接点自动断离,眼内灯泡熄灭;下颚张开时接点接通,眼内灯点亮。
龙舌随龙嘴的张合而自动伸缩:龙舌根部两边的竹条延长并向下弯曲30毫米处与龙头接触处,各钻直径1毫米的小孔,插入大头针做转轴。当下颚闭合时,舌体就会向上同时向后收回,下颚张开时舌体就会向下向外伸出。
以上介绍的几项改进制作,只是在纸面文字上做一说明,有些实际问题难以用文字准确无误地注释,需要朋友们在具体制作时加以斟酌推敲,如延长竹条的弯曲度,钻孔合部位连接的位置等都必须恰如其分,才能使各部位运动自如,达到预想的满意的动态效果。
3.传统硬翅风筝:沙燕风筝的制作
沙燕风筝分为:雏燕、肥燕、半肥燕、瘦燕和半瘦燕等。这里以肥燕为例,因为其他几种都只是在结构上有所不同,而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关于沙燕,其骨架扎制歌诀如下:
肥燕四四法最新,一头二腹一尾根;
上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
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
中腹应按双方计,尾竹上端中线寻;
下端长短如何定,横设架子首尾平;
托纸中间方四块,两膀各四必相等;
头部迎风腹为主,尾竹要软好泻风;
裆肥纸阔单面软,迎风不会左右倾。
关于歌诀的释义是这样的:“四四法”是指从头到尾根(风筝两腿中间的档)共是四个长度单位,“一头二腹一尾根”是指风筝头腹和档长分别为一、二、一个长度单位。
“上条平直须坚硬,下条扁软势随形”这是对上下膀条竹条相对软硬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上膀条的硬度要稍稍硬一些,而下膀条相对于上膀条来说要软一些,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刚开始学习制作沙燕风筝的时候,一般不容易确定上下膀条的硬度,这时您可以这样进行区别,如果制作完成的风筝在放飞的时候,在其他方面都正常的情况下,风筝放飞时总是旋转,这时你可以初步判定风筝的膀条偏硬,通常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将上下膀条的硬度降低,即减少膀条的宽度或是厚度,一般以减少膀条的厚度来解决。另一方法是将膀条后边的风兜增大,以利于泻风使风筝飞行稳定。为了能够保证风筝骨架制作完成以后能满足飞行的要求,特别建议在刚开始学习制作风筝的时候,不要靠用线勒成硬翅的风兜,由于在刚学习制作风筝骨架的时候,手工技艺不熟练,削成的竹条不均匀,在用线勒风兜时,容易产生两边膀兜不一致的情况,使得风筝做成以后不能正常放飞。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刚开始学习制作风筝的时候,可以在削好竹条以后,用煨烤的办法,将上下膀条基本煨成要求的弧度,然后再用线轻轻勒一下即可,这样风筝硬翅两边形成的风兜就基本一致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刚开始削制竹条的时候,不容易将竹条削得对称,一个简易的方法就是:可以将膀条用宽一些的竹条,均匀地由厚到薄削制,然后对劈为二,再削成要求的宽度,先用酒精灯煨成一定的弧度,然后把这两根竹条绑成一根膀条即可。上膀条的厚度比下膀条的厚度要大一些,也就是歌诀中上膀须硬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硬翅沙燕风筝的受力点在靠近上膀条的缘故。
头、腹竹条和尾条的连接:尾条的上端在腹条的中间部位,由于腹条下端的缘故,一般为了保证骨架的方正,尾条在与腹条下端相接处,将尾条在这里稍微煨弯一下。还有一种处理的办法是,将尾竹条的上端不要位于腹条的中部,而是稍微向下一点,这样也可保证骨架的方正,尾条在膀条扎好以后,要用细线勒成风兜,由于风兜后仰角度的不同,膀翅的宽度未定,只有将风兜勒好以后,再定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