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之最-陆生动物之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动物世界千奇百怪,为了增强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它们自身进化出各种非凡的本领和身体优势,比如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大象庞大的身躯让其他动物不敢捕食它们,为了适应沙漠环境,骆驼的身体机构不怕风沙等等。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动物本领等着我们去发现。

    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

    长颈鹿是全世界最高的动物。它们体态高雅,相貌清秀,长着一条优美的长颈,大而突出的双眼灵活转动,视野可达360度。长颈鹿白色的皮肤上布满了棕黄色的斑块,相互交织成网状,看上去非常美丽。它们四肢纤长,走起路来十分优雅。

    长颈鹿生来就有2米高,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婴儿了。在最初的4—5个月中,它们会被聚集到一起,由专门的成年长颈鹿来看护它们,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幼儿园一样。大约一岁半左右,它们才会离开母亲独立生活。

    长颈鹿的个子大,相应地,它的舌头也很长。长颈鹿的舌头比一个成年人的前臂还长,达46厘米。这条长舌头能很轻松地卷住2—6米高的树枝上的叶子,再送进嘴里慢慢享用。

    贴士:长颈鹿是谨慎胆小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极快速度奔跑。当跑不掉时,它那铁锤似的巨蹄就是很有力的武器。成年长颈鹿的蹄子足可以将狮子肋骨踢断。

    长颈鹿的长脖子由比人手臂还粗的肌肉支撑着,而且它们的前额有一块很坚硬的角状头盖骨,这样一来,它们的长颈就相当于强大的铁臂,头部就成了无坚不摧的铜锤,抡动起来,谁也难以抵挡。曾有人亲眼目睹一只长颈鹿将一头大羚羊的肩膀击碎,使其一命呜呼。

    长颈鹿除了长长的脖子外,最显著的就是那身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像棕色的圆点,有的像交错的枝条,有的像锯齿。每一只长颈鹿都有自身的图案,就像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一长颈鹿凭着长颈和长腿的优势,能很容易地吃到树上2—6米高的树叶。若发现敌情,它们会迈开长腿飞奔而去,时速可达56千米,长脖子起着平衡和调整步伐的作用。长颈鹿的长颈和长腿还是有力的进攻和防御武器,同时也是能够起到降温作用的“冷却塔”。

    饮水对长颈鹿来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因为每次饮水时,它们都必须把前面两条腿尽量叉开,或者干脆跪在地上,显得十分吃力。所以每饮一次水它们都要起身4—6次来休息,同时还要观察四周是否有敌害逼近,因为狮子常会趁这个时候发起突然袭击。因此,群居在水边的长颈鹿通常不会同时喝水。

    北极最大的肉食动物——北极熊

    北极熊属于熊科半水栖动物。它的头部较小,耳小而圆,颈细长,足宽大,肢掌多毛,除保暖外,还有助于在冰上行走。北极熊全身覆盖着厚厚的、雪白的毛,同北极的冰雪融为一体,是它们很好的伪装。北极熊生活在冰冻荒凉的北极地区,行动迅速,活动范围很大,常见于离陆地和浮冰几十千米以外的水中。北极熊在北极是最大的肉食动物,常常捕食其他生活在北极圈的动物或在水里面捕鱼为食。

    北极熊全身长满了雪白色的毛,像一件多功能服装,既是一件密实的防水服,又是一件羽绒大衣,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另外,洁白的颜色也起到了掩护的作用,便于它们在白茫茫的北极大地上捕猎。不过,别看它的毛是白色的,可是它的皮肤却是黑黑的。

    虽然北极熊看上去笨笨的,一副可爱模样,但它们可是极地的王者,除了虎鲸,它就称霸北极了。北极熊最爱吃海豹,看见海豹之后,它会捂住自己黑黝黝的鼻头,这样就与周围的白色世界融为一体,然后慢慢靠近,最后突然出现在海豹面前。海豹数量有限时,它会把海豹吃得干干净净,连地面的血液也不留下。

    北极熊的嗅觉非常灵敏,据说其灵敏度是狗的7倍,3千米以外燃烧动物脂肪发出的美味,它都可以闻到。一般来说,北极熊在每年的3—5月非常活跃,为了觅食辗转奔波于浮冰区,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这时候的北极熊往往毛色发亮,性情活泼,但到了严冬时节,北极熊的外出活动将大大减少,毛发便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泽,性情也萎靡起来。它们寻找避风的地方卧地而睡,呼吸频率渐渐降低,身体开始进入似醒非醒的局部冬眠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有效保持体力,同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又可立即惊醒,应对变故,非常适合其残酷的生存状态。

    贴士:在野外生活的北极熊寿命大约有25—30年左右,圈养条件下自然会活的更长,已知最长寿的北极熊是位女士,它生活在底特律动物园,到1999年已经活到了45岁。

    科学家发现,北极熊喜欢做格斗游戏。游戏的双方一般个头相仿。在嬉戏时,它们喜欢互相拥抱,在雪地上跳“华尔兹”。有时它们也站起来互相挥拳推搡,直到筋疲力尽时,它们才伸展四肢仰卧,或蜷缩身体呼呼大睡。

    世界上曾经最大的象——猛犸象

    虽然古哺乳动物猛犸象与现代象体型相似,但它们并非生活于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北方严寒气候中。据研究,它们曾生存于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区。人类对猛犸的身体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具有极强的御寒和保温能力。

    猛犸在鞑靼语中为“地下居住者”的意思。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大小与现代的象相似,身强体壮,有粗壮的腿,脚生四趾,头骨较现代的象更加短而高,头特别大,嘴部长有一对弯曲的大门牙。通常一头成熟的猛犸,身长达5米,体高约3米,虽然身高不高,但身体肥硕,体重为6—8吨。与亚洲象相近,上门齿长1.5米左右,向上、向外卷曲,无下门齿,臼齿由许多齿板组成,齿板排列紧密,约有30片。猛犸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皮很厚,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厚度达9厘米。猛犸象生存在冰河世纪,出现在距今80万年前,在距今40万年前灭绝,在极地附近的冰原上觅食与生活,因皮肤外面披着厚厚的长毛,又被称为“长毛象”。

    猛犸标本的一次大发现是在2002年8月的萨哈尤卡基尔地区,一对猎人父子在一个湖边发现了一具冰封地下长达万年的化石。这是一个让世界学术界震惊的发现,甚至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因为它出土时,象头和左前脚保存非常完整,不仅皮肉俱存,还保存了浓密的象毛,是罕见的皮肉保存完善的猛犸象本体。

    贴士:从侧面看,猛犸象的背部是身体的最高点,从背部开始往后很陡地降下来,脖颈处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表皮长满了长毛,其形象如同一个驼背的老人。

    新生代的中期和晚期,长鼻类动物发展成为曾经显赫一时的、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大家族。它们主要沿着两条路线进化:一条是进化主线,即经由古乳齿象进化为现在的象类;另一条则为进化的小分支,逐渐演化成恐象类,早已灭绝。

    在快进入近代以前,象类分为三个种类:剑齿象分布于南方和热带地区,古菱齿象占领亚热带的中部地区,而猛犸象则成为再往北冰天雪地的地方的霸主。猛犸象与今天的大象有亲缘关系,但比现在的大象凶猛得多。成年的猛犸象凭借庞大的体型称霸平原。科学家们声称,猛犸喜好对任何在它看来是“威胁”的动物发动突然攻击,对手往往在“醒过神”来之前就已被碾死。因此,猛犸象无疑处于整个食物链的顶端,但是猛犸象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发育成型,因此,年幼的猛犸象常常成为凶猛的捕食动物的攻击对象。

    是什么原因让这种体格强大的猛犸象在距今一万年的时候突然灭绝呢?对于猛犸的灭绝原因,一直以来存在两种猜测:气候灭绝说和人类屠杀导致灭绝说。为了解决这一争论,美国一个考古学小组对这两种学说进行了检验。他们推断,如果猛犸是由于气候变化灭绝的,那么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内,猛犸应该与人类同时存在,并且仅仅是在气候改变发生后才走向灭绝。而如果是人类捕杀导致了猛犸的灭绝,那么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猛犸的灭绝时间应该与人类进入这一地区的时间相互吻合。

    最新的一项研究发现,猛犸是死于人类猎杀,而并非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了这些动物的灭绝。研究人员发现,一旦人类占据一个地区,那么猛犸象的化石记录便在这一地区停止了。当人类迁徙出非洲后,在他们的栖息地留下了死亡猛犸的痕迹。研究者指出,对人类缺乏吸引力的地方,如热带雨林,往往是使现代象幸存下来的避难所。

    为解决争议,专家们做过很多研究,找出了许多的原因,归纳起来,猛犸灭绝是源于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外因是气候的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致使其活动区域缩小,猛犸象因草场植物的减少,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开始面临饥饿的威胁。内因是猛犸象本身的生长速度缓慢,不利于种群延续。以现代象为例,从怀孕到产崽需要22个月,而猛犸象生活在严寒地带,推测其怀孕期会更长,幼象的成活率极低。离现代越近被人类和猛兽捕杀的数量越多,当它们的生殖与死亡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其数量就会迅速减少直至灭绝。大自然的淘汰规律,对猛犸象也同样是公平的。在新生代的第三纪末期也发生过相似的情况,当时大量的原始哺乳动物走向灭绝,被现代动物的祖先所取代,猛犸象的祖先就是在那时登场的,而后来轮到猛犸象让出地盘了。猛犸象整个种群的灭亡标志着第四纪冰川时代的结束。

    世界上最大陆栖动物——大象

    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其外部体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扇状的耳朵,长鼻柔韧而肌肉发达,具有缠卷功能,这也是它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它隶属哺乳纲长鼻目象科,长鼻目曾有6科,其中5科已灭绝,仅余象科1科2属两种动物——非洲象和亚洲象。

    象头大,耳大如扇,肩高约2米,体重3—7吨。非洲象耳大,体型较大;亚洲象耳小,身体较小,体重较轻。象的长鼻呈圆筒状,几乎与体长相等,可自如伸屈。鼻孔末端有开口,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捡拾细物。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亚洲象仅有1个。上颌具有1对发达的门齿,终年生长。非洲象门齿可长达3—3米,亚洲象雌性长牙不外露。上、下颌每侧均具6个颊齿,自前向后依次生长,具高齿冠,结构复杂。四肢粗大如圆柱,膝关节支持着巨大身体不能自由屈曲。象每足5趾,但第1、第5趾发育不全。象的被毛稀疏,身体呈浅灰褐色。

    非洲象广泛分布于整个非洲大陆。亚洲象在历史上曾广布于中国长江以南的南亚和东南亚地区,但现在分布范围缩小,生活于印度、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也有小的野生种群。

    象是群居性动物,以家族为单位,栖息于多种环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成年雄象只承担保卫家庭安全的责任,而雌象则作为首领,安排着每天活动的时间、觅食地点、行动路线、栖息场所等。有时几个象群聚集起来,结成规模上百只的大群。象以植物为食,食量极大,每日食量可达225公斤以上。象的寿命约80年。一些象已被人类视为家畜驯养,可供骑乘或服劳役。

    亚洲象又名大象,分布于中国云南省南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生活于热带森林、丛林或草原地带,经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河谷、缓坡和树林间活动,晨昏觅食,以野草、树叶、竹叶、野果等为食,炎热时喜欢水浴。

    亚洲象比非洲象的体型小一些,耳朵也相对较小。象的睫毛比较长,影响到视力,所以视觉较差,但听觉、嗅觉敏锐。

    一般一个象群的数量少于30只,它们居无定所,每天在首领的带领下四处寻找食物。大象的食物主要是竹笋、嫩叶和野果。由于它们的消化能力不强,吃进去的东西仅能吸收40%左右,其余的大部分都以排泄物形式排出体外。为了维持庞大身体的需要,它们一天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用于觅食。

    大象生活离不开水,有时为了寻找水源,它们会长途跋涉,找到之后便开怀畅饮一番。大象喝水时先用鼻子吸取,然后送到嘴里。它们的鼻子里生有瓣膜,因此水不会流到气管中。

    象群中,成年的雌性只在交配季节才与雄象在一起生活。大象的繁殖期不固定,孕期为20—22个月,这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每胎产1崽。刚刚出生的小象体重可达100公斤,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一般9—12岁性成熟,寿命为70—80年。

    在古代历史上,人们曾将象训练为战象,印度就曾凭借战象击退了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国土。现在在南亚地区,许多居民都将象驯化成自己的工具,泰国甚至将亚洲象训练为“出租车”。大象一般性格温顺,易于驯服,但是它们对侮辱伤害自己和同胞、破坏自己生存环境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愤恨,并寻机报复,在野外发生的野象伤人事件多半源于大象寻仇。由于环境破坏和偷猎,野生大象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际间已经启动亚洲象保护计划,并不断加大实施力度。我们期待着这些举措能尽快发挥实效。

    贴士:大象的求爱方式比较复杂,繁殖期到来时,雌象便开始寻找僻静的场所,用鼻子挖坑,建筑新房,然后摆上“礼品”。前来求偶的雄象四处漫步,用长鼻子抚摸雌象,接着它们用长鼻互相纠缠,有时把鼻尖塞到对方的嘴里。

    非洲象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生活在从海平面至海拔5000米的热带森林、丛林和草原地带,是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它体长6—7.5米,尾长1—1.3米,肩高3—4米,体重5—7.5吨。目前象的最高纪录为一只雄性,体长达10.67米,前足围1.8米,体重11.75吨。最大的象牙纪录为长3.5米,重约107公斤。同亚洲象一样,非洲象孕期约22个月,每次产1崽。个体一般13~14岁性成熟,寿命70~80年,成年象比较强悍。

    目前发现的非洲象分为两种: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常见的非洲草原象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论雌雄均有长而弯的象牙,性情非常暴躁,常常主动攻击其他动物。非洲森林象个体较小,一般不超过2.5米高,耳朵较圆,象牙质地更硬,和亚洲象相同的是前足5趾,后足4趾。

    大象是动物界最独特的物种之一。其独特性首先表现在它的体型上:作为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它能长到4米高,重达7吨,是犀牛(排在第二位)的两倍。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它的外形,尤其是那长长的鼻子和巨大的耳朵。但是人们可能很少注意到大象另外一个奇特的地方——它们身上的毛发极其稀疏。要知道99%以上的陆地哺乳动物都有皮毛,身披毛发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但大象是罕见的例外。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解释说,始祖象进化成大象后,随着体型变大,身上毛囊的密度也相应降低,因此,大象的体毛变得稀疏。但体型大并不意味着毛发就会变得稀疏,根据研究,早在一万年前灭绝的猛犸象就生有浓密的长毛。以此类推,现存的大象也可以身披长毛。显然,这种说法不正确。

    长有浓密长毛的猛犸象生活在寒带,而现存大象都生活在热带,不需要毛发御寒,因此气候就是导致大象毛发稀疏的原因之一。但为什么同样跟大象生活在热带的许多哺乳动物,如狮子、斑马、长颈鹿都有毛发,而大象的体毛却严重退化呢?

    大象生活在地球最炎热的地带,因此散热比保温更重要。由于身体热量来源于细胞代谢的过程,细胞越多,产生的热量就越多。皮肤可散发体热,并且身体表面积越大,散热越快。但是,举例来看,假如你吹一个气球,当半径增大1倍时,气球的表面积变为原来的4倍,而体积是原来的8倍。可见随着体型的变大,其身体表面积和体积却不是以相同的比例增长:表面积按平方增大,而体积是以立方增大,显然体积比表面积增长得快。

    体热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们的总量差不多是固定的,但是环境的温度则是不断在变化的。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必须把体温维持在一个特定的温度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大象的体温必须维持在36℃左右,过高或过低都有生命危险。

    但是,大象的体型庞大,由于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地增长,散热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大象的体积大约是狮子的30倍,也就是说产热大约是狮子的30倍,而大象皮肤总面积大约只是狮子的10倍,还有20倍的热量需要设法散掉,所以不能像狮子那样生有妨碍散热的体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体型仅次于大象的犀牛和河马也是没有体毛的。

    体形最大的熊——棕熊

    棕熊产于亚洲、欧洲及北美洲等地,是熊类中体型最大的,也是陆地上体型第二大的食肉动物。其中科迪亚克棕熊是棕熊中体型最大的亚种,它们巨大的身板足以和它们的白色邻居——北极熊相抗衡。棕熊的体毛一般呈深棕色,但因产地不同毛色略有差异。

    棕熊体型巨大,一般体长3.5米,肩高约1.5米,公熊体重大约300—500公斤,最重可达780公斤,母熊体重通常只有公熊的一半。棕熊前爪的爪尖最长能达15厘米,不过比较粗钝。棕熊的嗅觉极佳,是猎犬的几倍,他们的视力也很好。棕熊的吻部比较宽,棕熊有42颗牙齿,其中包括两颗大犬齿。它还有一条短尾巴。

    棕熊的被毛有不同的颜色,如棕色、黑色、棕黑和金色等。在冬天的时候它们的被毛会进一步长长,最长的有10厘米,但到了夏季的时候则重新变短,毛尖的颜色变深。

    别看棕熊的体型庞大,其胆量却很小,很多时候—个人就足以吓走它们。不过在捕猎、争抢其他猛兽的食物或者交配季节,公熊会比平时更具攻击性。受到惊吓的棕熊往往会发动疯狂的攻击,尤其是带着小熊的母熊。棕熊肩背上隆起的肌肉使它们的前臂十分有力,它们的力量足可以击垮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子。

    棕熊的外表看起来很笨重,可是奔跑起来的速度却可达每小时56公里,而且它们的耐力很好,通常以这样的速度连续奔跑几公里都没事。

    贴士:曾听到过西藏的科考队伍说过这么一件趣事:分布在我国的,体型较其他棕熊亚种小的藏马熊,有时会弄弯野外房屋的钢筋,来偷取里面科考队的食物,足以想象其力量之大。

    棕熊大多的时间都栖息在森林地带,夏季多活动在海拔较高的山上,春秋季节喜欢到海拔较低的地方去,冬季则在洞中大睡。它们的冬眠时间较长,一般从10月到来年的三四月。它们的洞穴大多在阳坡的大树洞、倒木根或岩石间,洞内还铺着厚厚的枯草。通常一个洞穴只住一只成年熊,不过母熊会与3岁以下的幼熊同居一室。棕熊的食物主要是嫩芽、树根、野果,也吃昆虫、鱼,最爱吃的是蜂蜜。一般的情况下它们是植食性的,但在饥饿时,鹿、狍子、野猪幼崽也会成为它们的食物。

    20世纪50年代在喜马拉雅山附近的“野人”曾引起了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很多人说那些所谓的“野人”就是棕熊,也有人坚信“野人”是存在的。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名日本登山队员结束了数十年来人们关于喜马拉雅是否存在“野人”的争论,他声称,经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已经解开了谜团:那些“野人”其实就是棕熊。

    无独有偶,在西藏进行了20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也说,他的大量考察结果得出,传说中的所谓的“野人”和“雪人”,应该就是与“人”体型十分相似的棕熊。

    后来,人们经过对“野人”脚印的分析,证明了那些“野人”、“雪人”就是棕熊。它们体型巨大并且非常喜欢直立行走,使得它和人很相似,难怪当地许多老百姓很容易误认为山里有“野人”。

    另外,棕熊在冬天时处于半睡眠状态,很容易被吵醒。它一旦受惊,或睡眠时过于饥饿,就会出来到处游荡觅食,有时会下到雪线以下。因为有的熊的毛色呈白色,这使得它们经常被老百姓认为是“野人”、“雪人”。

    在我国,棕熊已被列为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对象。目前棕熊的数量逐年下降,其生存危在旦夕。如果不经过专门的人工繁殖,可以断定它会在不久的将来灭绝。

    非洲草原最大的猎手——狮子

    狮子是一种大型猫科劫物,其雄性的鬃毛是猫科特征之一,它们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地区。狮子是唯一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同时也是继虎后第二大猫科动物。狮子爱吼叫,而且会经常性地吼叫,但这并不代表愤怒。其实它的吼叫主要为了显示它的威风,宣誓其领地,还有就是威慑其他狮子或食肉动物,使它们不敢进入自己领地。在所有猫科动物中,狮子的喉软骨最发达,因此,它是吼声最大的猫科动物。当有新的狮王打败老的狮王后,新狮王就会长时间大吼,甚至几夜里连续吼叫,来向世界宣示它这个新狮王的诞生。

    雌性狮的身长一般为1.60米,肩高约1米,尾长约0.85米,平均体重150公斤。雄性狮身长可达1.80米,肩高约1.20米,尾长1米,平均体重225公斤。狮子是非洲草原最大的猎手。体型最大的狮子位于非洲南部,亚洲的狮子的体型相对较小。

    狮的毛短,多呈黄色。雄狮的身上长有很长的鬃毛,它们的鬃毛从面部一直扩展到肩部和胸部,毛色一般呈深棕色,但也有的呈黑色、淡棕色或红棕色。关于这种鬃毛,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于这些鬃毛,所以在鬣狗等其他的食肉动物对手眼中,雄狮显得更加庞大。另一种是,对雌兽来说,长的鬃毛更具有吸引力。事实上,长期的野外观察证明长的鬃毛和深色的鬃毛的确对雌狮更有吸引力。幼狮没有鬃毛,但有深色的斑点。一般需要五年,幼狮才会长出完整的鬃毛。幼狮身上的深色斑点都会在第一年就消失。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在成年狮身上看到这些斑点,但往往要在很近的地方才辨认得出来,非常不清晰。此外,狮的尾端还有一簇黑色的长毛。

    过去这些狮分布在多个洲,今天它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也就是说,它们如今的生存环境已经相当小了。非洲的狮比较喜欢草原,也常常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在沙漠和雨林中却没有它们的身影。如今它们基本分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至南非以北的大陆上的广阔草原、开阔林地、半沙漠地区,而且在海拔5000米的肯尼亚高山中也曾发现过它们的踪迹。

    贴士:提起非洲猫科动物,人们一定会想到非洲狮子,非洲狮是非洲最强大的猫科动物,在非洲狮领域内,其他猫科动物都处于劣势!

    白狮偶尔会出现在狮群中。白狮是一种遗传变异的结果,因为比较显眼,所以它们生存较为艰难。至今为止,虽然也有过一些关于黑狮的报道,但目前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它的存在。

    不同于其他大型猫科动物,狮比较喜欢群体生活。一个狮群主要由雌狮组成,这些雌狮互相之间有亲缘关系。一个狮群由3—30只狮组成,它的大小往往决定于地形和猎物的多少。雄狮在一个群内常常只待一段时间,然后就会去找另一个群。虽然如此,雄狮的地位在一个狮群中仍然高于雌狮。

    一般情况下,一个狮群中只有一只成年的雄狮,雄性的幼狮在狮群中待三年将会被驱逐出群,而雌狮则继续留在群内。这些被驱逐出群的年轻雄狮在自己成为一个狮群的首领之前,会组成不稳定的小群过着游荡的生活。而一般要达到首领的地位,它们需要六年或更长的时间。在一个狮群中,当雄狮老了或虚弱时,就会有年轻的雄狮前来向它挑战,战败的雄狮不是逃跑就是死亡,这样狮群领导地位就会被另一个雄狮占据。如果是新来的雄狮战胜,那么它前任的幼狮都将被杀死,这样雌狮就比较容易和它交配了。

    一个狮群的领地面积20—400平方公里不等,也有的狮群因没有领地而过着游荡的生活。一般,狮群用粪便、尿和从远方就听得见的呼叫声来标志它们的领地。

    一般情况下,只有雌狮可以活长约20年的时间。而雄狮多数在此之前就会被一只年轻的雄狮杀死或驱逐,一旦被驱逐,往往无法再找到一个群,最后只有被饿死,因此,雄狮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2年。由于在动物园中没有生存压力,有些狮子能活到34岁。

    一般年轻的雄狮在鬃毛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去狩猎。当狩猎时,它们潜伏靠近猎物,然后跳起将猎物扑倒。小的猎物一般被直接咬断头颈,大的猎物的头颈被撕破或被压抑窒息而死。由于成年的雄狮深色的鬃毛很容易被猎物看见,因此雄狮猎食不太容易获得成功。所以狮群中常由雌狮来猎取食物。

    猎物被捕获后按群内地位的高低进食:首先是雄狮,然后是地位最高的雌狮,幼狮最后。群内常因此产生地位的争端,这样的争斗往往会导致伤残。狮子的菜单里有斑马、羚羊、小羚羊和牛羚,也有狒狒、兔、鸟,有时甚至还有鱼类。狮子也食腐食。被从群内驱逐的雄狮,生存也变得异常艰难起来,因此它们只有抢夺其他食肉动物如豹的猎物,或从鬣狗口中抢夺食物,一般只食尸体。

    世界上最小的熊——马来熊

    马来熊是熊科动物中体形最小的成员,是熊科动物中可爱的侏儒。

    马来熊又名狗熊、太阳熊。身长仅1.1—1.4米,肩高0.7米,体重40—45千克。公熊的个头只比母熊大10%—20%。它们只有最大的棕熊十几分之一的重量。

    马来熊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一带,包括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孟加拉国等地;1972年在我国云南南部边境山地首次发现马来熊,数量极少。

    与其他熊类不同,马来熊的毛皮又短又滑,这可能是由马来熊所居住的低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所导致的。马来熊全身覆盖着黑色或棕黑色的皮毛,前胸通常点缀着一块显眼的“U”型斑纹,斑纹呈浅棕黄或黄白色。头部比较宽,鼻子和眼睛附近也长有与胸前类似颜色的皮毛。两只圆耳朵很小,位于头部两侧较低的位置上。它们的舌头很长,这样吃起白蚁或其他昆虫来,倒是方便了不少。马来熊还有一条长约5厘米的短尾巴。雄性的体形一般要比雌性大。

    马来熊是林栖动物,一般分布在低洼地带茂密的热带林中。马来熊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常在夜间活动、觅食,白天则在巢中睡觉或到向阳的坡地晒太阳,故又有“太阳熊”之称。

    马来熊是出色的爬树高手,它的脚掌向内撇,尖利的爪钩呈镰刀型,这种生理特征显然十分有利于其爬树。作为动物界的爬树专家,马来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离地2—7米的树杈上度过的,包括睡眠和日光浴。

    马来熊属于杂食性动物,不过蜜蜂和蜂蜜、白蚁以及蚯蚓是其主要的食物。当然,马来熊对各种美味的果子和棕榈油也很有兴趣,偶尔它们也会捕捉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鸟类和蜥蜴等改善一下生活,马来熊甚至还会吃其他猫科动物吃剩的腐肉。

    马来熊3岁性成熟,没有固定的交配季节,因此一年到头都可能有熊宝宝降生。母熊的孕期大约有95天。它们也有受精卵延迟着床现象,在国外的动物园就曾有过记录,表明有的母熊怀孕长达174—240天。熊妈妈每次大约能产下两个幼熊,有时会有3个。新生的幼熊十分柔弱,体重只有300克左右,全身也没有毛,它们会和母熊一起生活到成年才会独立生活。马来熊的最长寿命约24年。

    马来熊是世界上珍贵而稀有的物种之一。其体态伶俐、矫健,很受人们喜爱。我国由于是马来熊分布范围中的边缘国,数量十分稀少。马来熊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跳得最远的动物——袋鼠

    袋鼠,因雌性袋鼠有一个育儿袋而得名。它是袋类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全世界大约有60种,我们常见的有大袋鼠、红袋鼠、灰袋鼠和树栖袋鼠四种。

    袋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红土草原。它们的头与鹿头相似,头很小,耳朵、眼睛却很大,上颌长着6颗门牙,下颌则长着2颗向外突出的大门牙。

    袋鼠其实是一种强悍好斗的动物。袋鼠不会行走,只会跳跃,这是因为它的前肢十分短小,但它的后肢却十分强壮且具有相当好的弹跳力。在跳跃时,袋鼠的尾巴可起到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袋鼠是哺乳动物中跳得最高最远的动物,它的弹跳能力和奔跑速度都非常强,它跳跃时的高度能达3米以上,奔跑的速度则能达到每小时65千米。

    袋鼠是食草性、夜行性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白天袋鼠通常都在树荫下休息,在太阳下山后几个小时才出来觅食,而在太阳出来后不久就回巢。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居住条件也有所不同。比如,波多罗伊德袋鼠会给自己做巢,而树袋鼠则生活在树丛中。大多数种类袋鼠喜欢以树、洞穴和岩石裂缝作为遮蔽物。

    袋鼠的繁殖很特别,不同于一般的哺乳动物。大袋鼠通常在1—2月份交配。交配期结束后,雌袋鼠即离群隐居在草丛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直至分娩。雌袋鼠受精以后有奇特的“迟缓”现象。雌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100个细胞左右时,如果遇上了特别干燥的气候,发育便会停止,暂时封存在子宫里。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封存的胚胎才重新开始发育,并于约5个星期后分娩。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是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由胎盘提供养料。可是袋鼠没有胎盘,所以幼仔在母体内生长时间很短,它们还要到妈妈的“口袋”里继续发育长大。

    一般雌袋鼠临产仔前两个小时左右,会认真清理育儿袋中的杂物,然后背靠一棵树坐下,把尾巴从两条后腿中间向前伸出,静候孩子出生。大袋鼠大多数一胎一仔,只有少数是双胞胎,偶尔也会一胎四仔。刚出生的幼仔十分小,只有约2.5厘米长,体重相当于母体重量的1/30000。此时幼仔身上无毛,浑身通红,眼睛和耳朵都闭着,十分难看。

    贴士:袋鼠家族中“种族歧视”十分严重,它们对外族成员进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员在长期外出后再回来也是不受欢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员,也要教训一番,直到新成员学会许多“规矩”后,才能和家族融为一体。

    袋鼠幼仔是如何进入育儿袋的呢?答案是自己爬进去的。刚出世的幼仔,尽管后肢十分微弱,前肢却已生出爪来。借助神经和肌肉的配合,它从母兽的泄殖孔出发,顺着母体的尾巴爬到有袋骨支持的育儿袋里。一进育儿袋,它就四处寻找乳头,抓住四个中的一个便衔着,把身子挂在上面,继续发育成长。在这个奇特的生育之谜揭开之前,有人竟然无知地说袋鼠的幼仔是从乳头上长出来的。

    小袋鼠要在袋鼠妈妈的“口袋”里呆上11个月后才能发育完全。出生约1个月后,小袋鼠的后肢和尾巴开始发育;7个月后,幼袋鼠能从袋中探出头来或暂时离开育儿袋。最终它能大部分时间离开袋子,在母亲的保护下活动,但仍继续吃奶,一年后才能正式断奶,离开育儿袋,但仍活动在附近,随时获取帮助和保护。袋鼠妈妈可同时拥有一个在袋外的小袋鼠、一个在袋内的小袋鼠和一个待产的小袋鼠。小袋鼠还要经过3—4年时间,才长大成年。

    在澳大利亚,包括袋鼠在内的有袋动物几乎占所有哺乳动物总数的一半,其种类、数量之多,与其进化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也和它的生存技巧分不开。

    袋鼠多在夜间活动。它们胆小机警,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稍有异常响声,它们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迅速逃离险境。当碰到非常强大的对手实在难以脱身时,聪明的袋鼠会突然转过身,用极快的速度绕过敌人,向反方向逃跑。这种大胆的举动常常令追击者目瞪口呆。而在这一刻,袋鼠已经跳跃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最懒的动物——树懒

    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种珍贵古怪的懒家伙——树懒。树懒常年生活在树上,已高度特化成树栖生活,而丧失了地面活动的能力。它们无论是休息、睡觉、生儿育女,都是脚朝上、头朝下的倒悬在树上。有的树懒一生都生活在同一棵树上,甚至死后仍挂在树上。

    树懒平时倒挂在树枝上,毛发蓬松而逆向生长,毛上附有藻类而呈绿色,在森林中难以被发现。树懒当数动物王国中的睡觉冠军,它们平均每天睡眠17~18个小时,即使醒来也极少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树懒”。树懒科包括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个属,共5种。树懒主要分布于中美和南美热带雨林。三趾树懒前后肢均三趾,二趾树懒后肢三趾而前肢二趾。

    树懒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9千克,头圆,耳不明显,面部平坦,尾短或退化,毛很硬呈浅褐色,前肢比后肢长,爪长、弯曲而锐利。它主要吃树叶、嫩芽和果实。它难得下地,靠抱着树枝,竖着身体向上爬行,或倒挂其体,靠四肢交替向前移动。在地上时,其四肢斜向外侧,不能支持身体,只得靠前肢爬行,拖着身体前进。在热带盆地,雨季地面泛滥时,树懒能游泳转移。

    树懒细长的爪子被着弯曲的爪,像结实的钩子一样紧握住树枝,头朝下一动不动地长时间悬挂着。树懒的这种特殊体态使得它们不会走“路”。如果把一只树懒从树枝上捉下来放在地上,它就站不稳,走起路来也东倒西歪。它们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头朝下度过的。这种姿态实在是与众不同。19世纪的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布丰第一次在实验室见到树懒的标本时竟不知该如何摆放它。

    树懒非常懒惰,倒挂在树上一连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饥饿时,它就摘些随手可得的树叶、嫩芽和果子,够不着了,才不得不挪动自己的身体,这时也头朝下,用后肢在树枝上懒洋洋地移动。树懒的行动相当缓慢,平均每分钟只能移动1.8—2.5米,比龟还慢。它能忍饥挨饿,于是便懒于觅食,即使饿上一个月也死不了。非得活动不可时,动作也是懒洋洋极其迟缓。就连被人追赶、捕捉时,它也好像若无其事,慢吞吞地爬行,像这样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因为这种动物是极端的叶食性,而雨林里一年四季充满了树叶,所以它们是绝对不必为吃发愁的。而且由于树叶水分多,环境又湿润,树懒也用不着下地饮水。真是懒“兽”自有懒福气!

    贴士:树懒的保护色很好,又是树上活动,天敌相对较少,且不易被发现。美洲豹,角雕,虎猫以及蛇类的食谱上都有它。

    不过树懒有时也下到地面上,为的不是吃喝而是排泄。这是个有趣的过程:它们沿树干悄悄爬下来,用短尾巴在地面一下一下掘个小坑,再将粪便排到坑里并用土埋上,然后赶紧爬上树。否则,因其行动缓慢,在森林的下层久留极易成为四处游荡的美洲豹或美洲狮的美餐。

    从运动速度上来说,陆地上几乎任何一种食肉性动物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捉到它美餐一顿。但是,为什么树懒还能生存到今天而没有遭到灭绝的厄运呢?原来它也有极巧妙的办法躲避敌害的侵扰。它栖息在人迹罕见的潮湿的热带丛林中,刚出生不久的小树懒,体毛呈灰褐色,与树皮的颜色相近,又由于它奇懒无比,原来粗糙的长手的表面上寄生着大量绿色的地衣和藻类植物,这就成了它巧妙而神秘的天然保护色。另外,它一生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地倒挂在树上,即使运动其动作也极慢,这样也可以极少惊动敌人。加之它的身体不重,可以爬上细小的树枝,吃它的肉食类动物上不了这种细枝,因此使它一直存活了下来。

    树懒虽然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树懒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全,静止时体温变幅在28℃—35℃之间。当环境温度降至27℃时,树懒便有发抖现象,如果把它放在35℃—40℃的阳光下晒一会儿,它的体温就升高到致命的限度而死亡,因此它适应温度的范围是有限的。树懒栖息在热带环境,那里温度比较稳定。

    二趾树懒体长约70厘米,尾退化;前肢两爪,后肢有三爪。其体毛上因有地衣和藻类生长,故成绿色。产于委内瑞拉、圭亚那、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北部。

    三趾树懒分布较广,北到洪都拉斯,南到阿根廷北部。三趾树懒有9个颈椎,每一前肢都有三个利爪,身子比二趾树懒小些,行动更迟钝,背上有橘红色或鲜黄色斑点。

    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

    1797年时有一个欧洲殖民者在大洋洲霍奇土贝利河附近一个湖边,无意中发现一种奇怪的动物。这动物周身有哺乳动物的毛皮,毛密绒厚;但是它的口鼻部长而平扁,上面覆有革质的鞘,没有牙齿,很像一张鸭嘴;四肢粗短,有爪,前肢指间有蹼,但这些蹼可以向内自由缩入。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奇异的动物,于是将它剥制成标本,送到欧洲动物学家们那里去鉴定。大家都认不出这是什么动物,有些科学家甚至认为这是有人故意将鸭嘴和兽身拼缝在一块制成的,并说自然界根本没有这种动物存在。直到后来见到活体才相信确有其物,并起名为鸭嘴兽。

    鸭嘴兽体长在45—60厘米之间,尾长为10.5—15厘米,体重1—2.4千克;眼睛很小,体毛呈棕黑色,没有乳头,乳腺分泌乳汁在腹部的乳区,供幼仔舔食。鸭嘴兽的爪子锐利,在雄兽后脚的大拇指上还长着锋利的角质距,终身都存在。这个角质距能分泌毒液,毒液能够让小型猎物很快死去。

    鸭嘴兽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最古老、最原始、最低等的物种,它身上有很多爬行动物的特征。它是卵生的,卵为多黄卵。它的排泄及生殖是以一根管道进行的,动物学家们还专门为这取了一个名字:单孔目。它的大脑皮质不是很发达,腿短小粗壮,行走时很像乌龟。

    贴士:鸭嘴兽是极少数用毒液自卫的哺乳动物之一。在雄性鸭嘴兽的膝盖背面有一根空心的刺,在用后肢向敌人猛戳时它会放出毒液。

    鸭嘴兽为半水栖生活,喜欢在水边挖洞而居,特别是喜欢在近水的树下建设它自己的房子。它们的房子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上。岸上的洞口极易被敌害所发现,于是鸭嘴兽就在洞口用杂草、碎石掩饰起来,这样就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了。水下的那个洞口主要是为了在水下觅食方便,还有逃避敌害的作用。

    鸭嘴兽还有很高的游泳和潜水本领,而且它们没有凶猛的天敌。鸭嘴兽的胆子很小,游泳时稍受惊吓就会消失在水中。

    鸭嘴兽以捕食甲壳动物、昆虫、蚯蚓以及其他小型水生小动物为主,有时也吃一些植物。它的消化功能很强,食量非常大,一天能吃下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

    每年的10月份,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恰是初夏时节,雌兽和雄兽会在水中交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鸭嘴兽是“单孔目”动物,大约半个月左右,鸭嘴兽通过泄殖腔孔产下1—3枚卵;卵呈白色,壳软,卵个头和鹌鹑蛋差不多大小。雌兽把卵抱在胸前孵化。幼仔在出生后体表上有毛,而且是以吃母兽的奶汁长大的。它们哺乳时很有意思,母兽身上没有乳头,腹部只有一个下凹的乳腺区,母兽四脚朝天躺在地面上,乳汁湿透了乳腺区的腹毛后,幼仔爬在上面舔食。4个月左右幼仔发育完全。鸭嘴兽寿命在10—15年间。

    鸭嘴兽属于哺乳动物纲、单孔目、鸭嘴兽科。全世界只有这一科一属一种。古生物学认为,哺乳动物是从古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鸭嘴兽正是连接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桥梁”,它身上同时具备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现存的野生鸭嘴兽只生活在大洋洲和塔斯马尼亚,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和熊猫一样珍贵,是禁止出口的。

    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袋獾

    袋獾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现仅见于塔斯马尼亚岛,是被称为“塔斯马尼亚魔鬼”的现存体型最大的有袋食肉动物。

    袋獾身长52.5—80厘米,尾长23—30厘米,体重4.1—11.8千克,毛色深褐或灰色,喉部及臀部具有白色块斑,吻为浅粉色。其体型与鼬科动物相近,腹部生有育儿袋。

    袋獾出没于灌木与高草生境中,昼伏夜出。行走时总在不停地嗅地面,似乎在寻找食物。食性以肉食为主,也吃昆虫、蛇和鼠类等,偶尔还吃些植物。

    若问世界上哺乳动物中最凶猛的动物是什么,答案不是老虎、狮子,而是看似温顺可爱的肉食有袋类动物袋獾。

    贴士:袋獾以它那独特的嚎叫声和暴躁的脾气著称于世,塔斯马尼亚最早的居民因为被夜晚远处传来的袋獾可怕的尖叫声吓坏了,因此称它们为“塔斯马尼亚的恶魔”。

    这是科学家首次评估肉食哺乳动物的咬力。澳大利亚科学家研究分析了39类已灭绝和幸存的肉食哺乳动物的犬齿,且考虑到动物撕咬力量和其体型大小的相对关系。结果发现,常常被人们所低估的袋獾是现在活着的撕咬力量最大的哺乳动物。事实上,一只6千克重的袋獾能够杀死30千克重的袋熊。

    通过对化石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得出另一个相似的结论:3万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袋狮是已经灭绝的食肉动物中撕咬力量最大的,其撕咬能力是现存的体型仿佛的狮子的3倍。另外,胎生哺乳动物,如非洲鬣狗、美洲虎和云豹的撕咬能力也非同寻常。

    之前有研究称,肉食哺乳动物的脑量越小就留给咀嚼肌更多的空间,令其撕咬力量更大,因此脑量越小的肉食哺乳动物其撕咬能力越大的说法就被一些科学家提出。

    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

    猎豹的奔跑速度非常快,它们的整个身体结构简直就是为了快速奔跑而特别设计的。它们有轻巧的体格、纤细的腿、窄而深的胸膛、小巧精致而且呈流线型的头部,这些“装备”能使它们的奔跑速度达到95千米/小时。因此,猎豹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你能非常容易地区分开猎豹和其他猫科动物,这是因为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如灵活而修长的体格、小巧的头部、位置靠上的眼睛和小而扁平的耳朵。猎豹经常捕捉的猎物是瞪羚(特别是汤氏瞪羚)、黑斑羚、出生不久的黑尾牛羚以及其他体重在40千克以上的有蹄类动物。一只独立生活的成年雄猎豹捕猎一次就可以吃好几天,而一只带着几只小猎豹的母猎豹则几乎每天都要捕猎一次,否则食物就会不够吃。猎豹捕食的时候,先是隐蔽地接近猎物,然后在离猎物约30米的地方突然启动,迅速奔向猎物,这种迅速出击约有一半次数以成功地捕获猎物而结束。

    平均起来,猎豹每次奔跑持续约20—60秒,长度约170米。猎豹每次奔跑的距离超不过500米,如果与猎物的初始距离太远的话,它就很难捕到猎物了,这也是猎豹经常捕猎失败的原因之一。一般说来,野生猎豹每天要吃大约2千克的肉食。

    在分娩之前,母猎豹要选择一处地方作为产崽的巢穴,一个突出地面的岩洞或一片生长着高草的沼泽地,都可能被选择用来作为巢穴。猎豹每胎会产下1—6只幼崽,每只的体重约250—300克。母猎豹都是在巢穴里给幼崽喂奶,当它出外捕猎的时候就把幼崽单独留在巢穴里,而雄猎豹是不负责照料小猎豹的。幼崽在前8个星期的时间里都是和母猎豹待在一起的;从第9周开始,小猎豹开始试着吃固体食物;到它们三四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断奶,但是仍然要和母猎豹待在一起;在14—18个月大的时候,它们就会离开母猎豹。

    小猎豹们在一起互相玩耍打闹,并且在一起练习捕猎的技巧,它们练习的“道具”是母猎豹捕捉回来的仍然还活着的猎物。当然,如果这个时候它们单独捕猎,仍然会显得水平非常“业余”。出于安全保障的原因,同胞小猎豹发育到“青春期”之后,仍然要在一起再待上6个月。然后,“姐妹们”都会分离,各自过着自己独立的生活,而“兄弟们”则有可能一生都待在一起。成年母猎豹除了喂养小猎豹的时候和小豹待在一起之外,其余时间都是单独生活,而成年雄猎豹可能单独生活,也可能两到三只组成一个小的团体共同生活。

    贴士:猎豹的生活比较有规律,通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般是早晨五点钟前后开始外出觅食,它行走的时候比较警觉,不时停下来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可以捕食的猎物。另外一点的话,它也防止其他的猛兽捕食它。

    从基因多样性上来说,猎豹的基因多样性水平很低,这说明现代猎豹的祖先在0.6万—2万年前可能是一个比较小的群体,这种遗传基因的单一形态可能会导致幼豹的大量死亡。因为一旦一种病毒找到了某种遗传隐性等位基因的弱点,并且攻克了一只幼豹的免疫系统,该病毒就会通过一些途径传染给其他的小猎豹,而小猎豹的基因序列差不多一样,这样就会攻破一个群体中所有小猎豹的免疫系统,从而导致小猎豹的大量死亡。一项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猎豹繁育中心的保护区里,由于猎豹群比较封闭,缺乏与外面猎豹的联系,导致猎豹缺乏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而导致猎豹群疾病爆发,猎豹生育和捕猎出现困难。这就要求人们想出某种办法来使保护区里的猎豹走出困境。

    但是,在完全野生状态下的猎豹与在保护区里的猎豹并不相同,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野生母猎豹平均每18个月就生一窝幼崽;如果幼崽过早死亡的话,母猎豹就会很快地再生一窝,根本用不了18个月。在完全野生状态下生长的猎豹群很少暴发疾病,迄今为止还没有猎豹群大规模暴发疾病的报道。另外,野生的成年猎豹能够成功地克服交配和抚育幼豹的困难。因此,猎豹在保护区内出现的种种困难在野生状态下可能并不会那么严重,因此并不能证明遗传基因与生育困难有明确的关联。之所以在保护区内出现困难,大概是猎豹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太好。由于人口扩张对猎豹栖息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他大型猫科动物也对猎豹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而猎豹对于这些改变没有很好地适应。

    对于大型的食肉目动物来说,猎豹幼崽的死亡率实在是很高。现在,人们发现这种高死亡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他更为大型的食肉动物控制的结果。例如,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平原,狮子经常跑到猎豹的窝里把小猎豹杀死,致使这一地区95%的小猎豹在没有长大独立生活之前就死了。在非洲所有的猎豹保护区里,狮子密度高的地方猎豹的密度就低,这表明在物种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生存竞争。

    因此,从食物链上说,猎豹处在食肉目动物的中级,它的种群受到了更大型食肉动物的控制。对于猎豹的保护,仅仅在生态系统中去除其他顶级食肉动物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会产生新的生态系统变化。许多专为保护猎豹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里已经没有了狮子和斑鬣狗等猎豹的天敌,但是,猎豹的数量仍然没有恢复到安全的水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还必须把人类的牧场和农田从保护区里撤出来。

    最重的树栖动物——猩猩

    树上的生活适合于那些体重较轻的哺乳动物——一部分原因是重越大,能支撑它们的树枝就越少,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重较大的哺乳动物一般没有攀爬树枝通常所需要的敏捷度。但是灵长类的动物毕竟是在树上进化的,攀爬使它们进化出了手,认识水果则是它们发展视力的最初原因。

    贴士:猩猩认识每一只和它们的活动领域经常重叠的其他猩猩,并会与之建立社会关系。雌性猩猩会和某些猩猩优先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与繁殖同步的。

    部分较大的猿类已经离开树枝来到了地上。较小的猿类中,长臂猿是极好的爬树动物,可是较大的猿类——黑猩猩、倭黑猩猩和大猩猩——已经失去了它们的爬树技能。小黑猩猩或倭黑猩猩只是小部分时间待在高处,或在树上的巢穴里睡觉。一般的黑猩猩也在树上的巢穴里睡觉,在树上爬行寻找食物,然而它们一生中醒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上用脚和指关节行走。大猩猩是最大的猿类,虽然它们也爬树,但大部分时候似乎更喜欢森林的地面。

    然而,有一种大猿类,基本上都在树上生活,它就是猩猩。它比大猩猩轻点,却比人重。它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体重较重,所以不像猴子那样奔跳,也不像长臂猿那样摇摆。相反,它四肢移动得很慢、很小心,也很有技巧,几乎就像是在树之间漫步。

    世界上最大的老鼠——水豚

    水豚外表像猪,又善水性,所以有人称他为“水猪”,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大型老鼠,可是比老鼠要大得多,有豚鼠的100倍,身长超过一米,体重50公斤,就像家猪那么大。躯体巨大,长1—1.3米,肩高0.5米左右,体重27—50千克。是世上最大的啮齿动物。这种动物性情温驯,以水草和树皮为食,它们好静而不喜欢嬉耍,看上去行动迟缓,但是遇到危险时却能迅速跳进水里逃跑。

    水豚的皮肤和河马类似,若离开水太久,就会开裂,因此它们也被称为“南美的河马”;同时它们又特别喜欢游泳,能潜在水里好几分钟,并且还能在水底下行走。

    贴士:水豚经常3—5只成小群活动,多时聚至20只,吃水生植物、芦苇、树皮等,有时爬上陆地偷吃蔬果、稻米、甘蔗,被人们视为害兽之一。

    水豚是用鼻子呼吸的,但它们可在水下潜5分钟之久;水豚还有一种特技,就是在水中睡觉的时候只把鼻子露出水面。黎明和黄昏是水豚们最活跃的时候,炎热的天气里,它们一整天都会待在水里。

    水豚通常由20只左右组成一群,它们经常在一起叽叽喳喳,发出各种声音,不过你可不要以为它们是在“唱歌”,它们只是通过声音在交流。

    由于水豚的肉可以食用,因此在南美洲的一些地区人们为了得到水豚的肉和皮毛而进行捕猎;同时又因为它们性情温驯,有些人还会将它当做宠物来养。

    最贪睡的动物——海象

    长长的獠牙和满是皱纹的皮肤,是海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除这两个主要特点之外,海象还非常贪睡,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冰上度过的,面且在水里也能睡,“最贪睡动物”的称号非它莫属。

    海象的长牙除了用来挖掘海底的贝类动物之外,还会用在它们上岸的时候,用长牙狠狠地扎进冰壁,再配合鱼鳍一样的前脚,借着光滑的皮肤,一使劲,就“哧溜”一下滑上了冰面。

    贴士:海象虽然外形丑陋,但通常是很友善的,只有受到骚扰时才会怒吼、咆哮。一只发怒的海象会袭击一只大船。

    海象虽然很贪睡,但长期的生存经验告诉它们决不能放松对敌人的警惕。因此,海象在休息时总会安排一名警卫员来站岗,一旦发现敌情,它便会大声唤醒沉睡的同伴,或用长牙撞醒它们,并依次传递下去。

    海象的血液占身体体重的20%,血液多,含氧量就大,这造就了海象潜水的高超技能。海象一般能在水下潜泳20分钟,下潜深度达500米,个别的甚至创造了下潜1500米的记录,比军用潜艇还厉害。

    如果小海象受伤死了,海象妈妈就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水里安葬。小海象如果被猎杀,海象妈妈则会跟在猎人身后伺机抢回小海象的尸体。要是海象妈妈被捉住的话,小海象也会同样跟随猎人不忍离去。

    最有计谋的动物——狐

    狐通常称为狐狸,也叫赤狐,属于犬科的一种。它的四肢短小,尾长且蓬松多毛,因此显得更为粗大,尾巴基部有个小孔,能放出一种刺鼻的臭气。世界上共有13种狐,分布于欧、亚及北美等地,生活于森林、草原、半沙漠及丘陵地带,常栖息在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出来活动觅食,到天亮才回家。由于它的嗅觉和听觉极好,再加上行动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吃一些野果。有一种生活在北极寒冷地带的北极狐,身体覆有厚厚的皮毛,夏季体毛为蓝色,冬季呈白色,适应性强,以鼠类为食,也吃鱼虾。

    贴士:狐狸有一个奇怪的行为: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全部咬死,最后仅叼走一只。狐狸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数十只鸟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归。这种行为叫做“杀过”。

    狐狸的耳朵是朝前生长的,这样有利于它搜索前面的声音。狐狸的听觉十分灵敏,它能准确地感知周围的动静,发现一些猎物,也能及时地逃避敌害。此外,它的耳朵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能帮助它散发体内的热量。在不同地区生活的狐狸,耳朵的大小也有明显的不同,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的大耳狐,耳朵比其他地方的狐狸大得多,有利于快速散发热量和降低体温。而生活在北极严寒地区的北极狐,耳朵特别小,这样可以减少体内热量的散发,从而保持体温。人们经常用狡猾奸诈来形容狐狸,尤其是在“狐假虎威”的故事里,狐狸的狡猾性格表露无遗。在动物界,狐狸的确有着奸诈的本性。它们在捕捉猎物或逃避敌害时,常常会使出一些令敌人意想不到的计谋。比如在捕食时,两只狐狸会在路边扭成一团打架,但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是在真打,它们只是在使用计谋,引诱附近的老鼠和野兔出来看热闹。它们假装越打越起劲,但在野兔和老鼠看得着迷时,却会突然猛扑过去,将猎物逮住。此外,狐狸的狡猾本性还表现在建造洞穴上。它们的洞穴往往有好几个入口,地底下还有好几条地道,有的通往食物储藏室,有的通往育儿室,就像一座地下迷宫。狐狸的警惕性很高、如果有敌人发现了窝里的小狐,它当天晚上就会“搬家”,以防不测。可见狐狸是一种多么有计谋的动物。

    狐狸通常被看做偷鸡偷鸭、专做坏事的家伙,其实这有失公允。狐狸主要是靠捕食昆虫、鼠类和野兔来生活的,而这些小动物对农作物是有害的。它们只是在偶然的情况下才会钻进鸡舍或鸭棚里偷吃鸡鸭。事实上,狐狸是一个捕鼠能手,据统计,一只狐狸一年控制鼠害的面积在2万亩左右,1天最少能捕食3只老鼠,因此它们的功劳还是远远大于它们的过错的。

    孕期最短的哺乳动物——袋狸

    袋狸是有袋的哺乳动物。像所有的有袋动物一样,它们的怀孕期非常短,并且能很快就生出极小的、未发育完全的胎儿。事实上,这些新生儿发育很不健全,以至于它们要通过皮肤来呼吸。许多有袋动物的怀孕期都很短,某些种类只有12—13天,包括美洲负鼠、毛鼻袋熊等。但是袋狸的怀孕期是所有动物当中最短的:随着繁殖季节的推进,它能使孕期缩短到只有9.5天。

    贴士:袋狸是有袋动物,就像袋熊和袋鼠一样。它们白天呆在洞里,防止受到沙漠炙热的伤害。地下的湿度是地面的3倍,所以凉快多了。

    与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袋动物的胎儿最初在子宫里从母体的血液中(通过胎盘)获得所需的营养。但是,当其他的哺乳动物的胎儿在子宫里继续长大时,有袋动物却在母体外部——育儿袋里继续成长。这时它们不再从母亲的血液中获得营养了,而是依靠母乳生存。毫不奇怪,有袋动物的产奶期比其他的哺乳动物要长。袋狸能持续给新生儿供奶两个多月——足够喂养8个小袋狸(它能生育更多的小袋狸,但是它只有8个乳头,所以多余的就只有死去了)。当它到处奔跑着捕捉昆虫时,它把小宝宝们放在育儿袋里——直到它们足够大,但是如果遇到危险时,它还会把它们背在背上逃跑。

    最臭的动物——美洲臭鼬

    美洲臭鼬是世界上最臭的兽,它放的臭屁比黄鼠狼、白鼬和灵猫等臭名昭著的动物放的臭屁更加令人难以忍受。

    贴士:臭鼬一般生活在树林、草原和沙漠中。它们白天在洞中睡觉,晚上外出觅食,以昆虫、青蛙、鸟类和蛋为食。

    美洲臭鼬一般分布在在美洲的半山区或草原地带。美洲臭鼬的外形与哈巴狗相似,体长约40厘米,四肢粗短,尾巴蓬松粗大。

    在美洲臭鼬的肛门附近,有一个能分泌出一种奇臭无比的液体的腺体。它分泌的臭液不仅奇臭无比,还有相当大的毒性,如果不小心溅到眼睛里,甚至会引起失明;如果喷到鼻孔里,会使人和动物呕吐昏厥。

    因此,臭鼬就把这种臭液作为自己的防身武器,当敌害袭来的时候,臭鼬就高高地翘起尾巴,从尾基部喷射出臭液,使得敌害失去追捕的力气。

    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睡鼠

    冬眠现象是许多动物在生存斗争中适应气候变冷、食物缺乏的一种方法。动物在冬眠期内,伏在窝里不吃也不动,或者很少活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降低,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十分微弱,整个生命依靠夏季食物充足时在体内逐渐积累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脂肪来维持,所以可以渡过长达数月的冬眠期而不至于饿死。

    在许许多多的冬眠动物中,冬眠时间最长的当推睡鼠。它每年有5、6个月(从10月至4月)的时间处于冬眠状态。据报导,英国有一只睡鼠竟酣睡了6个月23天,可谓是世界上冬眠时间最长的动物了。

    睡鼠在形态与构造上,介于鼠科与松鼠科之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小(60~190毫米长)、前肢短、眼睛大、耳朵大而圆、尾巴多毛、有长须、无盲肠。

    贴士:睡鼠有一套奇特的逃遁本领。如果它的尾巴被捉住,它就很快将外层皮肤蜕去,使敌人只得到一点皮毛,而自己则逃之夭夭。

    睡鼠是树栖动物,多数筑巢在树洞中。白天在树洞或丛林中睡觉,晚上外出寻找食物。主要吃浆果、坚果、谷粒等物,有时也食一点虫类。吃食时候的姿态象松鼠,席地而坐,手捧食物人口。它的感觉敏锐,行动灵巧,如在地上感到“风吹草动”,立即爬上树顶。

    睡鼠的种类较多,欧洲、亚洲、非洲均有分布,并都有冬眠习性。生活在中欧、西欧各地的普通睡鼠,常被人们饲养为玩物。产于日本的日本睡鼠,它的尾巴比身体长,脊中央有一条黑纹,容易识别。产于欧洲和北非的田园睡鼠,它的尾巴能脱落后再生,这一现象在哺乳动物中是极为罕见的。非洲睡鼠仅分布于非洲大陆,其他地区是没有的。

    最香的动物——麝

    我们都喜欢闻香味,有些动物就会散发香味。你知道世界上哪种动物最香吗?

    麝,又被称为香獐子,麝的体形和鹿十分相似,但比鹿小,麝是最原始的同时也是个体最小的鹿科动物。

    麝的分布范围很广,北达西伯利亚中部,南到尼泊尔,中国也分布有很多种类的麝。

    麝与其他鹿科动物的不同之处是:麝无论雌雄和种类都有胆囊,其他鹿科动物则没有;雌性和雄性的麝都不长角,但雄性麝有长达7—9厘米的獠牙。

    贴士:麝食量很小,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性子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欢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

    在雄麝的脐下,有一个可以分泌具有浓烈香气的液体的腺囊,这种液体被人称为麝香。麝香不但芳香异常,而且香味还异常强烈持久,千里可闻。

    平时,雌麝雄麝是分居的。每年的初冬季节是麝的发情期。这时候,雄麝会分泌更多的香味浓烈的麝香,雌麝则会闻香前来。

    麝香不仅是一种高级香料,还是一种名贵药材,有抗菌消炎、镇心安神和解毒的作用。

    最凶残的豹——金钱豹

    在国外,豹是威严、勇敢、坚强和力量的象征,所以有的国家国徽上画着豹,如圭亚那的国徽上画着一对豹;索马里国徽上也分别画着一对豹。与老虎和狮子相比,它们的本事要略逊一筹。例如,金钱豹虽然捕食比老虎聪明,但却缺少老虎的谨慎和耐心,自以为是,因此常常由于贪食、好杀动物而常常落入猎人的圈套成了猎物。

    贴士: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善于跳跃和攀爬,一般单独居住,夜间或凌晨.傍晚出没。常在林中往返游荡,生性凶猛。

    金钱豹是善于捕猎的动物,在所有豹中,它是最凶残的一种,在森林中目空一切,它不但会袭击像骆驼、长颈鹿那样的食草动物,就连比它大一半的山中之王猛虎,它也敢主动攻击,不把老虎放在眼里,横行霸道,成了林中的恶霸。别看金钱豹的躯体比华南虎小,但性比华南虎还凶恶残暴。它的爬树本领非常高,无论怎样高的树它都能爬上去,并常到树上捕食猿、猴和鸟儿,或者潜伏于树杈上一动不动,两眼盯着下面,一旦下面有鹿、野猪或野兔等走过时,便马上跳到它们的背上咬杀对方,把猎物咬得措手不及。更可恶的是,当发现有人追踪时,它会偷偷地爬到树上,潜伏在树枝上,然后出其不意地从树上猛扑下来,把人击倒杀死。

    最大的猴子——狒狒

    狒狒生长在非洲,是最大型的猴子,重达54千克,体长90厘米以上。它们成群生活,每群一般有20—60只。在一个狒狒群里,有一只年龄较大、身体强壮和经验丰富的雄狒狒当“狒王”。

    狒狒的作息十分有规律,它们晚上在树林里休息,在日出的时候醒来,然后一起到外面寻找食物。狒狒十分聪明,懂得用石头作武器,如果有敌害来袭,它们会在地上抓起石块作为防身武器。

    贴士:狒王会主动对地位低下的雄狒、雌狒表示友好,为它们理理毛,这结果更加固了它的地位,群狒也争相拍狒王的“马屁”,狒王只是象征性为臣狒理毛,而地位低的狒狒则尽力而作,故狒王的毛总是油光顺溜,最为光滑,一眼就能看得出。

    狒狒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也会成为它们的弱点,比如它们常常沿着固定的线路去找水源饮水,那些狡猾的狮子和蟒蛇摸清了狒狒的这一规律,往往会在水源处“等候”着它们。因此,而狒狒的应敌对策则是:由最强壮和最勇敢的雄狒狒组成“开路先锋”,其余的狒狒则纷纷2躲藏在水源附近的树上,如果有敌害来袭,打先锋的狒狒就同敌害进行顽强的搏斗,而那些躲在树上的狒狒则会向敌害投丢石头和果实。面对这群团结战斗的狒狒,敌害们往往只好狼狈而逃。

    最全能的哺乳动物——貂熊

    貂熊别名“月熊”、“狼獾”、“飞熊”,鼬科狼獾属。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貂熊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其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体毛长密粗糙,一般为黑褐色,夏季毛色较浅,为棕红色,爪子弯长而尖利。其身体不大,连头带尾长约1米。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都比较粗壮,但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和貂比较像。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性情却很凶猛,也很机警,是小型食肉类动物中最凶悍的一种。它们什么都吃,马、羚羊、驯鹿等一类大型食草动物的雌兽和幼仔都难逃它们的追捕,有时它们还会捕捉狐狸、野猫一类的食肉兽为食,甚至连猞猁都要让它们三分,它们还能拖走比它们体重大数倍的动物尸体。貂熊既善于长途奔走,又善于攀援,有时还会采用由树枝上突然飞降的捕猎方式,加上它们爪牙锐利,力气也大,猎物一般是难以逃脱的。

    貂熊还常常偷盗人类的食物,甚至有时候还会偷盗或毁坏人们的器物。在西伯利亚和北美,猎人们狩猎归来,常常发现驻扎地的食物被貂熊盗食,小型用具被盗走或埋在附近,较大件的东西有时被咬破、咬碎。更令人气愤的是,猎人们长途跋涉,辛辛苦苦安装好的捕猎器,常常被它们一个个地毁掉。套中的珍贵毛兽如银狐、黑貂之类,也常被它们吃掉或咬得一文不值,但它们居然能破坏捕猎器而自己从来不入套,所以说貂熊是相当狡猾的一种动物。

    贴士:貂熊没有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

    貂熊除繁殖期外,大多是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很广,溪流、河谷、林地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们的足迹。貂熊栖息在森林苔原和针叶林中,它们自己不挖洞、不搭窝,常借住熊、狐等动物的洞穴,或者以山坡裂缝及石头的空隙为家,有时又栖身在倒木之下或枯树洞之中,真可谓“四海为家”。

    有一种貂熊发现小动物时会立即撒尿,用尿在地上画一个大圈,被圈在其中的动物就像中了魔法,费尽全力也难以逃出“禁圈”。更令人惊奇的是,当貂熊在圈中捕食小动物时,就连凶猛的豹和狼等,竟也不敢跨入“禁圈”去争夺,因为貂熊尿液的气味使某些动物闻后发晕、发怵,利用尿液保存食物也是貂熊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

    在自然界中,貂熊几乎没有天敌,它们的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当遇到强大的敌害时,它们会向敌人的脸上喷射带有恶臭的肛腺分泌物,使来犯的敌人嗅到后晕头转向,而貂熊则趁机逃之夭夭。

    貂熊属于珍贵动物,现存数量极少,已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最接近人类的动物——猩猩

    猩猩和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统称类人猿。它们具有和人类最为接近的体质特征,并会像人类一样表达自己的情绪,许多行为都与人类非常接近,所以说它们是人类的“近亲”。

    人类通过镜子认识自己的镜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两种动物认识自己的镜像,你知道是什么吗?那就是海豚和猩猩,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高智商动物。

    雄猩猩发出的声音非常大,在密林中可以传出1千米远,这能帮助它们确定自己的领土。有时它会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嗷嗷大喊,似乎在说:“我是人猿泰山。”

    贴士:有些猩猩每天至少会建造一次睡觉的平台,它们会将一些树枝折断并折叠,然后在树的顶部将树枝和嫩枝编织成为窝。下雨的时候,它们还会添加额外的一层防雨盖。

    大猩猩大都健壮魁梧,它们全身覆盖着黑褐色的毛,但有些大猩猩的毛略呈灰色,有些则长着棕红色的毛。别看大猩猩的外表长得粗暴可怕,其实它们性情很温和,不太喜欢争斗。

    大猩猩非常聪明,它们与人类一样有情绪,包括爱、恨、恐惧、悲伤、喜悦、骄傲、羞耻、同情及妒忌等,被搔痒时甚至会哈哈大笑!

    黑猩猩制造工具的本领很强大。它们会找来小树枝,将小树枝上的叶子拔除后,插入白蚁洞中,引诱白蚁爬到树枝上,再抽出树枝慢慢享用美味的白蚁。黑猩猩还能将树叶咬至柔软后浸水,然后饮用。

    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

    鼩鼱是哺乳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它的样子有点儿像老鼠。鼩鼱的体长仅为4~6厘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了。鼩鼱是一种独居的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农业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如果鼩鼱遇到敌害无法逃脱,会立即将背隆起,发出尖锐的吱吱声;有时还会躺在地上,伸出四脚,并发出断续的叫声,以便吓退敌害或者请求救援。

    贴士: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将鼩鼱唾液腺分泌出的液体,注射进老鼠体内,很快就会引起老鼠的生理变化,血压降低,心脏跳动变慢,呼吸也发生困难。不到一分钟,毒液发作,老鼠便进入瘫痪状态。

    别看鼩鼱的个头不大,可它的胃口却不小呢!它一天到晚总是不停地吃,每天至少得吞进同自己体重一样重的食物。如果食物丰富,它甚至一天能吃下相当于自己体重3倍的食物。

    鼩鼱是生命力很旺盛的动物,每年的3—11月,它们都会大量繁殖。但是,鼩鼱的生命很短促,只能活14—15个月。

    鼩鼱的腭下长有唾液腺,能分泌出一种毒液。如果人不小心被它咬上一口,伤口就会发热肿大,几天后才能消失。小鼩鼱正是用这种武器来捕获食物的,小动物若被咬伤,将顿时失去知觉,成为鼩鼱的美餐。

    最小的猴——指猴

    指猴头部圆而阔,颜面部较短,口鼻部突出,很像狐狸。眼睛从头部鼓胀出来,如同树蛙的眼睛一样,说明很适于夜行性。一对类似于蝙蝠的黑色大耳朵上生有稀疏的毛,十分好动,具有良好的听觉。体毛暗褐色,由短软的绒毛和粗长的护毛组成,吻部和身体的下部为灰白色。它不仅体毛蓬松,尾巴上的毛更为粗密,甚至比狐狸的尾巴还粗,呈刷状,很像西方神话中所描述的巫婆的扫把。前肢粗大,骨瘦如嶙的手指长得十分奇特,尤其是前肢疙疙瘩瘩的第三掌骨的构造最为特殊,又细又长,使中指既灵活,又柔软无力,不适于握物,却适于刺探和抓挖。除了在大足趾上有扁平的趾甲外,其余手足的指(趾)上都生有爪。

    指猴的门齿高度发达,与啮齿动物的门齿很相像,由于这一特征,再加上它那条蓬松的大尾巴看上去又很像松鼠,所以在1780年法国探险家第一次见到指猴时,还以为它是松鼠的一种,并将它划分到啮齿类中,就连它的学名也被定为“马达加斯加松鼠”!直到1860年,经分类学家进行解剖学的分类研究,才将其重新确定为灵长类动物。

    指猴仅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西北部沿海的森林地带,是一种性情孤独的夜行性动物。它的巢为圆形,直径可达60厘米,开口在侧面,大多建在椰子树等高大树木的顶端,距地面10—15米。巢是指猴用牙齿将带有树叶的树枝进行切割,再相互交叉搭筑而成的,每个巢窝可以居住很多年。指猴以可可、椰子、芒果、荔枝等各种水果、坚果,以及小型昆虫或幼虫等为食,有时还吃鸟卵,但却不吃大型昆虫。大多数情况下,它的举止相当安静,但在进食的时候,则毫无斯文可言,像凿子一样尖利的牙齿可以很快地将椰子的顶部咬开,然后大口地咀嚼着,果汁四溢,口水横流。它能用中指像啄木鸟一样在树干上取食。可能是由于生态位相似的缘故,在整个马达加斯加岛上竟然没有在其他地方常见的啄木鸟生活。在那里,啄木鸟的作用完全被指猴所代替了。指猴的动作敏捷,运动方式属于四足型,下到地面时,就四肢一起蹦跳着前进。活动了一夜以后,到天亮之前又回到舒适的巢窝中。

    指猴虽然身体弱小,却有相当强的自卫能力,如果遇到侵犯,一定会遭到强烈的反抗,愤怒的指猴这时常发出像金属刮玻璃一样难听的声音来保卫自己的领地。

    贴士:指猴的样子酷似一只小狐狸,尾巴蓬松且长,嘴尖,大耳竖立。它的最大特点是中指细长,如铁丝一样,名字也因此而来。

    指猴的生殖高峰在2—3月份,雌兽每隔2—3年才繁殖1次,妊娠期长达140天,是低等的原猴类中怀孕期间最长的一种,大多于10—11月份生产,每胎仅产1仔。在大多数灵长类动物中,雄兽的体型都比雌兽要高大一些,而且通常会统领雌兽。但是指猴雄兽和雌兽的体型却相差无几,所以有时雌兽遇到雄兽的时候还略占上风,甚至会让雄兽作出屈辱的样子,或者在讨厌的时候随时将雄兽赶走。发情的雌兽常倒挂在树上,雄兽也倒悬着,并抓住雌兽的腰部,让全部重量都落在雌兽的身上,交配的时间长达1—2个小时,比其它灵长类动物长得多。不过此时如果有其它雄兽介入,雌兽也会与之交配。雌兽的1对乳头并不是长在胸部,而是位于下腹部的腹股沟,位置如此之低,在灵长类中也是比较罕见的。

    自从第一批人类定居者于1500年前到达马达加斯加岛来,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对森林进行了大规模的砍伐和焚毁,使原本茂密的森林资源很快就接近荒芜的程度,约有85%被砍掉,开垦为农场和放牧用地,导致岛上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大部分有机物流失一空。所剩无几的森林也受到了威胁,林中栖息的大约30种猴类大多到了灭绝的边缘。另一方面,人口却在不断地膨胀,数量以每年2.1%的速度持续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之一。由于指猴被当地的人们所厌恶,这也许是它的长相实在古怪,尤其是它的眼睛在黑暗中常常像魔鬼一样闪出幽幽的光芒,行动时一跳一跳如同鬼怪,它的出现被当作不祥之兆,它的命运比起其它猴类更为悲惨。在当地还有一种迷信的传说,如果指猴跳到你的身上,或用它那长长的中指指着你,你就非死不可,而且死得很快、很惨,所以人们对指猴又恨又怕,如果遇到,就会将其杀掉,并且把尸体钉在十字路口的木桩上,以期某个路过此地的人看见后会把霉运带走。这样,由于人类的大量杀害,指猴数量不断减少。到1500年后,印度尼西亚等外来人登上该岛,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将林地变为农场、牧场等,使这里的森林面积在很短的时间内只剩不足原先的20%,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瞬间消失了。到了20世纪60年代,指猴已很难再见到。

    最耐饥渴的动物——骆驼

    骆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两种大型反刍哺乳动物的统称,分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双峰驼又称大夏驼,有两个驼峰。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骆驼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

    贴士:在12月份的公驼发情季节,人们发现,在这个季节公驼追赶母驼或追逐骑马人的速度,远远超过平时的速度,每小时可达70—80公里,一般的骏马根本赶不上它。

    骆驼的耐饥耐渴能力非常强,它的驼峰里贮存着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补充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以供其生存所需。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装满水的瓶子状的小泡泡,因此骆驼即使数十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除此之外,骆驼巨大的口鼻是保存水分的关键部位,据计算,骆驼的这种特殊的口鼻可使它比人类呼出温热气体节省70%的水分。

    通常骆驼体温升高到40.5℃后才开始出汗。夜间,骆驼往往将自己的体温降至34℃以下,低于白天的正常体温。第二天,骆驼的体温要升到出汗的温度点上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样,骆驼极少出汗,而且很少撒尿,节省了体内水分的消耗。

    有意思的是,骆驼既能“节流”,也注意“开源”。它的胃分为三室,前两室附有众多的“水囊”,有贮水防旱的功效。所以,它一旦遇到水,便拼命喝水,除可以把水贮存在“水囊”中外,还能把水很快送到血液里贮存起来,慢慢地消耗。

    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需要储备足够的能量。骆驼驼峰中贮藏的脂肪相当于全身重量的1/5,当找不到东西吃时就靠驼峰内的脂肪来维持生命。同时,脂肪在氧化过程中还能产生水分,提供生命活动时所需要的水。所以说,驼峰既是骆驼的“食品仓库”,又是它的“水库”。

    最小的马——歇特兰小马

    歇特兰小马是世界上最小的马,歇特兰小马一般的体高是110厘米左右,最大的歇特兰小马的体高也不过是是116.8厘米。这种小马以其产地歇特兰群岛而得名。

    歇特兰群岛位于苏格兰北部约160公里、距北极圈563公里的大洋中。岛上的自然条件相当恶劣,气候十分寒冷,植被稀少,峻岩崎岖,耐寒而强壮的歇特兰小马就是在这种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孕育的。

    贴士:1972年,美国一家俱乐部设立了“美洲小种马饲主协会”,制定了若干章程,其中规定小种马的体高以86厘米以下为限。

    在18世纪后期,这种小马随着英格兰移民传人美国,被专门保留供儿童乘骑,并得以维持了相当纯的血统。1888年在美国成立了“美洲歇特兰小马俱乐部”,更是有计划地提高了精心培育的兴趣和热情。迄1972年,已注册的小马超过13万匹,并以每年平均注册2000匹的数字增长。

    私人培育小种马的团体是“阿根廷法拉贝拉养马会”。法拉贝拉家族早在1868年就开始培育小种马,至1946年始育成了能够自行繁殖而稳定的新马种。至今仍是世界上独家经营歇特兰小马的私人团体,拥有约400匹纯种小马的种群。自1962年起,大多数由美国定购。由于这种小马温驯可爱、小巧伶俐,容易饲养和调教,如今已是人们宠爱的珍品,成为各国竞相选购甚至以特产动物交换的对象。每年约有100~150匹2岁左右的成年小马,通过空运或海运输向世界各地。例如,在英国、荷兰、日本等国的皇室御苑,以及一些富豪的宅第别墅,这种以其体型特小而升格的马类贵族,备享殊荣。这一支系的歇特兰小马又以法拉贝拉小马而闻名于世,迄今记载的最小体高仅38.1厘米,其体重仅9.07千克。

    美国还有几户专门收集和培育小型马的育种家。他们另辟蹊径,从其他马种中选育或通过杂交方式,育成了另一些支系的小型马。有些高仅50.8厘米,体重仅14.9千克。

    我国古籍记载中,也提到有一种小型马,称“果下马”。其意是“乘之可通行于果树下,高不逾3尺”。此外,我国西南川康山区所产的马,似应列人世界小型马之列,其体高也在1/3米上下,且体型骏美轻盈,善驰崎岖山路。如能重视发展,必将不容法拉贝拉小马专宠于世。

    最大的牛——野牛

    野牛的体型十分巨大,它的体长一般约为200厘米,体重一般约为1500千克。野牛的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它的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则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野牛的体毛一般呈棕褐色、黑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则呈白色,故又有“白袜子”之称。

    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非洲野牛,孟加拉虎是它的天敌。非洲野牛是食植动物,它主要分布在沼泽,非洲的平原以及草场和森林的主要山脉。非洲野牛喜欢栖息在被植物密集覆盖的地方,如芦苇和灌木丛,有时候也会在在开放的林地和草地生活。

    贴士:发现有人接近的时候,野牛会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杀受伤或被逼走投无路时,野牛才会变得凶狠,对人进行攻击。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阔叶林、竹林或稀树草原,通常每群10余头。一般在晨昏活动,也有的在夜间活动。嗅觉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等为食。4岁时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个月左右,每胎1仔。

    野牛有“老牛舐犊”的天性,母牛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喜爱,总是在小牛犊身上舔来舔去的。其实不仅是母牛爱舔小牛犊,公牛也会舔它们,以表示父爱。

    最大的老虎——东北虎

    东北虎也称西伯利亚虎,是所有猫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体重可以达到350千克。它们大多生活在中国的东北,国外则见于西伯利亚。每头东北虎都拥有自己广阔的领地,否则难以生存。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在岩石间和草丛中休息。东北虎居无定所,在自己所管辖的领域内巡游,碰到狼还会把它赶走。

    东北虎体型较大,头圆,耳短,四肢粗壮有力。东北虎的毛长并且稀疏,色较浅,黑纹窄,每两条靠近在一起。东北虎的面颊呈白色,眼上方有一白色区,故有“白额虎”之称。

    东北虎是夜行性动物,它一般白天睡觉,午夜休息;日落以后、日出以前最活跃。

    东北虎天生是一个流浪者,无论是成年虎,还是幼虎,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是四处游荡,独来独往的,只是到了每年冬末春初的发情季节,成年雄虎才开始筑巢,迎接雌虎。不过,这种“家庭”生活并不能维持太久,过不了多长时间,雄虎又会不辞而别,产崽、哺乳、养育的任务又全部落在了雌虎的身上。雌虎度过3个月的怀孕期后,就会在春夏之交或夏季产崽,每胎多有2—4个幼崽。雌虎生育之后,性情变得特别凶猛、机警。

    贴士:为了争夺食物,东北虎总是把恶狼赶出自己的活动地带。东北人外出时并不害怕碰见东北虎,而是担心遇上吃人的狼。人们赞誉东北虎是“森林的保护者”。

    东北虎拥有矫健有力的身体、聪敏的智力、敏锐精准的感觉器官,虎爪有6厘米长,这样的利器可以轻而易举将猎物开膛破肚,而它的牙齿最长可以达到10厘米,这样长的牙齿什么样的肉咬不碎呢?东北虎常以伏击战来捕捉猎物,得手以后要么一口将猎物的喉咙咬断,要么虎掌一挥将猎物的颈椎生生折断,接下来就可以慢慢享用了。运动中的东北虎形态健美得令人赞叹,如同在陆地上滑行,动作流畅。东北虎身上极少见到脂肪,粗壮的骨骼上连接大块的肌肉,肌肉纤维也很粗,这正是它力大无比的原因。

    东北虎还有聪敏的智力,它们进出巢穴不留一点痕迹,而雌虎在出去觅食时,也不忘保护幼崽,总是小心谨慎地先把虎崽藏好,防止被发现。当它回窝时,通常都不走原路,而是沿着巢穴附近的山岩溜回来,检查是否有敌人在附近。

    东北虎在食物链中是处于顶层的王者地位。它们生性内向、孤独、多疑、凶猛,在丛林中出没无常,而且食量极大。据调查,在一只东北虎的领地内,必须存在不少于150—160只野猪和180—190只鹿才能满足这位“丛林之王”的生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