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刘德智、李德祥、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周德山(周蛤蟆)、马德禄、焦德海等。
(二)相声流派
无论是学术、文化还是艺术,大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通常我们依照其不同的特征、表象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派系。作为文学、美学、表演学的综合体现的语言艺术——相声,从产生发展至今,离不开几代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同时出现了一些杰出的相声演员,而这些相声大师通过对舞台实践的长期接触,对相声这门艺术领悟过人,通过发掘相声的传统精髓,结合个人气质、修为,进入了艺术创作领域的自我空间,从而开创了属于自己风格的相声园地,在表演中受到听众的好评,并逐步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其代表作品的流传,使其艺术影响深入人心,形成了相声流派。下面通过介绍几个具有表性的相声流派,来拜读大师,品味经典。
1.侯(宝林)派
(1)侯宝林介绍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生于天津,满族,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幼年家境贫寒,4岁被舅舅送入北京地安门外侯家,12岁开始学京剧,拜师阎泽甫,立了近乎卖身契的字据:“投河溺井,死走逃亡,与师傅无干,如中途不学,要赔偿损失(饭钱)。”少年的侯宝林饱尝底层平民的艰辛生活。在阎家学了两年,学会了二三十出戏。生、旦、净、末、丑,什么都学,并无固定的行当,为后来相声的“唱”打下了基础。后来改学相声,开蒙老师是常葆臣,后又拜朱阔泉为师。起初,在天桥、鼓楼、西单商场“撂地”演出,俗称“平地茶园”,有所谓“刮风一半,下雨全无”,即刮起风来观众走掉一半;下起雨来,就一个不剩了。与许许多多旧社会的民间艺人一样,以此挣钱谋生,养家糊口,侯宝林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熬煎中成长起来的。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侯宝林的相声终于成为“什样杂耍”(当时的曲艺演出叫做“什样杂耍”,每场十四个节目)中攒底的“大轴儿”(谁的艺术水平高、名气大,谁就往后排。倒数第二叫做“压轴儿”,最后一场叫做“大轴儿”)。1939年他在天桥的新民茶社首次登台演出。抗日战争期间,开始与郭启儒搭档,在京津一带演出,艺术日臻成熟,声名大震。同时,他一改当时相声粗俗的风气,以高雅的情趣、质朴的格调、正派的台风赢得了广泛赞誉。当时演“大轴儿”的多是色艺双绝的女艺人,相声顶多是“压轴儿”;侯宝林起初排在第六,经过五年的奋斗,终于由第六后推到“大轴儿”,开创了相声演“大轴儿”的时代,并从此再未改变过。新中国成立后,侯宝林更焕发了艺术青春,很快就成为妇孺皆知、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他参加了相声改进小组,立志相声改革,一面对一些传统相声进行修改、加工,一面又创作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如《婚姻与迷信》等。
1955年,侯宝林参加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先后担任演员、艺术指导。1980年以后,曾出访日本,并赴美国演出。1979年息影舞台,从事相声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出版了《侯宝林相声选》、《侯宝林自传》(上)、《侯宝林谈相声》,并与汪景寿、薛宝琨、李万鹏合著《曲艺概论》、《相声溯源》、《相声艺术论集》等理论著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又恢复了演出活动,但因年事渐高,只演出《猜字》等少数相声段子,无法反映侯派相声的风貌。
1993年2月4日,侯宝林不幸与世长辞。他是人民的艺术家,毕生都以“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
(2)侯宝林对相声的贡献
1961年3月25日,老舍发表题为《健康的笑声》一文,提到相声的艺术流派和侯派相声艺术。为相声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大师侯宝林,除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以外,还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规律和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侯宝林号称语言艺术大师,语言运用功力深厚,富有特色。他的相声语言句式短小,句型多变,语调抑扬顿挫,语气运用自如,善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深沉的意蕴,也是凝练、含蓄的重要表现。侯宝林善于模仿,他的相声,语言清晰,动作自然,神态洒脱,寓庄于谐,化雅为俗,艺术魅力独特。他不重故事情节,聊天式的杂谈特别多,自指性十分突出,说的似乎是亲身经历,真情实感,听起来恍如身临其境,格外生动、亲切。侯宝林被尊为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注重相声的知识性、趣味性和评论性,对相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创新正是侯派相声的最大亮色。永不停息的革新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艺术活动。当年,以“唱”为特色的侯派相声闯入相声舞台,曾经受到非议,打入非驴非马的“另册”。侯宝林却不为所动,坚持创新,从立足、发展到最后成功,终以革新家的形象载入相声史册。他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国粹的改编整理。通过改编和整理传统相声,使之成为令人百听不厌的艺术珍品。凡经侯宝林改编、整理的传统相声,经历舞台实践,都能以崭新的风貌赢得观众的喜爱。例如,脍炙人口的相声《关公战秦琼》,本来是《笑海》第一集里的一则笑话。
第二,对相声艺术的创新。这里既有表演方式的创新,也有相声作品的创作。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侯宝林的新相声创作大体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别人作品基础上精工细作,二是与别人合作出新。如名段《夜行记》属于前一种情况。原作是郎德沣执笔的集体创作,因其在公共交通管理部门工作,有着切身体验,原作生活气息浓郁,只是艺术上略显粗糙。经侯宝林加工,艺术上大为增色。
第三,对相声表演体系的净化。侯宝林杜绝了旧时的相声表演中呈现出来诸如“荤”和“贫”等显而易见的弊端,保留了其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体系,摒弃丑恶庸俗,坚持净化、美化,建立起新的表演体系。
2.马(三立)派(1)马三立介绍
马三立(1914—2003年),原名马桂福,回族,生于北京,祖籍甘肃省永昌县。少年时代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是旧时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相声艺人,为后来发展“文哏”相声打下了基础。他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评书艺人,外祖父恩培(恩绪)是相声艺人。父亲马德禄、哥哥马桂元都是著名的相声艺人,母亲恩萃卿曾演唱过京韵大鼓。马三立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先师从其父马德禄,15岁拜“相声八德”的周德山为师,技艺大见精进,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享名京津及东北等地。20世纪50年代参加天津市曲艺团,曾任副团长。
(2)马三立对相声的贡献
马三立在相声史上的贡献卓著,主要体现为对相声艺术优良传统的全面继承。作为第五代相声艺人,马三立在当代相声界辈分最高,资历最老,艺术追求上达到炉火纯青,风格独具。其作为相声艺术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他那特色独具的舞台表演上。马三立酷爱相声艺术,技艺精益求精,即使在遭受坎坷之时和臻于炉火纯青之后,也不肯稍有松懈。陈笑暇《马老永葆赤子心》一文中曾介绍说:“马三立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回团后,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每晚都考虑着曲艺工作,想到很晚才入眠。睡醒一觉后就躺在床上假寐,默想着今天应该做什么。嘴里叨叨念念地背词儿,怕吵醒老伴,还是把老伴吵醒了。”
众所周知,马三立相声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台风亲切、口风随和、题材平常、语言平实、结构简单却隽永幽默。作为相声艺术的重要流派,马(三立)派相声具有哪些艺术风格特色呢?
第一,自指性强,富于变化。马三立的“垫话”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大都是自指性的聊天儿,显得自然、亲切。然而,如果每段相声都是一个模式,就显得单调乏味,于是在自指性的聊天儿基础上不断有所变化。
第二,善于夸张,富于想象。当年表演相声《买猴儿》,马三立就以喜剧式的夸张惊服了听众。的确,善于夸张是马派相声的又一艺术特色。《文心雕龙》指出:“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相声“包袱”讲究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已成为曲艺界的口头禅了。问题在于,这“节”和“情理”究竟如何理解和掌握。
第三,内紧外松,亲切自然。举凡炉火纯青、造诣高深的艺术家,立于舞台之上,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松弛感。马三立演相声也是这样,轻声细语,娓娓道来,天机自露,水到渠成,时而带来会心的幽默,时而激起惊雷似的笑声。著名影星谢添在《略谈马三立相声表演的艺术特点》一文中说:“马三立同志的表演,不主张大喊大叫而工于‘蔫逗’,这正是他含蓄之处。” 3.常(宝堃)派(1)常宝堃介绍
常宝堃(1921年4月—1951年4月),满族,生于张家口,原籍北京。自幼随父亲——著名相声艺人常连安“撂地”作艺,先是表演戏法,后来“说口”。当时的常宝堃不到10岁,童声清亮,口齿伶俐,抓哏逗趣,聪慧机敏,深得人们的喜爱,遂以张家口名产“蘑菇”称之,于是“小蘑菇”就成了他的艺名。1930年,9岁的常宝堃拜著名相声艺人张寿臣为师,刻苦学艺。其弟常宝华《回忆我的大哥常宝堃》一文中回忆道:“有人夸他是‘天才’、‘神童’,其实根本不是,这我最清楚。追忆他勤奋学习、苦练业务的情景,历历如在昨日。那时他整天忙碌着赶场演出,时间很紧。每天一大早起来便冲着墙背诵贯口活,练吐词咬字,睡觉前叨咕着台词,走路也想着台词。他在电车上背词,不知有多少次坐过了站。有时候,吃着饭停下来,凝神思索着,筷子掉在桌子上还不知道。妈妈理解地说:‘宝堃,先吃饭,别背词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又不懂科学的发声方法,他的声音渐渐沙哑了。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吐口白沫带有血迹,我喊着:‘血!’他若无其事地笑着跟我说:‘话过千言不损自伤嘛!干咱这行,要学惊人艺,须下苦功夫啊!’ ”这就是一代大师的求艺之旅。1934年,常宝堃仅13岁,即已享誉京津一带。从1936年起,与著名相声艺人赵佩茹搭档互相切磋,轮流捧逗,艺业猛进,很受观众追捧。1941年,受上海张冶儿话剧团的启示,与魔术家陈亚南等组织“兄弟剧团”,任团长并演出相声和笑剧。前场表演曲艺,最后以全体演员参加的笑剧压台。所演笑剧剧目主要有《前台与后台》《一碗饭》《孝子》等。
常宝堃是具有气节和风骨的爱国艺人,他编演《牙粉袋儿》等节目,讽刺日本侵略者的压榨,反映人民心声,多次遭受监禁和毒打。常宝堃天资聪颖,博闻强识,而又虚怀若谷,严于律己。他的这种非常可贵的自我批评精神至今仍有启迪作用。1951年4月23日,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光荣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终年30岁。
(2)常宝堃对相声的贡献
常氏家族在中国相声发展史上书写了重要的篇章。20世纪40年代,常连安带领子弟及众多相声艺人在北京西单创立了启明茶社,汇集了当年最优秀的一批相声演员,为相声行业引入了经营理念,使相声从街头撂地发展到室内剧场形式,并逐步走进广播、电影、唱片、文明戏等领域。常氏第二代的“小蘑菇”常宝堃是常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对相声艺术的贡献在中国相声界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
陈笑暇曾经这样概括常宝堃的艺术风格:“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他形成了热情、欢快、明朗、机智的表演风格,使用语言通俗晓畅,生动活泼,能随着不同内容灵活地变化语气、声调,惟妙惟肖地模拟出各阶层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物,富有形象感染力。其表情动作既夸张又有实感,深入浅出,悦目动容,能使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观众较容易地接受其表述内容,行话所谓‘皮薄’。”
常宝堃多才多艺。他有一把扇子,上面写着一百多段相声的名字,主要曲目有《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打桥票》《批三国》《改良数来宝》等,都是他会演的,足见活路之宽。他捧、逗皆精,“说”“学”“逗”“唱”俱佳。他与赵佩茹搭档,轮流捧、逗,他的表演落落大方,挥洒自如。不是跟观众聊天儿,就是跟捧哏的说笑,玩笑味浓,“现挂”特别多。
常宝堃会演话剧,当时,他年纪轻,长得清秀,刻画人物是他之所长。尤其是模拟女性的动作、表情、语言,都非常到位。常氏语言清新活泼,雅俗共赏。有时喜欢使用俗语、俏皮话。此外,他的相声里还经常使用典故。
4.苏(文茂)派
(1)苏文茂介绍
苏文茂(1929—),满族,生于北京。幼年家境贫寒,12岁时曾在天津久春堂药店学徒。那时候他酷爱常宝堃的相声。学徒期满后每月的收入很少,为了养家糊口,几经辗转,苏文茂终于结识了常宝堃。1943年,14岁的苏文茂拜著名艺人常宝堃为师,为相声艺术打下坚实的功底。后到北京西单商场启明茶社,有机会结识了相声名家赵霭如、白全福、王长友、王世臣、常宝霖、常宝霆、常宝华、赵春田等并与之同台献艺;又曾与黄鹤来、康立本、刘宝瑞、常宝华、全长保、朱相臣、马志存等搭档演出,得以吸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文哏”见长,文而不温,含蓄隽永,是我国相声界“文哏”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将相声“文哏”艺术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人誉为“文哏”大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文茂一直致力于整理传统相声,流传了很多名段。如他与朱相臣、纪希一起整理的传统相声《论捧逗》反响强烈,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苏文茂对相声的贡献
苏文茂及其苏派相声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同时代的相声大师中,苏文茂作为苏派代表之首,放射着自己独特的光芒。
“苏文茂的表演风格可以‘文而不温’几个字概括。‘文’当然是一种含蓄隽永的美学意蕴,在舞台风度上指的是‘文静’,在语言使用上指的是‘文采’,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指细腻而婉约,在性格塑造上指的是深刻而蕴藉。”这是薛宝琨《中国的相声》对苏文茂相声的艺术评价。
苏文茂为传统相声作出的重大贡献也在于其善于推陈出新。特别是与朱相臣、纪希等人合作整理的《论捧逗》,成为多年来久演不衰的精品名段。这是一段“子母哏”的相声,经苏文茂的改编整理后,整段相声焕然一新,精于思想艺术层面,细于语言表达层面,都做到了推陈出新。特别是夸张的运用尤为精彩。苏文茂的拿手节目有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文哏”相声,如《论捧逗》《文章会》《批三国》;其二是传统的“柳活儿”,如《汾河湾》《捉放曹》《全德报》;第三类是新相声,如《大办喜事》《美名远扬》《高贵的女人》《满载而归》《新商标》《废品翻身记》《新局长到来之后》等。
5.马(季)派(1)马季介绍
马季(1934—2006年),原名马树槐,祖籍天津宝坻,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少年时代家境贫寒,曾在上海宏德织造厂学徒。20世纪50年代初年到北京市海淀区新华书店工作,1956年调入中国广播说唱团,曾任团长、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顾问。
马季少年经历坎坷,但自幼喜好相声,曾在西单商场启明茶社欣赏过赵霭如、刘德智、高德明等人的相声表演。由于他文化课成绩还不错,考入了新华书店华北发行社,从此开始新的生活。业余时间也常常学唱京剧,说相声。起初内容经常是杂乱无序,只是单纯地追求笑料。在一次《黄鹤楼》的表演中,竟说了50分钟之久,这一次唤起了他对相声艺术的无限热情。以相声《找对象》参加北京市工人业余曲艺观摩会的马季初露锋芒,受到曲艺名家白凤鸣、侯宝林的赞赏。在他们的指导下,以相声《都不怨我》参加全国职工业余会演,相当轰动,其中出了几个曲艺人才,最抢眼的是马季,荣获一等奖。到说唱团后,他受到侯宝林、郭全宝的热情关怀和指导,成长迅速。1956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
(2)马季对相声的贡献
作为相声艺术的重要流派马(季)派的代表人物,马季一身三任:演员、作家、理论家。他是新相声的代表人物,近现代相声艺术承前继后的关键人物,他继承发展了侯派风格,走出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为中国相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所谓“帅”“卖”“怪”“坏”,凡属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四个字都沾边,一般认为:侯宝林占一“帅”;马三立占一“怪”。然而马季,却兼占“卖”“坏”。所谓“卖”,不是单纯地卖力气,而是台风热情,精神饱满,善于调动观众的联想,共同完成艺术创造。所谓“坏”,完全不能从字面理解,而是聪颖、机敏、灵活、俏皮的意思。马季的相声表演艺术风格独特,以“说”见长,叙述语言洋洋洒洒,富于变化。嘴皮子利索,功底深厚,他的幽默方式嫁接在任何题材上都可以成活。“舞台作风潇洒,表演亲切热情,语言幽默谐趣,动作舒展自如。真正做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 王决在《笑苑名家——马季》中曾这样概括马季的相声特色。
作为说唱艺术,相声以“说法”为特色,即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辅以人物模拟,但相声常常以谈话、聊天儿面貌出现,“我”具有微妙的地位。特别是“垫话”,多为自指性的。马季的歌颂相声,在坚持“说法中之现身”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作品中的“我”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类,叙述类。如《老站长》《游击小英雄》《英雄小八路》等。作品中的“我”时隐时现,有时也起着穿针引线的贯穿作用,但基本上是第三人称叙述,与一般说唱艺术无异。
第二类,参与类。如《登山英雄赞》《友谊颂》《海燕》等。作品中的“我”参与登山活动,自称是登山队的一员,其实还是说相声的,洋相百出,妙语连珠,其谐谚幽默的作用十分突出。
第三类,人物类。如《新〈桃花源记〉》《营业员之歌》等。在《新〈桃花源记〉》里“我”几乎从头到尾进入人物,扮演复活之后重游桃花源的陶渊明。这段相声曾拍成电影,马季索性作古代人的装束打扮。《营业员之歌》里的人物模拟虽未贯穿整个相声,但一些主要段落里,逗哏的都在模拟营业员俞师傅。
第四类,批讲类。像传统相声《批〈三国〉》《批〈聊斋〉》《歪批〈百家姓〉》等,《诗情画意》中的“我”以评论人的面目出现,批讲诗歌,抓哏取笑,纵情讴歌素有“诗国”之称的我国灿烂文化,也是别开生面的歌颂相声。
马季对相声理论研究也有建树。他主张全面发展相声的讽刺、歌颂、娱乐功能,特别是歌颂功能。
在相声创作方面,强调生活、“包袱”和构思。关于组织“包袱”,除了强调铺平垫稳、目的性以外,还特别提出忌露、忌厚、忌重。所谓“露”,相声术语叫“刨”,就是在抖落“包袱”之前露底。所谓“厚”,就是皮厚,观众一下反应不过来;等反应过来,火候已过,笑不出来了。所谓“重”,相声术语叫做“咬住不撤嘴”,“包袱”已经抖响,还故意拉长,没完没了,效果适得其反。
说到相声的构思,除分析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外,他还特别强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相声的传统。
在表演方面,马季强调留有余地和善于应变,使“包袱”留有余地。一尺使八寸,忌讳人来疯。
(三)相声经典
随着相声艺术的发展,根据年代我们可将相声分为传统相声与现代相声,两者在表演形式上,存在着些许差异。传统相声的道具有桌子、扇子、醒木、手绢、玉子等,都是表演的时候演员需要、用得上的,而且捧哏的演员是桌子里面的演员,另外传统相声讲究三翻四抖,讲究各种技法;而在现代相声中,演员表演方式多样,灵活性强,很少用老的道具,现代相声更加突出的是相声的笑料,相比传统相声与人们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下面将列出几个经典名段,以供欣赏。
1.传统名段
作品:侯宝林《抬杠》
乙 今天这个节目啊,是相声。
甲 怎么着?你干什么?
乙 相声。
甲 相声?
乙 啊。
甲 相声这玩意儿怎么吃啊?
乙 怎么吃?
甲 啊。
乙 一半儿打卤,一半儿炸酱。
甲 好啊!好好。
乙 怎么样?
甲 给我来两碗。
乙 啊?两碗?
甲 啊。来两碗?
乙 相声啊,不论碗。
甲 噢,论斤。
乙 哎,也不论斤啊。
甲 嗯?
乙 相声是论段儿。
甲 论段儿?
乙 哎。
甲 那好,你给我来个中段儿。
乙 啊?
甲 不要头尾。
乙 噢,你这买鱼来啦?
甲 你不是说论段儿吗?
乙 相声它不是吃的。
甲 干吗的?
乙 是听的吗?
甲 听的?
乙 啊。
甲 怎么听?
乙 怎么你连听都不会啊?
甲 啊?
乙 拿耳朵听啊。
甲 拿耳朵听?
乙 啊。
甲 行啊,听它一回。
乙 你呀,你把手拿下来吧。
甲 啊?
乙 揪着耳朵这么听啊?知道你这是听相声的,不知道你这是瞧耳朵来了。
甲 你不是说听吗?
乙 随便这么就听了。
甲 随便听就行?
乙 哎。
甲 听完了,给我什么吃?预备什么了?
乙 这位跟吃干上了!听完了啊……
甲 啊。
乙 不给您什么吃。
甲 那干吗听啊?
乙 哎,还得跟您要钱呢。
甲 跟我要钱?
乙 哎。
甲 那行啊,要多少?
乙 这位倒是随便。有,您多给,没有,您少给。
甲 三块行不行?
乙 行啊。
甲 三块两块,你也干不了什么。来一百,来一百块行不行?
乙 一百?
甲 啊。
乙 那好啊。
甲 一百块,一百叫给你啊。找保人啊,找个保人。我是每天来取啊,是按月拿啊,是到时候你给我送去?多少利息钱?
乙 你这儿放账来啦?
甲 听相声有什么好处啊?
乙 哎,当然有好处啊。
甲 有好处?
乙 啊。
甲 可以免三灾去八难?虱子不叮,袼蚤不咬?
乙 就是有点儿啊,小好处。
甲 什么好处?
乙 听我们这个相声呢,您心里能痛快。心里这么一痛快呢,能够多增饮食,能够多吃两碗饭。
甲 听完了,我多吃两碗饭?
乙 哎。
甲 没米啊!
乙 那你奔去呀!
甲 这叫什么好处啊?
乙 就这么说吧。
甲 怎么说?
乙 你刚吃完了炖肉烙饼。
甲 什么味儿啊?乙 这位是没吃呢。甲 本来我没吃嘛!
乙 哎,没吃,也得说吃了。甲 那我对得起肚子吗?乙 说不到一块儿。
甲 你说你这什么好处啊?乙 你呀,别言语。
甲 噢,我这儿打官司呢?
乙 打……
甲 你是那个审判员,我别言语,听你的?
乙 你听我说啊。
甲 噢,你先说,我是被告?
乙 这还是打官司来了。
甲 你说怎么个好处啊?你不说有好处吗?
乙 有好处啊。
甲 有什么好处?
乙 这么说吧,你心里啊,有点儿不痛快。
甲 我怎么不痛快啊?
乙 有点儿啊,不高兴。
甲 我为什么不高兴呢?
乙 就有点儿别扭。
甲 我跟谁别扭呢?
乙 你跟我别扭!
甲 你说啊,怎么个好处?我没听出来呀!
乙 就这么说吧。
甲 啊。
乙 你呀,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什么?
乙 你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你给借的?谁的保人哪?多少利息钱啊?你这都什么话啊?你这?我问问好处,短一百块钱,这不讹诈吗,这不?
乙 没这么挡子事!
甲 那你说它干吗?
乙 你不是不明白吗?
甲 我明白,钱没了!
乙 没人跟你要。
甲 要我也得给啊!
乙 咳!好嘛!你呀……
甲 啊。
乙 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短……
乙 你给不了人家。
甲 那我当初别借呀!
乙 对呀,你比我还明白哪!
甲 不是,你这好处怎么说出来的呀?
乙 慢慢来呀!
甲 啊。
乙 你短人家一百块钱。
甲 啊。
乙 人家跟你要,你心里起急啊。
甲 啊。
乙 从你家你就上我这儿来了。
甲 噢,你就替我还了。
乙 我呀?我替你还账啊?
甲 那怎么个好处呢?
乙 来到我这儿了,您听我两段相声,我这么一说,你心里这么一痛快,这么一喜欢,你就把该人钱这碴儿啊,就忘了。
甲 噢,这我就听明白了。
乙 对了吧?
甲 比如我短人家一百块钱。
乙 哎。
甲 应该今儿给人家。
乙 哎。
甲 给不了,我心里着急啊。
乙 是啊。
甲 无精打采上您这儿来了。
乙 对。
甲 听您这相声我哈哈这么一乐。
乙 哎。
甲 把短钱这碴儿我给忘了。
乙 对了呀!
甲 我回家他还要。
乙 唉,那你得还人家呀!
2.现代名段
作品:方清平《幸福童年》
想不到还真有人鼓掌,这就算开张大吉了这是。其实我心里明白,您这掌声是欢送主持人下场。我没名儿啊,不过刚才在这个剧场门口,有一孩子认出我来了:(擦一下鼻子)“你演员吧?演阿凡达的吧?”认错人了。
您看这些笑星上场,台底下掌声笑声不断,到我这儿呢,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观众掌声,演员摆手)您不用安慰我,真的,我低调惯了,我说的不是相声,是寂寞。因为我从小就不是说相声的材料,我从小……我有点儿……傻。现在这孩子童年多幸福啊,三对儿夫妻一个孩儿,中国话还不会说呢,就给报英语班了。我小时候,家里哥儿五个,就我爸爸一个人挣钱。五个孩子就四条裤子,我老得在家留守。
现在这孩子,什么玩具没有啊?全带电的,电脑、电玩、电棍……这不让玩儿啊!我小时候,家里就一电门,我爸爸还不让摸。现在这孩子,有MP8了都,我小时候半拉P也没有啊。我姥姥有一根拐棍儿,她死了,我玩儿了半年……我拄着它装佘老太君。中间儿,上学呀课间休息实在没得玩儿了,班长组织我们搞竞赛,看谁啊能把这个脑袋钻到那课桌里去,我……我还挺争气,我……我钻进去了,拔不出来了……把我爸爸找来了,带我去医院呀,传达室老师不让出去,说这个桌子是公共财产……说得摘下来才能去医院,我爸说要能摘下来我们上医院干嘛去呀……交了押金才让走。现在这大夫对病人负责,我们小时候那大夫,哄弄人。要给我从脖子这儿截肢……我爸说早就废除砍头了,拽着我就跑了。回家吧,上不了公共汽车呀,顶一桌子往家走,回头率百分之百……不知道我什么兵种了。我们有一街坊是木匠,说把桌子锯了,我舍不得,学校扣着押金呢这。我爸说戴一桌子也好,写作业方便。脑袋在里头塞着呢,看不见呀写作业。整整顶了三天,人瘦了一圈儿最后拔出来了。
现在这孩子看演出,多丰富啊,相声、木偶剧、话剧、音乐……我们小时候就那几出戏,还是区业余剧团演的。小时候看《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枪毙栾平,杨子荣这手摁着栾平,这手拿枪,一比划,后台有个道具师,拿那个锤子一敲那砸炮儿“邦”,栾平死了。那天哪,是在操场演出啊,赶上下雨,砸炮儿受潮了,杨子荣这么一比划,枪没响。我们同学们都愣住了,老师还给我们说呢,说杨子荣叔叔用的是无声手枪。栾平他听不见枪响他不、不躺下呀,杨子荣继续做戏啊,“我代表人民……(做戏)”又赶上一个受潮的砸炮儿,“代表党……”又是一个受潮的砸炮儿。杨子荣真急了:“没子弹了……代表人民代表党,我掐死你……”这栾平掐死了……我站起来叫好儿啊,我说“杨子荣叔叔手劲儿真大……”因为我那个脑袋让桌子挤了之后就有点缺心眼儿了……那时候我们家养了一只鸡,让汽车给压死了,司机想赔钱呢,就问我:“小孩儿,这鸡是你们家的吗?”我说:“看鸡毛像,就是我们家那鸡没这么扁……”我小姨有时候也辅导我做功课,给我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说这白骨精披头散发,青面獠牙,我不听,眼睛看着窗户外头,我小姨真急了:“方清平,你倒看着我呀,不看着我,你知道白骨精长什么模样啊?”上课也不听讲,老师在上头讲,我在底下小声嘀咕,我们老师惩罚我:“方清平,把刚才说过的话大声重复二十遍!”不敢不说呀,往那儿一站:“老师的牙缝儿里有韭菜,老师的牙缝儿里有韭菜,老师的牙缝儿里有韭菜……”(摆手)“行行行,以后要记住喽,上课要说话呀,必须举手。”老师又讲了二十分钟课,该回答同学问题了,大伙儿都举手,我也举手,老师啊还记着刚才那仇呢,最后一个才叫我:“方清平,你要问什么呀?”“来不及了,我就地解决了……”
我学得最差的就是语文,连造句都不会。老师让用“陆陆续续”这词儿造句,我造的句子是“晚上六点,我爸爸陆陆续续回家了”。老师在后头写评语:“你们家乱不乱呢,爸爸们还不一块儿回去,还陆陆续续回去,你妈得热几回饭呢?”我那时候造句老离不开我爸爸,家里就他一个人挣钱呐。老师让用“感谢”这词儿造句,我造的句子是“我感谢我爸爸给我写作业”,把我爸爸出卖了。老师让用“原来”造句,我造的句子是“原来他是我爸爸”,合着刚弄明白。
写作文更差了,小学二年级,老师让写《我的某某某》,我呢拍马屁,写《我的老师》,头一句啊,“我的老师是一张瓜子脸”,这“瓜”我少写一勾少写一点,我们老师一看:“我的老师是一张爪子脸”,爪子脸什么德性啊?接着往下看吧,“午夜十二点,我来到老师家门口”,这孩子深更半夜也不知上老师家干嘛去?不知道抽什么风。“看见老师家的窗口还闪烁着烛光”,我们老师是节电标兵,“老师连夜给我们批改作业”,小学这点儿作业其实半个小时就都改完了,我们老师手慢,得改到夜里。“望着老师鬓间的白发,我的眼睛湿润了”,那年我们老师才21,少白头。“老师忍着病痛,为我们改完最后一本作业,欣慰地合上了眼睛,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一定继承老师的遗志,长大了都做人民教师”,长大了都当老师,也不知哪儿找那么些学生去。我们小时候,只能写这作文。小学三年级,又让写《我的某某某》,不敢写老师了,怕惹祸呀,写《我的姥姥》:“我的姥姥已经去世了,我衷心地祝福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都死了还寿比南山呢,零分!小学四年级啊,还让写《我的某某某》,我琢磨这回一定写一好的,再也不能得零分了,我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战友邱少云》,老师说你也得认识人家呀,连我都没见过邱少云同志,零分!因为我们小时候啊,知识面窄,老师只能给我们出这作文题。《我的某某某》,要不就写《一件好事》,一写这个题就麻烦了,全班80%的同学都得看见老太太过马路。现在这老太太,都会自己过马路,有那勇敢的,车开得越快她越往前冲,是不是?车从这边来,人家老太太往那边看,反正你也不敢撞我。我们小时候那老太太老实,拄着棍儿在那儿等着,等着我们给扶过去,扶过去还不回家,还查户口,“你叫什么名字呀”,我们还不能告诉她,“我叫红领巾”。这是写《一件好事》,还让我们天天写日记,那么点儿小孩儿每天有什么事儿可记的呀!胡说八道啊!“今天风和日丽,老师带领我们攀登珠穆朗玛峰。同学们展开了登山竞赛,体育委员王小明用了不到五分钟爬到山顶。山顶是一片果园,有西瓜树、冬瓜树,还有圣诞树。农民伯伯蹭蹭蹭蹭爬上西瓜树,灵巧得像只大花猫。农民伯伯摘了最大的一个西瓜扔给我,我用左手稳稳接住。穿过果园是故宫博物院,同学们在故宫博物院点燃篝火,听老师讲他打仗的故事。老师说只要考出好成绩,就带我们攀登比珠穆朗玛峰更高的山——香山。老师说要带我们到香山摘香肠。”
经常组织春游,每回还得写《春游见闻》,全班同学都一套词儿,全是这套词儿啊:“我们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来到了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假山,山上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同学们有的捉迷藏,有的吃点心。大伙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同学们都说明年春天还来公园。”都这套词儿。有一年春游啊,学校组织扫墓,让我们写作文,我们还用这套词儿套:“我们怀着兴高采烈的心情来到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坟头儿,花圈上的鲜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同学们有的捉迷藏……”,胆儿够大的,跑坟地捉迷藏去,也不怕撞见小鬼儿,“有的吃点心……”,把贡品给吃了!“大家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同学们都说明年春天还来这里……”这不吃饱了撑的吗这不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