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它的基本思想、特殊教义。佛教,拥有丰富的教义、深奥的哲理,其中,更有异于一般宗教哲学之处,这就是佛教的特质。
那么,佛教的特质是什么?以下略举几点说明:
一、业力
业力是佛学的基本理论,在佛学思想中,可说是一个最重要、最困难、最易令人误解的教义。
“业”这个字,巴利文叫“迦马”(Kamma),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作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道德或不道德的意志力,及一切意志力的动作反应或结果。
说到业,首先须了解身口意是造业的主人翁,身体的造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口舌的造业,如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意的造业,如贪欲、瞋恚、愚痴等。由此身口意所造的业,可以决定人生的苦乐祸福。
“业”,并非全是恶业,业的种类,若以性质分,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所谓善业,凡合乎人间道德,合乎大众利益的都称作善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都称作恶业。无记业者,即不能分辨其善恶,如无意识的动作等。
业是意志力的反应,由意志力造作的善恶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种子遇缘即现行,现行即果报分明,因业而受罪者,谓之罪业,罪业报生三恶趣;因业而得福者,谓之福业,福业报生人天;另有得定者,得色无色界天果报,能安住禅定之中,称为不动业。
业若依受报的时间来分,则有顺现受业、顺次受业、顺后受业等三时业。顺现受业即现生造业,现生就受果报,如“敬人者,人恒敬之”。顺次受业,即现生造业,今生不报,却等来生受果报;顺后受业,即现生造业,来生不受报,二生或多生后才受果报。这就如植物有一年生的,有二年生的,也有多年生的;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则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才能收成,故又可称为现果、来果、后果。这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说明因果不会消灭的因果律。
有些人不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只见到世间有许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报;而一些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业力的存在。甚至于有人会说:“现在是数字化的时代,为什么还迷信因果?”或者说:“科技化的时代,还讲什么报应?”为什么时代进步就不能相信因果报应?殊不知每一事物的生长和成功,都是如是因、如是果,其间关系是有条不紊,毫厘不爽的。
业报之所以有现生成熟、来生成熟、后生成熟等不同,其原因有二:(1)因的力量有迟早。如一粒瓜种和一粒桃种同时下种,瓜种当年即可生长结果,而桃种须待三四年后才能结果。(2)缘的力量有强弱。如诸缘俱足,则成熟自然早些,否则助缘不够,力道不足,业果成熟自然慢。
佛教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未到。”又说:“因果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今生好人之所以受苦报,是因为他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但是由于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故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作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为前生所种好因已熟,故先享福;今生所造恶因,业缘未熟,苦报尚待来生。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因果定律的两个要点:(1)因果不会消灭:除非不造因,否则善恶种子永留八识田中,待缘起现行。(2)善恶不相抵消:已种恶因,分受其报,不能以做些好事,抵消应得的恶报。除非多做善事,多聚善缘,使恶因不起现形;譬如一杯盐水,表示恶因,若多加善因的淡水,盐分虽不减少,却可冲淡恶果的咸味。可见多行善因,多聚善缘,极为重要。
有些人对因果业报有一种错误的要求,比方在佛教里面,有人说:“我吃斋吃了几十年,到头来连家财都被倒闭了。”或者说:“我念佛拜佛,信佛教信了几十年,身体却老是不健康。”甚至说:“我吃斋念佛,可是儿女却不孝顺、不成器。”
这些都是不懂因果业报的,殊不知,道德有道德上的因果业报,经济有经济上的因果业报,身体有身体上的因果业报。要身体健康,必须讲究营养、适度运动以及卫生习惯,如不在这上面注意,只说念佛身体就会好,这叫作错乱因果。想发财,必须好好经营、发展业务,如果认为吃素菜就能发财,这也是错误的要求。对于子女,不爱护他,不教导他,不让他受教育,就想要他成才成器,要他懂得孝顺之道,这也是错误的妄想。
因果是不会错乱的,即使用现代的计算机来计算,相信对人一生善恶的积累,都没有因果报应的精确。种善因得善报,种恶因感恶果,这是一定的法则。至于谁先报谁后报,则随因缘成熟的快慢而定。
业报,尚可分为随重、随习惯、随忆念三种业报。随重的业报,是就你所造的善恶业中,何者为重,何者先报。随习惯的业报,是就各人日常的习惯而受报。佛教中的净土法门,教人念“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十年,目的是要养成习惯,一旦临命终时,一声佛号就能与佛感应道交。随忆念的业报,是由忆念决定他的去向。譬如一个人出去了,茫然地来到十字路口,东西南北,要去何方?此时忽然忆念起西街有一位朋友,就朝西方走了。人临命终,亦有随忆念而受业报感应的。
人之所以为人,固然是由各人的业报所成,而使我们共同为人的业报称为“引业”,也就是说,众人的业报中,有很大的共同力量,牵引我们来人间做人,而不去做狗或牛马。但是,虽然共同转生为人,在人当中,却有贤愚不肖、贫富贵贱等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各人所造的业力不同,譬如布施者得富贵报,杀生者得短命报,这种令各人完成圆满一生的业报,即称为“满业”。
业又有共业与不共业的差别。每人所做的业,都会产生一种力量,百千人所造的业就产生百千人的力量,万亿人的业力汇聚起来,就成为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这就称为“共业”;也就是许多众生集体的行为造作,招感一股共同的业因与业果。有别于群众共业的个人的业力,则称为“不共业”。譬如天灾、地震等大家共同感受到的灾难,这是由众人的共同业报所招感,称为“共业”;个人感受不同者,即称为“不共业”。虽然业报的种类、名词很多,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有一个特别的道理,就是人于日常生活中,凡是身口意的活动,都是业。既然是业,就有业报,所以个人的行为,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善恶果报自己承担,并非有神仙、上帝能够赏赐;亦无阎罗、鬼王司掌惩罚。在这样的教义下,得到几个原则性的道理:
(一)业力的定义是自力创造不由神力
世间上的善恶、好坏,都是自己所做的,没有神明能为我们指导、安排。
(二)业力的定义是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在业报的定义之下,大家受报的机会均等,绝无特殊。做了善事就有善报,做了恶事就有恶报。有人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过,在法律上难免有些特权;在业力的前提下,善恶业报绝无特权可言。
日本有一位大臣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在受执行前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即错的不能胜过对的;有理的不能胜过法;法律虽然大公无私,但是有些人仍可大弄权术,钻法律漏洞。不过,权术再大,终究逃不过因果业报的制裁,因为业报是公平的,人人机会均等,不管你如何灵巧,如何聪明善辩,终究必须接受业报的制裁,由此可知业力机会均等,绝无特殊。
(三)业力的定义是前途光明希望无穷
业,告诉我们不论做了多少好事,也不必自以为了不起,因为福德因缘如银行的存款,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如果罪恶滔天,负债累累,前途没有了希望,不必灰心,只要努力奋斗,债务终有偿清的一天。如同做错了事,被判了几年徒刑,服完刑,出狱后,一切重新再来。业报就是这样,给予我们人生无限的希望,自己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自己可以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前途充满无限的光明。
(四)业力的定义是善恶因果决定有报
或许有人会认为业力像宿命论,其实不然,业报虽可以牵引我们的命运,决定我们的未来,但是,善恶业感果报全依自己的造作决定,造什么因得什么报,所谓“因果报应,毫厘不爽”。或许有人会说,我这一生讲了很多坏话,做了很多坏事,一定恶报很多善果很少,那以后的日子可不好过了。虽然事实如此,但佛教仍有“将功赎罪”的办法。虽然,恶业的果报不能消除,但却可以用大功行、大善果令它不起现行,不发生作用,也就等于抵消了恶报。
有人问:成道的佛陀有没有罪业?答案是:还是有。《法华经》说,人性有两种意义:(1)性起;(2)性具。意思是说,人过去的生死、善恶,所造的业力数不清,所受的果报也偿不完。但是,本性里虽有善恶之业,若不令它生起现行,也等于没有一样。如播种田地,幼苗种下去,如果勤于施肥、灌溉,稻禾逐渐成长,即使有一些秽草参杂其间,也不致影响稻苗的结实。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必挂虑过去世所造的恶因,只要注重今生所播下的善种,纵然以前曾做过一些罪业,但在大善功德的覆掩之下,也不会发生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业力的定义,并且把握业力来谋求自己的幸福。
二、缘起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体悟了因缘原理和缘起的真理而成正觉。佛陀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觉悟“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佛陀说法49年,就是将自己所发现的缘起真理,如实地宣示出来。
缘起是因果性的普遍法则,一切的存在,是因缘而起的,即因缘条件和合而生起。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彼此相依相恃而存在。广泛地说:大如世界,小如微尘,一花一草,无不是缘起。扼要地说:佛教的缘起论,是以有情生生不已的存在为中心。这种因缘的道理,并非知识领域所能诠释,如果想用知识去了解因缘的价值,则如同隔靴搔痒,抓不到痒处,必须实际去修证体验,才能体悟充塞宇宙人生的缘起道理。佛陀在出家之前,已经通达四吠陀的哲学、五明的科学,以及当时96种外道的各种思想,最后再经过6年的苦修、冥思,而成就佛果。
佛陀成道后,原是婆罗门教的舍利弗,从婆罗门教追求真理已经很久,并且拥有很多门徒,但始终不能证得真理。有一天,舍利弗在王舍城的街巷里行走,忽然遇到最早跟随佛陀出家的五比丘之一——阿说示。阿说示比丘经常听闻佛陀说法,受到佛陀的德化,行仪上表现得威仪堂堂,使人一见,不自觉地生起崇敬。舍利弗尊敬地问道:“你是什么人?你的老师是谁?他平常怎么教导你们?”
阿说示回答:“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此“法”即指宇宙人生,亦指世间的事事物物。“法”就是“事事物物”。“诸法因缘生”,是说不论什么事物都是因缘和合才能产生,因缘离散就消灭。
舍利弗得此真理后,当下如同天崩地裂,大喜之余,和好友目犍连,带着门下弟子一齐归投佛陀座前,成为佛陀门下智慧第一与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见佛陀所说的因缘法,确实是诸法的真理。
对于缘起的认识,可以分为三类:
(一)果从因生
因缘两字拆开来说,“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次要的条件;“因”是生果的直接力,“缘”是生果的间接力。宇宙间的万有诸法,不论自然界、生命界,无一不是由于种种关系的结合而成,离开了各个结合的关系,绝对没有实法可得。又说诸法是一种结果,此结果的存在,必定有其生成的原因,所谓“法不孤起”。譬如一粒黄豆种子,这是因;水土、日光、空气、肥料、人工等,这是缘;如是因缘和合,然后方能抽芽、开花、结果,所以说果从因生。如果将一粒黄豆,始终放在仓库里或沙石上,没有外缘的助长,它永远还是一粒黄豆,不能成为果实。诸法因缘生,凡是从因缘生起的万事万物,不论时间或空间,彼此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纵的时间观察,任何一个新的时代社会,绝不能离开旧的时代社会而突起。如薪火,旧薪燃烧过后,火焰移往新薪,旧薪与新薪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它们之间却有微妙的关系存在,因为新薪的火是旧薪火的延续,故知离开相互的关系,要在时间流中,求个实有的东西,是绝对不可能的。
若从横的空间来观察,一切的存在,无一不是因缘生起。人之所以为人,并非没有来由,今日科学虽然非常发达,能够创造各种东西,却不能制造生命。所谓生命,是父母精子与卵子的因缘结合,方能生成;即使是复制羊,也是需要经过细胞核的分裂,才能产生,而且还需要士农工商等各种物质供需,生命才能延续。就像水泥、木材、砖头等各种建材聚集,方成房子。若把这些建材分开,则无房子可言。人也是如此,若将皮肉、血液、骨骼等各种组织分开,则无人的存在。故知诸法万有,莫不由缘而起。
讲到生命的形成,古来有一个最引人争论的问题:究竟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如果先有鸡,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如果先有蛋,没有鸡,蛋从哪里来?鸡、蛋,究竟哪个先有呢?其实,佛教不讲先后,不讲从什么到什么,也不讲有始有终,佛教讲的是一个“圆”,这个“圆”是无始无终的,这无始无终就是佛所说的缘起法。譬如因缘,哪一个是先因缘?哪一个是后因缘?这是无法分辨的,因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许多因缘聚集而成的。如壁上的时钟,从1点走至12点,又从12点走到1点,它是无始无终,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由此可知因缘是相辅相成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就是缘起最好的定义。
(二)事待理成
缘起的道理,微妙复杂,艰深难解,不是科学可以分析,也不是哲学可以说明。在《阿含经》中,佛陀特别说明缘起是佛法的特质,是不与世间共有的宇宙真理。
所谓事待理成的缘起,就是因果的法则。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如是因感如是果。这因果的法则,就是真理。一切法如果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条件,这个法则,就是真理。佛陀说:“有生必有死。”有生命的东西一定会死,从时间上讲,古代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从空间上讲,中国如此,外国如此,世界各处皆如此;不论文明盛衰、科学兴弱,“有生必有死”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真理。
人从哪里来?有宗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从哪里来?上帝是本来就有的。以佛教“事待理成”的缘起观来看,上帝的存在既然是真理,就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三个条件。而事实上,上帝是特殊的存在,不合乎缘起的道理,它不能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所以上帝怎么会本来就存在呢?
又有宗教说:信我者永生。这也是不合理的学说。因为宇宙间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物有成住坏空的过程,哪有永久不灭的事物?人既然是有形的肉体,就有生死循环的变化现象,这里死了,那里又生,生生死死,轮转不已;死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生的开始,上帝无法让你不死,也无法让你不再受生。要泯除生死的轮回,唯有证入寂静的涅槃,因为涅槃没有死,所以没有生;没有生,所以也没有死。佛教说:“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才是永久的解脱。永生而仍然“生”于烦恼之中,这种永生有何意义?况且说:“信我者得永生。”不信的人,难道上帝就遗弃他吗?
(三)有依空立
宇宙诸法,如何才能安立?依佛教的缘起来看,必须依空而立,没有空则万法不能成立。因为没有“空”,就没有“有”。这个“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万法的“空性”。事物本身如果不具备空性的空,则无法显出它存在的价值与作用,这个作用就是“空用”。譬如一栋房子的存在,除了要有木料、水泥、钢筋、砖头等建材,再加上设计、绘图、测量等规划之外,最重要的,必须具备空间,才能建造房子,没有空地,再好的材料,再精的规划也没有用,所以有空间一切事才能办成。
又如我们之所以能够生存,那是因为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空间:譬如耳朵是空、眼睛是空、鼻子是空、排泄系统是空,所以才有生命。反过来说,如果耳朵不空、眼睛不空、鼻子不空、排泄系统不空,试问人还能生存吗?生命还能存在吗?
要“空”才能“有”,宇宙诸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面。因为“空”,并不是虚空,而是缘起性空,缘起有是一切法存在与活动的原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空性,一切法则不能从缘而有,也不可能有生有灭。
基于这种存在的现象,龙树在《中观论·四谛品》中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故,一切则不成”的论说。
三、空
前面讲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而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世间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而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这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下面我们分为三点来解释空的真义:
(一)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平时我们常讲“四大皆空”,一般人不了解什么是四大,常妄执酒色财气为四大,甚且常拿“四大皆空”来污蔑佛教,诽谤僧人。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诸法万象的说明。山河大地,皆是四大元素因缘和合而成。什么是四大呢?即地、水、火、风四种。地是坚硬性,水是潮湿性,火是温暖性,风是流动性。为什么称地水火风四种元素为大呢?因为宇宙世间一切物体,皆由此四种元素构造而成,故称其为大。譬如一个杯子,是由泥土烧成的,泥土是属地大;泥土须掺和水,再用火烧,是有水火二大;经风吹成固体而为杯子,是有风大。
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亦是四大和合而成。《圆觉经》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呼吸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说明我们的肉身是虚幻不实在的存在,身体上有一大不调,即百病丛生;若四大分散,则生命死亡。
生命是因缘结合的关系,没有实体可得,故虽是有情的肉体,也只是假合的存在而已。如和合的因缘力量穷尽,结合的关系也跟着消灭,生命的肉体立即灭亡,还有什么实在的自我存在呢?所以佛陀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指出假合的身体,不是坚固实有。
关于“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有一则著名的掌故:
宋朝苏东坡居士,有一次去探望金山佛印禅师。当时苏东坡官封杭州知府,冠带上山,禅师一见苏东坡,便说:“苏学士何来?此间已无你坐处。”
苏东坡随即答道:“既无坐处,何不暂借和尚的四大五蕴为禅床呢?”
佛印禅师道:“山僧一句转语,若学士答得,老僧与你作床座;若答不出来,请解下身上所系玉带,留镇山门。我问你:山僧四大俱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
苏东坡一听,瞠目无言以对,于是解下皇上御赐的玉带留镇山门,辞别而去。至今金山江天寺仍有“留玉楼”与“留玉石”,寺中并塑有禅师与苏东坡像,供后人瞻仰。
由此可知,四大假合,五蕴组成的色身,没有实体可得。
另外,在一个乡村地方,有一位虔诚信佛的老太婆,她听说念经很有功德,便找了一位教书的老先生教他诵《心经》,这位老先生不但教她念,还逐字解释。老太婆学会诵《心经》后,每天至诚恳切地在佛前诵念。有一天,当她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句时,忽然生起了怀疑,她用手摸摸自己的眼睛,拉拉自己的耳朵,再指指自己的鼻子,心想:眼睛、耳朵、鼻子不都在吗?怎么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于是赶快跑去找老先生,指着自己的眼睛问道:“《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可是,眼睛、耳朵、鼻子不明明都在这儿吗?”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先生,被不识字的老太婆这么一问,竟也瞠目结舌,无以作答。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以为眼睛、耳朵、鼻子都是实在的东西,殊不知如前面所说,一切都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的,只是一种形质的假合,没有实体实相,所以《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宇宙世间各种事事物物,皆因缘聚集而生,所谓“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只是假合之相,暂时的存在而已。
(二)如何见空
诸法本体虽然是空不可得,但是假相的作用形态,并不是空无所有。诸法所以是空,因为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因为相用是非无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各种作用上见到“空”。
1.从相续假看空:无常故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旧人换新人,时间相续不断,世事苦空无常,从无常的相续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2.从循环假看空:因果故空。宇宙万物,世间诸法,皆离不开因为果、果为因的因果法则。如一粒种子,有了阳光、空气、水分、泥土等外缘后,于是抽芽、开花,乃至结果。种子是因,结果是果;如果再以所结之果接受外缘,再开花结果,则原有的果,即变为因,因因果果,互为因果,从这循环的假相中,我们可以看到空。
3.从和合假看空:缘起故空。诸法因缘和合而生,如人由皮肉、筋骨、血液等和合而成为人;若将各种组织分开,则无人的自体可得。故从和合之中,可以了解“空”。
4.从相对假看空:相待故空。世间万物,都是互相对立的:如父子、师生。如儿子结婚后,生了孩子,成为父亲;学生学有所成,成为老师,可知相对立的都不是真实。再如有人在二楼,叫楼下的人上来,二楼是上,一楼是下;二楼的人叫三楼的人下来,则二楼变成下,三楼才是上,可知这上下的相对立,都是一种假相。
5.从相状假看空:无标准故空。如蜡烛灯、煤油灯、电灯等,灯光的亮度没有标准。先看蜡烛光以为很亮,再看电灯光则觉得烛光不够亮了。又如乘坐交通工具,本以为汽车很快,与火车、飞机一比较就变成慢了,所以世间上的各种事物,从其无标准的相状上,可知道是空。
6.从名词假看空:假名故空。宇宙间诸法万象,有其各种不同的称呼,这种称呼名词皆是假有,所以为空。如才出娘胎的女孩,我们叫她女婴;过几年,进学校念书,称她为女学生;十七八岁时,发育成长,亭亭玉立,称为小姐;结婚后,称为太太;生了小孩,孩子称她为妈妈;年事渐长,儿女婚嫁,孙子称她为祖母。由女婴到祖母,是同一个人,只是名词不同而已。一块布,穿在上身的叫作衣服,穿在下身的叫作裤子,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头上的叫帽子。同是一块布有各种不同的名词,这是现象的假名。从不同的假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空”。
7.从认识不同看空:心境无定准故空。下雪的夜晚,诗人坐在窗前赞叹奇景,自语道:“若再下它三尺,景色将更旖丽”。这时,屈居在屋檐下的乞者,缩着身子,不胜酷寒地感叹道:“大雪纷纷满天飘,老天又降杀人刀;再落三尺方为景,我辈怎得到明朝?”这是不同的心境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又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说她丑,我说她美。由此知道,从各种不同的认识中也可以了解“空”。
四、三法印
三法印为佛法的重要教义,“法印”,好像世间一切货物的印信,盖了这颗印,就知道货物是真的;没盖印的,就知道它是假冒、伪劣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以辨别佛法的真伪,若与此三法印相违的,即使是佛陀亲口言说,也不是了义法。反之,若与三法印相契合,不违背这三种理法,即使非佛所说,电可以认为它是佛法。
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者是用来印证是否为佛法,故称为“三法印”。
(一)诸行无常
“诸行”是指世间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这些事物,若依佛法来观察,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以下从两个道理来说明:(1)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2)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什么是三世迁流?过去、现在、未来叫作三世。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故说无常。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离散则消灭,而因缘是无常的,由因缘所生之法,自然也是无常。譬如人生由过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坠地,由幼而成长,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如此死死生生,生生死死,三世迁流不住,所以生命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作“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作“变易生死”,未成佛果,必然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成佛之道》云:“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
人的心念亦然,一念生一念灭,刹那间变幻莫测。而宇宙万事万物亦是如此。一切现象是时刻刹那生灭,刹那变化,换言之,只是时间性的存在,亦可说是永远的过程而已。世界的生住异灭,气象的春夏秋冬,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的一切,均如大河之流,滔滔潺潺,迁流变化不息。在这流动之中,并无任何一个不变的东西。
再者,宇宙世间一切事物,依物理学来说,没有一样是静止不变的,所以称为“无常”。如花朵,以肉眼来看,它是静的,若用物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则知组织成花朵的各种元素都在新陈代谢中。各种元素的变化,促成花朵的逐渐凋谢,它虽然也曾鲜艳一时,但终究要枯萎死亡,因此,我们知道它是无常的。如果它不是无常,而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花朵将永远不凋谢,不枯萎,既然会凋谢、枯萎,即证明它是无常的。
人的感受有三种,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苦受当然是苦,乐受因无常所以也是苦,这是坏苦。譬如健康、美丽,这是快乐,但当失去了健康、美丽时,痛苦就跟随而来;又如一般人常常感叹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散席时就感到悲伤,所以说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所感到的是行苦,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世间没有真正常久不变的,这迁流不息的转变,带给人类的也是一种难以忍耐的苦,这是无常的苦,所以说在诸行无常下,诸受皆苦。
(二)诸法无我
世间万有诸法,没有一样是独自存在的。人,喜欢执“我”,都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我的头、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从这上面生出自身的“自我爱”,和我所有物的“境界爱”。凡事都以我为主体,好像离开了这个我,就什么都没有了。而佛法对诸法作理性的透视则说“无我”,在一切诸法中,没有一个常住不变、固定自在的我可得;因为可以称为“我”的,必须具有恒常的、主宰的、不变的、自在的四个定义。但是,现在被我们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数十寒暑,从生而老,无时不在生灭递嬗,哪里是恒常的、固定不变的呢?身体是四大所聚、五蕴结合而成,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哪有自主性呢?身为众苦所聚,生理上有饥、冷、疾病、疲劳等苦,精神上有憎怒、哀惧、失意等苦,当众苦逼迫时,欲离不能,那有自在可言?“我”是无法成立的,故说“诸法无我”。
无我是中道的基础,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亦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哲学的差别点。
(三)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是说不论世间如何动乱,最后终归于寂静;不论万法如何差别,最后终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寂静,差别归于平等,寂静、平等,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依佛法来说,达到涅槃的境界,已寂灭了一切烦恼和生死,到了离苦得乐的境地,也就是圆满一切智德、寂灭一切惑业的果位。
一般人以为涅槃是死后的世界,如某某法师去世,便说得大涅槃了。其实涅槃的定义是不生不死,即“灭度”的意思。什么是灭度?灭是除灭执着,灭除我执、法执、烦恼障、所知障。度是度生死、度凡夫的分段生死,度圣贤的变易生死。涅槃是解脱,烦恼是系缚。离系缚处,即是解脱;断烦恼处,即是涅槃。譬如一个犯人,为杻械枷锁系缚时,无自在可言,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脱。众生为贪瞋痴等烦恼所系缚,若修习佛法,断除烦恼,即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佛在世时,诸大阿罗汉多先现证涅槃而后游化说法、托钵乞食。依此可知,涅槃并非离一切法之外,别有一物可以证得。诸法本来即是涅槃,只因众生无明覆心,妄想执着,视一切我、法皆有实体可得,故处处都成为障碍系缚。若如圣者,知一切缘起法,虽有而自性空,无所系着,则能即物而得解脱,解脱即是涅槃。
有人说:“人生如大海。”人海茫茫,恰如大海中的水浪波涛汹涌,一浪推一浪。大海的汹涌可喻人生的诸行无常,动荡不止。若能以圣贤的眼光来看,则知海浪虽汹涌,其水性却是永远寂静的;恰如人生,虽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但人的真如本性却永远涅槃寂静。所以我们要求涅槃的解脱,就要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动荡之中去体悟,并非离开了无常与无我,另有涅槃寂静的境界可得。如海水,可从波涛中获得水性;并非离开了波涛,再另觅水性。
“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实相印”,这种说法是因为众生根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佛的说法才有广略的方便。终其究竟之理,也只有一个。说三法印,是为钝根而渐入者说;说一实相印,是为利根者直明法性空。一实相印,实则即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只因对小乘根基者说,此涅槃寂静是与生死相对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乘则直明诸法实相义,谓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智度论》说:“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在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如一座高山,从上面望,与从左右望,所得的结论,不一定相同,但说的都是同一座山。
透过上述佛教的四点特质,可正确认识佛教的概况,并且作为研究佛法的阶梯。
1977年6月12日讲于屏东农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