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赘婿-第九十三章 至亲解说朝中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这是要挖儒家读书人的根哪,怪不得不敢给别人看。不过司马先生,到是无妨,他虽然作为大儒也是儒家之人,却是为人正直,说保密就不会泄露。没看他把那张生宣都一口吞了么?”

    在朝堂的时候,韩天威不好询问王仲究竟写出了什么,直接逼得司马微都要那个吴文去死,回到府中,却是忍不住要问。

    虽说,今天的事情让他极为气愤,不顾吴文已经被砍头处死,却也消了心头之气。就是最后的那个问题的答案让他有些好奇。

    对于王仲来说,来自于后世的他倒是无所顾忌,在朝堂上的那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当初他们宿舍的几个人在谈到这句话的几种解法的时候,就说过,如果吧所有的解法在古代公布与众,绝对是对于儒家的极大打击。

    虽说对于儒家的许多经典,都有着许多的解读,但如同这一句一般,不但解读众多,而且解读出来的意思甚至截然相反的绝对没有。而且这也是儒家对待民众的基本态度。

    如果真的说出截然相反的解读出来,不但儒家自己人要感觉思绪凌乱,就是以往信奉儒家的人,也会感觉到它的不靠谱。最起码有些怀疑之心是毫无疑问的。

    怀疑,就是一种学派崩溃的先兆,所以,真正的儒家是绝对不会让这些解读公布于众的。司马先生在朝堂之上,有着这个态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至于说天子么,他就是一个利用学说管理掌控天下的存在,哪家有用用哪家。绝对不怕被他知道。所以,王仲才会吧答案直接递到他的面前。

    “怪不得就是陛下也直接发火,说那家户获罪于天,死有余辜。如今的朝堂,别看平静一片,那是有个强力的皇帝在位,文武之争还有正途杂流之争,可是波涛汹涌,谁都想掌控朝局,最起码也要为下一位皇帝接任以后的朝局打下个基础。你这一跳出来,嘿嘿,可是热闹许多啊。别的不说,那些自以为正途出身的家伙,可是当头一棒,打的不要太狠啊。”

    文武之争,自古以来,就有存在。他们天生就是对立的,武将渴望沙场效命,屡立战功,开疆拓土。文臣则是奉行中庸,梳理朝政,平安度日。一个外放,一个内敛。自然是截然相反。

    不过,在最初的时候,文武分界并不明显。大儒领兵,照样旗开得胜,否则的话,就不会有着儒家的君子六艺中的御和射。只不过后世儒家走入了死胡同,丢弃了自己的武力,专注于软弱,守旧,才有的文武越来越加清晰的分界,自己制造出了纷争。

    如今的大景,国朝初立,打天下的自然是武将出力甚大,而且天子处于微末,左右大将许多都是大字不识的升斗小民,在无数次激战中,学习到了战争的手段,成长起来的武勋。

    而在建国以后,皇帝知道治理国家,需要读书人,才重视文臣。这样一来,文武之争就出现了。没看武将所属发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几乎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有所衔接也是公文来往,绝对不会坐下来商议某些事情该怎么做。他们根本就是互相看不起不说,还暗地里给对方拆台。

    可就在文人当中,也是纷争不断,正途杂流,也有着极大的隔阂,有些时候,简直就如同死敌一般。

    所谓的正途,就是那些经过了科举,进入官学,然后高中进士的那些人。他们自以为高人一等,功名就是他们的标志。

    至于杂途,虽然也是读书人,却是没有经过科举进学,要么就是科举之中的失败者。这些人并不是没有本领,不过是科举的僵化导致了他们没有通过那道门槛而已。

    这两者之间,要是在安定的环境之下,倒还正常,不会有着太大的纷争,毕竟杂途出身,官阶不高,即便人数众多,也不是正途出身官员的对手。

    但是,还是那句话,现在是大景初建,开国还没有多少年。那些科举失败,流落民间的读书人,可都是当初协助皇帝衣衫褴褛,打下一片国土的功臣,所以,每个人不是有着爵位就是身居显贵。

    在大业天子开设了科举之后,原本的前朝遗留的那些投向当今皇帝的正途官员,算是后继有人,多了同盟军。而这些新近上来的年轻人正是血气方刚,鲁莽好哄的年纪,看着一个个杂途出身者,身居高位,却又无处发泄,就在老前辈的暗示下,四处开炮,大有一扫天下尽正途之势。

    不得不说,让韩家受尽牵累的李家谋逆案,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发生的。

    当时的左相李善长,就是一个前朝科举失败的读书人,而右相贾旭,不用说,能够做到前朝五品官员的他自然是科举出身。一个杂流,一个正途,却偏偏大景以左为尊,杂流居然位居正途之上。所以有人抓住把柄,出首告发李善长安插私人,把控朝局,意图谋逆。

    天子初一听到,当然不信,毕竟能够坐到左相的高位自然是他的心腹,而且两人还是同乡,李善长对于大景建立,也是功劳许多。

    所以,找来李善长询问。可李善长自持功高,又是皇帝同乡,在义军之时,曾经救过当今天子的命。却是满不在意。

    隐晦的提醒和询问没有结果。皇帝倒也没有在意。可是,身为左相的李善长居然我行我素,继续安插私人不说,还敢把手伸进了军方,试图利用兵部架空五军都督府。这就不是任何一个皇帝所能够忍受得了。

    当有旨意,停下李善长的左相之位以后,他才恍然大悟,却又惊慌失措,到处求人上书皇帝给自己求情。他身为左相,却是和过去的开国老臣,交往居多,所以,为他求情着不乏军中武勋。这下才惹得皇帝大怒,文武皆有势力,却又不择手段安插私人,把控朝局,不是谋逆是什么?

    一怒之下,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就是李家谋逆案。

    “说句实话,当初的那位也不过提拔私人,利用杂流对付正途而已,却偏偏手段粗暴,被人抓住把柄,却又不知收敛,这才触怒天子,落得一个可悲下场。”

    韩天威不愧是开国之臣,又是久居高位,只不过他只是太仆寺少卿,位高无权,为人也低调至极,才让人觉得没有拉拢价值,却站在一旁,把一些事情看得极为透彻。

    朝会之后,看出了皇帝想把自己的这个侄女婿留在京师,才会说出一些密辛,让王仲警惕。

    “原来谋逆案是这么来的啊。”

    王仲感叹说道。

    “你以为呢?不说别的,大景开国,历经多少大战,还是前朝混乱的时候,如今大景,不说国泰民安,比起前朝,可强的太多了,经历过乱世的民心,会想着再来一次?李善长不傻,他得有多大的野心才敢于谋逆?他一动手,别的不说,就说那些开国元勋,有几个会跟他一路走?更别说当今陛下可是天下第一等的强势天子。一道诏书,几个内侍就解除了左相职权。真要谋逆的话,还不得动用大军啊。”

    "伯父的意思是说,陛下也知道他不是谋逆?却还是给了这个罪名?“

    “你说呢?他要不死,怎么清理那些位高权重的老家伙?陛下有意,加上那些正途进士们的推波助澜,有心人的落井下石,他李善长想不谋逆都难。”

    “右相呢?咋这次大案中是什么态度?或者说做了什么?”

    “他?老奸巨猾,在背后推波助澜,要不是他的暗中怂恿,那些进士敢于出首告发,和左相死磕?”

    “出首的人呢?”

    “很简单啊,一个罪名,心怀怨望,处死了啊,就在李家谋逆案结果出来的前头。”

    "他比李家死的还早?“

    “你以为呢?”

    “好手段,好算计,更是好干脆啊。已死百了,李家谋逆却是连翻案都没有机会了。”

    “所以,我对你留在京师,可是不大看好。你的那个岳父,在得知有人出首告发李家谋逆的时候,就派人告诉我,不要参与任何一方,远离朝堂。所以我才会每日饮酒,万事不管。就是你们来到京师,我以为诸事已毕,就会回到南州,所以才会不告诉你们许多的事情。他们自去争斗,和我们无关。但是,看如今的局势,不管是你还是韩家,想要脱身事外,那就是痴心妄想,陛下不许啊。”

    说道这里,原本做了燕王傅,才显得意气风发的韩天威显露出真实的面孔,疲惫的坐在那里,唏嘘不已。

    “既然无法躲开,那就参与进去。”

    “我们倒不怕,你岳父远在南州,我又会去燕王封地,到是你和惊鸿,可是要留在京师的。而且不知道韩胤韩奎他们会不会也留在京师。”

    “留下也不怕,我们直接不住府邸,搬去富贵山就是,我可说过大话,要经营好那里的。”

    “你居然提前想到了这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