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937—978年),字重光,曾用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江苏金陵(今江苏南京)人。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因南唐只经历过三个皇帝,所以人们常将南唐第一个皇帝、即李煜的祖父李昇称为先主;将李煜的父亲李璟称为中主;而李煜则被称为后主。从战功和政绩来看,三人相比,李昇的战功和政绩最高,他曾率领臣民横扫疆场,打下了南唐的半壁江山。正因为他为南唐的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使得南唐得以偏安一隅半个世纪。一个政权能在乱世中存在这么长时间,实属不易。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像李昇这样的武将,政绩和武功都在他之上的,也大有人在。但要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找出像李煜这样的奇才,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李煜不仅奏响了两宋词坛的先声,将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抒情功能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改变了以往绮靡的词风,为后世词人“以心写词,以情作词”开了先河,这绝不是随随便便哪位词人就可以做到的。
李煜及其祖父、父亲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从统一走向分裂,再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大交错、大融合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时期只有两个,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逐鹿、腥风血雨、人人自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成了各路豪强抢夺地盘和称王称霸的理由。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自东汉以来,地方豪强势力一直在威胁着中央集权的统治,唐朝的灭亡就是由这种势力导致的。最终,这种势力也导致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群雄并起。李煜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他所执政的南唐只是五代十国当中的一个政权,当时豪强并起、弱肉强食的局势决定了这位天性软弱的君王百味杂陈的一生。
李煜出生于南唐升元元年(937年)乞巧节黄昏时分。乞巧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传说中乞巧节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李煜在这一天降生,又为他的人生抹上了一笔浪漫的色彩。之后的很多事实证明,李煜的一生确实风流多情、不乏浪漫。
据说李煜出生时,其父李璟正在书房里挑灯夜读,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侍女来报:“恭喜王爷又得贵子!夫人请您赐名。”李璟新得一子,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书案前踱步。他希望此儿能终身幸福,事事从愿,因而赐名“从嘉”。李煜天资聪颖,加之从小便喜欢舞文弄墨,因此颇得李璟的喜爱,但这也招致了其他兄长的妒忌。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就在李煜7岁那年(943年),先主李昇病逝,李煜的父亲李璟继承了皇位。水涨船高,李煜一下子由“王子”变成了“皇子”。字面上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前后的政治地位却有天壤之别。然而,令李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政治地位的改变最终却演变为一幕李氏家族骨肉相残的惨剧。
在封建时代,皇位的争夺历来残酷激烈—那高高在上的一把龙椅,常引得手足相残、父子反目。唐初,秦王李世民血染玄武门,先杀了长兄和弟弟,再威逼父皇退位,在这场宫廷政变中登上了皇位;武则天为皇后时,也曾因为权力之争,先后杀害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历朝历代都在不停地上演着骨肉相残的悲剧,历史上从来都不乏这样的例子。
李璟本有六个儿子,李煜是第六子。但李璟的二子、三子、四子、五子均早亡,实际上,李璟只剩下了长子李弘冀和幼子李煜两个儿子。原本李璟欲立长子弘冀为太子继承皇位,但怎奈弘冀天性暴戾,为人狡诈多疑,残忍又薄情,因此颇不得父亲宠爱。而李煜却聪明好学,为人至孝,很和李璟的心意。为此,李弘冀对李煜一直心存不满,早有意加害,但这个弟弟只喜好游山玩水,从不过问政事,所以李弘冀也没抓住李煜的什么把柄。
由于李弘冀的性情和李璟大相径庭,最终,李璟暗下决心,要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晋王李景遂。由于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李璟的这个决定似乎也合情合理。李弘冀得知这一消息后,火冒三丈,他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帝位旁落他人?为了权力、为了地位,他决定铤而走险,杀掉叔父,独揽大权。经过一番策划之后,他终于得逞。李璟虽然痛恨儿子如此狠心,但木已成舟,他也无力回天。正在李璟要将大权交到李弘冀手上时,李弘冀却离奇身死,只比叔叔晚走了几个月。叔叔惨死、长兄离世,最终,南唐的烂摊子便阴差阳错地落到李煜柔弱的肩膀上。其实李煜一直无心做皇帝,他自幼就对军国大事退避三舍,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他曾赋诗一首,以表达自己渴望摆脱尘世间纷纷扰扰的心愿,此诗便是《秋莺》: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一楫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远慕伯夷叔齐之高义”才是李煜的人生理想,什么皇位、权势,李煜统统不放在眼里。他只想将自己的生命之舟推向那五光十色的文学海洋,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寻觅到人生的安宁与静谧。在这份安宁和静谧中,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畅和自由。内心的忧虑和恐慌,被诗词璀璨的光芒驱赶得烟消云散。这种文化的光芒,凝聚成了一股空前巨大的力量,吸引着这位才华横溢又勤奋好学的年轻皇子,使他在茫茫人海中终于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他如饥似渴又夜以继日地徜徉在多彩的文学天地中汲取营养,流连忘返。他多么希望自己永远过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命运却偏偏不让这位年轻的皇子乐得清闲—谁让他生在帝王之家呢?历史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他只有无条件地接受。
嫩绿百层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李煜在诗中憧憬可终日与群山为伴,摆脱尘世间的一切烦恼的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为此,他还曾为自己的好友卫贤(时任供奉,长于书画)《春江钓叟图》题词,以表达自己隐居山林、乐得逍遥的意愿,词中这样写道: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二)天赐良缘
在李煜登上皇位的七年前,也就是公元954年,他迎来了生命当中的第一次爱情。他与南唐老臣周宗的长女,19岁的娥皇喜结良缘,从此花前月下、红烛为伴,红袖添香、才子佳人共处一室,温馨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李煜与娥皇,一位是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一位是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两人可称得上是最理想的伴侣和知音。相同的志趣和追求使他们产生了炽烈而又深沉的爱情,他们心有灵犀、两情相悦。两人的婚姻乃是天作之合。
传说娥皇花容月貌,其神采可与大画家顾恺之笔下的“洛神”相提并论。那真是冰清玉洁,如出水芙蓉般“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美丽的娥皇怎能不令李煜怦然心动?而李煜青春多情、才华横溢,也深深地吸引着年轻的娥皇。二人婚后如胶似漆、恩爱无比。二人的温存与挚爱令李煜的胸中燃起了熊熊的创作欲望,在与娥皇相伴期间,李煜佳作频传,其中《谢新恩》便是描绘与娥皇之间浓浓爱意的一首词: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去还同。
双鬓不争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此词描绘了李煜远在他乡不能返回家中,娥皇独守空房,日夜思念李煜的情景。可见二人在感情上难舍难分,即使很短暂的分离也会令双方饱受相思之苦。为此,李煜又创作了《长相思》: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与娥皇之间的婚姻,不仅给李煜带来了甜蜜的生活,也为他的学业带来了生机。出生在书香世家、富贵门庭的娥皇自幼蒙名师指点,早在闺阁中就已经精通文墨,除了熟读经史子集外,还擅长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更让李煜钦佩的是,娥皇弹得一手好琵琶,相传建隆三年(962年),李煜得到了失传已久的《霓裳羽衣曲》旧谱。《霓裳羽衣曲》本是西凉乐曲,原曲早已不知去向。唐开元年间,此曲传入宫中。玄宗皇帝也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他获得此曲后亲手润色并将它变成了唐代的宫廷音乐。唐末战乱,玄宗的佳作早已遗失,后主得到的恐怕只是粗概之作。
然而,对深谙音律、酷爱音乐的李煜来说,得此《霓裳羽衣曲》简直是如获至宝。但此曲毕竟是残本,不可能演奏出李煜心中理想的音乐来。李煜为此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娥皇看出了李煜的心意,为了实现李煜的愿望,她亲自动手,凭着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对残本加以修整完善。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经过娥皇的润色和调整后,《霓裳羽衣曲》重现了音乐的魅力。为了让李煜深谙此曲之美,娥皇亲手为李煜演奏。那曲调真是清新激越,时而如小桥流水,时而如大河奔涌,美妙动听得令李煜如痴如醉!经娥皇修改之后,这首《霓裳羽衣曲》很快在南唐流传开来。
据传,当时有一位叫韩熙载的大臣,家中无斗米之储,却养了一班乐伎,目的就是在闲暇之时演奏《霓裳羽衣曲》,以为娱乐。可见,娥皇的《霓裳羽衣曲》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为此,李煜有《玉楼春》词一首,称赞这一乐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开,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霓裳羽衣曲》演奏得天衣无缝。可见,娥皇的琵琶技艺在当时堪称一绝。
娥皇和李煜恩恩爱爱地共同生活了整整十年。在历史浩渺的星空中,十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对李煜和娥皇来说,这却是足以令他们回味终生的十年。不知不觉中,李煜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长子仲寓天资聪颖,次子仲宣可爱至极,兄弟二人都是李煜夫妇的掌上明珠。
公元961年,发生了一件影响李煜终身命运的大事。命运之神强迫这位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风流皇子,不得不坐上令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龙椅,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由于几位兄长的相继早逝,李煜不得不“顺天意”登基,成了主宰南唐臣民未来命运的“乱世之君”。娥皇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后宫的主人。他们的儿子仲寓、仲宣则成了南唐未来的希望,李煜继位后分别封他们为清源郡公和宣城郡公。夫妻二人望子成龙,恨不能将所有的宠爱和毕生所学都倾注在两个孩子身上,教之,爱之,护之,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
怎奈造化弄人,好景难长,就在次子仲宣4岁那年,娥皇突然一病不起,久治不愈。李煜衣不解带地照顾妻子,娥皇的病情却并未因此而好转,反而日益加重,她往日的风姿早已消失殆尽,情绪也日益恶化。长此以往,李煜也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就在李煜伤心无助、渴望关怀之时,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闯入了李煜的生活,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娥皇的同胞妹妹。她后来也被李煜册立为国后,史称“小周后”。
小周后比娥皇小14岁。当娥皇与李煜婚配之时,她还是不满5岁的孩子。仅仅十年光景,她就出落得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因其自幼俊俏聪颖,颇受李煜的母亲圣尊太后的喜爱,从小就被召至深宫,陪伴在圣尊太后的左右。小周后性情天真烂漫,因此在宫中人缘颇好,深受众人的喜爱。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煜对她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在大周后病重、李煜感情世界极度空虚之时,小周后悄悄地走进了李煜的生活,她的善解人意和温柔可人给苦闷的李煜带去了一缕明媚的阳光。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两人感情迅速升温。这一切被正在病中的大周后敏感地觉察到了,而这无疑又加重了她的痛苦。
恰在此时,李煜和娥皇的爱子仲宣又不幸夭折,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爱子如命的娥皇怎能经得起这双重的打击?她的病情随即恶化,没过多久便溘然长逝,年仅29岁。
娥皇死后,李煜痛心疾首,写下长达两千字的悼亡之词,追忆了他与娥皇之间温馨甜蜜的爱情生活和长达十年相亲相爱的难忘岁月,可谓字字血泪、情真意切:
天长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胜,悲欢纠纷。缘情攸宅,触事来津。赀盈世逸,乐尠愁殷。沉乌逞兔,茂夏凋春。年弥念旷,得故忘新。阙景颓岸,世阅川奔。外物交感,犹伤昔人。诡梦高唐,诞夸洛浦,构屈平虚,亦悯终古。况我心摧,兴哀有地。苍苍何辜,歼予伉俪?窈窕难追,不禄于世。玉泣珠融,殒然破碎。柔仪俊德,孤映鲜双,纤秾挺秀,婉娈开扬。艳不至冶,慧或无伤。盘绅奚戒,慎肃惟常。环佩爰节,造次有章。会颦发笑,擢秀腾芳。鬓云留鉴,眼彩飞光。情漾春媚,爱语风香。瑰姿禀异,金冶昭祥。婉容无犯,均教多方。茫茫独逝。舍我何乡?昔我新婚,燕尔情好。媒无劳辞,筮无违报。归妹邀终,咸爻协兆。俯仰同心,绸缪是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终往告?呜呼哀哉,志心既违,孝爱克全。殷勤柔握,力折危言。遗情盼盼,哀泪涟涟。何为忍心,览此哀编。绝艳易凋,连城易脆。实曰能容,壮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饥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旷世?
呜呼哀载!丰才富艺,女也克肖。采戏传能,奕棋逞妙。媚动占相,歌萦柔调。兹鼗爰质,奇器传华。翠虬一举,红袖飞花。情驰天际,思栖云涯。发扬掩抑,纤紧洪奢。穷幽极致,莫得微瑕。审音者仰止,达乐者兴嗟。曲演来迟,破传邀舞,利拨迅手,吟商呈羽。制革常调,法移往度。翦遏繁态,蔼成新矩。霓裳旧曲,韬音沦世,失味齐音,犹伤孔氏。故国遗声,忍乎湮坠。我稽其美,尔扬其秘。程度馀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谁,诚吾有类。今也则亡,永从遐逝。
呜呼哀哉!该兹硕美,郁此芳风,事传遐禩,人难与同。式瞻虚馆,空寻所踪。追悼良时,心存目忆。景旭雕薨,风和绣额。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乱落花,雨晴寒食。接辇穷欢,是宴是息。含桃荐实,畏日流空。林雕晚箨,莲舞疏红。烟轻丽服,雪莹修容。纤眉范月,高髻凌风。辑柔尔颜,何乐靡从?蝉响吟愁,槐凋落怨。四气穷哀,萃此秋宴。我心无忧,物莫能乱。弦乐清商,艳尔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幄,雪舞兰堂。珠笼暮卷,金炉夕香。丽尔渥丹,婉尔清扬。厌厌夜饮,予何尔忘?年去年来,殊欢逸赏。不足光阴,先怀怅怏。如何倏然,已为畴曩?
呜呼哀哉!孰谓逝者,荏苒弥疏。我思姝子,永念犹初。爱而不见,我心毁如。寒暑斯疚,吾宁御诸?
呜呼哀哉!万物无心,风烟若故。惟日惟月,以阴以雨。事则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栊,孰堪其处?
呜呼哀哉!佳名镇在,望月伤娥。双眸永隔,见镜无波。皇皇望绝,心如之何?暮树苍苍,哀摧无际。历历前欢,多多遗致。丝竹声悄,绮罗香杳。想淡乎忉怛,恍越乎悴憔。呜呼哀哉!岁云暮兮,无相见期。情瞀乱兮,谁将因依!维昔之时兮亦如此,维今之心兮不如斯。
呜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敛怨为德;既取我子兮,又毁我室。镜重轮兮何年,兰袭香兮何日?呜呼哀哉!天漫漫兮愁云曀,空暧暧兮愁烟起。峨眉寂寞兮闭佳城,哀寝悲气兮竟徒尔。
呜呼哀哉!日月有时兮,龟蓍既许,萧笳凄咽兮旂常是举。龙輀一驾兮无来辕,金屋千秋兮永无主。
呜呼哀哉!木交枸兮风索索,鸟相鸣兮飞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怜兮痛无极。
呜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响不哀?穷求弗获兮,此心隳摧。号无声兮何续,神永逝兮长乖。
呜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抚榇,邀子何所?苟云路之可穷,冀传情于方士!呜呼哀哉!
娥皇亡故后,小周后走进了李煜的生活。她的柔情似水、善解人意使李煜走出了丧偶的阴霾。李煜对她更是恩宠有加。他们的婚礼非常隆重,震惊了整个金陵城。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想一睹小周后的美貌,形成了金陵城内万人空巷的盛况。婚后,李煜还特意命人在花丛建造亭榭楼台,专为自己与小周后畅饮之用。每逢七夕之际,他还命人用红白两色绫罗搭成月宫和银河状,供小周后赏月之用。在二人甜蜜的宫廷生活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足见二人的柔情蜜意,如这首《菩萨蛮》,便是李煜特地为小周后量身创作的: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慢脸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李煜与小周后如此沉迷声色、豪侈奢靡,遭到南唐朝臣的讥讽和抨击,但李煜全然不睬,依旧与小周后沉湎于豪奢的宫廷生活之中。李煜沉迷声色也是南唐政权走向末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君主,李煜是个失败者,南唐政权毕竟是在他手中断送的;但作为词人,他又是个成功者—书香世家,锦衣玉食,父辈的提携和感染、大小周后的先后出现都激起了他蓬勃的创作热情,令他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词篇。由于南唐江山在李煜手中断送,史学家们常称他是“亡国之君”,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只认为他是一位亡国之君,无所作为。而应该把他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探寻:他天性软弱,不醉心权势之争,只醉心文墨,以真性情还以万世之变,又怎能适应风云瞬息万变的五代十国呢?实在是天性使然、造化弄人,怪只怪南唐气数已尽,而非李煜一人之过。
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宋兵大举过江,兵临金陵城下,南唐灭亡。从此,世上少了一个无为之君,却多了一个伟大的词人。作为一国之主,李煜乏善可陈;但作为词人,他可称得上是一代宗师、“千古词帝”。世人常把李煜一生的创作分为两个时期,以上介绍的作品多为李煜亡国之前的艳丽之作,而他真正可以彪炳文学史的伤痛凄美之歌,则是亡国之后的作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