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女皇不断迟疑,朝中拥李派接连劝谏女皇把庐陵王接回来。狄仁杰等人还为此屈尊讨好女皇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张氏兄弟服侍女皇的时候自然没少为李显说好话。女皇年事已高,也不忍心让自己的儿子流落在外,决心把他接回来。她找来上官婉儿,让她草拟李显回朝的诏书。对于女皇的选择,婉儿并不吃惊,毕竟血浓于水。但她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情人武三思失去继承权,她要试一试女皇的真正想法。所以,婉儿提起笔并没有立即写诏书,而是装作漫不经心地对武则天说:“陛下已经决定了吗?”
武则天淡然地看着她,轻轻地问:“决定什么?”
“决定让庐陵王接替陛下的位置啊!要不然陛下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把庐陵王接回来呢?”
“庐陵王是朕的亲生儿子,朕难道不应该把他接回来吗?”
“皇上一片慈母之心,奴婢当然理解!奴婢只是觉得陛下在为儿子打算之余也应该为自己考虑。”
“哦?怎么个考虑法?”
“大周天下是陛下的,也是武氏的。一旦陛下把皇位传给庐陵王,陛下百年之后谁来保护武氏家族呢?”
武则天看着她,心想:婉儿果然不一般,知道我在担心什么。但她仍不动声色地说:“婉儿不必担心,朕自有主张。还有,这次宣庐陵王回朝是密诏,切不可把消息泄露出去。”
婉儿写完了诏书,武则天便命人把李显接了回来。
李显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亡生活,重新回到了京师。武则天和儿子叙了离别之情,然后让儿子站到政务殿屏风的后面,自己上朝去了。朝会散去,武则天把狄仁杰一人留了下来。武则天对他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最近朕又身体欠佳。狄爱卿,你认为三思和显儿谁更适合做太子啊?”
狄仁杰见女皇又是问起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不禁泪如泉涌,冒死直谏:“陛下,武周天下是太宗皇帝一手打下来的江山,天下思李久矣。更何况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啊?望陛下接回庐陵王,顺应民意。”
“每次问你,你都这样,把庐陵王还你!”说着,武则天走到屏风后,把李显领了出来。
狄仁杰定睛一看,果然是庐陵王李显。激动得赶紧跪下:“陛下圣明,陛下圣明啊!”
“狄爱卿快快请起!”
狄仁杰高兴地站了起来,“陛下,庐陵王是要继承大统的人,把他秘密放在后廷恐怕不太合适啊!”
“爱卿说得对,朕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把他接回来的。”
说完,武则天又转身对李显说:“显儿,你看到了狄大人对你有多么效忠了吧,以后有问题要常请教他,知道吗?”
李显哆嗦着回道:“谢陛下,儿臣知道了!”
婉儿安静地站在一边,看着女皇自导自演这出戏,她当然知道女皇为什么这么做。女皇下决心接李显回来,就是决定要把天下给他的。可李显以前当政时的行为让女皇很不放心,所以女皇以这种方式把她信赖的能臣狄仁杰推荐给儿子,她多么希望自己百年以后儿子能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好好治理国家啊!一代女皇的气度和远见由此可见一斑!
狄仁杰退下后,武则天命令婉儿把李显一家偷偷送到洛阳城外的龙门住一晚,第二天又让婉儿带着朝廷的仪仗队和文武百官亲自到龙门接驾。接驾队伍中,自然有武三思,看着李显又回来了,武三思知道自己没有希望继承皇位了。只是他很生气,自己身边两个重要的女人姑母女皇陛下和情人婉儿怎么都不和自己说一声呢!到现在他才明白这两个女人是何等的相似!她们都富有政治能力和无边的智慧,她们又都只是为自己而活,在利益面前,她们翻脸比翻书还快。不过还好,姑妈和婉儿都没有和我翻脸。姑妈的决定我也改变不了,只希望姑妈不要忘了我就好!武三思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表面上却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他像其他王公大臣那样,热情地欢迎李显,“大度”地接纳李显。
回到家中,武三思立即去找上官婉儿,他要问明白她为什么要这么对他。在政务殿旁边,武三思见到了婉儿。
他走到婉儿面前,问道:“婉儿,陛下要接庐陵王回来,你怎么没事先告诉我呢?”
婉儿看着他,心平气和地回答道:“陛下说这是密诏,不能告诉别人。”
武三思抓住了婉儿的肩膀:“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难道我也是别人吗?你这么做未免太无情了!”
婉儿依旧那么平和:“陛下虽然不让我说,可我屡次暗示过你,是你自己没有领悟出来。前些日子我就和你说,陛下年纪大了,思念儿子,将来可能会把皇位传给李家的人。可你却不相信,还说陛下会把武周传给武家的人。”
武三思一想,婉儿确实是说过这些话的,但嘴上还是不肯认输:“你怎么说就怎么是了?”
婉儿鄙夷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你怎么这么幼稚啊!庐陵王被接回来,将来就会继承皇位,你现在应该做的是讨好庐陵王夫妇,而不是来和我互相猜忌。”
武三思被婉儿说得无地自容,赶紧道歉道:“是我没有考虑明白,你可不要怪罪我啊!”
两人相视一笑,毕竟十几年的关系了,也不是说断就断的。
这些年来,李旦虽然身为太子,却过着近乎软禁般的生活。多年的生存经验早就磨光了他的志气,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安全地生存、安静地生活。所以,当多年以后,在儿子李隆基的帮助下,他真的能当一个名副其实的皇上的时候,他反而没有了兴趣,最后还是把皇位禅让给儿子,继续去过自己安静闲适、与世无争的生活。现在知道哥哥回来了,他当然也明白女皇的用意,很知趣地再三上表请辞。刚开始,为避免伤害母子情谊,女皇假装不同意。
李旦又亲自找到女皇陛下:“陛下,三哥已经回来了。自古长幼有序,儿臣恳请陛下改立三哥为太子。”如此再三,女皇下决心顺应民意,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
698年,李显众望所归,重新被立为太子,结束了他多年的流亡生活。
为了防止武家和太子纷争残杀,武则天把儿女和武姓家族的成员召集到明堂,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祭告天地,让他们共同宣誓,永远和平共处,互不仇杀。还立下铁券,藏在吏馆里。武则天用自己的能力化解了潜伏的国家危机。
太子已立,武则天又安心地享受她晚年的乐趣去了!
快乐虽在,可毕竟岁月不待人,皇上也不能抵御年龄的侵蚀。又过了几年,武则天的身体愈加虚弱。人年纪大了,就喜欢回忆,最近她常常想起在长安的日子。所以武则天决定回长安住些时日,这一住就是三年。三年后,武则天又回到洛阳,回来后,她的病更重了,也更加贪恋世间的男色,最得宠幸的自然是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平日里,二张就常常依靠女皇的宠幸胡作非为。现在,女皇病重,他们常常服侍左右,有时奏折女皇不看,婉儿不看,而是他们兄弟看,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乱加批阅。对于他们的种种行为,女皇只当没看见,只要他们安心地服侍她,女皇就很知足。女皇的病愈加严重,二张也借此机会愈加嚣张。他们被武则天封以高官,有恃无恐,肆意干涉朝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引起满朝文武大臣很大的不满。后来,武则天竟然常常把政事交给二张负责,太子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和妹妹永泰公主、公主的女婿魏王武延基私自议论这件事,被张氏兄弟知道了,哭着把他们告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竟因此把李重润等人都处死了。大臣们看着武则天所做的一切,知道是张氏兄弟怂恿而成。好不容易迎回庐陵王,他们不能允许这两个跳梁小丑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
所以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羽林将军桓彦范、敬晖等人来找太子,密谋除去二张,太子答应了。
神龙元年(705年)元月二十二日,张柬之等人率领左右羽林军五百多人来到玄武门,派李湛等人到东宫迎接太子。可李显懦弱,犹豫不定。王同皎对太子说:“先帝将国家交付给殿下,结果殿下横遭贬废,这是人神共愤的事。如今,上天赐给殿下这样的机会,朝臣同心,禁军合力,想要在今天诛杀奸佞小人,恢复李唐社稷。请殿下暂时到玄武门,顺应民意!”可太子怕起事不成,反累自己,他怯弱地说:“奸贼当道确实当诛,可现在圣体欠安,我怕陛下受不了惊吓啊!我看我们还是以后再说吧。”李湛说:“我们大家不顾身家性命,跟随殿下起兵。现在殿下反悔了,请殿下亲自去和将士们说吧!”李显惭愧,才下决心走出了东宫。
王同皎把太子扶到马上,一行人来到了女皇寝宫迎仙宫,在走廊捕杀了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他们知道,政变的目的不仅仅是杀掉女皇的男宠,更重要的是要让女皇退位,把天下还给李家。所以,他们提着张氏兄弟的头,来到了女皇的病榻旁。“陛下,张氏兄弟意图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经把他们斩杀了!臣等怕事情泄露,所以没有事先告知陛下。”
武则天痛苦地睁开双眼:“什么?他们叛乱?”随即,武则天立即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对李显说:“既然叛乱已除,你们就各自回去吧!”
张柬之等人哪肯丧失这个机会,桓彦范向前一步说道:“陛下,太子既然出来了就不能回去了。当年高宗皇帝将爱子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年岁已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天下思李唐久矣,希望陛下能传位太子。”武则天看了他一眼,说:“你也参与了谋杀张易之的行动?朕待你父子不薄,没想到你竟如此回报朕。”桓彦范很惭愧。武则天又看了看崔玄暐,对他说:“很多人是被别人推荐上来的,可你却是朕亲自选拔的,你怎么也在这儿呢?”崔玄暐无地自容,但这个时候,他们知道自己不能考虑一人的恩宠得失,要以国家大局为重,所以只能辜负女皇陛下的栽培了。面对百官的要求、挟制,武则天不得不同意他们的要求,她知道,自己的时代结束了。
第二天,病榻上的武则天宣布让太子监国,大赦天下。
第三天,武则天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李显。中宗即位,大赦天下,但张昌宗党羽除外。
第四天,复为皇太后的武则天托着病体黯然离开迎仙宫,迁居至洛阳城外的上阳宫。
李显当了皇上,高兴之余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的母亲。他带领文武百官亲自来看望自己的母亲,还送给她“则天大圣皇帝”的称号。从此,每隔十天,唐中宗都会率领百官来上阳宫给太后请安。
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李显把国号恢复为唐。
唐中宗李显通过政变复位,将还在病榻中的则天女皇“请”下了帝座。婉儿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她不由得慨叹时事的变化。想女皇陛下执掌大唐政权五十多年,做了十五年的皇帝,成为自古以来的第一位女皇帝,可谓一生荣耀,不想晚年竟如此落寞,连自己喜欢的男人都保护不了,最后还要被迫让位。婉儿知道女皇心中一定很难过,所以当中宗让她帮助他协理朝政的时候,她坚决地选择留在女皇的身边。因为,女皇对婉儿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女皇把她从暗无天日的掖庭中拯救出来,还委以重任。是女皇教会她怎样在后宫中巧妙地生存。女皇的智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她伴随武则天多年,两人的感情早就超越了奴仆关系。有时,女皇更像是把她当成一个朋友,有什么事都会和她商量,有什么话都会和她说。现在女皇失去了权力,又生命垂危,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自己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她呢!
同年,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晚上,82岁的武则天孤独凄凉地死在了病榻上。她死前留下遗愿,把自己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在渭水河畔的乾陵。同时,她不让儿子给他撰写碑文,她要留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送走了一代女皇,婉儿整理心情,回到了李显身旁,还是负责帮他起草诏命。很快,婉儿就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她很清楚地知道:女皇走了,可她还要活。所以她重振士气,又投入到朝廷的事务中。
现在李显当政,她不得不重又投入李显的怀抱,因为她太需要安全感了。李显也不忘旧情,很快封她为“昭容”。昭容,是皇帝众多妃嫔的称号之一,其地位排在皇后(一人)、妃子(四人)之后,属于“九嫔”之中的第二名。虽然有中宗的宠幸,但婉儿还是很不放心。她知道中宗和韦后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中宗在流放生涯中,每天都过得担惊受怕。武则天每次派人去慰问的时候,李显都害怕得要上吊。有哥哥李贤的例子摆在那里,他相信母亲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在他担惊受怕的日子里,是韦后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支持,是韦后不断的劝慰,让他挨过了凄风苦雨,得以存活下来。所以,他贫贱的时候就对韦后说:“如果哪一天我还能回朝的话,一定不会亏待你的,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李显果然回朝做了皇帝。他时刻履行自己的诺言,韦后无论提出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会尽量满足。
在李显没被流放以前,他就惧内。现在,两人又有了一层特殊的感情,所以婉儿必须要考虑韦后的问题。她很担心韦后像以前那样离间她和皇上的感情,她怕韦后加害她,所以她要想个办法解决。突然,她想起韦后似乎对武三思有情。还记得女皇在世的时候,曾经撮合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和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后来他们结成了男女亲家。记得韦后第一次看到这位亲家的时候,眼睛停在他身上很长时间。苦于没有人从中牵线搭桥,韦后一直没能和武三思联系上。婉儿决定做这个红娘,借此讨好韦后。
她先去找武三思,陈说利害关系,让武三思结交韦后。然后,又亲自把武三思和韦后约到一起。
韦后平时在宫中爱赌双陆游戏,常常和武三思对坐着赌双陆,韦后故意撒痴耍娇,逗武三思玩笑。中宗看着不但不生气,还手中握着一把牙签儿,替他们算着输赢的筹码。韦后得到了武三思,对婉儿感恩戴德,决定冰释前嫌,从此和婉儿成了好朋友。
李显很重用婉儿,婉儿提出的很多要求他都会答应。婉儿自幼喜欢写诗,不想浪费了才华,所以想趁着被宠幸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华。于是,她建议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擅长诗文的大臣进修文馆,摛藻扬华。她还组织宴会,赋诗唱和。婉儿常常同时帮助中宗、韦后、安乐公主赋诗,无不是佳作,当时很多人传看、唱和她的诗。中宗还让她品评大臣们作出来的诗,名列第一的人,可以得到很贵重的赏赐,甚至可以加官晋爵。
在武后当政时期,上官婉儿就组织过很多次诗会,其中最有名的是龙门诗会。一次,武后拿出一件锦袍,赐给最先写出诗的人,婉儿负责评定。东方虬第一个写完,把诗交给了婉儿,接着宋之问的诗也写完交给了婉儿。按照事先的规定,本来应该把这件御赐锦袍赐给东方虬,但婉儿却把它赐给了宋之问,因为她认为宋之问的诗文理兼美。
到了中宗时期,诗会仍然继续举办。当时有两个人久负盛名,他们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都是唐初的文豪,致力于诗的格律化,史称“沈宋”。二人诗风相近,诗才相仿,时人很难分出高下,是上官婉儿帮时人给这两位文豪作出了评定。一次,中宗带领百官去昆明池游玩,即兴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中宗让婉儿对百官的诗作一一加以评定,很快就有了高低结果,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不分高下。婉儿细心地读了二人的诗,认为两人才气相抵,但宋诗略胜一筹。因为沈诗的落句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婉儿认为这两句话表明词气已经没有了;而宋诗的后两句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词气仍在,并且很旺盛。听了婉儿的评价,沈佺期很服气。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也说:沈佺期的结句是“累句中的累句”,宋之问的结句是“佳句中的佳句”。后世评论也认为婉儿的评语一针见血,可见她的确不愧为一位宫廷文学的权威鉴赏者。
在众多诗学才子中,有一个人引起了婉儿的注意,他就是崔湜。在武三思府上,婉儿曾经见过他,那次见面,婉儿就被他的外表吸引了。不过当时婉儿还沉浸在与武三思的绵绵爱意中,无暇他顾。现在武三思投入韦后的怀抱,留下婉儿一人寂寞。在这个时候又见崔湜,婉儿不禁心向往之。不想这崔湜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自然更讨婉儿的喜欢了。面对大自己六岁的上官婉儿的爱情,崔湜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单是因为他们都负有诗名,更重要的是崔湜知道上官婉儿在朝中的权势,他知道自己一旦依附了上官婉儿,马上就会有荣华富贵。婉儿也果然没有亏待他,常在中宗面前推荐他。他很快从中书舍人升为兵部侍郎,又升为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当时是宰相之位)。
可是有一点不尽如人意,崔湜住在宫外,婉儿住在宫内,两人见面很不方便。为了便于和崔湜见面,婉儿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先去找韦后,让韦后求中宗允许宫女、妃嫔在宫外建宅,她知道韦后会答应这个请求,因为这样做也方便韦后私会自己的情人。让妃嫔在宫外建设府邸,这在唐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韦后提出的要求,李显不得不答应。所以婉儿在宫外买了一处府邸,和崔湜做起了露水夫妻。后来,中宗派人在上官婉儿的居住地穿池为沼、叠石为岩,穷极雕饰,又常常带着大臣于其中喝酒、玩乐。这个地方亭台阁宇,园榭廊庑,风雅可称是洛阳第一家。后来崔湜在主持铨选时,犯了很多错误,中宗把他贬为外州司马。
自打婉儿把武三思介绍给韦氏,武三思整日只顾和韦后厮混,冷落了婉儿。李显又年老体弱,崔湜的出现,抚慰了婉儿寂寞的心灵。现在崔湜出事了,婉儿自然不能见死不救。所以婉儿去找安乐公主,求她帮忙。
安乐公主小名裹儿,是当年李显被贬流放的途中所生。当时韦氏没有准备,只能用自己的衣服把孩子裹在里面,所以得名裹儿。虽然成长的过程很艰辛,但长大后的安乐公主却出落得异常美丽,号称当朝第一美女。又因为安乐公主与李显患难与共的特殊关系,所以唐中宗对这个女儿非常宠爱。武三思就是看中了安乐公主的特殊地位,才会百般斡旋,让自己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她。
在安乐公主刚跟着父亲被武则天从乡下接回来的时候,婉儿没少照顾她。现在婉儿有事相求,她爽快地答应了。安乐公主只是和中宗撒了个娇,崔湜就官复原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