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忍受的背叛
打死了陈友谅这头大老虎,朱元璋顿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的,这一战太辛苦了,太危险了,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我终于活下来了。后面的考验还有很多,来吧,再多的困难再多的危险我都不怕。我是朱元璋,我将扫除一切障碍。
这时候,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请朱元璋称帝。朱元璋对大臣们的好意表示理解,但是他严肃地说:“放眼天下,战乱不停,百姓遭殃,人心不稳。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呢,我哪有心思称帝!”
群臣很受伤,仍旧请朱元璋不要推辞。朱元璋叹了口气,说:“称帝就太不应该了,你们非要坚持的话,那就姑且称个王吧!以前孙吴在应天称帝,我干脆在这里称王吧!以后大家叫我吴王就好了。”
朱元璋是吴王,那么他的上司小明王往哪里搁呢?没办法搁了,只能往阎王那里搁。从朱元璋称王开始,小明王已经是个活死人了。
称王之后,朱元璋开始着手建立朝廷编制了。他设立了中书省,李善长为右丞相,徐达为左丞相。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汪广洋为右司郎中,张昶为左司郎中。长子朱标为世子。
随后,朱元璋又对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将翼改成卫,统一编制,统一军服,统一旗帜。
内部整合完毕后,就准备讨伐张士诚了。
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都是草根出身,通过自身的拼搏和奋斗成为成功人士。
张士诚的原名叫张九四,江苏泰州人。张士诚虽然性格内向、憨厚老实,但仗义疏财性格豪爽,所以人缘相当不错。应该说,在做人方面,张士诚比朱元璋要成功。
不过,张士诚这人没有进取精神,对下属和军队都不怎么约束,凡事讲究一团和气。这也许是张士诚失败的地方,打仗不像请客吃饭,光和气不顶用。张士诚失败的地方正是朱元璋成功的地方。
成功以后的张士诚充分发扬了李白的及时行乐思想,他大兴土木,建造富丽堂皇的别墅群,里面歌舞升平,供养着各种各样的美女。张士诚也许不是一个一流的领导,但绝对是个好哥们,当年跟他打天下的兄弟们个个跟他坐享富贵。这样呢,虽然能赢得兄弟们的支持和忠诚,但军队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弱。
朱元璋和陈友谅都是懂得抓住机会的人,这是他们厉害的地方,张士诚比这两人要迟钝很多。事实上, 他有很多次灭掉朱元璋的机会。当初,陈友谅进攻南京(应天)的时候,已经给张士诚发出了邀请函,可惜张士诚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陈友谅栽了一个大跟头。
陈友谅围攻洪都的时候,朱元璋的守将谢再兴叛变投敌,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但是张士诚又错过了。谢再兴是朱文正的岳父,跟女婿一样,他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将领。但他有个缺点,很贪财,也许是朱元璋发的工资太低了。不过无论如何,朱元璋是非常讨厌贪污受贿的。
谢再兴倒没有贪污,而是让自己的两个心腹将领贩卖私货以牟取暴利。这事被朱元璋发现了,朱元璋将两人的脑袋砍下来,挂在谢再兴家门口。虽然后来朱元璋对谢再兴进行了安抚,可是效果似乎不怎么好,谢再兴还是叛变了。
1365年,朱元璋经过周密筹划,准备攻打张士诚。事实证明,出征是顺利的,不到半年的时间,他就攻取了江苏的大片地区,徐州、盐城、泰州纷纷落入朱元璋的囊中。形势一片大好,没有意外的话,朱元璋不久就可以向元政府宣战了。
事情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就在朱元璋南征北战之时,忽然接到一个消息:朱文正叛敌。
朱元璋很郁闷,为什么背叛自己的人偏偏是亲侄子?为什么这个亲侄子偏偏要投靠张士诚,还要和他一起来攻打自己?
朱元璋不是没有承受过背叛,但这次背叛给他打击最重。至正二十二年,他手下的大将邵荣和赵继祖曾密谋对他下手,被告发后,朱元璋果断地把他们斩了。后来谢再兴背叛,朱元璋虽然始料不及,但还是及时处理,没有酿成大的祸害。但这次不一样,他根本没想到朱文正会背叛自己。
朱文正不仅是自己的亲侄子,也是自己最得力的一员大将,如果朱文正可以背叛自己,那么天下还有谁是可以信任呢?
朱文正的命运
朱文正为什么要背叛朱元璋呢?
说到底还是两个字:利益。这一切还得从击败陈友谅说起,打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其实大家心里清楚,朱文正的功劳最大。
但是,当朱元璋问朱文正你想要什么的时候,朱文正拍着胸脯说,我是你的侄子,你先封别人吧,再说,我对名利这东西也没多大兴趣。
朱元璋听了很感动,也很欣慰,觉得这个侄子真了不起,不仅会打仗,还这么顾全大局。朱元璋果真把好的官职封给别人,仍旧让朱文正留守洪都。
这下朱文正傻眼了,他原本是想客套一下,甚至希望朱元璋再提高价位,没想到这个叔叔还当真了。
朱文正很气愤,也许他最气愤的是自己,当初真不该装。朱文正特别郁闷,他脑子里就想那么一件事,守洪都我功劳最大,没有我,别说打败陈友谅,就是被陈友谅灭掉都有可能。怎么成功后论功行赏我什么都没有?郁闷的时候就喝酒,喝完酒他甚至公然强抢民女,还觉得不够似的,他又贪污受贿卖官鬻爵,总之就是朱元璋讨厌什么他干什么。
朱元璋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理会他。
日复一日,朱文正不但没有调节好心理,反而走向了极端。他决定联合张士诚,击败朱元璋。从朱文正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心理调节确实非常重要。朱文正原本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输就输在不擅长心理调节方面。
朱元璋听到这个消息,震惊之余,立即动身来到洪都。朱文正看到朱元璋的时候,愣住了。
朱元璋阴沉地注视着他,没有多说废话,抄起马鞭就朝他脸上劈头盖脸地打,一边打一边骂:你想干什么?吃错药了吗?我哪里对不起你?
朱元璋本来是打算处死朱文正的,但马皇后出面,朱元璋退了一步,把朱文正关押起来。其实,朱元璋对这个侄子也还不错,他所以没封朱文正只是因为把他当成自己人,后来当皇帝后,还封朱文正的八岁儿子为藩王。
朱文正虽然逃过一死,但活着更加痛苦。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他的才能和心胸成反比,这也是许多有才能的人身上的通病,恃才傲物不是一个好习惯。如果说陈友谅败在性格中骄狂方面,那么朱文正就是败在性格中的狭隘方面,张士诚则败在性格中的懒散方面。
朱文正最后死在监狱中,死因:想不开。从朱文正身上我们总结出一个教训: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只有战胜了自己弱点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朱文正的背叛也给朱元璋的心灵添加了许多阴暗,这真是暗上加暗。朱元璋原本就苦大仇深,这下对人更不敢相信,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后来屠杀功臣就是这种心理的直接表现。
为张士诚拔毛
攘除了朱文正这个内贼,朱元璋开始全身心地投入了对张士诚的战争中。
张士诚已经被他赶到苏杭一带,但是这还不够,张士诚要么臣服于自己,要么上天堂,这是朱元璋的哲学。
1366年,朱元璋动用了自己的全部王牌将领,下定决心端掉张士诚的大本营。王牌统帅仍是徐达和常遇春。
在讨论战略计划的时候,发生了意见冲突。徐达、常遇春认为应当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巢平江(苏州),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要攻下了张士诚的老巢,其他地方自然只能举双手投降。
朱元璋并不赞成。此时,朱元璋表现出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攻打平江,张士诚势必纠集一切力量前来支援,这样一来,平江就很难攻下来。所以应该先攻击其他看起来次要的地方,把张士诚的毛拔掉,然后再来围堵这只铁公鸡。
朱元璋确实了不起,他能一眼看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没有人云亦云,这是陈友谅和张士诚所不及的。
临行前,朱元璋对全军反复强调,攻城之后不可以滥杀无辜,我们要的不是空地,我们要的是人民。
私下里,他还叮嘱常遇春:千万不要再犯老毛病。
当年刘邦讨伐项羽,给项羽定了十条罪状。朱元璋依葫芦画瓢,也给张士诚定了八条罪状。前面说了,张士诚这人人品不错,不是朱元璋不希望给他多定几条,而是实在是找不出。我们可以看看这八条罪状,学习如何上纲上线,如果说战争是用真刀真枪交战的话,政治就是用软刀子杀人,对官场有兴趣的朋友不可不学。
罪状一:张士诚贩卖私盐出身(走私),在江湖上打劫(强盗),起义上聚集了一帮凶暴之徒(聚众闹事),困守孤岛(这一点只能说别人眼界不高,连这个都算罪状,朱元璋真厉害)。
罪状二:张士诚担心自己地盘小,难以争夺天下,向元廷诈降(兵不厌诈,诈降也算是罪,那么真降算什么罪)。
罪状三:张士诚占据浙江以西,兵不过几万人,地不到一千里,却在这里称帝(那意思,张士诚你还不够称帝的资本,不够资本就是犯罪,够本了才合法)。
罪状四:张士诚侵犯我边界的时候,我活捉了他的兄弟张士德,看我军锐气十足,他又向元廷诈降(诈降罪和第二条重复)。
罪状五:张士诚表面上投降元廷,背地里却陷害挟持元廷官员(朱元璋的意思我们越看越糊涂,也许他是说如果你张士诚是真的投降元廷的话,那就无罪了)。
罪状六:占据浙江的钱财粮物,十年不纳贡(快崩溃了,向元朝纳贡不是罪,不纳贡反而是罪,那么起义的目的又何在)。
罪状七:看到元朝内乱,张士诚公然杀害元廷官员(莫非朱元璋是元顺帝的说客?)
罪状八:张士诚仗着地形好,有钱有势,经常欺负我,掠夺我的将领,掠夺我的人民(只有最后一条说到点子上)。
综合起来,我们可以说张士诚的罪状就是对朱元璋不好,老是跟朱元璋过不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确实不一般,在古代搞政治首先要具备一种能力,忽悠的能力。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虽然他列出的罪状让人笑掉大牙,但这丝毫无损他成熟政治家的形象。
徐达和常遇春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发了,二十天后,抵达湖州城外。湖州守将张天祺居然主动出击,还没掂量对手就准备开打,这种人就是大家熟悉的李逵式人物。
徐达早已摆开阵势迎敌。张天祺三路大军冲出来后,常遇春一马当先,双方激战了一会儿。张天祺发现常遇春这个人太猛了,再打下去只怕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干脆撤吧!
张天祺退回城内,不再出战。徐达和常遇春便将湖州城团团包围。听说湖州被围,张士诚连忙调集司徒李伯升前去支援。张士诚知道徐达和常遇春的厉害,仍然不放心,又派遣吕珍等大将率领六万人去支援。
朱元璋得知张士诚的动向,便派汤和等人攻占姑嫂桥一带,并修筑了十座营垒,切断张士诚的退路。张士诚感到事情不妙,立即派遣女婿潘元绍从嘉兴出发,进攻马镇,和汤和的军队对峙。
潘元绍刚到马镇,徐达就派大军夜间偷袭,大败潘元绍。张士诚的计划没有得逞,湖州处境十分危险。
徐达、常遇春围攻湖州的时候,朱元璋的女婿李文忠正攻打杭州,华云龙攻打嘉兴。
不久,杭州和湖州都攻了下来。现在,只剩下平江了。
最后的屏障
现在,摆在朱元璋面前的只剩下平江,平江一攻克,张士诚就完蛋了。但张士诚这人也是出了名的钉子户,早年他坚守一个小小的县城高邮,抵抗了百万元军连续一个月的狂攻。
钉子户张士诚会不会再次发扬坚守阵地的作风呢?我们拭目以待。
张士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虽然不思进取,但这不代表他是个软弱的人,相反,在面临危险的时候,他是个硬汉。
平江的城池我们就不用说了,那是非常地坚固。这些年,张士诚虽然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至少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修城,反正他有的是钱。
平江城共有八个门,每个城门都固若金汤,用大块的岩石制成。城墙上面有固定的弓弩发射位置,只要靠近城门,马上就可以把敌人射成仙人球。至于粮草,张士诚准备得更充足,足够好几年用。看到这些,有人想笑,似乎张士诚经营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待有一天别人来攻城,从而考验自己的城池工程质量。
张士诚除了不思进取之外,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害怕变化,喜欢稳定。朱元璋是在流动中、在变化中不断强大的,而张士诚闭门造车,企图通过防御来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张士诚不清楚:最好的防卫就是进攻。
要攻打这样的城池,绝对不能学习陈友谅的榜样。虽然朱元璋先生并不在乎人命,但无谓的牺牲还是免了吧!朱元璋在城外布置了十一支军队,这些军队将同时攻城。
朱元璋又接受了谋士们的建议,在城外修建了一条长围,把平江城彻底围住,这样一来,谁也跑不掉。
这些还不够,因为平江城太高,攻城不方便。朱元璋便让人制造木塔,这种木塔非常高,共有三层,每层都配备有弓弩、火铳、大炮。站在木塔上,可以居高临下地打击城上士兵。
这种阵势,换做一般人,早开城投降了。但张士诚就是张士诚,他不但没有投降,反而号召大家与城池共存亡。
攻城开始了,多种兵种协同攻城。步兵从城下攻,弓弩手和炮手在木塔上攻击。张士诚不仅要应付楼下的士兵,还得注意防空,一个不小心,一个炮弹就从天空飞了过来。一阵不留神,一排箭雨就从半空中射了过来。所以,这守城战打得非常痛苦。
这些人不光白天攻,晚上也攻。一天二十四小时没个准,随时都得防着。
在这种残酷的攻势下,张士诚居然坚守了八个月。这种毅力确实让人佩服。
当然,中途形势不好的时候,张士诚也不是没有打算突围,图个东山再起。不过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却是被弟弟张士信给搞砸了。
那一天,张士诚率领亲兵出胥门,常遇春带领一帮人马横刀拦住了他。张士诚带着士兵疯狂地作最后一搏,这时候,大家都把生死置之度外,无比勇猛。连常遇春也抵挡不住,不得不后退。就在这时,站在城楼上的张士信莫名其妙地喊道:“大哥, 士兵们都累了,赶快收兵,让他们回来休息。”
他一喊完话,就鸣金收兵。张士诚无比郁闷地看着这一切,常遇春缓过神来,带领一帮人马又冲了上来,张士诚只得和士兵们一起进城。
张士信看到士兵进城,刚准备搭起帐篷迎接他们。忽然从木塔上飞来一颗炮弹,顿时把他炸得血肉横飞。
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的军队终于攻破葑门。张士诚很清楚,一门破,其他门也是摆设。他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的基业就在今天玩完,万念俱灰之下,他让妻子自杀,自己也准备悬梁自尽。就在这时,朱元璋的军队冲了进来,张士诚成了俘虏。
一个有骨气的失败者
张士诚是一个硬汉,换句话说,有骨气。即使成了俘虏,也丝毫不改本色。
在押往南京的船上,张士诚一言不发,也不吃饭,他用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
回府后,朱元璋派第一谋臣李善长审问张士诚。李善长来到张士诚面前,历数他的“罪行”,张士诚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蔑视地盯着李善长。
李善长受不了这种眼神,见张士诚居然这么傲慢,暴跳起来。
张士诚看完李善长的表演,发出一声冷笑,终于开口说话了:“你不过是一条狗而已,让你的主人过来。”
李善长听到这话,差点崩溃。他知道在这个人眼里,自己根本什么也不是。看来,只有朱元璋才配审讯他。
朱元璋见到张士诚的时候,并没有发出得意的笑声,他知道,眼前这个人虽然在战场上被打败,但是心里从来就没服输过。朱元璋用一种温软的语气劝降张士诚,希望自己这种谦恭的姿态能让张士诚心服口服。
然而他失望了,张士诚冷冷看他一眼,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比我强,我失败是因为老天不照顾我,你只不过运气比我好而已。”
又一个“天要亡我”的版本。
听到这个回答,朱元璋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自己姿态放得这么低,一个失败的人居然说出这么蔑视自己的话。朱元璋对人性的某些方面失望了,他对“以德服人”表示怀疑。
他愤怒地杀掉张士诚,并将张士诚的尸体烧成灰,迎风飘扬。
天涯是你的家,张士诚!天下只可以有一个强硬的人,那就是胜者。
张士诚结束了,最后爆个小料。张士诚这个人喜欢结交英雄好汉,在他的十八兄弟之一的有个叫李伯升的人,李伯升的父亲叫李行素,这父子俩都受到张士诚的重用。父亲当上丞相,李伯升本人贵为司徒。李伯升骨气不如张士诚,守湖州不久便投降,之后还跑到平江去招降张士诚。平江城被攻破后,李伯升亲手将张士诚交给常遇春。所以,江浙一带人对李伯升印象很差,凡是出卖朋友的人他们就称之为“李司徒”。
庆功宴上,朱元璋总结了自己所以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大劲敌的原因,简单说来就是两个词语:民心和人才。在人才方面,朱元璋文有刘基、李善长,武有徐达、常遇春、朱文正这些人;至于民心,也是朱元璋一直坚持的,不杀俘虏,不杀百姓,以理服众,这些都为他积累了政治资本。
张士诚覆灭之后,长江以南基本处于朱元璋的控制之下。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些残存的势力,比如平江的南面有方国珍,方国珍是最早起义的领袖,但是发展相对缓慢。方国珍的南面是福建的陈友定,听名字仿佛这人是陈友谅的哥们,其实不是,两人还经常打来打去。两广一带的军阀有何真,四川有明玉珍,云南则控制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