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装甲兵战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1914年,一场机动战在欧洲大陆拉开序幕。当时主宰战场的竟是那些剽悍的战马,军队的快速机动则完全靠它们达成。不久,这种局面即被打破,火炮问世,机枪参战,堑壕和铁丝网相继出现,战争很快发展成了阵地战。防御固若金汤,那些曾奔驰疆场的战马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

    对峙的局面亟待打破,战争的桎梏急需砸碎,有作为的军事家们在急切地寻找更新的兵器,探索新的战法。

    海面的巡洋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陆地的拖拉机映出了科学家的灵感,二者的结合便产生了早期的坦克。世界上第一辆坦克是由英国于1916年制造的,当时分为“雌性”和“雄性”。雄性装有2门口径为57毫米的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安装5挺机枪。之后,法、德等国也相继生产出坦克。

    坦克的出现并非偶然。首先,有了内燃机、履带推进器、机枪和装甲。其次,当时的战场需要一种更先进的兵器突破坚固的防御,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制造坦克的设想才变为现实,并得到迅速发展。坦克的问世,标志着陆军开始进入机械化的新时期,装甲兵战术也由此应运而生。

    装甲兵的编成与任务

    从目前世界装甲兵编制看,主要编有坦克师、坦克旅、坦克团、坦克营。有些军队还编有坦克集团军。由于编制装备的差异,担负的任务和具体使用也不同。

    坦克师是以坦克为主体,并有其他兵种组成的合成战术兵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成建制使用。

    进攻战斗中,可担任第一梯队;也可担任第二梯队、预备队;或组成快速机动集群。担任第一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协同步兵或其他兵种在主要方向上突破防御或对敌侧后实施突击。担任第二梯队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第一梯队的胜利,向纵深扩张战果,粉碎敌人的反突击,追歼退却之敌等。担任快速集群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纵深打击,加快作战进程。防御作战中,坦克师通常担任上级的预备队,执行的主要任务是反突击,恢复和改善防御态势,歼灭敌空降兵等。必要时可担任临时性的仓促防御。

    坦克旅是以坦克分队为主体的诸兵种合成的初级战术兵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行动。在平原地、中等起伏地作战时,一般集中使用;在山岳丛林地、水网稻田地等复杂地形上执行任务时,可分割到营使用。进攻战斗中,坦克旅除担任上级的预备队和第一梯队外,还可担任先遣支队和纵深突击群。担任先遣支队,主要是实施快速机动,抢占有利地形,控制战术要点;担任纵深突击群群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第一梯队突破成果,快速插入敌纵深,摧残毁要害目标,割裂敌部署,破坏其防御体系。

    坦克团是以坦克为主要装备的合成战术部队,按建制分为坦克师属坦克团和机械化师属坦克团。坦克师属坦克团通常在上级编成内进行任务,在进攻和防御中,既可用于第一梯队也可担任第二梯队。

    进攻战斗中,编入第一梯队内的坦克团,通常在主要方向上行动,必要时,也可担任师的先遣支队或执行穿插迂回任务。机械化师属坦克团,通常集中使用,必要时也可分割使用。分割使用时,依据情况把大部分或一部分配属给步兵团。需要时,可以一部编为先遣支队执行纵深作战任务。

    坦克营按建制关系分为坦克团属坦克营、坦克旅属坦克营、机械化团属坦克营。坦克营通常在上级编成内执行任务,亦可配属给步兵。进攻战斗中,在坦克团或坦克旅的第一梯队内行动时,可担任主攻,也可担任助攻。有时也可担任上级的穿插迂回分队。装甲步兵团和机械化团属坦克营通常分割使用,分割使用时不单独受领攻防正面和纵深,其任务主要是以火力和行动直接支援步兵战斗。

    装甲兵战术的基本原则

    战术原则是战斗的准则,是战斗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并受战斗实践的检验,因而具有实践性。正确的战术原则还反映了战斗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战斗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践表明,要正确地运用装甲兵战术,必须首先遵循装甲兵的战术原则。当然,还应依据战场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战法。

    1.疏散隐蔽配置

    现代战场环境,要求坦克兵执行任务时要适当疏散配置。进攻发起前,坦克部队通常配置在纵深便于机动和隐蔽的地域,疏散的程度以能减少火力杀伤,又能及时集中为限。其配置面积下师约500平方公里、团约50平方公里、营4~5平方公里。配置地域距对方的距离应能避开其远程炮兵火力的杀伤,一般说,坦克师的集结地域距对方前沿40~60公里,具体还应根据当时情况而定。

    防御战斗中,坦克等装甲车辆要充分利用阵地有利条件,疏散配置在工事内或高地的反斜面,担任第二梯队或预备队的坦克部队,也应避开敌主要方向,分散配置在翼侧的隐蔽处,以减少各种火力毁伤。

    坦克部队在配置地域内,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隐蔽外。通常还采取严密的技术伪装和欺骗措施,积极采取反侦察和一切防护手段,减少敌发现概率。坦克部队不论是在集结地域还是占领阵地,都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准备。坦克部队装备复杂,技术性较强,战斗准备内容多、条件高,要求必须突出一个快字。任务需要时,即使准备不足,也要按时投入战斗。

    2.快速灵活机动

    由于现代战场辽阔,情况瞬息万变,军队作战样式复杂多变。因此,快速灵活机动,将力量使用在关键时机和地点,将成为夺取保持战场主动权的重要因素。

    装甲兵战史证明,只有在机动中集中使用坦克,才能最好地发挥其威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坦克部队作为快速突击集团,在快速机动中实施突击,取得了显赫一时的战果,令其他军队刮目相看。

    后来,苏军也仿效德军的做法,将坦克部队编为快速集群,迅速把战术突破发展成战役突破,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苏军把它看成是一条运用坦克兵的成功经验。战后,由于坦克及其他配套车辆机动性能的提高,为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前景。因此,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防御。既适用战役,也适用战术,成为装甲兵战术的一条基本原则。

    装甲兵机动体现在作战全过程,但不同阶段有不同行动方法。进攻发起之前,坦克部队通常利用能见度不良等条件,多路、多梯队向主攻方向快速运动,力争在短时间内接近敌前沿;突破后,应迅速利用第一梯队的胜利或防御的薄弱部位,向发展顺利的方向机动兵力,扩张战果;纵深战斗中,广泛地实施穿插迂回,绕过敌坚固支撑点,迅速克服各种障碍,向敌后方高速突进,断敌退路,围歼敌人。

    防御作战中,坦克部队应向主要方向机动,从行进间展开向敌翼侧实施坚决的反冲击,或机动到有利地形,协助第一梯队防御;有时也只机动火力杀伤敌人。当敌实施空降时,应在其着陆未稳之前快速机动至空降地域,一举将敌歼灭。

    3.集中突然攻击

    集中突然攻击是装甲兵一条重要的战术原则,这条原则的基础是集中。可以说,装甲兵的作战史就是一部集中使用的历史。这条原则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要算苏军运用得最好。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许多战斗中,常将80%以上的坦克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每公里的突破地段上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密度达30多辆。

    其集中使用的方法是:在关键时间和地点将兵力兵器使用到主要方向,适当缩小坦克部队的正面和纵深,并给予较多的加强;要求进攻中,要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要害和薄弱部位,或对坦克威胁最大的目标;防御时,要重点设防,以点制面,在要方向上构成对敌最大威胁。贯彻集中突然攻击的原则,应当把握:

    一是,先择有利于集中兵力的空间,主要是有利于坦克部队向集中地域机动的道路;集中兵力的地域应便于坦克部队战术的运用,主要指敌人薄弱部位,有时也可选在地形比较复杂、敌防坦克配置薄弱的地段。

    二是,正确把握集中兵力的时机。现代战场情况复杂多变,战机稍纵即逝,要求集中突然攻击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过早或过迟都会带来不利。各级指挥员必须把握战场局势,准确地将兵力集中于需要的地点,达到先机制敌。

    三是,为达成集中突然攻击,一般只实施短促猛烈的炮火袭击,坦克部队从行进间展开战斗队形,迅猛地向敌发起攻击。完成任务后,应迅速分散,做到在集中时不忘分散,分散时不忘集中,把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4.密切协同动作

    现代条件下,对坦克的防御已上升到首要位置,装甲兵在作战中应与其他军种密切协同。坦克部队独立执行任务时,以坦克为主组织协同,充分发挥各军种的特长,共同压制和摧毁敌各种反坦克武器,特别是反坦克导弹和武装直升机,克服反坦克地雷场和其他障碍。坦克部队应充分利用各种火力的杀伤效果,以快速的机动力和猛烈的火力消灭敌人。

    5.组织及时保障

    坦克部队的装备决定了技术、后勤保障的重要作用。随着战场条件的变化,技术保障在装甲兵战术原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战斗中,坦克部队通常要织织完善的技术保障机构,编组具有综合能力的机动修理分队,其中包括坦克技术保障指挥所、坦克抢修所、坦克器材保障所和坦克机动抢救修理组。这些分队,随作战的坦克部队行动,及时修复损伤坦克。后勤保障机构应以综合装载、多批次前送,减少补给层次等办法,及时补充油料、弹药,必要时也可采取空中补给的措施,以保障坦克部队的连续作战。

    装甲兵通常采取的战术手段

    战术手段是为实现战斗目的而采取的行动方法。由于作战目标、敌我态势、地形、力量大小不同,采取的战法也不同。装甲兵除采用正面突破、翼侧攻击、包围迂回外,通常还采用如下战术手段。

    1.穿插分割

    穿插分割,各个歼敌是装甲兵通常采用的战术手段之一。其实质是充分利用敌防御的间隙、翼侧,或第一梯队打开的突破口,迅速插向敌纵深或侧后,把其分割成互不相连的数块,单独或协同正面部队将其歼灭。担任穿插分割的坦克部队在敌纵深行动时,应力求首先打敌要害,消灭对己威胁最大的目标。对兵力薄弱孤立之敌,可从行进间将其粉碎。当遇敌顽强抵抗时,切勿与敌恋战,可以一部兵力牵制,主力要迅猛地向既定目标穿插,于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区。

    2.广泛地实施纵深攻击

    纵深攻击是坦克部队深入防御腹地,对各种目标实施攻击的一种行动。其实质在于破坏敌人的防御体系。摧毁敌指挥所、炮兵群、战术火箭分队、直升机起降场等要害目标。目前,苏、美军都十分重视使用坦克部队对敌实施纵深攻击,它已成为现代作战中不可缺少的战术手段。

    实施纵深攻击的坦克部队,通常由第二梯队或预备队的兵力担任,若第一梯队发展顺利,也可临时组织力量深入敌纵深。作战编组要根据担负的任务而定,通常以群体式的战斗编成,以坦克营为基础,配属必要的兵力兵器,使其具有较强的独立作战能力。进入交战的时机,通常待第一梯队在敌防御中打开缺口后强行进入,或利用夜暗、不良天气等条件,从敌暴露的翼侧或间隙秘密进入。实施纵深攻击,受敌威胁较大。

    通常先以疏开队形进入,接近目标再展开成战斗队形。以小群多路,从多方向突然攻击目标。袭击较大的目标时,可组织几个攻击群联合突袭。为不过早暴露企图,纵深攻击分队要巧妙伪装,隐真示假,尽量避敌强点和优势,战斗行动一般以破袭为目的,不过分强调歼灭敌人和夺占阵地,以便通过纵深奔袭,真正达到减弱敌对正面部队的压力。

    3.防御中的机动设伏及越线攻击

    设伏是装甲兵在防御作战中通常使用的一种战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都曾成功地运用过。不同的是现代进攻战斗具有新特点,要求坦克设伏应进行必要的改进,变过去的预先设伏为机动设伏,通常是在受敌坦克威胁较大的方向,预设坦克发射阵地,并进行可靠伪装,坦克分队配置在翼侧的隐蔽处,当需要实施伏击时,从运动中快速占领伏击阵地。

    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主要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的作战效能,避开敌侦察和减少敌火力杀伤,更好地达成伏击的突然性和突击目的。越线攻击是装甲兵在防御作战中采用的另一种战术手段,其方法是以防御阵地为依托,适时派出坦克分队,超越防御前沿,摧毁敌重要目标或后续梯队,打乱敌进攻程序。越线攻击时,坦克分队要利用夜暗或其他隐蔽条件从敌间隙进入,采用事先设伏或直接对敌实施攻击的战法,给敌以突然的打击。

    这种行动若是大部队反击的开始,坦克分队应当勇猛地向纵深推进;若只是摧毁敌人的重要目标,深入纵深应浅些,并与坚守防御的部队保持密切的联系,任务完成后及时撤回己方阵地。

    装甲兵同其他军种的协同

    在各种反坦克武器布满战场的情况下,装甲兵只有其他军种密切协同,才能发挥其特长,弥补弱点。同其他兵种的协同动作,通常由合成指挥员根据敌情、地形、上级意图和任务,按战斗目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实施。

    装甲兵部队的指导思想是:树立合同作战和全局观念,与协同的军部队共同商定作战各阶段采用的协同方式、各自支援和相互识别的方法。协同原则是:步兵配属坦克兵作战时,以坦克兵为主;坦克兵与炮兵、航空兵等协同作战时,应以坦克兵为主。

    1.与步兵的协同

    装甲兵和步兵同是陆军的主要战斗兵种,是作战中的主要突击力量,能否协调一致的行动,直接关系到战斗的成败。就进攻战斗而言,协同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坦克引导步兵冲击,一般是在地形开阔,便于坦克行动;能见度良好,便于坦克观察和射击;敌防坦克兵器较少,得到可靠的工程保障和火力支援的情况下实施。战斗中,步兵在坦克战斗队形后适当的距离上跟进,坦克以火力摧毁敌浅近纵深内的目标,步兵主动消灭敌反坦克兵器,保障坦克高速度冲击。

    二是,坦克以火力支援步兵冲击,通常是在地形复杂,对方配置有大量的反坦克兵器和防坦克障碍时采用。战斗中,坦克在步兵之后的适当距离上,以超越式间隙射击,保障步兵冲击,尔后逐段跃进,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步兵纵深战斗。步兵应主动给坦克指示目标,克服各种反坦克障碍,减少敌近距离反坦克兵器对装甲兵造成的损伤。

    三是,分进合击的方式。其具体方法是,坦克和步兵从不同的方向对同一目标实施攻击,通常在夺取敌纵深支撑点或前沿地形有利时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地形选择冲击方向,发挥坦克和步兵的优长,达成对敌两翼攻击的效果。战斗中,还应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地变换协同方式。在穿插、追击以及战场机动过程中,还可采用坦克搭载步兵的方式,但应注意搭载数量、方法及下车地点等,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2.与炮兵的协同

    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对步、坦能否配合和发挥坦克的快速突击力有重要影响。协同应明确的主要内容是:方位物、阵地、目标编号;炮兵支援坦克兵的时机、任务及方法;炮兵观察所的位置和任务;通信联络和指示目标的方法;装甲兵指挥炮兵转移火力的时机和方法等。战斗中坦、炮还应根据战场上的变化,主动、及时、灵活的组织协同,保障作战全过程坦克能充分利用炮兵火力杀伤效果,以整体作战能力战胜敌人。

    3.与航空兵的协同

    装甲兵同航空兵的协同,按作战的统一陆空计划进行。当坦克部队独立执行任务时,直接协同作战的强击航空兵、轰炸航空兵、战斗直升机,应向坦克部队派遣作战小组或目标引导组,并按协同计划指挥航空兵。协同时应明确;相互识别、指示目标的方法和安全距离的规定;作战小组的配置位置。纵深战斗中,由于装甲兵脱离主力较远,炮兵火力难以实施有效的支援。因此,航空兵特别是攻击直升机更应主动配合,以不间断的火力支援坦克兵纵深作战行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