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战神:韩信-重围垓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信自出任汉国大将军以来,平秦、克魏、定赵、降燕、下齐、破楚锐卒,功盖天下,四海侧目,但这些伟大的战役因为没有项羽本人的参加,而略显得成色不足,至少在韩信看来是这样的。

    这场预料中的垓下之战,是韩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面对项羽,韩信也希望这是最后一次。韩信苦苦等待的这一天,终于来了,这位年轻的大将军显得非常激动。

    从形势上看,韩信完全有歼灭项羽的自信,此时的楚汉局势已经明显朝着有利于汉国的方向发展。

    北线:韩信的三十万齐军士气高昂,一路向南挺进。因为楚军主力都在前线,所以彭城已成为一座空城,韩信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彭城,然后继续向南,极大地压缩了项羽的生存空间。

    西线北:彭越军像一把利剑,呈西北-东南方向,从大梁直插垓下。

    西线南:刘邦的十万军队在固陵高垒深沟,刘邦不善攻,但善守,有刘邦坐镇固陵,项羽基本没有可能向西突围。

    南线:汉五年(前202)十一月,淮南王英布和将军刘贾南渡淮河,迫降楚大司马周殷,收淮南以为汉封疆。英布回到他阔别已久的九江国,征召旧部,然后北上灭楚。

    曾经威风八面的楚霸王项羽的势力被挤压在北不过彭城、西不过固陵、南不过淮河、东不过垓下的狭长区域内,已经是穷途末路。汉军各部已经得到准确情报:楚军向东急撤至垓下,项羽的下一步战略选择不明。

    项羽其实是懂兵法的,他知道“千里一向,并敌杀将”的道理。简单说,就是楚军兵力只有十万,如果分散在各地与人数占优的汉军各部作战,会极大地削弱楚军的反抗能力。与其被汉军各部各个击破,不如将所有主力收缩在一处,然后与汉军打一场大会战,反而有死中求生的可能性。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可以背水一战破赵,项羽为什么不可以背水一战破韩信?

    项羽之所以把战场选在垓下,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楚军擅长阵地战,如果楚军背抵淮河北岸与汉军作战,根本无法发挥楚军这个特长。而垓下虽然地近淮河北岸,但距离北岸还有百余里,这么大的区域足够打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

    二、一旦垓下之战失利,项羽可以从垓下就近渡过淮河南下,突围至江东,再图后发。项羽后来兵败后拒绝渡河,说什么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实际上项羽是有渡江打算的,不然他为何逃到长江北岸?完全可以在垓下死战,何必突围?

    垓下,本来是一个面积并不算大的淮北旷地,因为极富传奇色彩的两方三人——项羽、刘邦和韩信将在这里决定他们各自的前途命运,为天下所瞩目。

    这场垓下之战的胜负,将决定天下是将继续推行郡县制,还是保留分封制。

    从这个角度讲,项羽和韩信甚至可以被看成一个阵营的,因为他们都崇尚分封制,而刘邦则是推行郡县制的强力人物。不过在此时此刻,刘邦和韩信还是坚定地站在了一起,无论他们之间有多么大的恩怨矛盾,当他们面对同一个敌人项羽时,所有恩怨都将暂时搁置一边。

    刘邦要复仇,韩信也要复仇。

    在韩信的军队中,并没有大将曹参和灌婴的身影。韩信南下时,曹参留守齐国,防止亲田齐的势力趁机兴风作浪。而灌婴早在韩信南下之前就已经离开齐国,南下开路去了。灌婴的任务是打通齐汉之间的战略通道,同时助刘邦扫清楚军西线的残余势力。

    项羽抵达垓下的时间是汉五年(前202)十二月。

    此时的天气异常寒冷,雨雪交加,楚军已经在垓下的大片空地扎下了营寨。项羽骑着乌骓,手提大戟,任凭寒风如刀裹着雪粒打着冰冷的脸颊,望着混沌不堪的苍天。项羽把军队陷于死地,只求能在精神上反弱为强,赌上最后一把,至于成败利钝,听天命尽人事而已。

    受伤的狮子被困在山谷中,无数只饿狼瞪着猩红的眼睛,号叫着,挟重重杀气,慢慢地汇集在山谷之侧。

    项羽已经嗅出了浓烈的死亡气息,他看到了一队队的汉军从四面八方进围垓下,即将完成对自己的完全包围。项羽试图从这个严密的包围圈中打出一个战略缺口,就在汉军在垓下立足未稳之际,项羽突然带领饥饿的军队冲进汉军的阵中。

    史料上并没有说明项羽攻击的是汉军哪支部队,甚至连攻击方向都不清楚。但从项羽把垓下当成渡江南撤的跳板来看,楚军的攻击方向应该是南方,对手应该是刘贾或英布的军队。

    这场战斗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他没有达到突出重围的目的。

    在汉军重围楚军的四个方向中,其实南向的位置最为重要,一旦让项羽从南向破围而出,汉军各部精心准备的大合围战略将彻底失败。这也是刘邦为什么突然派刘贾、英布提前抄袭淮南的重要原因,就是要截断项羽的南逃路线,为汉军的大合围战略争取到极为宝贵的时间。

    面对项羽几近疯狂和绝望的攻击,南线的汉军就像一道铜墙铁壁,将项羽死死顶在淮河北岸。项羽没有突围成功,只好绝望地回到大营,利用深沟高垒,和汉军顽抗到底。困兽犹斗,项羽还要在高达99%的死亡率中寻找那1%的翻盘机会。

    汉军是不会给项羽任何喘息之机的,各部汉军已经抵达各自的作战区域,刘邦、韩信、彭越、刘贾等汉军主力部队从各个方向将楚营围得水泄不通。汉军倚仗人数上的优势,对楚军实现了至少三层包围,史称“汉军及诸侯兵围(楚)之数重”。

    在四面汉军中,韩信的三十万齐军无疑是此次歼灭楚军残余的王牌主力,刘邦对于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如果韩信不来,很难相信刘邦有胆量向项羽发起战略总攻,最多只是战略僵持,零敲碎打地消耗项羽实力。

    不能说其他汉军是来“打酱油”的,他们的作战任务也非常繁重——务必将项羽死死拖在垓下。但他们完成这个任务之后,就要闪出一条金光大道,让大将军韩信一战封神。

    现在的汉国军界,已经没有人敢对韩信不服气了,他们甚至都成了韩信忠实的崇拜者。汉国能以弱小之势对强大的楚国实现漂亮的大翻盘,韩信居功至伟。天下几乎是韩信打下来的,由韩信来完成对项羽的最后一击,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在战神项羽面前,刘邦是没有任何自信心的,从这次垓下之围的布兵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韩信的军队从齐国向南而来,应该驻扎在垓下之北面,也延及东、西两面,呈扇形之势包围楚军。齐军三十万处在围楚的第一线,韩信居中阵,蓼侯孔熙居左阵,费侯陈贺居右阵。刘邦处在第二线,藏在韩信的身后,周勃和柴武处在第三线,是谓三重之围。

    汉军对楚军的三重之围是大有讲究的,并非是处在二、三线的汉军对楚军有多少的畏惧心理。韩信新训练出来的三十万齐军在汉军各部中战斗力最为强悍,由齐军出头打饥饿涣散之楚军,胜算较大。一旦战局僵持不下,二、三线之汉军立刻补上,对楚军实行车轮战术,打不死项羽,也要耗死他。

    刘邦居中阵,既不是刘邦畏惧项羽,也不是韩信不想让刘邦立功,而是对刘邦的有效保护。擒贼先擒王,刘邦是汉军的主心骨,项羽肯定在打刘邦的主意,一旦刘邦有个三长两短,汉军将不战自溃。

    汉军兵多粮多,斗志高昂,仅韩信亲自指挥的就有三十万军队,还不包括他的两位部下孔熙和陈贺各自率领的数万众。有韩信在前,项羽基本没有可能靠近刘邦,即使韩信顶不住项羽,第三线的周勃、柴武的数万汉军会立刻冲到前阵,保护刘邦。

    垓下之围,韩信所部吸引了近乎所有人的目光,但却忽视了韩信身边两支不太起眼的军队——孔熙、陈贺所部。二人都是韩信的部将,按常理讲,韩信应该把他们的军队调为己用,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楚军,以四围一,何可不胜?韩信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有意分孔熙、陈贺于两侧。

    表面上看,韩信这么用兵,是弱化了自己对项羽的兵力优势,实际上这正是韩信用兵的奥妙所在。韩信在垓下之战的战术思路,综合来说,是秉承了《孙子兵法·势第五》中“以正合,以奇胜”的作战理论。韩信用重兵做饵,引项羽出洞,楚军必成一字长蛇阵追击韩信,如此,孔、陈两部汉军从两侧截楚军之腰,使楚军首尾不能相顾,韩信再旋师反击,一战杀楚。

    韩信太了解项羽了,越是面临险境,越能激发项羽心中强大的小宇宙。他知道汉军的重重包围,势必会让项羽再次破釜沉舟,与汉军决一死战。韩信并不畏惧项羽,虽然他知道论单兵作战能力,项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韩信并不擅长疆场决杀。

    项羽尚力不尚智,韩信尚智不尚力。是力强者为王,还是智多者为王,历史即将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