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兵朱元璋
先说说郭子兴,郭子兴出生于定远(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的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算命先生,换句话说,一个到处混饭吃的流浪汉。也是他命好,跑到定远时碰到一个地主,这个地主有个瞎女儿,嫁不出去,正好郭子兴他爹也娶不到老婆,这门亲事就这么定了。
傍上富婆,哪怕是个瞎富婆,对于郭子兴他爹这样的流浪汉也是一种幸运。作为算命先生和瞎富婆的结晶,郭子兴也算是个富二代,所以郭子兴少年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不过,显然郭子兴读书不上进,他竟然信奉歪理邪说,还成了当地白莲教的一个首领,白莲教是明教的一支。韩山童、刘福通造反后,郭子兴积极响应他们的号召,和农民出身的孙德崖一起造反,率领几万人占据了濠州(位于今安徽凤阳县)。
跟朱重八初次见面给郭子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将朱重八收为自己的亲兵。当兵以后,朱元璋的表现很好,做事小心勤快,又敢作敢为,处理事情相当利索。没有造反之前他是一个老实的和尚,造反以后他是一个优秀的士兵,真是干什么像什么。
打起仗来他总是冲锋陷阵,给士兵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经常打胜仗。更难得的是,朱重八不贪财,很讲义气,得到战利品,总是悉数送给元帅。元帅赏赐他,他总把功劳让给别人。他虽然说话不多,但每句话都落地有声。赏罚的时候,他总是能做到公平公正。时间长了,朱重八在军队中的威望就建立起来。
郭子兴也把朱重八看成是自己的心腹,甚至对他言听计从。不久,朱重八就当上了九夫长。
朱重八的工作不仅换来了领导和下级的认可,而且也赢得了一个贤惠的妻子。不用说,这个女人就是鼎鼎有名的马皇后。这个姓马的女子是郭子兴老友马公的女儿,马公临死前把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那意思就是让郭子兴为她找个好人家。
朱重八来了后,郭子兴觉得这个人不错,踏实,靠得住,便将马姑娘许配给他。
马姑娘长得也许不漂亮,但的的确确是一个贤惠的女子,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若非有她从旁劝谏,死的人会更多。论年龄,马姑娘比朱元璋还大一点,姐弟恋通常都是幸福的,朱元璋需要的就是这么一个能干的女人,马姑娘不仅是他事业的帮手,更是他心灵的慰藉。他们之间,亲情胜过爱情。
史书上没有记载马姑娘的名字,不过民间流传她叫马秀英,有一双大脚,露马脚就是来源于她。马秀英的父亲是安徽宿州人,性情刚直,嫉恶如仇,后来因为杀了人,带着全家逃难到定远。在这里,他认识了郭子兴,并和郭子兴一起参加起义。
秀英是马大侠的二女儿,大女儿在战乱中失散。马大侠没有儿女,身边就剩这么个女儿,可想而知有多疼爱她,他经常对人说:“我这女儿将来是大富大贵的命。”
秀英的母亲郑氏很早就去世了,所以秀英从小就很懂事,什么活儿都干。马大侠在打仗之前把秀英交给郭子兴,大概是说,如果我有什么三长两短,兄弟,你一定要好好照顾秀英啊,这孩子命苦,从小就没有娘,有劳大哥了……
马秀英长的虽然不漂亮,但还是有些气质的,用现在的标准看,是个淑女。而且,她还有一个爱好,喜欢读史书,所以经常能够给朱元璋提一些有益的意见。所以,后来马皇后当之无愧地和刘秀的老婆阴丽华、唐太宗的老婆长孙皇后、乾隆的老婆富察氏并称为四大贤后。
也就是在迎娶贤妻的同时,朱重八获得了一个名字,朱元璋。朱元璋是诛元璋的谐音,璋是一种利器,朱重八把自己比作诛灭元朝的利器,这就是他的风格,不动声色中隐藏杀机。兴许这名字还是马姑娘帮他取的呢!这种可能性很大,因为那时的朱元璋还是个半文盲。
朱元璋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这颗定时炸弹淹没在起义大军的茫茫人海中,无名之辈朱元璋开始了人生的征途。
到目前为止,他有马姑娘这样的贤妻,有汤和这样的引路人,有郭子兴这样的靠山,甚至还有一个犀利的名字;在此之前,他一无所有,朱元璋想起在皇觉寺里算得那一卦,心里感谢菩萨,感谢汤和,感谢郭子兴,当然最应该感谢的还是马姑娘,将来的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
一起奋斗吧,爱人,朋友,元朝一定要灭亡。
营救大元帅
朱元璋虽然只是个九夫长,但潜力不可限量。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打仗就像打游戏,要一步一步地升级。
朱元璋官职虽然很低,但威信却相当高。这里要说说朱元璋的引路人汤和了。
汤和不仅帮朱元璋引路,还替他铺路。在这里,对汤和的眼光表示佩服。在军队里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千户长汤和对九夫长朱元璋毕恭毕敬,总是跟在朱元璋屁股后头,而且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这是什么道理,上司围着下属转。
朱元璋好像也没什么不舒适的感觉,仿佛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汤和太聪明了,他不光明白朱元璋很受郭子兴的器重,而且看出了朱元璋是条蛟龙,更难得的是他摸准了朱元璋的性格:要么不做,做就做绝。这种人是得罪不得的。
汤和所以比别人更了解朱元璋,一方面是因为他聪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小和朱元璋一起放牛。
汤和对朱元璋这样其实也不奇怪,朱元璋职位虽低,但跟老板郭子兴的关系好,而且很有能力。有这两点就足够说明问题,汤和能够看出问题所在,确实是个非同一般的人,难怪后来朱元璋大开杀戒,功臣中只有他一人幸存。这一切都是有渊源的。
虽然只是个九夫长,在当时的情况下,朱元璋有太多升迁的机会。
郭子兴对朱元璋这么好,确实是因为他看出了朱元璋的能力,这时候,郭子兴特别需要人帮助。作为一个大帅,郭子兴其实很孤独。为啥呢?
原来,起义军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起义的领袖们大都是草头王,互相之间并不服气,也不容易合作。
在濠州城,郭子兴被孤立了。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濠州城一共有五个大帅。这五个大帅分成两派,郭子兴是一派,其他四个人是一派——看到这个对比我们就知道郭子兴为什么重用朱元璋了。
郭子兴比其他四个草头王优秀,这四个人都是农民出身,没文化。郭子兴是地主出身,见识跟他们不是在一个层次上,开会的时候郭子兴发言,他们集体抵制。人多力量大嘛,郭子兴能怎么办,你们爱咋整咋整,我不管了。
比如,起义不是要征粮吗?四个农民出身的大帅坚持要地主多出些粮食,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老百姓本来温饱就成问题,还让他们交粮这不是强人所难吗?但郭子兴不这么看,他认为地主应该少出些,一个县就那么几十个地主,给他们分派多了,他们也吃不消,慢慢还会逃走。老百姓虽然穷,但是人数多,一家多出一点,就是一笔大数目。
四个大帅个个脾气暴躁,郭子兴讲的再有道理,他们也当放屁,反正老子人多,郭子兴你敢不服我们就整。
谈不拢只能彼此嫌恶,郭子兴感觉很委屈,感觉自己是虎落平阳被犬欺,感觉跟这些人没法交流。
私下里,郭子兴破口大骂:“一群没文化的粗人,这种人当上元帅实在是红巾军的耻辱……”
因为这些破事儿,郭子兴的脾气很不好,喜怒无常,动不动就发脾气。朱元璋只好从中调和了。
要说其他四个人,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和睦,但郭子兴是他们的首要敌人。搞掉郭子兴,再斗不迟。如果把濠州城比作一座山的话,一山难容二虎,何况是五头老虎。
其实,孙德崖等四个元帅,也不是什么坏人,都是草莽英雄,性情豪爽,只是非常看不惯郭子兴这种地主出身的人。他们很清楚郭子兴瞧不起自己,所以联手整郭子兴。起义军的大事基本上是这四个人说了算,郭子兴除了闹情绪之外,基本上没有多大的作用。说理这些人不听,要打又没法打,矛盾还没到这地步。
五个领导人平起平坐,局面可以想象。郭子兴和其他四头老虎的关系很僵,朱元璋就充当了斡旋人的角色,这为朱元璋通往帝王的殿堂又上了一课,当领导必学的一门课程是协调各路关系。朱元璋是幸运的,因为他总不乏学习的机会。
这五个人占据濠州城后,事业没有半点进展,五个大帅只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斗地主(郭子兴),第二件是向濠州城的人民收保护费。碰上这样一支军队,老百姓巴不得元军早点剿灭,因为他们不但不为老百姓谋福利,还随时可能爆发内战,祸害百姓。
碰上这五个领导,朱元璋也非常头疼,虽然他是郭子兴的下属,但其他人也不敢得罪。五头老虎的关系越来越僵,双方都害怕被做掉。
矛盾终于爆发,导火索是彭大和赵均用。
彭大和赵均用是芝麻李的两个得力小弟,芝麻李原名李二,江苏邳县人,饥荒时,他家中有一仓芝麻,拿出来全部分给灾民,芝麻李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刘福通起义后,芝麻李积极响应,带领彭大、赵均用等八个小弟歃血为盟,举事起义。
芝麻李振臂一呼,沿途农民纷纷加入义军,打下徐州后,芝麻李坐拥十万人马,也算是个乱世中的豪杰吧!芝麻李这个人可能不够低调,他的名声很快就传出去了,后来,引起了宰相脱脱的注意,脱脱率领几十万大军围攻徐州。
猛攻了几天,徐州城还是坚不可摧。脱脱便想出一计,用巨石当大炮,对着城楼狂轰,几天下来,城楼终于倒塌。元军进城后,进行了屠城,一个不留。芝麻李在奋战中阵亡,彭大和赵均用率领残兵败将逃了出来。
他们一路逃到濠州,这两个败军之将到了濠州后居然反客为主,濠州的五头老虎反而甘愿听从他们指挥。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家彭大和赵均用是见过世面的,跟宰相脱脱的大军交过手,虽败犹荣,而且这两人资历老,比五头老虎先走上革命这条道。所以呢,大家也就心服口服。
彭大跟郭子兴的关系比较好,孙德崖等人担心将来吃亏,便拉拢赵均用,这时形成了两派。一派的代表人物是彭大和郭子兴,另一派代表人物是赵均用和其他四个大帅。阵营清晰以后,接下来事情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斗争,他们没有斗出新意,还是发挥官场和黑社会那一套。本来呢,这两人没来之前,郭子兴处于弱势,现在彭大来了,势力发生改变,芝麻李死后,彭大就是赵均用的老大了。这下,两派之间势均力敌。
有彭大罩着,郭子兴得瑟了,认为现在没人敢动自己。
光天化日之下,郭子兴大摇大摆地逛街,不料几个人从胡同里冲出来,当头一棒将他打昏,然后把他装进袋子里。
郭家人听到这个消息,急得六神无主,嚷着要派兵去救人。朱元璋赶回来,一边安抚他们一边思考如何营救大元帅。
“总之,千万不能带兵去,那样后果不堪设想!”朱元璋强调说,“让我带几个兄弟过去要人吧!”
朱元璋就带了几个兄弟,不带任何敌意,只是希望孙德崖交出人来。
孙德崖故作惊讶:“哎呀,我的妈呀,谁这么大胆子敢找郭大帅的麻烦,贤侄,你不用担心,我立刻派人去找大帅。”
孙德崖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表演起来做作不堪,朱元璋差点没吐出来。他知道找孙德崖是没用的,便回去找彭大。
彭大是老大,带着一帮人马过来。孙德崖看到威风凛凛的彭大,顿时骨头软了,没有半点表演欲望。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我错了,我不该用这种方式请郭大帅,好,我这就放人,彭大人你大人有大量,小的以后不敢了。
郭子兴此时正在一个阴暗的地窖里,浑身被打得皮开肉绽,两只眼睛浮肿不堪。朱元璋把他从地窖里抱出来后,他已经是半个死人了。
赵均用看到大哥出马,也不好说什么,一个忍字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郭子兴从此和孙德崖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这事情让朱元璋明白,这些人成不了大事,跟着他们不会有前途。朱元璋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别人的错误中不断吸收经验。成功者如果光从自己的错误中吸收经验,那等到他成功可能已经焦头烂额了,所有的成功者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更善于总结别人失败的经验。
朱元璋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与主帅的矛盾
郭子兴吃了大亏,自然不肯就这么算了。只是这时元将贾鲁又开始大规模攻城,大敌当前,私人恩怨先放在一边。
从这年冬到第二年春,濠州城整整被围困了七个月,濠州城城池很坚固,粮食非常充足,元军不了解里面情况,凭主观认为,只要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守军不出几月定会弹尽粮绝,到时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两军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后来,贾鲁突然病死,这么一来,元军丧失了斗志,被朝廷召回。濠州城就这么解围了。这是当时大的形势,我们来说说朱元璋。
朱元璋在营救主帅的过程中不遗余力,升上了总管。总管是搞行政工作的,相当于起义军的政委。表面上,朱元璋似乎是一路升迁,但他与郭子兴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发现,郭子兴好像越来越讨厌自己了。怎么会这样?朱元璋一时间也想不太明白,但是慢慢地他就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朱元璋能力比他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权术课程。在历史中,当头的未必是能力最强的,如何控制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人,成为头等大事。控制不了,就只有用老办法:杀。
事实上,郭子兴也是这样想的,杀。但下手很难,朱元璋还是自己的女婿呢!而且救过自己。要挑他毛病还非常难找,郭子兴郁闷的是连杀他的借口都找不到,可惜这朱元璋不识趣,不懂得主动犯错的道理。
对于郭子兴这样性格暴躁的人来说,要想容忍朱元璋这样能力突出的下属,非常难。有好几次他动了杀掉朱元璋的念头,多亏了朱元璋有一个好媳妇,马姑娘把自己的全部私房钱拿给郭子兴的二姨太张氏,让她为朱元璋说些好话。
郭子兴虽然脾气暴躁,但是耳根子相当软,张氏吹吹枕边风,他心肠顿时软了三分。但这不代表他会放过朱元璋,他将朱元璋关起来,交给自己的儿子看管。
这个儿子的心肠比郭子兴更黑,他禁止任何人给朱元璋送饭,想把朱元璋饿死。眼看朱元璋没有活路了,危难之时没有观音菩萨,救他的人还是马姑娘。马姑娘为了救他,把滚烫的馒头放进怀里,偷偷送进牢房里给朱元璋。为此,还把乳房烫伤,这份情太深了,所以朱元璋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郭子兴的二姨太张夫人跟马姑娘的关系很好,张夫人认定朱元璋将来一定有大出息,将自己小女儿也一并嫁给了朱元璋。多亏张夫人坚持不懈地吹枕边风,郭子兴也觉得杀掉朱元璋太牵强了,便把他放了出来。
出狱后,朱元璋断定郭子兴难成大事,便向郭子兴请求带兵出征,郭子兴满口应承,碍眼的人要走,他还求之不得呢!
打仗自然要带兵,朱元璋要了多少人呢,二十四个人,听起来像笑话,二十四个人怎么能打仗?但大家千万别小瞧这二十四人,看看他们的名字再下结论: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张赫、张铨、周德兴。
这个阵容确实非常豪华,全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不过朱元璋挑选这些人的时候,郭子兴一点也没看出豪华的地方。
至此,朱元璋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霸业从此开始。
郭子兴指哪,朱元璋就打哪。朱元璋第一个目标就是郭子兴的老家定远,这是个凶险的地方,有重兵把守。郭子兴很显然不是像通常理解得那样,想考验朱元璋有多少斤两,他希望朱元璋最好有去无回。
说实话,朱元璋很少让郭子兴失望,但这次是个例外。朱元璋不仅没有死,还攻下了定远。写到这里,读者或许奇怪,加上朱元璋自己,总共才二十五个人,怎么攻下定远的?
原来朱元璋在经过定远的张家堡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反抗政府的乡勇,总共有三千人左右,占了一个地盘,号称驴牌寨。这是一支自发的起义军,换句话说,自生自灭型的。
这样的一支孤军,在当时混乱的局面下,是很容易被扑灭的。他们粮草困难,又处在元军的势力范围内。这支军队不是没想过找靠山,只是担心一旦找到靠山会失去独立的地位,换句话说,只要找到可靠的人,他们才决定嫁出去。
朱元璋来了,他们愿意跟随朱元璋吗?
朱元璋的崛起
朱元璋来到张家堡后,大喜过望,原是寨主还是个熟人。亲切握手之后,互相交流一下过往的旧事。这么一来,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
饭桌上,几杯酒下肚,朱元璋才说出自己的来意,你们在这里小打小闹终究不是好办法,不如跟着郭大帅吧,我呢,就是郭大帅的代理人。放心吧,只要跟着我和郭大帅,是不会亏待你们的。
寨主喝得正高兴,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真干脆。
朱元璋一听,这寨主真够哥们,好,多敬你几杯。好一个双赢局面,酒后吐真言确实有道理,但朱元璋忘记一个事实,人们做事并不是依据真话的,有时候假话比真话更有价值。
寨主酒醒之后,立马后悔加盟朱元璋,所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当草头王多舒服,虽然兵力小了点,物质少了点,危险多了点。但比起寄人篱下、看人眼色过日子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三天后,朱元璋高兴地让寨主跟自己一起上路的时候,寨主突然变得糊涂了。
“怎么了?你们这么快就走,这可不行,还没陪兄弟我喝够呢!”
朱元璋问:“三天前,你不是答应跟我一起走吗?”
“有这事吗?”
“怎么没有?你亲口答应的啊!当时你还信誓旦旦……”
“好了好了,我真不记得了,就算我说过吧,这事儿我得好好考虑,朱公子你不要急,多歇几天,考虑成熟了我会给你答复的。”
朱元璋可不是这么容易被忽悠的,对寨主这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朱元璋略施小计,就让他屈服了。这招计还是老把戏,鸿门宴。
鸿门宴的专利权属于项羽,项羽用这招失败了,后来的人大多成功了。朱元璋也成功了,寨主听说朱元璋置备了好酒好菜,连忙跑了过来。
菜是没有的,菜刀和砧板倒是有一大堆。你要不听话,就把你剁成人肉火烧。寨主向来是吃火烧的,当然不乐意自己变成火烧。行,朱元璋,你厉害,我认输。
就这样,朱元璋挟持寨主,将三千人变成自己的部队。
得到第一桶金,朱元璋发迹路开始顺畅,规模越来越大,像雪球一样往前滚。他又兼并了一个小公司,这个小公司只有八百人,头头姓秦。一来二去,朱元璋已经有了四千人的队伍。
朱元璋可以一路这么发展下去,不断收容一些小公司和残兵游勇,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这种速度发展的话,最后的结局免不了被大公司兼并。因为速度太慢了,朱元璋想玩点大的,弱肉强食的元末,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变成一条大鲨鱼,必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吃谁呢?
朱元璋盯上了一个叫缪大亨的人。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缪大亨这人,跟他的名字一样,他确实是个大亨,出身于大地主家庭,带着两万的军队盘踞在横涧山一带。
四千人想劝降两万人,简直是痴人说梦,缪大亨可不是傻子,朱元璋当然明白劝降是不可能的,只能打。打得赢可以吃,打不赢被人吃,道理很简单。
现在问题是怎么打?
硬碰硬不划算,也不是朱元璋的风格,所以朱元璋选择晚上偷袭。缪大亨没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朱元璋偷袭成功。缪大亨此时毫无大亨风范,失败之后马上投降,倒也干脆。这样,朱元璋又收编了两万人。
人多了,管理是个问题,管理不好容易出问题,管理得好,人多力量大。这就是为什么当年韩信自豪地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带兵打仗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问,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军心不齐,治军不善的话,大军一触即溃。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淝水之战,苻坚八十多万大军被东晋几万人打败;睢水之战,刘邦五十六万人被项羽三万人打得落花流水……
朱元璋手下有接近三万的人马,如何整编呢?
先从思想上,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并没有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说一些感谢你们看得起我朱元璋,今后我们一定要并肩作战,同甘共苦……相反,他在动员大会上,严厉地谴责这些士兵:“你们这么多人,怎么这么不堪一击?大家想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朱元璋就给出了答案:“因为你们没有军纪,平时也缺少训练,打仗就是玩命,不遵守纪律,不刻苦训练,上了战场只有被人宰的份。现在你们跟着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散漫了,只要大家齐心合一,遵守纪律,刻苦训练,一定可以干一番大事的。”
朱元璋确实说到点子上了,所以大家都不吭声。随后,朱元璋一改其他起义军的治军方法,将军队正规化、纪律化。
在朱元璋手中,这支乌合之众彻底旧貌换新颜,变成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军队。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推翻元帝国。
了不起的朱元璋,注定要成为元朝的掘墓人。
二十六岁的大元帅
除了吞并像缪大亨这样的大佬外,朱元璋也鼓励大量失业人士加入自己的阵营,朱元璋出身于劳苦大众,对于这样一个领导人,劳苦大众都怀有亲切感,愿意投靠他。
招降缪大亨以后,朱元璋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四方英才纷纷把目光投向他。
首先来的一批人是淮西的老乡,这些人是朱元璋打天下的中坚力量。
这一时期,有两个姓冯的兄弟投奔了朱元璋,哥哥叫冯国用,弟弟叫冯国胜。尤其那个冯国胜,是个了不得的军事人才,这人就是后来让蒙古兵闻风丧胆的冯胜,难得的帅才。这两兄弟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哥哥擅长谋略,弟弟自幼熟读兵法。一文一武,真是天助老朱。
当时很多山大王的势力比朱元璋强,为何国胜和国用兄弟偏偏投靠了年纪轻轻的朱元璋?不是因为朱元璋长得帅,也不是因为朱元璋出手大方,仅仅是因为朱元璋治军严、军纪好。精明的人才往往不是挑选那种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老板,而是选择那种目前实力不强但潜力很大的老板。
哥俩来了以后,朱元璋对他们很是信任和倚仗。
1353年,朱元璋决定攻打滁州,滁州就是现在的安徽滁县。朱元璋要打滁州显然是不想再和郭子兴这些人为伍,这些草头王们连年来毫无作为,整日勾心斗角。
这样下去,元朝是灭不了的,到最后被灭的只怕是起义军。这是朱元璋最怕看到的结果,蒙古人一旦扑灭义军,他们将会用什么方式报复,老天也不知道。也许,他们真的会将华夏大地变成牧场……
在进军滁州的路上,一个人走向了朱元璋。
这是一个书生,文质彬彬,相貌也非常得体,名字也很好听,叫李善长。究竟他擅长什么,他也没明说。朱元璋也没问他,就晓得这人字写得好,书读得多,所以给他一个秘书的职位,负责一些抄抄写写的事情。
李善长倒也是个沉默的人,安心地做自己的工作。有一天,朱元璋在营房里烤火,李善长在那里安静地看书。
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天下到处在打仗,何日是个尽头啊!”
朱元璋说的是不是真心话,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知道他很崇拜刘邦,这话很有模仿刘邦的味道,刘邦明明是靠打仗发迹的,但总是摆出一副对战争深恶痛绝的样子,好像希望早点结束战争。
李善长听朱元璋这么说,从容接道:“秦末大乱时,汉高祖刘邦也是百姓出身,刘邦知人善任、从谏如流,仅仅用了五年时间便成就了大汉王朝。元帅,现在元朝好比是秦朝,你好比是刘邦……”
朱元璋听到这里,惊奇地看着眼前这人,看他平时斯斯文文的,不怎么说话,怎么一说话就一鸣惊人。
朱元璋正准备开口,那人又说:“元帅,只要你学习刘邦好榜样,天下就是你的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立刻向眼前这个书生行个礼。李善长值得拥有这个礼,因为他是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
他让朱元璋学习刘邦一点没错,朱元璋确实学的很好,而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善长没想到自己的建议最终诛杀了自己,刘邦以屠杀功臣出名,但还是留下了一些功臣,像萧何、张良、陈平、樊哙、曹参等,但朱元璋只留下一个,而这个人不是李善长。
滁州这地方四处环山,易守难攻,朱元璋能不能拿下来呢,正常情况下即使拿下,也要花费很大的力气。
仿佛上天有意帮助朱元璋,滁州的这些守军真给力,不是给元朝力,而是给朱元璋力。这些守兵不堪一击,被朱元璋手下的猛将花云上千骑兵袭击后,吓破了胆。有一个逃跑的,就有第二个,有了第二个,就有第三个……接着,就是一窝蜂地逃跑。
朱元璋很轻松地走上滁州城的城楼。在城楼顶上,朱元璋眺望远方,总有一天,天下应当姓朱。朱元璋不是痴心妄想,因为他有一群杰出的将领,一群顶尖的谋士,还有一支精锐的部队。
作为这支军队的领袖,朱元璋这一年二十六岁。
拿下滁州后,有三个亲戚来投靠朱元璋,这三个亲戚不一般,绝不是来问朱元璋借钱的,他们是来帮朱元璋打天下的。
这三人分别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这三个的性格和命运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都为大明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元璋从朱文正的口中得知,二哥和三哥也都死了,一大家子人剩下的也就这么几口,亲人能团聚,还能打天下,这是一种福分。因为这些经历,朱元璋这个人特别注重亲情。
定远人沐英这时也投靠朱元璋,这人就是金庸《鹿鼎记》中沐王府的开创者,除了朱文正和李文忠外,朱元璋还收沐英为义子。当时军中比较流行这个习惯,收养义子一方面是提拔优秀将领,另外也是为了监督在外作战的将领。朱元璋一生收养过二十多个义子。占领严州后,朱元璋曾用李文忠监视大将胡大海,导致二人不和。
善待岳父
此时,朱元璋在走上坡路,他的岳父却在走下坡路。
朱元璋打滁州时,彭大和赵均用率领濠州生力军攻下了盱眙泗州,战果扩大的同时彭大和赵均用的矛盾也扩大了。赵均用和孙德崖合谋绑架郭子兴这事,很不给彭大面子,两人喝酒时经常指责对方,闹到最后居然决裂。
这么一来,赵均用和其他四大元帅正式结盟,不仅把彭大孤立起来,还把彭大身边的许多助手收买过去,彭大气得实在不行,最后卧倒在床,若干天后,就撒手人寰。写到这里,我们替彭大惋惜,彭大是一员猛将,宰相几十万大军都没有杀死他,居然被自己人给气死了。看来,窝里斗的杀伤力和危害性确实很大。
彭大一死,郭子兴更加孤立无援。
赵均用、孙德崖这些人看郭子兴很不顺眼,变着法子整他。郭子兴的处境很尴尬,要打不能打,要斗斗不过,只有抱着脑袋让他们整让他们批。郭子兴自断臂膀,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孙德崖上次把郭子兴毒打了一顿,朱元璋走后,他还屡次想动手把郭子兴干掉。其他人胆子小些,他们说你干掉郭子兴,朱元璋就在不远,他正好有理由干掉我们。朱元璋几仗已经打出了威风,孙德崖想想也是,这小子不好惹,绝对不能给他口实。
郭子兴明白,跟这四条地头蛇没法共处,如果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他绝不会投靠朱元璋。是的,他担心朱元璋以牙还牙,但是只有这一条路了。
走吧,硬着头皮去吧!好歹我是他的岳父。
到了滁州,郭子兴终于松了一口气,朱元璋不但没有板着脸孔数说他过去的不是,而且还主动让出统帅的位子。不仅如此,朱元璋还把自己三万精兵的指挥权交给他,这对贪恋权力的朱元璋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真是要么不做要做做绝的样板,做坏事做绝,做好事也做绝。
郭子兴心里五味杂陈,说实话,对这个女婿他并不信任,也谈不上有多好,甚至想害了他。郭子兴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这么对自己,这是他无法理解的。
朱元璋很朴素地说:“没有岳父您,就没有今天的朱元璋,我不能忘记您的恩情。”
郭子兴感慨万千……
这消息传开来,人人敬佩朱元璋,甚至连以前的仇人也对他产生了敬仰之情。
郭子兴来朱元璋这里并不是只带着家眷,还有几万兄弟跟着他,这么多人,粮食不够吃。自古以来,粮草不够是最棘手的事情,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再开辟一块根据地。
朱元璋决定拿下和州,和州地处长江以北平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粮仓。同时,依靠着长江,占据天险,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这些原因,和州城防守要严密得多,朱元璋对此太清楚了。
所以,在攻打和州之前,朱元璋就定下了基本的策略,只可以智取。怎么智取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朱元璋挑选出3000精锐士兵,让他们穿上元军的服装,假装护送使者到和州城慰问守军。另外,朱元璋让一万义军跟在3000勇士后面,相距大约十里。等他们进城后,后面的人迅速跟上,来个内外夹击。
这个计划不错吧,但是中途却出现了一些状况,出状况的原因还是由于配合不默契,中国人的劣根性,窝里斗。前面带头的和后面带头的发生了冲突,不过没有影响到大局,最终朱元璋拿下了和州。
在攻打和州之前,胡大海带着全家投靠朱元璋,胡大海智勇双全,个子高大,打和州时,朱元璋让他做先锋。胡大海不负所望,一口气拿下和州。得知和州大胜的捷报,郭子兴立即任命朱元璋为和州的总兵官,真拿鸡毛当令牌。
但在当时,郭子兴任命朱元璋当总兵官的时候,郭子兴的许多老部下不服,为了试探这些人。一次开会的时候,朱元璋故意让人撤去大厅中主将的座位,只摆上一条条长木凳。
当时的座位的高低是按照蒙古人的习俗,以右首为尊。
第二天,朱元璋故意迟到,将领们先到。朱元璋到了以后,发现只剩下第一排凳子只剩下左边最后一个座位。当时,朱元璋心里很生气,但是他面不改色地悄悄坐下。
谈论作战计划时,这些将领们都结结巴巴,平时他们只会冲锋陷阵,说到运筹帷幄,制定战略计划却是一窍不通。大家大眼瞪小眼,脸憋得通红。朱元璋这才站出来给自己认真分析,认真讲解,他说的有理有据,这些将领们自愧不如。这就是朱元璋建立威信的方式,不动声色,不露痕迹。
和州打下来后,郭子兴准备在滁州称王,朱元璋连忙劝阻他,说你这样很容易成为元军的活靶子,大帅,你现在就是无冕之王,何必要这个虚名。郭子兴这才作罢。
朱元璋在和州站稳脚跟后,孙德崖眼红了,朱元璋这小子发展也太快了。于是,带着自己的兄弟们强行到和州去大吃大喝,真是不改农民本色。都是起义军,一个颜色,朱元璋也不好翻脸,这些人没志气,朱元璋不能跟着他们一般见识。
郭子兴得知孙德崖到和州后,也带了几万人来和州,他可不是来混饭吃的,他是来报仇的。郭子兴孙德崖,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几万人对几万人,准备拿刀砍。但还真不好砍,因为和州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这么多人对砍的话,势必引来围观的人。到时人挤人,敌友难分,不好砍。
不能打架怎么办?只能在酒桌上好好谈,孙德崖在别人的地盘上,突然变得很好说话了,他表示我是外人,论理该我走。
朱元璋很满意,亲自为他送行。前面说了,郭子兴是个心胸狭窄的人,朱元璋让孙德崖走,他可不让。想起孙德崖以前屡屡羞辱自己,现在羊入虎口,这种好机会如果不把他干了,他就不叫郭子兴了。
孙德崖也真倒霉,朱元璋刚一离开,郭子兴就把他抓起来了。
听说主帅被抓,孙德崖的士兵很愤怒,他们认定是朱元璋干的,便把朱元璋绑起来。此时,郭子兴正一边喝酒,一边吃着花生米,得意地羞辱孙德崖。没多久,一个士兵进来禀报,说是朱元璋被人抓起来。
听到这个消息,郭子兴很痛苦,朱元璋对自己很好,总不至于为了报仇不顾这个女婿的安危吧!无奈之下,把孙德崖痛打一顿,要求和对方换人。
这么说来,郭子兴也救了朱元璋一次。不过,送上门的仇人溜走了,郭子兴心里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程度相当深,因为不到一个月他就挂了。写到这里,我们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郭子兴和彭大两人臭味相投,原来两人都是心胸狭窄的人。
郭子兴死了,朱元璋倒省事了,虽然他也很难过,但路子一下子宽敞很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