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们普遍认为,每一个作家必须从自身寻找他的绝大部分素材。这个观点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读到与此相关的章节时总会发牢骚。然而这个问题必须要写,因为只有彻底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够澄清对究竟什么是“原创性”的误解。
难以捉摸的品质
每一本书、每一位编辑、每一位教师都会告诉你:在创作道路上通往成功的关键是原创性。除此之外,他们很少深入阐发。如果你不断地提问,他们就会举例说某人的作品就具有所要求的“原创性”,而那些漫不经心的例子正是造成年轻作者经常犯错误的原因。“像威廉·福克纳那样要有原创性,”一位编辑会这样说。他的意思是通过这样一个例子来强调他的建议;或者这样说:“看看赛珍珠,如果你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给我看!”刚才迫不及待向他提问的初学者对此类建议是非难辨,只好回家,费尽心思要写出一篇被称之为“精彩的福克纳式的故事”,或者“一部完美的
赛珍珠
式的小说”。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美国小说家。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四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来到中国。赛珍珠17岁回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回到中国。曾经在金陵大学执教。她先后在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37年。
她的主要作品有大地三部曲:《大地》(1930)、《儿子们》(1932)和《分家》(1935),以及《母亲》(1934)等。1932年因小说《大地》,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以“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获诺贝尔文学奖。
赛珍珠曾为林语堂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作序,她还最早把《水浒》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译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1933)。
过很长时间会有一次——如果我作为编辑和教师的经验还算可靠的话,要过相当长的时间才有一次——一个作家真的在他模仿的榜样那里找到了一些原创性的品质,他依葫芦画瓢写出一篇像样的故事。但是成百上千的失败者中才会偶尔出这么一个成功的模仿者。我从内心深处希望:套用别人的模式裁剪自己衣服的人都会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因为这不是通往原创的道路。
我们每个人能够作的贡献只有一个:能够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你的写作生涯中越早明白下面这个道理越好。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能够作的贡献只有一个:能够为人类普遍的经验之池注入我们从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点滴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那个国家的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你的父母只生下你一个;没有人的经历恰好和你相同,没有人的结论和你一模一样,没有人面对这个世界的想法和你分毫不差。如果你能够和自己友好相处,能够而且愿意精确地说出你对任何一种情形或一个人的看法,如果你能够讲出一个好像包括地球上所有人在内只有你自己看到的故事,你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篇原创作品。
而这一点看起来似乎非常简单,却是一般作家最难做到的。部分原因在于:从读书之日起他就沉溺于别人的写作中,习惯于通过别人的眼睛看这世界,这真令人悲哀。只是由于他想象力丰富且又容易受影响,才会偶尔做一件漂亮事,我们也才能读到一篇几乎接近原创、看起来不错的故事,或者看起来不是那么明显地从别人作品中衍生出来的模本。但是那些理解上的错误,那些对小说人物唐突的描写,其原因大多在于:作者没有透过自己的眼睛观察人物,而是借用福克纳、
海明威
、D.H.劳伦斯,或者伍尔芙的方式。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著名作品有《太阳照样升起》(1926)、《永别了,武器》(1929)、《丧钟为谁而鸣》(1940)和《老人与海》(1952)等。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自杀。
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坚强的硬汉,虽然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精神苦闷,但仍不失勇气、尊严和风度。与作品主题和人物性格相符合,海明威多用简单句,简朴、洗练、直截了当,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风。
原创性不是模仿
那些作家的优点恰恰在于,他们拒绝像他们的模仿者那样谦卑地人云亦云。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视角,都传达出了自己对世界的描写,他们的作品直接来自于没有偏离自我、没有经过扭曲的人格,像所有伟大的作品一样,直率而充满力量。
总有一些
德莱塞
的模仿者写的、似是而非的、仿冒的德莱塞式的小说,或者生硬的神秘的劳伦斯式的故事,根本没有学到D.H.劳伦斯作品的精髓;但是要说服那些缺乏自信的、对大作家充满崇拜的年轻作家,是极其困难的。
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美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1900)、《珍妮姑娘》(1911)、《金融家》(1912)、《巨人》(1914)和《斯多葛》(1947),以及《天才》(1915)和《美国的悲剧》(1925)等。其中《美国的悲剧》是其代表作。他的作品深刻揭示了美国现实,开创了以美国城市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多卷本小说的先河。
“令人吃惊的结尾”
当你安全地绕开模仿的陷阱,就会经常发现:为了努力做到原创,作家已经把他的故事又拉又拽,写成了怪兽模样。比如,他会在危急时刻穿插引起轰动的人或事,把结尾完全倒过来,让一个人物做本不该由他这种性格的人做的事,这一切都是为了服务“原创”这一上帝。他的故事可能从头到尾充斥着恐怖的场面,或者更罕见的是,作品中的人物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
如果教师或编辑说这个故事不可信,作者一准会嘴里嘟囔道:“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的故事”,或“凯瑟琳·诺里斯就是这么写的”。如果你告诉他,他也绝对不会相信,他没有达到好故事的最低要求:作为作者他没有真实连贯地表现出,在这个世界里此类事情无论何种情况下都会发生。而他所模仿的作家肯定做到了这一点。
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的故事是指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1847—1912)于1897年所写的小说《德拉库拉伯爵》。德拉库拉原是特兰西瓦尼亚的伯爵,率兵与土耳其人作战,将新婚妻子
诚实:原创性的源泉
所以,这些故事因为它们不连贯而失败。而这种不连贯是作者通过严格的诚实训练能够控制的,诚实是保持作品连贯性的最好源泉。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你清楚自己对生活中绝大多数主要问题的真正看法,你就能够写出诚实的、原创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故事。但是这些仅仅是“如果”,要想找到自己信念的根基,需要艰苦卓绝的挖掘。
留在城堡中。土耳其人为动摇军心,向城中谎称伯爵战死。其妻信以为真,自杀殉情。伯爵战胜归来,痛不欲生。城中教会的人却对他说:夫人是自杀而死,违背教义,故不能得到教会的祝福。伯爵闻之怒火冲天,发誓从此要与教会为敌,于是他就变成了吸血鬼之王。
通常的情况是:人们往往发现,一个初学者不愿意全神贯注于挖掘自己的思想,因为他对自己思想形成的过程很了解,他知道他今天的信仰不可能持续到明天还不改变。这让他处于一种观望等待的状态,他一直在等待最后智慧的到来。因为这种徘徊等待,他难以专心写作。当这成为一个真正困难的时候,而不简单是(有时候是)找一个神经官能症的借口无限期地推迟写作,一个作家就只能够写出粗略的大纲,写出一半故事却无法保证完成它,而很少能够写得更多了。
如果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如果你清楚自己对生活中绝大多数主要问题的真正看法,你就能够写出诚实的、原创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故事。
很显然,这种作家需要认识到:他的情况不是孤立的。要让他认识到:我们都需要继续成长,为了能够写下去,我们必须在目前已经建立的信仰的基础上写作。如果你不愿意诚实地写出你的观点,诚实地体现你目前的状态,尽管这也许远远不是你最终的信仰,你可能已经带着你对这个世界的贡献抵达了你的临终之所,就像你二十岁时对宇宙的最终信念一样远未触及,而这世界依然尚未完成。
相信你自己
很多情境下,人们能够发现自己——如果你认真阅读
乔治·波尔蒂
的《三十六种戏剧情景》,那么就能发现三十六种情景——并不是只有把你的人物放在一个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戏剧情节的中心,才会让你的故事不可抗拒。即使有可能发现这样的情景,那也需要一种几乎令人心碎的伟大技巧才能传达给你的读者。他们还必须在故事中发现一些可以识别的品质,否则的话,只能绝望地茫然不知所云。你的主人公如何面对他的困境,你对那些紧要关口如何认识——这些才是让你的故事真实可信的因素;正是你自己塑造的人物,毫无争议地贯穿于你的作品中,才会把你引向成功或失败。
乔治·波尔蒂(Georges Polti,1868—?),法国作家,最为人知的著作是《三十六种戏剧情景》。他总结的三十六种情景包括:1.哀求;2.援救;3.因复仇导致的罪;4.亲族间的复仇;5.逃亡;6.灾祸;7.厄运;8.反抗;9.大胆的企图;10.诱拐;11.破解谜团;12.获取;13.亲族间的仇恨;14.亲族间的斗争;15.奸杀;16.疯狂;17.致命的疏忽;18.无意中因爱犯罪;19.无意中伤害骨肉;20.为理想献身;21.为亲族献身;22.为激情牺牲;23.被迫牺牲心爱的人;24.强者和弱者的较量;25.通奸;26.为爱犯罪;27.发现所爱之人有不名誉的事;28.爱情的障碍;29.爱上了仇人;30.野心;31.与神的冲突;32.错误的嫉妒;33.错误的判断;34.悔恨;35.失而复得;36.失去爱人。
《众生之路》是19世纪英国优秀小说家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1835—1902)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主人公欧内斯特的成长经历,揭示了他实现自我、完成道德进化的精神历程。
我几乎愿意这么断言:没有任何场景本身是所谓老套过时的,只有单调乏味、没有想象力、词不达意的作者。如果处于困境中的人物能够发现自我,如果这种困境能够得以充分的展现,那么没有任何一种困境会让他的读者无动于衷。例如,《
众生之路》、《克雷亨格》和《人性的枷锁》
三部作品主题相似,我们能说哪一部是陈词滥调、落入俗套呢?
《克雷亨格》是20世纪初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 1867—1931)的著名作品。小说从主人公埃德温·克雷亨格的角度讲述他与恋人希尔达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的主题也是年轻人的成长。
“你的愤怒和我的愤怒”
阿格尼丝·缪尔·麦肯齐在《文学的过程》中说:“你的爱和我的爱,你的愤怒和我的愤怒,相似之处那么多,足以让我们能够以同样的名词称呼它们;但是在我们的经历,以及这个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的经历中,它们绝不会完全相同。”不仅字面意思如是,艺术的基础和机遇也都如此。再比如,在一本《大西洋月刊》中,刊登了华顿夫人的《一个小说家的自白》:“事实上,只有两项基本法则:其一,小说家应该只处理他力所能及之事,无论字面上或是修辞上(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同义词);其二,一个主题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者能够从中发现什么以及他发现的深度。”
《人性的枷锁》(1915)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 )的代表作。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毛姆最受欢迎的作品。小说揭示了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束缚人性的枷锁:先天性的缺陷、教育体制、宗教信仰、生理欲望、艺术天赋、经济状况、精神探索等,描写了这些枷锁对人的禁锢,以及摆脱这些枷锁的种种艰难和必由之路。
通过一遍又一遍重温这些语录,你可能会最终相信:赋予你的写作以最终价值的是你的洞察力和真知灼见;只要你写作时头脑清晰、思想诚实,就不会落入俗套。
“事实上,只有两项基本法则:其一,小说家应该只处理他力所能及之事,无论字面上或是修辞上(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是同义词);其二,一个主题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者能够从中发现什么以及他发现的深度。”
一个故事,多个版本
在我的课堂上,我很早就开始通过直接演示来证明这一点。我要求把故事梗概压缩为摘要性的提纲。在收到的提纲中,我专挑那些“最俗套的”。在一次课堂上,我收到这么一个提纲:“一个娇生惯养的女孩结婚了,她对金钱的态度差点儿毁了她的丈夫。”我承认,当我把这个故事大纲读给班上的学生听的时候,我心存疑虑。我自己只能预见到一种故事发展,一个可能的改动,而这种改动只有那些能够展示其相当复杂的“分离”技巧的人才能做到——那些人指的是,当时就能够对这个思路作出迅速反应,然后有意地改变最初的构思,让故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我给了学生十分钟的写作时间,把那个句子扩展成一两个段落,好像他们要用这个主题写一篇故事一样。结果,班上总共有十二个人,出现了十二种版本,各不相同。其差别之大,即便在一天之内全部读完,任凭哪个编辑也分辨不出这是根据同一个大纲写出的故事。
阿格尼丝·缪尔·麦肯齐(Agnes Mure MacKenzie,1891—1955),苏格兰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1924)、《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欣赏便览》(1926)、《1714年之前的苏格兰文学史》(1933)、《文学的过程》(1929)等。
首先,我们读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娇生惯养的女孩,因为她是个高尔夫球冠军,自从她出道之日起就到处参加锦标赛,这几乎毁了她的丈夫。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政治家的女儿,先是拉拢可能支持她爸爸的人,后来又款待她丈夫的老板,花钱太大手大脚了,致使老板认为他年轻的得力助手对于自己得到提拔太确定了。我们还读到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出嫁之前听人警告说,年轻的妻子太挥霍浪费了,结果呢,她厉行节约,想尽办法紧缩开支,直到她让丈夫失去了耐心。这个故事还没有读到一半,全班就哄堂大笑了。每个人都认识到,她对生活的态度纯粹是她个人的理解,在她看来如此不可避免的做法,在别人眼里却新奇稀罕、难以预料。我希望能够这样总结这件事:我再也没有听到他们有谁抱怨说,她唯一能想到的思路陈腐得没法用,但是的确有这种事。
事实上,即使是一对双胞胎也不会对同样的故事有完全一样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强调的重点,解释造成不同困境的原因,选择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旦你彻底地相信了这一点,就能产生任何有足够情感价值、能够使你全力以赴的想法,并立即使其为你所用。如果你正在探索要写的主题,可以将此当作金玉良言,简单地说就是:“你能够写出任何生动、形象、足以引发你感慨万端之事。”如果一件事对你的吸引力达到了这种程度,说明它对你是有意义的;如果你能够发现其中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你就有了创作故事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强调的重点,解释造成不同困境的原因,选择各自不同的解决方案。一旦你彻底地相信了这一点,就能产生任何有足够情感价值、能够使你全力以赴的想法,并立即使其为你所用。
你不可剥夺的独特性
只要不是简单地、直截了当地传递信息——比如一张收据或一个公式,那么每一篇写作都是为了说服人。当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你就是在说服你的读者,要他用你的眼睛看世界,要他同意你的看法,同意这是个激动人心的情景,同意这个情景本质上是悲剧,或者另一个故事具有深刻的幽默感。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小说都是说服性的。作者的使命就是,强调所有的对这个世界富于想象力的表现,无论在何种程度上。
因为事实如此,你必须清楚地知道:你打算用在写作中的、生活中的大部分主要问题是什么,次要问题又是什么。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小说创作以家乡为故事背景,最有成就的作品是名为“威塞克斯小说”的一系列小说。主要作品有《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等。
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人物虽然可以进行个人与命运的抗争与努力,但往往不能摆脱命运决定论的影响,所以永恒的命运在他的作品中被描述为一种难以逾越和难以解脱的力量。
一个问卷
下面是几个问题,用来进行自我检查,可能使你联想到其他问题。这绝不是个面面俱到的问卷,但是当你考虑这些问题的时候,随着你想到的其他问题,你就能够对你的写作哲学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看法:
你相信上帝吗?什么情景下?(相信哈代的“永恒的命运”,还是威尔斯的“现身的上帝”?)
你相信自由意志,还是宿命论?(虽然艺术家和宿命论者是一对相伴而生的矛盾,想象力会因此跌跌撞撞。)
你喜欢男人吗?女人呢?孩子呢?
你对婚姻怎么看?
你认为浪漫的爱情是陷阱和圈套吗?
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再过一百年还是老样子”,是深刻还是肤浅?真实还是虚假?
你能想象到的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最大的灾难呢?
诸如此类。如果你发现你在给出那些伟大问题的确切答案时畏缩不前,那么你还没有准备好创作大题材的小说。你必须找到你能够下定决心的主题,作为你写作的基础。最好的书来自最坚强的信念——看任何书架,都能证明此言不虚。
最好的书来自最坚强的信念——看任何书架,都能证明此言不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