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发迹史-最后的元帅,最大的惨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朱元璋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把帅印交到蓝玉手上。蓝玉,终于感觉到做主角的幸福。这一天来晚了,但他感觉来得太快了。

    蓝玉这个人

    帝国的内部已经被朱元璋打扫得差不多,这时朱元璋的眼光转向了老对手:北元。

    蒙古人果然勇猛,虽然被明军打得头破血流,依然不肯死心,对于中原这片土地他们怀着一种执着的迷恋。这当然让朱元璋很愤怒,老子是这块地方的主人,你们要是嫌命长,在戈壁滩找个鹅卵石撞死就行。

    愤怒是没用的,蒙古人的骑兵是出了名地厉害,若不是明朝涌现出那么多天才般的将领,打败他们是很难的。朱元璋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征讨,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并没有消灭北元的军事势力,这始终是个威胁。

    不消灭北元,朱元璋会失眠。

    北元学乖了,皇帝爱猷识理达腊知道和明军正面交战占不到便宜,便不断骚扰,不断抢劫。

    爱猷识理达腊以前是在大都当皇太子的,现在跑到环境恶劣、沙尘暴疯狂的偏远地方,其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就像朱元璋当年做和尚一样,有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在里面,希望有一天卷头重来,重复大元曾经的辉煌。

    爱猷识理达腊坚决与明朝为敌,是的,他恨透了朱元璋,是朱元璋粉碎了他的幸福,粉碎了他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元璋也很清楚,爱猷识理达腊绝对不是一个容易打发的人。要解决这个祸害,除了一网打尽没有其他的方法。

    然而,这时候朱元璋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自己手下的大将和英才们都已经死得差不多,常遇春是自己暴毙,这个没办法,李文忠还在某个旮旯里郁闷着,估计再让他回来打仗是行不通的,而且启用他也很丢面子。冯胜和邓愈现在年纪大了。

    最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徐达此时正在阴曹地府,想来想去,朱元璋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人映入了朱元璋的眼帘。这个人就是蓝玉,他是常遇春的妻弟, 跟随徐达出征大漠是他表现最好的一次,也就是从那时起,朱元璋才意识到这么个人才。

    蓝玉也算是朱元璋的同乡,凤阳定远人,关于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他是汉族人,也有人说他是回族人。我们采取一般的说法,据说常遇春生前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蓝玉,作为一个领导,朱元璋可能点点头,说有机会我会用他的。

    蓝玉从军也比较早,但在军中一直是担任配角,虽然表现不错,但一直没有发挥出潜力。在明朝的很多战役中我们都能看到蓝玉的影子:洪武四年的时候,蓝玉跟随傅友德出征四川,大胜;洪武五年,虽徐达出征北元,打败北元主力;洪武十一年,蓝玉随沐英平定西藩叛乱,还朝后封永昌侯;洪武十四年,蓝玉随沐英、傅友德攻取云南,大败元梁王……

    在这些战役中,蓝玉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不过都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下。对于蓝玉来说,这是痛苦的,他希望有一天成为主角,成为大元帅。事实上,这个机会还是有的。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下令远征大漠,远征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壮举,能够参加这场战争是以一种荣耀,如果能够成为统帅更是无上的荣耀。但这也是相当大的挑战,如果失败,一个统帅不仅没有荣耀,反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怕死的人是不能做统帅的。

    这次出征,冯胜做主帅,蓝玉还是副的。不过,这时冯胜已经是个老人,他做主帅是为了稳定军心和运筹帷幄,真正战场上的事还得靠蓝玉,朱元璋对此也是清楚的。

    这次打击的目标是北元太尉纳哈出,纳哈出坐拥二十万兵马,盘踞在辽东一带,实在是一头大老虎。

    二十万大军向辽东进发,到达现在北京的通州区后,冯胜停了下来,让人去庆州(内蒙古境内)刺探消息,探子回报纳哈出派出了重兵把守庆州。

    冯胜点点头,随即派出一支先锋攻打庆州,这个先锋就是蓝玉。

    蓝玉很兴奋,这支先锋部队人数并不多,但这是一支精锐的部队,而且全是骑兵。看着这些士气如虹的士兵,蓝玉激动地想:他们要么和我一起创造辉煌,要么和我一起毁灭。

    这时节,北方大雪茫茫,放眼望去,天地间一片洁白。蓝玉望着辽阔的大地,发誓这一战要名留青史。

    朔风凛冽,大雪纷纷。蓝玉带着骑兵马不停蹄地往前奔驰,鞑子们,你们的死期到了。

    庆州的蒙古守兵万万没有想到,这种恶劣的天气居然有人要来偷袭他们。他们毫无防备,甚至连城门都是开的,大家往城里运来好吃好喝的,就在蒙古守兵烧烤的时候。蓝玉的骑兵像幽灵一样冲了进来,确实,他们身上全是白雪。

    不过,没过多久,白色的大地上处处见红,尸体横七竖八。战斗很快结束,蓝玉全歼敌人,大地复归宁静,依旧是朔风,依旧是白雪,只是多了一些死人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

    冯胜很满意,他率领大军和蓝玉会师。这时,传来一个好消息。

    原来朱元璋在派出远征军后,接见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蒙奸”,名叫乃剌吾,以前是纳哈出的部下,后来卖主求荣,跟朱元璋做生意。这次,他的任务是劝降纳哈出。

    乃剌吾带来了大量的金钱,多得纳哈出眼睛放花,但纳哈出也是有尊严的,手下二十万大军,看到银子就投降不太光彩。朱元璋恩威并施,一方面让乃剌吾不断撒钱,一方面让冯胜派军对他进行威逼。双管齐下,效果很明显,纳哈出终于决定投降,可是过了几天又开始反悔。

    朱元璋很了解人性,给足了纳哈出的面子,纳哈出这才举行了隆重的投降仪式。事情做得皆大欢喜,虽然谈判的过程中蓝玉差点和纳哈出动手,但最终这二十万军队都投降了。

    圆满地完成任务后,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情,远征军的主帅冯胜居然被朱元璋治罪,关进牢里,最后被朱元璋赐死。

    冯胜一死,对蓝玉是件好事,他就这么当上了主帅。

    名将的风采

    平定辽东后,是时候结束北元了。

    这个任务无可置疑地落在了蓝玉的头上,历史将证明,蓝玉是可以和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比肩的军事天才,但历史也证明,蓝玉这个人没有政治头脑。

    朱元璋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就把帅印交到蓝玉手上。蓝玉,终于感觉到做主角的幸福。这一天来晚了,但他感觉来得太快了。

    朱元璋很放心地将十五万大军交给了蓝玉,他相信自己的感觉,他相信这个人具备统帅的才能。

    朱元璋郑重地对蓝玉说:“这次你的任务就是彻底消灭鞑子,你有这个信心吗?”

    蓝玉激动地看着朱元璋,热泪差点盈眶,他使劲地点头。蓝玉同志实在太激动了,我们能理解,一个人得到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时总是难以抑制兴奋的。

    蓝玉带领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很清楚自己在完成一项前辈们没有完成的伟业。这时,北元的皇帝是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脱古思帖木儿,这个人继承了老爹的遗志,不断骚扰明朝边境,务必让对方不得安宁。

    四月底,蓝玉的军队抵达捕鱼儿海(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贝尔湖),和北元的主力军在这里发生激战。

    我们来分析分析这次战斗的情况:蓝玉的军队是劳师远征,深入地境,士卒疲惫,粮草也不充足,要迎战一支以逸待劳的蒙古大军,确实需要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捕鱼儿海一战彻底打垮了北元的主力,从此蒙古骑兵再也没有吞并中原的实力。因为这一战,蓝玉的声誉高达顶点,朱元璋将他视为自己的卫青、霍去病。

    从此,蓝玉就是蓝玉,不再是什么徐达第二、常遇春第二。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说说这场激烈的战斗,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蓝玉所以能取胜,绝对不是因为侥幸。

    蓝玉到达庆州后,得到情报,北元的皇帝就在捕鱼儿海。蓝玉就像一头血腥的野兽,闻到猎物的气息,立即下令大军向捕鱼儿海进发。

    这一路上没什么特别的风景,黄沙,漫天的黄沙。

    幸好,蓝玉也没有心情观光赏景,他只有一个想法,找到敌人的主力。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敌人听到自己大军来了,跑个没影。大漠不像中原,到处可以看到人,地广人稀,如果对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戏,就不好整了。大军在外,每天吃喝都不知要消耗多少,什么都可以耗得起,就是耗不起时间。

    他们走了很长时间,在沙漠中,水比粮食更珍贵,有些士兵们开始担心了,万一找不到敌人,一直这么走下去,全都要渴死饿死。

    蓝玉问部将王弼:“我们现在位于什么位置?”

    虽然没有卫星定位系统,王弼还是给了蓝玉一个准确的答案:“我们现在在百眼井,距离捕鱼儿海只有四十公里。”

    许多人犯嘀咕了,这里离捕鱼儿海这么近,怎么连个人影也没有,莫非情报出错了。

    蓝玉陷入了沉思,这时部下打断他:“元帅,粮食和饮用水马上就快完了。”

    蓝玉仿佛没有听到,沙漠中有风,风吹过来的时候,蓝玉灵敏的鼻子似乎闻到不一样的味道。这是蒙古人的味道,蓝玉没法描述,但是他几乎可以肯定,敌人就在不远处。有人说,这是直觉,也许吧,总之,蓝玉此刻无比相信自己的感觉。

    他制止那些议论纷纷的下属,让大家先安静下来,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下,有人说撤军,有人说继续前进。大多数人都主张撤退,认为再前进也没希望。

    如果是民主的话,一人一票,蓝玉应该撤退。但蓝玉是一个统帅,一个统帅只能听取下属的意见,绝对不可以被下属的意见左右。蓝玉很清楚,现在全军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头,撤退固然可以保全,但是无功而返对一个元帅而言是莫大的耻辱。

    前进!蓝玉发出了命令,蓝玉是一个了不起的统帅,因为当他发出命令后,大家再也没有异言,甘心把命运交给他。是生是死全凭蓝玉的判断力了。

    到达捕鱼儿海南面的时候,终于发现了蒙古骑兵的足迹。蓝玉命令王弼为先锋,给对方一个迎头痛击。

    这时候,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正和大臣们饮酒作乐, 作为北元领导,他有自己的作战风格,每抢劫一个地方,总要将自己的大部队转移,打一枪,换个地方。

    躲在捕鱼儿海这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地方,他以为很安全,万万没想到明军会找到这里。而且即使找到这里,他似乎也没必要害怕,因为自己的大部队都在这里,明军如果敢孤军深入的话,只可能是死路一条——这当然只是他个人的想法。

    当然,对明军他确实是怕了,最开始他还加紧防守和放哨,但许多天过去了,连明军的影子都没有发现。渐渐地,这个皇帝放松了警惕,他甚至觉得自己是杞人忧天,干脆尽兴地喝酒吃肉,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没想到,愁很快就来了。

    也是老天帮助蓝玉,这天正好刮黄沙,能见度非常低。明军杀进来的时候犹如狼群进入羊群,虽然北元军队也组织了一些抵抗,但抵抗的人死得更快。

    这个皇帝跑得很快,比我们想象得要快。

    北元皇帝虽然逃跑了,但主力全部消灭。皇帝的儿子、妃子、公主等一百多人被俘虏,三千多王公贵族成为俘虏,七万多士兵缴械投降,缴获牛羊十五万头,甚至连皇帝的印玺都撂了下来。

    北元这次真的玩完了,不久,这个逃亡的皇帝便死于蒙古的内部斗争。

    蓝玉的声望达到顶峰,正所谓盛极必衰,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个名将是如何走向下坡路的。蓝玉的下坡路比其他功臣的下坡路走得更急,跌得也更惨!

    蓝玉案——一场预谋已久的案件

    蓝玉胜利之后,头脑就开始发昏,打仗他确实厉害,但其他事情上他的表现甚至可以说非常白痴。

    班师的途中,蓝玉荷尔蒙分泌旺盛,看到北元皇帝的老婆长得漂亮,顿时产生了轻薄之意,直接霸王硬上弓……

    如果说对方有情有义也还算了,可惜这个女人对蓝玉并无好感,蓝玉这么做很伤她自尊,可是她又没有能力自卫。到了这地步,维护尊严的唯一方式就是自杀了,听说这个刚烈的女生自杀,朱元璋很生气,蓝玉,你他妈的抢到漂亮女人先玩,你玩玩也就算了,竟然玩出了人命,真是登鼻子上脸了。不过,蓝玉的功劳太大,朱元璋想想,还是先忍着吧!

    其实蓝玉强奸北元皇后这事,说严重很严重,说不严重还真不严重。关键取决于领导,像刘邦这种可能无所谓,但朱元璋对军纪要求非常严,而且他已经制定了怀柔的民族政策。

    蓝玉也不知道是不是吃错药了,接下来做的事情更荒唐。当他带着军队到达喜峰口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守关口的官员已经休息了,蓝玉在关外让他们开门。守兵们不敢怠慢,不过这事得先通知守官。这天晚上蓝玉也许是太兴奋了,居然下令士兵去攻打关口。强行攻破城墙后,他还洋洋自得,蓝玉这种行为很不正常,似乎捕鱼儿一战打得还不过瘾。

    对此,朱元璋非常恼火,但蓝玉功劳太大。朱元璋决定警告他一下,他原本想封蓝玉为梁国公,结果把“梁”字改为“凉”字。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含义截然不同,可惜蓝玉完全不理解。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评价蓝玉说,这个人不过一粗人,应该说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朱元璋用一种文人的方式给一个粗人警告,效果可想而知。

    蓝玉不但没有丝毫改观,行为反而越来越骄狂,他纵容家奴霸占民田,还不经朱元璋同意,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军队里。

    蓝玉的蠢事是说不完的,最大的蠢事还是对朱元璋不敬。因为蓝玉功劳很大,朱元璋破格封他为太子太傅,这是个一品官,在明朝可是相当稀少了。但是蓝玉不但不认为是荣幸,反而当众信口雌黄:“凭我的功劳难道就不能给个太师吗?”

    在朱元璋朝中,蓝玉的做法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就像之前纵容胡惟庸一样,朱元璋也抱着同样的心态观看蓝玉的“死亡表演”。

    蓝玉还没表演完,朱元璋的屠刀已经伸向了他。锦衣卫找上了门,蓝玉被带走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蓝玉所以被杀,跟燕王朱棣有关系,据说蓝玉征讨纳哈出回来后,曾经对太子朱标说:“我观燕王在封国的举动,与皇帝无异,又听善于望气的人说,燕云一带有天子气。殿下一定要事先预防,以防万一。”

    朱标半信半疑,但表面上仍说:“燕王对我很恭敬,绝对没有这样的事。”

    蓝玉所以关心朱标,是因为他跟朱标是亲戚。常遇春的女儿是朱标的妃子,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后来燕王朱棣听说这事,便向朱元璋打小报告。

    这些传闻我们大可不理,因为就算没有这事儿,蓝玉也是躲不过朱元璋屠刀的,不仅是因为朱元璋杀功臣上瘾,更因为蓝玉为人骄纵不法。

    朱元璋杀人总是喜欢冠以谋反的罪名,这次也不例外。

    好了,罪名成立,可以提审犯人了。蓝玉当然不招,何况他没有谋反的意思,不招就打。蓝玉虽然是个军人,最终还是屈服于闷棍,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文字。这是一篇范文,不仅供述了自己为何要谋反,还说出了谋反的方式方法以及时间地点。蓝玉本是个粗人,文笔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可以设想这篇论文是早就准备好的,蓝玉按下手印就好了。

    谋反既然成立,可以杀头了吧!朱元璋说,不行,谋反不可能是一个人,一定是一群人,必须揪出这群人。

    锦衣卫不是吃素的,很快就揪出了一万五千多人。好,先杀这一万五千多人吧!以后谁有问题打入蓝党,继续杀。这一次,许多高官显贵被杀掉,蓝玉被灭族。

    像蓝玉这种人,早晚都是一死,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低调为何物,仗着自己立了大功横行霸道。但无可否认,蓝玉是一个了不起的统帅。他犯了一个杰出统帅常犯的错误:会打仗,不会做人。

    蓝玉一案,诛杀了一公——也就是梁国公蓝玉,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许多元老宿将牵连其中,统计被杀的人有一万五千多人。

    朱元璋本来是准备将蓝玉凌迟处死的,但考虑到蓝玉跟自己是儿女亲家,改为剥皮,就这样,无名的刽子手将一代名将蓝玉的人皮剥了下来,免费赠送给蓝玉的女儿,蜀王妃。后来,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攻破蜀王府,发现了这张保存近三百年的文物。

    将功臣宿将杀得一干二净后,朱元璋很大方地说:“从此以后,蓝党和胡党一概赦免,不再过问。”

    史学家评论朱元璋的残忍千古未有,雄猜好杀是老朱的天性。在杀人方面朱元璋是相当变态的,曾经有个印度僧人来到中国,朱元璋款待他多日,临走时送给他许多黄金。这个僧人很感激,由于精通一点汉语,便写诗献媚,其中有两句是:“愚僧万里来殊域,自惭无德颂陶唐。”

    本来大家高高兴兴的,但朱元璋一看这诗,满脸杀气,“殊”字,“歹朱也”,这还了得。印度僧人因为多嘴卖弄文墨无端送了性命,确实冤枉。

    诛杀蓝玉的真正动机

    蓝玉从捕鱼儿海一战大获全胜开始,就已经是一个死人了,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人品可以跟孔圣人媲美,也难逃一死。

    为何这样说呢?

    朱元璋在杀蓝玉之前,早已在心里编织了一张大网,进入这大网中的绝不仅仅是蓝玉,而是一切对皇权有威胁的人。换句话说,朱元璋在为后代谋划。

    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很悲痛,悲痛之余他感到极大的触动,要知道朱元璋曾经赐死了朱标的母亲李淑妃,再加上这孩子性格宽厚,他对朱标的感情很深。所以,朱标死后,他打算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朱允炆和朱标的性格很像,这可能也是朱元璋选择他的原因,从这孙子身上他能找到逝去的儿子的影子。不过,朱允炆那时还太小,只有十五岁。朱允炆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如何驾驭得了像蓝玉、周德兴、冯胜这些九死一生文韬武略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曾经亲口对太子朱标说出了屠杀功臣的动机。

    某天,朱元璋又准备杀掉一批功臣。朱标实在看不下去,便劝父亲:“父皇,杀人太多了大家都不快乐。”

    朱元璋听了,阴沉着脸,让人拿来一根带刺的木棍扔在朱标面前,然后让朱标捡起来。朱标看到上面有刺,不肯动手。

    朱元璋冷笑一声:“我杀功臣就是为了替你清除棍子上的刺,这些人都是有威胁的人物,不能不杀。”

    很多书上讲这个故事一般到此为止,好像朱标完全被朱元璋的雄辩折服了。其实,朱标是一个有自己看法的人,他虽然没有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却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

    他确实怔住了片刻,然后用一种温和又坚定的语气说:“如果父皇是像尧舜一样的贤君,大臣自然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是个暴君,所以才要大肆杀戮;如果问心无愧的话,何必如此。

    这种话如果是大臣们说出来,十个脑袋也保不住。朱标也很惊险,因为朱元璋听完这话啥也没说,抄起一把椅子就朝他砸过去。朱标虽然及时闪开了,但也吓得半死。朱元璋是个戎马一生的开国皇帝,朱标是治国仁君的合适人选。不过,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未来的皇帝却早亡,享年三十八岁。

    朱标英年早逝,跟朱元璋的暴虐是有关系的,虽然他们的关系是父子,但是两个人性格完全不同,时常会发生冲突。

    这个故事已经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屠杀功臣的动机,像蓝玉这样自取灭亡的,朱元璋求之不得。

    朱元璋一生有许多大手笔,比如取消丞相制度,这个改革虽然表面上解决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冲突,但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绝不仅仅是冲突的关系,更是协作的关系。取消丞相之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权力空白,这为宦官和内阁专权埋下了隐患。

    朱元璋大面积收割功臣的脑袋,好像为帝国去掉了隐患,但也为帝国对外战争制造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后来的靖难之变,更是这一措施的直接恶果。

    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肃贪,结果让朝中的大臣们不敢做官。

    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政权顺利交接,然而历史却给了他一个深刻的讽刺。

    由于他大肆屠杀开国元勋,剥夺武将权力,国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难不倒朱元璋,他重拾古代的藩王制度。

    朱元璋一共封了二十五个藩王,其中除了一个孙子外,其余都是儿子。这些人掌管着国家的大部分军队,每个王至少有三个卫队,一个卫队的人数通常在一万七八千左右。其中以九个王的势力最大,这九人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拱卫边疆的责任就落到他们身上了。在这九个人之中,又以燕王朱棣和晋王朱建国的兵力最多。

    这些藩王无疑是中央的最大隐患,所以朱允炆上台后第一步就是削藩。最后削藩不成,他自己流亡在外。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朱允炆登基,有一个人很不高兴,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

    这才是最大的刺。但这个刺朱元璋没法拔掉,因为死人是不能拔刺的。

    朱元璋为何这么喜欢杀人?

    朱元璋杀的人实在太多了,杀人的方式也非常变态。仅仅是从政治的角度无法理解这种变态,在《大诰》中记载一件小事,最能反映朱元璋的暴虐心理。

    杀大臣的话我们还可以理解成是政治需要。《大诰》中记载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朱元璋曾经亲自审讯一个在集市上开药店的郎中,审案过程非常变态。

    事情经过是这样:锦衣卫内部有个厨师叫王宗,不小心犯了一个小错误,很担心被发现后掉脑袋,就让家人到一家药铺里买砒霜,准备自杀。卖药的郎中叫王允坚,有生意做他不可能不做。

    这个王郎中错就错在不该在朱元璋统治期间卖毒药,卖毒药是死罪,虽然毒药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但政府规定了,卖毒药死你就得死。假如只是把这个王郎中砍头,事情也没什么看头。关键是,朱元璋突然变态心理发作,一定要亲自审问这个倒霉的郎中。

    王郎中哪见过这种场面,皇帝亲自审问自己。被押进大殿,人已经吓得半死。朱元璋的审案的方式很特别,他没有让锦衣卫杖打王郎中,而是让他吞下自己卖的砒霜。

    王郎中手捧着药发抖,神情紧张,双腿发抖,折腾了半天,才吞下毒药。

    朱元璋在一旁盯着王郎中吞下毒药,然后笑眯眯地问:“这药是用什么东西制成?”

    王郎中:“砒霜的主要原料是巴豆,用饭粘成丸,然后裹以朱砂。”

    朱元璋:“服用多久人才会死?”

    王郎中哆嗦道:“大概有半天的时间。”

    说到这里,王郎中已经是满脸泪水,朱元璋面目狰狞地笑道:“你看起来很伤心啊!是怕死呢?还是舍不得妻子儿女?”

    王郎中回道:“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参军,为国家出力,还有一个出门在外做生意,我想在死之前见见他们。”

    朱元璋没理他,而是接着问:“这毒能解吗?”

    王郎中:“能。”

    朱元璋问:“用什么解?”

    王郎中答道:“凉水,生豆汁,熟豆汤,可以解毒。”

    朱元璋似乎对砒霜有过研究,说道:“这种解法太慢,有没有更快一点的方子?”

    王郎中不敢隐瞒:“粪清和凉水。”

    朱元璋听了脸上露出怪笑,立刻让人取来半碗凉水,又用蛋壳装来粪清,放在一旁。但他并不打算马上给这个郎中解毒,而是在一旁兴趣浓厚地等待他毒性发作,欣赏他饱受折磨的样子。

    没过多久,王郎中身上的药性发作,在地上翻滚呻吟,浑身上下到处乱抓,腿脚乱踢,双手捶腹,眼珠子突出。

    朱元璋则很悠闲地从金銮殿上漫步下来,走到王郎中身边,淡然地问:“毒发时是啥感受?”

    王郎中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回答:“五脏六腑翻滚不停,心脏像火在烧,血压上升。”

    朱元璋点点头,想了想又问:“这种毒药对人体哪种经络有损伤?”

    此时,王郎中已经快不行了,在地上滚来滚去,艰难地答道:“五脏先损坏,人死后,全身发黑。”

    朱元璋笑了笑,又问:“解药什么时候可用,多长时间后没用?”

    这时候王郎中已经说不出话来,一旁的锦衣卫对他一阵狂踹,他才挣扎过来,回答:“三个时辰后,就无药可救了……”

    欣赏了王郎中毒发后的整个过程,朱元璋有些审美疲劳了,这才让人把解药灌入他嘴中。

    解药还是管用的,王郎中最终活了过来,什么后遗症也没有,又是一条好汉。王郎中正准备暗自庆幸逃过一劫,不料朱元璋冷笑一声,下令:“把这个非法医生押入死牢,明早闹市,枭首示众!”

    王郎中傻眼了,心里骂道,朱元璋,你杀人就直接杀,干嘛把别人当猴耍。

    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居然能够抽出时间折磨一个市井小人,从这件事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心理有多阴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