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力:唤醒最好的自己-人才是暗示炼成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

    世界上,有一种最宝贵的财富,叫人才。

    人才很重要,这一点所有的人都知道;人才很抢手,这一点所有的人也都知道,但人才是怎么培养的,知道的人却很少。事实上,每一个人才都是在积极的暗示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个人才在没有成才之前一定接收过或多或少的积极暗示。换句话说,人才其实是暗示炼成的,只有充满了积极暗示的环境才能让人才健康快速地成长。

    什么?你说你不信?你说暗示只能用于催眠和心理治疗?

    不!你的这种说法我不能认同。在我看来,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早期教育领域,暗示的作用是最重要的,重要到不可或缺。因为,暗示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爱和本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者说在一个普通的孩子在向人才转变的过程中,积极的暗示带来的影响之巨大几乎无可估量。

    爱丁堡大学教授、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马丁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了A、B两组,然后告诉授课教师:无论是从品质、意志的角度比较,还是从智力、特长的角度比较,A组的孩子都比B组的孩子优秀。在接收了这样的暗示之后,教师开始给孩子们授课。实际上,教师教授给两组孩子的知识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一个学期之后,A组学生的表现居然真的比B组学生要优秀很多。类似的实验马丁教授做过不止一次,而结果,都是如此。

    为什么?很简单,来自亲人、朋友、师长的早期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影响真的非常巨大,巨大到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马丁教授说:“百分之九十品德高尚、智慧卓绝的杰出人物在年纪很小的时候一定接收了来自爷爷、奶奶、爸爸,尤其是妈妈等亲人的积极暗示。”这种暗示和遗传学理论并不存在根本的冲突。

    “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这就是心理学家们为“性格”一词做出的诠释。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却是很有道理的。

    品质、气质、天赋、能力、知识等,都是世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其中性格、品质所占的比重甚至要高于知识和能力。

    许多人说,人的性格来自于遗传,但事实上,调查显示,遗传因素对人性格的影响并不太大,后天的环境,或者说是后天生活环境中,来自周围人和父母的暗示才是决定人的性格的最关键因素。

    一个孩子,尤其是0~5岁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他们什么都不懂,却又对外界的一切充满了强烈的好奇,所以,为了满足这种好奇与求知欲,他们就会发挥模仿的天性,主动地去模仿身边的人,尤其是父母。因此,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在孩子身上形成映射。如果父母很粗鲁,孩子也会粗鲁,如果父母儒雅,孩子也会变得儒雅。当然,这并不是说,想要培养人才,父母就一定要是人才,我只是想说,每一个想要孩子成才的父母都应该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你坚定而温和地告诉孩子:“你要坚强,你要认真学习”,你的孩子会受到影响,变得坚强,变得认真学习,并且,他还会自信,像你一样,坚定而温和。相反,如果你总是对孩子说:“你是个笨蛋!你比不上别人!”那么,你的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变得胆小、怯懦、自卑。

    所以,无论你是不是有孩子,无论你有没有获得父母的殊荣,都记住这句话:用积极的暗示包裹孩子,让孩子在暗示中健康成长,这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方式。

    嗯?你说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将有益的、积极的暗示传递给孩子?你说你不懂得怎样做一个榜样?那么好吧,身为一个过来人,我很乐于将我的经验同你分享,希望它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你一定不能使用消极暗示。

    消极暗示能够直接腐蚀孩子的“健康”,将人才扼杀在摇篮中。

    想一想,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家孩子太笨了,比不上谁谁谁”“要是我的孩子能如某某十分之一聪明乖巧我就知足了”“我家孩子就是胆小”。

    也许,父母们只是随便一说,可是这样的话听进孩子的耳中,孩子们又会怎么想?孩子会不会想:原来我太笨了,我不够乖巧,我不聪明,我胆小。不要怀疑,孩子们肯定会这么想,而且听到的次数越多,他想得越多,到后来,他就会坚定地认为这些话都是真的,自己就是这样的。因为在孩子看来最亲近最信任的父母是不会撒谎的。

    所以,孩子毫无保留地相信了来自父母的评价,这些评价就成为一条条消极的暗示影响了孩子的潜意识,潜意识相信了这样的“事实”。所以,孩子向着他(她)“想要”的方向转变,他(她)就真的变笨了,变得胆小、顽劣了。

    其次,暗示中要饱含真挚的爱。

    我们都知道,暗示分为两大类,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但这并不是说,暗示就仅仅分为这两类,事实上,在两大类之下,暗示还有着许多具体细致的分类。比如说,积极暗示还能分为普通的积极暗示和饱含着爱的积极暗示。想想,如果有两个人对你说“你很优秀”,但其中一人语气敷衍而平淡,另一个人却感情真挚,充满了爱,你会更喜欢哪个人?你会更倾向于相信哪个人?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经常被夸奖,而且这种夸奖是理智的、频繁的,偶尔还会有不真实的内容在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这种夸奖产生厌烦,甚至会感到无比的压力。与之相反的,充满了挚爱的暗示总是那样的真实,它是积极的,不存在虚假,不掺杂功利,这种暗示就如同烙在心灵与血液中的印记一样,总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假如,孩子的父母总能够从他(她)的身上发现一些闪光点,并骄傲地、真诚地、充满爱地去赞美它,久而久之,这个孩子想要不成为人才都很难。

    再次,你的暗示不能让孩子反感,而应该让他(她)愉快。

    成长中的孩子,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都有一种习惯性的逆反心理。他们对独立,对他人的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你不能采用命令的语气,那会让他反感、抵触、厌烦,如果这种反感足够强烈,还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你要求孩子认真学习、诚实勤恳,孩子就会在一种“你让我这样,我偏不这样,我要那样”的心理作用下和你对着干,从而变得厌恶学习、说谎浮躁。

    温和而坚定,让孩子乐意听你的,这是你进行暗示的时候必须做到的。

    另外,在孩子面前,你尽量不要做一些不恰当的事,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比如,你当着孩子的面声色俱厉地训斥犯错的女仆。或许你觉得这很正常,但,记住,你的孩子会有样学样,长大了他(她)也会这么做,甚至会因此变得暴躁自私。

    还有,你不要对孩子不耐烦,当他询问你一些在你看来比较幼稚的问题时,你不要挥挥手,对他(她)说“你很烦啊,以后你就会知道了”,那样他(她)的求知欲会受到打击;你不要打击孩子,哪怕他(她)真的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你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环境,让他(她)相信,他(她)每天都在进步,他(她)每天都在变好,并且会越变越好。

    最后,千万记住,不要吓唬孩子。很多人在孩子哭闹、反抗、不听话的时候都喜欢这么对他(她)说:“你要是再哭,妖怪会过来,把你抓走,吃掉你。”好吧,你成功了,孩子不哭了,可是他(她)的心中却被你种下了一颗恐惧的种子,这颗种子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最后,将他(她)变成一个胆小、懦弱、自卑、敏感的人。

    总而言之,暗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真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孩子成才,想要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就为他(她)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积极暗示的花园吧!

    第二节 教育领域存在的误区

    一块原木,如果你用斧头将它劈成柴火,那么它就只能在锅炉房中燃烧;如果你用雕刀把它雕刻成一尊木雕,那么它就会出现在展卖艺术品的货架上;如果你将它放在原地不管不问,那么它就会在森林中慢慢地腐朽。

    我们的孩子,其实就是一块原木,是成为木雕,还是成为柴火,是走入多彩的人类社会,还是默默地在森林中腐朽,实际上,全部都取决于教育。

    孩子很单纯,他(她)不会自己给自己涂上色彩,也不会自己把自己带走,自己将自己雕琢,他(她)的人生将要如何发展,他(她)的智力如何,他(她)的品质如何,他(她)的性格如何,全都取决于所受的教育和暗示。

    “来自亲朋好友的积极暗示,就像是最神奇的生命魔术一般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非同凡响的正面作用;相反,来自亲朋好友的消极暗示,也像世间最恶毒的毒药一般能够将孩子美好的人生扼杀。”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是正确而有益的,但显然,尼斯夫人并不这么想。

    在她看来,上帝在创造每一个生命的时候就已经事先将这些生命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人天生就聪明无比,有的人天生就蠢笨不堪,有的人天生就品学兼优,有的人天生就品质恶劣。换句话说,她认为人类身上的一切闪光点都是先天的,是不可培养的,包括品质、性格,包括智力、意志,生下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可改变。而我恰恰抱持着和这相反的观点,我认为是后天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智力与才能。我不认为爱因斯坦就天生智慧绝伦,我不认为拿破仑天生就骁勇善战,没有谁注定成为伟人,一切后天的结果只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努力和环境。

    我已经不记得为了这个话题,我们争辩过多少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教育孩子的方式: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中不见一丝云彩,空气炙热得令人着恼。洛尔·尼斯夫人五岁的小儿子和他的两个小伙伴一起去附近的池塘边玩水,弄脏了衣服。尼斯夫人看到后,非常生气,她用手指点着洛尔的脑门,大骂:“你这个愚蠢的孩子,我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出去瞎胡闹,不要到水边玩,不要上蹿下跳,你都忘了吗?你看看你干的好事,衣服脏了没什么,要是你掉进水里怎么办?!”

    洛尔显然被母亲吓坏了,他怯怯地看着尼斯夫人,小声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错了。”

    “说对不起有什么用?”尼斯夫人怒气未减,“对不起能让衣服变干净吗?对不起能让我不生气吗?洛尔,我不想听你说对不起,你说的次数太多了,我很失望,你为什么就不能聪明一点,听话一点呢?”

    洛尔没有说话,但眼中蓄满的泪水却出卖了他。

    的确,这件事非常小,小的微不足道,但从这一件小事中,我却看到了尼斯夫人是怎样雕琢他的孩子的,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洛尔那么的胆小,还有些愚蠢和自私。原谅我,我不该用这样严重的字眼去形容一个孩子,但,那的确是事实。

    洛尔非常的胆小,看到一只公鸡他都会害怕,他不愿意去做任何可能将他陷入不利境地的事情,也不敢尝试去做任何有风险的事情。有一次,我请洛尔帮我把遗落在他家院子里的一个玻璃杯送来给我,但他不愿意做,原因是他害怕把玻璃杯打破。我不能理解,但我后来听说洛尔曾经打破过一个装牛奶的玻璃杯,尼斯夫人狠狠地教训了他。我终于明白了。

    尼斯夫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绝对不是个例。事实上,据我了解,许多人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但,这样的斥责除了能加深孩子心中的恐惧,让孩子变得更胆小之外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孩子犯了错误,弄脏了衣服,打破了牛奶杯,本来就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本来就很难过,很不安,这个时候,如果再被斥责,甚至被责打,那么孩子心中的恐惧和负罪感就会被无限放大。他会认为自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他会恐惧受到惩罚,而这样的恐惧暗示通过日积月累的发酵,终究会在孩子的心中形成一片难以驱散的阴影,使他(她)胆小、怯懦、自卑。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疾言厉色地斥责他(她),你只要温和但严肃地将事情向孩子讲明,让他(她)以后多多注意就足够了。

    要知道,人天生都有一种掌控欲,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是男人还是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会受到这种欲望的左右。换句话说,人天生就是独立的,是希冀绝对自由的,没有谁希望自己的意志被左右,没有谁愿意让别人指手画脚,哪怕指手画脚的那个人是他(她)的父母。

    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不许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你要这样做,你必须怎样怎样,这样命令式的口吻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被操控,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就会本能地讨厌和抵触。相反,如果父母能够温和地和孩子交流,用商量、讲故事、讲道理的方式来向孩子灌输人生的道理,来教孩子做事,孩子就会像一位好客的主人一样愿意为父母竭尽全力地服务,因为他(她)觉得这位客人足够的友好与和善。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对孩子要永远的和颜悦色。有时候,尤其是在孩子犯了触犯底线的错误时,父母还是要严厉起来的,但显然,一开始你就用温和的方式,积极的暗示将你的孩子引向了光明的快车道,他(她)染上吸毒、酗酒、赌博等恶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多说一句,现在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一个是家庭教育,另一个是学校教育,假如父母和老师能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她)积极的暗示,正确的引导,那么没有哪一个孩子是不能成才的。可,很遗憾,现在许多的家长和教师并不懂得“教育”的真谛,在他们的教育下,太多本可以变为“木雕”的孩子变成了“柴火”,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第三节 人才需要爱的浇灌

    环境影响前途,环境影响品格,环境影响人生,这一点我在前文中便已经提到过。

    一个身处卑微环境的人,大脑接收的全部都是卑微的暗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长为一个卑微的人;一个身处优雅环境的人,大脑接收的全部都是优雅的暗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长为一个优雅的人;一个身处自信环境的人,大脑接收到的全部都是自信的暗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身处暴虐环境的人,大脑接收到的全部都是暴虐的暗示,自然而然地就会成长为一个暴虐的人……

    环境对人的诱导作用和暗示作用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法国著名心理治疗家希波莱特·伯恩海姆说:“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都是对于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

    环境是什么?地理、社会、种族、家庭等因素其实都能够归于环境的范畴。换句话说,围绕着人类的一切外部条件,都是环境。周围的人、事物、景物,人们说的话,做的事,对待别人的态度等,都会通过不同的感官被感知到,从而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环境就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空间中所有的一切都会对处于空间中的人产生或多或少的暗示,或大或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年龄尚小,思维和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来说,来自外部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将非常深刻。假如一个孩子最后没有成才,假如一个孩子走上了歧途,那么,他的父母是不可能推卸责任的。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在降生的时候都仿佛是阿尔卑斯山上最洁白的雪花,纯洁得纤尘不染,而这片白雪最先是飘落到父母手中的,父母先给他(她)染上了底色。若底色是红的,他(她)自然会变得一片鲜亮;若底色是灰色或黑色,他(她)自然也会变得一片黯淡,哪怕是日后再次被涂上一层火红,其颜色也会显得怪异。

    孩子就是一面镜子,镜子中映射的便是父母所有的思想、习惯、为人处世的态度。父母表现得好,镜子中映射出的便是美好;父母表现得不好,镜子中映射出的便是灰暗与阴霾。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特别申明一点,那就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天赋发展的程度,说的直白点儿,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会更重视家庭教育,会更乐于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才很重要。据调查,几乎所有卓有成就的天才,童年的生长环境都是丰富而有趣的,这样的事实,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就不能培育出优秀的孩子,我只是说在这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会更主动、更积极、更有办法一些。毕竟,教育是世界上最繁杂的艺术,它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支撑。

    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第一个碰到的便是父母,在进入学校之前,其教育也全部都来自家庭和父母,父母就是孩子最早的导师,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深刻的、巨大的。

    人们常说,什么样的家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很有道理,它直接阐明了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好吧,说了这么多,我不过是想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人才培养的第一步,便是为他(她)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能称之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呢?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个大概的标准的。

    我们都知道,环境暗示分为两类,一类为物化环境暗示,也就是说外在可见的环境,比如蓝天白云,比如鲜花、风铃、优美的装饰等;另一类为心理环境暗示,指的是一种氛围,比如,粗暴、温馨、严厉、自由等。相应的,良好的家庭环境也分为两种,一种指的是房间的布置、房屋的格局、房子的环境等,而另一种指的是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就拿我来说,在我的小赛德还在妻子肚子中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为他布置他的小天地了。他的小房间被我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我在给他预备的小书桌上铺上了淡雅的桌布,放上了一枝新采的鲜花;我将他睡房的墙壁粉刷成了明亮的天蓝色;我在他的摇篮边挂满了形状各异、丰富有趣的图形玩具。

    小赛德出生后,他房间的装饰在不断变化,我煞费苦心地为他营造了一个色彩丰富,图形多样,活泼生动的成长天地;当然了,在他稍稍长大一些之后,我的工作量骤然增加,因为需要我去“修饰”的不仅仅是他的房子了,客厅、浴室、花园、书房等都需要我去花费心思。

    什么?你说这样就足够了?不,还差得远。

    物化环境暗示对孩子的影响毕竟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还是心理环境,换句话说就是家庭氛围以及言传身教。

    一个家庭,其氛围如何,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假如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感情真挚、亲密友好,家庭氛围温馨幸福,那么潜移默化之下,孩子也会变得友善、温和、诚实;相反,若是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冷漠、互相敌视、有很深的隔阂,家庭氛围一片阴暗压抑,那么日久天长之后,孩子也会变得自私、冷漠、怯懦、卑微。

    “人类的义务是要把世界变成乐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曾经这样说过。我没有那么伟大的节操,也没有那么伟岸的能力去改变世界,但最起码我能够为我的小赛德将他的世界变成乐园,所有的父母也能够将他(她)孩子的世界变成乐园。

    不要误会,这里的乐园并不是指的毫无原则的宠溺和纵容,而是一种氛围,一个殿堂,一个欢乐的、充满爱的氛围,一座能够真正让人才成长的殿堂。父慈母爱、民主自由、气氛和谐的家庭环境无疑能让孩子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孩子待在家中能够放下压力,放下束缚,得到心灵的安全;相反,若家庭极度不和谐,父母除了争吵还是争吵,邻里关系僵硬,那么孩子就会下意识的恐惧和逃避,不愿意回到这个家,甚至会怨忿,会仇恨,以至于自我放逐,甘于堕落,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毁掉自己的人生。

    所以,父母们必须要注意,你可以争吵,但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你可以粗鲁,但在孩子面前请保持优雅;你可以卑微,但请让孩子看到你的高大;你可以胆怯,但不要让孩子看到你的胆怯;你可以抱怨整个世界,但请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是灰暗的;你可以愤怒、悲伤、颓丧,你可以酗酒、抽烟、怒骂,但,还是那句话,不要让你的孩子看到!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孩子没有同情,他就变得没有同情心;而以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最好途径。”英国著名教育学家郝伯特·斯宾塞这样告诉我们。

    或许成人对来自环境的消极暗示还有着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孩子却不能。孩子就像是一张任由涂抹的白纸,你给他(她)什么色彩,他(她)就必须接受什么色彩,所以,不要总是责备孩子没有成才,首先你要反思,你有没有给他(她)创造一个能够成才的条件。

    记住,人才需要爱的浇灌!这句话,毋庸置疑!

    第四节 激发潜能的最佳方式

    每一个人的身体中都沉睡着一头雄狮,这头雄狮平时都是沉睡的、蛰伏的,可一旦我们利用特殊的方法将它唤醒,它就会发出震天的咆哮,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力量,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幸福、健康、快乐等我们想要的东西。

    这头雄狮是什么?是的,我们都知道,是潜意识!潜意识的力量是神奇的,是伟大的,只要我们真的掌握了运用它、操控它的方法,无限的潜能自然能让我们心想事成。

    那么,潜能要怎样激发?潜意识的雄狮又要如何去唤醒呢?很简单,最佳的方式便是——从娃娃抓起!

    不懂?好吧,我们换个说法——在人还小的时候开发潜能会更容易,发掘出的潜能也更加强大!

    众所周知,因为心智不够成熟、力量相对孱弱,孩子算得上是最容易受到暗示影响的群体了。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人体内潜藏的“潜能”宝藏是最容易被挖掘的。只要父母、老师能够在孩子还懵懂的时候给予他(她)足够正面、足够积极、足够充足的暗示,孩子的天赋和潜质就能更好地被发掘,孩子的未来也就会更加的光明。

    但,这世界上的事情,通常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朝着“人才”的方向茁壮成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起码,教育者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尊重孩子。

    自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他(她)在世界上便有了自己的身份,他(她)除了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之外,更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人。没有任何人不希望得到尊重,孩子也不例外。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不可能去尊重别人;一个没有得到过尊重的人,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

    郝伯特·斯宾塞在教育他的养子小斯宾塞的时候,最注重的便是对小斯宾塞的尊重。他从来都不擅自替小斯宾塞做出决定,他也从来都没有命令过小斯宾塞做什么,他很慷慨地将选择权交给了小斯宾塞自己。

    在小斯宾塞十岁的时候,他们生活的地方——德比小镇上发生了一件令所有的孩子感到沮丧的事情,那就是小镇的图书馆因为资金短缺、经营不善倒闭了。小斯宾塞也很苦恼。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家里的地下仓库中堆满了书,这些书足够再开一家图书馆,于是他找到了父亲郝伯特。

    郝伯特告诉小斯宾塞,要想开一家新的图书馆,必须要得到镇议员的同意,如果他坚持那么做的话,做父亲的会支持。是的,郝伯特将选择权交给了小斯宾塞,他没有替孩子做决定。后来,小斯宾塞决定要开一家新的图书馆,郝伯特也给予了他足够的支持,比如帮助他找场地,帮助他整理图书,帮助他布置图书馆等。

    这样的经历当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拥有的,但孩子总会有类似的希望或者祈求,比如他想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想把他的书桌换成象征着生命的绿色。且不论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孩子提出了要求,实际上便是在委婉地宣告他(她)身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权利,他(她)希望得到尊重。

    可,现实是什么呢?虽然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知道尊重孩子的重要性,知道对孩子的尊重能够增强他(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知道尊重孩子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但他们却依旧做不到。

    他们帮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他们帮孩子决定穿着、决定发型、决定朋友……决定一切,似乎那是理所应当的,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件事,他们从来都没有询问过孩子:“你想要什么?”“你喜欢什么?”“你愿不愿意上学习班?你想上什么学习班?”“你想要穿什么衣服?你想要什么发型?”“你想要和谁成为朋友?”

    不要否认,事实上,大部分的家长都是这么干的,而这样的行为,恰恰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或许,很多人认为,什么都替孩子选择好、安排好是在帮他(她),是为他(她)好,可是,家长们可曾想过,孩子终究是要独立生活、独立成长的,当他(她)离开父母的怀抱,需要自己去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需要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安排,而他(她)却因为从来都没有尝试过而不会选择、不会安排的时候,他(她)要怎么办?

    我们不给孩子去做的机会,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却又在孩子不会做、不懂选择的时候毫不留情地斥责,这对孩子来说是何等的不公。

    所以,收起你过多的溺爱,也收起“大家长”的心态吧,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给孩子足够的自主空间,让孩子相对自由的成长吧,这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另外,有一点我不得不特别提醒一下:孩子和孩子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不要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去与别人的孩子比,尤其是不要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更不要因为在“比较”中败下阵来而莫名的贬低和责怪孩子。成功没有模板,成功也不可复制,你必须明白这一点。

    其次,永远不要忘记称赞和鼓励孩子。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深处最深切的渴望,就是渴望别人的赞美。”

    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孩子更是如此。教育最大的成功并不是将孩子教育成为一个多么渊博的学者,而是通过赞美和鼓励激发了孩子身上无穷的潜力,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格健全的、优秀的、成功的人。

    所以,去赞美吧,喜欢被赞美是人的天性。赞美你的朋友,你们的友谊将更加牢固;赞美你的爱人,你们的感情将更加炽热;赞美你的领导和下属,你们的关系将更加和谐;赞美你的学生,你的学生将成为人才,将更加的优秀。

    相信我,赞美的力量是神奇的,是无穷无尽的。

    学学老布特吧,他对小布特从来都不吝惜任何的鼓励和赞美。

    他总是说:“布特,你的歌唱得真好。”是的,小布特是唱诗班里唱歌最好的孩子。

    他总是说:“布特,你又进步了,太棒了!”实际上,小布特只是在数学测试的时候多得了一分,他的数学成绩在全班依旧是垫底的。

    他总是说:“布特,亲爱的,你是我的骄傲,你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你画的蜻蜓实在是太逼真了。”好吧,小布特画的的确还算不错,可和逼真扯不上任何关系。不过,来自父亲的赞美显然让小布特认定了自己的天赋,在以后的日子中他的画越来越传神,最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赞美是照耀我们心灵的阳光,没有它,我们的心灵就无法成长。”莎士比亚曾经这样说过。但,显然这样通俗易懂的道理有许多父母并不明白。他们将自己当作了孩子的国王,他们为能够操纵孩子的生活而沾沾自喜,他们从来都不懂得尊重和赞美自己的孩子,他们更愿意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老箴言。这真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些父母,的确应该学学老布特,去努力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并不困难,只要你愿意去做。而如果你做了,你得到的报偿绝对能让你非常的惊喜。

    再次,除了尊重和赞美之外,我们还要教会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马克·奥略留说:“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他想成为的样子。”

    假如,一个孩子认为自己很笨,他(她)就会变得很笨,因为那就是他(她)想成为的样子;假如,一个孩子总是告诉自己“我记性不好”,那么他(她)的记忆力就会越来越差;假如一个孩子经常责备自己“我太马虎了”,那么他(她)会变得越来越马虎。

    因为,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我们最大的发现就是,通过改变头脑的观念,我们可以改变生活。”威廉·詹姆斯如是说。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正能量,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人体无限的潜能,这一点我已经讲过很多次。所以,想要孩子成才的父母,不要犹豫,教会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吧,这对他(她)的成长非常重要。

    告诉孩子,要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告诉孩子,要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很勇敢!我非常勇敢!”

    告诉孩子,要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很聪明!我非常聪明!”

    告诉孩子,要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很能干!我非常能干!”

    ……

    就是这样,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他(她)正在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