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为96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总面积的1/4左右,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左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国土面积第三位。
我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我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5′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33′,跨经度约62°间距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间距5500公里。
疆域及邻国
我国大陆的海岸线北至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总长达1.8万公里左右,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我国陆地的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个国家。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水系分布
一、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主要由西江、北江和东江所组成的,西江是珠江水系的主流,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珠江水系干支流总长36000公里。
主干和主要支流如下:
东江:寻乌水(江西)、定南水(江西)、北江、浈水(江西)、南盘江(珠江)、红水河(珠江)、黔江(珠江)、浔江(珠江)、西江(珠江)、北盘江(珠江水系)、柳江(珠江水系)、郁江(珠江水系)、桂江(珠江水系)、贺江(珠江水系)。
二、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支流流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49条,流域面积5万平方公里的支流为嘉陵江、汉江、岷江、雅砻江、湘江、沅江、乌江和赣江;年均径流量超过500亿立方米的有岷江、湘江、嘉陵江、沅江、赣江、雅砻江、汉江和乌江。
以下仅列长江各个河段及其一级支流:
通天河段(长江源水系):楚玛尔河、沱沱河、布曲、当曲。
金沙江河段(金沙江水系):定波河、水落河、鱼泡江、雅砻江、龙川河、普渡河、牛栏江、横江、岷江、永宁河、沱江、赤水河。
嘉陵江河段:乌江、大宁河、清江、漳河。
洞庭湖水系:澧水、沅水、资水、湘江、汨罗江、汉水、涢水、富水。
鄱阳湖水系:修河(又名“修水”)、赣江、抚河、信江、饶河。
巢湖流域水系:青弋江、水阳江、滁河。
长江三角洲水系:黄浦江。
太湖水系。
三、黄河水系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黄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四、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二水系通过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与徐洪河贯通。
主干和主要支流如下:
淮河、白露河、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洪汝河、沙颍河、西淝河、涡河、漴潼河、新汴河、奎濉河、沂沭泗水系、沂河、沭河、泗河、东鱼河、洙赵新河、梁济、运河。
五、海河水系
海河流域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三水系。
海河水系: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
滦河水系:滦河、冀东沿海诸河。
徒骇马颊河水系。
六、松辽水系
包括辽河和松花江两大水系。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图们江、辽河、鸭绿江。
海洋与岛屿
我国的近海有五大海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等。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中国的地形
中国的地形复杂而多样,种类形态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等,都非常的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
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
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
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中国的气候
我国气候具备三大特点:显著的季风特色,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的气候种类。
显著的季风特色: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风向发生着规律性的季节性更替,这是由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是海陆的配置所决定的。由于大陆和海洋热力特性的差异,冬季严寒的亚洲内陆形成一个冷性高气压,东部和南部的海洋上相对成为一个热性低气压,高气压区的空气要流向低气压区,就形成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和西北风;相反夏季大陆热于海洋,高温的大陆成为低气压区,凉爽的海洋成为高气压区,因此,我国夏季盛行从海洋向大陆的东南风和西南风。由于大陆来的风带来干燥气流,海洋来的风带来湿润空气,所以我国的降水多发生在偏南风盛行的夏半年5~9月。可见,我国的季风特色不仅反映在风向的转换,也反映在干湿的变化上。形成我国季风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冬季作物已收割或停止生长,一般并不需要太多水分,夏季作物生长旺盛,正是需要大量水分的季节。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与同纬度地带相比,在副热带范围内和美国东部、印度相似,但与同纬度的北非相比,那里是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年降雨量仅110毫米,而我国华南地区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撒哈拉沙漠北部地区降水只有200毫米,而我国长江流域年降雨量可达1200毫米,黄河流域年降雨量600多毫米,比同纬度的地中海多1/3,而且地中海地区雨水集中在秋冬。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的繁荣和发达与季风给我们带来的优越性不无关系。
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小,所以当太阳辐射减弱或消失时,大陆又比海洋容易降温,因此,大陆温差比海洋大,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大陆性。我国大陆性气候表现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冷的国家,1月份平均气温东北地区比同纬度平均要偏低15℃~20℃,黄淮流域偏低10℃~15℃,长江以南偏低6℃~10℃,华南沿海也偏低5℃;夏季则是世界上同纬度平均最热的国家(沙漠除外)。7月份平均气温东北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华北偏高2.5℃,长江中下游偏高1.5℃~2℃。
多样的气候种类: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最长的漠河位于北纬53°以北,属寒温带,最南的南沙群岛位于北纬3°,属赤道气候,而且高山深谷,丘陵盆地众多,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南海诸岛终年皆夏,云南中部四季如春,其余绝大部分四季分明。
北京时间
我国运用北京所处的东八时区的区时当做标准时间,叫做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经120°经线的平太阳时,不是北京的当地平太阳时。北京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6°21′,因而它的地方平太阳时比北京时间晚约14分半钟。北京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早8小时。
地球一周被分成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时区。这样一个时区是经度15°。一天24小时,所以相差一个时区就相差一个小时。经度零度即子午线的时间为世界标准时间。由于子午线穿越伦敦附近的格林威治市,故称格林威治时间,这也是英国的标准时间。北京的经度是116°21′,所以在子午线往东第八个时区内。即东八时区。8×15=120,所以东八时区的区时为东经120°的时间,就是北京时间。
中国国土
我国的陆地领土,包含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以及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和其他一切归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岛屿。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里。
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略相当于除前苏联之外的欧洲各国的总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东部地区占10.5%,中部地区占25.3%,西部地区占64.2%。土地资源中,山地320万平方公里,高原250万平方公里,盆地180万平方公里,平原115万平方公里,丘陵95万平方公里(截至1997年)。
中国水资源
我国的河川径流总计达到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是8288亿立方米(地质部门计算为8700亿立方米),因为地表水与地下水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两者之间有一部分的量重复,经过核算,这部分重复量为7279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后,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中国河川年径流总量为27115亿立方米,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5.8%,占亚洲径流总量的18.8%。但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拥有水量尚不及2700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数的1/4。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76亿千瓦。
水能资源
我国水力资源在世界上位于第一位,开发潜力广阔。
日前,我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表示,我国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4亿吨标准煤,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容量2.5亿千瓦,占电力装机容量26.3%,火电占69.5%,核电占2.1%,风电占2.1%。与2004年底火电装机容量相比,火电需增加3.4亿千瓦,按此计算,每年需增加发电燃煤10亿吨。这不仅会对我国煤炭生产形成巨大压力,环境压力也将继续增大。根据全国水力资源复查成果,我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5.41亿千瓦;经济可开发装机4.02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综合我国能源资源和国情,应该大力开发水电。
土地资源类型及分布
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且种类繁多;山地多,平地少,耕地的比例较少;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各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矿产资源特点及分布
经过常年的开发,总体上说,我国的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基本特点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少。
2.大多矿产资源质量差,国际竞争力弱。
3.一些重要矿产短缺或探明储量不足。
4.成分复杂的共(伴)生矿多,大大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
5.中、小型矿和坑采矿多,大型、超大型矿和露采矿少,严重制约着矿产开发的规模效益。
6.矿产资源地理分布不均衡,产区与加工消费区错位。
7.能源矿产结构性矛盾突出。
8.贫矿多,富矿、易选的矿少,致使商品矿的成本大大增加。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即是指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海洋是地球上的生命摇篮,海水不但是珍贵的水资源,还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化学资源。加强对海水(包括苦咸水,下同)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沿海和西部苦咸水地区淡水危机和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森林资源
经过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普查,现今我国的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分别为1.34亿公顷和101亿立方米,排全球第六位,但人均量分别为0.12公顷和9立方米,只达到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盖率虽已达13.9%,但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后。在如此情况下我国森林砍伐却并没有因此而减缓,过量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正日益使我国仅有的一点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改变,使我国多种以森林为栖息地的动物濒临灭顶之灾,脊柱动物受到威胁的为433种,灭绝或可能灭绝的为10种。由于成熟林面积锐减,林木蓄积量少,采伐有限,我国木材及其他林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缺口很大,为满足国内需要,国家每年都要进口一定数量木材。根据预测,我国木材紧张状况近期不会缓解,在很长时间内依靠进口木材补充国内需要的局面不会改变。
草场资源
我国占有草场面积近4亿公顷,约合国土面积的42%;可是人均草地只有0.33公顷,仅占世界人均草地0.64公顷的52%;中国草地可以利用的面积相对比较低,优良草地比例较小,草地质量偏低;天然草地面积大,人工草地比例过小,天然草地面积逐年缩减,质量不断下降。草地载畜量减少,普遍超载过牧,草地“三化(退化,沙化,盐渍化)”不断扩展,中国90%的草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占50%,全国“三化”草地面积已达1.35亿公顷,并且每年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我国84.4%的草地分布在西部,面积约3.3亿公顷。
我国的海岸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算起,经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直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总共长约18000千米。海岸带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如海水制盐、水产养殖、砂矿和油气等资源的开采,海洋工程的建设等。海岸又是保卫祖国的海防前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黄金海岸,海岸风景区,又成为人民休养、娱乐的好场所。
我国的地震
我国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之间——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我国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有23条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五个区。这五个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订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我国的火山
我国火山约有660座,大多都是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主要位于台湾省、昆仑山区、黑龙江省、长白山和云南腾冲等地。黑龙江和吉林共有230多座,其中著名的有五大连池和白头山。内蒙古是我国火山数量最多的地区,共有270多座,我国最大的,包含有100多座火山的火山群,就分布在这里,其中达里火山群有多达56座火山。台湾省正好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中,是我国火山活动最为剧烈的地方。澎湖列岛、火烧岛、钓鱼岛等都是海底火山喷发而成的火山岛。台湾最著名的大屯火山群,在岛的北部,由10多座海拔千米左右的火山组成。
行政区划分
1.华北行政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2.东北行政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3.华东行政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台湾省、山东省。
4.华中行政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5.华南行政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6.西南行政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7.西北行政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总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23个省,4个中央直辖市,5个民族自治区及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省级行政区名称缘由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湖广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销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实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重庆:重庆古称江州,以后又称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时,巴郡改为楚州;公元581年隋文帝改楚州为渝州,重庆始简称“渝”;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后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
澳门:最早记载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此后还有“濠江”、“海镜”、“镜湖”等多个别名。概因四五百年前,本地蚝产丰富,南北两海湾,水静湾圆,有如明镜也,后来又称做“澳”。澳,泊口;外国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诸番求蚝镜为“澳”,故称“蚝镜澳”,地属广东省香山县,亦称“香山澳”。至于今名“澳门”,其由来则有多种传说,一说“门”是中国内河通往海洋的海峡总称,本地内港的妈阁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海峡像门;一说本地南面对开的乙水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间,成十字门状,所以亦有“十字门”之称;又有一说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两山相封成门。总之,既是澳,亦有“门”,便称澳门了。
中国近海
中国的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处在北太平洋的西部边缘。东西横跨约32个经度,南北纵贯44个纬度,总面积470多万平方公里。
中国城市
中国城市的法律定义包括城市和镇(建制镇),中国设市城市按行政级别分为直辖市→地级市(省辖市,也包括副省级城市)→县级市(地辖市、省辖市辖市)→建制镇。
中国农村
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生活居住的地区,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方,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也叫做乡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和谐中国的历史要求,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的根本!
中国农业
农业是指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生产工业原料的产业。在我国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中国工业
工业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产物,包括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等几个发展阶段。
工业是唯一生产现代化劳动手段的部门,它左右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工业还为自身和国民经济其他各个部门提供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工业消费品;它还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除此以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业的发展还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差别,推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
中国的交通
近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瞩目成就,运输安全得到显著提升,交通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1.公路
近年我国公路交通发展迅速,现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193.05万公里以上,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全国公路总里程中,国道132674公里、省道233783公里、县道494276公里、乡道981430公里、专用公路88380公里,分别占公路总里程的6.9%、12.1%、25.6%、50.8%和4.6%。
2.铁路
我国在继续发展铁路交通,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其他交通工具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加上铁路运输相对安全快捷、经济实惠,具有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替代的优势,同时它还是国防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仍然要继续发展铁路交通。如现今刚通车的青藏铁路便是如此。
3.内河航道
现我国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达12.33万公里。其中等级航道6.10万公里,占总里程的49.5%;三级及三级以上航道8631公里,占总里程的7.0%;五级及五级以上航道23659公里,占总里程的19.2%。
4.港口码头泊位
我国港口码头泊位继续增加。现全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35242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034个。
中国的商业
我国在商业领域与我国在经济的其他领域一样,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国流通领域的企业建设成果显著。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过渡,我们在这一过渡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经营体制、管理方式,克服了过去在这一领域内显著存在的供应网点不足,供应能力不足,我们实现了遍布城乡的商业网络的建设;流通领域的现代化进程成就效果喜人,形成了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现在商业管理模式,和现在商业运载机制,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特许经营,专卖,专业,折扣等方式开展的商业经营,在我国的城乡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巨大。
中国的旅游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业保持了高速度的发展,在国际旅游方面,稳居亚洲第一,名列世界十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发展态势喜人,公民出境旅游发展幅度更大。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再次被确认,旅游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人口与民族
我国人口总数现已达13亿(包括台湾省、香港、澳门在内,居全球之首)。
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分布情况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8人,是全球平均水平(34人)的3倍多。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密度大,特别是沿海12个省、市区人口密度高达平均每平方千米364人;西部地区密度小,内地18省和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千米80人。其中内蒙古、西藏、青海、新疆4省区每平方千米平均只有9人,仅为沿海地区的1/40。除京、沪、津3市外,人口密度最高的江苏省每平方千米高达654人,而最低的西藏自治区每平方千米平均仅有2人。如以漠河-兰州-腾冲一线为界,将全国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4%(1990年),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千米达231人;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57%,人口占全国的5.6%,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10人。
我国是一个由众多民族所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达到10.4248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1990年);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因此,除汉族以外,其他55个民族也叫做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简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通常被称为“少数民族”。
55个少数民族名单: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
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山高水长,交通阻隔,各地方言非常众多而复杂。语言学家根据方言的不同特征,划分了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各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人口总和的73%。
吴方言:沪、苏长江以南、浙,以苏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7.2%。
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3.2%。
赣方言:江西大部,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3.3%。
客家方言:两广、闽、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以梅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3.6%。
粤方言:两广、港、澳,以广州话为代表,占总人口的4%。
闽方言:分布区域跨越6省。闽、琼、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浙江温州部分、广西部分、台湾,占总人口的5.7%。
中国的地质灾害与防治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比较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作出区分,常见的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我国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每年汛期前必须编制汛期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这是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的一项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要求:一要明确组织指挥机构和抢险救灾队伍;二要摸清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划分易发区和危险区,逐一列出易发生地质灾害地段;三要制定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明确不同量级降雨地质灾害点监测、易发地质灾害地段巡查地具体要求,临灾抢险救灾措施;四要明确标注地质灾害应急队伍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
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
三峡工程是现今全球最大的水工程,也是我国最大的工程。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防洪问题的一项关键性措施,并兼有发电、航运、灌溉、供水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主要是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
我国制订了五项技术可有效遏制西北地区荒漠化。
1.植物固沙
植物固沙主要内容是:建立人工植被或恢复天然植被;营造大型防沙阻沙林带,以阻截流沙对绿洲、交通线、城镇居民点的侵袭;营造防护林网,控制耕地风蚀和牧场退化;保护封育天然植被,防止固定半固定沙丘和沙质的沙漠化危害。
2.工程治沙
治理流沙时,采用柴草、黏土、卵石、网板等材料设置障碍物或铺压遮蔽,借以阻沙固沙;利用地形地物设置屏障,改变大风方向,输导流沙定向吹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机械地进行干扰控制,以固定阻挡、输导搬运流沙,定向塑造风沙地貌,改变沙地条件,转害为利。
3.化学固沙
在流动沙地上通过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其在沙地表面形成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壳,隔开气流对沙面的直接作用,提高沙面抗风蚀性能,达到固定流沙的目的。
4.旱地节水
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荒漠化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与开发的主要难题。因此,引进和开发节水技术,发展灌溉农业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般采取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等技术。
5.退化地开发
我国在防治荒漠化的同时,对退化地也适度地进行了开发利用,形成和完善了不少农牧业开发技术。在农业上,主要有引水拉沙造田、老绿洲农田改造、沙地衬膜水稻栽培、盐碱化土地改良,以及日光温室栽培与养殖、地膜覆盖栽培和无土栽培等技术;在牧业上,主要有合理轮牧、以草定畜、草场改良和温室养殖技术;农牧综合技术主要有“小生物经济圈”建设,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
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的治理
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鱼塘-台田生态模式,立体开发。
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基本方法——引淡淋盐、井排井灌(抽取地下水,补充淡水)、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