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
在佛教里,“空”和“有”是个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深入的意境。一般人用二分法把“空”与“有”的关系一刀两断,认为“空”和“有”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有”就不是“空”,“空”绝不可能“有”;这是很肤浅的观念。
佛陀时代有一种外道,认为世间的一切常有不灭,和“空”完全无关,这就是执常的“常见外道”;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宇宙万象一切皆归于幻灭,和“有”没有关连,这是执无常的“断见外道”,相当于现代的虚无主义者。从佛教立场来看,执持常见固然错误,执取断见也不正确,这种“空”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断灭空”、“顽空”。
佛教认为“空”与“有”是一体两面,像手心和手背一样,两者相需相求、相生相成;又譬如孪生兄弟——从“有”之中可以体悟到“空”的妙谛,从“空”里面又可以认识“有”的义蕴。
“真空妙有”,是佛教对“空”与“有”关系的如实诠释,以下分为四点来说明“空”与“有”:
一、如何了解“空”“有”的意义
佛法讲求明心见性,不在形体上求,不在名相上求,必须在本体自性中见人之所不能见,明人之所不能明,要能撒手悬崖,踏破虚空,才能得到大解脱、大自在,游于诸佛毕竟空的真理境界;要了解“空”与“有”,也必须用这样的方法。
了解“空”与“有”是求得解脱之道,但是“空”与“有”的真谛不容易理解,没有透过精进修行,体认“空”的真正道理,所认识到的“空”是对立于“有”的假空,而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超越有无对立的。事实上,我们世间所认识的“有”也不是真有,“空”更不是真空。譬如我们以为有自己、有他人,有山河大地、田园财产等,而这一切不过是幻相而已。又譬如你我之间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横梗在中间,至少表相上是“空”的;其实在我们之间充满了肉眼所不能见的二氧化碳、微尘、水分子、电波以及肉眼所不能感觉的精神交流,如渴慕、企盼、瞩望、关切等,这些实相上是“有”,只是被人眼的盲点蒙蔽而望不见,可是它依然存在。
要了解“空”与“有”的意义,就不能在表相上打转,要深入本心,大破大立。
以下分为三个层次来说明:
(一)“空”是什么?“有”是什么?
“空”,是大乘佛教无限的意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诸法因缘生灭的道理,就是“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空”;知一切诸法实相之毕竟空,是“空”。用最简单的话来说:“空”就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存有的真相;“空”更是一种正见,能由现象界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空无的真谛。
《释摩诃衍论》中曾论虚空十义,它虽然不能将不住有、不住无的空义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但在人类的语言中,可说已经说得很中肯了。所谓虚空十义,即:
1.“空”有无障碍的意思,如虚空,虽遍一切处,但绝不障碍任何一色法。
2.“空”有周遍的意思,如虚空,遍满一切,无所不至。
3.“空”有平等的意思,如虚空,无有拣择,于一切平等。
4.“空”有广大的意思,如虚空,广大、无限、无际。
5.“空”有无形相的意思,如虚空,无有形状相貌。
6.“空”有清净的意思,如虚空,恒常清净,无有垢染尘累。
7.“空”有不动的意思,如虚空,恒常寂止,离一切生灭成坏之相。
8.“空”有绝对否定的意思,把一切有限量的事理彻底否定、消灭。
9.“空”有空空的意思,彻底否定一切自性和摧毁一切空执。
10.“空”有不可得的意思,如虚空,不可取得,不可捕捉。
这虚空十义,虽未必能尽述“空”的真义,但对空性的主要性质,确已作了生动的描绘。
有人说:“空是佛教的X光。”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宇宙世间的任何一样东西,都要经过空的X光加以透视,然后才能体认它的本来真相。一般人所以不能如实地体认万有诸法,就是因为不能透过空性认识诸法,妄执为实有,有了实有的妄执,又如何能认识诸法的本性呢?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空就是“0”,0本身什么都没有,但若将0放在1的后面,则成为“10”;若将0放在10的后面,则成为“100”;放在100的后面,则变成“1000”……可以无限地增加至天文数字。由此可知,一个“0”,你说它没有用,它却能生起大作用。“空”也是如此,空好似什么都没有,其实,它在宇宙世间,并且能包含万有。
“空”是什么?我们可以再说:空是数学中的“X”——未知数,它能代表很多的数字。
“空”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空,因为空是人生之本,是宇宙之体,而阿弥陀佛是真理,真理是阿弥陀佛,所以说空是阿弥陀佛。平常佛教徒经常嘴边都挂着一句阿弥陀佛,看到小孩子跌倒了,“哎呀!阿弥陀佛!”表示同情、关心。有人送给你东西,“阿弥陀佛!”表示谢谢。一句阿弥陀佛可以代表一切言词,空亦如此,能包括一切。如袋子空了,能装东西;肚子空了,能装食物;心空了,能容真理。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就是空有不碍的无限妙用。
“有”是什么?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识察到的一切现象。我们看到花开,花是红色的,有香味,有叶瓣枝梗,花是“有”;看到一只小狗,它会汪汪地叫,会跑会咬人,用石头打它,它会痛,狗也是“有”。但这些“有”,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是现象有、假名有,即《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有”。
(二)“空”在哪里?“有”在哪里?
“空”就像爱,“爱”在哪里?在眼睛?在肌肉?在大脑?在心脏?把这些器官一一解剖后,找得到“爱”吗?但是,没有人能否认有“爱”的存在,父母爱子女,丈夫爱妻子……每个人都有爱,爱过别人也被人爱;爱,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可是爱却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空”就和“爱”一样,空未尝空,遍布人间,无处不在。
“空”又像电,电在哪里?在机器上?在电线中?在插头上?把这些零件一一拆卸分解,电在哪里?电无远弗届,“空”也横遍十方。“空”又像风,风在哪里?在天上?在山顶?在林梢?在地面?把这些一一独立分隔起来,风在哪里?风无孔不入,“空”也竖穷三际。
“有”在哪里?这里有没有人?有!这里有没有屋子?有!这儿有没有花?有!可是,“有”的未尝有,因为“有”只是一个假相,我们表面上所执着、认定的“有”,从空理上讲,从因缘上看,都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
有一则故事可以省察世间假相:有一对新婚夫妻,恩恩爱爱地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小夫妻俩雅兴大发,准备品酒赏景,做丈夫的要太太到地窖里取酒,她打开酒缸俯身一看,大吃一惊:“酒缸里竟藏了一个女人,哼!丈夫口口声声说爱我,原来暗中藏了女人在此,可恶!”
于是酒也不要了,转身回房跟先生理论,责怪先生金屋藏娇。丈夫听了真是啼笑皆非,分辩说:“胡说八道!那有这种事,我自己去看!”
先生来到酒窖,谁知打开酒缸一看,忍不住怒从心上起,骂道:“明明是她藏了男人在这里,还反咬我一口,这下可被我发现了!”
夫妻俩各执一理,相互指责对方的错,谁也不肯让谁。闹到后来不分高下,决定请一位婆罗门教的师父来评理。师父听了之后,亲自下去看,一看之下勃然大怒,责骂夫妻俩:“你们这两个忘恩负义的东西,竟然另外拜别人为师,从今日起,与你们断绝师徒关系!”
说完,怒气冲冲拂袖而去,留下一对瞠目结舌的夫妻。正在迷惘不知所措时,正巧来了一位比丘,于是请这位比丘评理,比丘下去地窖掀开酒缸一看,不觉笑了起来,他叫夫妻俩下来,当着他们的面,伸手搅乱缸面的倒影,又拿一块石头对准酒缸一砸,“咣当”一声,千娇百媚的女人和俊逸潇洒的男人,一时都化为幻影。
我们所认识的世间万象,就像酒缸里的虚幻形相一样,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如果执着不放,硬要以凡夫迷情起分别识,就很容易跟这对夫妻一样以假乱真,纠缠不清了。所以说,“空”和“有”是无在无不在的,它在五蕴皆空处,也在一尘不起时。
(三)“空”、“有”的关系
“空、有”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我们拿双手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当我们把手握起来时,这是拳头;如果我们把手张开,这是手掌;但是我一会儿握拳头、一会儿伸手,又是什么呢?它是手掌,也是拳头;它既不是手掌,也不是拳头。
“空”与“有”就和拳与掌一样:本来是“空”的,因缘聚合而成“有”;本来是“有”的,因缘散灭便成了“空”。或“有”或“空”,都随着因缘而成而坏,不停地变化,从这里去认识“空”与“有”的关系,会发现“空”与“有”是二而一、一而二。
又如耳环、戒指、手镯等金饰品,还没有开采提炼以前,我们称它为矿石。它由矿场运到工厂,摇身一变成了黄金;从工厂进入银楼后,又变成了多样的戒指、耳环、项链、手镯,尽管形状千变万化,黄金的本体依然不变。从这个例子来认识“空”与“有”的关系,可以知道“空”是金,“有”是器;“空”是一,“有”是多;“空”是本体,“有”是现象。
“空”与“有”又像大海里的波浪:海水本来是静的,一旦风吹海水,起了波澜,一波波掀腾翻涌不停,海的面貌就变了;风平浪静时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动没有离开静,也没有离开空;波水一体,动静一如,空有不二。
“空”如父,父严如日;“有”如母,母慈如露。父母结合而生育我们,空有调和而成就万法,因此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煦日放射光线,看起来好像空无一物,却传布了生长的能源,是理,是性,是精神;雨露滋养水分,有实实在在散播甘霖的功效,是事,是相,是物质。这两者都是万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在万有的上面,有一个“空”的理体;由于万缘和合,在“空”的理体中显现万有诸法。再从六祖惠能和神秀的示法诗偈来看“空”与“有”的关系:五祖弘忍为传佛法衣钵,命各个弟子呈偈作诗,以印证心性了悟的境界。
大弟子神秀作的诗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惠能作的证道偈则别有见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两首诗偈,前者是用渐修的功夫去污除垢,是以身求道的境界,是“有”身相,是有为法;后者是用顿悟的功夫明心见性,是以心悟道的境界,是“空”心相,是无为法。神秀认为万法是实有的,万象是真实的,身当寂如菩提树,无一物色,心则净如明镜台,去垢生光;以加行的愿力去除心性的种种污染,这其间是有身、有树、有心、有台、有拂拭、有尘埃的,是“有”。惠能则认为万法皆空,身心、菩提、明镜都是假名,在“即心即佛”的绝对境界里,佛佛唯传法体,师师密付本心,毋须修持造作,本来无垢无染;所以悟道之后应是大休大歇、大破大立,这其间是无身、非树、无心、非台、无拂拭、无尘埃的,即是“空”。
无始以来诸法是“有”,但是万法的理体为“空”;“空”于“有”上显,“有”于“空”中灭。如同钻木取火一样,木材是实有实存的东西,而木材中原本没有火,将木材一段段剖开来,亦不见有火,可是等到钻木生出火以后,火就实实在在从木材的虚空处引发——木原无火而能生火,是“空”中生“有”,火源于木而见于木,是“有”中见“空”。可见一切事物是“空”是“有”,本体上是一样的,只是随顺因缘的集散而作不同的变化罢了。
认识了“空”与“有”的关系之后,如果把它应用到社会上,“空”就是要具有包容性,“有”就是要具有创造力。如果全国的人民,人人都能具备包容性和创造力,我们的社会一定更和谐,国家前途必然更光明。我们彼此原是一个平等自性——“空”的存在,由于不明白“空”与“有”不二的妙义,硬是把你我的关系分开,我的不是你的,你的不是我的,因此生起千般烦恼,万种无明。就好像社会的法律、道德、秩序,原是为了大家的安乐而设立的,一定要大家共同维护,才能有安和乐利的社会环境;如果硬要把社会国家和民众分开,使法律分歧、道德对立、秩序紊乱,让“空”与“有”不能在一起,则损失很大,也会引起许多纠纷。
有一座寺庙,殿中央供奉了一尊观世音菩萨,旁边另外供奉一尊妈祖神像。有一天庙祝认为台湾妈祖的信仰普遍,信徒众多,于是把妈祖的神像请到中央,把观音圣像移到一旁。有一天,来了一位出家人,看见属于弟子的妈祖坐在殿中,而身为师父的观音菩萨却屈居一隅,违背了伦常,就一语不发把两尊圣像调回原位;第二天庙祝一看,又把神像搬到中间,如此你搬我移、你移我搬地,把原本雕刻精美的圣像都碰坏了。后来观音圣像和妈祖神像终于忍不住说话了:“我们两人本来关系和谐,却因他们不懂空有不二的道理,弄得我们坐立不安,衣服也损坏了。”
有了“空”的包容性,就能无处而不自在,随遇而安了。
二、如何从“有”了解“空”
如何从千差万别的万象有,来认识寂然不变的自性空?简单地说,就是《心经》说的:“色即是空。”色是物质的意思,空表精神;色是现象,空是本体。“色即是空”是指物质就是精神,现象就是本体,也就是从纷纭变化的万事万物,可以寻觅出一个共同不变的理则。佛教的三法印所阐扬的,无非也是“空”的理则,譬如:
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
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物相生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
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如何从“有”来了解“空”?下面从七种假相来解说:
1.从相续无常来看空: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一切现象只不过是相续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在刹那生灭之中。譬如我们身体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更新;我们的心念变异迅速,前念后念的续连,如同在瀑布之上打水球;世间的人事更替,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说明了世间的事事物物是相续假有,无常而没有实体,从这种相续无常的现象上,可以了解“有即是空”的真谛。
2.从因果循环来看空:譬如一粒种子种植下去,经过阳光、空气、水分、灌溉等外缘,开花结果,由种子的因结成了果实的果;再把果中的种子播种下去,又会生长出果实……如此循环不已,因可以成为果,果又可以成为因,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这个循环不定的因果现象就是空。从社会的伦常来看,何尝不在这因果循环的理则下运转?譬如一人生子为父,子又生子亦为父……代代延承,不断循环。
3.从因缘和合来看空: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中论·观四谛品》云:“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万事万物都必须众缘和合才能生存。如一场佛学讲座,也是靠众缘相合——有礼堂、有主讲者,还要有人来听法,才能成就讲演活动。可是这个“有”只是一种“和合假”,等讲演结束后,每一个人各自回到各人的家庭去,一切又回复空,所以本来没有的“空”,因缘和合之后成为“有”,而因缘散失之后,“有”又成为“空”。
4.从相对相待来看空:人与人之间的相待关系也是一种“空”。像鸠摩罗什大师最初亲近的是小乘佛法,等到他学得大乘之法,反过来对过去的小乘师父传授大乘佛法,而留下了“大小乘互为师”的美谈;师生之间的这种相对相待,就是“空”理。再如,有人站在庭院,庭外的人对他喊:“不要在里面,到外面来!”屋里的人对他说:“不要站在外面,到里面来!”哪里是内?哪里是外?内外是相对的名词,“空”与“有”也是我们把它对立起来而已。一旦产生对立,就不能清楚地看出诸法的真相,唯有超越这个对立,调和“空”与“有”,才能体悟万有一如的义蕴。
5.从相状美丑来看空:世间的美丑好坏随个人的喜憎不同,没有一定的标准。譬如燕瘦环肥,喜欢身材纤瘦的说赵飞燕型的女子好看,古人甚至有“楚腰掌中轻”的偏好;喜欢丰腴圆满的说杨玉环型的女子比较有福相,见仁见智,标准不一,尺度不同。即使是世界小姐的选拔,那些评审人员的审美观点也不尽相同,大部分是依据个人心识所显现的,喜欢哪一型,就圈选符合己意的那一类型,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可知这种相状美丑也是空假。
6.从名词不定来看空:从名词意义的不同可以认识到“空”。比如妈妈生了一个女婴,慢慢长大变成小女孩,再长大就叫小姐,婚后又成为太太、妈妈,再来就变成老婆婆了。这个人到底叫做女婴呢?还是叫老婆婆?可知这个名词假相,也只是依因缘聚合的不同面貌而产生的,我们从这些名词指涉的转移上,也可以认识到“空”。
7.从认识差异来看空:世间上空的真理本来只有一个,由于各人的体会不同,产生种种苦乐差异。
有一个富家公子,在大雪纷飞的早上,推开窗子外望,一看白雪皑皑,心里非常高兴,就吟了一句诗:“大雪纷纷满天飘”,当时楼下躲着一个叫化子,正在挨冻受冷,饥寒交迫,听那公子哥儿一念,就接了一句:“老天又降杀人刀”;楼上的富家公子,不了解穷人的困苦,依旧得意洋洋地继续吟着:“再下三尺方为景”,认为雪再下厚一点,风景就更好了;老乞丐一听,更觉得凄惨,含悲作结:“我辈怎得到明朝?”
这富家公子和老乞丐因为生活不同、心情不同,所体验的感受也就不同,可见心情是随境而迁化的,从这种认识差异的转移之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空”的真谛。
从以上种种,可以知道尽管万法有千差万别的形相,但是空的理体是相同的,而这个空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无去无来无障碍,不在中间及内外,唯有拨开了万有的烟雾,体证“空”的光明智慧,才能如实地认识世间,与真理相契。
三、如何从“空”建设“有”
如何从“空”来建设“有”?也就是《心经》上说的“空即是色”。《中论·观四谛品》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故,一切法不成。
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万物毁坏了、幻灭了才说“空”,而是就万法的“现在有”而说明“无自性空”;若一切法不空,便是各有定性。法既已有定性,便不能容诸因缘,既不能容诸因缘,一切法便不得成。也就是说万法如何才能“有”?要空了才能有,不空则没有,“空”不是破坏“有”,“空”是成就“有”、建设“有”。
有些人常怀疑:“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吗?”不错,佛教是说四大皆空,可是“四大皆空”并不是完全没有了的意思,所谓“四大皆空”,是说明宇宙万有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的,而地、水、火、风这四样空虚无形的元素却是世上一切有形事物生长的源头。譬如花,必须要有土地来种植,此是地大;要有水分来滋养,此是水大;有了土地和水还不够,还要有阳光照射,这是火大;要有和风吹拂,这是风大。本来没有花,靠了这四项因缘聚合,便有了花。无数的因缘相聚而产生了万有,“空”不是建设“有”了吗?
而人也是由“四大”所构成的:骨骼、毛发如地;汗泪、小便等分泌物如水;体温、热度属火;一呼一吸则是风。因为有这地、水、火、风四大的和合,人才得以生存,四大一旦不调和就不能生存,因此说“四大皆空”。由人身生命的构成,不也说明了“空”建设“有”吗?
《杂阿含经》云:“此形不自造,亦非他所作,因缘会而生,缘散即磨灭。如世诸种子,因大地而生,因地水火风,阴界入亦然。”因此,“四大皆空”是存在的意思,不是虚无、虚空。“空”建设了“有”,“空”建设了人生,“空”建设了宇宙万有,生出宇宙万物的种种存在,而这个从因缘上、空无上所显现的“有”,也才是真正的“有”,“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并不是说要盲了聋了,才没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健全一样是“无眼耳鼻舌身意”。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欺骗自己,眼睛只能从分别意识上来看,只看得到事物的表相、表面,而看不到诸法的真相、空相。譬如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是弯曲的,实际上筷子并无弯曲,而是光影在眼球中造成的折射幻相;又如人坐在火车上看外面的景色,以为是火车在倒退;两眼看笔直漫长的路,越远处显得越狭窄;有时候在强烈的阳光之下曝晒,觉得眼冒金星……这一切都是由分别意识所产生的错觉。
常听到有人在争辩说:“我亲眼看到的!”“我亲耳听到的!”我们的六根就像六贼一样,常常会欺骗了我们,如果我们凡事都从这种虚幻不实的现象来认识的话,便很容易差之毫厘而谬以千里了,所以才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如果我们了解“眼耳鼻舌身意”也都是四大所组合的“相状假”,那么《心经》上所说的“无”,便是无上般若了。
随着各人知识的不同,了别意识的不同、业感的不同,对于万象万物的认知也就千差万别了。譬如污秽的粪便,人们一看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狗却把它当作珍肴美味,趋之若鹜。从知识、了别都无法把握到真正的空义,因为“空”不是知识的臆度,“空”更不是了别臆测,“空”要透过精进勇猛的修行才能体证。
一般人听到“空”就恐惧害怕,以为这个也没有,那个也没有,这是因为不能了解真空的妙用,真空中含蕴无限,真空中生长万有。我们平时所认识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毕竟真空的境界不但要空去一切有为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这个“空”也要空去,要空到最后“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证悟到了“空空”,把所有的差别、对待、虚妄的万法都空除了,“以无所得故”,才能享受到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空有不二的真实世界。
以同样的道理来看,科学家能“空”,才能够把物理上极细微深奥的结构推衍出来,才能分子、原子、电子、中子等一直不停地分析下去。哲学家能“空”,才不会以先天的主观来建立绝对的“第一因”,坚持自己的论点而自是非他。
佛教的空观哲学,必须先摒弃物我表相的种种对立,从大本大源处建立内在圆融高妙的胜义。是化否定为肯定,从出世到入世,变消极为积极,去玄义而重实践的。唯有这样,才能转身踏破虚空,返顾宇宙万有,而从否定中建设“有”,从肯定中了悟“空”。
四、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
从“有”上体认了“空”义,并且从“空”上建设了“有”之后,接着最重要的是如何调和空有,过着空有不二的圆融生活。
如何过空有不二的生活?简单地说,就是随缘而放下,自在而不执着。譬如钱财被人借去营业却倒闭了,有了空的涵养,“看得破,有得过”,把它当作是前生欠钱,今世还债,或者进一步视为行布施供养,给得起别人,表示自己是个有办法的人,如此转念一想,便能心平气和,快乐过日子。这种空虽然不是佛法的空,但是已经有如此的成效,如果能体证真正毕竟空的境界,其中的自在逍遥更是无法言喻。
对“空”有了体会的人,生病了也不觉得害怕,反而觉得很好。经常小病不断的人往往比较长寿,而从不生病的健康人一旦病倒了,反而不容易医治。佛经上说:“修行要带三分病。”身体患了疾病,平时才知道保健预防,有了病痛更能感受生命的可贵,激发道心努力学佛,因此病痛有时也是学道的逆增上缘。记得三四十年前我罹患了关节炎,躺在床上一个月,不能动弹,医生诊断结果必须锯去双腿,当时听了医生的宣布,我不但没有丝毫的忧惧,心中反而很坦然:“锯掉了双腿也很好,从此以后就不必东奔西跑四处弘法,可以安心在寺中看书写作,以文字般若来传扬佛法了。”有了空,连生病都有了法味。
懂得过空有不二生活的人,遭遇逆境也不以为忤,一切的苦难困厄是长养信念、增长悲悯心的助缘。无论是宦途失意的人,或是情场失意的青年男女,生活中有了“空”的法宝,便能转横逆为平顺,化坎坷为平夷,“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忍一口气,风平浪静”。
空有不二的生活是超越虚妄对立,泯除人我生死,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绝对世界。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到牛首山拜访法融禅师,法融禅师道风高远,隐居于人烟罕至的牛首山,平日只有几只猛虎为伴;四祖一看到几只龇牙咧嘴的老虎,双手一张,露出惊惧不已的样子。法融禅师犀利地看破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在呀!”
意思是说:出家人早已放下一切,生死一如,怎么对五蕴假合的色身还如此在意?说完便呵退猛虎,转身进入禅室倒茶待客。四祖一看法融禅师进去,便写了一个“佛”字,放在法融禅师的禅座上;法融正要坐下去,一看是个偌大的“佛”字,吃了一惊,赶快站了起来,四祖抓住机锋说:
“你还有这个在呀!”
空有不二的世界,是“绝生佛之假名、超生死之对立、泯自他之差异”的真理世界。过去有人向智藏禅师请教佛法,不管问什么问题,禅师总是回答“有”;而这个人以同样的问题请教径山禅师的时候,径山禅师却一律回答“无”。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如此互相矛盾的答案?原来径山禅师所表达的是悟者体空的境界,在绝对空无的世界是不容许说是非、讲人我、论有无,不容许议论任何一物的“空”“无”世界;而智藏禅师则站在众生的立场,有是非、人我、有无的相对世界。
《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虚空,本无差异,但是鹰隼在空中展翅一飞数里之遥,而麻雀只有隔枝之距;真空的世界也没有圣愚的分别,但是依众生的根器,证悟的境界却有浅近深远的不同。这种空有不二的境界不是哲学上的辩论、理论上的分析,必须透过生活中的伟大实践,及心灵上的不断提升才能证得,甚至连这“证得”的念头也要空除,是楚俊禅师所谓“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高峰顶上行的绝对世界。
证悟了“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活,以无为有的生活,以空为乐的生活,以众为我的生活。证悟“空有不二”的生活是一种洒脱自在、放旷逍遥的生活。我们从一休和尚晒藏经的故事,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有一天,天气晴和,比教山上寺院的大众,忙着将藏经拿出来曝晒,只有一休禅师袒胸露肚,悠闲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管理藏经楼的藏主看不过去,上前大喝一声:“一休!大伙儿在忙,你却在偷懒呀!”
“没有啊!我正在晒藏经呀!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是活的,是会说法、会劳作、会吃饭的藏经。”
对一休禅师来说,三藏十二部不是汗牛充栋的典籍经帙,而是涵蕴于自性中的无上般若智慧,没有了我的存在,也没有了经典的存在,我即物,物即我。在觉悟者的眼中,一切经典不外是为我的清净佛性所作的诠释,任何的文字般若,无非是为显发实相般若的方便,“空有不二”的世界,就如同《维摩经》中菩萨身上不着华,照见诸法虚妄的无执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好比《金刚经》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舍离一切假相的无着世界;“空有不二”的世界是有而不有、空亦不空,究竟快乐的世界。
1983年11月16日讲于彰化县政府大礼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