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学-儿童都有对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追求卓越唤起儿童超越现状的欲望

    除了人格统一性,人类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项心理内容是追求卓越和成功。追求卓越与自卑感有直接的关联。如果不是有自卑感的存在,超越现状的欲望也不会产生。实际上,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面,但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会将两者分开讨论。在这一章里,我们会集中讨论追求卓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我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追求卓越是否像生物本能一样与生俱来?我们必须说这是不大可能成立的假设。我们确实不能将追求卓越视为与生俱来的心理品质,但个体确实存在追求卓越的心理根基,个体必须具有这样的生物基础,追求卓越才有发展的可能。可以这么理解:人类天性与追求卓越的发展密切相关,但不存在因果关系。

    众所周知,人类活动有一定局限性,有些能力我们永远难以企及。例如,我们的嗅觉不可能像狗一样灵敏,我们的眼睛也不可能看到光谱中的紫外线。但是某些功能性的能力有可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可知,追求卓越以及人格演变有其生物学根源。

    儿童和成人都有维护良好自我形象的强大动力和欲望。这种动力和欲望难以消除,人类天生不能容忍长久的屈从。人类甚至推翻了众神,不愿意永远屈从于神的脚下。堕落感、贬低感、不确定感和自卑感都会唤起个体想要超越现状的渴望,以获得补偿和达到圆满。

    儿童的某些特征反映了外界环境的作用,外在环境使儿童产生自卑、软弱和不确定感,这些感觉反过来会对儿童的整个心理产生影响。儿童希望摆脱这些消极感受,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并获得平等和受重视的感觉。向上的愿望越强烈,儿童就会把他的目标设得越高,努力证明自己的能力,甚至希望证明自己可以超越人类极限。儿童通常得到成人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以至于他认为自己能力很强,他在内心为自己的将来描绘了一幅图景,在图景中他的形象几乎等同于上帝。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想象是内心感受的映射,有些儿童认为自己拥有神力。内心脆弱、不自信的孩子容易产生这种想法。

    有位14岁的男孩觉得自己的心理状态非常糟糕。当他回忆童年时,他想起自己6岁时因为不会吹口哨而内心非常痛苦。然而,某天他走出家门时成功吹出了口哨。他觉得非常神奇,以至于认为这是上天的杰作,是神灵附体。一方面男孩内心比较脆弱,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个大人物,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对卓越的渴望与一些鲜明的个性特征相联系。从儿童渴望追求的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进取心有何特点。如果个体强烈渴望获得自我肯定,这会导致儿童产生嫉妒心理。这种类型的孩子倾向于希望自己的竞争对手遭遇厄运。这种阴暗的想法经常导致个体患上神经症,而且个体不只是有想法,他有时真的付诸行动:做出伤害对方的举动,给对方制造麻烦,甚至表现出犯罪特质。他们通过造谣中伤、泄露隐私和贬低他人来提高自我价值感,有他人围观的话更是如此。任何人都不能超越他,所以对他来说抬高自己和贬低别人有着同样的效果。如果个体渴望追求权力,让自己变得非常强大,伴随出现的是恶意的报复行为。这类孩子比较好斗、喜欢挑衅,这通过观察外表就可以看出来,他们目露凶光,突然暴怒,随时准备与假想敌进行战斗。对于这类追求卓越的孩子来说,参加考试是极其痛苦的事情,因为这很容易暴露他们的弱点。

    以上也说明考试制度要进行调整以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考试对不同的孩子来说意义并不相同。有些孩子觉得考试是件苦差事,他们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话都说不清楚,身体发颤。因为羞愧和害怕,他们呆若木鸡,头脑一片空白。有些孩子只能和别人一起考试,如果安排他们单独考试,他们感觉有人盯着,根本就无法作答。儿童在游戏中也会表现出对卓越的渴望。如果已经有人扮演车夫,那么强烈渴望追求卓越的儿童不会愿意扮演一匹马。他希望自己当车夫,可以领导和指挥别人。如果没有机会扮演这样的角色,他会想办法扰乱游戏,以此取悦自己。如果他继续在其他方面受到挫败并因此气馁,这会严重打击他的进取心,在面对新状况时,他只会退缩,不会迎难而上。

    那些不曾遭受挫败、进取心强烈的孩子喜欢参与竞争类的游戏。但遭遇挫败时,他也会感到惊慌失措。根据儿童喜爱的游戏、故事和历史人物,我们可以推断他渴望得到怎样的自我肯定。有些成年人很崇拜拿破仑,那他就是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典型人物。幻想自己成为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是儿童强烈自卑感的表现。这种自卑感使受挫的个体在虚幻世界中寻找满足感和陶醉感。做梦也是同样的情况。

    个体追求卓越的方向差异很明显,为此我们进行了分类。因为差异较多,所以分类难以精确,其主要差异表现为儿童的自信程度不同。有一类孩子发展顺利,追求卓越的方向积极有益。他们受到教师的喜爱,遵守规则,在学校的表现正常。但据我们所知,这类孩子不占多数。

    另一类儿童总想努力超越别人,但他们努力的方式并不恰当。他们的进取心过于强烈,但有时候人们认为这无关紧要,因为通常人们认为进取心是一种好品质,并习惯鼓励儿童加倍努力。这种观念并不正确,因为过于强烈的进取心会影响儿童的发展并给他们带来痛苦。膨胀的进取心使儿童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儿童只能短期忍受这种紧张状态,持续紧绷的弦终会断裂。还有一类儿童终日窝在家中阅读和学习,影响了其他活动。这类儿童容易回避问题,不在学习以外的活动上花心思,因为他们渴望在学校独占鳌头。这类孩子难以茁壮健康地成长,他们的发展令人堪忧。

    为了超越他人而只专注于学习的方式不利于儿童成长。我们要适时地提醒他不要在书本上花费太多时间,要多参加户外活动,与朋友们一起玩耍,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同样,虽然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但在儿童中也不占多数。

    有意思的情况是,班里通常有两名学生暗暗互相较劲。假如有机会近距离进行观察,我们会发现这类相互竞争的孩子有着不讨人喜欢的特点。他们嫉妒心强,而有着独立和谐人格的孩子不会如此。他们为其他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恼火,看着别人继续进步,他们甚至出现神经性头疼、胃疼等毛病。当其他孩子受到表扬时,他们退至一旁,而且他们从来不对他人的优点表示称赞。这只是一种嫉妒的表现,还不能充分说明儿童具有过于强烈的进取心。

    这类儿童难以与同伴融洽相处。在所有的活动中,他们只愿意处于主导位置,不愿意在游戏中担任服从的角色。因而他在同学面前表现傲慢,不能与同伴愉快地玩耍,他们更加确信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岌岌可危。这类儿童对获得成功没有信心,会为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感到慌乱。他们背负着自己和他人的期待,压力重重。

    这类孩子敏锐地觉察出家庭对自己的期望。他们眼前总是出现一幅超越别人、成为耀眼之星的图景,为此他们兴奋而紧张地完成每项任务。他们肩上承载着沉甸甸的希望,但他们甘之如饴。

    如果人类拥有绝对正确、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法,以上儿童就可以幸免于难,这样就不会出现问题儿童了。但这样的方法并不存在,儿童的学习环境也不够理想和完美,这种对儿童饱含焦虑的期待无疑相当危险。与进取心适度的孩子相比,进取心过度的孩子面对困难的态度截然不同。这里的困难是指不可避免的困难。要使儿童完全免遭困难是难以企及的奢望,一方面因为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够完善,普适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因为儿童的进取心过度强烈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缺乏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

    进取心过度的孩子只关心结果,即人们是否认可他们的成绩。如果缺乏人们的认可,那即使成绩斐然,他们也不会感到满意。众所周知,面对困难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要比立刻解决问题更重要。但过度进取的儿童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无法忍受得不到认可。因此不少个体过于在意他人评价,只能依赖他人意见行事。

    自卑感和优越感要维持基本平衡

    在自我价值问题上保持内心的平衡十分重要,具有先天缺陷的个案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个案并不少见,例如很多儿童左边的身体功能要优于右边,这一事实鲜为人知。因而在右利手为主的文化里,左利手的儿童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几乎所有左利手的孩子都在写作、阅读和画画等方面存在障碍,而且他们为此感到尴尬。对儿童的优势手进行鉴别很有必要,让儿童十指交叉,左利手的孩子通常把左拇指放在右拇指的上面,这个方法不完全正确,但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初步的鉴别。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少人天生是左利手,而他们毫不知情。[1]

    当我们对大量左利手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时,我们发现了以下事实:首先,以右手做事的标准来看左利手儿童,他们显得很笨拙。这种情况就好比习惯靠右行驶的人到了英国或者阿根廷这种习惯靠左行驶的国家驾车时,他会手足无措。而左利手儿童的情况只会比这更糟糕,如果他的家人都习惯用右手,那左利手不仅给他带来困扰,还会影响家人的生活。在学校,他的表现也不佳,因为人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只会责怪他能力跟不上,因而他的成绩得分不高,还经常受到惩罚。他自己也无法解释原因,只能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他认为自己低人一等,难以与他人竞争。在家里,他也会因为行为笨拙受到指责,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虽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因此一蹶不振,但是不少孩子在这令人沮丧的情境下放弃了努力。他们不明白背后的原因,也没有人向他们解释如何克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努力非常困难。因为左利手儿童的右手从来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他们写字很不工整。但事实证明这一问题可以克服,有些一流的艺术家、画家还有文字雕刻家就是左利手。虽然天生右手不灵活,但只需通过刻意练习,他们就可以掌握使用右手的能力。

    有一种迷信的说法认为如果训练左利手的人使用右手,他们说话会结巴。为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孩子遭遇的困难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们丧失了说话的勇气。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左利手的人在遭遇挫折后沦落为神经症患者、自杀者、罪犯或者怪人。另一方面,不少克服了左利手困难的人成绩斐然,这在艺术领域尤为常见。

    左利手并不是重大的生理缺陷,但仍然提示我们不能早早对儿童的能力下判断,以免压制他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通过责骂和恐吓泯灭他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他们也许可以继续前行,但如果我们能给他们加油鼓劲,增加他们的勇气,他们更加大有可为。

    进取心过度的儿童处境艰难,因为他们评价的标准只局限于成功与否,而看不到自己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中,人们更关心表面的成功而不是全面的教育。可以轻易获得的成功只会昙花一现,因而培养一个野心勃勃的孩子毫无好处。更重要的品质是勇敢、坚持和自信,遭遇失败也不会气馁,反而把失败当成新问题加以处理。当然,如果教育者能够识别孩子努力的程度和作用,这些孩子的处境会容易很多。

    由此可见,追求卓越可以表现在进取心等性格特征上。追求卓越的儿童最初充满了雄心壮志,但如果看到别人已经远远走在前面,他们又会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觉得目标难以企及。不少教师用严厉教育和打低分的方法对待进取心不足的孩子,以此激发他们沉睡的进取心。如果这些孩子的勇气没有完全磨灭,这种方法也许会奏效,但不宜普遍使用。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已经远远落后的孩子,这种做法会使他们更加不知所措。

    另一方面,如果儿童能够得到温柔对待、关心和理解,他们会表现出让人意想不到的智慧和能力。他们通常表现出更大的进取心,因为他们害怕回到过去的状态。过去的生活方式和无所作为历历在目,不断鞭笞他们前进。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着了魔一样地日夜忙碌,即使已经过度工作,他们仍然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具有统一性,个体按照统一的行为模式行事,如果我们还记得这一主导思想,上述内容就更清晰了。脱离个体的人格来对行为进行判断,这是错误的做法。同一具体行为有多种解释,了解行为背后的人格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例如,有个孩子每次都拖延学校布置的任务,这表明他不愿意与学校有任何瓜葛,因而想方设法不遵守学校的要求。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能看到这个“坏”学生的整体人格。非常不幸,他对卓越的追求没有表现为接受学校的管教,而是转化为与学校进行对抗。他表现出一系列典型的行为症状,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直至无法挽回。这个孩子如同一名宫廷小丑,恶作剧层出不穷,以逗人发笑为乐。他还会招惹同伴,旷课逃学,与坏人为伍。

    由此可见,我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育成长,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学校教育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桥梁。恰当的学校教育可以纠正个体在家庭中形成的错误生活模式,也可以帮助孩子为适应社会生活做准备,确保个体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就如同在交响乐团中担任一名合格的演奏者,与人合力奏出优美的乐章。

    任何儿童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学校会根据时代和统治阶层的要求来教育儿童。如今社会要求已经发生改变,学校也必须随之改变。如果当今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是独立、自主和富有勇气的人,那么学校必须调整教育目标,使个体的发展接近社会的要求。

    换言之,学校不能以自身发展为目的,要谨记教育是为了社会而不是为了学校自身。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所谓的“差生”。他们并不缺少对优越的追求,他们只是在学业上表现不佳。他们其实不需要在自己不擅长的活动上太过费神,而应该把精力转移到力所能及的活动上,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就感。他们之所以容易在这些活动上获得成功,可能因为早年无意中受过训练。因此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出色的数学家,但也许可以在运动上脱颖而出。教育者要重视儿童的特长,并以此为契机鼓励他们在擅长的领域有所作为。如果教育者能从儿童令人鼓舞的小成就着手,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在其他事情上也能获得成功,那教育者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利用一个领域的成功引领孩子进入另一个领域,就如同将孩子从一个肥沃的牧场吸引到另一个肥沃的牧场。既然所有的孩子(智力低下者除外)都能取得成功,那么学校的任务就是克服一些人为的障碍,例如学校只看重学业成绩,不看重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人为障碍会摧毁他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通过错误的方式追求卓越,忽略了积极有益的正确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儿童会想办法逃避。他经常做出吸引教师关注但不为教师赞许的举动,例如表现出无礼和固执,以此引发其他孩子对他的崇拜。他还经常制造麻烦,并以此为荣,自以为很厉害。

    学校如同一面镜子,个体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偏差在学校得以现形,但问题的根源不能完全归结于学校。尽管学校的教育活动和教育使命有着积极意义,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学校是检验家庭教育缺陷的场所。

    如果教师足够优秀和善于观察,新生入学的第一天,他就能收集很多信息。受到过度溺爱的儿童在学校这一新环境中感觉非常痛苦和不愉快,他缺乏与人相处的经验,无法在这里收获友谊,但学会交友必不可少,最好让儿童在上学之前就了解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儿童入学前的家庭教育缺陷,但这样的缺陷越少越好。

    娇生惯养的儿童不可能一来到学校就能突然专注于学习。他们难以专心,还没有“上学意识”,他们宁愿待在家里而不是上学。他不愿意上学有很多表现:早上父母要哄着他起床;要不断催促他才愿意做事;吃早餐的时候磨磨蹭蹭,诸如此类。他们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自己难以取得进步。

    矫正这种行为的方法与帮助左利手者类似,我们要给儿童足够的学习时间。不要因为迟到而惩罚他们,这只会增加他们对学校的反感。惩罚让孩子更加确信自己不属于学校。如果父母通过打骂逼孩子上学,他不仅不愿意去,还会想方设法抵抗。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看出他是否对学校反感,比如,他从来不收拾书本,时而忘记带书,时而把书弄丢,那这个孩子肯定不喜欢上学。

    如果进一步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对取得好成绩不抱任何希望。这种自我贬低并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还包括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家人在极度失望时会断言这个孩子毫无前途,或者指责他们愚蠢无能。当他们入学后,遭受的挫败会一一证实这些指责。儿童不具备完善的判断分析能力,无法纠正这些错误评价,并且缺乏长辈的引导,因此他们未战先怯,早早选择了放弃。他们认为失败难以跨越,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无能和自卑。

    这种情况下,个体改正错误的可能性很小。尽管他们努力追赶也被远远甩在后面,因而他们不再努力,转而花心思编造不上学的理由。逃课不上学是比较严重和糟糕的行为,儿童为此受到的惩罚非常严厉。因而儿童出于无奈,选择弄虚作假逃避惩罚,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伪造父母签字,伪造成绩单,编造每天去上学的谎言,实际上他们已经逃学一段时间了。在上学时间,他们需要找个藏身之处,毫无疑问他们会在那里遇上其他逃学的孩子。当逃学满足不了他对优越感的追求时,他们会采取更恶劣的行为,那就是违法犯罪。他们越陷越深,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拉帮结派,偷窃他人财物,习得不良的性行为,他们误以为这样意味着自己就是个大人了。

    错误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他们开始寻找更多的方式来获得优越感。在行为被发现之前,他们都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的不良行为非常巧妙,无迹可寻。这也是儿童不愿意停止犯罪的原因。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无法在其他事情上取得成功。他们不愿意做任何积极有益的活动。在同伴的刺激下,他们想获得更多的优越感,这促使他们做出新的反社会行为。有犯罪倾向的儿童同时也极端自负。自负与进取心有着相同的根源,它迫使儿童用不同方式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以此获得优越感。一旦儿童不能通过积极有用的活动找到自我,他会通过消极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能力。

    曾经有一个学生杀死教师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个学生有着上述所有特征。教师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深谙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使得学生在小心翼翼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他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变得灰心丧气。学校和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都无法满足他的优越感,他只能转向犯罪,以此摆脱学校教育的控制,因为社会还没有将犯罪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视为需要进行心理纠正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教育专家对此也无计可施,他不用再受他们的摆布。

    熟悉教育行业的人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少教师、牧师、医生和律师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问题。无论专业地位一般还是专业地位较高的教育者都是如此。人们平时很重视教育者的专业意见。尽管他们在专业上很权威,但他们家庭中的安定有序难以实现。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教育者的家庭里,儿童的重要观点要么被完全忽略,要么得不到理解,部分原因源自严厉的规定。身为教育者的家长制定了这些规定,他自认为很权威并迫使家庭成员遵守这些规定。他对孩子过于严厉,导致儿童无法发展独立性,实际上他经常剥夺儿童的独立性。这激起了孩子的反感,奋起反抗和报复家长的压迫。父母的打骂使这种反感情绪深植于他们的脑海。家长刻意的教育会使他们时刻关注儿童的行为,这一定程度上是种优势。但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刻意教育的后果使孩子总想成为他人关注的焦点。他们把自己看成一件陈列的试验品,父母是他们的负责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解决他的各种困难。而儿童只管展现自己,不用负任何责任。

    注释

    [1]译者注:这是近一百年前的观察和发现,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于左、右利手的科学认识和观点已经发生较大的改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