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结过两次婚。第一次生了个儿子,就是王郁,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大说话,有点老实得过头,说心里话,老王不大喜欢。孩子刚几岁,老婆就一病去了,直到王郁十多岁,老王才又在农村找了个伴。这后妻带了两个儿子过来,他们比王郁小不了多少,都是一副聪明机灵的样儿,远比王郁乖巧。后妻极不喜欢王郁的呆样儿,而且又不是亲生,因此极尽“枕头风”之能,使得老王更讨厌王郁。以后,孩子们渐渐长大,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老王便让王郁停了学,去打零工。后来,单位上看老王困难,就给他照顾了一个招工名额,这好事自然轮不到王郁。再过几年,老王闹病,提前退了休,照老王的意思,这次该让王郁顶替了,但后妻死不同意,用尽了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最后,王郁反主动劝父亲,让弟弟顶了班。
自打两个弟弟跳了龙门,后妻也跟着进了城,只留下王郁和老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王郁办了个执照,父子俩做起了小生意,渐渐红火起来,买了一个铺面,这下两兄弟才对父亲亲热起来。后来兄弟俩体面地成了家,再往后抱了儿子,三天两头向父亲要钱,而王郁始终是光棍一条。
如今老王病入膏肓,才感到愧对王郎,实在没脸面在家待下去。王郁明白父亲的心情,便安慰道:“爸,这段时间我不去上工了,反正也挣不了多少钱,不如在家休息一下。”
“儿啊,我这一折腾,又得花不少钱,我……”老王说到这里,再也不好意思说下去了。
“钱嘛,是挣得来的,身体才重要呢。”王郁又安慰道,“爸,你忘了,还有一笔钱,我一直存着没用呢。”
“还有什么钱?”
“就是妈留下的那个首饰盒呀,你是知道的,那些首饰值不少钱呢。”
“首饰?”老王想了好久才回忆起来,前妻以前确实有一个首饰盒,据说还是她母亲的陪嫁。但是老王早就听妻子说过,那些玩意只是镀金的铜片而已。老王心中一阵黯然:这傻孩子,竟把它们当作真金了。
这事不知怎么给传出去了,过了几天,后妻的两个儿子带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来看老王,大包小包的,亲热得不得了。
热乎了一阵,两个儿子开始谈正题了。
“我们厂越来越不景气,工资都发不出了,孩子又需要营养……”
“前段日子妻子生病,儿子也跟着闹病,到处借钱,才凄齐了住院费,你看看……”两个儿子穿得确实潦倒,孩子们也都脸色焦黄。不过,这些小孩子不比他们父亲逊色,围着爷爷转,说着一些父母教的话。
老王冷不防地问:“是要钱的吧?不要转弯抹角了,你们那点心思我懂。”
儿子媳妇们面面相觑,一时都愣住了。
“看看你们,为了几个钱,把孩子都教坏了,你们在做些什么!告诉你们,钱是没有的,别瞎操那份儿心了!”老王气呼呼地把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两个儿子和媳妇交换了一下眼神,总算没有发作,耐着性子又说了一些中听的话,才带着孩子们悻悻地去了。
没多久,老王的后妻提着些东西来了,痛心疾首地求老王原谅她过去的不好,她要弥补以往的过失。
“毕竟处了这么些年,想起来怎么也舍不得就这样离开。”后妻环顾四周,充满感情地说。
一个垂死的人还有多少怨恨呢?很快,老王叹了口气说:“这是你的家,你要回来,谁也不会阻拦你。”
后妻宽慰地一笑,显得那样温柔、亲切,就像初婚时那样。一时间,老王几乎有种错觉,时光好像回到了以前。
这个家又开始热闹起来,后妻细心地照料他,城里的两个儿子几乎天天都来看他,一家人和和睦睦,欢声笑语,似乎没有一丝阴云。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死神终于逼近了老王。这天夜里,老王显出从没有过的清醒,他唤来了妻子和儿子们,他那慈祥的目光从他们脸上轻轻扫过,嘴边露出满意的微笑:“我这一辈子有这样一个好妻子和三个孝顺的儿子,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的声音开始低哑,最后他试图用手来触摸他的亲人,王郁伸手紧紧抓住父亲的手,忍着泪说:“爸,你安心休息吧。”老王最后望了他一眼,带着笑意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郁放声痛哭,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忍不住都笑了起来:“人死了,有什么好伤心的,这才是一种痛快的解脱。”
后妻也冷冷地吩咐道:“马上将尸体搬到外面去,这房子是我们的,还有那个首饰盒!”
一听这话,两个弟弟飞快地东翻西找起来,很快就找出了那个首饰盒。他们眼里闪着贪婪的光,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伸出颤抖的手。
一道亮光闪过,母子三人一起叫了起来:“啊,金子!”三人又是叫又是闹,疯狂、快活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什么?”他们从首饰盒里抽出几封信,看了一下,是老王以前寄给前妻的信,便一下子扔在地上。
王郁的眼泪又一次落下来,他知道爸爸和妈妈的感情,一个箭步冲上去,将那几封信捡了起来,然后走出家门。
“小郁,怎么回事,你父亲尸骨未寒,你就被赶出来了?”
王郁一看,是父亲的老邻居郑伯伯。
见到郑伯伯,王郁像见到了亲人,连哭带说,一口气把一切都告诉了郑伯伯:为了父亲最后的日子过得开心,王郁和后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即他放弃了一切继承权,包括那个宝贵的首饰盒里的一切。此时他已是负债累累了。
“多么善良的心啊!”郑伯伯感慨万千。突然,他看到那几封信上的邮票,忍不住惊叫起来:“天哪,‘放光明’,啊,这是错体邮票!”
“什么?这邮票……”
“天,让我仔细看看。”老人激动得语无伦次,又把信封上的邮票看了个仔细,最后肯定地说,“是真的。他们没有得到真的金子。而这些却是千真万确的错体邮票,每张价值好几万呀……”
(唐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